演讲稿的文体知识(精选6篇)
1.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篇一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文体: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注】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三、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左到右,从南到北,从远到近从中间到四周从整体到部分。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建筑物,景点)
(2)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
(3)逻辑顺序
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从主到次,从浅到深,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介绍抽象事理)
四、说明方法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明确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条理清楚的说明该事物什么特点,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使说明更有条理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把...比作...生动形象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1)通过引用名言,说明了该事物什么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2)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准确说明了该事物什么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通过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等,说明了该事物什么特点,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4)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起到引出对象的作用
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什么特点。
【注】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A准确形象生动 B准确简明平时,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注】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所改变,与实际不符合。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说明文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七、中心句: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八、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分析说明文写法
1、结合说明方法: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十、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十、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题型二: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题型三: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题型
四、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题型
五、“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例】1.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简要概括上文第一段的内容。
2、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够”永生”?
3、上文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4、第二段未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例2】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⑵“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①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②“隐居森林冀龙”的意思是隐藏、居住在森林中的冀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冀龙的树栖生活方式。森林中冀龙的体形娇小,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冀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冀龙几乎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冀龙。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冀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③森林冀龙的冀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
....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也是白堊纪最小的冀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冀龙胚胎(冀展约27厘米)还要小。
④冀龙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成功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曾经控制中生代天空1.6亿年之久。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2分)
2在第②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观像一个倒扣的半边蛋壳,壳体表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现代设计的点缀艺术。
再往内走,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含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
歌剧院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垂直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这给歌剧院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
音乐厅的银灰色调从外墙一直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使音乐厅显得清新而高雅。
上演京剧和话剧的戏剧场虽然不算大,但场内墙壁上的紫色、暗红、橘色、黄色的竖条纹规则相见,使戏剧场显示出沉静中见跳跃的美感。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壁纸竟是由浙江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织成的。
信步国家大剧院,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在不知不觉间,你的情绪就会被带向另一个故事场景……
1、文章说明了国家大剧院具有怎怎样的特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2、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国家大剧院的。
3、请从文中提取相关短语,概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各自的主要建筑风格。
“歌剧院”的主要建筑风格是: “音乐厅”的主要建筑风格是 “戏剧场”的主要建筑风格是:
4、文章首段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三、揭秘雪崩
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l04一l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一样。
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 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一自然段则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一自然段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3、从本文来看,发生雪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一: 基本条件二: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利用哪些方法来预报雪崩?
5、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崩的特点。
说明文阅读答案:
1、1答: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 1、2答: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它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1、3答:作比较、举例子1、4答: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
【2】1答: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答:。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答:对资源过度的消耗
4答: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答:。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3】1答:隐居森林冀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
2答:列数字(用“25厘米”“18厘米”准确地写出森林冀龙体形娇小);作比较突出森林冀龙娇小的体形)打比方(用“婴幼儿”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冀龙更小)。
3答:不能。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
一、《国家大剧院》:
1、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
2、外、内、空间
3、依次:朦胧而神秘、清新而高雅、沉静中见跳跃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国家大剧院壳体表面的“蘑菇灯”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的特点。
二、《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4、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5、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三、《揭秘雪崩》:
1、本文主要说明了雪崩的危害、雪崩发生的条件、雪崩预报的方法。
2、记叙(叙述)描写、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揭示雪崩的突发性。
3、基本条件一:山25~45°;基本条件二:超出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
4、利用断层成像技术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来预报雪崩;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
5、突发性、速度快、能量大、危害严重
2.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篇二
文体分析是运用现代语言8学理论来研究文学题材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公众演讲的一般性特征进行探究, 可以帮助公众演讲的读者或听众更好地欣赏演讲艺术, 学习演讲过程中的一些语言技巧和演讲手段, 以便提高各自的演讲水平, 因此, 对公众演讲文体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公众演讲的分类
本文对8篇西方国家各政要在不同场合公众演讲的文体分析论文 (论文题目见参考文献) 进行研究, 做如下分类:
(1) 语音语调层面
在这8篇文体分析中, 涉及语音语调的论文共有5篇, 正如刘倩在论文中论述的, 因为演讲是一门口头传达的艺术, 演讲者话语输出的内容和听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语音层面的分析在公众演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 每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押韵这一语音现象, 其中最主要的押韵方式为头韵和尾韵, 刘倩 (2014) 认为押韵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 加深听众的印象。奥巴马、林肯就职演说中频繁地使用到了头韵。
(2) 公众演讲还有语速慢、话语停顿及重读较明显的特点。公众演讲的主要目的是清晰准确地表达演讲者的演讲意图, 能够让演讲的听众最大限度地听清演讲者想要传达的内容, 最终达到演讲者与听众对演讲都有一种共识, 因此奥巴马用了较长的停顿来说Thank you!和Thank you very much!这两句话。何思洁 (2014) 对奥巴马演讲进行分析, 她认为这既有利于听众听懂演讲的内容, 也可以让听众在听演讲的过程中对演讲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和消化。
(3) 公众演讲中, 演讲者也注重演讲的节奏感, 吞音和使用缩略词现象比较少见, 而且无压缩音现象。金玉萍 (2009) 在文中提到奥巴马演讲中很少用到缩略词, 因为缩略词的使用不仅使得演讲不够庄重肃穆, 更会使得在演讲中听众不能完全把握演讲的内容, 例如奥巴马用let us代替了let’s, 用would not代替了wouldn’t。
(2) 词汇层面
在所列举的8篇文体分析中, 几乎每篇文章对词汇层面的分析都有所涉及。词汇讨论的方向基于人称代词、情态动词、长短词、难易词、抽象或具体词及专业词。
(1) 在公众演讲中最常见的人称代词为our, us, we…通过这些第一人称的使用可以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既有利于达到演讲的目的, 更能轻松地营造演讲的氛围。在演讲过程中第二人称you使用得十分常见, 第二人称的使用表明演讲者一直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在听众的身上, 这种第二人称的使用在这种演讲氛围中也能成功地抓住听众的思维。与此同时, 演讲过程中大量使用情态动词will, might, must, 以此来表示演讲者今后的打算、计划和决心。 (罗恒, 2006)
(2) 不同的演讲目的, 面对不同的听众, 在长短词及难易词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据成亚君 (2011) 分析来看, 奥巴马和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所用的词汇中大词难词 (传统上把包含6个以上宇母或3个音节以上的单词称为大词) 、抽象词在整篇演讲中占绝大多数, 如:democracy, sacrifi ce, enormity, challenge, mortgage等。这使得演说听起来更加正式和庄重。
(3) 句法语法层面
句法语法也是绝大多数演讲辞文体分析的一个层面, 在句法语法上所涉及的方面主要有:句子结构、句子类型、句子时态和句子语态。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更倾向使用长句 (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为17.6) , 而长短句结合也是演讲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使用方式, 如熊莉 (2004) 文中就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一般文体中, 平均句长为171.8字, 但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 平均句长为191.2字。这表明肯尼迪在演讲中使用了很多的长句, 这些长句的使用也说明这是一篇比较正式的演讲。也同时说明了一般政治性演说都要比其它类型的演说更正式和严肃。从句子类型上来看, 大多的公众演讲都会使用多样的句子类型, 这既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语言, 又可以体现出演讲者的语言水平和修养。从句子时态和语态上来看, 在学术演讲中使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 使学术演讲的内容显得更客观、更有信服力。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主要采用了一般现在时。陈丽敏 (2013) 指出希拉里在耶鲁大学做演讲时所使用的时态类型就比较多样, 是因为希拉里在该演讲中大篇幅回忆或者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抑或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所以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时态在公众演讲中并没有特定的规律, 其具体的使用情况还要根据演讲者的演讲意图而定。在句子语态方面, 徐贺艳、成亚君 (2012) 则在文中提到“在学术演讲中, 演讲者倾向于选择主动语态。主动语态在结构上比被动语态简单, 而且易于听众理解”。
(4) 修辞层面
在公众演讲中, 修辞手法随处可见。运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亚君 (2011) 认为文体修辞大体包含了结构修辞、语义修辞和音韵修辞三种修辞手法。公众演讲中最常用的结构修辞为重复、排比、对偶对照。如在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多次用了重复的手法, dedicate一词重复了6次, here重复了8次, nation, great, shall, people, conceived, consecrate等等这些词在演讲中都有重复, 这些结构上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演讲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让听众也会更加受鼓动。而在语义修辞方面, 演讲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则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等。如此多的语义修辞更能打动听众, 引起强烈的共鸣, 达到对听众的召唤与鼓励, 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隐喻也多次被使用。例如:Those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up inside.隐喻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使演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有感染力。
(5) 语篇语境层面
从语篇来看, 语篇是完整语义的单位, 语篇的意义是依靠句子来实现的。在公众演讲的语篇分析中主要有参照关系、替换关系、省略关系、连接关系和词汇照应, 在本文中, 主要分析替换关系和连接关系。徐贺艳 (2012) 分析到:“用一个单位替换另一个单位就构成了替换关系。替换关系常发生在词汇层。”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Our vision was a computer on every deskand in every home.In the past 20 years, that vision is certainlybecoming a reality.用指示代词that替换了每家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的幻想。而连接关系常指用来连接词语、句子、短语或者从句的关系。为了使演讲逻辑性更强和易于听众理解, 盖茨在此次演讲中使用了很多连接词如:then, and, yet等。
3结论
综上所述, 公众演讲的各个类别都有一定的文体共性存在, 但根据背景和人物的不同, 其演讲的方式和手段也各有千秋。在今后对公众演讲作文体分析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更要探究在不同背景下各个演讲的不同之处,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学习到演讲的文字艺术和魅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若干西方国家各政要在不同场合公众演讲的文体分析论文, 在前人做出的对公众演讲一般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旨在对公众演讲的研究做一个综合性的分类, 为今后公众演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公众演讲,文体分析,分类
参考文献
[1]陈丽敏.希拉里在耶鲁大学励志演讲的文体分析[J].海外英语, 2013 (10) :267-269.
[2]成亚君.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词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与实践, 2011 (4) :52-57.
[3]何思洁.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讲的文体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4 (1) :75-78.
[4]刘倩.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文体解读[J].海外英语, 2014 (6) :47-255.
[5]罗恒.英语公众演讲的文体分析[J].教科文汇, 2006 (10) :176-177.
[6]全玉萍.巴拉克·奥巴马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J].传承, 2009 (8) :150.
[7]熊莉.从就职演说辞看肯尼迪演说的文体风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6) :408-410.
3.文体知识文学体裁 篇三
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
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
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
“论”议论事理;
“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
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 第一人称 和 第三人称 经常使用。
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 明确、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 中心思想 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 材料 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 ;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 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 顺叙、倒叙、插叙。
7、线索,指 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 事物 说明文和 事理 说明文。
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 特征。所谓“特征”就是 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 整体 到 局部,由 概括 到 具体,由 现象到 本质,由 一般 到 特殊,由 主要 到 次要,由 原因 到 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 描写 和 叙述。、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 见解 和 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 中心 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 补充和证明 中心论点的。、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 开头,或在 中间,或在 结尾,有的文章 标题 就是中心论点。
15、论据是作者 阐述 或 论证 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 事实 和 道理 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 事例 或 史实 以及 统计数字 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精辟理论,名人的 名言警句 以及 人们公认的 事理等、自然科学的 原理、定律、公式 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 被证明 和 证明 的关系。、论证方法有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立论 和 驳论。
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是以 刻画人物形象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 侧面 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有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 序幕,后面有 尾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服务的。
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 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 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 情节 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 现实生活 为依据,经过 艺术加工 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 说理性散文。、叙事散文以 写人记事 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
抒情散文以 写景状物 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 《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 叙事诗、抒情诗 ;按形式分,可以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 和 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 石壕吏 》
32、词是 旧体诗歌 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 脱离,成为一种 有固定格式 的诗歌体。词牌是 曲调 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 沁园春 ”是词牌,“ 雪 ”是题目。
33、民歌体诗是 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 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 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 敕勒歌 》。
4.记叙文文体知识 篇四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例:《十五册“拉萨的天空”的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的作用
理解记叙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6、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 交待背景 ②衬托人物 ③烘托气氛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人物描写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小桔灯》对小姑娘描写的作用;《七根火柴》对无名战士的描写
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
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间为线索
2以某一人物为线索
3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4以某一物为线索。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
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7.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①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②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③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④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⑤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8.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三、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
5.《赤壁赋》文体知识介绍 篇五
赋:
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给予汉赋直接影响的则是楚辞,故楚辞也称为赋,《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宋玉赋”、“唐勒赋”之目。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
文赋:
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点评鉴赏
前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 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不同的赤壁之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 ——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6.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篇六
美国的高中、大学都称毕业典礼为commencement, 在六月举行。Commencement本身的含义并不是“毕业典礼”, 而是“开始”, 也就是说是一种新的开始。换句话说, 就是将高中、大学阶段所学的应用于实际社会上, 开始为社会做事的日子。在诸如此类的毕业典礼上, 学校一般会邀请一些典礼发言人——当然都是某个行业的佼佼者或者是在全国或全世界比较出名的人士, 邀请他们来学校做演讲, 以此来纪念毕业这一特殊日子。
学校的不同、演讲者风格的迥异等使得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变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然而,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 这些演讲在演讲结构 (语篇结构) 、演讲主题 (语义) 、演讲风格 (语言风格) 、演讲策略 (语用策略) 、演讲功能 (文体功能) 方面也存在很多特征。下文将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一、演讲结构 (语篇结构)
在历届毕业典礼上, 无论讲演者身份如何不同, 但大都遵循了这样一个环节, 即“致意听众、表达心情——演讲主体——表达祝贺和美好祝愿”, 因而在总体结构上没有多大差异, 如出一辙。而且, 从历届演讲看, 其前后两端的这两个部分, 客套话较多, 都表达了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一种忠告、鼓励等一些正能量方面的东西, 因而许多演讲者在这部分的内容甚至用词都大同小异! 中间的演讲主体部分, 大多含有:个人故事+ 忠告的结构模式。 乔布斯2005 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at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演讲主体:个人故事+ 忠告:辍学后窘迫的生活以及与昔日的创业伙伴分道扬镳而失去人生重心。忠告: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所有其它的事情都是次要的。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演讲结束:表达祝贺和美好祝愿:Stay hungry.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Thank you very much.
二、演讲主题 (语义)
演讲主题是由其演讲对象和目的决定的, 大家都知道, 其演讲对象时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闯荡的学子, 他们普遍都对未来人生迷茫和困惑, 因此, 学校请这些名人致辞就是校方为毕业生安排的离校前的最后一堂人生大课, 就如同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叮嘱一般, 希冀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能够以前辈的人生道路为鉴, 积极汲取经验和教训, 为自己未来人生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时时刻刻指引自己! 因此被邀请的讲演者都牢记这一目的, 虽然演讲的标题各不一样, 但从总的方面来看, 这些演讲的主题都不外乎于人格道德、人生志向、成功心得等, 以此来教育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
世界首富夫人梅琳达 · 盖茨2013 年杜克大学演讲标题是Creating a brotherhood ( 缔结人类的手足情谊) , 其演讲主题是鼓励大家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 去打造世界人民温暖和谐的情谊。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珍妮特2011 年在埃默里大学以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change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变化中把握机遇, 打造美好世界) 为标题, 告诫毕业生目前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带来挑战的同时, 又带来机遇, 要充分把握机遇! 因而, 希望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善于捕捉时机, 不断献身公共事业, 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人类命运练习起来, 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201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We are what we choose (选择塑造人生) 号召学生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抓住挑战与机遇, 改变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们, 尤其是正在遭受苦难的女性同胞们。
三、演讲功能 (文体功能)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他的《语义学》这本书中指出, 语言至少有五种功能: (1) 信息功能; (2) 表达功能; (3) 指示功能; (4) 美学功能; (5) 酬应功能。
从演讲功能方面来说,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属于一种社会应酬, 具有酬应功能。
酬应功能, 即维护社会某一组织联系的一种功能, 比如说礼节性日常用语, 语言表面的意思其实并不重要, 但是这些话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我们与陌生人, 见面时总能说出一套寒暄, 也许是言过其实, 但听者却很享受, 也使得整个交谈得以持续。其实, 酬应语言更是人们相互安抚的一种形式。在公共场合, 尤其对我们今天的演讲稿中, 语言的酬应作用则显得非常作用。每次演讲, 一般都有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演讲者、听众和场所, 此三者缺一不可。演讲者要了解听众的需求, 借助多种手段不断拉近与听者的距离, 让听者产生一种共鸣, 最终才能获得听众的喝彩与掌声。在毕业演讲中, 开场白、结尾甚至部分正文, 往往无实际内容, 都是一些比较空泛的东西, 都是一些比较崇高的用语, 还有一部分是演讲者本人的一些励志故事。如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基奥先生在演讲中, 曾大谈特谈自己的一些故事, 演讲中充满了应酬语言。随后, 又表达了对学校主办方邀请他参加演讲的感激之情, 道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可谓是声泪俱下啊。
毕业典礼演说是校方给毕业生上的最后一课, 其性质决定了这种类型的演讲不仅具有酬应功能, 还兼有劝说功能, 希望在座的听者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旧有的态度或者想法, 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将讲演者的思想、观点付诸现实行动。当然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观念是非常难的事情, 只有演讲者的劝说功能让听者产生共鸣, 他的这种演讲劝说功能才能达到效果。
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块海绵。经过长期的培养发育, 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以及学习各种各样的事物……等我们以后入了社会, 海绵涨得满满的, 于是我们开始压挤他。这就是我们传授信息和智慧的一个过程。 ( 唐纳德 · 基奥)
面对众多毕业生,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唐纳德 · 基奥先生以亲切的语言回顾自己在可口可乐的生涯。告诫青年人要充满“激情”、“勇气”, 把握当下, 创造至真、至善、至美。同时, 劝勉青年人要像海绵吸水一样, 不断获取新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兼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真正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地球人”, 做一个思想上没有包袱的人, 辉煌属于过去, 应该不断进取。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 演讲者在实现表达劝说功能的同时, 融合了引用、举例、比较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样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意图, 更好地传递自己的观念。只有充分把握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 达到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态, 说话人诚恳的态度、朴实的语言才能更加具有说服力, 能能使听众更加心悦诚服, 这样演讲的劝说功能才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是众多演讲中的一种, 在文体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内容除了基本的应酬功能外, 还兼顾有一些激发斗志、共筑未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蕴含哲理、醍醐灌顶的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通过分析归纳其特征, 能更深地了解这一文体, 在不断提高演讲能力的同时, 也希望利用这些毕业演说来激励正在学习路上的自己。
摘要: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 美国大学都会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到校作演讲, 其中一些成功的演讲给毕业生上了精彩的最后一课, 并流传开来, 本论文将选取一些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并从演讲结构 (语篇结构) 、演讲主题 (语义) 、演讲功能 (文体功能) 方面来分析总结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特征。
关键词:毕业演讲,文体学,语篇结构,演讲主题
参考文献
[1]Byrns.J.H.Speak for Yourself-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2]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3]徐有志.公共演讲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演讲稿的文体知识】推荐阅读:
关于演讲稿的文秘写作知识08-23
预防接种知识演讲稿10-22
消防知识演讲稿--二年级07-15
校园关于交通安全知识演讲稿09-16
安全演讲竞赛安全知识08-04
3M知识管理创新案例PPT 演讲稿08-18
演讲的演讲稿08-16
演讲稿的标准演讲稿08-13
最初的梦想演讲稿 梦想主题的演讲稿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