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评课(共2篇)
1.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评课 篇一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尝试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尝试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注意安全。
1.与家长一道尝试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因为带冰到学校容易化,只好在家尝试做一做)。
2.做对比实验: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3.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教学要求】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出示水结晶的图片,引出《水知道答案》这本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欣赏美丽的图片,了解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的水
1.欣赏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的图片。
2.你知道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都是什么形成的吗?
3.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那么,水是怎样形成雨、霜、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雨、霜、雾的形成
1.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
(1)雨,同学们都淋过,可是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分组做实验:先准备半杯热开水,再把一块冷玻璃放在杯口,观察玻璃上是否有水珠。
(3)汇报观察结果:是否有水珠?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里来的?
(4)请将玻璃平拿举起,然后斜侧立起,观察到什么了?这就是下雨。
(5)小组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
(6)汇报讨论结果:雨是怎么形成的?
(7)小结: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来的就是冰雹了。
2.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
(1)霜,同学们见过,可是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分组做实验:先把碎冰倒进干燥的椰奶易拉罐(或玻璃杯),罐内放入一支试管,在试管和罐内各放一支温度计,在碎冰中加入盐,在罐底下放一块湿毛巾。观察: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霜了吗?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罐内温度计是多少度?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4)小组汇报:
(5)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
3.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
(1)雾,大家也见过,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2)学生分组做实验: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把一支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
(3)小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小组汇报:
(5)小组讨论:雾是怎么形成的? (6)小组汇报:
(7)小结: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多春秋季出现。雾分辐射雾和平流雾。
4.总结: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
(备注:
以上几个实验可以放到课下,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做的也很好。)
三.总结:
1.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的形态?(雾凇、雪、雾、雨、冰、云、露、霜、雹)
2.通过探究学习,你知道雨、霜、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四.作业:
1.等待机会观察雨、霜、雾、露。
2.把下雨、下雪、下雾、结霜的原理解释给小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要求】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3.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4.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一.探究空气中水的来源,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1.我们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2.看图片,讨论:
(1)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2)太阳照射水面,水会怎么样?天空中的云是怎么来的?
(3)阅读资料,认识蒸发和凝结现象。
3.小结: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测: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学案中的实验情况:
(1)实验要求: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2)汇报实验情况:水有什么变化?哪个盘子里的水最先蒸发完?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
(3)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
3.对比实验:
(1)实验要求: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汇报实验结果:有什么现象发生?
(3)小组讨论: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
(4)汇报讨论结果: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
(5)小结: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空气流通程度(即风的速度)有关。
4.总结汇报:概括地说,蒸发快慢还什么有关?(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与空气流通程度)
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1、分组探究: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气态
液态 固态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结:自然界中的水呈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态的水会发生不断地循环转化现象。
四、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水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2、自然界中的水呈哪三种形态?水是怎样循环转化的?
五、作业设计
1、继续观察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凝结现象。
2、画出水三种形态循环图。
3、写一篇《小水滴历险记》的科普文。
2.《用坐标表示平移》听后评课材料 篇二
这是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堂,关注了学生,学生得到了发展。
1、主人地位得到体现: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通过动手、观察、探索、归纳等学习方法,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体现了“参与中体验、活动中发展”的全新理念。
2、习惯、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在直角坐标系下坐标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探索,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自主探究、独立的有条理的思考、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思想。
3、学生情感、态度得到提升: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了规律,在解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习方式得到转变: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归纳-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5、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学案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画图、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符合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认知规律。
6、学习辅助条件得到保障:规范的学案的设计起到了导学作用。利用几何画板寻找点在平移过程中坐标变化规律,动画过程使几何与代数关系可视化,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感知。
建议:
1、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一起探索,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对于个体的错误见解,应该让学生自我去发现。如四小题,在两种答案的情况下,可以个人陈述理由,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