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

2024-06-1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通用8篇)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 篇一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

……………………………………装……………………………订………………………………线………………………………………………………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检测

成绩

一、口算。

20÷5=

6×4=

6÷1=

6×5=

2×6=

4×5=

3×4=

24-6=

4÷4=

16÷4=

35-20=

18÷6=

27+8=

40+52=

15÷3=

30÷5=

4×3+1=

4×4-4=

6×2-9=

18÷3+3=

二、填空:

1、看图写出四道算式。

○○○○○

□○□=□

□○□=□

○○○○○

○○○○○

□○□=□

□○□=□

2、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

|

|

|

|

|

|

|

10根|,每2根1份,分成了()份。算式是:□○□=□

②△△△△△△△△△△△△

12个△,每3个一组,分成了()组。

算式:

□○□=□

3、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大树高10()

一枝铅笔长18()

跳绳长2()

4、在○里填上“>”“<”或“=”。

6÷6○6

5×5○24

1米○100厘米

20÷4○4

9-3○3×2

4米○4厘米

8÷1○24÷6

3×4

○3+4

20米○25厘米

5、找规律填数。

三、按要求在下面图中画一条线。

分成两个三角形

分成一个三角形

分成一个三角形

和一个四边形

和一个四边形

四、找朋友。

4×3

5+5

24÷6

20-5

5×2

4×6

4×1

20÷5

6×4

6×2

5×3

6÷2

12-4

2×4

18÷6

4÷1

五、列式计算。

1、6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

□○□=□

2、除数是5,被除数是最小的两位数,商是多少?

□○□=□3、16里面有几个4?

□○□=□

4、把36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

六、解决问题。

1、奶奶家种了5盆花,每盆开了3朵,一共开了多少朵?

□○□=□()

2、20个小朋友做操,平均排成4队,每队站多少人?

□○□=□()

3、一瓶饮料3元,明明有20元钱,他想买6瓶,够吗?

□○□=□()

不够

4、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红和她的3个同学,每人可分几个?

□○□=□()

5、蛋糕

冰激凌

鸡大腿

汉堡包

5元

6元

4元

7元

(1)如果买4块蛋糕,要多少元钱?

□○□=□()

(2)小芳想买一个冰激凌和一个汉堡包,共要多少元钱?

□○□=□()

2.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 篇二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 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 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 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 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 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 生齐读。

【上课开始, 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 初知偏旁和韵文

1. (多媒体出示图表) 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 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 不会读的互相帮助, 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 自由练读, 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 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 区别“礻、衤”, 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 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 读读词, 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 (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 出示“裙子、裤子、衬衫”, 读一读, 找一找, 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 认识裙。

(2) 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 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 (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 指名读, 齐读这组词。

(4) 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 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 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 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 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 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 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 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 ? 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 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 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5.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 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 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 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 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 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 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 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 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在学习中认识词语, 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 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 回顾本课内容, 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7》进行了教学设计分析, 目的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 篇三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动“说服家人”的环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角色互动,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木兰”。一学生率先站起来:“父亲,您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让我替您从军吧!”我故意弯腰驼背咳嗽两声,然后豪气地说:“尽管父亲年老,但为了保家卫国,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愿意!”此时,一名同学接口道:“父亲,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您去打仗的!”我叹了口气:“木兰啊,可惜你是个女孩!哪有女孩上战场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只要我穿上战袍,带上头盔,没有人会怀疑我是女孩!”我接着问下去:“就算你女扮男装,可你终究是女孩,怎能和男人在战场上一起拼杀呢?”又一名同学抢着说:“父亲,我从小跟您练功学艺,我一定能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您就让我去吧。”我开心地说:“木兰,父亲答应你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几个来回,在角色互动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把书读活了。第二步是学生间角色互动,他们不仅有扮演木兰和父亲的,还有扮演母亲和弟弟的,表演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了。最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谈话讨论中的“牵引”

《会走路的树》的课后练习4要求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我在谈话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充分地想象:现在你就是小鸟,和曾经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重逢时,你最想说的话有哪些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帮助学生们归纳:小鸟他们会回忆去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诉说分别后的想念和牵挂;会交流分别后各自的见闻和生活;会相邀再次一起游玩……课堂上,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续写。

三、 评价激励中的“牵引”

有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沉香救母》的课后练习4:“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学完全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胆写下来。批阅了所有的写话作业后,在教室的《小作家在线》专栏了,我贴上了一篇新的文章:

母子相逢 百感交集

——《沉香救母》续编

分别15载,历尽千辛万苦,沉香与她终于母子相逢,他们心里百感交集,你是怎么续编这个故事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想象吧——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沉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我好想你啊!”沉香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您啊,妈妈,我们快回家吧!”沉香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家奔去……(陈泽萱)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王晓琪)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哭着说:“妈妈,我好想您啊!15年了,今天我终于见到您了。”

妈妈说:“孩子,我也很想你啊!我们家离这里很远,你怎么找到我的呀?刚才,我听到一声巨响,身上的大山就裂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沉香说:“妈妈,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多少道深涧,才来到这里。我是用仙人送给我的神斧把压在您身上的山劈开的。”

沉香和妈妈相拥着一起回家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朱梦真)

自习课上,我先请三位“小作家”一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自豪和兴奋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接着,我让同学们谈谈从他们的写话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孩子们听得认真说得积极;最后,我让大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把学到的好词语和句子添加进去。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这篇课堂“小练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1 篇四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1、给小熊拍照。(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2)实地拍照: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2)核对结果。[评析:有了上面给小熊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3、观察茶壶。(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评析: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4、观察茶壶和茶杯(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评析:观察对象由单个物体发展到两个物体的组合,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所不同。]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评析: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评析:让学生根据大楼的照片想象大楼前、后、左、右的视图,由于在课堂里无法进行实际观察,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旧知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作支撑,这对一年级的的小朋友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里向学生提出这一任务,主要是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一种机会。在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想象结果的基础上,再出示各种视图,一方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反馈。]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总评:本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设计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5.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 篇五

一、计算

45+6-22

二、写算式1、2、3、4、2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

5、2个3相乘的积是多少?

三、我会选

一)、()同样长的小棒能搭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A、5

B、2

C、6

二)、可以用4×2表示的算式是()A、4+2

B、4+4+4+4

C、2+2+2+2

三)、小芳拔了30个萝卜,小军比小芳拔的少。小军最多拔了()个。A、31

B、20

C、29

四)、从20里面连续减4,减()刚好减完。

A、5次

B、4次

C、3次

四、填空w

W

w

.X

k

b

1.c

O

m

乘数

乘数

积4281、4个5比5个5少(),比3个5多()。

2、两个乘数都是3,积是()。

被除数和除数都是6,商是()

2、9=()÷9

五、画一画、连一连、量量

一)、右边有五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条线段。

·

·

量一量画出的线段中最长的一条大约是()厘米。

·

·

·

六、解决实际问题

一)、小兵有38枚邮票。小琴的邮票比小兵多19枚。小东的邮票比小琴少16枚。

1、小琴有多少枚邮票?

2、小东有多少枚邮票?

3、小琴的邮票比小东多多少枚?

二)、一班有57本书,二班比一班少8本,三班比一班多16本。二班有多少本书?三班呢?

三)、看图

1、小芳用18元买了3辆玩具汽车,每辆玩具汽车多少元?

2、小军买一只玩具狗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三)、小兔跳了多少格?

四)、有32朵花,分一些给8个同学后还剩4朵,分掉了多少朵?

五)、小兰8分钟唱了2首歌,每首歌唱了几分钟?

六)、李老师带领8个同学去公园,每张门票4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七)、买4块巧克力的钱可以买1个蛋糕。妈妈带的钱正好可以买4个蛋糕,如果买巧克力,可以买几块?如果每块巧克力8元,每个蛋糕多少钱?

八)、买5个布娃娃的钱可以买一辆玩具车,小李带的钱正好可以买4辆玩具车,如果买布娃娃,可以买几个?如果每个布娃娃7元,每辆玩具车多少钱?

九)、12个苹果,平均分给文文和他的3个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十)、三年级植树73棵。二年级比一年级多植树13棵,比三年级少植树28棵。二年级植树多少棵?

十一)、三个朋友拾鸡蛋。小军比小兰少拾15个。小兰拾了37个鸡蛋。小明比小兰多拾33个。小军拾了多少个鸡蛋?小明呢?

七、智力冲浪

1、猫妈妈钓了一些鱼招待客人,小鱼的数量比10条多,比30条少,客人的人数和每人分得到条数同样多。猫妈妈家可能来了()位客人,它一共钓了()条小鱼。

八、小刚在马路旁看一辆汽车开过,请根据时间顺序给下面的图标上序号。

6.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 篇六

1、注重情境导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2、师生角色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

3、及时给予评价,感受成功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些有探索知识的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后后,教师满腔热情给予肯定、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除了是否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能否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外,还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课里,缺乏对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指导。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苏教版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由于前面新知的铺垫,学生掌握了求"几个几"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方法,这节课对他们应该没多大问题了,也就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编口诀了.

课前预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的知识起点,而不是理想化的。应该考虑学生会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让学生怎么说,怎么做。应该考虑怎么去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抓住课堂的生长点,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而不应该是预设了理想的课堂,而被现实弄得束手无策。所以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在一开始的那个环节中是这样预设的,又要考虑到贴近学生的生活,于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红梅公园玩,首先我们去划船的地方。瞧,一只船坐几人?"简单的一句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通过列表的方法,求出几只船坐的人数。让学生观察,发现"几个几相加",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引导:"由'几个几相加'可以列出几个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但这有几个注意点:其一,乘法口诀用什么字写?其二,当积是两位数时,要不要写"得"字?其三,"二五一十"中的"一十"是什么意思?其四,"五五二十五"还是"五五二五"?老师引导:"25"你们是怎么读的?就按你们读的那样来编!最后"四五二十"还是"五四二十"?由于之前教1~4的口诀时,我引导学生读一读,比较之后,为了读起来顺口,所以我们把小的数放在前面.因此,在这节课中没出现那种情况了.先和学生一起学习“1个5”的乘法口诀,然后由扶到放,逐步给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受。不足之处是没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来理解.教完这节课后我从中感觉到,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理念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怎样才可以放得很开,但是又不会让整个教学脱离主体教学,不会走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极端,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把握好,即时调控。学生方面,反馈到哪里为止才合情合理,才不会跑调?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努力,才能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才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

苏教版:《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考。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力图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通过图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启迪学生思维。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也正如应老师说到的,我感觉这节课在算理上太强调了,而解决问题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另外,在学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图就能理解的,我没想到学生会不赞成这样的算式,梁老师的一说也给了我不少的启迪,让我受益非浅。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是我该努力的方向。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富有童趣,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我的这节课评价显得重复,单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正如王老师的建议,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通过图文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放开了让学生想,却显得有些散,课的主次目标也欠考虑周到,今后的教学中该引以为戒。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 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3.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 图形的旋转,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剪一剪》教学反思:

最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怎么也想不透的困惑:

1、实践活动课,如何体现数学味。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我想: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怎样才能剪出数学味?在这节课上,数学知识的点应该落在哪儿?又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数学味道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对于加深平移、旋转的认识,是不是只有图形展开后才能感受平移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另外,“平移、旋转”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再次认真的阅读新课标、教材、教参。首先我发现在这节课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剪纸活动融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于是,我设计了通过从剪一个人到两个的、到四个、八个再到学生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师生剪纸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培养生推理能力。

在第一次上时,为了能够节省演示剪图形时的时间,也为了能更清晰的展示平移这一知识点,我请老师帮忙拍摄了平移和旋转小人的剪纸过程。在讲课时时结合图形和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图形的平移的认识,剪出的作品也比较成功。可是上完课,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数学味道不够,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好像还不够突出,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改进。在请教了教研员后,对这节课该体现出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出这些数学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和指导。也解决了我备课时的那两个困惑。在班第二次上时,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两次课使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 其中最大的就是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教学反思 :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二、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三、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四、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1、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我是这样的教学的:

1、数一数: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100)以内的数已经会数。然后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有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如果数更大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2、识一识:计数器的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有五位,最高位是万位。从右边数在第几位?千位在第几位?让学生说说。

3、拨一拨:123、999、478、304、580、1256、9652

4、写一写:304、580如果这些0不写可以么?为什么?(0的作用讲清楚:占位)

5、说一说:999、888、234、506、712、770它们每一个数各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其效果还好。针对个别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促进。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只好以现实情景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直观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特别有些词语重点提醒学生对判断近似数有所帮助。一座山高大约有1387米。体育馆将近10000人;小李的体重估计在80千克象这些数字我们都叫它近似数。特别是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困难较多,有的在这个数上加1;有的估计的差距很大。因为现在不宜教“四舍五入”法学生往往估计离谱。为了帮助记忆,指出1320、1300哪个数容易记住,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把它看成整千的整百的整十的就方便的多了。但还有不清楚的学生只有在下次多下工夫。

《加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学生探索着估算的方法,体验着估算的合理性,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发展,思路得到了拓宽,对数学的感受是真实,亲切,自信的!放手让学生学习数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使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去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即使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数学内容。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作业干净,认真,题全做对了就是好学生。一节课后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题是否会做了,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我们课堂中,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第一学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教学实 8 践证明: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比与生活相疏离的教学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7.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 篇七

一、生命:高中语文课本人文建构的第一个维度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 “生命”作为人文建构第一个维度的原因。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实施生命教育, 是因为语文本身就包含着生命的因素。首先, 语文是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其次, 从语言学科的现象来看, 顾名思义, 语文的教学对象是语言文字。汉语是一种意合文字, 汉语文化是一种意合文化, 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感悟, 在感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了体验, 离开了感悟, 就背离了汉语言的特点, 语文学习就不能实现。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要还原她, 走近她, 拥有她, 以人的全部精神去领悟, 全部生命去体验, 全部智慧去整合, 继而形成精神构建、人格构建、生命构建, 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发展境界。

第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模块的构成有几大关键词, 名列首位的就是“灵魂”。“大而言之, 育人是整个教科书, 也是模块的灵魂。各个专题则是以人文话题领起。”“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 体现立体感。”[2] (P38) 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 又熔铸着人文精神, 选择重点指向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持续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从这一点来说, 苏教版课本的确是将生命教育放在首位, 一段段, 一篇篇, 生命的钻石在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笔者粗浅地将课文中有此内容的文章分为以下几类:1.珍爱生命;2.磨炼生命;3.善待生命;4.欣赏生命。如“磨炼生命”,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中提醒学生要懂得“直面人生”, 学会在生命屡遭摧残与践踏时, 勇敢地承受苦难, 体会“苦难有非凡的意义, 生命有崛起的尊严“的真义。面对凄冷的风雨, 屈原奔走呼号, “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受极刑而无愠色”, 坚强地活下来, “著此书, 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 并以此“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培根的《论厄运》告诉我们“好的运气令人羡慕, 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 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直面苦难》诠释了“坚强”的内涵:“人在自然悲剧面前, 应该坚强挺住, 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阅读了这样的文本, 年轻的学生会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自己的人生感悟:人正因历经苦难而让生命坚实丰盈。

第三, 教学设计策略———创设“对话型”课堂, 实现生命成长。笔者认为, “对话型”阅读教学以“课堂”为特殊的空间, 以文本为凭借, 师生均以主体的身份 (师为教的主体, 生为学的主体, 合称为双主体) 参与交谈和交流的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 而且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就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间的对话交流而言, 笔者认为可从五个层面进行操作:1.创设情境, 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2.课堂提问, 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3.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4.学会质疑, 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5.适时引导, 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由上可见, 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 正是学生独立的人格, 自由的意志, 丰富的内心世界, 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 正是学生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

二、情感:高中语文课本人文建构的第二个维度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 “情感”作为人文建构第二个维度的原因。语文与其它人文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情感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实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渠道。语文课程情感育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课本即作品的阅读欣赏来实现的。语文课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智能教学和情感陶冶的载体。语文有自身的教育内容和规律, 它把汇聚人类情感的经典文本传递给学生。无论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无论是王摩诘的空灵山水还是沈从文的纯朴人性;无论是王实甫及第中的大团圆还是曹禺雷雨中的大毁灭;无论是陶渊明的平淡恬静还是辛弃疾的愤懑抑郁;无论是冰心的细腻柔婉还是郭沫若的雄浑奔放;无论是鲁迅的冷峻深刻还是余秋雨的戏谑调侃, 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情感教育的内容。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独树大旗, 体现了“回归情感世界”的理念, “情感主题”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的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 无论是优美的短章小诗, 还是严谨的长篇华文, 都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利凭借。可分为以下几类:1.至真的亲情;2.至美的爱情;3.至诚的友情;4.其他丰富的情感。如“其他丰富的情感”, 有对人类的悲悯之心, 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国家的忠诚之心, 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对故土“杏花、春雨”的依恋之情, 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对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祝福之情, 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叹息之感;对自身得不到世人理解的失落之情, 对逍遥于“无穷”的憧憬之心;对好友离世的痛彻之情, 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之心;有历史变迁的感慨,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 “不自由, 毋宁死”的悲壮, “昨夜雨疏风骤”的伤感, 仕途坎坷的悲哀, 爱人离去的失意, 春秋代序的怅惘……当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 他们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与审美感, 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第三, 教学设计策略———创设“体验型”课堂, 让感悟走向深刻。笔者认为, 体验型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学习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故可从以下六个层次进行操作:1.以摹读求体验, 以声品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原汁原味地诵读, 力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作品中流露的情感, 以得到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进而感悟人生的价值, 完善自我的价值观。2.以视听求体验, 以画动情。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语文教学中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内容、难以描述的意境等呈现在学生面前, 达到形象、生动、有趣的效果。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以游戏求体验, 以玩促情。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采取心理游戏的体验方式, 如教学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就可以设计盲写的体验方式, 这次游戏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使之对残疾人的态度有了深刻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 是懂得了珍爱自己的生

WENJIAOZILIAO

命, 并对给予自己健康的上苍怀有感恩意识。4.以联想求体验, 以想激情。即对课文略写部分进行扩充想象, 结合文学作品的“空白”艺术进行适当补白, 利用诗歌创作跳跃性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训练, 结合课文某个细节创设情境、链接生活, 让学生在例举中感悟、表达中述情等等。5.以表演求体验, 以演悟情。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可以采取表演体验的学习方式,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 本身就是莎翁的经典戏剧, 表演性很强。因而表演方式可以说是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6.以思考求体验, 以问引情。设置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辩论中扩展理性思维的空间, 在思考中求得崭新的人生体验, 是体验型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如《十八岁和其他》, 笔者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诸如面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 作者的心情怎样?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的心情?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 谈谈你读书的苦与乐, 想想它们一定对立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既源于文本, 又链接学生的生活, 促使他们以思考求体验, 得到对亲情的深刻感悟。

三、民族:高中语文课本人文建构的第三个维度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 “民族”作为人文建构第三个维度的原因。任何个体都从属于他的民族, 其精神气质必须以其民族性为前提。在教育领域, 必须有一个学科承载起完善与提升民族人格这个伟大使命。在所有学科中, 语文的民族性是最强的, 唯有语文能担当起这个任务, 语文也必须担当起这个任务才成其为语文。我们应该把语文定义为一个民族的人学, 让它承载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涵盖本民族的思想内涵。教育成功与否, 应该看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 在我国, 即是否“中国人”。此处, 中国人不仅是国籍概念, 更是民族概念。如果中国的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让自己“中国人”身份鲜明地表露出来, 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科书应当有这样的意义。汉语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在这条生命的河流中, 我们的生命形态理应是“中国特色”的。

第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民族观念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两类内容:1.民族精神。首先要爱国爱家:苏教版必修三的“祖国土”专题系统地传达了这一要求。如祖国北方原本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炫目的光辉, 而在诗人艾青眼中却是一片暗淡的灰黄。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 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但艾青相信, “只要用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 浸润着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其次要学习古人的高尚气节和忧国忧民之志。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用文本诠释了古人的气节之美与忧国忧民之志:如屈原的《离骚》书写着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 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他诸如辛弃疾以廉颇自比, 表达年纪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文天祥以磁针南指比喻自己国难当头时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这些都让缺少阅历的高中生们在狭小的课堂里感受着先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 虽不能“行万里路”, 却在“读万卷书”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2.民族文化。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名家辈出, 佳篇如林, 让学生在诗海词林里漫步, 陶冶性情, 提高精神素养, 拥有审美的享受和再创造的愉悦:“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透着唐代大诗人李白冲天的豪情;“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流出了杜甫隐隐的同情之心;还有宋代著名的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爱国热忱, 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 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 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振奋。诗人们以其诗心圣情, 演绎着一幕幕活的社会剧, 把他们对现实的感悟, 对社会的困惑, 以诗的形式流出, 让无数的学生来吟咏、享受、审美、想像和再创造, 感悟出古人的智慧和襟怀、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也让民族文化在语文课本中绽放, 吐露芬芳。

第三, 教学设计策略———创设探究型课堂, 激发民族情感。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体现民族性的文本, 笔者认为创设探究型课堂是一条高效之路。探究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具体分为以下几点:1.激趣引题, 自学探究。2.解疑引导, 合作探究。3.总结方法, 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 深入探究。以第4点而言,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 又要得出结论, 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综上, 探究型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 归根到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 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 不要设框框捆绑住学生的手脚, 每步探究都应敢于让学生尝试, 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并且持之以恒, 相信必定可以使探究型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以专题版块组元, 以人文话题统领, 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一缕清新之风, 带来生机与活力。笔者才疏学浅, 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课本为主要研究对象, 仅从生命、情感、民族这三个维度探讨其人文建构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策略, 期望借这样一个研究语文课本的新视角和切入点, 探索语文课本的人文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中原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P78.

8.浅析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量;阅读环境;阅读方式

一、小学语文課本阅读量现状

1.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要求

每一个学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小学语文阅读开始的。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对小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好的基础性作用。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精挑细选那些经典的适合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优质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来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和背诵优秀的文章来提高语文学习能

力。合理的语文阅读量能为小学生语言文化的学习提供保证,保证小学生学习的记忆储存量以及阅读信息量,同时,通过对小学生阅读学习中的观察,也可以为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帮助,还可以为今后教材的编辑提供借鉴。对于小学生教学来说,课文阅读量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数量,这样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此外,小学语文课本阅读中,还应该穿插一定的教学任务,例如小学生的识字目标,通过语文课本阅读,也有利于小学生其他教学任务的实现。由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学目标的不一致性,所以对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要求,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只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等实际因素,做出具体的研究和改善。

2.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不同的教材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在不同时期,对于小学生语文课本的阅读量都做出了不同的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对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教材阅读量的设置过程中,既要穿插合理的识字数量,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还不能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负担,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慢慢探索。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阅读量的影响,而且是积极方面的影响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对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考查,可以分析某种版本教材的质量。目前,使用量比较广泛的语文教材版本有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等,课文数依次由低向高排列。出于对教学目的的考虑和编写思想的不同,各种教材中对语文课本阅读的数量安排也不尽相同,用合理数量的课文,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和阅读写作能力,这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思考

1.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变化的外在因素

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更迭历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学思想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都是影响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外在因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来编写的,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也决定了语文课本阅读量的不同。现代教育和新大纲的教学要求,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发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就合理体现了新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精神,因此,在语文课本阅读量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增加,注重对小学生阅读量的提高,促进新课标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认字识字等语文知识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向通过语文阅读来实现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2.影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完成效果的内因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全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解读,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双方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合作,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增加,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适应、一起配合,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同时也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课本阅读量的完成任务,适当地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中不同文章的教学时间把握、文章难易度的把握等问题,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本阅读量完成的效率需要老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在教材的编制中也要注意考虑各种因素,保证合理的课文数量情况下的教学质量。

3.让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科学合理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过程中,要注重阅读量的科学合理

化,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学习,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确定合适的教材阅读文章,例如文章的难易度、篇幅长度等,都是需要仔细和慎重考虑的。让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更加贴近和适合学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做得更好,更好地促进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增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的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左右。这就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往往满足不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因此,积极合理地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本阅读量基本上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语文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课堂学习之余,进行课外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读一些好的文章、好的书籍,拓展阅读知识面,弥补课本阅读学习中的不足,提高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氛围的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向家长建议设立“家庭阅读角”,让学生在家里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还可以优化学校的读书馆等阅读场所,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可能和方便;还可以在教室里面放置一定量的报纸杂志等。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2.合理完善阅读内容

在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和合理的课外阅读内容选择,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3.优化课外阅读方式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老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合适的阅读和学习方式能大大增强阅读和学习的效果。因为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加强有效的引导作用,积极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方式,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和质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倡课外阅读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丽.亲近阅读,收获成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2).

[2]傅淑婷.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互动新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2(4).

上一篇: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下一篇:作文“爱”的价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