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听觉艺术

2024-10-26

音乐与听觉艺术(精选8篇)

1.音乐与听觉艺术 篇一

大班音乐听觉活动:音乐舞会

目标:

1、听辩不同节奏类型,探索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该节奏。

2、培养幼儿听觉能力、感受力。

准备:

钥匙卡片、记号笔、音乐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音乐中舞进教室。

节奏王国举办了一场舞会,邀请我们小朋友们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啊?但是去节奏王国的路上得经过三扇大门,我们需要三把节奏钥匙把门打开才能进入节奏王国参加舞会,这三把节奏钥匙要我们自己来做!

我们先来听一听下面几个节奏,竖起你的小耳朵,来听一听,把这个节奏给念出来。

听这个节奏你有什么感觉?

恩!我先把我的三把节奏钥匙给打出来!(演示图形,边哼边唱。)

那么你要打什么样子的钥匙呢?

把你们的节奏钥匙打出来。

我来看看你们打的`钥匙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解自己制作的节奏钥匙的图形。)

好,现在我在你背上画一个图形,你把它的节奏给念出来!(在幼儿背上画出他自己的节奏图形,来猜一猜是什么节奏。)

和你身边的朋友一起来试试,拿着朋友的节奏钥匙在他背上画出节奏,让朋友来猜一猜,看看谁是最棒的!

二、好啦!节奏钥匙已经打好了,我们去节奏王国参加舞会喽!

来到节奏大门前:

来~我们听听音乐,找出正确的节奏钥匙!

好啦!我们胜利了啦,终于开了第一扇大门啦!再接再励!我们一起去开第二扇大门!

我们胜利了啦,终于开了第二扇大门啦!再接再励!我们一起去开第三扇大门!

我们来到了节奏王国啦!我们可以参加舞会了!我们想一想第一段音乐可以用什么动作和队型来跳舞?

听完三段音乐探索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后:

根据你听到的音乐和你的朋友商量好选择正确的方式跳舞!看看哪个小组跳的最棒!

幼儿听音乐表现。

舞会结束!我们一起回教室把在节奏王国跳的舞表演给小朋友们看,好吗?

活动自评:

本次音乐活动中,以幼儿感受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以及探索不同方式来表现该节奏。幼儿不单单只是通过听觉来感知节奏,还通过肢体和触觉来感知节奏。幼儿从不同节奏音乐中感受该节奏,并进行想象。

2.音乐与听觉艺术 篇二

一、内心音乐听觉

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音乐能力, 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 它对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 正是这个特点使我们研究内心听觉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在欣赏过程中, 这一心理过程都显得尤为重要。英国著名钢琴教师托·马太则认为:“演奏者应集中精力, 积极地去听自己的演奏, 重要的并不只是听正在演奏的‘短暂的声音印象’, 而是要善于倾听未来的音乐。”马太在自己的《见得到和见不到的钢琴演奏技术》一书中, 建议年轻的钢琴家经常利用“自身的耳朵”和“内心的耳朵”去听, 并把这个习惯看成是“每个演奏者每天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心听觉借助音乐记忆, 能内在地想象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 想象出音乐形象。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据记载, 众多演奏家在演奏时也总是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 提前于外化的真实音响对音色、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分寸感作出判断, 以便调整自己的演奏动作, 求得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 由此足见内心听觉的培养对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显得至关重要。俄罗斯著名钢琴教育家阿列克塞耶夫在《钢琴教学法》一书中写道:“学习弹奏作品时, 养成想象必须的音响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体现为以往积累的音乐感知与具体演奏内容相结合形成所需意象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在演奏中听觉预示的出现, 是一种无声音乐状态。内心听觉便是在这种无声音乐空间中进行的, 对成功弹奏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无声音乐空间

1. 无声———休止符。

翻开乐谱,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首钢琴作品无论是在开头、结尾、句子还是段落的连接处等, 在乐谱的纵横上下排列中, 休止符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天罗地网的无声空间, 它包围着音符, 音符又依托着它。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有诸多的音乐作品采用休止符去表现各种形象和内在感情。在钢琴弹奏中准确处理休止符所占的时值, 使音符和休止符显得和谐融洽。正如俄罗斯钢琴家列维涅从平衡的另一角度来阐述在音乐中, 无声音乐空间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他说:“音乐上的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确地保持着完满的休止符时值。”一首失去平衡、不稳定的音乐作品, 会使欣赏者产生不安、烦躁的情绪。相反, 一首处理得当、平衡稳定的作品会让人们感到安定、舒适。列维涅对无声音乐空间中重要的一员———休止符的作用, 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大演奏家所以能用音乐使广大听众为之神移, 实在由于他明了音乐休止符的高度重要性, 休止符比音符有更高的效果。”在钢琴弹奏中, 许多学生不注意休止符在作品中的准确时值, 随心所欲地进行处理, 大大影响了作品的情绪及表现。这时, 教师要正确引导, 及时纠正错误, 使学生意识到休止符在钢琴弹奏中的重要性。

2. 无声———沉默 (回忆音响) 。

无声音乐第二层含义是指演奏者在无乐谱、无乐器的情况下, 对音乐作品从头至尾的想象和回忆。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把无声音乐唤之为沉默, 这个称谓无形中给无声音乐增添了灵性。他说:“沉默唤起注意, 才有可能演奏, 沉默是一切伟大音乐的基础。只有末流音乐才不愿为沉默留出天地。”“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音乐都需要沉默来赋予生气, 对表演者来说, 理解这些沉默和弹奏音符一样重要。”这番话是世界著名钢琴大师通过他毕生的舞台演奏经验总结出来的肺腑之言, 值得我们每一位钢琴演奏者深思。沉默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 沉默之时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如同有声演奏一样多姿多彩。

三、内心听觉与无声音乐空间 (回忆音响) 的关系

许多世界著名的钢琴家都曾用发挥想象力的无声音乐空间, 加强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例如, 莫扎特曾说:“当他在脑中构思一部交响曲时, 有时他会越来越激动, 甚至最后达到如此的境界, 他仿佛觉得, 他能够一下子, 在一瞬间同时从头到尾地听到全部交响曲。”波兰伟大的钢琴家霍夫曼更是这方面技术的高手, 他经常在巡回演出的途中, 在火车包厢里练习某些乐曲, 然后不必经过排练, 也不用预先试琴就可以直接登台演出。这方面的优秀例子举不胜举。

针对内心听觉在无声音乐学习中的应用这一课题, 霍夫曼曾提出了学习一首钢琴曲有四种方法:第一种, 在钢琴上看谱;第二种, 在钢琴上不看谱;第三种, 离开钢琴看谱;第四种, 离开钢琴不看谱。这四种方法中, 第三、四种难度较大, 但是它们都最有利于发展“音乐记忆”和“内心音乐听觉”, 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音乐才能。“内心听觉”的培养和锻炼主要是采用第三、四种方法进行训练, 这两种方法都是在无声音乐空间中进行的, 这三种方法要求弹奏者看谱不摸琴就能在脑海中将所弹奏作品的音响展现出来。第四种方法要求弹奏者在无琴、无谱的情况下, 像那些世界著名钢琴家一样把所弹奏过的音乐作品从头到尾在想象的无声空间中背记出来。内心音乐听觉和无声音乐空间同时存在, 相辅相成。当然, 要使钢琴弹奏者掌握这一技术是相当不容易的, 它需要在诸多音乐能力基础之上对作品作出客观想象。钢琴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音乐能力。在教学中要把科学的练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耐心指导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技术, 使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得到质的飞跃。正如《音乐入门》一书中所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 并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听到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在这种无声音乐学习中, 加强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钢琴弹奏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本文从钢琴演奏的现实出发探讨了内心音乐听觉这一音乐能力和无声音乐空间这种训练方法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论述了两者的关系。因为在任何音乐领域中都离不开内心音乐听觉这一心理过程, 所以利用无声音乐学习锻炼这种音乐能力已成为一种必然。钢琴演奏者具有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无声音乐空间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定会使钢琴演奏的水平大大提高。

摘要:在音乐中, 有声和无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有声音乐在无声音乐的包围之中, 有声音乐的存在离不开无声音乐。在钢琴弹奏中无声音乐空间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分析训练“内心音乐听觉”这种音乐能力出发, 进一步探讨内心音乐听觉在无声音乐学习中的运用, 以促进钢琴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

关键词:钢琴弹奏,内心音乐听觉,无声音乐空间

参考文献

[1]叶熙熙.“论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内心听觉——以钢琴演奏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6, (1) .

[2]石蔚.内心音乐听觉的三种形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 (4) .

3.音乐与听觉艺术 篇三

关键词:读谱 音乐听觉 钢琴演奏 表现力 提升

一、读谱与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读谱与音乐听觉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它需要演奏者对于谱中的信息能够拥有熟练透彻的理解,需要演奏者对每一个音的音色都极为敏感,它帮助最终演奏者将作曲家与演奏者本身的情感都通过乐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以下便是读谱与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三个学习目的及其各自的作用:

(一)细读以知谱:熟悉音乐元素,提升对音乐的理解

无论是在进行哪一种器乐的演奏之前,读谱都是考验演奏者的第一道关卡。由于钢琴演奏可以分为新谱视奏、熟谱练习和正式演奏三个阶段,所以在新谱视奏阶段首要先做的就是读谱。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则应该在初次识谱时就尽可能准确认真地将谱面中各元素的含义进行揣摩,从而对所要练习和演奏的乐曲有初步的理解。“音乐术语,比如adagio(柔板)、andantino(小行板)、allegretto(小快板)等。这些术语既有对乐曲、乐章或乐段演奏速度的提示,也具有解释乐曲、乐章、乐段音乐性质的意义。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这些术语对演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音乐风格的把握。”钢琴演奏前的读谱,一定要精确、细致,只有熟悉并理解了谱中所有的音乐元素,才能从情感表达、音乐理解、乐曲表现等方面对钢琴曲的演奏起到提升的作用。

(二)聆听以甄别:提升对音乐的辨别能力

演奏者在演奏时,往往会仔细聆听自己所奏的音乐,这种聆听的过程,就是调整钢琴演奏状态的过程。好的演奏状态取决于所演奏的旋律是否连贯流畅,踏板的运用是否到位,节奏音准是否准确,弹奏的声音是否通透饱满等。这些就需要演奏者通过“听音”去辨别。

演奏者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相同的曲目,不同的钢琴可能会影响到琴者的演奏:有的琴键紧些,有的松些;有的琴声音“闷”,而有的“炸”;有的制音器效果好些,有的稍逊一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演奏者弹奏的音乐的好坏。这就需要演奏者有灵敏的耳朵,良好的“听音”能力,及时在自己的弹奏方式上做出改变,以达到音乐表现的需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演奏家要把美妙动听的声音传达给听众, 必须通过自己卓越的音乐听觉来鉴别、控制、协调。对于他们来讲:“准确无误的音高、纹丝不差的时值、清晰平衡的声部, 瞬息万的音色, 恰如其分的音量都需要极其灵敏的听觉,并不断以听到的效果调节大脑对手指发出的指令。” 因此“听音”可以有效的提升演奏者对音乐的鉴别能力。

(三)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表达

“钢琴演奏是动作技巧与心智融合的复杂活动,它既要有较高的演奏能力,更需要全面的音乐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是在理解乐曲创作思想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活动。我们弹奏一个作品,除了要遵循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宣泄的情绪,必然还要渗透个人对乐曲的认知和理解,在演奏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表现出隐藏在乐谱行间的音乐内涵”。

我们在对乐曲进行阐述和表达时,切忌机械死板地奏出音乐的旋律与和声,而是要将乐曲中的调式、调性、和声等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快速熟练的识谱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演奏者理解乐曲,从而使其在练习或演奏中有明确的情感寄托与表达。在我们对乐曲进行阐述与表达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单纯从理论与技巧的角度单纯地“弹奏”出音乐,从而偏离钢琴表演本身,要将音乐的内容、形式、情感统一在钢琴演奏中。查尔斯·罗森在《钢琴笔记》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比赛中我或是很想听琴手再弹一次,为此我给出98分,我或是希望不再领教选手的技巧,所以我给出接近零的分数……当时我打出了0.5分,其实这个学生还说得过去,但他的弹奏实在没有意思,好像是对别人的抄袭,不是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他的演奏应该在音乐厅里禁止:他好像在兜售伪造的复制品,我们要听的是原创。

由此可见,演奏者对于乐曲感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每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不同,当然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演奏者要将其对乐曲的情感与感悟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就不只是单纯地弹出琴音了。深层次的音乐表现我们不做讨论,这里要说的是最基本的情况,便是通过用眼仔细地读谱,促进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由此自然地激发出演奏者内心的情感,最终使其对乐曲有一个感性的表达。

二、读谱与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

由于钢琴的演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新谱视奏阶段,熟谱练习阶段,正式演奏阶段。读谱与音乐听觉始终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之中。新谱视奏时主要要求视唱读谱的能力,而熟谱练习与正式演奏时则更侧重于听。更深层次的,要在这三个阶段中尝试主动导入内心跟唱与内心听觉,这样才能使练习时更加准确,更具有目的性;演奏时更加从容细腻,增加所演奏乐曲的表现力,提升演奏能力。

(一)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钢琴演奏中的读谱与音乐听觉首先强调的是“读谱”,即上文所提到的对谱面信息的认知。而内心跟唱主要是为了钢琴歌唱性的旋律而服务的。“歌唱性,就是人们在唱歌的同时体会到的那种美感、情感、情调、心态。”“音乐的本质、本源,就在于歌唱性”,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一种是广义的,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钢琴曲,因为无论是怎样的钢琴曲,都离不开句法、旋律、呼吸灯与歌唱相联系的因素,只不过演奏者在演奏中是用手将歌曲“唱”了出来。另外一种“歌唱性”是狭义的,它专指乐曲中“如歌地”旋律或段落。钢琴演奏中,能弹出歌唱性的旋律是极为重要的,从某种角度说,歌唱性是钢琴演奏的基础。

旋律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识谱时有选择地哼唱旋律,有利于演奏者了解钢琴曲的音乐走向,可以使演奏者更加轻易地在多声部的音乐中找出主题的旋律,将在声部之间不停交替的主旋律串联起来,保证乐曲表现的完整性、准确性。唱出的旋律要带有情感,要有或明、或暗、或喜、或忧的感觉,以达成作曲家的意愿,完满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在唱的时候,要尽量将乐句划分正确,且注意呼吸换气。

nlc202309082250

乐句的正确划分,呼吸的正确运用、“语气”的准确等,都是演奏歌唱性必不可少的。无论音的结合形式、展开形式多么复杂,多么不像“歌”,但总是要有句子、有呼吸、有语气的。将这些特点用心表达出来,就能体现出生动的歌唱性来。

(二)速度因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速度在音乐表现中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曲的开头,或是乐章交替处都会有提示速度变化的速度术语,只有在读懂它们的情况下,才能完成音乐作品所要诠释的内容。有的演奏者恰恰忽略了速度表情的重要性,而仅凭自己的感觉去演奏曲目,这样很可能导致乐曲在被演奏时用了错误的速度,从而背离了作曲家的初衷和乐曲应当具有的表现力,本来奔放热情的乐曲却变得内敛而沉重,本来柔美抒情的乐段却变得轻快活泼。

正确把握乐曲速度是演奏好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基本保证。在速度术语中,有些单词既可以说明乐曲的速度,也可以说明乐曲的性质。如Allegro并不光意味着“快”,而且代表愉快或欢乐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演奏中诠释音乐内涵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只是从速度快慢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三)从“听到”到“凝神细听”

演奏中的听音是一种鉴别与监测的手段,这种听觉一般被用在熟谱练习与正式的演奏阶段,但在识读新谱的时候,听觉能力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因为一旦出现错音,良好的听觉就会发现,以便演奏者及时修正。所以,良好的听觉能力可以提高读谱、识谱的能力。

“听”既是耳朵的能力,也是内心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耳朵的外在听觉能力与内心听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指出:

不要以为这是一条不重要的真理, 即“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

这里的“凝神细听”便是一种内心的听觉能力。演奏者在演奏任何一个作品时, 都要反复地仔细倾听自己的演奏,其中包括乐曲中节奏和音高的是否正确;力度的变化;复调旋律的层次;和声织体;声音是否“通”“透”;音色是否饱满;乐句划分及踏板的使用是否得当等。倾听这些内容需要非常地细致认真,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要从“听到”到“凝神细听”。这种良好的听觉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总结他几十年的演奏经验时谈到:

钢琴演奏者倘要将钢琴演奏得很好,就必须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是舞台演奏过程中,使自己既能当表演者,又当听众,也就是说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充当表演者和听众之双重角色。

三、结语

读谱与音乐听觉是提升钢琴演奏水准的基本途径,它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是提升钢琴演奏表现力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直接并不意味着容易。读谱与音乐听觉并不像字面上看起来的这么简单,尤其是在培养内心听觉上。钢琴演奏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是在全面理解乐曲创作思想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活动。要通过读谱、跟唱来理解乐曲,在通过唱满表现力的演奏来诠释乐曲,最后通过听音来甄别乐曲各方面是否达到了演奏者的预期。钢琴演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想要有所提高,必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用“读谱”认识音乐、体会音乐,用“音乐听觉”甄别音乐,用手表达音乐,惟有这样,才能够在遵循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宣泄的情绪的情况下,渗透入演奏者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更好地表现出隐匿在音符之中的音乐内涵,这样的演奏者才能在钢琴演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吴晓娜,张艺帆.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设计[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04):86-88.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5.

[3][美]查尔斯·罗森.钢琴笔记[M].史国强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78.

[4]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52-253.

[5]郭萍.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英]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62.

[7]鲍蕙荞.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241.

4.小提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论文 篇四

关键词:音乐听觉 旋律 音准 发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鉴别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可是笔者在几年的小提琴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演奏充耳不闻,对乐谱的要求视而不见。所以在小提琴学习中,应重视音乐听觉的训练。

一、音乐听觉训练的重要性

大凡优秀的音乐家都具有敏锐的听觉能力,他们在有意或无意聆听的状态下,其神经听觉器官和分析器官都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这种敏感的听觉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所以,对于学习小提琴的人来说,训练出一双有着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的耳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小提琴作品中,那充满了人性生命韵律的节奏,那微妙细腻的难以言传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境界,都不是仅仅靠演奏时盲目的本能冲动就能愉快胜任的,而是在审美听觉的控制下才能做到。所以,小提琴演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觉能力,使之能胜任小提琴音乐的演奏要求。演奏时必须用听觉去判断演奏是否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音的准确性、发音的科学化、力度的层次、节奏的脉搏、乐句的均匀、旋律的流畅、风格的准确、形象的完整等。总之,敏锐的听觉能力对于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音乐听觉训练的特点

许多学生演奏时思路混乱不清,除手指基本功的原因外,多数是因为听觉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学生只是被动机械、无目的地在听,对自己演奏音乐作品时的音响,只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听觉是混乱的,而且不知该如何听。所以,小提琴学习中音乐听觉的训练就是:学生必须在敏捷的思维下,按音乐进行的规律将无意识、混乱的听觉调整为清晰、有目的的听觉。这种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从特定意义出发进行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培养发挥自己的听觉能力。

小提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不是单纯的音的高低听辨,也不是仅仅用耳朵去听。“听”是心理在声音上的运用,而耳朵只是身体的器官,具有一种听觉机能,一般情况下听觉机能所起的只是消极作用,这可能听见也可能听不见。比如,在教学上,若学生不能专心地倾听自己演奏的声音,可以试着让他们侧耳、闭目、把头贴在琴上,效果特别显著,这是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听力上了。所以“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小提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就包含了这种心理功能训练,是学生集中于大脑的听觉训练。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向学生发出信号,让学生注意听,并告诉他们所要听的内容和如何去听,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中的各种因素,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觉的警觉性,在清晰的思维控制下,有目的地进行。

三、音乐听觉训练的要素

1.旋律听觉

音乐作品中,旋律是核心。旋律本身有两个要素,即音高和节奏。人在对旋律的感知中是依靠自己的听觉经验,逐步形成了人对音乐中音的高低与长短的组合能力,这使音高与节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节奏的弹性是与旋律的弹性携手并进的,也就是说,节奏随着跳进和级进的变化也有灵活的变化,而且长的音值原则上适合于跳进运动,短的音值适合于级进运动。”[1]这种音高与长短的结合形成了人在对旋律感知中的听觉习惯,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旋律形态。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对逐个音的音高孤立地进行感知。音的长短、级进和跳进等旋律进行规律,音高与节奏的不同组合,以一个整体而作用于人的听觉,在感知记忆中是以一个相对的整体来记忆并积累。所以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旋律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听觉的控制下进行。

(1) 注意听完整的旋律线条。首先必须准确地划分旋律的句读,演奏时要细心地听旋律的每一个音,听各旋律声之间的衔接,使其语气表达完整。

(2) 注意听流畅的旋律线条。在听到完整旋律线条的基础上,演奏时要时刻注意倾听旋律线条的流畅性。特别是当旋律的某种特点的技巧出现时,由于技巧的难度而影响旋律进行的流畅。如:我们在聆听许多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时,可以发现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都有集中全曲主要的音乐素材而发挥高难度演奏技法的华彩乐段,大部分人在演奏华彩乐段时常常会不流畅。练习时学生首先要克服技术上的难点,然后还要注意旋律进行时的方向点,演奏时要有倾向性地走向这个点。

(3) 注意听旋律的表情。在演奏时,要细心倾听旋律的表情,首先要把握住旋律的风格,领会旋律的语气韵味,在此基础上,演奏旋律时的力度变化、音色变化、轻重缓急、起伏跌宕,都必须用听觉仔细检验。

2.音准听觉

小提琴作品中除了旋律外,还要注意音准听觉的训练,音准是弦乐器专业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小提琴最难掌握的技术。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实际上就是要求演奏者在脑子里首先要有一种固定的音高概念,也就是预先听觉。具有这种预先听觉的.演奏者绝大多数是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形成的。同时,演奏者天生的音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很难指望一个五音不全、毫无音高概念的人会有音乐发展。当我们的耳朵具备了控制音准的能力,然后我们通过各种练习,将视觉、听觉、触觉加以结合,并通过长期严格的磨炼,最终达到把握音准。可以说养成这种随时听辨音准的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具备了这种对音准的敏锐性,将大大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准。在训练音准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 手的框架。左手的框架是手指的基本位置,也就是在任何琴弦,任何把位的1、4指的八度音程。在这个八度框架之内,2指和3指各有两个位置,在手指所到的任何把位,无论是哪个位置都应当将框架的感觉记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八度框架的位置形状保持到第六七把位后,在更高把位时由于弦短了,音准的距离位置也逐渐变得密集了,手的框架才有所改变。此时,也就是在第八把位时,手框架的距离是第一把位时的一半。

(2) 左手的换把。左手的换(转第87页)(接第81页)把是小提琴技术的重要环节。“换把的过程为――手在指板上的触觉以及拇指的作用,听觉在换把中的作用,这三者的结合是给手指以正确的音准距离感的关键。”[2]听觉在换把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培养自己听的习惯。当演奏中出现任何不需要的音准效果时,要不断训练自己的肌肉有调解的功能,而具备这种功能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听的辨别能力。在换把前认真地听,以及在换把位的过程中,听着声音逐步达到新的音高。耳朵就能非常有效地增加和维持触觉所提供的距离感。

(3) 音阶的训练。著名小提琴大师席盖提说:“音阶是小提琴演奏中一个永恒的基础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的练习价值是不变的。”作为小提琴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音阶的练习是每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卡尔・弗莱什说:“在音阶练习的过程中,音准和流畅性同样重要。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进行慢速度练习,取得完美音准的条件下再逐级加速。”[3]在慢速度练习时应注意听每一个音的音准,要对不准的音符提前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对指板的熟悉,对音与音之间距离的准确测定,都需要通过音阶练习来达到要求。

3.发音听觉

学生在学习小提琴演奏时还必须训练发音听觉。因为发音问题不是一个单一性的问题,是一个综合了各种动作、技术、技巧、基本功、听觉审美观、艺术情趣为一体的极复杂的问题。因此用听觉来检验发音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最客观的方法。要听发音、听力、听振动、听音质、听音色、听音乐的感觉。发音的技巧是整个小提琴演奏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纯净的发音是情感最有效的阐释者。然而发音与小提琴的其他技巧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段,任何一种技巧只有和音乐表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音乐的真正含义,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才能有最精彩、最出色的演奏。因此学生在练习时,不能对音质的好坏无动于衷,应该清楚地知道或听到其变化,在听觉的控制下,将最好的发音表现出来。

美妙的音乐会使人感动。只有在敏锐耳朵的监督下才能演奏出美妙之音。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音乐听觉训练,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音乐听觉。人的素质环境、教育只是音乐听觉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而积极主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才是形成良好音乐听觉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从事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更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音乐听觉,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觉水平。相信通过努力,在科学的训练方法下,每位小提琴学习者都会具备专业演奏家的音乐听觉能力。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托赫著《旋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77页.

[2]杨宝智.漫谈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A).怎样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

5.音乐与听觉艺术 篇五

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无形艺术,它以声音为表现手段,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一种有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的载体是声音和音响等媒介,借助于节奏、音响、旋律等以无形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精神。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媒介如笔、墨、纸、砚等来将创作者大脑中的意象用点、线、面、光、色、影等媒介传达给观者,用一种平面的方式来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同属于艺术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特征,但是在欣赏和创作角度上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从欣赏和创作角度分析两者的内在特性

1.从欣赏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是一种视觉空间艺术。

我们欣赏音乐,从细节、局部开始,直到最终演奏结束,我们才会从中体会到意味,它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运动,又在时间里结束,所以音乐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在平面的材料上描绘,用二度平面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我们观赏一部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会以最直接的方式给欣赏着留下整体印象,而后才会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细节之处,绘画作品要求整体的和谐,具有很强的空间比例布局,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它运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充分展现,所以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此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

2.从创作角度分析,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而绘画则具有不可复制性。

音乐作品只能通过表演才能被听众接受,不论在创作之初,还是在创作之中,听众并不能很好地去领悟与了解这部作品,只有在创作结束之后才能被表演,才能让听众从乐谱、从演奏中发掘其妙处,这个演唱、演奏的表演过程也即“二度创作”的过程,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这种二度创作是积极的,可以加深作者对作品的领悟和技术上的修改与处理,使作品不断地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而绘画作品则侧重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创作一幅绘画作品,画者只有一气呵成地用笔将心中的意象用线条勾勒出来,才会具有浑如天然的意境。但是每个创作者的手法、风格、笔力以及色彩调和的浓度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会不同,即使模仿技术再高超,也不能和原作一模一样,都会略有不同之处,这就是绘画作品的不可复制性,而在乐谱上音乐作品则不同,它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创作者满意为止,这一点也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性

1.两者都是对人的感官的刺激反映。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的审美体验,音乐诉诸于听觉器官,绘画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虽然感官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艺术,他们都能通过自身的特性来激发人们的情感,音乐艺术用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调式来抒发情感,借助声音媒介将情感传达,而绘画作品则用色调、明暗、内容等形式将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传达与感染欣赏者,用一幅幅作品给欣赏者展示历史的、民间生活的、抽象的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用这些绘画元素来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

可见,不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尽管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都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促进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提升,透过不同的风格特色让欣赏者更好地领悟其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把握其作品的精髓。

2.两者都可以取材于客观事件或事物。

音乐与绘画艺术都可以取材客观事物的参照反应或取材于形象生动的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也可以取材于某一种艺术种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特征。例如《拾穗者》就是受到人们在农场干活的这一实际生活场景的真实反映,《高山流水》《百鸟朝凤》又是对大自然真实美景的形象描写。一曲《梁祝》取材于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用优美、舒缓、凄惨等不同的音色与节奏来抒发这一凄美故事的叙述。由德拉克洛瓦(1789―1863)所作的《希阿岛的屠杀》取材于史实,用昏迷呻吟的老人,病去的老妇,痛苦不堪寻乳的孩童,被绑在马背上的少女,再看入侵者那邪恶的面孔,残酷的掠夺枪杀,与受难者形成鲜明悲惨的对照,不得不令观众情感动容。 所以总的来说,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都是取材于民间生活或大自然的客观事物或历史故事,再充分利用不同的形式来刺激听觉或视觉感官,将主题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也不例外,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1.音乐艺术具有绘画艺术的色彩因素。

音乐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响来共同组合创作,就如同绘画中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一样,在绘画中的暖色系能给人带来一种有温度,暖洋洋,或者炽烈的感觉,而黑、白等冷色系则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而音乐中的高音低音,旋律音色的不同,同样和绘画中的色系一样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百鸟朝凤》用欢快的曲调,仿佛真的有百种鸟类在欢乐的鸣叫,用这种轻快优美的节奏来给人们展示高兴喜悦的情感。而《码头工人歌》中缓慢的节奏、沉重的.音调、反复强调的重音等等,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疲惫不堪的劳动工人辛苦劳作的场景,所以说音乐艺术中有着动态的绘画艺术色彩。

2.绘画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的动态性。

绘画艺术始终以色彩的浓度变化,线条排列的长短粗细形状等类似音乐艺术的节奏韵律一样占首要地位,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是“气韵生动”。由于画家的风格不同,所以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用不同线条的运动趋势、色彩的自身表现力来展现,又如同音乐艺术中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一样。只不过绘画艺术是用静态的表现形式表达了音乐艺术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五代南唐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看见轻歌艳舞、琵琶弹奏的热闹场面,在欣赏之中我们似乎是瞬间把这静态的图画转化为一种动态的有着曲子琵琶弹奏的音乐场面,从中营造出一种美的气氛,令人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所以说在绘画艺术中总是和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在彼此的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促进。

四、结语

不同艺术门类均有各自的特点,音乐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美妙的旋律、音色,以传达出不同艺术效果的作曲,绘画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用点线、色彩、光影来塑造新的艺术角色形象来诠释对美的一种认识,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又有着相似点和共同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丰富的色彩来赋予听觉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以更丰富的情感、更投入的状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所以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有着个性的基础上渗透交融,更有助于艺术创作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更好的让不同门类的艺术相结合,共同来促进艺术的成长,丰富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胡凌著,《绘画艺术教育》,人们出版社,2001。

6.音乐与影视艺术历史备课教案 篇六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文化的繁荣,影视音乐对当代中学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所以教材选编了《音乐与影视》这一章节。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影视音乐入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影视音乐的形式和作用、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层层深入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影视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度,而对于影视音乐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因此,选择比较经典的影视音乐进行分析说明,能够减少对影片本身剧情介绍的过程,增加作品例证的力度,也让学生在音乐和剧情的联系上减少障碍,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本课的影视音乐,能认真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相互作用、影响的方式等有相对准确的理解。

(2)、能区分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及场景音乐,并能简述音画“对位”及“同步”表现手法的涵义。

(3)、在为影视片段配乐的活动中,能根据特有的影视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影视音乐,感受音乐在增强影视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音乐与影视画面的关系以及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的复合性。

四、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播放音频《The Sound Of Music》,提出问题,引出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请学生演唱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另一首著名插曲——《雪绒花》

聆听音乐,

回答问题。

演唱歌曲 从学生熟悉的影视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步骤 依据下表的路线进行影视音乐之旅

EMBED PowerPoint.Slide.8

7.音乐听觉能力测试试卷抽样分析 篇七

一、对象与方法

我院音乐专业2 0 0 8级本科3个班共1 8 6名学生的试卷参加了本次音乐听觉能力测试的抽样分析。测试题目是由“音乐专业学生听觉能力测评系统研究与应用”课题组成员按照题库建设的组题原则, 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由8 0题组成的试卷, 题型均为选择题共1 0 0分。对于抽样试卷以参考答案为标准统一评分, 然后对每一道考题及其考生的得分情况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考试成绩分析

全班186名考生, 最高分96.5分, 最低分58分, 平均分为8 0.1 9分, 优秀率为2 1%, 及格率为9 8%, 不及格率为2 5%。由表1和图1可见, 本次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 表明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较好。

2. 考试有有效性分析

试卷内容在本课题组制定的《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指标体系》规定范围内且符合测试要求, 试题覆盖了音程、和弦、节奏和旋律等四大知识面, 题量稍偏大, 符合课题所倡导的“大题量训练”的初意, 作为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的手段, 能很好地对学生音乐听觉能力进行训练和全面侦测。同时, 试题中涉及《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指标体系》规定认知分级的感受音乐元素、识别音乐元素、掌握音乐元素、运用音乐元素等四个方面的测试内容所占分数比例为2 7:2 5:3 8:1 0, 该比例合理性还有待考究, 在测试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准确性还欠佳。另外, 题型结构情况, 本课题测试的题目均为客观性题目, 无主观性试题, 致使主客观试题分布结构欠合理 (这也是由于本课题倡导的“难度减小, 题量增大”以巩固和训练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不过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加入少量的主观题) 。

3. 试题难度、区分度、效度分析

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 课题组成员将本次测试涉及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由上表可看出, 本次考试试题偏度系数为-0.3 5, 基本对称;峰度系数呈粗尾分布;试题难度偏容易, 其中0.5≦P (难度指数) <0.7 5的中等难度的试题占3 8.7 5%, 0.2 6≦P<0.5的较高难度的试题占5 8.7 5%, 而P≦0.5的试题占分数百分比为5 0%;试题总体区分度为0.3 4, 为良好, 基本上能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 其中D (区分度指数) ≥0.3的试题有6 1题, 占总题数的7 9.2 2%, 占总分数的8 4%;D≦0.3的试题有1 6题, 占总题数的2 0.7 8%, 占总分数1 6%;由上表还可知, 该试题在效度和信度方面均显示良好。

三、讨论

本测试属于重庆市教委课题“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测评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实践环节, 课题提倡在课堂上实施测试, 测试的目的是巩固和检验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训练的效果。在本次测试中, 我们发现试卷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题型有待丰富

鉴于本测试的特殊目的, 课题组考虑到以检验促训练的初意, 确定了“适当减小难度, 大幅增加题量”的原则, 经过认真研究在设计测试题目时采用了标准化形式的选择题模式, 这样导致了而该试卷的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数比为1 0:0, 与传统客主观题的比例6:4或7:3相差甚远。因此, 为了既能有效测试学生对音乐听觉训练中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情况, 又能测试其分析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应适当增加少量的创新型主观性试题的比值。

2. 指标的覆盖比例有待调整

试题的设计按《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指标体系》规定认知分级的感受音乐元素、识别音乐元素、掌握音乐元素、运用音乐元素等四个方面的测试内容所占分数比例为2 7:2 5:3 8:1 0, 这个比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调整, 理想的比例模式为20:20:30:3 0。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听觉能力主要表现在实际的运用中, 而感受和识别音乐元素的板块不宜为测试训练的重点, 从本次测试中可见, 试卷在涉及运用音乐元素板块的分值还不够, 离理想的分值比例相差较大, 在测评学生听觉能力的迁移与应用方面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因此, 在以后的试卷设计中要注意有目的地调整相关试题的分值比例, 使考查指标的覆盖面更科学更合理。

3. 试题质量的理想性

由于本试题的设计是基于本课题组独立编制的《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在国内还无人编制, 我们这是第一次尝试, 当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根据指标体系要求, 在题目的设计上也局限于选择题的形式, 虽然达到了预期的“难度减小、题量增大”的意图, 但同时也牺牲了试卷题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组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尚待提高;其次, 专业课教师还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 争取在题目质量方面好好把关, 对于现用题库中质量不高的题目, 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把握好试题难度和区分度, 进行修改和添加, 确保试题质量。

四、反思与建议

1. 试题质量与测评效果

本测试依附于课题组实施课堂测试的中心意思, 即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施用高质量的命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并在测试中达到音乐听觉能力的巩固和迁移。基于此, 命题的质量应该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只有科学的高质量的试题设计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身音乐听觉能力的盲区, 教师通过分析测试成绩, 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生欠缺的试题所对应的指标, 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因此, 高质量的题目设计对于测评的效果和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试题的设计, 应该在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程度的基础上, 严格参照《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指标体系》规定的能力指标, 特别要注意音乐专业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很大, 试题要把握难度的通适性和题量的恰当性, 并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此进行丰富和改进。更重要的是, 每次测试后要对质量不高的试题进行淘汰和优化, 使之不断完善和科学, 更好地打造更高质量、更具适用性的试题库。

2. 试卷分析与能力指标归位

和传统试卷分析一样, 本测试的试卷一样需要认真分析, 对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进行准确的计算, 并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考量试卷的质量。在保证试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基础上, 才能准确地分析出学生答题情况在听觉能力指标体系中所对应的考查项目, 这样才能准确提炼出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指标的归位情况, 便于有针对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每个学生在不同时候反映出的音乐听觉能力缺陷。这样有助于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强化和改进, 从而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而且, 良好的试卷分析工作可以很好地将测试结果与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起来, 从而较准确地评定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测试过程的优化

8.音乐与听觉艺术 篇八

【关键词】盲人音乐家 内心 音乐听觉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辉煌的年华,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胜利成功,使得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其中,使人难忘的是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盲人钢琴演奏家金元辉超越技术的演奏,取得了“完全听不到技术痕迹”的高度评价。盲人歌唱家杨海涛一曲《天域》的绝唱把人们带到了音乐的仙境。

沉思之余,笔者想到的是很多盲人音乐家他们都表现出了超人的音乐天赋与才能,他们对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对音乐创作、诠释、表现上,都展现出惊人的灵气。孙岩三岁失明,凭借音乐天分与毅力在钢琴演奏上屡创辉煌;一曲《二泉映月》奏出了瞎子阿炳的内心凄楚;歌唱家波切利用自己博古通今的嗓音魅力被光明世界称为穿透黑暗的灵光。

还有失聪的音乐宾比失明更艰难地从事着有声的创造。自己一点也感知不到“声音”,但却深心地献出美妙的音乐,可谓神奇。聋哑小姐妹吕香凝(1992年生)、吕佳璇(1998年生)肜古筝音乐艺术征服了广大听众。音乐大师贝多芬,虽然是在而立之年失聪,但他的辉煌是产生在他创作生涯后二十年的成熟年代里。他活了57岁,但他在失聪的后25年里,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音乐财富。大家很熟悉的另一个失聪的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他的伟大杰作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就是在失聪的情形下写的。当作品公演时他的耳朵已经完全听不到了。

我们简单地举出几例,是想提供大家一个思索的流脉。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使这些看不着、听不到的残疾人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创造出不朽的音乐呢?诸多方面不想赘述,只想揭开内心听觉这一章,窃一隅,探讨一下内心听觉的培养对音乐人的重要性。

一、内心听觉的形成与丰富的重要性

谈“听觉”都是对具有健康健全听觉的人而言的。《乐记》对音乐的本质有精辟的论述,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说:声音的产生,是人心情动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这种情,是外界事物刺激的结果。再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由内心形成并发出的声音,形成一种有情感的内容的旋律就成为音乐。实际上,这段话肯定了人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与丰富的内心音乐听觉,才可以创造出优美的音乐,供演奏者和歌唱者去表现、去点化。

先天耳聋的人是无法感知声音的存在,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贝多芬、斯美塔那之所以能在失聪之后写出不朽的音乐作品,那是因为在他们失聪前头脑里已经储存了大量的丰富的音乐信息,他们有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已具备了成熟的音乐表现手段。他们失聪以后之所以能够继续从事他们所热爱的音乐创作,这显然是利用了过去所积累的丰富材料和敏慧的听觉经验的高度修养以及强有力的音乐想象力和深刻的音乐逻辑手段。他们的耳聋,迫使他们利用了听觉表象的综合及纯理智的非感性的发展。因此他们失聪后能熟练地构思音乐作品,轻车熟路地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做出合理的安排,并进行生动的配器,让交响乐队演奏出激情十足的音乐。这应该归结到他们早已具备了非凡的内心音乐听觉的缘故。可见,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是多么地重要。同样,一个成熟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在他们进行二度他作时,也必须具备丰富而成熟的内心音乐听觉。包括三度创作的听众也应是如此。

我们解决了对失聪者创造音乐之谜后,就不难认识失明者的音乐活动。因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甚至超过常人。我们的标题是“从盲人音乐家谈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笔者认为,盲人音乐家由于失明,他们在生理转位上来讲,他们获得了更好的听觉感觉。社会常见的盲人,从事器乐演奏为多数,如弦乐、吹奏乐、打击乐等;其次是唱歌,作曲和指挥较少。现代出现了更多的钢琴演奏家。须知钢琴演奏要比掌握演奏单旋律的乐器更难。演奏钢琴对于盲人第一个困难是看中到谱子,复杂的和声织体、复调音乐,全靠听觉记忆,这就需要盲人具备高超的内心音乐听觉和记忆,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艺术工程。我们看到不少对他们的评价多是“天才加毅力”,他们在这一艺术天地里,要比常人的付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常言道“聋哑眼更亮,眼瞎耳更聪”。笔者叫它“器官转位”。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先天失明的人,听觉和触觉都非常好。所以,盲人有从事音乐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是说,他们敏慧的听觉更易积累丰富的听觉审美经验,形成强有力的音乐想象力和深刻的音乐逻辑手段,以提高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当然,这一心理过程对任何从事音乐实践和音乐欣赏的人都无异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心音乐听觉培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人的审美感觉分五个方面: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最重要的是听觉和视觉。人们靠听觉去感知声音,那么对人最重要的声音如天籁之音、分音、心声。一切大自然存在的声音都归为天籁之音,如流水声、鸟鸣声、雷电声等等;分音是人们最熟悉最眷恋的声音;心声是每个人的私秘,是个人感情所致,不易使人所知。这些声音的综合物便能刺激人的内心听觉,逐步积累,向音乐靠拢,如“声成文,谓之音”。那么人的听觉对音乐所感知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节奏、旋律、和声。在大自然界有很多节奏象征着生命,如动物心脏的跳动、脉膊的律动、劳动的节奏、滴水的节奏等。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学有节奏的音乐是不完整、无生命的音乐。因此,节奏对内心听觉的培养是第一重要的。

旋律,是用节奏统治的,由高低音、长短音组成的音乐,它比单一节奏更有内含,更具备一定的情感,更能感化人心。和声有各种性质的和弦构成,在节奏的统治下,在旋律的掌织和连接下,它就此单旋律更具有哲理性和振憾力。

1.内心听觉节奏感的培养

前面我们曾说,有很多节奏象征着生命,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存在着节奏,就是运动着的节奏都是生命的存活。因此,节奏和律动对人类是相当重要的。人内心听觉对节奏最敏感,最易记忆,最容易在大脑中形成音乐表象。这种音乐表象,出就是记忆,它把审美实践得到的节奏信息加以归纳、分类,变成内心音乐听觉,当下次遇到这种节奏和律动时,这种内心的经验储存就会外化出一种自然的、下意识的本能比照,去识别节奏、律动的特征。如此反复实践,就会不断提高内在节奏感的修养。经过长期培养和实践的人会准确识别音乐是三拍子、四拍子、单拍子、复拍子,就是以上原因。

2.内心听觉旋律感的培养

旋律是在节奏的统治下,由高低间、长短时值组成的音乐。旋律线条的形成,以及旋律的调式调性的确定,是在多种因素促使下形成的。如旋律中音的高低、长短,音的跳动和级进,都是因人的情感、情绪而定的,而调式调性的确定,虽与人的情感情绪也有关,但主要是因人群生活的习俗、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定的。如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调式调性。而旋律线的形成与人的情绪有直接关系。激昂肯定向上,悲愁就会向下,心情好就会跳荡,心情不好就会跌缓。由于人的情感特征,就会创造出许多不同的丰富的音乐作品,又因为人的内心听觉具备识别这些音乐的功能,所以,一旦听到这种音乐,人的内心音乐听觉会立即感知,并进行各种分析和筛选,留下最美好的东西。这是因为人的内在旋律感在长期音乐实践中早已具备了对音高的感知,对节奏的感知、对音色的感知,对调式调性的感知。

3.内心听觉和声感的培养

内在和声感,是内在音乐听觉培养的高级程度。这是因为让内心音乐听觉去感知、分析、记忆和声是一件很难的课题,不是每个热爱音乐的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必须经过专门技术的培训才能达到。和声、多声部、和弦、这些不同的术语,有着不同的概念,内心听觉的直感会听出,很多个音一齐响,然后再仔细分析,辨别有几个音?都是什么音?例如上视唱练耳课,老师在钢琴上弹出几个和弦,学生首先要先说出是“三和弦”,老师会问:“是大三?小三?”学生会根据和弦的色彩辨别出是“大三和弦”,理由是协和明亮。那么,我们可以从色彩功能上听出“小三和弦”协和而暗淡;七和弦不稳定;九和弦不协和,并伴随有焦躁不安的感觉。

和声音乐主要表现了音乐作品纵向的结构与情绪,由于使用了多种和弦色彩,因此,它使得音乐的表现能力更为宽广深厚。在音乐内容上更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和思想性。没有一部交响乐是单旋律的,它即有优美的旋律性,又有丰富的的和声性。一部交响作品,就象一部小说,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因此,它更打动人、更吸引人。如果我们经常欣赏交响乐,学会使我们的内心音乐听觉更加丰富,更为成熟。

上一篇:毕业二十年聚会方案下一篇:有梦想就要努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