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之结构(8篇)
1.写作技巧之结构 篇一
Dear Jack,
Your suffering insomnia and dizziness gets me concerned. What is worse is that you have no solution to the trouble.t. As a resul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 turn to Chinese medicine for an alternative.
As is popularly believed, Chinese medicine, in absence of side effects,contributes to more advantages over western medicin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it takes more time to work,a solid recovery will be accomlished. In addition, food treatmentis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edicine. Adjusting daily diet tends to lead to good health. Will you have a try?
Admittedly, cooperation with your doctor is badly needed if you adopt Chinese treatment. Only in this way will you be fine sooner than expected. Hope you will recover soon. I’ll help youin my power if you get me informed of your need.
Yours,
Lihua
作者|王贵友
公众号:贵友英语写作
2.写作技巧之结构 篇二
现在人们对新闻的认识和欣赏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闻的价值判断的主权已经完全取决于读者,可以说已经成为另类的富有价值的欣赏品。在市场理念的影响下,新闻的内容和写作方式受读者口味的影响,变的更加的多元化和趣味化,这样才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且适合在报刊或者网络上进行发布。
新闻六要素的基本介绍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英文是“news”,这一单词的来历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这个单词是由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字的首字母拼起来的;另一个说法是是由新(new)这个单词的引申出来的。将这两种说法综合就是新的、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就是新闻。
新闻的特点是:报道迅速及时、内容真实,具体、语言简明准确、结构鲜明。
2.新闻六要素
新闻是一种以叙事为主体的文体,它的六要素通常被概括为5个“W”和一个“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How)。把这六要素串起来,就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件事出现了某种结果。只要是一篇新闻报道,不管是消息,还是通讯或者特写,一般情况下都会包括这几要素,但是却不一定按照六要素的顺序,比如学生教材中《刘胡兰慷慨就义》这篇文章就是按照六要素的顺序串起来的,但是再看《鲍威尔宣布辞职》这篇,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文章就是这样开篇就点名了最重要的信息,十分明确的突出了“what”这一要素。
新闻的写作技巧
1.要有亮点
一篇新闻报道只有有了亮点,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才能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才会有卖点。但是这里的亮点不仅要能只是吸引人的眼球,还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具有新闻性,更要起到对社会的舆论引导的功能。比如,我国成立以来,历任的第一夫人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是自从13年3月22日彭丽媛在莫斯科机场,首次以我国第一夫人亮相的时候,立即惊艳全世界。当舱门打开走下飞机时,彭丽媛主动挽起习近平的胳膊,两人一起缓缓走下悬梯,“挽手动作,定格温暖大气”,在这里第一夫人高端大气的着装,和优雅大方的举止就是亮点。我国一家时尚杂志的出版人曾这样说:“彭丽媛对中国有十分正面的意义,中国很需要女性楷模。想像一下,如果她是米歇尔那样的第一夫人,那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2.从多个视角进行描述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影响,也只有从多个角度分析,才会将事情分析的透彻,也才能引发更多读者的认同感。比如最近比较受关注的文章出轨事件,大家是怎么看待的这件事情呢?如果把它单纯的当作一个娱乐新闻,也的确很火,让观众大跌眼镜,因为从《裸婚时代》到《小爸爸》文章一直都是一好男人的形象出现,而且在家庭中,文章夫妇一直给大众恩爱的感觉,为大女儿取名“爱马”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然而当我们透过娱乐解析婚姻爱情的时候,这个“外遇门”事件不禁让人们开始沉默深思,文章的不忠和道歉,马伊俐的“且行且珍惜”的宽容,还有一直沉默的姚笛,再到后来马伊俐父亲的博客,四个角度,四种观点引发观众不同的情感,把一篇娱乐新闻深化为对情感和人性的思考,这样的新闻更有看点。
结束语
3.写作技巧之“托物言志”法 篇三
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指的是借助富于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作文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注意以下要点:
一、“物”为基础
托物言志的文章,“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志的基础是咏物,如果在文中不能很好地展现所选之“物”的特征,“志”便无从谈起;即使勉强凑成篇,也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难以达到“言志”的表达效果。因此,认真观察、深入把握所写之物的特点,进而出彩地摹好“物”,是写好该类文章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梁实秋的《骆驼》中写道:“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在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作者着眼于“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集中而巧妙地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人地不宜”的人生体验,读来极具感染力。
二、“物”“志”统一
写托物言志类文章,另一个关键点是“物”与“志”的精神内核要和谐统一。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应当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在关联或吻合之处,绝不能让“志”游离于“物”以外,给读者牵强附会之感。如苇岸的《去看白桦林》,先突出“在白桦林的生命历程中,为了利于成长,它们总会果断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引出“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这样,如果我把渐渐获得的一切都紧紧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够再走向更远的地方”;又用心描摹“白桦树淳朴正直”而“挺拔”的形象,由此联想到“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再到“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物”之形与“志”之神高度统一,使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动可感。
三、选好角度
写作时欲托物言志,还必须选准恰当的角度,使“物”与“志”完美契合;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上一两句,却又什么都没说清楚。同时,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的关系处理不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让人一头雾水。比如任林举的《会流泪的树》,咏物的立足点在“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主体部分由“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写到“奇异的叶片”;其言志的归结点则是“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于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着和依恋”。文章切入角度新奇,以真实的情感为经,以灵动的语言为纬,经纬交错地织出了一幅在人生坎坷之路上坚守梦想、不屈不挠的动人图景。
【一文】
蝉鸣如泉
湖南一考生
夏日拂晓,一阵阵轻柔顽皮的风吹着树叶,也吹着睡眼乍醒的人。太阳懒懒地拨开淡淡的云帘,好奇地探望着茫茫大地。
我与爷爷来到荷塘边,找了块适宜的地方坐下。茂密的榕树撑开一把巨伞,浓荫匝地,把荷塘遮了一个角,荷塘里钻出了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清风乍吹,满池飘香。
“吱吱吱……”
这鸣叫声顿时打破了荷塘的宁静,变得喧闹起来。伴着这叫声,我忽然烦闷起来,胸中仿佛有股闷气在游荡,在盘桓。放眼望去,那些凌波仙子似乎也失去了她们固有的风姿,黯然失色起来。
我顺着鸣叫声,蹑着脚,寻觅着,靠近了一株苦楝树。
“对了,就是那些紧伏在枝上的虫子了!”我想着。
“爷爷,这是蝉吗?叫得如此狂妄。”
“这就是蝉!”爷爷抚摩着我的头,笑着说,“这蝉的确不太叫人喜欢。它外形不起眼,黑黑的,也不像其他昆虫那样凶神霸道。自古以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言‘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的,对它大为推崇、敬佩;也有言‘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的,尽是凄婉、清冷之词。但他们似乎都没明白蝉鸣的真正含义。”
“蝉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托着下巴好奇地问。
爷爷没有马上回答我,而是从地上拾起一朵白白的野花,说:“瞧,这是塘边的野花吧,我估计它是前两天开放的。如此短暂的绽放,它为什么还要开出来呢?其实,蝉也是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
“蝉在土里生活了几年,却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伏在枝头放声歌唱。它自然知道一两个月后,它的生命将走到尽头,但它敢于面对现实,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努力地唱响生命赞歌。它善待每一天,从不懈怠。它是为光明呐喊,为自由歌唱!而我们人类呢,许多时候却被名利权欲迷了心,使自己的生命失去光泽与厚度。孩子,善待自己,善待日子吧!”
悠悠的蝉鸣化作一股清泉,轻轻地从我的心间流过。蝉声悠悠,荷香阵阵。清风徐来,荷姿万千,忽然几朵野花飘落荷塘,漾起几道涟漪,浓郁的芳香渗入水底,渗入人们的心中。
日子就这样泛着清香地走着,我愿意如蝉那样,好好生活……
【一评】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方面:作者独具慧眼,从“蝉”这一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事物上发掘出“善待自己,善待日子”的人生道理,以“我愿意如蝉那样,好好生活”点明所言之“志”。文章从生活中取材,由普普通通的细节深入展开思考,做到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2.表达方面:作者别具一格地采用对答的形式,逐层深化主旨。文章围绕“蝉”叙述“我”与爷爷的对话,通过“我”从“喜”到“怨”再到“悟”的情感变化,以及爷爷的话语,点明了文章主旨。
4.写作技巧之36:现代诗的技巧 篇四
是的,写诗的的确确有技巧,而且技巧也不算复杂,比起写武侠(这个我过两天来探讨写武侠小说的技巧)的技巧,要简单的多了,大约5到10分钟就可以完全领会,然后再经过一番的练习,一两天你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现代派诗人。
对,现代派诗人。
好了,进入正题,这里先给出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
2]物品XXX动作
3]在XXX(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5.申论之议论文写作技巧 篇五
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型、驳论型,立论与驳论兼而有之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常考题型之一,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必考题型。本文以立论型议论文的要素为切入点,阐述了立论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在立论型议论文中,作者的论点、论据和所用的论证方法,通常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写作立论型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在论点和论据这两个要素之间展示一种必然的、逻辑上的包容、印证关系,即论点来自于论据,论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而“展示”这种关系的过程就是论证。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文中的论题所持的主张和看法。每篇议论文都至少有一个论点。有时,因为论题比较复杂,为了将论点表述清楚,在同一篇议论文中,会设立一个中心论点,再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或小论点,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论证,逐层分析,最终使中心论点获得论证。例如《不应限制外地劳务》一文,就是通过对“地方保护主义很容易遭致报复”“禁止外地劳务的进入,也直接损害了本地使用劳务的单位”“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等几个分论点的论述,证明不应该限制外地劳务进入北京。
(2)论据
论据是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论点的具体化、物化。有的论据属于事实性论据,如具体的人物、事件、数据等情况;有的论据属于理论性论据,如已经得到公认的那些原理、定律、法则、名言、权威结论等。相对而言,事实性论据不如理论性论据那么有广泛性、权威性和理论性,但在针对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通俗性诸方面则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经过作者的征引阐述,不仅能为论点的成立提供充足、必要的论据,而且易使文章更贴近读者,更易于被接受。一些论题复杂、论点笃深的议论文,往往都是将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结合起来运用的。例如,日本右翼团体2000年1月23日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题为“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妄图否认侵华日军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部分舆论以及政府官员竟然以“言论自由”为借口指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抗议。《中国青年报》2月14日刊登《“南京大屠杀”与“言论自由”》一文,从“日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产经新闻》的真实面孔”“日本的双重标准”“右翼重在和平殿堂上涂鸦”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列举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论据,指出日本借口“言论自由”,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只能助长右翼势力的气焰,大大伤害中国人民、旅日华侨和留学生的感情以及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该文举证有力,言之确凿,令人信服。
(3)论证
论证是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或展示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以表明论点成立且正确的过程和方法。立论型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①演绎论证法。用一般原理、规律、原则作论据来推出个别具体的结论,证明特殊事实的论证方法,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论证方法。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篇的设问,就采用了演绎推理中的选言推理,其构成如下:a.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b.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c.结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文人正当苦闷之中,又不得不发泄一下的时候,往往想到从艺术上去着笔。哀莫大于心死,这是心尚未尽死而有所思,将心情托诸纸墨,那即是寄托梦幻了。像鲁颜公(真卿)那样气脉充盈的字,他的地位和抱负都不难察觉。而清代那个后来以尺牍名世的许暇村,我们看
他的书法、文章,那真是要令人欣然寡欢的。此在于他南北游走一生,俯仰随人,了无佳趣;纵有梦幻,也如秋后蝉鸣,无力多振,他的书法是什么样也难想其大概了。
②归纳论证法。这是通过若干典型的个别事例,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方法,俗称“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方法很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例如《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的一段话:
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纪律。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废弛了,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纪律相当废弛,许多党员可以自行其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决定,党规定的任务,可以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一个党如果允许它的党员完全按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行动,这个党当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所以,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
③类比论证法。这是将两个事物摆放在一起,比较它们已知的本质属性的相似点或相异点,推论其他属性,达到用此类事物证明彼类事物的目的,俗称“从个别到个别”。这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主要以事实为论据的论证方法,大都采用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或实例来论证。例如《羊城晚报》曾先后刊登两条有关见义勇为的新闻。前者说的是外地人赵海林在广州街头拼死斗邪恶,没想到受援者竟是一对“冷血”情侣,当赵被刺伤需要救助时,他们却径自拾起歹徒扔下的挎包溜之大吉,再没露面。后者说的是刚从广宁到广州打工的龙康听到有人打劫,毫不犹豫地加入追截行列,直到被歹徒捅出肠子欲追不能。他的手术费、医药费等需要数万元,而被劫者阿玉当时被劫虽仅200多元,但却找专人到医院护理龙康,并亲自将1万元医药费送到医院,同时表示将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龙康。《中国青年报》于2月15日发表文章《当仁不让》,运用褒贬类比方法,对那对情侣和阿玉的不同表现进行评论,并很有见地地指出,赵海林、龙康的见义勇为是一种精神,阿玉的当仁不让也是一种精神,都是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
申论写作常用论证法:驳论型议论文写作法
申论方案论证部分一般属于议论文体,议论文体离不开论证,因此,公务员考试考生必须掌握例证说理法、引证说理法、分析说理法、论辩明理法和类比说理法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讲解的是论辩明理法。
驳论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1)归谬反驳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引申证明。这是一种以守为攻、藏而不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驳法,富有诙谐讽刺的特点。它直接以对方的论点为靶子,但又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让其陷入极其荒谬的境地,不攻自破。即发现了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后并不马上戳穿,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然后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一番引申、推理,必然会得到一个更加荒谬的结果,从而说明刚才依赖的“前提”条件是荒谬的。例如载于1934年12月9日天津《大公报》上《汪蒋通电里提起的自由》(作者胡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就是用了归谬反驳法:
有人说:“凡挑动阶级斗争的感情的文学艺术都应该禁止”,并且已经有许多小说和某些电影片已因此被禁止或删削了。如果这个见解是对的,那么,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该挖板焚毁了!诗经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类的名句也该禁止发行了!亚圣孟夫子的“息有肥肉,野有饿莩”也该毁板禁止了!举此一例,可见“文化统制”不是可以轻易谈和做的事。我们此时还不曾梦见现代文化是个什么样子;拼命的多方面的发展,还怕
赶不出什么文化来。若再容许一些无知妄人去挑剔压抑,文化也许真不上咱们门上来了!
(2)独证反驳法
这种方法可以打个比方:唱对台戏。针对对方论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新论点,继而用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证明新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这样,根据“矛盾律”的基本原理,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有一真必有一假,这一个是对的,则另一个必是错的。这也是一种明里不攻暗里狠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驳办法。例如:“女师大风潮”获得初步胜利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林语堂却发表文章提出“中国„泼赖‟的精神就很少,更谈不到„费厄?‟”“且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云云。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就用了独证反驳法进行驳斥。他先“解题”,故意称自己“不懂英文”,不明白费厄泼赖(fairplay)“这字的涵义究竟怎样”,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痛打落水狗”的重要斗争原则:一是论“落水狗”有三种,大都在可打之列;二是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三是论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四是论塌台人物不当与“落水狗”相提并论;五是论现在还不能一味“费厄”;六是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鲁迅的论证有力地证明:敌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一定要记取“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教训。
(3)釜底抽薪法
这种驳斥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击毁对方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即论据)。议论三要素的原则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正确可信、经得起推敲的,必须是典型而有充分说服力的,必须是与论点之间有着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对方错误论点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寻找和使用论据时犯了“预期理由”或“循环论证”的错误。
所谓预期理由,就是用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理由作前提,推证自己论点成立。表面看来前提和论点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实因为前提的假设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论点也是荒谬的。例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后,有人为了反对他,就制造了这样一个预期理由来证明“太阳只能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把地球比作房子,太阳就是照亮这房子的火把。只有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的道理,哪有搬动房子去让火把照亮的道理呢?仅就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而实际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是火把与房子的关系”这种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所谓循环论证,就是改变论据与论点之间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让它们互为前提,相互论证,用未被证明为真实的论据作前提推导出论点,再反过来用这论点证明前提(论据)的真实。此即“诡辩术”。例如下面这段话就是诡辩:
马克是美国人。马克穿红衣服,所以美国人穿红衣服。小李穿红衣服,所以小李是美国人。既然小李是美国人,马克也是美国人,而美国人都穿红衣服,所以小李和马克一样都是美国人。
在驳论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在推理过程中使用了尚未证明其真实的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成立,就要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指出其论据的不实之处,使对方结论的不可靠暴露无遗。
(4)拆桥法
论证是架设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有时,论据虽然是真实的,但如果论证方法错误,也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写驳论型议论文常用的办法,即以对方论证中的错误作为“切入点”,拆掉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连接处。论证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偏概全。这是在归纳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没有正确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举论据即使是真实的,但对于所属的整体来说却没有足够的证明性。例如,有人撰文《腐败的民间基础》,认为中国民众对腐败的痛恨,一部分是“垂涎三尺”的痛恨,“是看着别人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粗茶淡饭的心理失衡”;一部分是“红眼病”的痛恨,只恨那些“搞
腐败的能耐比自己大”的腐败者;而无权的民众“仍然有着普遍的„奴才意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力与腐败是合情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的痛恨“更多的是指向搞腐败而得利的人,而并非指向腐败行为本身”。这种痛恨实际上“恰恰意味着人们是多么渴望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说“民间是腐败的基础”。《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9日刊登孙立先的《民间是谁家的基础》一文,指出:“民间从来不是腐败的„基础‟,而是反腐败的雄厚基础。”文章说:
说中国人如此看待腐败,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就简直是诬蔑。翻开历史,以往腐朽政权之所以灭亡,腐败官员之所以没有好下场,就因为民众反对,所谓“失人心者失天下”,就可见腐败不得人心。历史上廉正不阿的官员不乏其人,人们颂扬备至;而对于为官者,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如何,只要一贪,“其余则不足观者矣”——这就是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那些廉洁奉公、为国为民的人,那些舍身忘家、不屈不挠举报腐败的人,那些仗义执言、无情鞭挞腐败的人,那些不怕打击报复、秉公执法的人,又何曾想过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不正是来自民间,代表民众,并为民众所拥戴吗?二是牵强推导。这是在演绎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忽视了论据往往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单纯从主观理念出发用论据强行推导,这样即使论据真实,也不能反映出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存在的涵盖关系,自然也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好色。他的推导逻辑是:好色者不嫌女丑→登徒子不嫌妻丑→所以登徒子乃好色者。这显然是牵强附会,所得结论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又如当年有的日本人因为在“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台”,就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有的日本人因为“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就断然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鲁迅在《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中对这两种人都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好,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也好,其实都是犯了牵强推导、妄下结论的错误。
三是机械类比。这是在类比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用于进行类比的事物之间其实很少或没有共同属性,说白了就是没有可比性,如果硬性比较,其结论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例如,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下上台,立即对外实行武装侵略,对内加强纳粹党的法西斯统治,焚烧所谓“非德国思想”的书籍。蒋介石效法希特勒,在国内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日益加紧反革命文化“围剿”,残酷镇压左翼文化运动,查禁图书,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等。国内及日本的有些论者将希特勒焚书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相提并论。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从中国的秦始皇和德国法西斯焚书的异同谈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作了尖锐的抨击,同时也有别于传统见解,对秦始皇作了新的评价。文中对“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机械类比的错误进行了深刻揭示。比如下面这段话: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秦人重小儿;始皇之母,赵女也,赵重妇人,所以我们从“剧秦”的遗文中,也看不见轻贱女人的痕迹。希特勒先生们却不同了,他所烧的首先是“非德国的思想”的书,没有容纳客卿的魄力;其次是关于性的书,这就是毁灭以科学来研究性道德的解放,结果必将使妇人和小儿沉沦在往古的地位,见不到光明。而可比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大事业,他们一点也做不到。
6.写作技巧之结构 篇六
一.【课标解析】
(1)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写作思路的清晰连贯。思路清晰了,文章的结构才能顺畅。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锻炼学生的思路,养成写提纲的习作习惯。通过编写提纲、审视提纲、修改提纲的方法,训练学生在写作中的思路。
(2)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写作议论文更是要求在行文中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结构的安排要符合客观事物、客观事理本身的内部规律,这就要求平时培养学生能够留心观察思考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二.【文本导读】 1.点评:《中国石拱桥》
这则训练让学生重新审视本文的结构,目的在于让学生建立起对这样的认识:结构,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其中往往包含作者的价值判断,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形式上的反映。
用“首先”、“其次”、“再次”这样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并列,之所以分出“首先”、“其次”、“再次”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条理的清楚,其次序可以调换;二是序次,即按照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安排“首先”、“其次”、“再次”,这种次序是不能随意调换的;三是主次,即这种结构安排中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判断,一般是先主后次,这种次序也是不能随意调换 的。在本文中,应该说原文的次序安排更符合客观实际,更符合唯物辩证法。正是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才使中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
2.点评:《我们需要微笑》
结构是思路的体现,如果文章的结构混乱,那一定是作者在行文时没有经过缜密的构思,只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一条完整的思路。本文的观点明确,即我们需要微笑,纵观全文,可以把作者的主要意思分成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微笑使人美丽,微笑使人自信,微笑使人成功。文章在使用材料以及论说中,思路较为混乱,造成结构不清,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从新整合,相信文章一定可以顺理而成章,更加连贯通畅。
3.点评:《笑的艺术》
笑是人的本能,笑是千姿百态的,笑也是充满艺术的,作者有条理的阐述了笑的内涵:发自心底的健康之笑;知足常乐是笑的源泉;幽默轻松是笑的关键;生活丰富是笑的条件,在结构的安排上,从最为基本的健康之笑,从心底发出,到更进一层的知足常乐,是笑的源泉;然后到关键,最后到重要条件,层层深入,条理清楚,结构清晰。
4.点评:《我要笑遍世界》
写作议论文讲求的是一线贯穿,一脉相承,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气韵生动,酣畅淋漓。本文用“我要笑遍世界”一句贯穿全文。这句话在文中不断反复,不断地领起下文,不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而
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把作者笑对自我、笑对生活、笑对世界的观点表达得气韵生动,酣畅淋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范文欣赏】(1)幸福就是……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天亮时打开大门,不会想到是否有政府军或叛军或饥饿的难民来抢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前胸,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丢在街上。到杂货店里买婴儿奶粉的妇人不必想奶粉会不会是假的,婴儿吃了会不会死。买廉价的烈酒喝的老头不必担心买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学品会不会让他瞎眼。小学生一个人走路上学,不必顾前顾后提防自己被骗子拐走。江上打鱼的人张开大网用力抛进水里,不必想江水里有没有重金属,鱼虾会不会在几年内死绝。到城里闲荡的人,看见穿着制服的人向他走近,不会惊慌失色,以为自己马上要被逮捕。被逮捕的人看见警察局不会晕倒,知道有律师和法律保护着他的基本权利。已经坐在牢里的人不必害怕被社会忘记,被历史消音。到机关去办什么证件的市井小民不必准备受气受辱。在秋夜寒灯下读书的人,听到巷子里突然人声杂沓,拍门呼叫他的名字,不必觉得大难临头,把所有的稿纸当场烧掉。去投票的人不必担心政府作票、总统作假。
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水果摊上仍旧有最普通的香蕉。市场里仍旧有一笼一笼肥胖的活鸡。花店里仍旧摆出水仙和银柳,水仙仍然香得浓郁,银柳仍然含着毛茸茸的花苞。俗气无比、大红大绿的金橘和牡丹一盆一盆摆满了骑楼,仍旧大红大绿、俗气无比。银行和邮局仍旧开着,让你寄红包和情书到远方。药行就在街角,金铺也黄澄澄地亮着。电车仍旧叮叮响着,火车仍旧按时到站,出租车仍旧在站口排队,红绿灯仍旧红了变绿,消防车仍旧风风火火赶路,垃圾车仍旧挤挤压压驶进最窄的巷子。打开水龙头,仍旧有清水流出来;天黑了,路灯仍旧自动亮起。
幸福就是,机场仍旧开放,电视里仍旧有人唱歌,报摊上仍旧卖着报纸,饭店门口仍旧有外国人进出,幼儿园里仍旧传出孩子的嬉闹。幸福就是,寒流来袭的深夜里,医院门口“急诊室”三个字的灯,仍旧醒目地亮着。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在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
里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
幸福就是,虽然有人正在城市的暗处饥饿,有人正在房间里举起一把尖刀,有人正在办公室里设计一个恶毒的圈套,有人正在荒野中埋下地雷,有人正在强暴自己的女儿,虽然如此,幸福就是,你仍旧能看见,在长途巴士站的长凳上,一个婴儿抱着母亲丰满的乳房用力吸吮,眼睛闭着,睫毛长长地翘起。黑沉沉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点评:对幸福的体悟,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作者没有选择空洞的说理,或者谈说感性的认识,而是结合生活中的种种片段,诸多的生活细节,在细微处让人感受到幸福的滋味。文章的段落以“幸福就是”开头,既提纲挈领,又使的全文结构清楚,脉络清晰,让我们在品读着得到启示和享受。
(2)幸福
幸福——一个多么温馨的名字,人人都渴望得到它。有的人倾其一生去找寻,有的人倾其所有去交换,有的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幸福而抱怨自己没有幸福。难道幸福对我们来说就真的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留心一下被我们认为是幸福的幸福,便可以
发现那些在别人眼里幸福的人并非是那些最有钱的、最有势的、最有名的,而他们所经历的幸福也并非都是久别又重逢的激动或是大旱逢甘霖般的喜悦,只是家人的一次团聚、朋友的一次祝福,仅此而已。可见真正的幸福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要用心去感受。
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的时候期望值太高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时地受到电视、电影、文学作品及一些传奇故事的影响,在被感动的同时也不由地萌发出希望那种与亲人分别三十年后再次相见,同朋友在大灾大难后余生的经历降临在自己的身上,而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但艺术终究是艺术,现实总是现实,当我们一心一意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只有在虚幻世界中才存在的“幸福”时,又怎会去留心那些稍纵即逝的真正的幸福呢?又也许是许多有幸福意义的事情由于我们经历得太过平凡了,便不觉有什么幸福,而结果大家都明白失去了才觉得它们的可贵。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自己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有人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了水果店里传来一段欢快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平日里亲人朋友的一声祝福……有时,一杯烫的咽不下口的咖啡、一块冒油的大肥肉、一两滴杯底的清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当我们孤独的时候、寒冷的时候、饥饿的时候、口渴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是主观的,对于幸福的界定并没有什么国家标准、国际认证,所以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为他人创造
幸福。“使他人幸福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说,为自己创造的幸福是平面的,那么为他人创造的幸福就是立体的。平面不包含立体,但是立体中一定包含着平面,有了立体的,就有平面的。两者在包含和被包含的过程中便体现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平凡之中见幸福,这是幸福的基本属性。因此,朋友们,在你们放眼未来的同时,用心去体验一下你身边的幸福吧,无数点滴的幸福组成的将是你幸福的一生。
点评:
文章从理性的角度提出应用心体验身边的幸福,如同去发现身边的美一样。文章没有纠缠于幸福的孰大孰小、孰轻孰重,而是解释了艺术世界里渲染的幸福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幸福之间的距离,列举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平凡、贴切,又阐述了平时可能不屑一顾甚至不能接受的生活细节,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也是幸福,层层深入、清晰简洁地论述了观点。
(3)谈择友
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纵有“红荷出污泥,一尘不染”者,而青年人阅历尚浅,思想单纯,要求慎择友,并非无足轻重。
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
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陈毅同志有“难得是诤友”的句句,就是对“畏友”的赞许。琳蘅·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日烦躁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于是狮子就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与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日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是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所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和国家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社会上的盗窃集团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谀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了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娃子玩火,不难自焚!
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的心中不是词句,而是真实,而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分量的。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知己的朋友呢?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
交朋友首先要注重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有的人交了朋友,后来关系又破裂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朋友之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友谊,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虚伪的友情,在斗争中将会以断交而告终。在前进的征途上,当同路的伴侣倒行逆施而又可救药时,一刀两断、各奔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卢格是马克思的朋友,但当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大肆攻击和诬蔑西里西亚纺织工
人起义时,马克思便毅然地同这位曾一度“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决裂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上的敌对与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并存的。
交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不是搞交易。有的青年人把交朋友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人在开学就业、入党入团或者购置什么缺货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没问题,我有知心朋友,好办……”如若目的达不到,私欲落空,就转而牢骚满腹,甚至骂出声来:“真他*的不够朋友!”这种友谊价值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可见,私欲是侵蚀纯真友谊的蛀虫。
要慎择友,交诤友。真正的友谊,其力量是无穷的!
点评:本题提供的材料,实际上已经暗寓了文章的结构方式。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根据材料所示的“畏友”、“密友”、“昵友”、“贼友”,逐层展开分析论述。本文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结构方式。在展开每一个层次的论述时,作者都是先对概念作出具体的解释,然后用典型的事例或引用有关的材料进行论述。这样,文章的条理就显得比较清楚。
(4)麦子的哲学(金台随感)记得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您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过祈祷年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有冰雹,不要干旱,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不能样样如愿。”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了不能如你所愿的世界。”
农夫突然跪下来,吻着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您可不可以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大风雨、不要烈日干旱、不要有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还多,农夫兴奋不已。
可等收获的时候,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是瘪瘪的,没有什么籽粒。农夫含着眼泪跪下来,向上帝问道:“仁慈的主,这是怎么一回事,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什么,因为你的麦子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变得十分无能。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甚至蝗虫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一样,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能是一个空壳而已。每一个人,从出生特别是少年以后,就开始面对各种考验,并开始收获——各种考验所带来的宝贵的人生特质。如果拒绝来自现实的新一轮考验,时时幻想温煦的常态,那么他从一开始就输给了生活。一位叫海涛的中文系毕业生,在求职路上东奔西跑,在广州应聘到一个职业技术学院当教师,年薪三万元,因被对方告知不能解决户口,他便放弃了,放弃了自己追求的内在东西。后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在户口这个并不很重要的考验面前,逃走了,生活因而变得异常苍白、无助。而一位退伍军人,在复员后也没有工
作,经介绍到某食堂卖饭,早起晚归地站在露天里卖,一会儿就冻透了。但他不嫌弃,妻子心疼他,嘱咐他穿大衣上班,他说穿大衣卖饭不方便,还说一旦习惯了大衣的温暖,就会耐不住寒冷。
这位退伍军人硬是凭着过人的军人意志,经受住了来自冬天与平凡的考验。他甚至对自己所吃的苦,没有什么抱怨,每日乐呵呵,回家经常拍拍妻子的手,说自己习惯了苦中作乐。
如果有人看上去信誓旦旦,却患得患失,不肯接受特定现实的不足,甚至逃离生活带来的某些考验,那么他就像不经风雨、不历酷热的麦子,就像不耐冬寒、不受冰雪的草木。地球上为什么有冬天?也许它就是为了考验人们在万物冬眠时,心中是否有持续不懈的热情,身体里是否有为健康而运动的执着,眼眸间是否还怀有温暖的诗意?在缺乏色彩的季节,面对病毒、细菌的肆虐,你是否已经筑起一道道藩篱;面对寒冷、冬雾和阴霾,你是否能够经得起无休止的磨练;面对冰霜酷雪、西风怒号,你是否已经适应———并渐渐喜欢甚至从中发现了随苦寒而来的种种欣喜?
人生的通理,往往是穿越卑微、困境和风雨而产生的。平凡者可以凭借考验、抓住机会,最先觉醒、最先锤炼、最先成熟,然后运用智慧的能力,使自己变得伟大。普通的麦子,尚能昭示不普通的生物延续哲学;一个人经受某些必要的考验、经历某些可贵的坚持,能不孕育一些珍贵的人生积淀?!
点评:本文在详述故事的基础上,用一句“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一样,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能是一个空壳而已”过渡到对
社会人生的分析议论,在展开议论的过程中,用一反一正两个例子论证观点,然后进一步结合麦子的故事和种种自然现象,进行理论的阐发,由事入理,逐层深入。文章事理结合,既形象生动,道理讲得也比较透彻。
四.【写作常识】
(一)议论文是一种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认识成果的说理论证的文体。
议论文既然要论说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使读者信服,那么,不仅要提出作者的见解和态度,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持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三个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1)论点。所谓论点,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论据。所谓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依据论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或概括,这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
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哲学的基本原理、名人、格言以及成语、谚语等。
(3)论证。所谓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等。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总之,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这三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任务。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它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结构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较常见的是所谓“三段式”: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引论。又叫“绪论”,是文章的开头。这部分担负着提出中心论点的任务。提出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将做专题讲解。
(2)本论。也叫正论,是议论文的最主要部分。这部分担负着论证中心论点的任务,即运用各种论据和相当的证明方法来证明论点。就本论部分来说。其构架形式主要有三种。
①并列式:用来证明论点的几个层次是并列关系,特点是用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在引论部分提出论点后,下设三个小标题(分论点):A.观点和材料的统一。B.材料的准确性。C.要有好的形式。这种论证的构架就是并列式。
②递进式:用来证明观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
——为什么——怎样做”的构架。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开篇提出总论点后,一、二、三节是谈“为什么要改造”,四节是谈“怎样改造”。
③对照式:用来证明论点的层次是两相对照的关系。如《六国论》,先谈“赂者丧”,再谈“不赂者以赂者丧”,这种论证的构架就是对照式。
(3)结论。一般是综合归纳本论的内容大意或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动号召读者行动或接受正确的主张。它是分析问题的必然结果。它的作用在于把全篇的主要思想观点重提一下,使读者得到一个具体的总的认识。
(三)议论文结构的创新
议论文在结构除了以上一些传统模式以外,还有一些创新的模式,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写出新意来,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一般人不大常用的结构模式——推迭式,供参考。
推迭式作文的基本模式为:“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有如下优点: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五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阅卷老师,一看即明。
7.写作技巧之结构 篇七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品读美文中让学生的语言靓起来
1. 学用动词。
例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 成了茫茫一片;声, 成了茫茫一片……”2.学用形容词。例如:“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3.学用叠词。例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4.学用四字词语和成语。例如:“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 画眼描眉, 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 按箭引弓, 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形象生动的词语就像缀在文中的串串珍珠, 让文章熠熠生辉。一个“推敲”留下了贾岛的创作佳话, 一个“一枝”让郑谷成为了“一字师” (郑谷改“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为“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从词句出发, 精彩处讲到位, 教会学生赏析技巧。当然, 学习中要摆正教师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 以个性化的感悟为主, 达到个性化的灵动的用。赏析只是帮助学生去感悟理解, 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 而学生在感悟中自觉地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慢慢地, 学生的语言也就会逐渐靓丽起来。
二、一点一滴汇江河:在研读美文中让学生的文笔润起来
1. 尝试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例如:“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 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比起一般的陈述句, 它更具表现的力度。
2. 尝试运用修辞方法来表达
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复、排比、引用。例如: (1)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2)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3)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生动形象。
3. 学会运用描写
(1)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2) “他恶眉恶眼地飞跑到到床前来, 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 快起!快起!’”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 “月亮出来了, 冷冷的。” (景物描写) (4) “可是那一天,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 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 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环境描写)
4. 多做仿写练习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模仿用词, 模仿句式, 模仿修辞, 模仿语气, 模仿风格。通过模仿, 把他人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做到学以致用。这一过程落实了语言素养的培养与训练, 因为学会了仿写, 才能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而这种练笔也让语文课平添了许多的趣味和生机。
学生的思维是自己的, 当然也是训练出来的。研读中打造语句, 重视了熏陶的作用, 重视了读与写的整合, 重视了学生的语感积累。在力求准确、完整、流畅的前提下, 让学生换一种说法,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仿写, 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练习。尽管学生学会的是同一种写作的方法, 但由于个体的差异, 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了同一种思维。因为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训练, 是多角度、多层面、多种形式的一种训练。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练习, 便可逐渐将语言打造得新颖醒目、灵动有趣。慢慢地, 学生的语言就会逐渐丰满起来, 如温润的碧玉, 视之赏心、触之动人。
三、一招一式落笔锋, 在精读中让学生的作品“高”起来
如果说上面两点都是在语言上下工夫的话, 那么写作技巧也应是学生最需掌握的作文秘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技巧的要求, 包括在文章中恰当选择表达方式、安排文章结构, 以及用常用的创作方法提高作文的艺术品位。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就应抓住文本的特色,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身的解读彻底了解文本特色, 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这样不仅会给学生最直接的经验, 更会触动他们“情动于衷, 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为其熟练地驾驭各种写作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学审题。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是文章的线索, 而作为题目又语带双关, 一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 又象征秉性爱花的爸爸与世长辞了。
2. 学立意。
例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 却以小见大, 告诉了我们做事的办法, 使文章赋含了教育的意义。
3. 学选材。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以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作为选材内容, 组建文章。由于精当的选材, 所以文章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读来酣畅淋漓。
4. 学写法。
例如《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观舞记》《安塞腰鼓》可做描写景物、描写人物和描写场面的范本。此外, 《爸爸的花儿落了》使用伏笔、插叙;《土地的誓言》使用呼告、铺排;《口技》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在沙漠中心》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情节, 展示人物精神风貌;《行道树》采用象征、对比的手法, 借站在飞尘中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 歌颂了富有牺牲精神和耐劳品质的劳动人民;《社戏》中的一段感官开放式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8.写作技巧之结构 篇八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仿写技巧
由于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使用“汉语式英语”,在写作中不断出现句子语法错误的问题等等。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如此之多,不禁让人担忧,以下笔者将从英语写作中注重仿写和巧用谚语两个方面提出自己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英语写作教学观点。
一、重视仿写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都要经过仿写这一过程,通过学习优秀者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模仿别人的文章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避免很多语法错误。不但如此,模仿还能使他们掌握类似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在遇到同种类的英语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地完成,例如这篇有关中国春节的文章:
I think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t’s a beginning that is new and full of luck for Chinese.
A few days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will clean their house and do some shopping. They’re busy days for adults because of much housework. But children always look forward to the coming of those days, which is due to buying much delicious food and many beautiful clothes. All seems new during those days.
In the New Year’s Eve, children will have their bodies cleaned and dress nice clothes early. Why do they seem to be poppet? Because adults always give more lucky money to the good children.
在写作练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段文字写一篇有关中秋节的文章,仿写的结果可能如下:
I think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A few days befor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people always do some shopping. They’re busy days for adults because of prepares. But children always look forward to the coming of those days, which is due to making much delicious food.
In the Mid-Autumn Festival’s Eve, people will go home to celebrate it and children will feel very happy to play together.
通过如上的仿写训练,即使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够顺利掌握英语作文的写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巧用谚语,提高写作水平
英语写作的提高,除了可以采用仿写的方法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注意收集、学习英语谚语,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巧妙运用。
谚语是智慧的结晶,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语言,既有趣又有意义。因此,帮助学生记忆这些有趣的谚语,同时能在写作训练中使用他们,那么将会为学生的文章增色不少,最终会在众多英语文章中脱颖而出,以下罗列了一些我们常见到的谚语: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Good health is over wealth.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Time flies. 光阴似箭。
A friend without faults will never be found.
没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 好书如挚友。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
“After you” is good manners.
“您先请”是礼貌。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One never loses anything by politeness.
讲礼貌不吃亏。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善始者善终。
First impressions are half the battle.
初次见面,印象最深。
谚语读上去朗朗上口,因此对谚语的记忆也就比较容易。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他们更快、更迅速地记牢这些习惯用语。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些有用的谚语及词汇,并通过仿写练习来做到文从字顺的要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综合利用课本来做优秀的范文,要求学生适当地背诵一些优美句子或者励志的谚语,以待写作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蕊萍 英语书面表达教学之我见[J]. 甘肃教育 1999年Z2期
【写作技巧之结构】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之文章炼意09-20
案例写作技巧08-10
考研写作技巧10-13
语文写作技巧10-15
解析作文写作技巧06-28
英语六级写作技巧07-26
作文高分写作技巧07-31
写作技巧与解析09-11
申论写作技巧指导:公文写作行文规范09-19
考场满分作文写作技巧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