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

2024-06-17

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6篇)

1.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 篇一

关键词:预习单,讨论单,作业单,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高段的阅读课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高年级的学生, 年级越高, 课堂参与度越低究其原因, 重复讲授的内容太多, 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太小;作业机械操练的太多, 真正结合课堂所学的太少。所以我们平时接触的中高段阅读课都甚为枯燥, 学生的学习也十分低效。笔者提倡的“一课三单”的学习方法, 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课三单”指的是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这三个学习单, 贯穿一堂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课的教学。预习单是在阅读课前进行预习的学习单, 讨论单是在课堂讨论中使用的学习单, 作业单既有课堂作业的练习又有课后作业, 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 三张学习单将一堂阅读课更好地串接起来。

一、预习知其惑

(一) 课前批改

学生可以不题题都对, 但教师一定要题题都改。只有认真地批阅,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预习单的使用, 把学生伸缩性很强的预习作业变成了可批改的“可视”作业。笔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努力去做, 如果努力了还做不出来, 不要担心老师会批评。在评价时, 笔者把预习作业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一颗星的, 得星的孩子老师会奖励给他一张积分卡。一类是没有星的, 是明显有敷衍痕迹的作业。有星的预习作业只要达到书写端正、正确率在一半以上就可以了, 部分题目心中有数, 部分题目精心统计。教师要对部分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精心统计, 这一统计让教师更确切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笔者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对班级中学生认为难读难理解的字词进行统计, 按照学生提出的人数由多到少地在表格中呈现了这些词, 并对学生问题最多的“私塾”一词最先进行讲解。越多的学生提出理解困难, 老师就越要重视, 甚至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步骤地多次实施。

(二) 课堂讲解

学生具有共性的问题, 需要在课堂上设计教学, 对简单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中要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样例, 可以是优秀的范例, 也可以是错误的个案, 根据教学的需要出示。学生预习单的样例出示,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 学生往往很关注别人是怎么做的, 这是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所驱动的。如教学《麻雀》一课时, 笔者设计并让优秀学生讲解预习单中关于角色的关系图, 进而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起点明确, 落实明显。

(三) 选题订正

预习单是展示学生预习情况的学习单, 因此没有必要题题都订正。有两种情况需要认真订正:一种是没有认真完成而做错的学生;一种是课堂上作为重难点的题目。前一种情况是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他哪里会了, 哪里不会, 教学中能更好地落实。第二种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二、讨论展其智

一般来说, 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 获取知识技能, 进行情感交流, 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素质教育十分强调个性教育, 其核心是培养创造精神, 即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 讨论形式多样

课堂讨论在讨论单的介入下展开, 归根究底, 讨论单是讨论活动的记录, 关键还得看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观点类讨论, 主要是围绕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类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 逻辑无误, 就可以。因此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又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段是学生课堂讨论的初期, 教师比较喜欢这种简单表达的讨论。理由类讨论, 要在一定的观点下给出自己的理由, 理由的依据要从文章中找。这类讨论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高段老师比较青睐于这种讨论。在《麻雀》一课中, 笔者设计了怕与不怕的理由类讨论单;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观点类的讨论单。讨论单是不拘形式的, 如在《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阅读教学中, 笔者设计让学生讨论:《蒙娜丽莎的之约》写了哪几方面有哪些特点?笔者发给学生的仅仅是一张白纸, 他们把自己的小组序号写好后, 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写在白纸上, 最后贴在黑板上。

(二) 组织交流有序

讨论单只是一个论题, 真正影响讨论活动成败的关键还得看如何安排学生的组织交流。一个不常进行小组讨论的班级偶尔开展小组讨论往往存在困难, 或者导致课堂涣散, 因此,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程序很有必要。首先, 根据班级及教室特点进行分组, 最常见的就是四人小组和六人小组, 也可以按照观点的一致性进行自由组合, 再按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讨论。其次, 小组内选定记录者和交流者, 有时这两项任务可由一人完成。记录者将组内人员的发言记录下来, 进行概括归纳记录, 交流者则是小组内作为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的人。经常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 组内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任务班底, 而首次进行课内讨论的班级教师要加以指导, 落实任务和要求后小组内自行研究, 最后分派任务。再次, 班级交流的执行力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大考验, 一是要有序, 二是观点不重复。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让班级所有的小组交流代表起立, 营造交流氛围, 其他代表仔细听, 重复的观点不说。如果自己的观点全部被说到了, 就坐下。按序一个接一个, 直到所有人都坐下去。交流的过程5分钟左右。时间不长, 但处处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课堂最闪亮的一笔。

三、作业固其得

(一) 课堂作业当堂讲解

所谓课堂作业, 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练习作业。课堂作业在设计上往往与教学重难点一脉相承, 是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举一反三。课堂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当堂巡视作业完成情况, 对作业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正, 对作业做得特别出色的要及时奖励, 通常用打五角星的方法。课堂作业应当在课堂上讲评, 对一些突出的问题, 当堂讲解, 对优异的个例当堂展示, 及时地让学生对当堂学习所得内化吸收。如《穷人》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重点教学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因此在课堂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你一定也有过忐忑不安的时候吧, 走进考场时、上公开课时、成绩出来时……请你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如《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中, 重点教学生用“看到的+联想”的方式描写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课堂作业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观察达·芬奇的另外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用“看到的+联想”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课堂练习需要当堂讲解, 既能看到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又能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精彩的语言和描写。

(二) 课后作业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指教师根据自己阅读教学设计的课后作业不是指那些练习册上大量的重复操作的作业。课后作业因其作业设计上跨度比较大, 很难及时反馈。比如活动化的作业, 如课本剧、出海报等需要时间较长, 而且需要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生活实践类作业, 如问卷调查、劳动实践等需要家长的融入和配合更有效。因此, 教师要对自己设计的课后作业进行及时反馈, 很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组织协调力。普通的作业, 教师要做到当天反馈, 越是及时反馈学生吸收理解的效果越好。这和学生的遗忘曲线有关, 在遗忘初期加以强化, 学生的遗忘速度就慢下来。

“一课三单”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效果明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一堂阅读课, 设计和运用预习单、讨论单和作业单。将课堂站在学生预习后的出发点上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展开教学。在课堂中通过讨论单突破重难点, 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完成相关的作业单。“一课三单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凸显了语文课堂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文体特点[J].教学与管理, 2013 (5) :37-38.

[2]沈红霞.浅谈小学语文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12) :10-11.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7-01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五、具体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孟庆伟.注重现代学法指导,凸现学生主体地位[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3)

[2]范雪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09)

[3]梅妙聪.“图式”与快乐阅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小学教学设计. 2009(15)

[4]潘建忠.图式与句式教学:一个转折复句的教学实验[J]. 心理科学. 2000(06)

3.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教学,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探究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探索得到答案,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与此同时,教师仍然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需要恰当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和解疑,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通常教师可选择以下两种方法设置并引入问题。其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后引入问题。比如,讲解《白鹭》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提前下载的白鹭图片,同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安静欣赏音乐和图片,融入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接着询问学生观察图片后内心的感受如何,有的学生说:“白鹭的身段非常精巧。”有的学生说:“白鹭很美。”短时间内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引入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描述了作者对白鹭的感受,是否会和你们的感受相同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进行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然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学习。其二是以题目为切入点引入问题。比如讲解《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教师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说出看到题目后产生的疑问或者想知道的答案,学生们纷纷提问:“祖国指的是中国吗?”“题目中的我是作者吗?”“怎样把心脏带回祖国?”这些问题中包含了教师提前设计的问题,从学生的口中说中,更能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此时再要求其阅读课文,自主探索答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将探究贯穿于全程

首先是课前探究。讲解一篇新的文章时,学生需要自己主动学习相关资料获得知识补充,更全面地了解知识点。比如,教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题材与革命相关,对于当代的小学生而言难免感到陌生,并不了解课文中的事件、事物、人物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寻与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等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其次是课中探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深入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促使其在了解具体语言文字的同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讲解《花瓣飘香》一文时,先提出问题:“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小女孩的懂事?”接着鼓励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到并探究相应的关键字词和语句,进而了解到小女孩的孝心就是花瓣飘香中的香,与文本之间产生了共鸣。最后是课后拓展探究。教师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展开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理解的更加全面。比如,讲完《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要求学生阅读《雨后》《繁星·春水》(冰心)等作品,使学生更加了解冰心和她的爱心。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养成更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想的探究效果。

三、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有效探究

合理而科学的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其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评价的“度”,既要表达观点,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提出了有创意而且正确的观点,教师需要给以肯定和称赞;如果学生提出了不全面的见解,教师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比如:“老师相信再思考一会,你会得出更好的答案。”“虽然你的观点并不全面,但是老师还是要表扬你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精神。”这种评价可以增强师生交流,给予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若教师在理解或认识方面进入了误区,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引导,比如:“你通过思考得到了结论,这点值得鼓励,但是老师对你的观点有一点疑问,你可以仔细品味一下这一部分,可能会得到新的感受,现在就尝试一下好吗?”通过委婉的语言告知学生,而不是立即否定,或者以命令的语气要求学生重新想,强硬的语气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十分自然地重新阅读文本,最后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交出主动权,从旁引导其主动发现并积极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在恰当时机给以组织和点拨,认识到学生语文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开展高效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春燕,赵辉.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评价方法多元化推进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构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03):64-69.

[2] 刘佳.“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6):85-86.

4.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 篇四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含义

“自主”的实质是在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自主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我实现的能动力量,获得自我发展的最佳效果。使其具有自觉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究”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好奇的倾向,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它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是亲自去探索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搜集资料,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和养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它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启发诱导,创设情境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易感染和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从教材实际出发,遵循教学需要。通过录像、大屏幕投影,模拟表演或教师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等,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并以情境作为话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开拓思维,自主尝试

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要求,运用已有知识和技巧,独立阅读、思考、批划、发现的过程,以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本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中领悟发现。要保证充足的自读时间,让学生有目标的读,边读边思,使学生在感知课文语言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阅读文章时,我指导学生奏好以下“三步曲”: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点点画画,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精读课文,自释疑难,体会课文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他们通过自己读书、尝试、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同时也会发现新的疑问。教师就要让学生做好记号,进一步探究。

3.质疑感悟,探究发现

布鲁纳强调: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教师不要去代替学生学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探究发现”是学生在自己设疑的基础上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体味、探究、发现、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学生在自读中思考,在小组中研讨,在课堂中交流,教师适时激趣,把学生思维推向积极状态。

小学教材中往往每篇课文都有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词句来引导学生提出对全堂课起统率作用的、富有感染力的问题,也可以从语言文字、段篇结构、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时针对:“为什么要选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这个问题,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生甲(边画边说):“曹军在北岸,东吴兵在南岸,选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正好可以趁风行船,火烧曹船。”生乙:“风浪大,曹军不容易看清。”生丙:“火被大风一吹,会越烧越旺。”生丁:“大火被风一吹。烧到岸上,使岸上的兵营也烧起来。”这样互启互解,增强了探索研究的气氛。

4.归纳总结,拓宽延伸

这个环节的操作要点是: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拓宽思维,灵活运用的过程,通过综合操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能力强弱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存疑,到课外去探索,使学习过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1.精讲多思,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教材的安排必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有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能探究出结论或能弄懂。课堂的教学要避免教师对课文内容过多冗长的分析,或“满堂问”或“满堂灌”,应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讨论、交流,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揭示,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一位老师执教《小珊迪》一文,品读第1~8自然段时,他先让学生找哪些句子是围绕“纠缠”在写,避免了单纯的字面理解和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了解故事情节。由此学生纷纷找出了“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四次反映“纠缠”的话,这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了何为“纠缠”,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当时小珊迪“纠缠”“我”时的心态和所处的环境。

所以说,课堂教学应删除大量的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应相信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2.引而不牵,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基本能力;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地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他们不再以听讲、记录为主业,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得自悟,教师也不再是讲师而成了教练,他们引导学生学习,但又“导而不牵”。他们随时给学生指点,但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的读、写、说、议、思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而又不乏教师的相机诱导,如上海一位老师在执教低年级的课文《三个谜语》进行训练时,她出示了三个谜语,分别让每一个学生选择其一进行练说,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懂法、用法,小组内进行读、说、补充、再读,揭示了事物的属性,从而理解谜面与谜底的联系,很快学生就能悟出谜语的答案。

如何学习,发挥出学生自己的心力,这是教师应该研究的一门课题。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初步感知探究方法,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又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迁移达到拓展深化的目的。

3.鼓励为主,传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要着力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发展独特见解。无论是在个体参与、群体讨论,还是全体交流中,把只要能当众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够向教师质疑的,都视为学习心理素质的一个飞跃,予以表扬。对于学生的反馈交流要认真聆听,适当调控,不要随便打断或中止。对一时有疙瘩的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应加以鼓励“没关系”,对回答出错的学生同样加以肯定:“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真不错!即使说错了,这总比不动脑筋不举手好吧!”这些都会大大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

5.小学语文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篇五

【关键词】教学;合作;探究;创新

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学习,获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此教学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另外,学科不断变化与综合的趋势,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人们要想在当今知识总量以成倍速度递增的前提下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自学能力,无论是知识更新的周期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都可以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因此提倡学生以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意义非凡。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1.提出学习目标,下达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通过出示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做到对学习目标心中有数,明确探索的方向和目的,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避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浅尝辄止;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自学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对中等生的指导应相应增加。对学困生要特别关心,甚至可以和他们说些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学信心。

3.检查自学效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如在概念、计算较多的教学中,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可以让中差生或学困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要交代学生注意聆听,以给予他人尊重;在学生板演过程中,教师应照顾全体学生,通过巡视,及时了解位上的学生还存在哪些倾向性错误,并对错误进行分类,分析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学会表达。

4.归纳总结

通过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先讨论后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练习巩固

通过此环节,可以促进学生迁移知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使自主学习进步走向深入。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及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未知中提高素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意识

很多人都意识到有许多问题几乎不可能靠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要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也就是说厅强调竞争的社会中,其实还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尤为重要。

五、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2)具有民主性和合作性。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教师应当放弃外在的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实际上体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

(3)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有收获。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正是通过其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在运用“自主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人人都可以获得知识。

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条件

1.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2.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人的认知和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的交流能够进行知识的构建,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3.探究要有问题的空间

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革,同时有些内容不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前面我已经作了论述,在此不好再罗嗦。

上述部分只是本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些粗浅认识,无法概括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想上好每一节课,都必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这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方圆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林国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3]白灵语文教学论与语文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作者简介:

6.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

【分类号】G623.2

语文探究性阅读是指让学生自己来确定自己阅读的目标,自主展开的阅读,打破了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单方向的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这种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性阅读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理念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体验、领悟、发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滋育、经验累积及知识建构,从而得到整体发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人文性、主体性、交互性、创造性及多维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探析提升其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1、要以学生的阅读个性为着力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1)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异常独特且丰富,思维异常活跃的成长阶段,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视角自然是独具一格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文章形成的不同的、别致的见解,对学生的多样化思维不轻易进行否认;(2)教师不应擅自用自身的思维方式评判学生的思维模式,且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的思维之上;(3)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富有个性的个人阅读实践,充分重视学生的相关疑惑并积极予以解答。通过这些方式,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鲜活生命力,增添趣味性,进而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加工整理上要全面考虑,立足于适宜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化。教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1)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遵从加工合理、整理得当、难点详尽、重点突出等原则,防止取舍不当、内容过多過杂等问题的产生;(2)教师教学应立足于自身实际,找寻与自身教学开展最相契合的模式,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创设独具自我个性、特色味十足的教学课堂,从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夯实基础。

三、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答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求答案。只有首先提出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师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阅读理解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遇到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然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意义,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拿出来与全班学生共同探讨,通过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带动全部学生的思维,既能带动全部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可能提出老师事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老师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广泛涉猎,充分做好备份工作,这样才可能应付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

四、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给那些在小组及班级中发言较少的学生以特别的鼓励与关怀。使其能够有机会、有信心参与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探讨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谨防部分优秀学生全权掌控局面,引导每一名学生均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探究的权力。

(2)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知识应用,需要大量的探究、领悟、思维加工、自我消化和亲身经历,才能够对知识产生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及应用的可能。

(3)扩展学生探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间。传统课堂的固定座位、一成不变的黑板加板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第二课堂、阅览室、兴趣小组甚至社会生活中进行探究,赋予其更多的读书、动手、实践、动脑及探究的机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便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其不断优化、总结及完善内部结构,使探究式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探究式阅读教学,让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提高了老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探究式阅读教学虽然已经成为实践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但是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行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赤子(中旬),2014,(3)

[2]闫少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02).

上一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下一篇: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