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2024-11-19

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共12篇)

1.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的投资行为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其中由农村土地流转引发的利益冲突尤为激烈。

农地流转的利益冲突及原因

农地流转是指土地利用权流转,包括乡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被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利益冲突相对较少,主要矛盾集中在后两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前农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较大,运作不规范。农地流转的隐形市场大量存在,破坏了土地市场的公平机制,土地纠纷繁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导致农地流转利益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土地一级市场由国家长期垄断经营,农村土地没有自由流转的权利,成为一种没有处分权的“虚空所有权”。二是缺乏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机制,农地流转缺乏指引,很多情况下是盲目进行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长期被排除在协商谈判的程序之外,土地征收补偿没有完全考虑市场因素。三是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低,给地方政府创造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难以有效执行,无法约束地方政府的用地行为,最终造成土地供给失控和农民利益受损。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非常薄弱,被征地农民多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农民在土地流转时患得患失,担心一旦出让了土地使用权就会丧失了生存、发展与保障的基本途径。五是中介组织发展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农民对中介组织存在信任危机,造成两者之间的隐性利益冲突。

农地流转利益冲突的解决之策

加快解决农地流转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地市场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首先,逐步完善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应逐步将农地流转纳入法制化轨道。将以往存在的、尚未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农村土地占有和使用关系上升到法律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快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变现存的农地占有和使用关系,确保农村耕地与非耕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在法律原则上的公平地位。明确农地流转为非农地是资产转化,而非简单的资源属性变更。加快制定农地流转的专项法规和条例,比如《集体土地流转管理法》、《农地使用权管理条例》、《农地使用权流转办法》等,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明确农地流转的用途。在此基础上,严格执法,从严管地,依法管理。

其次,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加强合同管理,依法约束当事人的行为,逐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抑制权力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控制农地流转的“总阀门”作用。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比如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机构、监督管理组织、土地金融组织以及其他必要的配套服务组织和设施系统等,实现土地有序、有偿、有效和可持续流转,为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一种长效机制。

再次,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体系,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真正为农民的生产排忧解难。

最后,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2.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二

产业集群究竟是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 其作用机理究竟如何?要了解经济增长的产业集群作用机理问题, 最主要的是弄清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与主要标志。产业集群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外部经济性、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联合行动、制度背景影响。集群中社会资本不断形成与积累, 集群中盛行着诚信与合作的文化氛围;产业集群中各厂商的和约签订与执行的交易费用较小;另外, 作为制度的重要供给者, 政府在产业集群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行动主体, 它通过政策制定、选择合适的厂商进入集群中, 并通过特定的产业集群政策来促进集群的发展。

正是由于集群效应的存在, 产业集群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 产业集群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率。早在200多年以前, 斯密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地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认为,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后期, 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分别导致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以及商人阶级的出现。

第二, 地理上的临近有利于技术外溢 (或技术转移) 的发生, 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降低了企业进行创新的风险。产业集群理论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 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 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 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 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服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 技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难以明显的区分开来。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 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 受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 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 但当他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 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 这极其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生, 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企业之间相互学习, 并形成很好的吸收能力和接受能力,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

而且, 降低了企业进行创新的风险, 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新产品开发所必须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 生产和资金规模难以承担进行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第三, 通过建立“区位品牌”, 形成企业营销优势。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 如法国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西湖的龙井茶叶等, 产品广告费用与销售收入因其性质不同而不同, 少的如蔬菜业不足0.1%, 多的如化装品和洗涤用品高达20%~60%, 因此广告费用对企业往往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通过“区位品牌”效应, 一方面使每个企业都收益, 改变了因广告费用过大而承担不起或者短期行为。另外, “区位品牌”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直接、更形象, 是众多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 更具有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相对于产业集群, 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 品牌效应难以持续, 而产业集群中的“区位品牌”效应更易持久, 因此, “区位品牌”对每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都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再者, 单个企业要应付偌大的一个市场是很困难的, 要是众多相互关联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共同面对市场风险就减少了很多。

第四, 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新产业区理论和西方不平衡增长理论都承认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两者对技术创新的模式却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不平衡增长理论一般都遵循熊比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式, 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主导产业向其他产业扩散的过程。而新产业区理论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却是一个互动式的系统创新过程。企业之间, 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商会等机构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区域创新网络, 知识和信息在网络中得以迅速扩散, 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大组织”, 在这个网络中, 技术创新表现为渐进式。每个企业的创新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传递到网络中的其他企业或机构, 促进和提高其他节点的技术进步。同时它也在不断地获得别的节点关于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 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因而每个企业既是创新源, 同时也是模仿者。一个新产品、新款式的推出, 会立即遭到同行的模仿和跟进, 企业之间在相互促进中展开技术竞赛。由此使产业集群具有了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活力。

第五, 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发达的本地化经济关系使得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持续创新的高效区域生产系统, 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 企业之间在生产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提高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二, 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关系形成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 能够不断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其三, 由于集群强大的外部经济性, 使集群产生自我强化机制, 导致集群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直到达到一定限度为止。集群的规模越大, 集群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 企业的衍生和迁入就迅速, 集群规模趋于增大。当然,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区域生产系统, 区际经济关系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产业集群趋于封闭和保守时, 无法感知和获取外部的技术信息, 将极大地影响区域创新水平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 在强调本地化经济关系网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区际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关注。

3.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三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流转 现状 问题 对策

1.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现有15个乡镇,37万农业人口,18万个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面积97749公顷,其中家庭承包地94956公顷,预留地3329公顷。伊通县在1997年末至1998年初完成了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工作,签订延包合同99175份。到2009年初,全县共实现土地流转面积8328公顷,流转户数10531户。

伊通滿足自治县土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

1.1流转总量少 流转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1/10,流转面积仅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5%。

1.2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在全部土地流转中,转包方式流转的7234户、6803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69%和82%;出租方式流转的1871户、1052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7.8%和13%;互换方式流转的49户、52公顷,占流转总量的0.5%和0.5%;转让方式流转的293户、2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7%和2.5%;其他方式流转的1084户、214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0%和2%。

1.3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 流转期限为1年的2763户、2346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6%和28%;流转期限为2~5年的5869户、4785公顷,占流转总量的56%和57%;流转期限为6~10年的661户、569公顷,占流转总量的6%和7%;流转期限为10年以上的1238户、62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2%和8%。

1.4流转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县土地流转数量是2003年1050户、1204公顷;2004年1600户、2512公顷;2005年4975户、2970公顷;2006年4480户、3881公顷;2007年4791户、4050公顷;2008年10531户、8328公顷。2008年流转户数是2003年的10倍,流转面积是2003年的6.9倍。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表现为没有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供求信息不畅。土地流转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流转的对象基本为农户之间或亲戚、朋友。

2.2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来源的限制,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农民难以舍弃土地,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近年来,中央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经营土地的收益,土地更显珍贵;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经营土地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农户更容易实现对土地的家庭经营。

2.3缺少流转主体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大户数量少、实力弱,对土地流转的牵动作用小,极大地限制了土地流转进程。

2.4劳动力转移困难 项目经济少、二三产业不发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窄、不稳定等因素,使农村劳动力难以从农业生产中大量转移出去,客观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

2.5流转程序不规范 近几年全县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是户间协商,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突出表现为流转合同内容不全面、手续不完备、没有通过村组同意或备案,甚至只有口头协议。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纠纷的不断增加。

3.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

伴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的推进,实现土地较大规模集中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综合分析全县土地流转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3.1做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和引导 在目前总体推进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全县的土地流转应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宣传和引导,让农民了解与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促进农民由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转变,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

3.2建立服务中心和信息库 以县、乡农经部门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信息库,为农民提供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各项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3.3积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进城务工定居服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就业稳定性;教育农民,努力把传统农民改造成现代农民,为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创造充分必备的条件。

3.4积极培育流转主体 加大对农机专业队和农机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和返乡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使其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突出作用。

4.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篇四

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需求不足和失业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体制改革重点及主要做法是继续深化财政、信贷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费改税的进程;重视和加强就业问题.

作 者:李妍  作者单位:云南财贸学院,财税系,云南,昆明,650221 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英文刊名: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年,卷(期):2002 16(6) 分类号:F121 关键词:体制改革   促进   经济增长  

★ 对照检查材料原因分析

★ 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毕业论文

★ 分析农业文明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 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原因及对策

★ 对照检查问题原因分析

★ 大学生离职原因分析

★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分析

★ 浅析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因素论文

★ 别有用心的深层故事

5.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五

《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解读

转载自政策百科

●确保今年6月底前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80%以上,9月底前全部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 ●暂停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省级以下设立的涉煤收费

●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0个省重大推进项目所需年度用地计划,省上配套70%、地方配套30%

●允许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的企业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缓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

《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经省政府同意,6月3日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这16条措施涉及促进投资、产业发展、鼓励消费、推动出口、要素保障、发展环境优化等相关方面。

投资促进:进一步减少投资项目审批事前审查内容,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组织开工一批新项目,确保二季度及下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数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对在建工业项目进度开展清理检查。2012年、2013年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持的工业项目在今年6月底前未开工建设或停工超6个月的,收回已拨付资金;“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确保6月底前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80%以上,9月底前全部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

产业发展:着力推进151个省政府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对完成技术改造目标任务较好的市(州),在安排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支持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制造业主辅分离设立的服务企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注册成立3年内、进入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租用生产经营场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企业50%的厂房租金补助。

鼓励消费:对参加国内外知名专业展会、构建境外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推进鲜活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进市场、进团体。

推动出口:推进“万企出国门”活动,对出境参展的省内企业给予支持。调减出口工业制成品检验目录,执行出口产品检验检疫费减免政策。落实国家出口退税相关政策,细化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外汇相关业务审批流程,便利跨境资金运作。

要素保障:对重大产业项目用地给予重点倾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其中50个省重大推进项目所需年度用地计划,省上配套70%、地方配套30%。今年丰水期市(州)主网大工业用电量的增量部分可按外送电价水平执行。

6.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六

一、经济增长尚未摆脱持续下降的总体趋势,经济增长潜力有待充分发挥?

尽管经过连续多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却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持续下降的总体趋势,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图1 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持续下降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局面。但这个过程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分析。1992年增长率高达14%以上,属于明显的经济过热。为此中央政府实施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银行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行政性措施。因此,这个时期的下降属于对宏观控制措施的正常反映,是经济过热之后的正常回落。但以后,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其性质却明显不同。这时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已经转向利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但经济增长率除了有略微的反弹外,总体上仍然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观察,在当前的增长率水平上,我国各种经济资源显然处在未充分利用或未充分就业的状况。(1)资金。居民储蓄存款连年大幅度增加,而银行贷款的增加赶不上存款增加,出现大量存差,大量资金滞留银行。(2)劳动力。城市失业率和下岗人数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步伐放慢。(3)各种物质资源存量和生产能力都很富余。(4)我国从整体来讲,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潜在的市场需求相当广阔。?

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直接的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能力特别是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市场缺乏新的消费热点,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就出现了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和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这就需要对导致总需求下降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二、制约内需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增长放缓

需求首先可以分为内需和外需。无疑,19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的严重影响,是导致总需求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我国出口仅增长0.5%。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从长期来看,内需对于经济增长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出口增长对于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如图2所示)。?

图2 出口增长与GDP增长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比而言,内需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则比较明显

注:内需绝对值为按现价计算的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之和,计算增长率时按国民收入平减指数作了调整。

内需又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从消费需求看,第1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314亿元,增长9.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增长7%,农村落后于城市2.3个百分点。从最近5年的情况看,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问题主要也是在农村。如表1所示。?

表1 最近5年我国消费需求的实际增长情况

从表1可以清楚看出,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始终落后于城市。特别是19以来,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城市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除努力保持城市居民消费继续较快增长之外

7.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七

一、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1、冬季抛荒的存在。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重视农业生产的劳力越来越少, 伴随而来的是闲置地面积的逐年扩大;另一方面农业产出的效益还是比较低, 种一季单季晚稻仅为了解决自身的口粮问题, 冬春季就懒得去劳作, 容易形成季节性抛荒。

2、扶持政策的出台。

近年来, 国家、省、市、区连续出台了在粮油等方面大规模种植的扶持优惠政策, 如余杭区油菜良种补贴, 种植油菜5亩及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给予40元/亩的补贴, 极大地调动了规模化种油菜的积极性。

3、劳动成本的降低。

传统的移栽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再加上品种、时间、养护等各方面因素, 使得农户的付出与回报性价比低。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作制度, 承包人用机械开沟、机械收割, 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减轻生产成本。

三、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的现实意义

1、生态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 减少冬闲田, 提高粮食复种指数, 真正实现绿色过冬, 增加了一定的绿色过冬面积。同时, 提升了土壤肥力, 达到了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 减少了水土流失。

2、社会效益。

通过季节性土地流转种植春季作物, 可减少冬季抛荒面积, 稳定油菜和晚稻的种植面积,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同时, 土地季节性流转后, 通过全程机械化操作, 解决了农民因外出务工、经商没有时间以及缺少劳动力种田的实际问题,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3、经济效益。

以益民合作社种植油菜685亩来说, 通过这次项目的实施, 共生产油菜籽108641公斤, 产值43.45万元。同时, 本项目投入人工工资及农药、化肥、种子等合计28.98万元, 实现利润14.47万元。对农户每亩增加收益而言, 不仅可以减少机耕、平整和插秧的投入, 共减少晚稻成本减少晚稻生产成本150元/亩;而且经过油菜的种植, 提升了土壤肥力, 减少了田间虫害和杂草过冬。

三、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的关键点研究

1、租用协议的签订。如该镇以益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与村、组做好租用合同的签订。2009年, 免费流转冬闲地685亩, 涉及农户477户。2010年冬, 免费为676户农户流转冬闲田1856亩。

2、流转土地的平整归还。如益民专业合作社在冬闲地流转后, 先用轮式拖拉机翻耕、开沟机开沟, 再用油菜移栽机移栽油菜苗, 到油菜籽成熟后, 用油菜收割机收割油菜籽。等油菜籽收割完毕后, 用轮式拖拉机把田块翻耕、整平, 然后用插秧机插种好单季晚稻, 免费归还给农民。

3、镇、村部门的组织服务。做好土地流转政策性指导, 指导签订土地季节性流转合同, 根据不同季节进行油菜栽培技术指导, 组织合作社小组人员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同时, 镇一级财政做好资金补助, 对益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适当补助。

四、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的制约因素

1、农户意识不够。

在具体的土地季节性流转过程中, 存在少部分农户没有认识到消灭冬闲田能带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思想上排斥土地免费季节性流转, 宁可荒着也不流转。这就造成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适度规模经营与个别农户不自愿流转土地的矛盾突显, 如果经营大户需要流入集中连片的土地, 只要其中的部分农户不自愿流出土地, 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就很难形成, 从而影响了土地整体耕作效能的提高, 也影响了经营大户的经济效益。

2、流转规模有限。

当前, 该镇开展的土地季节性流转, 只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来牵头, 因为合作社的规模和资金限制, 所以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小。同时, 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 促进合作社正确经营该社资产, 多渠道发展、壮大合作社规模。

3、组织程序松散。

目前, 虽与村组签订一定的协议, 但具体到农户, 一般采用“口头协议”, 即使订有合同, 条款不规范, 内容过于简单, 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不够明确。流转的程序也不规范, 手续不齐全, 存在一定的纠纷隐患。

4、流转期限偏短。

目前, 季节性流转均为短期, 多数农户不愿签订长期合同, 普遍担心因流转土地的价格上涨或遇到土地征用而吃亏。这对受让方来讲, 难以规划长远目标, 也不敢在基础设施上大资金的投入。

五、深入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的思考举措

1、加大宣传引导。

当地政府必须大力宣传土地季节性流转的好处, 在依法、自愿等前提条件下, 积极引导农民主动流转、放心流转, 使农民承包地集中集聚, 有效解决冬季抛荒现象, 树立起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典型, 让农民得到土地流转的经济实惠。

2、成立服务体系。

当地政府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切实做好领导, 有序推进季节性流转。要建立健全季节性流转市场, 积极为土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 提供土地供求信息、政策、法律咨询、合同签订、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要与发展村级经济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种植朝着区域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规范用地行为。

季节性承包的土地要用于实际农业生产, 不能毁坏土地和农田设施, 不能污染土壤和掠夺地力。承包一季后要将作物秸秆及时还田, 并做好翻耕土地等基础工作, 确保不影响夏季生产。

4、扩展品种模式。

目前该镇的流转产业只是种植油菜, 而冬季产业如大小麦、蔬菜及其他优质高效农业均可考虑。同时, 流转主体应是多元化, 除了专业合作社, 如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科技人员等均可投资经营。

5、加大扶持力度。

在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全额、及时落实到位的同时, 当地政府应进一步给予村集体、良种、农资、机械作业、土地承包款等适当补助的倾斜政策, 以促进土地季节性流转的积极性。

摘要: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 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试通过以良渚组团所属的仁和镇近年来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为例, 阐述开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分析开展的关键点和制约因素, 提出深入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土地,季节性流转,农业经济,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杰华:《利益博弈与制度变迁:基于制度经济角度的理论反思——以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为实例的分析》, 《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2]、覃世默:《崇左市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纪实》, 广西新闻网2010年01月30日;

8.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八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1 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

土地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想成功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现代化农业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土地的依法流转。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土地流转属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就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相关农户把土地的经营权,即土地的使用权按照规范化程序转让给农村的其他农户或者是经济性组织,实现所谓的保留承包权及使用权转让。目前,农民已经采取了多种方式对农村土地流转实施了大胆尝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建立起现代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的科学经营模式,有效实现土地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实现农民增收、现代化农业增效,最终促进农村发展。

一是借助土地使用权的科学流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格局,改善地弃耕抛荒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及土地集约化程度,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使一些农民离开了土地转为经商或者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此外,土地流转能够优化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实现劳动效率的提升,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贡献力量。

二是通过农民自愿互换田土,将原来零散的耕地转化为集中化耕地,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此外,土地流转能够使村集体根据统一规划来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区域化的规模经营。

三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有利于农业领域对外开放。近年来,部分农业开发商已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建立起了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及农场庄园等。而这些开发商能够在此落地生根的原因也在于土地使用权正常流转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土地流转后,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可以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一般情况下,补偿会高于自己所经营土地获得的相关收益。其次,借助土地流转能够形成大量高效化的农业园区以及工业园区,使农民可以成为农业园或者是工业园的工人,使农民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补偿,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最后,凭借土地流转,可以培植大量经营土地的承包大户,这些承包大户有的承包几百亩甚至是几千亩的土地。该承包大户不仅具有资金技术,还有着较好的经营头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大大提升。

五是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场镇城区,许多农民的土地被一些城市规划用地占用。借助土地合理流转,股份收益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2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经堂村二组(原经堂村5社)为例:全社人口285人,人均土地面积533 m2。其中水田200 m2,旱地333 m2,农业人均毛收入1 200元左右。以生产一季水稻为主,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传统的耕作方式。海拔高近400 m,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且主要是坡耕地。现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一些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从事传统农业,。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现不足20人。如今导致大量坡耕地荒芜,茅草重生。全社退耕还林面积只有3户不足0.67 hm2。只有一条才修好的泥结石公路通往乡镇,距县城30多km。

2.1 认识不足

当前,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处在初始阶段,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的认识不足。对土地十分依恋,宁愿广种薄收,或者荒着不种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阻碍了企业和种养业能手的项目实施。

2.2 迫切性不高

由于存在劳力老龄化、粗放经营、收入多元化和村庄空心化等现象。农民务农技能低下单一,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耕种方式。

2.3 期望值过高

一些农民认为,土地进行流转出去后个人得到的收益相对较低,因而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大。此外,还有一些农民因对土地流转的过高期望,在土地流转租金方面提出的要求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项目长期发展。

2.4 信息不对称

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土地流转的信息库,相关信息流通不畅。许多交通不便或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土地抛荒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山坡地,基本无人耕种。在农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无人前来做土地流转的工作。此外,政府缺乏引导,没有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落实。

2.5 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不能使用,农业生产依然靠天吃饭。道路交通不便,主要靠劳动力运输生产生活资料,人们生活十分艰辛。农业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剪刀差现象严重。

3 加大土地流转的建议意见

3.1 大力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土地流转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有效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让农民从过去自给自足的耕种模式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势进行土地流转,搞好产业结構调整,发展集约化生产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农民收入和农业企业双赢的目的。

3.2 加强土地流转引导

加强土地流转相关引导,改变传统的耕种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要适度倾向农业技术或经营人才,实行“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3.3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流转要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遵循“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方式和程序。对土地按照区位优势、基础条件、土地肥瘠等因素进行分类定级,统一土地各级各类的价格,方便农户土地流转价格参考,维护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有利于土地流转工作正常开展。

3.4 加大投入力度

任何发展都离不开投入,相关部门应进行财政帮扶,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积极响应农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和市场信息服务等政策扶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3.5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各级应组建专门的土地流转工作队伍,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职责权限内,按照统一程序、统一要求、统一时限,准确无误地录入土地流转信息,协调土地流转工作,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9.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九

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

连政发〔2012〕1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工业是我市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举全市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社会资源,着力破解制约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难点问题,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为重点,完善县区和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2.落实政策,破解难题。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优化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把扶持工业发展和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动力。

3.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责任单位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

二、推动工业稳定增长的措施

(一)提速扩量行动。深化经济运行监测,强化存量企业挖潜提

—1—

升,狠抓增量经济培育,助推企业开拓市场,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深化经济运行监测。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挂钩帮扶活动,各企业、项目的挂钩部门,每季度向市经信委反馈帮扶情况。市经济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结对联系县区,每月走访一次,掌握实时情况,及时解决难题。完善“日调度、旬分析、月报告”制度,对全市20强企业,每日了解最新动态;对80家行业代表性企业,每旬跟踪了解情况;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每月详实分析报告。

2.强化存量挖潜提升。市经信委会同各县区,做好现有工业企业分类指导。引导优势企业备足材料、扩大产品销售,保证满负荷运转,为全市工业发展多做贡献。对产品有市场,但受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制约,目前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借助外力支持,解决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活力。对不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鼓励其加大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尽快转型升级;对产品无市场、污染重、能耗高、占地多、产出少的企业,引导其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尽快盘活存量资源。

3.狠抓增量经济培育。重点跟踪推进年初确定的100个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项目,尽快实现达产达效,确保全年新增销售400亿元。促进已竣工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现实生产力。做好小微企业排查摸底工作,促进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尽快成长为规模企业。市统计局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规模企业统计。市财政、国税、地税、人社、科技、商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全面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4.助推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对本土企业和产品的扶持,各县区、各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本市企业的产品。市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港口、住房等部门,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中,要提高本市建材、钢材等产品的采购数量和比例。市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市卫生部门在药品采购、市属国有企业在项目采购中,优先选择本市企业产品。市经信部门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点城市名优产品展

—2—

销活动,扩大我市工业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商务部门要引导企业用好省市外贸发展资金,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组织各大超市卖场集中采购地产名优消费类产品。

(二)项目推进行动。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工业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难题,推进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速投产,确保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940亿元的目标任务。

1.破解一批难题项目。9月份作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难题会办月”,各县区要集中排查出一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中久拖不决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采取市、县区分级负责、联动会办形式,解决立项、规划、用地、环评报批和拆迁、资金等难点问题。市发改、经信、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要强化服务,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2.开工一批新上项目。各县区要把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扩大投资、增强后劲的当务之急,加快列入全市重点开工计划和已签约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专人办理项目报批手续。各项目审批部门要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市经信部门要加快推进“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升级示范工程”,集中实施一批建设周期短、技术工艺水平高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技术改造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9月份,在全市举办“重点项目秋季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一批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

3.加快一批在建项目。各县区要抢抓项目施工的黄金季节,对在建亿元以上特别是列入全市重点建设计划的项目,逐一落实项目责任单位,成立专门班子,明确节点时间,细化工作目标,倒排工期,强势推进。各级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项目实地,召开现场协调会、集中会办会,着力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推进项目高质高效建设。市国土、金融、供电、水利等部门要做好重点项目的土地、资金、用电、用水等保障工作。

4.推进一批竣工项目。各县区对列入全市重点建设计划的123个

—3—

亿元以上计划竣工项目,要实行领导挂钩服务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条龙服务、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要求,逐个项目制定推进计划,落实挂钩责任。市重大事项督查组对县区领导挂钩服务竣工项目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实行月公示、季点评。12月份,举办“全市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集中展示各县区项目建设成果。

5.储备一批后劲项目。各县区要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集聚抓产业链配套项目,围绕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抓增资扩股项目,围绕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抓技术改造项目。市商务部门要统筹协调,会同各县区谋划筛选一批重点招引的大企业、大项目。年底前,全市要储备100个重大工业项目,四县、市开发区要分别签约落实12个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三区、徐圩新区要分别签约落实10个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为工业发展增添后劲。

(三)服务保障行动。在当前工业企业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1.营造良好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讲解读国家、省、市扶持工业发展的各类政策,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使广大企业全面知晓政策、用好用足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治理规范涉企收费的政策意见》(连政发〔2012〕49号)各项规定,有涉企收费、罚款项目和权限的部门,每月要向市优化办报告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情况,定期公示。市物价局、法制办牵头,整理汇编最新涉企收费和罚款目录,明确国家、省、市三级涉企收费、罚款项目及上限、下限金额标准,向全市企业公示。

2.强化要素保障。市经信委、发改委牵头,强化煤电油运供需监测分析,完善应急协调机制和各项应急预案,及时解决突发供需矛盾,保障电煤、成品油和重要物资运输有序畅通,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新海电厂百万千瓦机组和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电力调配和监测分析,通过削峰填谷,提高用电负荷率。完善有

—4—

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用电需求。

3.破解融资难题。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分局要落实有关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监管,规范企业贷款中间业务收费和代理销售业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市经信委、财政局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和扶持,人民银行、经信委9月份牵头举办专场银企对接会,解决部分企业流动资金、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4.引导创新发展。各县区要按照要求,10月底前完成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报市经信委审核备案。市经信委要牵头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调查摸底,推荐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试点示范,开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的企业信息化系列沙龙活动,为工业企业、软件企业、省市专家三方搭建桥梁,为两化融合纵深推进提供支持。

(四)政策惠企行动。要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已经或将要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同时实施我市支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激励政策(实施期限自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所涉奖励、补助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

1.鼓励工业企业快增长、扩规模。对应税销售1000万元以上、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的工业企业,按高于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量部分,每100万元奖励0.5万元,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销售总额首次达到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奖励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在本政策实施期间,新投产工业企业应税销售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上述政策企业按就高原则享受其中一项。

2.推进工业项目上层次、快投产。对新投产的设备投资额500万元(新兴产业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手续齐备),在12月底前竣

—5—

工投产的,按设备投资额(已支付)的10%给予补助;在2013年6月底前竣工投产的,相应按8%补助;在2013年12月底前竣工投产的,相应按6%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3.缓解工业企业担保少、融资难。设立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担保风险基金,规模为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按1:5放大,用于为示范区内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前途的工业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市财政安排10亿元财政存款规模,按照金融机构基准利率贷款季度投放余额的20%,相应调整下一季度的相关金融机构的财政存款额度。每季度由市经信委、财政局、人民银行联合确定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工业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增量扶持,鼓励金融机构按基准利率予以放贷。对市级国有担保公司负责担保的,免收手续费,担保公司可享受担保费补助、担保风险分担政策;对龙头型企业、产业链内关键企业和有较好增长前景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担保。各县区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发挥担保公司对重点企业的担保扶持作用。

4.推动工业企业促销售、拓市场。大力推广应用本地产品,对本市法人单位年内采购本市工业企业产品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和引导本地超市、商场和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加大采购本地产品。引导工业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重要展销活动,展位费由财政给予不低于50%的补贴。

5.促进工业企业保外贸、增出口。对出口本地产品金额超过5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的工业企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出口每增加100万美元,一般贸易奖励3万元、加工贸易奖励2万元;当年出口增长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每出口增加100万美元,一般贸易奖励1.5万元、加工贸易奖励1万元。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奖励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就业、引进人才、技术创新。本条政策与第一条政策按就高原则兑现。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

—6—

员的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工作,及时解决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掌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协调调度,研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支持我市工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全市工业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保障工业企业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企业融资问题。

(二)定期召开工业发展专题会议。市政府每季度由市长召开工业发展督查推进会,主要督查县区和部门工业发展工作推进情况;每两个月由常务副市长召开工业发展难题会办会,集中会商解决工业发展难题;每月由分管副市长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完善联动机制。市各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明确责任,敢于担当,加强信息沟通,主动上门服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关注工业发展,对本地区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紧急和重大问题,尽快予以解决,需由上级政府协调解决的及时上报。

(四)加强舆论宣传。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宣传,由市经信委牵头,通过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采访、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稳增长政策、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稳定增长的良好氛围。

附件: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24日

—7—

附件

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1.市发改委: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新建工业项目立项报批,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2.市经信委:监测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协调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推进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协调推进工业企业和项目融资问题。

3.市财政局:落实扶持工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为工业运行调度、项目推进、部门联动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推动政府采购优先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4.人民银行连云港市中心支行、连云港银监分局:监测分析工业信贷情况,落实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支持,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资金问题。

5.市国税局、连云港地税局:落实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6.市商务局:监测分析工业出口情况,落实支持工业企业出口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工业招商引资工作。

7.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开展重点企业紧缺技术工种培训,推动企业用工服务工作。

8.市国土资源局:落实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的政策措施,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用地指标等问题。

9.市环保局: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环评、验收等问题。10.市物价局:清理、监督各有关部门涉企收费情况。11.市法制办:清理、监督各有关部门涉企罚款情况。12.市交通运输局:推动交通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道路建设、物资运输等问题。

13.市城乡建设局: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优先

—8—

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4.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推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5.市水利局: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6.市卫生局:推动医疗卫生单位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17.市港口管理局:推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8.市国资委: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优先采购使用 本市企业产品。

19.市统计局:为工业经济监测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依据,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

20.连云港供电公司:监测分析电力供需情况,保障企业用电,加快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采购本市企业产品。

10.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十

一、便捷准入程序,调整下放审批权限,支持企业发展

(一)继续推行市场主体即时登记和一次性告知制度。

市工商局、分局以及工商所三级服务平台继续严格执行市场主体准入即时登记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即时或两小时内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为支持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调整下放三项审批权限,支持企业发展。

为方便企业办事,降低准入成本,有利于区、县政府掌握和分析辖区内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引导和鼓励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要求企业的发展,调整下列审批权限:

1、将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含)以下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权由市工商局调整至区(县)分局登记注册。

2、将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和注册资本500万美元(含)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由市工商局直接登记调整为以市工商局在区(县)分局派驻工作人员的形式开展相关登记注册工作。

3、为方便国际展览中心新址的展览展销主办单位申领《展销会许可证》,将由市工商局负责审批的国际展览中心新址的展览展销会许可调整至顺义分局具体承办。

(三)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注册资本(金)至三万元。

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从事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且申请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的,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可以降低至3万元。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放宽市场准入,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

(四)放宽服务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

按照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服务业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准入环境。凡允许外资经营的,均允许内资经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等从事的服务行业和项目,均允许其经营,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五)允许服务业企业名称体现行业特点。

允许服务业企业名称体现行业特点,使用表明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允许服务业企业在牌匾中将企业名称简化使用。

(六)支持新型服务业发展。

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包含的服务业一般经营项目,可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核定能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分局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三、逐步实现网上全程办理企业年检

(七)网上全程办理企业年检,年检印章可随后加盖。

2008年度年检中,无违法失信记录且采用CA网上申报年检提交年检材料并予以年检通过的企业,可以将年检报告书邮寄至企业年检所在地分局或工商所,并不再要求企业持营业执照副本到工商部门加盖年检印章。此类企业因开展经营活动需要在营业执照副本加盖年检印章的,可随后到分局办理,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年检。

四、加强协调,主动服务,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八)允许股权出资,促进投融资环境改善。

为丰富股权权能,增加股权利用的渠道,有效调动投资人的积极性,促进投资,实现投资向新的领域和产业转移,并为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重组兼并、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服务,各区县分局要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和市工商局《关于转发国家工商总局〈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工商发〔2009〕19号)精神进行股权出资登记,允许投资人以其股权出资。

(九)全面开展股权质押登记,改善融资条件。

深入贯彻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各分局要严格履行股权出质登记的有关程序,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条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十)充分运用动产抵押登记信息,方便企业融资。

为支持和方便企业盘活资产,通过动产抵押等方式提高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社会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动产抵押登记由所在地区县分局进行,并启用网上抵押登记申请和信息查询系统,公开动产抵押登记信息,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和方便债权实现。(十一)支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本市支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非证券类投资基金以及信用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注入、融资担保。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做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

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企业维护商号、商誉

(十二)建立企业名称主动保护制度,加强老字号等企业的名称保护。

对老字号企业、驰名商标企业、本市著名商标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对其商号予以全行业保护。

其他企业及大学、科研院所,也可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全市范围内对其商号或名称予以全行业保护。

(十三)完善企业名称权转让及许可使用制度。

制定相应的名称转让规则,依据名称所有者签署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合同(协议),推动企业名称权有序流转,支持企业发展。

六、积极推进涉农商标品牌建设,提升商标富农水平

(十四)支持涉农商标品牌建设。

支持和指导涉农企业、农民及有关社团组织注册和规范使用涉农商标。扶持地方特色品牌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引导优势涉农产品品牌争创著名商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七、积极支持天竺综合保税区企业发展以及重大项目的审批,做好登记注册的前期工作(十五)为天竺综合保税区发展提供便利服务。

为支持天竺综合保税区企业发展,方便保税区企业办理登记申请,由顺义分局直接受理核准保税区内内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同时,市工商局派驻工作人员在顺义分局受理核准保税区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申请,方便企业就近办理登记注册。

(十六)积极支持重大项目的审批。

对列入市级或区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并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市工商局以及分局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并提前介入前期审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登记注册实施方案,为企业顺利地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途径。

八、积极推进行政指导,切实维护交易安全

(十七)运用行政指导手段,实现治标并治本的行政执法目标,促进首都经济发展。近期,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台了若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面对国内就业压力和国内外经济严峻形势,工商部门行政执法要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做到宽严适度。运用行政指导这一行政手段,以其执行的灵活、简捷、便利、柔和等特性,有助于减少磨擦,降低行政成本,从而实现治标并治本的行政执法目标。对市场主体开展预防违法行为或消除轻微违法状态,发挥行政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和增强市场秩序控制力的作用。

1、对于能够主动改正或者及时中止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社会危害较小或者尚未产生社会危害后果的,或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或因残疾或者下岗失业等原因、生活确实困难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依法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

2、对社会影响大、危害大等严重扰乱经济秩序的大要案要加大打击力度,将更多柔性监管手段与行政执法有机结合并自觉运用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监管目标。

(十八)扩大行政指导的适用范围和方式方法,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

11.减少不平等将促进经济增长 篇十一

Yet a closer look at the global situation reveals a potentially dangerous gap between profits and people.

Corporate profits are up and global equity markets are looking forward to another year of plent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unemployment and household incomes stand still.

The ILO’s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2014, which comes out this week, shows clearly that the modest economic recovery has not translated in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labour market in most countries.

Businesses have been sitting on cash or buying back their own stocks, rather than investing in productive capacity and job creation. In part, this is a result of continued weakness in aggregate demand, both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It is compounded by uncertainty about where new sources of demand will come from and uncertainty about public policies, for exampl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The increased flow of profits and liquidity into asset markets rather than the real economy not on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stock and housing price bubbles, but also damages long-term employment prosp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formal employment remains widespread, and the pace of improvements in job quality is slowing down. That means fewer people are moving out of working poverty.

Add to that the fact that in most countries, workers have been getting a smaller share of national income and of gains in productivity, while more of the income is going into profit, and we have a major problem.

Inequ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depressed incomes of most households and therefore constrains consumption growth, which in turn reduces economic growth. It also causes public frustration, raising the risk of instability – the current unrest in many countries is fuelled by perceptions of unfairness.

US President Barrack Obama recognized this when he recently called inequality “the defining challenge of our time.”

Boosting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would go a long way towards creating the incentive required for companies to expand and create jobs. And that entails moving away from the aggressive fiscal consolidation pursued in many countries. It also means addressing the declining share of economic growth going to workers, stagnant wages and high unemployment that have kept household spending down.

nlc202309012054

Increased wages lead to increased demand, so a key part of the solution is to set appropriate minimum wages and to have policies that reinforce the links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wages. Indeed, President Obama has called for raising the minimum wage and a similar proposal is hotly debated in Britain, while the new German government has agreed to create a national minimum wage for the first tim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productive economy, and make a firm commitment to investing in people, skills and jobs, and reducing economic disparity.

If we fail to act, if we fail to tackle the youth jobs crisis, long-term unemployment, high drop-out rates and other pressing labour market issues, we will be destroying hopes for sustainable growth – and sowing the seeds of further, and perhaps deeper social unrest.

http://www.ilo.org/global/about-the-ilo/newsroom/comment-analysis/WCMS_234482/lang--en/index.htm

今年的达沃斯峰会召开在即,有消息称全球经济正在以比预计更快的速度复苏。这乍一听是个好消息,而当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一消息揭示了利润和人们之间潜在的危险缺口。企业利润上升,股票市场上涨,然而与此同时失业率和家庭收入却保持不变。国际劳工组织2014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适度的经济复苏在多数国家并没有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升温。增加的利润和流动性资金进入了资本市场,这不仅增加了股票和房价泡沫的风险,还可能损害长期的就业前景。在发展中国家,非正式就业仍非常普遍,工作质量的提升节奏也慢了下来。当大部分的收入成为利润,工人的劳动所得占全民收入的份额将会更少。家庭收入的低迷反映出了不平等的存在,而正是因为其抑制了消费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加薪意味着需求的增长,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最低薪资标准,通过政策加强生产力与薪资间的链接。

12.流转税促进经济增长机制 篇十二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1.1 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1.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 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1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2.2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被大大地

扩展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原来是指自然资源,随后扩大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外在条件的总称,可分为信息资源与实物资源两大类。经济活动是永远离不开实物资源的,但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实物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成为辅助资源,而且成为主导资源,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主体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用它来辅助与支配物质生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资源,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四个特征:(1)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2)共享性。知识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而价值不被削弱,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3)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以在使用中产生知识,人类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知识。(4)易操作性。知识更易于传播和处理等等。

3 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当一个产业部门采用了一项新技术时,由于投入少、产出高、利润率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项技术很快就会得到扩散、发展和完善。这样,该技术的竞争优势很快会丧失。为了在竞争中始终保持有利地位,就得不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加快了技术进步。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的转型归根到底要通过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分配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知识生产率结合起来,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由低效率组合向高效率组合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转变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知识生产率,要使知识的不断生产、使用和分配成为进一步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摘要: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简要的论述了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影响途径。

上一篇:工程投标书怎么写下一篇:如何做好房产销售经理AA(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