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教学计划

2024-10-01

《旅游概论》教学计划(共10篇)

1.《旅游概论》教学计划 篇一

《旅游概论》教学计划

姓名:王林娜 时间:2012年3月

新学期开始了,根据学校的要求,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特别制定本学期的《旅游概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旅游概论教学大纲》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基本情况

本期任教的班是新生班,共有学生34人,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乏旅游专业意识,并对本专业缺乏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三、教材分析

《旅游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着重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首先,我会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本课程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我会注意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互动性。要把过去教师主动,并填鸭式的师生模式转变成为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 1 体。

第三,我会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在课堂上,会多多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以增强了本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我会设计出多种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读、写、说、画、做等过程中掌握课堂知识,是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最后,我会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旅游概论》教学计划 篇二

《旅游学概论》课程从旅游学科的形成及旅游发展史的研究入手,对旅游学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基本问题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便于学生全面和深刻认识旅游及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2]。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比如教学方法等方面。

1《旅游学概论》的特点

1.1 基础性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要素和内容为主线,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该课程的知识面广,重视基础概念,强调应用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旅游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旅游学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旅游职业的道德。

1.2 前位性

一般来说,《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把握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2 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教学质量。《旅游学概论》的教材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众多的旅游学教材中,李天元和王洪滨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影响很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选用什么教材作为参考,主要应该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最好是能在上课过程中以该教材为参考,结合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任务、工作项目,不断地扩充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动向,追踪相关的热点,逐渐完善本身的教学内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适度、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应该突出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讲清定义和加强应用为教学重点。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结了该课程主要内容有7个知识模块,其中,该门课程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等知识模块;该门课程的基础是认识旅游的知识模块,包括认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外延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的影响等知识模块。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处理好《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3.1 多媒体教学方法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比较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地总结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老师口头上的表达。

3.2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可以提供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大量使用的时间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等优势,但它的缺点是占用课堂时间多。授课任务多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得很多老师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敢问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素材也能够为学生模拟出逼真的背景环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3 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景进行辩论、讨论、演绎、推断、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从书籍、网络、电视、报纸上去搜集与课堂有关的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和精心设计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如果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进入角色和积极思考,可以在各个章节或者每节课程前设计引导案例,帮助理论知识的顺利导入。对于某些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可以安排在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分析。

当老师在讲授一些彼此对立的观点内容时,可以设计辩论案例。比如,在对某些拟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时,有的人主张利用社会标准,即是否体现今天社会的成就和发展风姿,有的人主张利用历史标准,即以是否体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以采用黄河游览区开发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案例,在进行选择案例教学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典型性。设置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相关的旅游学理论知识,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2)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应该在选择的每个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时,案例内容是真实的,不是随意杜撰的;客观性是指旅游案例只是对某个旅游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而不能作出主观性的评论。(3)时代性和地域性。选择的案例应该新颖,尽量是最近最新的材料,同时要就地取材,尽量选择学生生活的案例。

3.4 现场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方法是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者与校外的企业联系,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或者是旅游企业中参观和考察甚至承担工作任务,适当地安排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该方法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旅游管理专业,给学生提供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该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大量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有适量的新知识点,而且每个任务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该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认识旅游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如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者),而后按照6-8人一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老师总结和点评,得出结论。这样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般都是在该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只是在临近考试前,才对之前所学内容加以突击,导致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没有学到真正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我们应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0%和70%的比例分配,比如增加课上讨论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作业成绩等,而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成绩,也应该包括平时学习的成绩,这样会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将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 总结

《旅游学概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应该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培养目标与特点的同时,结合该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的基础性,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意义。我们只是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作了初步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还将会继续。

参考文献

[1]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J].旅游学刊,2005,10:98-103.

3.《旅游概论》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 中专教育 旅游 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04-02

一、中专院校学生的现状

近几年中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就让孩子到职业高中上几年学的初中生。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公共课的基础比较差。文化课基础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他们考不上高中,在以中考指挥教学的初中可能就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差等。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导致他们的专业学习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旅游概论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中专生在初中成绩不好的原因多半是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不爱听课,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产生听课疲倦,出现睡觉、讲话、开小差等系列问题。在旅游概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为此,在课前可以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在授课时能够用图片说明的一律使用图片,用旅游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他们的震撼。例如,针对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讲到德国的时候,就从德国出名的啤酒节讲起,引用大量的图片及视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促使学生渐渐萌生和培养学习旅游概论的兴趣。

(二)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大胆处理好教材

课程内容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放弃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而自编教学内容。例如,讲人类旅游活动发展的历史时,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关于世界和中国古代、近代旅行的发展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由于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按照课本内容讲解,由于古代旅游的发展历史已经相隔遥远,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不起兴趣,他们只对新奇的、刺激的事情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我把书本上涉及的内容换成当今瞬息万变的旅游发展概况介绍给他们,使之达到教学目的。

(三)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1.课堂讲解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旅游概论》课程涉及到较多的概念性问题,而这些往往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感到最乏味的。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时,如果单纯将“士人漫游”“帝王巡游”的概念拿出来讲可能学生很难接受,但是如果先从让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诗句入手,让学生通过回忆将诗句背出来,然后指出作者以及诗句描写的景物或描写景物的所在地,这样许多学生都可以顺口背出一两句、一两首。最后再将学生回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诗句拿出来通过历史背景或写作背景的介绍,自然的引出“士人漫游”的概念。如果能举出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学生就会愿意听、愿意思考,这样不仅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而且通过理解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2.课堂讲解的方式要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形成意识

《旅游概论》中讲到许多宏观的概念,像生态旅游、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如果按照课本的编排只讲概念、特点、意义,学生会感到非常的空洞。所以讲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拿学校边上的环城河的开发与保护为例,通过治理前与治理后要展现的八大景区(稽山园、鉴水苑、治水广场、西园、百花苑、迎恩门、河清园,都泗门)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谈论所见所闻;谈污染了如果不治理的后果以及治理后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然后由此引到鲁迅故里、越王城等绍兴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以及由此而来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这样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意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评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要转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估的根本指标的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基于这一点,我们对于学生的考核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

1.转变考核目的

从重视考核结果转变到注重考核过程。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和学习效果。

2.转变考核内容

从考核内容是教材、笔记内容的重复转变到着重考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上。

3.转变考核形式

从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笔试方式与口试、情境模拟、实践操作和设计相结合;从单个学生的考核拓宽到协作组、团队小组等的整体考核;从单一由教师考核转变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最终转变到由学校、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组织的考核相结合。考核方式多样化,它的杠杆调节作用也明显地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保障机制。

4.旅游学概论 篇四

③托马斯·库克④约翰·贝德克

2、遵照医嘱或建议作异地疗法、洗温泉以及类似的疗养活动的旅游者一般是出于以下哪种旅游动机? ………………………………………………………………()

①身体方面的动机②文化方面的动机

③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④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3、旅游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①第一产业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④第四产业

4、我国最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是……………………………………………………()①国务院②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③国家旅游局④中国旅游协会

5、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①1972年10月②1975年1月

③1982年8月④1991年5月

6、自1978年以来,在来华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总额上长期名列前茅的国家是…()①俄罗斯②美国

③日本④韩国

7、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①是否跨越国界②消费高低不同

③便利程度不同④计价方式不同

8、将饭店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饭店所依据的标准是…………………………()①饭店的等级②饭店的经济类型

③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④饭店的规模

9、在完成旅游活动的要素结构中,起中介作用的要素是…………………………()①旅游者②旅游资源

③旅游业④旅游区

10、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饭店等级划分和标定方式……………………………()①皇冠制②星级制

③数字制④价格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包括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规模发展的()、空间分布上的()和时间分布上的()。

2、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旅行社、()、()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

3、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先决条件为()、()。

4、世界旅游组织将全世界国际旅游市场划分为六大市场,它们分别是欧洲市场、美洲市场、()、()、()、南亚市场。

5、目前世界上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是欧洲,其次是()洲。

6、我国1996年颁布实施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中,按照旅行社经营范围的不同,将旅行社划定为()、()两类。

7、我国最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是()。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旅游动机—

2.大众旅游——

3.总体旅游产品——

4.可持续旅游——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相对于独立自营的饭店而言,饭店连锁集团的竞争优势主要有哪些?

2.如何才能保证和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3.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旅游业具有哪些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请你结合实际或具体案例谈谈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2.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③

2、①

3、③

4、③

5、②

6、③

7、①

8、④

9、③

10、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住宿业交通运输业

3、收入水平闲暇时间

4、东亚和太平洋市场非洲市场中东市场

5、美

6、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7、国家旅游局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旅游动机:动机就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动力。

2、大众旅游: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开型旅游模式,并且成为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

3、总体旅游产品:从需求角度看,总体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从离家外出开始直至完成全程旅游活动并返回家中为止这一期间内的全部旅行经历的总和。从供给角度看,是指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旅游活动接待条件和相关服务的总和。

4、可持续旅游:确保在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答:①资本优势。(1分)②技术经济优势(1分)

③市场营销优势(1分)④物资采购优势(1分)

⑤管理方面的优势(2分)⑥风险扩散优势(2分)

2、答:①要有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愿望。(2分)

②要有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本领。(2分)

③要有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条件。(2分)

④要有严格的保证措施。(2分))

3、答:①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2分)

②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2分)

③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分)

④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1分)

⑤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1分)

4、答:①综合性(2分)

②依赖性(2分)

③带动性(2分)

④敏感性(2分)

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要适当展开答题,与题意相符的答案都可考虑给分)答:①突出特性的原则。(1分)

A.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1分)

B.尽量选择利用带有“最”字的旅游资源项目。(1分)

C.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1分)

②力求经济的原则。(2分)

③注意保护环境的原则。(2分)

④综合开发的原则。(2分)

在上述要点的基础上适当展开。(2分)

2、(要适当展开答题,与题意相符的答案都可考虑给分)

答:①我国的地理位置距大多数主要国际客源产生地较远。(3分)这一因素的不利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欧美地区前来我国旅游的交通费用昂贵。

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最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世界油价上涨的打击。②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激烈竞争。(2分)

③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质量尚存在问题。(2分)

④市场宣传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改进。(3分)

A.营销经费不足。

5.旅游概论教案 篇五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学习目的: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熟悉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方法、旅游活动的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特点。重点:旅游的定义、构成、按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 „„

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辨别词义: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一、旅游的定义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例1:在中外的一般性语言词典中,对旅游一词的解释是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强调其目的的消遣性。

例2: “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亨泽克尔和伯尔尼大学教授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例3: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教育出版社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第2页、中国旅游出版社(美)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13页)

例4:旅游是人们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按照这样的定义,今天数量众多商务、公务、会议及事务性外出访问旅游都没有包括在内。而现代旅游实践和旅游统计中却是包含了上述活动的。(分析见教材46页)

综合定义: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长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7页)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从横向比较角度)

异地性: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

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际上一般规定不超过1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所以,移民不是旅游。

综合性: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在对旅游的定义中,以上三个方面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

审美性:或娱乐性。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者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者是去散心。总之,旅游的目的可以是休闲、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一定不是移民就业。其他:◎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异地性、审美性、流动性(暂时性)、综合性

◎娱乐性、异地流动性、大众普及性、季节变动性、地理变动性

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一)旅游的属性

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新奇、追求体验感受等,所以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

与经济联系紧密:经济是前提(旅游活动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业的兴起缘于经济。

旅游与政治关系密切。表现为:(1)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出境旅游实现的前提;(2)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又一前提。(3)旅游作为交往活动,可以改善国家的政治关系,经济上还可以平衡进出口贸易。

(二)本质属性(学术界有争议)

◎旅游属于社会文化活动。如田里主编南开高职版: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如李天元主编南开版(P55):旅游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又如高教版:旅游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

课后思考: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

分析: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

6.《旅游概论》教学计划 篇六

所谓国际旅游人才培养, 就是以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态势为参照背景, 以国际化的视野引领变革, 锐意创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国际旅游从业技能与能力培养, 使学生朝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1]。与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 力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同时强调了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 最基本发展对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复合型人才;2.完善课程体系, 兼顾内容的国际性;3.改革办学模式, 促进产学一体;4.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国际化水平[2]。

2、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新定位

根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的要求, 力求把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成为课程内容体系化与国际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化、师资队伍高职称化双师化、教学手段及方法实践化灵活化, 进而达到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初步与国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同时, 力争开拓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改革, 力争将本门课程打造成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

3、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与创新策略

3.1制定课程说明书。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主要信息主要在教学大纲中体现, 为教师所用及学校对于教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考察标准。而课程说明书的制定更趋于方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课程相关信息, 起到预知、指导、快速了解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方式、参考资料等内容的传递,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习积极性。课程说明书主要内容可以包括课程信息、主讲教师信息、使用教材及辅助教材、课程描述、学时安排、作业布置、考核方式及其他要求等方面。

3.2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传统填鸭式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起到引导、组织和总结的作用。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参与式教学为主, 在以讲授法为基础的前提下,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自学法将对于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上来,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更加有效地掌握。同时,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旅游基础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理论阐述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

3.3教材建设立体化。打破传统单一依赖一本教材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 将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电子期刊、实际案例、参考教材等搜集最新最实用的全球旅游信息、咨询的精华结合教学教材的主思路融会贯通到整个教学内容当中。组织好学生课上课下多渠道学习与管理, 力求学生对于该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加多元和丰富。

3.4实践教学实践化。以旅游学概论为例, 其知识包括了旅游基本概念和理念、旅游活动构成的三大要素、旅游活动发展带来的相关内容三大模块内容。可以根据三个模块中的核心内容来安排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将旅游者和旅游市场部分知识整合让学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 分析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内容整合让学生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探讨;通过对相关旅游网站、旅游企业的认知活动, 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情况等。较好地实现学以致用, 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通过这样一系列可实施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增加了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把握全球旅游领域最新实时动态扩充知识量的同时锻炼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实现国际化课程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不变, 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仅是“换汤不换药”。要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 拓宽人才培养思路。同时可以引进旅游专业领域资深人事作为客座教授, 强化师资队伍中实践环节。

3.6教学评价与考核综合化。对于学生对该课程掌握情况的评价要打破单一性的评价方法。其考核形式力求多样化、灵活化, 例如包括课堂互动、小组演讲、课外考察、期末理论巩固等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这样的综合性的考评涵盖了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锻炼与提高。

4、结论

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调整, 例如师资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实习就业国际化、学习交流国际化。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才能更好的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接轨。不仅使学生对旅游及旅游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开拓国际化旅游视野的能力, 提高综合能力, 增加国际化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范士陈, 陆佑海.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J].经济师, 2014, , (12) :231-241

7.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中职;中医药学;教学;教法

一、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簡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我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我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

[2]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20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安溪卫生职业中

8.旅游学概论论文 篇八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由于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因此在旅游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相应的问题。本文将就旅游热潮带来的景点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泰山旅游问题

引文: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也就会更向往,外出旅游便是必备的选择之一。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对景点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泰山则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之一。泰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五岳之首,因此,在泰山中 更是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

正文:

一:泰山景区中的环境问题。

景区的商业化,城市化日益严重。常驻的管理人员多达数百,生活垃圾、污水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过多过乱的店铺地摊、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体量巨大的商业广告牌等,使得泰山有着浓重的商业气氛,这与泰山的自然景观及其不符。相应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

白色污染。游客自带食品、饮料、洒水等游山,用后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乱扔,特别是节假日、双休日游人如织,工作人员来不及收拾,方便袋等废物满地皆是,严重影响了泰山景区的秀美风光。

水体污染。泰山溪流源头清澈见底。水质良好。其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多的餐饮服务业的开发。没有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有的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想水体排放生活污水,对水体造成污染,二是部分居民在水溪中洗涤衣物的旧习,影响了溪流的水质。

火灾隐患加重。森林火灾多因人为用火引起,泰山禁止砍伐树木、拾材或和放牧,山上的可燃物增加,加之天气干旱少雨,有的游客不执行景区防火的有关规定,私自带火种进山,随意吸烟、用火,极易引发火灾。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导致山林地貌的破坏。在泰山建设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须适度,宁缺勿多。在泰山上很小的人为建设都会对山体、植被、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治理。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在泰山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如此多的问题实在是令人担忧。

首先,当地的旅游局对此要进行合理的整治。不能将店铺摊贩进行一网打尽,但是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安置,使其不影响到泰山整体的景观质量,同时也要保证好能够满足游客的要求。

设置规范的卫生引导服务。在道路沿途的两旁设置一些个性化的垃圾桶,使游客感到舒服的同时,也可以尽量的集中管理废弃垃圾,也减少了泰山清洁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泰山的环境质量。

要合理确定旅游容量,制定适当的旅游规模。根据泰山的环境制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可以开辟泰山周边新景点、新的旅游线路,实行浮动票价,尽量使得旅游人数合理,不至于使得泰山负荷过多。

要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泰山景区内的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外围外围地带。严禁破坏景区内的一草一木,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景区内实行环保车辆运营,加强社会车辆管理。

同时,游客也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杜绝不良行为的出现,共同保护泰山这个悠久的自然文化遗产。

三.由泰山引发的思考。

像泰山这样的景区,并非个例,在我国的著名景点中,很是普遍。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一些矛盾、问题渐渐地暴露出来。

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尽量保持景区的原貌?如何能够使GDP和景区的开发保持平衡?如何治理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先开发后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因此我们不可能再走这条路了。因此,开发过程中的治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但是治理不能只是口头上说一说,下达几个文件就能够做到的。相关部门必须落实到实处,严格监控,例如对水质,空气,森林实行日监测,要做到相关人问责制,对景区进行划区域治理,并进行流动治理,保证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李尚森 王伟文物古迹保护法研究[A]

宁奉菊,史同广;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3期

9.旅游学概论1 篇九

1、AIESTD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扯任何赚钱的活动。

2、旅游:旅游时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3、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场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首先完成。

4、国际旅游:指跨国界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跨越国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5、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6、大众旅游:它首先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的参加者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另外一层含义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性旅游模式。

7、奖励旅游: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的被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8、社会旅游:对于这些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措施或补助的办法,帮他们实现外出旅游,又称社会补贴性旅游。

9、旅游季节性:现代旅游的开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被称为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10、游客: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11、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12、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部分。

13、闲暇时间:就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或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14、旅游动机:也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15、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概念理解:一,旅游资源是招引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二,虽然表现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某种事物,但是该事物吸引力的真正发挥,实际上同以它为核心所形成的环境有关。三,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作为旅游资源的地位未必是永恒的,如果它有朝一日失去了这种吸引力,也就不再是旅游资源。)

16、现实旅游资源:通常是指那些不仅其本身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客观上已经具备必要的接待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17、潜在旅游资源:通常是指那些其本身可能具有某种能够令人感兴趣的特色,但由于不具备交通条件和其他接待条件,加之可能尚不大为外人所知,目前还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的吸引因素。

18、开发旅游资源:实际上就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的技术经济过程。

19、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20、旅游基础设施:凡属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旅游者必须依赖的设施。

21、旅游上层设施:是指那些虽然也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但主要是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

22、旅游点生命周期:一个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旅游环境,例如旅游景点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游客接待量都会经历一个由少到多,此后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就为该旅游景点的生命周期。

23、旅游业: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创造便利条件并提出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4、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和费用中占比较大比重的行业。

25、旅游景点: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可供旅游者或来访游客参观或开展其他休闲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称为旅游景点。

26、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这里所称的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

27、饭店:是一种以提供全方位侍应服务为特点的不断现代化、专业化的商业性综合接待企业。

28、综合包价旅游:指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旅游活动项目。向旅游大众推出的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以总价格的方式一次收取费用。

29、选择旅游:是指旅行社将到访某地的众多散客临时组合成团去某地旅游,在根据每个人要求提供的不同服务分别计价和收费。

30、总体旅游产品:旅游者在离家外出期间,以在旅游目的地访问活动为核心,构成一次完整旅游经历的各种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的集成或总和。

31、饭店合作集团:若干饭店为了在物质采购,饭店预订人员培训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而自愿组合建立起来的一种饭店合作组织。

32、饭店连锁集团:即一些饭店统一于某个集团公司的领导、监督、管理或指导之下、组成强有力的联合实体。

33、国家旅游组织:是指一个国家中为国家政府所承认,负责管理全国旅游行政事务的组织。

34、国际旅游组织:(狭义)指其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旅游组织。(广义)的国际旅游组织则还包括哪些其工作部分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国际组织,以及专门涉及旅游事务某些方面的国际性旅游同业组织。

35、旅游市场:通常用于一个整体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36、旅游市场细分:是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

37、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38、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

39、旅游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分配,以使当代及未来人类的需要都能有条件得到满足。

40、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

10.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篇十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91-02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特别是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1]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积极探索和坚持改进《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使得该门课程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对《概论》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视,自觉地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以教为主,侧重于教师单纯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侧重于理论的抽象讲解,忽略了理论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侧重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忽略了现代教学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教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党的某一理论出台的具体环境、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的传播,而是要着重于新时期如何用唯物主义发展观来指导学生在以往的理论中找寻适合新时代的理论因子以发展的理念为解决新问题,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我党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应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来认识我们周围的事与物。将每一位教学参与者都置身于教学活动当中,以学生个人的亲身参与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被动理解为渐进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能满足学习主体求知的需要,而且能提高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诉求,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培养学生能力的促进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真正诠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

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概论》课在高校普遍采用“大班制”的教学方式,每班人数一般都在七八十至百人,甚至更多。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理论的学习中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展现方式的多样性和即时可获得性对大学生评断教师教学效果确立了一个较高的标准,这就为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可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彩的课程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重要前奏。《概论》课虽然以理论为主,但教师仍可采用设问式、案例式、影像资料的播放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程导入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该节课相关的案例,用提问的方式,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展开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以活生生的现实启发学生主动用所学理论思考现实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网络课堂的共享,把这些信息量大,资料翔实、表现活泼的教学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形象而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变抽象为形象,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直观,更加透彻。”[2]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不应还停留在以往单纯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典型事件,和学生一起运用《概论》课提供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方法,联系师生的亲身经历、媒体报道、网络信息和其他渠道获得的活生生的例子联系该堂课提供的理论依据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将祖国命运和自己前途密切联系起来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对培养思想硬、作风正、成绩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三、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验的宝贵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丰富生动的现实案例把一个真实的社会主义中国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在精心准备和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般都是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开始,当然,不是纯粹抽象理论的平铺直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这也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枯燥,不重视,不想学,不爱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更加深入地认知这些理论。比如《概论》课第一章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时,可以播放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伟人的生平录像,通过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一方面了解这些伟人的人物性格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认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再如《概论》课第七章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只有十几页,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南巡讲话》等影视资料,列举经济特区的建设,股票市场的兴起,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后中国所经历的阵痛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历史事实,坚定大学生坚持改革开放的理想信念,认识到唯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才能在发展中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如工业污染、生态失衡、就业困难等各种问题。为了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布置调查报告,让学生依据自己家乡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体会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宽和不断更新是讲好《概论》课的必然要求。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都学有所长。教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的正确性,资料的时效性,思想的准确性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改革《概论》课传统的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对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进行考核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对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评。因此,要结合《概论》课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的这一特点,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解决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抓好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一生源优势,利用大学生寒暑假返乡等宝贵时间,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问题,设置各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概论》课学到的理论、方法和原则为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言献策。“学生对家庭所在地的社情一般比较熟悉,每年又有3个月左右的假期,所以,利用家庭所在地进行实践教学,对所有学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3]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社会实践调查作为考察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来说,还应当加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诸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类、新农村建设典型类、城市文明社区类、工矿企业类、科学普及类等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撰写感受和体会,作为期末考核的部分成绩,以此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的错误定位,教师还应注重多种奖励机制在教学中的运用。比如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讲课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凡是参与获奖的学生均可获得相应的平时加分,以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当然,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样关键。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时事,及时掌握我党最新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成熟的政治理论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2]刘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新方式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2).

上一篇:达拉特发电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幼儿园垃圾分类倡议书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