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变改革典型材料

2024-08-06

农村三变改革典型材料(10篇)

1.农村三变改革典型材料 篇一

农村“三变”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安排我镇领导率相关专干部和部分农技人员员成调研组对我镇x村“三变”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摸底,形成调查材料提交镇党委班子会,作为议题讨论的参阅材料,根据会上各位班子成员讨论意见,整理成为报告呈报县委。

一、x村“三变”改革基本情况

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以来,全镇上下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新路径,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农村“三变”改革大大推动我镇农村改革步伐

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肯定。农村“三变”改革丰富了群众增收的渠道,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有重要突破性意义,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重要引领意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重要支撑意义。充分激活城乡发展要素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成果。农村“三变”改革成为为推动我镇农村改革的重要举举措。

(二)我镇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精准识别,找准“变”的的对象。找准参与“三变”的贫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抓分类引导,确定“三变”的方式。统筹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经营主体变为股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三是抓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变”的载体。壮大经营主体的发展实力,提高其聚集资源、资金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让农民参与到企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中。四是抓教育培训强化“变”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三变”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五是抓智能平台建设完善“变”的数据体系系。

二、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三变”改革的培训和指导不够,广大农户参与意识不强。

随机走访村民,知晓农村“三变”改革内容的农民不多,对其目的意义不了解,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房产抵押权理解不透。作为农村“三变”改革的主体,部分农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不配合“三变”的推进,有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回村参加土地资源的确权工作。

(二)农村“三变”改革配套的基础工作推进缓慢

一是“资源变资产”中对可变资产的资源进行确权进展缓慢。土地、林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基本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尚未完成。二是财产权属证件颁证工作未能如期进行。三是缺乏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没有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缺少交易规则难以对入股资产、抵押贷款资产量化操作。四是农户入股经营主体多数未能完善相关法律手续入股农户未签订入股合同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

(三)农村“三变”改革对经营中自然和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不多

农业产业周期长,风险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期盼在入股经济实体中“分红”愿望强烈。“三变”经营实体如何实施以短养长解决入股农民短期回报愿望强烈和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参加农村村“三变”改革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受气候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如何保障农民股东利益,防范风险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三社”体制无法满足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

由于体制问题,现行的“三社”难以满足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其存、贷利率、办理手续对农户没有优惠,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和营利性严重背离了农村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无法解决农业生产的融资问题。二是供销合作社现除了垄断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料经营权外,很少发挥农户和和市场联系的作用。三是我镇现有的农村合作社多数是生产型的,缺乏服务生产和流通的服务型农村合作社,难以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难以提高我镇农产品的商品率。

(五)经营主体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粗放

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体是十分重要的一方,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持续保障。我镇一些参加“三变”的企业经管理粗放,企业本身经营困难,很难带动参与入股的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个别农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项目资金来维持经营,难以持续发展。

(六)“三变”中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支撑

由于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匮乏,专业的良种、好苗木的提供、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专业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镇市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科技术和专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制约全镇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深化农村“三变”改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三变”改革的培训指导,激发广大农户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三变”改革的培训指导:一是成立培训机构,加强以农民为对象的农村“三变””改革培训与指导。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广大大农民进行培训,主要是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内容,要强化农民自强、合作意识的教育和诚信、契约精神的的培养。使农户明白农村“三变”改革是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农户自觉成为农村“三变”改革实践者。二是建立“三变”指导员制度。将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进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抽调选派的驻村干部对包村的农村“三变”改革进行指导,确保农村“三变”改革的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在实处。三是从农村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系统推进,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和现实生产力。

(二)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基础工作

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推进,要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配套基础工作。一是农民各种资源明晰产权要尽快完成,相关证件的颁证工作应同步进行。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组织和平台,出台可供操作的产权资源价值评估标准和交易规则对入股资产进行量化操作。三是在国家授权突破法律条款的的框架内,尽快出台农民入股经营主体的相关指导性政策,明确农户、经营主体各自的权利、义务。

(三)加强农村“三变”改革政策研究出台防控风险的具体措施

农业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农村“三变”改改革必须研究防范风险措施。

1.加强对自然风险的防控。一是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处置制度,将自然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二是探索建立完善农业产业保险机制,政府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对农民、经营主体的保险补贴,提高他们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保险公司要提供防范风险的多种农业产业保保险产品供农民、经营主体进行选择,分散自然风险。

2.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防控。一是由政府设立必要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作为发生市场风险后对农民的补贴或补偿。二是政府对我镇重要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保护价,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度。

3.加强对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实际控制人道德风险的防控。一是强化其内部监督建立入股股东监督机制,将企业经营纳入股东的有效监督。二是强化外部监督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强化对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企业账务、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管,确保企业规范运作,避免发生将入股资金占为己有的道道德风险。

4.加强法律风风险的防控。一是农村“三变”改革运作程序应在全镇范围内进行统一。统一各种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文书包括合同样本、权属证书、各种涉及农村“三变”改革的交易记录。二是在在各乡镇建立农村“三变”改革法律咨询服务点为广大农民、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的法律咨询服务。三是要建立农村“三变”改革中的农民与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冲突调解机制,坚决防止个别农民或经营主体只要权利不承担义务的不当行为,确保农村“三变”改革的公平正义。

(四)将“三社”体制改革作为我镇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阻碍我镇“三农”发展的“三社”体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一是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多数商业银行不愿涉足“三农”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多数在基础设施,对农户个体融资没有太多作用,农户贷款难度会越来越大,融资成本会越来越高。从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融资方式而言,自助合作性质的民间信用合作社必然会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承担者。建议市委、市政府选取有条件的乡村进行民间信用合作社试点,遵循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即“自愿与互助,民主管理,非营利,仅为社员服务,自主经营”。规模不宜太大,将社员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有利于社员互相信用的了解,降低信贷风险和社员融资成本。政府在起步阶段注入部分资金给予支持,参与制定规则,加强监督,保障社员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对供销社体制进行改革,将其经营垄断的公司全部剥离,使供销社主要职能转变为农户与市场联系方面的服务,提供农产品通向市场平台。三是鼓励发展服务型农业合作社,解决农业产业化中社会分工和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

(五)积极引导“三变”经营主体加强科学管理

积极引导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加强科学经营管理,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管理能力。提高种、养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改变部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项目资金的现状。

(六)着力解决农业产业服务能力不足和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实用技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建立完善政府和社会化的农业产业的科技服务专门机构和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引导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在金融、农资供应、农产品方面对农村“三变”改革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引导和扶持建立社会化的的种子、种苗供应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专业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等专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经济实体,为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支持。

为科技人员松绑,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农业产业企业或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解决农村缺乏农业科技

人才问题。

2.凉都新农村三变改革公益活动启动 篇二

《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经济》杂志社总策划、中国创新经营研究院院长谭勇、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昭祥、水城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廖翔、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发局副局长刘大忠、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光汝、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辉、水城县宏心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波等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

8月下旬以水城县为主要规模化种植基地形成特色农旅产业带的红心猕猴桃进入挂果采摘期,为了配合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三变”改革进一步深化落实,通过全国推广及在线营销作为“互联网+精准农产品”营销的切入点,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良好效果。

此次活动应水城云逸汇博科技有限公司及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联合打造的“云上水城”在线平台的盛情邀请,经济·中国创新经营研究院、万创中国、熊猫互动、优品街联合为红心猕猴桃的种植户与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展了营销渠道,以红心猕猴桃作为水城舌尖上的名片,进一步推动水城县以及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的全网运营,为黔货出山再创新高。

付昭祥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六盘水市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为导向,引导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即“三变”),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掉队,确保到2018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今年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30000亩,采摘产量2000吨;水城县宏心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新种植红心猕猴桃面积达23000亩,可采摘产量达到了1000吨。同往年相比,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最佳状态。

红心猕猴桃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神奇美味果,红色软黄金”美誉的红心猕猴桃,形成了区域性的品牌竞争优势。

六盘水致力于打造“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为主题的“世界屋脊·中国凉都”特色户外运动及旅游品牌,生态水城更彰显其独特魅力。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昭祥盛情邀约各界人士到“中国凉都”六盘水来体验19℃的夏天、360度的热情。

3.参观农村三变改革心得体会 篇三

为了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全面促进脱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9月5日下午,土桥乡组织部分科级干部、分管领导、业务主办赴白马铺镇肴子村参观学习农村“三变”改革先进经验。

参观学习中,白马铺镇负责人从肴子村苹果产业“三变”改革的创建过程、后期利益分红、保障措施以及全镇现有产业发展状况、发展理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对如何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三变”作了细致分析和交流。“三变”改革需因地制宜、巧做加法,在整合重组农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确保农户稳定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才能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和巩固提升。

此次参观学习,是对“三变”经验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是对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的再次探索,学习组人员受益匪浅。并表示,将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思路,推进全乡农村“三变”改革,动员贫困户积极参与到“三变”中来,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政府扶持共同实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稳定脱贫。

4.农村经济的三变改革策略探究论文 篇四

摘要: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因此,应聚焦富民强村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有效盘活农村的资源、资产和资金等要素,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三农”发展进入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腹地,所辖四个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区则属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体而言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六盘水市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农村经济的“三变”改革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验证明了这是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有助于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当前我国的农业改革应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增强农业的协调发展能力。而“三变”改革模式正是通过对农村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切中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实现形式之要害,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延续和深化,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是,虽然“三变”改革有助于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但也不应忽视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对这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审视,从而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开放性经验。

一、明晰“三变”改革的股权分配

“三变”改革中的产权明晰就是在清查核实和评估认定的基础上,将集体林地和水域等资源要素和农民的闲置房屋以及土地经营权等,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合作经济组织以取得股权,进而获取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如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将351亩集体荒山入股到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彝族风情街”,海坪村与景区管委会按30%、70%的股权比例占股分红,其中村集体和村民各占15%,仅此一项使得780名村民年均收入达千元左右。但是,目前在产权规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评估机制。农民和村集体以农用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入股时,因为缺乏成熟的土地评估机制,往往无法按租金除以长期利率的方法对农地进行合理估值,兼之社会资本的实际投资额往往不透明,最终导致农民和村集体的资源入股所占比例偏低,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是流转平台运行效果不尽人意。虽然六盘水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农村缺乏有效地市场运作机制,导致农村生产力要素无法充分激活,农村土地不能规范顺畅地流转,且没有鉴证机构的参与使得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而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低层次流转水平;

三是扶贫资金分配不公。以盘县的“岩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经济组织由村集体以22亩土地使用权作价66万元以及36户农民集资2314万元共同成立,后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到扶贫资金100万元,结果款项全部按原股权结构量化分配,这些农民并非贫困户由他们独自占有明显有失公允。

因此,一是要准确落实确权颁证工作。应通过方案论证、组织动员、实地测绘和结果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对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确权颁证工作,使农民和村集体的产权归属更加清晰,通过明确权能以充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建立评估和完善流转平台。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和农民的资源性资产,应在通过中介机构客观评估之后方能折算入股以换取相应的股权。同时,要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的土地房屋、合作社的股权以及增减挂钩项目结余的指标等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形成完备的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以推动城乡要素的充分流动;

三是要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各级扶贫资金均应归贫困村民集体所有,折资入股所形成的股权一定要落实给真正的贫困户,特别是“两无”村民(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以防止扶贫资金被少数农户和非贫困户占有。

二、推进“三变”改革的主体培育

2月,六盘水市出台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导意见》,提出在充分保障每个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20启动“三变”改革以来,有50.95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67.79万人(贫困农户12.2万户31.65万人实现了“三变”改革全覆盖),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2533家、家庭农场83家、专业大户5087户,且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6家,总体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这些经营主体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强。由于受到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和土地零碎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六盘水市的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不高。如水城县南开乡一些农户宁愿家庭经营也不愿进行土地流转,导致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小、注册资金低、从业人员少,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均处于劣势;二是农民和村集体被动参与。虽然不少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但在管理和分红等方面并未严格落实股份制原则,基本上属于一股独大或者异化为挂牌性质,既然是“农民变股东”就应让农民和村集体履行股东的职责、行使股东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决策,但目前在很多合作社中二者基本上只能被动地参与分红;三是高素质人才短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偏低,虽然六盘水市围绕农村“三变”改革先后开展了上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整体而言仍然属于短期行为缺乏连续性,培育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村人才供需矛盾凸显。

“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支撑。一是要扩大经营规模。政府应在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助推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规范管理。应规范农业经营主体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民及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让其回归合作的本质以避免空壳化发展。同时,应选拔普通村民担任监事职务,以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强化审计、工商和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工作,以有效启动外部监管程序;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变”改革的根本在于“扶人扶智”,因而政府应开展高效的、可持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帮助农民转变发展理念、应用先进技术及提升经营能力,最终解决农村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同时,政府应出台帮扶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并对回乡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

三、化解“三变”改革的经营风险

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因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三重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会影响到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同时,“三变”改革后农民和村集体的相关资产权益入股进入了农业经营主体,而这些实体的经营性质为自负盈亏,除了容易受到冰冻、旱灾、水灾和雹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的影响之外,还需要时常面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因而产生经营亏损风险的几率相对较高。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中平均起来大致为村集体占10%、农民占20-30%的经营主体股权,因而单个农民所占股份较少,导致他们不甚关注经营主体的运营状况,同时也缺乏判别财务数据真假的能力。即使某些乡村的村民选出村民代表或委托村干部代行监管,但又难免会出现他们被大股东“俘获”的问题,目前这已不是独立的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同时,在“三变”改革试点阶段由于以政府主导为主,能够为参与的经营主体配套优质项目,故而出现经营风险的几率较低,但在普及推广阶段由于全市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支持力度及惠及面在整体上有所降低,因而经营主体出现亏损的几率也会随之上升。

因此,应建立针对性强的、多层次的农村“三变”改革风险防控机制,以守住农民生产生活的底线。一是加大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保险机构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多元化主体需求,分类开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农业保险产品,先试点一批价格低廉、保障到位的特色果蔬和养殖等险种,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并积极推广;二是确保农民股东权益不受侵害。应制订和完善财务监管机制、合同备案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通过法律顾问机构全程指导农民签订入股合同以保障股权收益,在经营主体解散及破产之际应优先清偿之前与农民股东已发生交易但尚未结清的款项,确保农民股东的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在经营主体内部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推选村民代表进入董事会,代表全体农民股东对重大事项进行表决,而监事会中的村民代表则在不干涉运营的前提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四是建立经营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应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保障金制度,对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导致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民收益严重减少以至于不能满足最低生活要求时,应由政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结束语:

“三变”改革虽然始于农民首创,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综合配套机制的改革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因为“三变”改革会对农村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涉及到《宪法》和《物权法》等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因而也应健全和完善与“三变”改革相关的法律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孔令刚,蒋晓岚.农村“三变”改革目标、问题与难点突破[J],地方财政研究,(7):14-18.

[2]叶兴庆.以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02-29.

[3]何腾兵,夏先林.深化“三权”“三变”推进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贵州日报,2017-02-15.

5.农村典型材料 篇五

水泉坪村地处沁源县西南部,隶属灵空山镇管辖。进入村内通畅的水泥公路、宽阔的休闲广场、新修的办公大楼、林立的厂矿企业、整洁的村庄村容、怡人的绿水青山、处处的欢声笑语,好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引人注目的新农村发展图景。这一切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玉刚。

刘玉刚,男,33岁,中共党员,现任水泉坪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刘玉刚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在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县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多次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水泉坪村成为灵空山镇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一、不断搞好自身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村支部书记刘玉刚始终不懈地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锐意进取,始

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做新时期的共产党干部,在村支两委中干部中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六星级党员文明创建工作,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60%党员都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着重抓好了年轻党员、干部的选拔工作,吸收了一部分年轻、有文化、素质高的党员进入领导班子,有效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求真务实,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刘玉刚同志在工作中本着把实惠交给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过去,村里吃水难,每年春旱季节,群众不但浇不上地,连饮用水也不能保证,为解决用水难,村班子研究后,多方寻找出路,最终通过架设管网从王庄机井引入了水源。被自行筹资在村内铺设自来水管网,使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从而,解决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难题。多年来在刘玉刚的带领下村内实现了自来水、闭路电视、沼气的“三通”,使百姓得到了真真的方便和实惠。

三、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推动村子全面建设作为省级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村,他按照创建标准扎实深入地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硬件方面,对全村的主路路面进行了硬化,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村内百姓住房进行了维修和美化,修建了多处垃圾处理

点,路旁移栽种了绿化树木和花草,主路两旁安装了路灯,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从净化环境、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积极鼓励群众大上沼气池,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沼气池达30多个,方便了群众生活。在软件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三会一课”等各项党务工作得到正常开展,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经常开展文化、科技生态教育,率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村红白事进行规范,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近年来该村没有发生一例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开创了相壮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建好发展平台,带动全面发展

为推动村经济发展,在刘玉刚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精心谋划和积极运作下,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住依托大型煤炭企业有利形势在公路沿线建立了经济商贸区,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住房空难问题,又使一部分有想法的村民有了经营平台,提高了村民收入。二是促进了整个村庄的合理规划,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请山西省环保厅相关专家对全村进行重新规划;三是依托企业扩大了广大村民的就业,使更多的农民走出了田地,走进了工厂,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四是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多次组织村民前往山东寿光等地实地考察,鼓励村民发展

种植养殖业,现建成养鸡场,核桃种植基地等项目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使相庄村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都居于全镇的前列。刘玉刚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村民造福,受到全村人的称赞。他们说:“村两委带领俺发展经济,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桩桩件件都办到心坎上。”

6.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六

一、抓组织建设,确保领导坚强有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战、持之以恒的任务,需要上下齐心协力、参与配合,需要全体干部人员思想和行为高度一致。一是成立新农办,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镇党委将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党委议事日程,安排专职人员,严格明确职责,投入专项经费,制定建设规划,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分析问题,查找不足,寻找差距,改进提高。二是加强镇、村两级班子建设,全面提升成员综合素质。镇党政班子团结务实,模范带头。每周开展一次学习例会,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政班子成员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在行动上步调保持一致,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村级班子建设管理完善有序。在村级管理上,镇党委积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标兵、把党员致富标兵培

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带头人。

二、抓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依托小城镇升级改造和市级文明村创建的机会,张坞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一是实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完成25个行政村118公里的村村通和组户通道路硬化,农村道路硬化入户率达90%。二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全镇的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留召、元村、凹里、王岳、程屋、石门等村饮用自来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95%。三是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投资160万元,建成了一个乡级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20个村级文体广场,为不具备安装“一场两台”的5个山区村配备健身路径。四是加强市级文明村创建。投资258万元建成了留召、王岳、新庄、尚午4个市级示范村。市级示范村尚午村投资16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楼,标准化卫生站和休闲文化广场,硬化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配置了一场两台和6组健身器材,硬化道路2510米,衬砌排水渠道1540米,改造门楼27个,修建花池760米。五是加强小城镇升级改造。小城镇升级改造以汉唐风貌为主题,投资58 万元完成墙体立面粉刷8000平方米、彩钢瓦抛屋顶制作1000平方米、更换临街店牌200个、新建垃圾池10个、新建花池260米、硬化蔬菜市场2000平方米。

三、抓村容村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实行台帐工作法。要求各行政村根据自身情况,每月列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台帐,每项整治任务都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镇党政办阶段性地进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成了卫生保洁队。各行政村按照“三清七集中”的要求,组建卫生保洁队,完善卫生保洁制度,充分调动保洁员积极性,不定期开展村级卫生检查,将检查结果与保洁员工资相结合。三是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要求试点村率先启动,各种大型机械对堆积多年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四是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巩固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成立了由村委干部、党员组成的卫生监督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沿街农户环境卫生评比,评比结果在全村显著位置公示,并在村里广播上宣布,卫生评比结果做为文明新风户的依据,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农村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由管理员每天调阅监控记录,把一些乱堆乱放、乱排乱流、乱扔乱倒等不文明现象每周整理一次,并由村组干部直接送到农户手中,提出整改要求。

7.下关新农村典型材料 篇七

南召县留山镇下关村位于镇北部,距镇政府4公里,紧邻旅游名胜古迹千年古刹——丹霞寺。全村共辖11个村民小组,235户,1080人。该村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和特色做文章,坚持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方略,立足于乡村产业优势和资源基础,加强规划引领,融入旅游元素,完善基础设施,把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培育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起来,坚持把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美结合起来,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村组变新貌、换新颜,颜值迅速飙升,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美丽蝶变之路。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和个人化,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村两委着力从解决广大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在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通过多次召开会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积极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常抓村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下关村一直把对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制作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评选活动,利用新建的文化广场,组织村民跳广场舞、文化演出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4+2”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三、发挥核心作用,倡导文明新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下关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要求班子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经,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

在几年来的班子建设实践中,下关村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党员队伍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组织建设上注重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人才,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制度上,坚持“两学一做”、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四联两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管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组织制度上,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使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作制度上,坚持村务公开制度和村干部考核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经济建设,参与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坚持村民自治方针,村民代表例会制度。注重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依法治村的活动。党支部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参与经济建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较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突出“三位一体”,建设文明新村

近年来,下关村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生态和特色两篇文章,以全域景区化为抓手,特色产业、旅游观光、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文明新村路子。

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该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因势利导,鼓励、扶持群众发展花卉苗木、莲藕种植、渔业养殖,形成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目前,该村以恒昌月季种植合作社为龙头,带动村里群众主要种植月季、玉兰、桂花、女贞、紫薇等观赏和绿化苗木1100余亩;以碧源莲藕种植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全村发展莲藕种植200余亩;以蓝泉水产养殖公司为龙头,带动发展水产养殖30余亩,亩养殖水面年效益3万多元,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该村紧邻千年古刹丹霞寺,充分发挥近邻名胜景区的比较优势和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的自然优势,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业。下关村有200多亩荷塘,夏季荷叶田田,荷花姹紫嫣红,娇艳无比,清香袭人。优美的荷塘美景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出游脚步,每逢周末广大市民徜徉在百亩荷塘间,兴致勃勃观赏荷花,拍照留影,尽享闲情逸致的田园之乐。目前已建成农家乐接待点9家,有3家日接待量在200人次以上。富裕起来的群众,自发地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美丽新家园。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乡风文明人文美”的要求,该村深入实施以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依托河南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科学制定规划,精心设计建设蓝图,让乡村建设融入大自然,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醉”美新农村。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新建道路6公里,新建排污管网2000米,治理河道1200米,新装太阳能路灯70余盏,还建立了景观广场、垃圾中转站,修缮美化房舍74户,配置了垃圾桶和乡村保洁员,农村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配套完善道路硬化、供排水工程、垃圾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到位,亮化体系到位,通信供电设施到位,达到了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的目标。

现在的下关村文化活动有场所,体育活动有设施、照明有路灯、卫生有人清、当兵入学、生病遭灾都有补助、老弱病残者生活有保障,农闲的妇女打起了腰鼓,扭起了秧歌,跳起了广场舞,社会主义和谐新风在全村正在形成。

8.新农村典型发言材料 篇八

加快推进xxx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10年12月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xx县xxx的新农村建设作经验典型发言,请审议。

2010年,在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xxx以富民强镇为发展目标,以“生态xxx、旅游xxx、商贸xxx”为建设主题,狠抓新农村建设,在镇村同治、产业培植、示范带动、农水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整个xxx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力促新农村建设发展上水平。xxx地处湘鄂两省交界,是省级重点镇、边贸旅游重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的山石矿产资源、繁盛的商贸物流经济给此地的发展带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对于今天的xxx很重要,但对明天的xxx更重要。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就给xxx的发展定出了合理的导向,即为“生态xxx、旅游xxx、商贸xxx”。因此xxx在新农村建设上突出了这一主题,以具有地理优势的边贸经济、具有传统优势的绿色蔬菜、具有创新优势的鱼鸭共生、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主要建设内容,始终坚持镇村

同治为平台、产业培植为核心、强化基础为抓手,牢牢把握围绕资源兴产业、围绕产业办基础、围绕基础聚民心,努力提高与湖北xxx竞争的综合实力,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城区亮点,做强规模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着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力争通过三年的集中建设,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等三大目标,把示范片建设成为产业品牌响亮、城建设施配套、旅游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农村文化丰富,具有生态旅游边贸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三年投入建设资金4000万元,受益面积2500公顷,直接受益人口3万多人。

二、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力促新农村建设发展上台阶。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是其总体目标。在xxx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发展实施了三个“齐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是改善农水设施齐步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才能确保农业丰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对全镇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统筹安排,把长期堵塞的主干沟渠作为重点清理的重中之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对沟渠进行了水泥硬化,以确保沟渠能充分发挥旱涝保收的积极作用。今年,我镇投入15万元兴办镇党委书记、镇长样板工程,马坡湖电排机尾至万米渠3000米的疏洗,施工时采用了小型吹泥船、挖土机等现代化工具,鼓励农民自发投工投劳,总计完成工程土方2.4万方,围堰土方800方,占用油菜地面积50亩。同时,开办村支部书记办点工程,完成新农村示范片内沟渠疏洗8700米,完成土方7万方,完成毛沟堵渠疏洗4.5万米。

二是调整农业结构齐步走。我们着重打破传统农业结构,在长山白家示范片内发展以西瓜、豆角、辣椒、冬瓜等蔬菜种植的种植经济,以推广鱼鸭共生.生猪繁育技术的养殖经济,以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加工经济,实现宜棉则棉、宜田则田,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我们还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努力增强益久、亿棉、东升米业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三是更新农业观念齐步走。我们着力在一改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农业观念,培育现代化的新农民。更新了农民的发展观念,实施了“三个链条”带动效应,即带动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的发展链条;带动资本+技术+人才=农业产业的发展链条;带动诚信+品牌+生态=竞争力的发展链条。以xxx为例,发展鸭产业,建立鸭产业协会带头、农户入会,搞好基地建设,带动鸭苗孵化、养鸭、宰杀、鸭产品加工、板鸭成品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条,发展鸭文化一条街,树立诚信意识,打造xxx板鸭等一系列品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改革创新,狠抓亮点,力促新农村建设发展上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一改过去装房铺路的观念,着力于推存出新,不断打造xxx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设观念新。我们着重突出了“生态建设”的观念,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工作,完成示范区内新种枇杷、柑桔等经济果木林3000株,栽风景树樟树2200株、杜荫800株、广玉兰700株,两个集镇码头新植风景树700多株,同时以点带面,累计完成各类树木栽种4.5万株。“绿林绕新村”的生态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是建设主体新。我们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单纯的农民扩大到了市民、企业老板、个体工商户、城镇市民,争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鼓励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捐款捐资。我们通过认真的谋划,努力拓宽筹资渠道,争取到各类捐资达1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xxx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是建设内容新。我们以鱼鸭共生、环保鸭加工,蔬菜种植、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拉动“生态xxx”建设,以冲凤

峪开发、上山公路、xxx壁画等项目推动“旅游xxx”建设,以迎宾大道、垃圾中转站、小街小巷整治等项目带动“商贸xxx”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完成房屋改造84家,道道硬化5600米,新建道路1000米,建桥3座,沼气池200个,改厕400处,改厨200家,建鱼鸭共生基地150亩,培植鸭产品加工厂一个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真正开创了xxx“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质量优”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管理、强化落实,力促新农村建设发展出成果。在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市县两级44家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我们按照“绝对统一思想认识,绝对服从;高度集中时间精力,高度领导;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强力调度;严格责任目标结帐,严格考核”的纪律要求,把镇村同治、xxx板鸭、绿色蔬菜、鱼鸭共生和旅游开发等五大示范产业板块的建设任务,分解为26大工程和128个细项,并根据实际工作量,明确了任务日程表和细项的任务责任人。通过组织400多人次的项目区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近于600人次的多方位多层面群众座谈会、编印《新农村建设动态》和周任务、周调度、周考核、周结帐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示范片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在点多线长、任务繁重和矛盾相对集中的复杂环境下,承担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以市县新村办等上级部门领导为榜样,不约而同的主动采取“白加黑”、“五

加二”的工作模式联项包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2010年的一年里,xxx上下一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离群众的现实需要、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去解决。我们深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xxx干群团结一心、奋斗拼搏,xxx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9.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篇九

新和堡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整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广场,描绘出一幅新农村景象。这就是阳高县委、县政府XX年实施移民搬迁成立的行政村,共安置8乡镇27村1200口人。

阳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和堡移民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投资370万元,硬化街内道路12公里,建公共厕所一处,村委会1处,门市46间,广场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间,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安装160kva变台一座,架设高低线路6.5公里。

在移民新村建成之后,及时成立了村“两委”班子,以党员为标杆,围绕高效产业,从种、养、劳务输出三方面发展新村的后续产业,保证移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从2011年以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短的一年内已建猪圈240个,发展种猪500头,育肥猪XX头,建竹竿拱型大棚350栋,发展万寿菊300亩,劳务输出30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移民的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建强硬的新村“两委”班子

新村的发展离不开强硬的“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新村“两委”班子是由搬迁户中品行好、有能力、有文化、有创新、有干劲、有经验的劳动能手、科技明白人组建起来的,同时班子主要领导都是多年来在旧村工作,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具备很强的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具备浓厚的群众基础。组建的新“两委”班子有坚强的素质和战斗力。

二、加强新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

10.农村信用社典型材料事迹 篇十

截止年初,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741万元,较去年年初净增1684万元,完成年计划1500万元的112.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831万元,占各项存款总额的90.7%;股金余额1090万元,其中:资格股394万元,投资股69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681万元,较去年年初净增563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8760万元,累计收回各项贷款7547万元,不良贷款绝对额较去年年初下降522万元,占比下降6.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599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22%,实现各项业务收入1013万元,同比多收137万元,实现社社盈余,净利盈15万元,完成年盈余10万元的150%。

究其原因,农村信用社一班人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大组织资金力度,不断壮大经营实力

存款始终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源泉,全县农村信用社按照“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的发展思路,切实改变过分依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不良做法,促使存款工作快速增长。

信用合作社一班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根在农村、服务农村、贴近农村的优势,发扬老信合人的“背包银行”精神,转变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以真情回报客户,赢得信赖,赢得存款。

他们还结合县域条件、经济环境状况、业务发展等实际,区别对待,逐社逐人下达任务。营业部、城关、柔远、悦乐社人均净增存款35万元;元城、五蛟、城壕、南梁社人均净增存款25万元;其他社人均存款15万元,并建立了组织资金激励机制。尤其是上年存款严重下滑的悦乐、林镇、城关3社,今年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行动起来,扭转了存转下滑的局面,存款分别较去年年初净增了113.3万元、46万元和199万元。

在搜集信息方面,他们及时捕捉信息,细分客户群体,紧盯科技致富能人,个体工商户、驻地油田单位,与他们广交朋友,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竭诚为客户服务,发展了一批黄金客户,不断壮大资金实力。

在积极争取涉农单位资金方面。各社加强与地方党政、人行、财政局的联系,得到理解支持,使各乡镇单位帐户开立到信用社。同时,代理了全县19个乡镇的粮食直补资金兑付业务和11个乡镇的退耕还林(草)补助款项。将74.04万元直补资金和1000多万元补助款及时兑现到农民手中,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双满意。另外,加快电子化建设,开办了联社营业部等7个网点的综合门柜业务,5月23日成功开通大额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手段大大改善,赢得更多的客户。

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送支农服务

他们不失时机,全力以赴抓好支持春耕生产和抗旱工作。去年年初,各信用社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相关政策,合理调整淡旺季信贷工作重点,抓难点、保重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首先,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及时掌握信贷投向和资金需求状况;其次,抓住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宽组织资金渠道,壮大支农资金实力,提高信贷资金自给能力,不断扩大农户贷款面。累计发放春耕支农贷款3489万元,帮助农民购买地膜670吨、化肥2900吨、种子55.3吨;农机具6584台(件);发放抗旱贷款140万元,维修自流渠道4条,清理渠道34公里,维修电力提灌站20处,购买喷灌机、水泵255台,购买柴油620吨,既保证了春耕生产资金需求,又确保了抗旱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加大了基地建设扶持力度。在保证春耕生产和抗旱资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各信用社在草畜基地建设上,坚持走“广种草,舍饲养,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发放贷款2476万元,支持农户种植紫花苜蓿8.05万亩,发展舍饲圈养户6830户,其中舍饲养羊4580户,暖棚养牛2250户,大家畜饲养量已达到5.7万头。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中南部悦乐、城壕两社重点支持了10万亩洋芋基地建设,东部山庄、南梁、林镇三社重点扶持了10万亩白瓜籽、玉米带状种植基地建设,北部五蛟、元城等5社重点扶持了1.64万亩优质杏、0.42万亩苹果和20万亩小杂粮基地建设,西部王咀子、上里塬两社重点支持了1万亩黄花菜基地建设,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全方位调整和优化。

针对 80%以上的农户住在偏远山区,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差,增收困难的基本县情,县委、县政府从 年开始实施以围庄整地、围庄造林、围庄种草和围庄打窖为主的“四个围庄”工程,逐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解决山区群众吃粮、饮水、花钱问题。各信用社积极采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共发放1178万元贷款,支持山区群众围庄整地36.94万亩,户均15.4亩;围庄造林2397万株,户均915株;围庄种草42.88万亩,户均17.8亩;围庄打窖6.24万口,户均4.2口。目前,全县已有11560户群众实现了四项整体达标。同时,全县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323万元,支持“双培双带”工程702户,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贷款户28户。

及时安排了“百千万”活动。首先,按照分局要求,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时制定了“百千万”活动实施意见,主动向县政府请示汇报,得到大力支持,并以华政办发[ ]31号文件进行批转,推广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遵照执行。其次,在借鉴陇南武都联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南梁乡进行了试点,在试点工作中,依据地理、环境、交通、项目等因素,协助该社搞了“三查一档”、“授权授信”、“三收一扩”、“五增一降”、“三送一贷”和各项责任的落实工作,并通过市局考核验收。在开展“百千万”活动的同时,又狠抓元城信用村镇创建工作,经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开展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户建档、信用等级评定、核发《贷款证》等工作,使元城信用乡镇于XX年12月9日命名授牌。目前,全县已创建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15个。

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

在落实清收目标,加强考核管理方面,联社将不良贷“双降”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检查,根据票据兑付计划,制定全年清收目标,按照“时间到,任务清”的序时同步原则,将任务按月分解到社,并与各基层社签定清收责任书,清收任务完成情况与责任人的工效挂钩考核。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项清理”工作,清理了内部职工贷款,共计清理出职工及关系人贷款29户88笔101.9万元。逐户逐笔建立了台帐,制定了清收措施,落实了清收责任。对合同期内的23户79.7万元贷款,要求各责任人在期限内收清;对逾期的6户22.2万元贷款,要求各责任人限期清收。

上一篇:《残障者之光─海伦凯勒》读书笔记下一篇:甘孜藏族自治州成品油零售市场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