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2024-08-16

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共8篇)

1.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的特殊群体,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往往x往往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

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在长江路拆迁工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工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10点多钟,记者经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往往有120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据了解,在往往1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岁以下的占了82.2%,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过3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往往打工的。

在成贤街一施工工地,每逢下雨无法施工的日子或者晚上休息时间,这些年轻的外来建筑工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8人一间的宿舍里打牌聊天或是看些武侠类的电视连续剧。一名去年高中毕业来自淮安的20岁打工者小黄说,自己其实挺想继续学习的,但家里没钱,考分相差又太多。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出来当了建筑工人,但一看到东大学生去教室和图书馆学习,自己就感到心酸。好不容易把老板发的零用钱凑了200元,就跑到南图办了张图书证,在别人睡觉或打牌的时候去看看书,感觉自己还有点追求。据小黄透露,周围的打工者闲着无事不乏光顾黄色录像厅的,有的甚至把挣的血汗钱花在街头洗头店等不正当场所。言谈间,小黄显得很担心。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理想是挣点钱帮助家里弟妹上学,自己再学点技术到苏南找个好工作,比这样单纯卖力气好多了。他非常希望在往往往往能有为务工青年服务的培训职介机构,他认为,大城市的信息和技术比农村好多了。团省委的一项调查反映,67.1%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同时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感觉像四处漂泊的浮萍。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团组织对您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有劳动报酬。

在务工青年工作的单位中很少有提供条件尚可的宿舍的,往往往往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对1000多名外来务工青年建了宿舍楼,对他们实行公寓式管理。但,像这样的公司目前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务工青年是跟同伴五六个甚至10多个租住在城市接近农郊的边远处。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尽管务工青年总体法制意识不强,但大部分人都懂得培训和学习一门技术的重要,他们反映,找工作时,没有技术只能出卖劳力。一般用工单位很少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都要有现成的技术才会录用他们。

令人欣慰的是,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正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团委正在着手实施“千校百万”计划,为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户口变迁、子女入学、生活居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摇旗呐喊。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组织正逐步建立,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的政策也逐步出台,各种各样的“打工之家”、打工者读书俱乐部、棋牌协会、青年文化广场等正一批批涌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来务工青年将引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走向市民化道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达到全国人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2.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十年来,以《报告》为标志,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报告》本身的总结和研究也陆续开始。例如,李宇明( 2007) 详细介绍了《报告》的缘起,周庆生( 2007) 发表了编后感,王铁琨( 2008) 深入进行了思考,汲传播( 2010) 总结了《报告》发布后的社会反响,周洪波 ( 2014) 就《报告》的概况、热点、理念和影响进行了梳理。此外,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首届中国语言生活研讨会,对前五年的语言生活研究以及《报告》编写进行了总结。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年来《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理念等进行梳理,以期社会对《报告》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供今后《报告》的改进参考。

一 《报告》的框架沿革

由于在中国发布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无先例可循,《报告》编者的认识也随着事业发展发生一些变化,十年来《报告》的框架并不完全一致。

《 报告( 2005 ) 》 分上下两编 。 上编除总述和附录外,共有5个部分: ( 1 ) 领域篇; ( 2 ) 专题篇; ( 3 ) 热点篇; ( 4 ) 港澳台篇; ( 5 ) 参考篇 。 下编分为调查报告和调查数据两部分 。 专题篇包括语言文字法规政策和年度语言文字工作的进展,以区别于领域篇( 某一特定领域里语言生活状况,如广播电视领域和教育领域等) 。 下编发布对若干媒体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统计数据,相对于全书来说是 “ 数据篇 ” ,与上编的 “ 领域篇 ”“ 专题篇 ” 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

《 报告( 2006 ) 》 把语言文字工作单独列为工作篇,而专题篇则取代了领域篇 。

2011年,《报告》改版。这次改版是在总结前五年工作基础上进行的。考虑到各种皮书的惯例,编委会决定把《中国语言状况报告》的标注年份从“内容年”改为“发布年”。例如《报告 ( 2005) 》中的2005是《报告》内容年,其发布年份是2006年; 而《报告( 2011) 》中的2011是发布年,反映的是2010年的内容。同时将原来的上下编合并为一本,原来属于下编的数据部分载入随书发放的光盘。相关栏目也做了相应调整。

2013年,《报告》首次开设特稿篇。

2014年,《报告》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改版。在框架方面,调整专题篇的内容,恢复了领域篇,增加了字词语篇,将数据篇的内容全部放入光盘,大大压缩了每一报告的篇幅; 强调报告语言要简洁,要具有可读性。在运作模式上实行栏目主持人制。至此,《报告》框架基本定型。除总序、总述和附录外,共分8个部分: ( 1) 特稿篇; ( 2) 专题篇; ( 3) 工作篇; ( 4) 领域篇; ( 5) 热点篇; ( 6) 字词语篇; ( 7) 港澳台篇; ( 8) 参考篇。

此外还有两件事: 一是《报告》外文版的出版。2013年4月,《报告》英文版第1卷由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目前英文版已出两卷,第3卷已交出版社; 韩文版已经翻译完毕,正在审稿中。二是《中国语言生活要况》( 以下简称《要况》) 的出版。在《报告》使用的过程中,有领导、专家和读者提出可以在《报告》的基础上取精用弘,精益求精,将丰赡细致的内容浓缩成一个“简本”,使读者能尽快地把握年度语言生活的全貌和精华部分,两个版本做到详略搭配, 各展所长1。而随后编辑出版的《要况》,除了“简”外,还突出年度语言生活的独特之处,重点撷取年度语言生活中的重要文献、热点问题、咨政建议、新观点等,做到了“精、新、特”2。

二主要内容

《报告》旨在分析中国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反映社会各个领域语言使用的新特点、新变化, 阐述年度中国语言使用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预测语言发展与变化的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周庆生,2006) 。十年来,《报告》始终遵循这一宗旨,以观察语言生活、深入认识和客观记录语言生活为重任,采取各种方式,发掘拓展课题,共刊出各种报告、专题文章等444篇。 具体栏目篇数情况见下表:

1. 总序

到《报告( 2015) 》,共发表《总序》8篇。话题包括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 2005) 、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 2008) 、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 2009) 、过好虚拟语言生活 ( 2011)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2012) 、唤起全社会的语言意识( 2013) 、双言双语生活与双言双语政策( 2014) ,这些论题都立足中国语言生活实际,面向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立意高远,与《报告》浑然一体,成为报告的点睛之笔。

2. 总述

《总述》是对年度语言生活状况的高度概括。反映年度语言生活的特点、主要工作、事业推展等方面。国家语委向社会发布的新闻稿均以此为基础。《总述》勾画年度语言生活的总体轮廓,但也会明确回答一些社会上关心的问题。例如,《报告( 2005) 》明确指出年度特点: ( 1) 中国语言生活朝着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 ( 2) 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涌现; ( 3) 民族语言受到国家的保护,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 4) 普通话和方言互动加快,强势方言对弱势方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 5) 外语学习受到关注。而在谈到外语学习时,也明确指出,“尽管外语的学习者不断增加,实际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对其他一些语种尤其小语种的学习重视不够”等等,就社会上围绕外语学习的一些困惑展示了态度。

3. 特稿篇 / 工作篇 / 领域篇 / 专题篇

这几个栏目前后有交叉变动,放到一起叙述。

从篇数( 187篇) 可以看出这几个栏目在《报告》中的分量。十年来,栏目围绕国家发展、 社会语言生活变化、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向社会发布。例如,《报告( 2013) 》首次刊发了4篇特稿。其中《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10年) 》 《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开启语言文字事业新里程———语言文字规划纲要解读》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改进文风》记录了中央推动文风改进的方方面面。而工作篇则记录了从中央到国家各部门,尤其是国家语委、国家民委、地方各级语委历年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所发的相关文件以及所开展的重要工作。

《报告》非常关心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生存状况、民族语言教育、民族文字和民族语文信息化问题,先后发表了多篇报告。例如,基诺族语言近况( 2006专题篇)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状况 ( 2005专题篇) 、藏语文信息化及软件使用情况调查( 2006专题篇) 、新疆阿勒泰地区双语教学与社会和谐( 2008专题篇) 、民族地区法庭审判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问题( 2009专题篇)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语言使用调查( 2011专题篇) 、北方较小民族母语衰变与语言保护 ( 2013专题篇) 、傈僳族新老文字使用问题( 2013专题篇) 、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状况( 2013专题篇) 、满语文的抢救、传承与应用( 2014) 、少数民族语文网站现状( 2014) 、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和使用状况调查( 2015领域篇) 。

国家语言能力、国家安全跟国家发展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报告》对此予以了极大的关注。青海玉树救灾中的语言障碍与语言援助( 2011专题篇) 、手语使用及相关问题 ( 2009专题篇) 、盲文使用状况调查( 2013专题篇) 、手语使用状况调查( 2014) 、央视《共同关注》节目手语理解调查( 2015领域篇) 、语言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2009专题篇) 、数字化中文字体库的知识产权保护( 2013专题篇) 、国家外语能力现状( 2012专题篇) 、关注中国周边语言 ( 2014领域篇) 都反映了《报告》的这种爱国情怀。

母语教育和下一代的语言能力牵动全国的每一个家庭。《报告》发表了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调查( 2006专题篇) 、高校母语教育( 2007专题篇) 、近年高考作文试题变化趋势( 2014)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用字用词比较( 2014) 、近年中考作文试题要况( 2015领域篇) 、南京市小学生应用文学习状况调查( 2015领域篇) 、色彩斑斓的全民阅读( 2015领域篇) ,记录了社会各界对母语教育的思考。

在语言服务方面,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语言状况( 2005) 、旅游服务语言状况( 2006专题篇) 、产品说明书语言文字使用状况( 2006专题篇) 、医疗文书及药品包装用语用字状况 ( 2006专题篇) 、青藏铁路语言使用状况( 2007专题篇) 、民航语言文字使用状况( 2007专题篇) 、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 2008专题篇) 、语言服务理念与语言服务产业现状( 2012专题篇) 、广州亚运会语言服务与语言元素( 2011专题篇) 、语言服务产业现状( 2012专题篇) 、服务行业的语言经济价值调查( 2012专题篇) 、北京语言培训业状况( 2012专题篇) 、医疗行业语言服务状况( 2014) 、银行语言服务状况( 2015领域篇) 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城市公益广告语调查( 2015领域篇) 等都展示了社会在语言服务研究和运作上的努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报告》对此进行了忠实的记录。例如,农民工语言状况( 2006专题篇) 、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状况调查( 2008专题篇) 、北京农民工子弟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调查( 2011专题篇) 、城市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与社会交往及身份认同( 2013专题篇) 、四川籍外出务工人员语言生活状况( 2014) 、新老农民工语言状况调查 ( 2015领域篇) 等。

中国正在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前进,《报告》对法律语言等方面历史进程的跟踪可谓用心。例如,立法语言问题( 2008专题篇) 、刑事法庭语言规范问题( 2008专题篇) 、民族地区法庭审判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问题( 2009专题篇) 、从新《刑事诉讼法》看立法语言的进一步规范( 2013专题篇) 等。

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多,该领域的语言情况也是《报告》的聚焦点。例如,北京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 2006专题篇)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语言环境建设新进展 ( 2007专题篇) 、上海世界博览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 2007专题篇) 、上海世界博览会语言环境建设新进展( 2009专题篇) 、北京涉外集贸市场语言使用状况———以秀水市场为例( 2007专题篇) 、外企职场语言生活状况: 以上海为例( 2008专题篇) 、北京奥运会多种语言使用( 2008专题篇) 、关于“中式英语”( 2009专题篇) 、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语言使用状况( 2008专题篇) 、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建设( 2011专题篇) 、江苏跨国公司外籍员工汉语技能调查( 2012专题篇) 、广州小北路外国居民语言生活状况( 2012专题篇) 、世界五百强企业官方网站语言使用情况( 2015领域篇) 。

移民语言问题也是《报告》所关注的,虽然这方面文献的数量不多,但都很有价值。例如, 长江三峡移民语言使用状况初步考察( 2007专题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戍边移民语言调查 ( 2007专题篇) 。

其他涉及各个领域的,如影视剧语言状况( 2009专题篇) 、中文菜单英译规范问题( 2008专题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问题( 2008专题篇) 等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亮点。

4. 热点篇和字词语篇

十年中,中国语言事件频发,语言生活热点不断。简繁之争、字母词、英语热、双语教育、文白之争、姓名用字、方言保护、地方命名更名、濒危语言、微博语言和微博体、汉字书写危机等等。这些在中国语言生活中让人眼花缭乱的语言景观在热点篇中得到了集中反映。热点篇广搜各方“热议”,使人比较清晰地看到相关情况的来龙去脉。《报告》的作者和编者们冷静观察这些热点问题,尽可能客观地去记录,在重大问题上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正确的社会引导。

词语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快记录者。字词语和数据篇发布了大批语言监测数据,新词语盘点的内容,以及流行语、网络词语、词语个案追踪等。年度语言盘点、几次大的语言事件都在词语中反映出来。例如,2012年的“中国梦”“美丽中国”“正能量”“你幸福吗” “钓鱼岛”,2013年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大妈”“土豪”“雾霾”等等,既折射了中国的语言生活,反映了社会关注,也展现了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十面霾伏中的PM2. 5》更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竞争无处不在,反映出词语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5. 港澳台篇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不能不关注港澳台。这是《报告》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特殊社会背景,《报告》单设的港澳台篇集中报告三地的情况。 已经发表的这些报告使我们对三地的语言状况、语文教育、语言社团、语言政策以及特色语言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语言规划和政策制定的借鉴。对各地语言生活的真实再现,也使我们看到了各地语言生活的相关影响,更深刻地认识语言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6. 参考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说港澳台篇还只是展示了中国一些特殊区域的语言生活面貌的话,参考篇则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48篇来自世界语言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 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例如,欧洲联盟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 2005)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区语言立法状况( 2006) 、澳大利亚语言政策与规划进程( 2007) 、新西兰外语教育政策、举措与挑战( 2007) 、尼日利亚语言政策与规划( 2007) 、格鲁吉亚语言政策和语言冲突( 2008) 、欧盟官方语言平等政策面临的挑战( 2009) 、巴西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 2009) 、巴基斯坦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 2009) 、博茨瓦纳应对语言消亡威胁的策略( 2009) 、比利时语言问题与政府危机 ( 2011) 、美国、澳大利亚语言教育政策近况( 2011) 、俄罗斯的国语推广与国际传播( 2013) 、法国法语传播的新机构、新理念、新举措( 2013) 、乌克兰语言冲突升温( 2014) 。这些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三新概念

十年来,一批新概念通过《报告》的发布更广泛地向社会展示,引起了更多的重视。主要有( 以汉语拼音为序) :

下面略举几例( 按中国知网文献中使用的条数排列,括号中的数字为知网中条数) 。

1. 语言生活( 973,912)

我们看到的文献中,语言生活这一概念的正式定义最早见于眸子( 李宇明) ( 1997 ) :

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可以概称为语言生活 。

其后郭熙( 2004) 、郭熙、朱德勇( 2006) 等都沿用了这个定义。但这个名称真正深入人心, 当是《报告》发布后的十年。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学术术语。知网中标题出现“语言生活”的论文达476篇。这表明,这个术语不仅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生活本身的关注,更是推动了对语言和语言生活关系的认识,对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促进了学术发展的深入。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成了社会共识。

2. 语言资源( 482,190)

这个概念影响同样很大。语言资源的概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邱质朴( 1982) 提出,后引学界不断深化拓展,国家语委组建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但是,真正使语言资源不断深入人心,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成为一个深受重视的术语,应该是与《报告》十年的传播分不开的。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生活看成是问题,围绕语言资源这个概念的推展,学界在语言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资源; 既是经济资源,也是文化资源。

3. 语言服务( 463,404)

十年来,语言服务这个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报告》中语言服务是中心话题之一。奥运会语言服务、亚运会语言服务、世博会语言服务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弱势群体的语言服务、对外国人的语言服务、语言救助等都成了语言生活中的关注点。

4. 语言安全( 239,317)

社会对语言安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与文化安全,语言与经济安全,都成了学界和社会的热门话题。

5. 语言保护( 228,610)

这个概念也促进了社会语言保护意识的普遍提升。“科学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2011年10月) 。濒危语言和方言的保护的论述增加,一些保护措施开始启动,记录方言和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6. 语言产业( 106,913)

中国是语言资源和语言消费大国,语言产业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连同语言经济、语言消费、语言服务等,构成了一个新的链条。北京还举办了首届语言产业论坛,就中文产业发展、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战略、语言产业的产业结构等进行了探讨。

7. 国家语言能力( 31,969)

这个概念提出较晚,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语言能力是人们常提及的,但国家语言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则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建设、国家安全、国家和谐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重新审视对外语、方言和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的认识。

8. 语言战略( 96,663)

《报告》中讨论的许多问题都涉及语言战略。语言具有承载与建构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功能,对国家十分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语言格局复杂,加上外语教育,中文走出去,如何增强全民的语言意识,维护母语,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认真考察外语教育的实际需求等,都可以在语言战略这个概念下去思考。在这一概念影响下的《语言战略研究》杂志已经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明年将正式发行。

9. 动态流通语料库( 570)

尝试使用动态的方法来处理复杂多变的语言对象是语言监测的重要手段。《报告》所发布的数据源于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它也使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概念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进而推动了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领域的拓展。

10. 语言实态( 495)

就中国知网而言,语言实态的出现次数还不是太多。但这个概念提出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记录语言实态,也就是记录人类文明的进程。对语言实态研究,无论对语言教学,还是对语言发展的认识等,都值得引起更多的重视。

这些概念,已经或正在成为未来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四新理念

《报告》倡导、形成的新理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报告本身的理念,一个是《报告》的研究理念。周洪波( 2014) 把《报告》理念概括为五点: ( 1) 语言问题到语言资源; ( 2) 语言一元到语言多元; ( 3) 语言管理到语言引导; ( 4) 语言保护到语言开发; ( 5) 语言研究到语言服务3。这些概括是准确的,这里不再展开。从研究的角度看,《报告》的新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视野

全球互动正在加速。语言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报告》在关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时,始终坚持国际视野来观察各种现象,谨防民粹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例如,中国语言生活中,在如何处理母语教育和外语教学、语言规范化和吸收外来语、 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和方言、简化汉字和繁体汉字等的关系,如何开展汉语国际传播,如何处理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华语问题等方面,都站得比较高,既不回避,也不随波逐流。《报告》在讨论语言规范问题时不再使用“语言纯洁”的提法,也反映出它的国际眼光。

2. 问题驱动

《报告》在选题上坚持问题驱动。问题驱动源于对社会的关注。关注社会是《报告》的性质决定的。《报告》同人将此称为“接地气”。纵观《报告》十年的话题,跟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占绝大多数,也担负着唤起社会语言意识的责任。关注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和外国人在中国的语言生活。对语言生活中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领域花了较大的力气。例如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语言问题、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聋哑人手语问题、农民工语言状况、教材语言、语言救助、地名路牌问题等等。

3. 服务国家

《报告》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放在重中之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学术服务社会, 关注社会生活。例如,汉语国际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从《报告》创始一直是每年必报的内容。 《要况( 2014) 》开设了语言与国家安全专栏,发表了一批重要的意见,例如,亟须制定国家安全语言战略规划、国家安全亟须筑牢语言保障、周边语言问题受到关注、乌克兰语言冲突危及国家安全、美国的国防语言战略计划。在资政建议专栏里,发表了关于构建国家语言智库的建议、 小学语文教材不宜回到民国时代、妥善应对“保护方言”的呼声、 医患双方都应重视语言沟通问题、重视流动人口引起的语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民族语文网站的支持力度、中文“洋教师” 减少现象亟须关注、重视组织海外学者翻译中国当代人文社科名著等。

4. 数据( 材料) 说话

《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用数据、材料和事实说话。发布各种相关数据是报告的中心任务之一。各种调查报告,也都要求在材料或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和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除连续十年发布媒体用字、媒体用词、媒体流行语和网络( 包括BBS、博客、微信) 等方面的详细数据,还发布了其他方面的大量数据。例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字、词和词语义项调查( 2006下)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教材用字用语调查( 2007下) 、东南亚华文媒体用字用语调查( 2008下附录) 、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汉字使用调查( 2009下) 、现代维吾尔文网站用词调查( 2009下) 、小学藏语文新课标教材用词调查( 2009下) 、维吾尔语小学、 初中语文教材用词调查( 2011) 、维吾尔语高中语文教材用词调查( 2012) 、哈萨克语小学语文教材用词调查( 2012) 、哈萨克语中学语文教材用词调查( 2013) 、藏语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用词调查( 2011) 、海外汉语教材用字用词调查( 2011附篇) 、东南亚小学华文教材课文用字调查 ( 2011附篇) 、东南亚华文媒体字母词表( 示例) ( 2011附篇) 、2010年度藏文报纸、网络( 新闻) 用词调查( 2012) 、基础教育数理化教材用字用词调查( 2012)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语文教材《华文》用词用语调查( 2012) 、海峡两岸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比较( 2013) 、通用规范汉字使用情况调查( 2014) 等。

5. 打造“语言生活派”

相对于语言其他方面的研究,语言生活研究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聚集着语言学者、计算机科学学者、信息处理学者、民族学者、舆情学者等。他们中有知名教授、专家,也有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就年龄而言,是老中青相结合,中青年居多,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几位德高望重的编审,更是年复一年地参与开题和审稿。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支有共同研究理念的学术团队逐步形成,他们自称为“语言生活派”。而打造语言生活派正是《报告》同人的理念之一。语言生活派的成长还得到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会议多次把语言生活列为会议主题,国家语委专门举办了中青年语言文字学术骨干培训班。这是新生代学术团队培养的一种尝试。与此同时,“语言生活派”们还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国家语委的支持下,建设了一批语言生活研究中心( 基地) ,目前总数达17个。例如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各个分中心、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中心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了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学的博士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对语言生活研究的力度也在加大。据苏新春( 2014) 统计,“语言生活”类中重点课题有13项,重大课题也有13项,一共26项,占课题总数269项的1 /10。而在整个语言学科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共是96项,占1398项语言类课题的6. 87% 。不包括语言生活类课题在内的,重大、重点课题率只有6. 2% ,可见基金对“语言生活”类课题相当重视。

五结论和思考

总的来说,《报告》十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从语言生活中观察和认识语言,记录中国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 2) 提出和推展了一批新概念,为建设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 3) 展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理念、语言观和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社会语言学乃至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 4) 发表了一批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咨政报告,就语言生活中的问题提出了实用性建议; ( 5) 打造了一支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研究团队,客观上形成了学术理念上的“中国语言生活派”。

《报告》在发展成长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领域还不全面。目前《报告》固然已经有了基本队伍,但组成还嫌单一,稿源不理想, 有些领域无力触及。有不少专题原来都有设想,但至今尚未能实现。例如新时期文学语言问题、外文文献的中译、中文文献的外译等。

二是调查报告还太少,调查方法、手段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分析的深度还不够,理论提升有待加强。

三是可读性还不理想。近年来在语言精练方面有较大改进,但还不够活泼。如何在《报告》上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有待继续努力。

未来,《报告》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青年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交叉型人才。应考虑建设网站,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还要进一步扩大视野,拓展领域。要走出去,关注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关注中文社会的语言生活。

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语言生活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怎样关注都不过分。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生活已经向世界展示其特有的魅力,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开展相关的研究。

摘要:十年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从语言生活中观察和认识语言,记录中国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提出和推展了一批新概念,为建设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展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理念、语言观和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社会语言学乃至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批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咨政报告,就语言生活中的问题提出了实用性建议;打造了一支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研究团队,客观上形成了学术理念上的“中国语言生活派”。

3.中国同妻婚姻生活状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同妻;婚姻生活

1 调查背景、目的及意义

有一群人,她们很早前就已经存在,然而近几年她们才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也有很多人至死也未摆脱这份痛苦,她们被称为——同妻。

同妻,男同性恋的妻子的简称。尽管古代一度盛行男风,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时期中,中国的主流文化认为男男是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因而同妻的产生充满中国特色。据张北川教授的统计推算,我国现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至少在2000万,尽管其中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为了尽孝道,约80%的男同志选择进入“同直婚姻”或已在婚内,由此可推出我国的同妻数量至少1600万。

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同妻在看似正常的婚姻中受到“非正常”的待遇,比如无性、无爱,丈夫的暴力以及世俗的有色眼光,煎熬在难以言表的身心摧残。正如采访中的GW1说:“这(指同直婚姻)是一个地狱,只希望别那么多人走进来”。同妻是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隐蔽而庞大的弱势群体。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同妻的婚姻生活现状

2.1.1 同妻基本情况

在已知的同妻中,年龄主要在18~75岁,学历不同,职业各异,经济能力独立的不在少数,遍布全国。然而她们的痛苦鲜为人知,且不為世人所理解。

对于同妻来说,婚姻和家庭是名存实亡的。同妻要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他们在无奈中纠结着,却不知该作何选择。同妻还要承受来自丈夫的冷暴力,在没有性,没有爱的家庭生活中备受折磨,承受着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压力和痛苦。

在与取得联系的同妻公益类型的QQ群中,对149名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做了简单的统计。已获知身份并在网上寻求帮助的同妻大多是80后,刚进入婚龄的90后出现了同妻,甚至出现了96年的同妻,然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刷新。由于经济、孩子、感情、名誉等原因大多数的同妻选择继续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一部分能走出阴影。据调查显示选择走出阴影的同妻年纪相对较小,年纪越大则更容易选择“认命”。

2.1.2 同妻对待婚姻的状况

据观察分析,在接触到的同妻中,对于知晓丈夫性取向后,她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我们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类:

(1)坚决离婚型,同妻发现丈夫是同性恋之后,尽管挣扎,但还是选择离婚。在我们的采访中,她们提到离婚后,感觉自己更快乐,也渐渐走出来了。不少人再婚,也坦诚才发现原来婚姻生活也可以很幸福,“开始新生了,觉得很幸福,也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能快速果断结束上一段是多么明智”。

(2)一味忍受型,这类同妻往往舍不得离婚,或是孩子,也有是经济依赖,甚至是对同性恋丈夫产生感情,丈夫的冷淡,让其有苦无处说,面对的压力更大。然而其数量是最大的。

(3)怨妇型,这类同妻会在一些互动平台反复诉说自己的不幸,言语间对于丈夫,家庭充满了谩骂。抱怨自己遭受的不公,但又不能离婚,所以向社会寻求帮助。

(4)绝望型,近年来也有报道有同妻因为承受不了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选择自杀,对家庭的绝望又不想离婚,选择独自去承受,最后导致了自杀。

(5)知性型,即其知道丈夫性取向后,不大吵大闹,而是比较理性看待,与丈夫商量解决的办法。在同妻群里,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夫妻正是如此。但目前而言,这类同妻相对数量较少。

2.2 影响同妻走出同直婚姻及其心理阴影的因素分析

每一位同妻都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有些人依然弥留在婚姻的痛苦中挣扎,不知何去何从;有些人走出婚姻,重获幸福;有些人走出婚姻,却未曾走出阴影。在受访的8位同妻中,GW1、GW2、GW3、GW8已经离婚,GW4、GW5、GW6、GW7还续存着婚姻关系。以下通过在婚与已离婚同妻的比较分析,探寻她们能否走出婚姻的原因。

2.2.1 离婚与在婚同妻比较(一)

在8位同妻中,已离婚的四位要比未离婚的四位要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格,相对比较外向;在同妻与丈夫父母的关系情况中。在已离婚的同妻中,与双方父母的关系形成两种极端,非常好以及非常恶劣;在未离婚的同妻之中,除GW5外,均表示和丈夫父母关系一般,GW5与丈夫的母亲关系良好。在对丈夫的感情中,尽管只有部分同妻说明,但显而易见,情感的依赖也是同妻无法走出婚姻的枷锁。

2.2.2 离婚与在婚同妻比较(二)

在经济状况中,年龄、孩子、孩子的年龄、职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离婚的四位同妻比已离婚的年龄相对较大。在离婚的4位同妻中3位没有孩子,而在未离婚的4位同妻中仅1位没有孩子。在已离婚的同妻中,4位中只有1位的经济独立性不强,而未离婚的同妻4位中有2位的经济独立性不足。显而易见,在未离婚且经济独立的2位同妻都有稳定的工作,其中1位没有孩子,而1位的孩子已经成年,因而没有过大的经济负担。综上可知,子女及经济状况是同妻能否走出“同直婚姻”的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的原因。

2.2.3 离婚与在婚同妻比较(三)

已离婚的同妻在选择离婚是获得较多来自身边的人的支持,尽管在支持声中不一定了解她们的真实情况,只有极少数的亲人、朋友知晓她们婚姻的实质,因为她们的实际情况相对比较乐观,在婚姻抉择问题上,群里的其他同妻都支持她们摆脱婚姻;然而未顺利离婚的4位同妻,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同妻公益群中的其他同妻基本不了解她们真实的婚姻,而且因为她们现实的情况,并不支持她们走出婚姻。通过网络等方式与其他同妻进行联系,主要通过同理心得到一定程度的心里痛苦缓解,并不能得到根本性的作用,属于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可见影响8位同妻对待婚姻生活的因素中,除了同妻的个性外,同妻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经济上独立,家人朋友的支持,网友的鼓励等等都能够给予同妻走出同直婚姻及阴影的正能量。

3 结语

同妻,作为同性恋亚文化的衍生群体,是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无法接受自己,面对社会。本调查通过对某同妻公益QQ群149名同妻的聊天观察,对其中8名同妻进行深入访谈,通过对8位同妻婚姻生活经历的详细比较,了解影响同妻婚姻抉择的因素,研究认为,除了同妻的个性外,同妻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心理上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正能量,同妻很难走出婚姻及带来的阴影。只有同妻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保障,她们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庇护;公益组织的规范化、社会舆论的客观评价是同妻走出阴影的重要支持;同妻在“非常态”的婚姻生活中所遭受的心理创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及重建。

由于同妻群体的特殊性及隐蔽性,本调查报告收集资料难度大,导致样本比较小,部分结论的数据支撑力度不够,只能对此群体的婚姻生活状况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碧慧,赵述通.浅析同妻权利保护[J].青年与社会,2013(19).

作者简介

黎冰(199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人。 现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2013级大学本科学生。

作者单位

1.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6

4.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核心提示:天开始冷了,忙碌中的你是否还记得家中牵挂你的老人?社会中有一个群体值得我们倍加关爱,这就是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据全国老龄委统计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个别老城区的“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80%以上。据了解,我市空巢老人在常住老人中的比例也不小。近日,本报记者带着一份关注走访了部分“空巢老人”。

见习记者 肖莎莎 罗诚浩

【空巢老人】★★★

精神空虚大于物质匮乏

很多空巢老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也许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每天都觉得无所事事,要么在家静静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要么在养老院里等待吃饭的时间。

在西江南路居委,已独居生活了13年的黄伯昌老人跟其他空巢老人一样,无法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只有闲时与社区工作人员开开玩笑逗逗乐,才是他一天最开心的事情。

住在清宁坊的梁秀霞说,自己今年七十七岁了,退休也已二十七年了,本来可观的退休金足以支撑日常的生活,但是儿子下岗,儿媳妇又身患重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致使家里生计困难,后来儿子不得不外出打工,二十年来自己独自生活。平常打扫自己门前的街道和摘晒鸡蛋花是唯一的乐趣。随后,记者走进梁秀霞的家,粗糙的水泥地,破旧的瓦片屋顶,窄小的客厅里摆放着掉了漆的破旧的桌椅,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只有瓶瓶罐罐摆放得整整齐齐。

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梁秀霞这样的空巢老人,很少跟周围的老人聊天,即使城区有亲戚也很少走动,因为他们一个人生活惯了,没有什么事,不愿意去麻烦“别人”。

【生活依靠】★★★

热心乡邻及时相帮

由于没有电话,梁秀霞基本上联系不了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特别的事,只能去邻居家里‘借打’。”梁秀霞说,附近的街坊人都很友善,平常有什么事情,也是邻里互相帮助。

邻里的帮助也许是空巢老人解决一些困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了。(范文网 )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我们的上班时间,许多事情居委会可以帮老人家解决,但是晚上或者周末就很难了,而且老人的病痛发作大多在夜晚,邻里间及时的帮助是最有效的办法。”

而对于黄伯昌老人来说,邻居都是些上班族,所以他只能求助于乡里,倔强好强的他说:“认识的一个乡里住得离我家不近,偶尔他会问我要不要帮忙,有没有困难,但真是有困难了打电话过去,等他赶过来,恐怕也不及了。”

【问卷调查】★★★

过半空巢老人孤独感强烈

现代生活节奏较快,许多子女忙于工作,对家中老人的关心不够,老年人很容易感到孤独,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渠道。“作为子女的我们即使再忙,也应该抽空看望父母,多聊天,多交流感情,尽孝要及时。”市老龄办工作人员说道。

在记者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我市的“空巢老人”中,58.6%的老人感到孤独或非常孤独,精神缺乏慰籍;在与子女的交流方面,子女偶尔探望或者很少探望的为37%;在人际交流与健身娱乐参与方面,很少参加或者不参加的达50.6%。由于与子女来往交流不多以及对外互动活动参与率不高,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精神生活缺乏慰籍。在入户走访几位“三无”空巢老人时了解到,端州区政府雇请专人每天为其提供免费上门搞卫生、买菜等服务。但是,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目前仅限于“三无”老人,绝大部分有此需求的困难“空巢老人”未能享受该项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未能全面铺开。

【外地游子】★★★

儿女不在家,健康是牵挂

“高中时候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能力考一个远一点的大学,越远越好。结果就在这个地方扎根了,结果远离父母了”,2002年来到肇庆学院念书的陈女士,如今已经是孩子的妈了,来自山东的她乡音未改,却已经离开家乡10年了,每逢佳节,陈女士总会在电话里给父母道一声节日快乐,因为现在也有了固定的工作,只能是过年的时候回家看望二老,陈女士的孩子已经5岁了,可每次见到外公外婆仍感到很陌生。

“我不在家了,爸妈菜都少吃了几个,炒一次菜要吃上一天”,的哥李永生是河南人,来肇庆工作有3年了,他说自己是家中独子,父母对他的牵挂特别强烈,经常打电话要他回家,“现在父母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我出来想多赚点钱。”李永生说他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去给父母,让他们生病了也能够放心去看病,因为不能陪在老人身边,老人健康是他工作时最大的牵挂。

龙应台这么比喻:“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记者接触过许多在肇庆定居的外地人,他们其实是很关心家中老人近况的,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与游子们的距离也许是一条河、一座山、一条路,身在外地的他们,也许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常伴父母左右,可只要听到父母在家乡过得健康平安,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机制探索】★★★

健全制度是“老有所养”的根本

高龄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以及老人空巢化的进一步凸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市老龄委副主

任、市民政局局长黄学武在《2010—2011肇庆市老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情况汇报》中提到,如今全市总人口422万人中,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就有50.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2.9%;到201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58万人,约占常住总人口的13.8%;8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5万人,占常住老年人口的13.8%,空巢家庭老人已经超过30%。

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把“老龄事业”列入了“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2011年,全市共投入老龄工作经费104万元。全市城乡贫困老人共有1200多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1年全市已把年人均收入低于2200元的农村家庭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全市城乡人均月低保标准273元、226元;人均月补差173元、108元,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全市各级共投入老年福利事业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全市现有老年活动中心(站、室)151个、门球场48个、敬老院110间、星光老年之家118间、光荣院6间、老年公寓1间,新成立的市安老康复中心,设置床位有100张,对缓解城区养老床位紧缺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位从事民政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认为,建立健全关注空巢老人的制度,是实现“老有所养”的根本所在。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许多老人总是说“很怕生病,怕自己走不动路,到那时一边怕远在外地的孩子担心,一边怕自己不能再两地跑”。虽衣食无忧,但亲情的别离让他们的生活总徘徊在一句古话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诗句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不是形容爱情,而是作为现在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不管儿孙身在何地,总让老人们牵肠挂肚。其实每一位空巢老人都是这样,心里非常渴望儿孙陪伴左右,思念的煎熬是无法言语的,在外的游子们常回家看看吧。面对这些曾经为儿女奔波辛苦的老人,我总是在想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不做好养老工作,那明天我们自己又如何养老呢?

5.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1、您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有些不满意D.很不满意

2、您外出打工已有多长时间?

A.1年以下B.1—5年C.5—10年D.10年以上

3、您目前每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A.4000以上B.3000—4000C.2000—3000D.2000以下

4、您每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

A.500以下B.500—1000C.1000以上

5、老板是否拖欠过你们的工资?

A.经常拖欠B.偶尔拖欠C.不拖欠

6、您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A.8小时B.9小时C.10小时D.10小时以上

7、您工作的环境如何?

A.有很多安全隐患B.有些安全隐患C.基本上没安全隐患

8、您对劳动法熟悉吗?

A.了解很多B.不是很熟悉,了解一些C.不熟悉

9、您大约多长时间回家一次?

A.一个月一次B.几个月一次C.一年一次D几年一次

10、您在外打工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A最基本的生存费用B子女受教育的费用C老人的赡养费用

6.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现在的社会,农民依然占据着生活人群的大部分,而今年来经过国家的很多政策的扶植,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在今年来已经成为了大家热议的其中一个焦点了。

而影响农民生活状况的有几大因素。例如,土地问题,交通问题,国家的政策问题等。

(一)关于土地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些土地政策,来刺激外商投资或者是刺激农村人口的消费。有些地区政府会去征用农民的土地,去发展各地的外来投资行业,来增加各政府的财政税收。二有些征用来的土地用来开发新路线,修环城公路之类的关系到居民便利交通的一些开发项目。而有些土地虽说是被征用了,但任然有土地闲置不用的现象。其中还有些现象,就是,有些政府征用了农民的土地,但农民并没有从政府领到他们该得到的补助金。殊不知,农民一旦真的失去了土地,就算有一点的补助金,他们的生活也不能够真正的富裕起来。那就更不可能达到什么小康社会了。

不过还好的是,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消息,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负责人对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做了详细解读,与2004年《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相比,新的文件在八个方面对征地政策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其中多项涉及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新的文件涉及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内容主要有,用地预审时足额落实征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直接给到农民个人;鼓励单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有关政策;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意见。新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征地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问题。对此,耕地保护司负责人表示,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中房屋作为附着物予以补偿。但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拆迁量越来越大,而随着房屋价值的凸显,征地中的拆迁房屋作为附着物补偿,很难满足被拆迁农户的需要。因此,《通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规范征地中农民住房拆迁补偿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稳定。

此外,《通知》还在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征地批后实施程序、征地批后实施反馈制度三个方面做出了改进和完善。

(二)关于公路道路交通

另一方面,就拿如今的西部大开发来说。十年之前的西部与现在的西部,真是今非昔比。以前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交通极其不方便,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38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交通建设完成投资之巨,增长幅度之快,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农村公路建设成就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是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西部开发以来,农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底,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的98.3%和81.2%,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的77.5%和35.0%。西部农村地区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农民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走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显著改变了西部地区末梢路网落后的局面。

随着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水路运输获得了长足发展。公路水路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25.9亿吨、1581.2亿吨公里增长到49.6亿吨、7101.8亿吨公里,增长了1.9倍和4.5倍;内河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1999年的0.55亿吨、180亿吨公里,增长到2亿吨、1199.8亿吨公里,增长了3.6倍和6.6倍。广西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2000年的1288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5828万吨,年均增长44%。

公路水路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西部地区公路运输车辆逐渐向大型化、专用化、厢式化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快速客运、快速货运、公路集装箱运输以及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传统客货运输向新型现代化的客货运输发展;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运输条件和可靠性显著增强。公路水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支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部开发以来,国道主干线和西部省际通道的快速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带和产业带的形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包—包兰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四条重点经济带在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带动下逐步凸现。随着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复线的连霍高速公路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设和贯通,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对重大产业布局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部地区通县公路、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通达工程”、“通畅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改善了西部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对于提高国防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保障国家主权、人民财产权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这些道路交通的改善不只是关系到了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带动了那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是在不断提高的。

自从西部大开发之后,去年新疆生产总值达4274亿元比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999年增长

1.6倍,年均递增1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很多我们想干干不成的,或者根本都不敢想象的一些问题,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新疆是西部大开发最大的受益地区。

陕西省宝鸡市大坪村村民任生学去年任生学回村种植了6、7亩花椒,养了80多头猪,他说,村里的路好了,采购商进村收购,大坪村通村道路的变化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相继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研究员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高峰论坛”上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现在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都要超过沿海地区。”

(三)关于国家政策

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国家,农村的稳定也同样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正常发展。所以很多时候国家会出台一些政策,一方面来保证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减小城乡差距。

西部大开发,是在这些国家政策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

作。

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在流通环节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农民提高售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商品率。按出售粮食数量给予粮食补贴,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民售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流通。二是有利于农民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补贴按照出售商品粮的数量来进行,农民自然会选择生产熟悉、产品销路稳定、利润可观的粮食生产,并且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三是有利于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按出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粮食直补,无论对过去粗放经营的农民,还是对外出务工的农民,都会带来新的动力。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将补贴品种和型号、补贴的比例、补贴资金的负担等政策设计好,将补贴流程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是最关键的。

但家电下乡政策与其他对农民补贴政策的不同之处:

1、以往对农民的补贴主要侧重于生产,而家电下乡是对消费环节的补贴,只有农民购买了家电才给补,直接拉动消费。

2、家电下乡利用财政政策杠杆,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完善售后服务,同时引导经销商健全农村家电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现了财政政策与生产、贸易政策的结合,利民、利企、利国,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这是这项政策的创新所在。

7.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延边,海外劳务归国人员,创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劳务输出在我国发展迅猛。尤其是我国延边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原因, 己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之一。延边州对外劳务合作刺激了延边经济的发展, 缓解了就业压力, 不仅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而且刺激了地区消费, 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然而, 由于其不良的消费观念、后续收入的减少和社会保障的缺失, 大大增加了归国务工人员的个人生活风险, 进而给延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 对延边地区劳务人员归国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海外劳务人员归国后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过度消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延边出国打工“挣洋钱”的劳动力非常多, 首先带头出国劳务的就是朝鲜族。如今延边的劳务经济非常发达, 劳务收入逐年增长, 不但提高了延边人的生活水平, 也为延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受韩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延边人消费意识“超前”。能挣钱、会花钱、敢花钱是延边人的消费特点, 特别是朝鲜族同胞消费意识更超前, 只要喜欢的东西、看中的商品, 很少“讨价还价”。所以, 出国打工挣了“外快”, 回国后就大方消费, 这使延边地区逐渐形成了消费型经济。钱花的差不多了, 再出去挣, 走入了“出国劳务—回国消费—再出国劳务—再回国消费”的反复循环。据调查, 延边地区海外劳务归国人员的收入主要有三个去向:一是存入银行或用于个人放贷, 获取利息收入。二是用于消费, 主要用于购买房产、门市、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三是投资到韩国或仿韩商品零售、餐饮娱乐等消费行业, 在提高延边地区的消费水平的同时也使延边地区逐渐的成为了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环境。另外, 很多延边地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在消费观念上长期打算不足, 没有储蓄意识, 超前消费心理较强。

(二) 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一道重要防线。没有社会的稳定, 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海外劳务人员作为延边地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虽然在国外收入较高, 但回到国内无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 缺少社会保障, 在社会分配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应该受到重视和关注。目前, 延边州海外务工人员参保率普遍偏低, 在“五大社会保险”中, 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的外出人员参加外, 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 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 失业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外出人员无缘。

(三) 再就业问题

首先, 出国劳务人员文化素质低, 缺乏专业技能, 所从事行业多为饭店服务员、洗碗工、保姆、建筑工人、司机、电工、售货员和厨师等, 致使劳务输出盲目性增大, 针对性差, 结果到了国外只能投身简单的体力劳动, 因此, 期望这些劳务人员回国后开展创业也有一定难度。其次, 出国劳务人员归国后资金额度小, 不足以搞大的投资项目, 而且政府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引导。同时, 外出劳务人员思想观念也大都十分落后, 在国外工作期间往往只注重赚钱, 而没有有意识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创业思路, 虽然带回了劳务收入, 但更加重要的经验、知识和文化却没有带回来, 这也不利于海外劳务人员回国后进行再就业和创业。

三、对策及建议

(一) 转变劳务回国人员超前消费的思想观念

随着延边地区外派劳务的不断发展, 延边州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消费水平也逐年膨胀。但由于延边地区的消费方式不是通过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形成的, 其收入具有依托性和不定性, 不能盲目相仿与韩国一致的消费方式。另外, 盲目的投资行为也造成延边地区第三产业发达, 消费娱乐业盛行, 资源浪费。在这种形势下,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 开辟新的投资环境, 引领新的消费时尚, 促进延边地区人民消费行为向健康、成熟方向发展。

第一, 要加强消费文化建设。消费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需要社会各个机构的共同努力。我们应采用公益广告、电视媒体、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 介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式, 传播发达国家优秀的消费理念, 宣扬正确的道德审美观, 从而构建延边地区合理的消费结构, 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 反对享乐主义、攀比消费等不道德行为, 使朝鲜族自身不断提高,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健康、向上、和谐。

第二, 引导境外劳务收入合理使用。积极引导、准确把握, 使境外劳务收入投资于有发展潜力和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长远利益的领域。引导境外劳务收入投资于私营企业, 促进延边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 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 建立地方性民间融资机构, 为归国劳务人员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融资条件, 使大量的境外劳务收入能够充分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 引导劳务回国人员投资兴业

劳务经济的内涵是:输出劳务, 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 引回创业者;输出生产者, 引回经营者;输出打工仔, 引回管理者。因此, 延边州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扶植措施, 引导海外劳务人员回国创办工业企业、发展效益农业、投资第三产业, 从而实现从“打工经济”向“老板经济”、从境外就业创汇向回乡投资兴业的转变。

第一,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行政效率, 简化投资手续, 努力为归国劳务人员提供各种便捷的优质服务, 从而增强有投资能力的归国劳务人员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和投资荣誉感, 吸引和鼓励外出劳务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办、领办、联办工业企业。同时, 通过典型示范和舆论宣传, 引领群众从“要我创业”向“我要创业”转变, 使创业成为社会共识, 破除劳务返乡人员买房置车的“守业”观念。

第二, 构筑全新的创业服务平台。采取专家辅导、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等形式, 对归国劳务人员开展各类创业指导和培训, 传授创业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规章及各项制度, 提高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创业能力。

第三,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要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土地使用、创业服务和管理上,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帮扶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对归国创业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补贴、奖励, 对归国劳务人员创业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带头人、企业家和优秀个体给予表彰, 总结其经验, 发挥其示范作用。

(三) 建立健全劳务回国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延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势必影响甚至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我们应该针对延边归国劳务人员积极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它能够有力地维系和润滑延边州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进步。

第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劳务归国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 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 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 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归国劳务人员提供全方位援助, 在建立劳务经济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第三, 劳动就业部门应为归国劳务人员有序、规范发展提供指导、协调、服务和支持工作, 探索建立多种行之有效的就业机制, 为更多的海外劳务归国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姝.延边州对韩跨国劳务输出现状及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金成男, 权春梅.延边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全锦子.关于延边州返乡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几点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 2009.

8.生活节能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困难职工就业、收入情况不理想。一是就业低。调查的106家企业中,现有困难职工8731人,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的困难职工2343人,占26.8%,内部退养或退休321人,占3.8%;已完成身份置换后离开企业的困难职工6388人,其中,自谋职业563人,占6.4%,无业5504人,占63%。二是收入低。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的困难职工月平均收入仅780元,自谋职业人员收入极不稳定,年均收入5000-6000元,无业人员依靠低保或其它收入度日。

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堪忧。人均生活费支出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支出;居无定所,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住自有产权房2318人,占26.5%,租房住4215人,占48.2%,住简易房或住自搭棚房或借住亲戚家的2198人,占25.2%。医疗费用和子女就学费用负担重的1190人,占13.6%。

困难职工管理、帮扶不到位,思想不稳定。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内退的困难职工,虽有企业管理,但企业大多不会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实施帮扶;移交社区管理的困难职工,基本上是被边缘化,原企业或主管单位不管,社区管理因资金和困难群体集中,得不到应有的帮扶和关怀,失落感严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困难职工收入大多很低、就业困难、医疗和子女教育负担重,造成职工生存压力加大,没有稳定感,使他们多有怨言,心态不平,认为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应有成果。

就业、再就业困难。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73.1%以上困难职工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失业。一是企业改制后,职工安置以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为主,再就业率偏低。职工在发给安置补偿金后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完成了身份置换,由“企业人”变为了“社会人”。但由于安置补偿金等费用本来就不高,加上就业无门,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不“坐吃山空”,进而致贫致困。这个问题在改制企业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二是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不到位。这次调查的企业中,有76家集体企业。在企业改制时,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执行的是一样的改制办法,但其下岗失业人员却不能享受国家的扶持优惠政策。这些失业职工要求享受国家扶持优惠政策的愿望十分迫切。三是由于年龄偏大,技术落后,文化较低等原因,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其中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实现再就业。有些即使暂时找到工作或实现灵活就业也没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访谈的450名困难职工中,80%以上是40—50岁以上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什么技能,基本上是处于失业或零星就业状态。四是工残、重病等原因致使就业难。

收入水平低,家庭负担重。一是收入低。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的困难职工月平均收入仅780元左右,自谋职业人员收入极不稳定,年均收入5000—6000元,无业人员依靠低保或其它收入度日,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二是家庭负担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因家庭成员患病,医疗费用重,致使生活困难的占19.1%;因家庭人口多,子女教育费用高的占17.2%;因事故、灾害等原因致困的占0.2 %。如湘运公司孙启生,虽有1350元每月,但由于自己有病,妻又患癌症,医疗费用开支很大,致使生活贫困。伤残和大病(重症)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日益突显。

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化水平低。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等制度很不完善,分散风险的能力不足,加上,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不配套,难以保障所有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据调查,78.3%的困难职工无力按现有缴费基数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导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接续困难。只有13.5%的困难职工纳入了低保,仅有3.6%的困难职工享受了住房保障优惠,所有自谋职业人员均未参加医保、失业保险等。

针对上述原因,要想改变娄底市属改制企业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各级各部门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进一步抓好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和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等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开展再就业培训、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就业相对稳定、支持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并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改制企业职工遗留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关心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大力开展帮困送温暖活动,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工伤保险制度,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要突破制度障碍,想方设法减免困难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缴费额;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伤残(大病)职工大病医保救助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考虑到伤残(大病)职工无力支付后续治疗费用,而“低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保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很有必要在尽快落实全民医保的基础上,采取以政府财政为主,改制重组企业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伤残(大病)职工救助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扩大“低保”面。要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现行“低保”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适当调整,尽量把所有困难职工纳入“低保”范围,使之不致于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三是进一步完善住房、教育等保障制度。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大供给量,尽量满足困难职工的需求,使困难职工居有定所。要完善教育保障制度,并对困难职工群体给予特殊照顾。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帮扶制度。要建立完善集就业培训、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助学救助于一体的社会化帮扶制度,为困难职工群众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要开展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率先垂范,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帮助困难职工群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一篇:党委书记在建党周年的讲话下一篇:五四青年节读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