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3

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谈读书》教案 日照实验高中 刘彬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生平及创作。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阐述的读书道理,借鉴文中所谈的读书方法。4.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说理的方法;揣摩严谨条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说理的方法;揣摩严谨条理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阅读法 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都倡言读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有财富,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也有乐趣,“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见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那书应怎样读,应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光潜的《谈读书》,聆听他的教悔。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朱光潜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28年夏丐尊、叶圣陶等人在上海开办了开明书店,并发行一种中小学生读的刊物,他们邀请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按月写些文章。朱光潜应邀用书信体裁写了些文章,这些文章刊登在刊物《一般》后深受读者欢迎。1929年春,夏丐尊将这些书信结集发行,书名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就是其中之一。40年代的中国,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读书的热情异常低落。朱光潜先生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写下了这篇文章,给青年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是对几十年后的我们读书求知仍有很大的价值。

2.提问:学习的途径有哪些?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课文第一句)。读书,向别人请教,通过电视、电脑、收音机等媒体,等等。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

湮没(yān)皓首(hào)奢侈(shē)动辄(zhé)畸形(jī)信手拈来(niān)冷僻(pì)

胸襟(jīn)炫耀(xuàn)流弊:滋生的或相沿成习弊端。口诵心惟: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涵泳优游:文章中指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体会,自得其乐。淹通:知识广博,明白事理。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耳食肤受:指不经深入考察,道听途说,理解事物虚浮而泛泛,不切实际。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故步自封: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4.学生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课文阐述了哪些读书道理和方法?(2)读完课文,你对读书有没有新的看法?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

(1)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2)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3)读书应该有计划、按部就班;

(4)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5)读书要注意科学积累。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本文认为读书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①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②读书可以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③一个人只有重温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世界。

2.文章题目是“谈读书”,可作者在开头两段都大谈“书籍”问题,有何用意? 明确: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书籍是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读书能把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是讲读书的重要性。第二段分析了书多的流弊,点明“读书在精不在多”的道理,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作铺垫。可见开头两段是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3.“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对这里的“宝库”和“里程碑”,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因为书籍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经验的产物,故称其为“宝库”;书籍又是人类文化学术的阶段性总结,在文化学术发展中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又称为“里程碑”。

4.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朱光潜先生用了精妙的比喻:“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将贪读书而收效少的弊端形象地阐述了出来。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不少,请举例分析。

明确: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上下工夫,他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又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之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四、疑难合作探究

1.除了比喻论证外,本文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1)正反论证:如论述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在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不说读书不能凭兴趣,而是说不能全凭兴趣。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因为读书是要有兴趣的,没有兴趣还谈什么读书,但是读书不能全凭兴趣。作者说“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同时,作者又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十分准确、全面和透彻。

(2)举例论证:为了说明全凭兴趣读书会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作者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这个朋友专读冷僻的书,但他不能算是专门学者,以此说明全凭兴趣读书的坏处。

2.朱先生的“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与传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矛盾?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矛盾。朱先生提出“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但在文中第四段对此又做了说明,“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这都说明朱先生并不反对“读书破万卷”,对“万卷书”都能读透,也是作者的追求。如果没有精力做到,要把自己该读的书读“精”。

五、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整理后认真体会,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板书设计:

谈读书

读书有重要意义

书多流弊

读书要精

有预定计划

围绕中心读 善于积累

论证方法 正反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教案设计说明:

1.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掌握朱光潜关于读书的一些道理,进而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2.揣摩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感知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探究文本的说理论证方法,体会准确、透彻、严谨的语言特点。

3.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合作、探究,使结论自然生成。

2.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而言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 必不可少。课堂读, 尤为重要。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强调朗读教学应有的重要性。

首先, 课堂朗读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般而言, 中学每一节课时间都长达45分钟。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注意力正常只能集中20多分钟。此外,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对北京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仅有39.7%的被访学生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达30分钟以上。因此,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课堂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从教学心理学来看, 朗读具有谈和听两种功能, 需要通过眼、心、口、耳的活动加以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朗读, 多方面感官的配合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的参与, 同时刺激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经验积累的提取, 能够全方位帮助学生感受、体味、思考文章内容, 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起学生的智力积极性。

其次, 课堂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有效领会文章内容情感, 获得丰富的知识。

中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 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都能给学生增加知识。此外, 微言精义中包含着他们博大的感情、深邃的蕴涵。课本文章如果单单依靠老师课堂讲解、分析、指点是远远不够的, 须得学生“眼到口到心到”地深入求索, 方能进得庙庑之堂, 识得个中滋味。

朗读, 带着感知、体味、揣摩的朗读, 带着深思、求索、探究的朗读, 可使人身心俱入其境, 让人领悟到字里之情、句中之境、言外之意。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有言:“熟读成诵, 取而思之。”姚鼐也曾说“深读久为, 自有悟入”。显然, 正是读开启了理解的大门, 引导读者与作者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语文课堂上学生用心的朗读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有效领会文章中作者熔铸的情感, 吸取精华。

还有, 课堂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既具备丰富的学识, 又具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因素, 是无尽之宝藏也。学生通过这些基本课文, 获取的不只是文学素养, 更多的是思想的教育、情操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

朗读 (尤其是诵读) 的过程是学生与名家交流思想的过程, 是朗读者身心俱入文章境界的过程。同样, 朗读还是学生自己心与灵相通的过程, 是知识、情感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 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名家在作品中的一些独特的人生体悟、体现出来的高尚人格等皆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他们的情操, 健全他们的人格。要实现这一切, 第一步就是朗读。

此外, 课堂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 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品的语言都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语言, 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色彩。古人有云:“三日不读书, 便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如果教者课堂之上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即使原来说话字音不准、语调平淡、停顿常错、节奏过快, 但长时间锻炼后, 这些不良习惯都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克服。所以朗读是将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 朗读教学既可以提高师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朗读, 特别是诵读, 是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感中的和谐感、情味感皆须经由朗读训练而成。自古至今, 不好读而能文的人是不存在的, 相反因饱读而善写者不胜枚举。据说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 曹植十岁能背诗赋十万言, 巴金能背两百多篇文章, 郭沫若在《怎样运用语言文字》中说:“烂读、熟读, 能于无法中求其化, 古人所谓‘文选烂, 秀才半’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课堂重视学生的朗读还可进一步夯实他们的写作基础。

当然, 上述的课堂朗读并非是让学生随意无目的地进行, 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品读, 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激情、读出答案, 同时读出疑惑。如果学生能够读出寿镜吾先生“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境界, 那也就是至上境界了。

3.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篇三

一、正确引导对书籍的选择

也许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生手里的书很多都是《阿衰正传》或者什么少男少女之类的厚厚的书籍,里面有很多的污言秽语,没有积极的思想,没有阅读的沉淀物,可是大多数学生还沉迷于此,浪费了很多宝贵的青春。所以对书籍的选择和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也是阅读教育的基础。

记得在一个书店,一位家长极力向一个二三年级模样的男孩推荐简装本名著,什么《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可是孩子显然面对这些在他看来陌生和枯燥的书反感,频频摇头。他的视线始终停留在《奥特曼》《植物大战僵尸》《熊大熊二》之类的书上,母子二人左挑右选,总是达不成一致,后来不欢而散,空手而归。母亲气哄哄地走出书店:“以后再也不带你来书店了,净看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其实脑筋急转弯、漫画书籍、《豌豆笑传》等,这些书看起来轻松而有趣。也许有的爸爸妈妈觉得阅读这些书籍或杂志跟孩子学习无关,没有太多的教育意义。实则不然,这样的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因此不能一概制止,全盘否定,而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我们提倡家长要尽可能将择书的权利交给孩子,不能要求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或安排去阅读,那么阅读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毫无兴趣而言。只要是不违背原则,不是糟粕,都可以成为阅读对象。孩子自己选择的书籍是促使他们爱上读书的一个引子,等到他们爱上读书之后作为家长和教师就要成为读书榜样,平时在学生面前时常提及某某书中的精彩并尽量感染他,相信他会慢慢尝试拿起你推荐的在他看来充满悬念和好奇的书籍,不需要大动干戈。随后再按我们的计划注意选择的多样性或多元化,选择不同主题、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

二、正确引导选择适时的读书时机

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中回忆自己小时候欢蹦乱跳地准备和全家一起去看五猖会的时候,被严厉的父亲要求背完书方可以去,时隔多年依然能想到当时的那种沮丧和背完书后再去的索然无味,所以不合时宜的读书时机会事倍功半。

什么时候才算是适时的时机呢?当学生精力充沛过分活跃时,和学生在音乐中读一读课外书,让他们体会读书的乐趣;当学生思维受阻答不上问题时,不妨让他们读一读课外书,让头脑在读书中慢慢开窍;当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时,拿出课外阅读吧,让他们享受片刻读书的美妙;当学生写不好拼音和生字时,翻开课外阅读吧,让师生共同静下来休息一下,才能更好地出发。不用怒吼打骂,不用心急气燥,读书的妙处不言而喻,一本本好书就像是一粒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他们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美丽、高贵……在读书中,会静下追逐功力的心,会抚平急躁的情绪,会打开堵塞的思维……

三、正确引导培养静心读书、平气做人的习惯

有的班级一下课教室里嘈杂一片,有打闹的,有谩骂的,有乱扔垃圾的,有大声喧哗的,学生的静气不够,沉淀下来的做人的原则没有,自然没有平气做人的习惯。通过读书修炼学生的静心,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静气,和学生一起安静地看书,也许会占用复习时间,也许读书不如多学些生字,多做些练习见效快,其实不会读书,不喜欢读书才真正会影响他们一生。只要放下心中急进的想法,不追求眼前分数的高低,努力让学生阅读,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进步。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创建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 读书应当是一个人日常的生活方式,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而课本只是浓缩的知识精华,远远达不到阅读的需求。理想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书籍。让空虚无聊的学生尽享“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充电”需求,让单调的校园增加一个五彩的调色板。

四、正确引导懂得读透书、做杰出人才的道理

有人说读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文化,也就是学书本知识;第二层次不仅要学文化学知识同时还要学方法,将来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层次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学前人的智慧,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前人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传统的教学是第一层次的读书,学生知道的都是教师上课强塞硬填的格式化知识,这就是读死书。能达到第二层次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能达到第三层次的学生是读透书的杰出人才。

交流是读透书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我们让学生读书,并是不是一味地把书扔给他们,没有原则没有后续工作安排,或者说是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阅读目标。读书是输入的过程,读后的交流是把书中的精华和读者的感悟付诸于自己的语言,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输入不够,自然无法输出,所以交流是间接强迫他们认真读书的一个有效方法。

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文字也可以语言表述,但切记交流时教师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学生。毕竟每一代人都无法摆脱自己时代的局限性,学生看我们正如我们看自己的父辈那样,这就是隔阂。教师要退居二线,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是自己充当主角,大量灌输,模式化地育人,那么教师的知识便成了死气沉沉的条条框框,就算教师看再多的书,明再多的理,学生不自己去真切体会,根本无法感受各种滋味的。

作为教师大可不必以博学自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只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可以受到肯定,也完全可以受到否定。学生需要独自一人沉浸在作者的世界里,聆听作者的倾诉,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然后才能悟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对书中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丰富他们人生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感受力强的人,是非美丑,真假恶善,在交流中自然会有个分辨。我相信班会上再也不用教师费劲口舌讲什么行为是不对的,你们不应该如何做,遇到什么情况你该如何面对等等,因为书中已经告诉他们了,交流和驳斥中已经见分晓了。

书籍是培育学生的良师,无需鞭答,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读书可以医愚,可以增长智慧,可以造就高尚的灵魂,读书,可以育人!

4.谈读书教案 篇四

1、背诵、摘录、理解培根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感受培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

2、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比较立论与驳论的写作特点。

4、经过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质疑本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投影展示《培根论人生》中的精彩论断:

1、小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就像节日,并非每一天都有。所以,彬彬有礼的人,必须能赢得好的声誉。——《论礼节》

2、如果一个人对他的仇敌施加报复,那么他和他的仇敌可是是半斤八两,可是,如果他不念旧恶,而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那么他就比对手高出一筹,因为高抬贵手才是贵人之举。——《论报复》

3、机会常常先把瓶颈伸给你,如果你不拿,它就会再给你那个浑圆的瓶肚,那就很难抓住了。在事情的初始阶段就必须把握好时机,这才是最明智的。——《论时机》

4、美德就像宝石,用朴素的背景来衬托反而会更加美丽。同样,一个衣着并不华贵却端庄而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心生敬佩。——《论美丽》以上这些精彩论述都是出自一个人的一本书,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这本书就是被译为几乎所有人类语言的名著——《培根论人生》!培根在书中将自我对人生的理解,浓缩为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像刚才我们欣赏到的那些文字,至今读来依然那么新鲜、深刻。此刻我们就学习这本书中的`一篇短文——《谈读书》。

(二)朗读全文教师范读第一遍,学生齐读第二遍。

师:点评:正音,如:多音字“嚼”味同嚼(jiáo)蜡,咀(jǔ)嚼(jué),咬文嚼(jiáo)字。强调排比句的朗读节奏,语气连贯、起伏而有气势。举例略。

(三)默读全文,交流研讨。

1、师:请大家重新默读全文。

要求:

(1)给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

(2)划出对你有启发的句子,看看它们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3)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读书的问题。

2、师:哪些句子比较难懂?先扫清阅读障碍,刚才听到有男同学说:“作者为什么用文言翻译啊!”其实这篇文章有很多种现代文译本。

生1:请大家看117页第9行“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中的“用处”的“用”字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呢?)可能是使用。师:换一个词。

生2:“运用”更适宜。(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书中没有把如何运用知识的方法告诉你。

生3:看116页第3行“练达”是什么意思?117页第6行“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中的“大”指什么?“当”是什么意思?

生4:“练达”就是老练的意思。师:对。“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有一句话说“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接:“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指老成的意思。“大”是“空洞”、“空泛”;“当”是“适当”、“恰当”。

师:说说哪些句子对你有启发,看看它们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读书的问题。

生5:有启发的句子是117页最终1行开始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用分类的方法说明了读书的用处,读书对人的影响。(师: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简洁,深刻到位。(师:用了修辞手法吗?)用排比。

5.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6.《忆读书》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篇六

(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诵读活动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课外小结

1、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2、导入课文: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三)交流活动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2、请同学将本文结合自己上一节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学生活动与要求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五)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7.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微课程,微教案,语文教学

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时, 你会发现,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被重新定义。受众的眼球, 已经围绕新技术而改变, 我们正处于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 微时代已经来临。在教育领域, 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零散的时间很多。因此, 针对学生零散时间而产生的微学习, 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微学习要有效地发展, 必须依托一个新的载体——微课程, 于是教育领域刮起了一场“微”风, 微课程正在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 探索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健康生命、主动发展的人。微课程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效学习, 它将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中具有广泛的教育前景。微教案是微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微课程教学的前提。

一、微教案的内涵

微课程 (Microlecture) , 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的实际教学内容, 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半结构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讲授型、实验型、答疑型、解题型等多种类别。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学习指导单、教学设计 (微教案) 、素材课件 (微课件) 、练习测试 (微测验) 、学生反馈 (微反馈) 、教师反思 (微反思) 等教学辅助资源。微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微课程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它包括一般教案所含有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但课时控制在10分钟内, 内容精短, 教学灵活。

二、语文微教案设计四部曲

要想探索微课程的精妙世界, 微教案功不可没。微教案设计尤为重要, 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则:

主题鲜明:在设计中, 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必须做到精而简, 力求分析得充分、准确。

导入快捷:设计微教案时要注意导入途径的新颖、迅速, 以求内容讲授时间占主导。在微教案设计中, 通常采用这些导入方式:1.从设置一个题目导入课题;2.从学过的内容导入课题;3.从生活实际导入课题;4.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5.从一个疑问、悬念导入课题, 等等。

总结精准:总结要画龙点睛, 归纳要重点突出并力求简练、精准。

亮点独特:亮点是锦上添花。亮点包括精妙讲授、细致剖析、激情朗诵、善用媒体等, 适当运用, 可以提升微课程的教学水准。

三、《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的同课异构

(一)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一

1.教学主题:理解地坛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并感受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 2008奥运, 让我们记住了很多奥运强将, 同年的残奥会也健儿倍出, 残疾人成功, 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文坛上, 就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品读《我与地坛》。

(2) 整体分析。师: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源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得天独厚的地坛。现在的地坛是一副什么模样?给你什么感觉?明确:地坛:剥蚀、淡褪、坍塌。感觉:荒芜。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明确:失魂落魄、颓废。师:请同学结合地坛的特点来谈谈“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明确:史铁生看着同样命运的地坛, 将其当成同病相怜的朋友。师:请同学朗读第五节中的景物描写, 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 他还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句子。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师:为什么并不衰败?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可它们都在努力按自己的方式生存, 使这里不再“衰败”。师: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明确: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 但精神顽强, 珍爱生命。

(3) 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能从史铁生身上获得启迪, 关注生活, 关爱他人。

(二)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二

1.教学主题:通过文中对地坛三次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体会作者乐观顽强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很早便学会了写“人”, 人之所以顶天立地, 是因为有两条腿支撑, 而史铁生, 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 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倒塌。他痛不欲生, 但最终掌握了命运之舵, 是什么给了他走出人生低谷的勇气?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

(2) 整体分析。师:同学们, 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有着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什么模样?课文对地坛有几处描写, 分别是怎样描写的?明确:共3处。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四百多年里, 地坛剥蚀了浮夸的玻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塌了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描绘了地坛的荒芜。

师:为什么描写地坛的荒芜, 结合作者谈。明确:荒芜是作者此时的状态写照, 烘托作者失去双腿的苦闷颓唐与悲苦命运。师:还有哪里描写地坛的?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都洋溢着生命之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师:这样一个不衰败的园子让作者思索到了什么?明确:地坛中蕴含的生命力, 让作者渐渐找到了丢失的生命之魂, 重燃生的希望。师:还有没有其他有关地坛的描写?明确:“譬如”的排比句式, 写出了地坛蕴含的生命激情、乐观、永恒, 让我们解读一个人应该这样活——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

(3) 课堂总结。生与死有段距离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 叫生活。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我们通过三处地坛景物描写分析, 荒芜——不衰败——生命力, 体会到作者颓唐——希望——重生的精神, 用对生命的热爱书写真正大写的“人”。 (配乐朗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 同课异构比较

四、语文微教案设计反思

(一) 微教案之不微:微教案作为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微小”, 实“精华”, 这对微教案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微教案设计中, 必须在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二) 微教案之实效:微教案设计以最终在学生身上产生多大的“发酵”为评价标准, 具有务实有效的风格。设计时,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主线旁生紧密关联的问题, 引爆学生思维火花。

(三) 微教案之立人:微课程的根本理念是立人, 所以微教案必须树立学生“人”的意识, 把学生健康发展定为方向。教师时而是引领者, 时而是陪伴者, 但最终是面带笑容看着学生自由高飞者。

朱永新教授说, 教室是一根“扁担”, 一头挑着课程, 一头挑着生命。我们抓住了课程, 保住了生命, 这根“扁担”就能平衡。微课程展示的是教师的智慧, 得益的是班级里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生命。微教案的开发与探究给微课程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动力, “笔尖的微世界”很好地诠释了微课程教学的无限潜力。

参考文献

[1]周弘恺.从微视频到微课程——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4

[2]姜钰.微课程:在线教育新模式[J].出版参考, 2014

[3]韩立明.“微”而“立”——对语文微课程的几点思考和探索[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8.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字:读书指导法;小学语文;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7-01

在素质教育时代,丰富的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聪慧心智的重要途径。家长和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多教师在开学时都会向学生推荐许多有益的阅读书籍,家长也对购买书籍热情高涨。但是,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也为学生阅读书籍带来一定的冲击,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动画片,厌倦阅读文字书籍,缺乏阅读兴趣。导致学生家中堆放了大量书籍却从未翻阅过,造成了严重的额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知道学生阅读,笔者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读书指导法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读书指导法是首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然后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会学生善于在书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使学生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

一、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在帮助学生选取适当的阅读书籍之后,教师便可开始读书指导法,首先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和要求,比如说本次阅读要看到多少页,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内容,在阅读之后希望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总结等,教师都应当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自由散漫地走马观花,这样的阅读模式,学生并不能从中收获太多。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阅读书籍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对于小学而言,没有恰当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读完一本书不久,便会将这本书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学生并没有从读书中收获多少,因此,教师应当传授学生读书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书籍时,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是某些学生一目十行,只看文章的主要情节,不加思考,阅读速度飞快;另一种是阅读速度很慢一字一句地慢慢拼读,阅读效率不高。笔者认为,小学生应当掌握这样的读书方法:首先明确哪些书籍是应当细度、精度的,哪些书籍是应当速读、快读的;其次,教会学生看书先看目录和简介,了解这本书的简要内容,学会有选择地阅读;最后,让学生在阅读是养成一边看书,一边勾画的好习惯,将书中的好词好句,自己喜欢的地方勾画出来,读到精彩之处,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学生应当学会写读后感,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记下来,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从小学个阶段来讲,我认为,低年级应指导学生读懂一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中年级时教会学生学习句群,掌握句子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弄清一段中共有几句话,每句主要讲什么,句子之间是怎么连贯、过渡、衔接的,说明什么意思,如果是典型的段式,还要求能识别,如总起、倒叙、过渡等;到高年级,学生自学整篇文章时,可将学习方法编成顺口溜,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如“初读课文扣课题,不识字词查字典,关键语句划划线,主要内容讲一遍;二读课文理思路,段落层次分清楚,质疑问难勤思考,理解段意定中心;三读课文抓写作,课文特点找一找,这样写法有啥好,作为范文要记牢。”教学生理解关键语句时,就要教会学生分清句子是写人还是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议论还是抒情,句子是围绕哪个中心,从哪几方面来说的,先理解关键字词,掌握句子本义,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说明什么意思,表达什么中心,抒发什么感情,论述什么道理,只有确切理解词句的含义,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三、善于在书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善于在书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一颗思考的灵魂阅读。例如,曾经有学生在阅读《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心生疑问,乌鸦在小河边发现了瓶子里的水,小河里有水,乌鸦不喝,为什么要衔石子到瓶子里喝瓶子里的水呢?这样的思考并不是每位学生都会有的。教师在使用在读书指导法时,应当主动发问,通过问题引发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开学时为学生推荐了大量阅读书籍,让学生在推荐的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然后列一个阅读书单,将自己本学期要阅读的书籍采购回家,开始漫长的阅读生活;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10本左右的书籍作为本学期的阅读任务。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所做的辛苦努力值得赞赏,但是,上面两种做法并不能正真地产生阅读效果,由于教师只是将阅读书籍布置给学生,并没有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由于每位学生的阅读书籍都不相同,教师无法统一组织学生在阅读之后交流阅读感想、读书心得,对于学生从阅读中收获了多少,学生的阅读效果究竟如何,教师不得而知。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统一学生的阅读书籍,每学期开学为学生推荐8到10本不同类型的书籍,全班每位学生都统一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统一读书进度,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阅读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这样教师才能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名人的成长历程都显示了读书的重要性。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脱离网络虚拟世界的羁绊,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和自由。

参考文献:

[1]高建芬.谈谈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学法指导[J].速读旬刊:2016(2).

9.《冬夜读书示子聿》优秀教案设计 篇九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10.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读书要有选择》是苏教板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其中,第一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了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和方法;第九自然段写了掌握这种本领的益处。本文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读能力的好材料。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初步懂得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二、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本文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决定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运用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布鲁纳认为,“兴趣是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谈话式的导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读的书,然后出示有关读书的名言,如“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最后让学生读读,谈感受。老师总结:读书要有选择。(同时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老师归纳:为什么要有选择地读书?可以选择哪些书?怎样选择?

(三)、解决问题

1、自学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在自学过程中,同桌讨论,准备汇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汇报、交流在学生自学课文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有必要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首先,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错字;接着,就自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交流,最后小结,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11.谈读书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

[3] 孙忠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关于请求解决扶持资金的报告下一篇:大自然的天敌-台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