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024-10-26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共13篇)

1.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一

以生命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果一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责任感,那这个班级一定是个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珍惜集体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不能靠各种强制手段。让孩子表达意见,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懒得做作业的学生,其实就是学习缺乏责任心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管制和惩罚,见效不大,而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完全应该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等习惯。要相信每个学生不会生来就厌学,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多半由于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信任他能完成学业,孩子一定能对学习产生责任感的。

二、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做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在集体中树立健康舆论的同时要让每个队员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要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对优秀集体产生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统一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三、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而学习得来的。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最终外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教育者是第一榜样,自身的行为往往比语言对学生有更强的感染力,因而,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即“以性格培养性格,以心灵塑造心灵”。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教和言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以一种榜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教师责任感真强”从而产生我们也应该这样的念头。

其次,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大力表扬班上富于责任心的人和事,组织榜样者向全班介绍各自的动人事例,还给他们记上光荣册,以激发全体学生向先进学习的思想感情。德育心理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不乐于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启发我要让学生把整理抽屉看成是“我要做的事”,而不是“要我做的事”。于是我就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找找哪些同学平时能自觉地整理抽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听了榜样们的介绍,学生们都流露出了钦佩的神情,于是我便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做事贵在坚持,坚持天天整理抽屉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此时,学生的责任情感完全被激发了起来,纷纷表示:我行的!

四、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的责任感在具体的行为情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在良好的班级氛围形成之后,学生产生出一种表现的欲望,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行为情景。在班上我推行了“班级自动化管理”方案,设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全班同学轮流任值日班长),还设了其他如学习委员、中队长„„岗位,这些岗位,都可通过竞选上任。几乎班上所有学生都表现出了参与竞选的意向。竞选之时,很多学生克服了自身胆小、怕羞的弱点,勇敢地走到讲台前朗读了自己简短的甚至不大通顺的演讲稿,我对所有登台的学生都给予了肯定,大多数学生都进入了班委会,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表现出认真、主动、负责的特点。此外,推行各种委员负责制度,如“班级岗位制度”,做到人人有岗位。我把教室按空间分划到每位同学身上,让教室的每个地方有人管,每个人有事管,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根据班级工作需要设科代表,报刊发行员、图书管理员等,学生在具体行为情景之中,责任感得到良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不是通过一件、两件事就能形成,它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和行为的定势。为了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才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就必须对儿童加强行为实践的指导。我组织学生开展很多活动,午会、班会、队会放手让学生主持,结合活动进行实践的指导。如在班队活动、午会上指导学生“怎样做好值日”“怎样做好岗位劳动”等。若班里出现责任感不强的人和事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辨析,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认识,让他们在行为实践中逐步培养做事认真负责的方法和态度。

事实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放给更多的同学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同学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班里,谁都明白,班级是同学们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同学们都很愿意为“家”出力。学生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把队员组成了有机整体,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图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们在集体活动的安排中有机地安排好学生群体,让学生通过集体成员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学生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逊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集体协作精神。

六、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化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综上所述,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等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面步调一致,密切配合,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富有责任感的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繁荣昌盛。

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集体意识

一、要求学生维护集体荣誉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集体的力量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集体成员是由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的和一致的行动联系在一起,每个成员为共同目标所激励,受共同舆论所制约,也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着集体。集体又以它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塑造着每个成员的灵

魂。在这里,集体的目标成为每个成员自己的要求,每个人都自觉地使自己的行动与集体的舆论一致,以集体的荣誉为重。班级正是这样的一个集体。

要让学生有一种“班集体是我们的家,人人都要爱护她”的意识。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班级争荣誉”或“我为班级做贡献”等主题班会,首先让学生明白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学生违反纪律时,就要告诫学生,及时改正缺点,不能因为一个人而影响了集体。在各项比赛中,当学生通过努力为班级争得荣誉时,不仅要肯定学生的个人成绩,还要肯定学生通过努力为集体带来的荣誉,让学生以集体为

荣。

二、培养学生互助互爱

班级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它应该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大家互相依存,互相关爱,密切合作,愉快生活。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让班级充满爱,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助互爱。让学生把关爱送给同学,将爱献给老师,而班主任在付出自己的爱时,也要智慧地“回收”学生的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才能满足学生关怀他人的精神需求.当集体中的成员团结一致时,集体就会积极向上,这就需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相帮助。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就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帮助同学;当别的同学有缺点时,就要想想能不能帮助他改正缺点;当同学之间有了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时,班主任要及时教育学生找自己的不对之处,主动要求和解,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每次教育机会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在班集体中同学之间一定要互助互爱,惟

有这样的班级才会让学生有种“家”的温暖。

三、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总喜欢和自己的同龄伙伴在一起玩耍,因此,班主任可利用班队会课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集体。在大家的努力下,教室布置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时班主任要及时引导学生,使他们意识到,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人人出力,我们的班集体才能更温暖,同学们才能更快乐。在适度的竞争中,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形成了“我为班级争光彩”的意识,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使集体荣誉感使不断得到升华。

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要注重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而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当学生取得成功,尽情享受胜利的欢乐时,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便油然而生。

一旦学生心中有了集体,能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出份力,那么集体意识就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了,这份意识能让学生精神振奋,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而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2.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二

一、循循善诱

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对集体的态度,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在乎自己的利益。因此, 教师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法, 使他们习惯在集体生活, 并萌发爱集体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 家人都非常的宠爱, 要什么给什么, 这就更加养成了他们凡事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针对这一点, 我有意识进行反面教育。例如:在分饼干时有意少分给一些幼儿, 让他们体会到难过的感情, 让大家都体验到难受是非常痛苦的, 都是不喜欢它的。再引导幼儿进行帮助, 把自己的分一些给没有的幼儿, 从而抓住时机进行集体表扬, 使他们体验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情感, 从而懂得在别人难过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加深幼儿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理解, 进而产生爱班集体, 爱小伙伴的情感。

张林小朋友刚升班时比较任性, 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都必须听她的, 谁不听她的她就把谁推开, “你走”、“讨厌”的恶语不绝于口, 因此, 她朋友很少, 更感受不到集体生活的愉快。我们分析了张林的心理特点, 决定加强对她的个别教育。我们在指出她的缺点的同时, 针对她爱劳动的优点, 常常请她为集体做一些小事, 如给鱼换水、整理美工角、给花浇水等, 使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任。在“大带小”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张林做些关心弟弟、妹妹的事, 如让她给弟弟、妹妹整理床铺等。每做完一件事, 老师和全班小朋友都给予鼓励, 使她体验到关心他人的愉悦感和自豪感。通过这些活动, 她受到了教育, 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 从而萌发了集体情感。

二、有机联系

幼儿爱集体情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生活中通过幼儿自身的体验以及教师、家长良好情感的感染, 方能形成。因此, 我们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 力争使前后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让幼儿通过多次的感知, 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

比如:我们利用孩子喜欢过节的特点组织了“过六一”的活动, 使孩子们感受自己节日的快乐, 亲身感受到为班级美化环境的愉悦感, 增强班级的小主人的意识。在此活动中,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他们有把自己亲手折的、剪的、画的作品拿来, 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他们理想的乐园。李一文说:“我觉得吊起我的纸飞机, 心理就特别高兴。”王美说:“我觉得摆放我做的大树, 活动室更美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杰作把活动室点缀得那么美丽, 都沉浸在一种无比欢乐的情绪之中。

幼儿对集体的事常常漠不关心;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满不在乎、不负责任;玩具掉在地上也熟视无睹, 从玩具上踩过去也习以为常;分散游戏时多是独自玩, 即使一起玩也常常为争抢玩具不欢而散;在竞赛时, 对本队的输赢毫不在意……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幼儿明白了要做好班组的事, 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从此, 孩子们更爱自己的班体了, 每个人都抢着为集体做事。现在图书有人整理, 娃娃家有人擦, 自然就有人关心。看到谁搬不动东西或遇到别的困难, 小朋友会主动去帮忙, 还愉快地说:“来吧, 一起干, 人多力量大。”

经过一年的教育, 孩子们热爱班集体、热爱同伴, 知道关心别人、体贴别人了。有一段时间, 我患了胃炎, 疼痛难忍。一天下午, 我看病回来时, 看到小朋友们向我拥来, 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们听说我要回家休息, 都围拢过来问长问短。刘超给我搬来了椅子说:“母老师您坐下, 我给您讲一件事, 您听取后胃就不疼了。昨天我妈妈的钱包被偷了, 里边没钱, 只有我的一件玩具。您说逗不逗?”我真的被逗乐了, 多么可爱的孩子!现在他们不但会关心别人, 会发现别人痛苦时, 会想方设法帮助别人减轻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们都会为争取集体荣誉而努力。为了争得卫生流动红旗, 孩子们自己讨论分工, 明确各自的任务。互相检查督促, 以保持班内的清洁卫生。经过努力, 孩子们如愿以偿。当园长表扬孩子们时, 孩子们都说:“这是我们大家的功劳。”做竞赛游戏时, 大家都会为参赛的小朋友助威加油。取胜时孩子们会说:“是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才取胜的。”有时输了, 孩子们会说:“这次我们团结得不如别的班好。”

孩子们在幼儿园培养起来的热爱集体生活、热爱同件、愿意为集体做好事、努力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美好情感, 到小学后也得到了教师的称赞。马小婉上小学后老师特别喜欢她。妈妈反映说:“在幼儿园时, 一轮到她做值日, 早上5点半就不睡了, 唯恐去晚了花没人浇, 餐具没人摆, 所以总是第一个到幼儿园。现在上了小学, 仍然很早就到校去做值日。”

三、抓住契机, 通过具体活动, 适时对幼儿进行教育, 有效导行

工作实践中, 我深知:爱集体、爱他人等高尚品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让孩子们在活动情境中体验, 提高认识, 完成内化。活动中, 孩子们是主体, 只有通过幼儿自主活动, 加上教师恰当地引导, 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注意抓住契机, 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班里孩子到剧院观看《水晶之心》, 就是培养孩子“集体荣誉感”向孩子们进行爱集体教育的大好时机。我先在全班进行了动员, 让孩子们知道这是最能展示幼儿园大三班的大好机会, 要求孩子们做到服装、队伍整齐, 一切行动听指挥。每个人心中都想着集体, 想着为集体争光, 那天全体孩子穿着整齐一致的服装, 队伍整齐。沿途受到了路人的好评。听到这些赞美的声音, 孩子们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脸上也洋溢着笑容。我趁热打铁, 小题大做一番, 告诉孩子们, 集体好了, 每个人都光荣,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 集体才会强大。

四、利用游戏的趣味性, 增强幼儿的爱集体的意识

幼儿生活在集体之中, 就要遵守集体的规则。然而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不会从集体的角度去约束自我。为此.我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 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 并利用游戏的趣味性,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使幼儿在游戏中将遵守规则转变成一种心理需要, 使规则的遵守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例如:在《我们都是机器人》的游戏中, 幼儿分成唐老鸭与米老鼠队, 学做机器人, 严格按指令做事。比一比, 哪一个队能更好地遵守规则。游戏中孩子们为了获胜都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之中无论谁违反了规则, 大家都为之惋惜, 为之懊悔。通过游戏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

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教师应循循善诱, 用爱的乳汁点点滴滴地浇灌孩子的心田, 催发孩子们爱集体的情感。辛勤地浇灌, 带来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回报。

摘要:在我国, 当前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 自我为中心, 没有集体意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教师如何针对幼儿心理状况, 贴近社会, 形成教育特色, 增强教育效果,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爱集体,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晶波.3-6岁幼儿同伴交往冬季的研究[J].幼儿教育, 1996, (7) .

3.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篇三

关键词:担当;价值;成长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教育越来越少,导致很大一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感。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响应团中央、全国少先工委提出的“培养学生责任感活动”,把学生责任感的养成引进我们语文教育中。我们活动号召是从少年儿童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实践者和接班人。

一、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加强自身的责任感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合理,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他们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年轻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个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拔河比赛,并且测量他们在不同群体中用力的情况,结果发现: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人力量叠加的总和。这种现象称之为“责任分散”的现象。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时总是希望别人多承担责任,自己却在行动上不主动甚至退缩。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基础的事情做起,认识到什么是责任。

二、家庭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地点,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奋斗的温暖港湾

我们的活动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家庭成员角色转化的方式。让孩子当一天家庭的主人,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让孩子们通过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物来体验爸爸妈妈的不容易,让孩子充分地理解并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让孩子参加团队活动,培养集体责任感意识

集体正是有了竞争才能展现活力。竞争不仅是自我表现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融入集体中,意识到集体每一部分的作用和责任。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参与到集体的竞争中去。在集体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才艺表演的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团队中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观念。让学生在集体中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不断地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进步的快乐的同时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四、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社会相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复杂和生疏。提前带领学生到社会中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工人的劳作、做社会志愿工作、市场调查等等行动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发挥的作用,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黄勇萍.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 教育学术月刊,2008(5).

[2]陈晓林.浅谈小学语文创新与素质教育.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8).

4.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83-01

在小学阶段培育孩子良好的集体意识,将对孩子今后是生活直接产生影响,例如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在工作中负责任,具有团队精神等。小学语文不但要教予孩子语文知识,而且要利用母语的学科优势,对孩子的集体感和荣誉感这两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熏陶和培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浅谈四方面的体会。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培育

责任感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导孩子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应从小就树立孩子的责任心。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教学目标指明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对社会、对自然、对集体的责任心。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四小节《女娲补天》一课时,在针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这项教学目标,老师首先对学生介绍我国神话宝库,接着提问学生,如果天空现在出现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会一直吞灭这地球,现在只要有责任心强的人联合在一起能帮助补天,那么什么是责任心强的人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争鸣。这样的一问题引出学生在责任感上的认识,接着再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你们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是具有责任感的呢?有的学生的回答:警察在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样的形式就是具有责任感。老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反问学生,警察叔叔具体从哪件事可以看出具有责任感,学生回答:如警察叔叔帮助被抢劫的妇女抓到小偷,拿回了失物。通过对学生的一问一答,以一个人的回答启发整个小组,以达到这个课程所要求的相关教学目标。通过团队辅导加强培育

团队辅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在团队带动、优劣互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团队,在讲述教学的内容时适时的让团队成员进行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特长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影响和带动,确认自己在团队中的独特位置,努力像其他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通过其他学生的闪光点来影响自己。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飞夺泸定桥》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引导重点放在战士们如何团队合作,之后,教师通过这个主师引出一道问题:现在有一条小河,水流很急,但没有船只,你们小组要通过这条河该如何通过?从这样的一道题中能看出小组之间的团队意识,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想不出好法子,个别学困生因为动手实践能力强,却有精彩的回答,比如:我们手拉着手一个一个前行;找一个绳子固定在一端进行匍匐前进……通过这样的讨论方式,让小学生认识到团队中每个人的优点,从而自觉比照,带动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还可以让学生共同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把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资料发给同学,经过筛选、补充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和作业,体会团队资源共享的快乐。结合阅读教学加强培育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思想性非常强,让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语文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特别是加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找出课文中相关素材,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找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契机,借助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感和责任感。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的塑像,讲述塑像的由来,同时通过讲述战争历史,将抗日战争的历史贯彻到学生的思想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笔者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心共鸣。根据文本的内容,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责任教育,一举两得。引导合作学习加强培育

合作学习是一项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深广的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逊兄弟提出了合作学习五大因素理论――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这是当前很切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一种教育理论,为一线教师深入研讨语文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有三种方式,一是组织兴趣小组,即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朗诵小组、演讲小组、写作小组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共同的小组目标,小组成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举行游戏竞赛,即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竞赛,如分组分角色朗读、分组排演课本剧、分组完成调查报告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三是进行交错学习,学生基础各异,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可通过交错学习,促使他们找到自身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行知识和性格的互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种合作学习有作文互评法、试卷互评法、错别字互纠法、不同科目相互辅导法等等。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责任感和集体感的最佳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责任和集体教育是义不容辞的。当然,小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的参与合作和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5.生活在集体中 篇五

4月27日这几天,我的情绪非常低落,快“五代”节了,学校放假七天,我去哪里呢?一种孤独寂宾感油然而生,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母爱、父爱?小玲儿问我:“兰兰,放假有亲人来接你吗?我姑夫的牟马上就来接我啦。”看她满脸的高兴劲儿、我羡慕不已。然而哑然无语,眼眶不禁红了,我——我去哪里?想着那遥远的年迈的仍扔,不知现在怎样……

4月29日后天,就是“五一”了。该给奶仍寄钱了,这个月的洗衣粉是小玲儿赞助的,好不容易才扮了15元。今天我拿着“成果”去邮局,小燕说她也要寄钱给乡下爷爷。我不觉奇怪,她不是没有亲人了吗?我没多问,以防匀起她的伤心。寄出了钱沁里别提有多高兴。刚松了口气,才想起再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自从父母离我而去后,我再也没和别人一起过过生日,这回肯定也不例外了。小燕把手裕在我的肩上,说:“兰兰,又想什么呢?”“我,我没想什么,只是·一算了,说了你也不明白的。”我知道小燕是乐天派,不仅乐于助人,还很善解人意,虽然家境不比我好多少,可比我乐观多了。

4月30日眼看同宿舍的伙伴一个个被亲人或朋友接走了,我只好望着那空荡荡的宿舍,听着远处叙来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雷要多大的地方……”英名其妙的委屈,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我想起了爸妈,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多温择哪!想着想着,眼泪再也不听使唤,不知不觉地从两膝流了下来。没有人来看我,没有……伴着泪水。我如抖地街开方便面包装,倒进了开水,泪水便滴进了碗里……突然,门开了,我惊喜地回过头去,是小玲儿。“咦,兰兰,你怎么啦?不如我们一起走吧!”“没什么,只是方便面太辣了。”我尽黄不让她知道我哭了。“那我走了,你好好休息吧!”她走了,把我的一线希望也带走了。

5月4日今天,天气特别晴朗。我的心情也比前几天好多了。大清早起来就把宿舍来了个全面清扫。我徐窗户,小乌就在我身旁歌唱;我扫灰尘,蜘蛛就跟我捉迷藏。看着自己的杰作,我好高兴。可回头一望,我猛地叹了口气。忽然眼前一片黑暗:“是谁?快放手!”“你猜债呀?”“你是一小燕!”“真聪明!”你……你怎么今天就来啦?”我迫不及待地问道,“小玲儿……形影……陈老师,怎么……你们?”小燕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对吧?大家来给你祝贺祝贺。”看这个小机灵,什么都瞒不过她。“兰兰,这是你奶奶给你的信,快打开看看。”陈老师把信给了我。“……什么?不会搞错吧?明明我只寄了巧元,怎么成了50元?”我肴7看他们,小燕给我一个龙脸。我忽地想起来:“小燕,是你,时不对?”“什么我呀你呀?快吃蛋抓吧!我可等不及了。”小燕用刀一切,我好感动!好感动!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幸福!温暖!看着一双双友爱的眼睛,我连“谢谢”都说不出来了,“兰兰,坏要说了,看小玲儿把蜡烛都点好了,快许个愿吧!”“大家一起来!happybirthdaytoyou!……”我笑了,甜甜地,开心地。

008宿舍上空又回荡起歌声笑语:“友爱万岁!”

6.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六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4.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参加艺术节、黑板报、课外活动、各种竞赛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通过与家长及时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为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针对这一目标,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如;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只要教师要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最终会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也就达到了心理健康课开设目的了。

5.通过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在掌握卫生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特征,使青少年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为智力的充分发挥和才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各项指标达标率

1.学生个体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

2.学生群体健康行为形成率达95%以上.。

3.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三、采用的具体措施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讲座.。

7.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责任意识,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育身体、学习知识、涵养道德、增长才干、发展自己的黄金阶段, 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锻炼学生责任能力的关键时期, 学校课程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平台。下面我就对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责任意识培养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责任意识的内涵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和一个人不应当做的事情。例如, 作为一名学生应当努力学习, 认真完成作业, 不应当抄袭作业, 旷课、逃学。所谓责任意识, 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责任是什么, 并自觉、认真地在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 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强的话, 再大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反之, 责任意识弱的话, 再小的问题也会酿成大祸。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民意识, 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责任意识并非与生俱来,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 进而外化为负责任的行动。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只有学会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民族负责, 才能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1. 从个人的角度看。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 习惯于“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它们认为一切都是父母长辈应该提供给自己的, 是自己应该得的, 从而只知道享受, 不知道责任。这样的思想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甚至是有害的, 会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也会让学生形成过分的依赖心理, 不利于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 不经风雨、不见世面, 难以在未来社会立足。只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学会对自己负责, 懂得对他人、集体、社会负责, 才能够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2. 从集体的角度看。

现在学生的集体意识不强, 与人交往时往往只顾自身体会, 而不顾他人感受。往往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自己却不能做到以礼待人。在集体生活中拈轻怕重, 只希望自己多享受些权利, 少承担些责任, 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而忽视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试想:“你要索取, 我要索取, 向谁索取?你不奉献, 我不奉献, 向谁奉献?”只有集体中的个人有责任感, 懂得自觉承担责任, 各尽其能, 这样的集体才是有强烈凝聚力的集体, 才是团结向上的集体。

3. 从社会的角度看。

由于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的, 社会交往贫乏, 加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往往导致责任意识的狭隘, 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当发生利益冲突时, 则更多地强调自我, 而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只有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并且形成亲社会的行为, 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才会营造人人和睦相处的局面, 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为思想品德科的教师, 我们不仅要传授品德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品德, 教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1. 教学内容处理上, 充分挖掘教材, 让学生知道必须承担什么责任。

知道责任, 是践行责任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蕴涵着丰富的责任教育的内容,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当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把握教材的目标体系, 细读课文, 明确编者的写作意图。同时, 教师在课前, 还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 在教材和学生实际中寻找结合点, 充分挖掘责任教育的教学内容, 使自己的责任教育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教学解决学生的实际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层层递进的。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八年级让学生学会对他人、集体负责, 做一个守法维权的人;九年级的学生自觉地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做一个为民服务的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角色, 把责任的内容说出来, 再结合到书本中去。这样既取材于学生, 又联系书本,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又结合理论, 就避免了教师上课光说教的弊端, 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这样我们的责任教育的第一步:“知道责任的内容”这一目的就比较容易达成。

例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框题时, 我首先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这一框题的目标是要“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其次通过细读课文, 明确编者的写作意图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断乳”, 正确分析和认识成长过程中成人的关爱, 自觉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课前与学生交流, 发现学生在心理方面独立感、成人感强烈, 力求摆脱父母的控制, 反对父母干涉自己的行动;但在生活方面却依赖父母, 离开父母就精神不安, 情绪不稳定, 生活无法自理。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 挖掘出责任教育的内容就是: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踊跃说出自己要对自己的哪些事情负责任, 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与反思, 自然而然地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

2. 教学方法运用上, 重在参与, 旨在内化,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承担责任。

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学科, 但绝不是板着面孔对学生进行管制和说教, 其方法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按照德育过程的特点来选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 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 将责任意识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 变“要我负责任”到“我要负责任”, 使学生的责任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正如赞可夫所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如:在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 为了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 做知法守法的人, 我针对“药家鑫事件”开展了“模拟小法庭”活动。首先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模拟法庭排演角色成员并进行成员培训;其次进入活动排演阶段 (模拟法庭剧本的定稿和实际预演) ;再次按庭审程序进入正式审判;最后召开由所有庭审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座谈会, 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要求参加庭审的学生写出书面体会, 观摩庭审的学生写出观摩心得与庭审记录。通过本次活动, 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又如:讲到九年级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 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 确立一名负责人, 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校园周边的环境情况。通过调查, 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确定主题, 如:“校园周边环境状况调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打造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等, 并进行讨论、交流, 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通过调查、讨论、交流, 大家真正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 从而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教学的空间、探究的活动、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 通过他们的直接经验、情感体验, 升华为新知识和新能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陶冶情感, 还有利于发展能力, 提高觉悟, 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责任。

3. 教学途径整合上, 多种途径, 融为一体, 践行实践, 让学生明确怎样承担责任。

思想品德不是孤立的学科, 它既有自身纵向的知识系统, 又与实践系统密切联系。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师必须注意把思想品德课融合到学校德育的大环境中去, 融合到社会德育的大环境中去, 突出时代感, 强化实践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 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塑造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拟规定, “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空巢老人”这一新决议, 教师可以结合八上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及怎样孝敬父母, 将孝敬父母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初中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 正是培养责任意识和形成良好道德品德品质的绝佳时期。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品德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会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 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进步, 我们的国家才会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485851.htm.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8.浅谈班集体中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13—02

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在主体性德育理论、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自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研究,引导学生以负责的精神对己、对人、对事。

一、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评价

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经常评估,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消除不负责任的作风。实践中,我们除了充分发挥“自管小组”的作用,按“责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及时反馈外,还充分发挥班会的作用,让班会成为发展并强化学生们最佳价值与行为节操的支持体系,通过定期的、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健全奖励制度,设立了遵守纪律奖,并采用心理学家奥格登、林得其雷的“计数和图表”来给予监督,保证奖励的公平、公正,对表现好的给予鼓励。

二、开展榜样激励,实施正面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学习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动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

1.典型的榜样做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注意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以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印在学生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

2.以教师言传身教做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被学生模仿,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成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最直接的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范例,对于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性格培养性格,以心灵塑造心灵”,很注意在“度”上下功夫:道德上有高度,学识上有广度,管理上有尺度,待生上有热度。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用好四面镜子:用平面镜看其行为,用显微镜观察其内心世界,用放大镜欣赏其闪光点,用望远镜展望其发展潜力。平时努力做到“十心俱全”:接受工作任务有信心、对待学生有爱心、个别交谈有诚心、帮助后进生有耐心、处理问题有公心、协调关系有热心、文体活动显童心、学生危难要贴心、洞察学生求悉心、教育科研有恒心。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小节之中树形象,凭着自身的人格魅力,将责任感的内涵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理世界。

3.以身边榜样做激励。对青少年来说,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的行为来培养学生责任感,就是用鼓励和说明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责任感,这比任何约束都易获得成功,它有时远远超过教育直接向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在班内树立了“礼仪标兵”、“学习标兵”、“环保标兵”等各种榜样,又通过“联谊赛”、“交流会”、“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为学生树立了校内外的活生生的榜样,在对比中寻找差距。在榜样的影响、感染和鼓舞中,模仿学习,缩短差距。

三、有效进行心理辅导,克服消极因素

由于受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自卑;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重;有的待人不真诚,嫉妒心强,好猜疑;有的情绪偏激等。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常常导致小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错觉,造成反常性格的形成,严重影响着自身责任感的形成。我们从整体着眼,具体入手,在发挥集体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利用班风陶冶。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在“春风化雨”中引导学生学会负责。我们从调整人际关系入手,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建设充满虎气(开拓)、猴气(创造)、人气(精神)、和气(团结)、大气(气质、风格、思路)的班级精神风貌,形成了和谐、协调的心理气氛。这种开诚布公、你来我往、互帮互爱的班集体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到不孤独、拘谨,并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和各种良好习惯,逐步地改变着自己不负责任的各种表现,学着负责,并学会负责。

2.开展伙伴帮助。我们在班集体里组成帮学对子或帮学小组,寻找发现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薄弱环节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及时而真诚的帮助,有效地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在“帮学”过程中从心理上接受负责的思想,并逐步表现在行动上。

9.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成长的园地。这是因为学校和班级这个集体()①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 ②可以陶冶情操和培育品格 ③可以追名逐利,满足欲望 ④可以培养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晓玲同学非常聪明,但却性格孤僻、不愿接近同学。老师要求班上同学要主动关心、帮助她。最终她融入了班集体,性格也开朗起来。晓玲的变化说明()A.集体生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B.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 C.集体生活有利于我们培养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 D.集体生活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促使我们茁壮成长

3.在班级、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我们的情操能够得以陶冶,品格能够得以培育。这是因为()①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逐步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②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掌握了更多人际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③懂得的道理多了,掌握的方法多了,我们更圆滑世故了 ④在良好的班风、校风的熏陶下,我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佛祖释迦牟尼曾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呢?弟子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A.要积极关心集体的变化和发展 B.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C.集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D.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5.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在荣获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时说:“荣誉都是集体给的,庆幸自己能借助华大这个大平台,做了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事情。”这表明()A.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

B.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机遇 C.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总是完全一致的

6.学校“社团节”正式启动了,不同社团之间打起了“擂台”:“演讲赛开始了!看我们的精彩表现吧!” “对面的同学看过来,魔术表演开始了!”„„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A.会导致过度竞争,影响团结 B.只给有特长的同学提供了表现机会 C.有利于同学们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D.并不适宜,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

7.某校初一学生刘小鹏,每周轮到他值日时,总以各种借口逃避,作为组长的王丽想对刘小鹏提点意见。你认为王丽最合适的做法是()A.严厉批评他,让其面对全班同学作检讨 B.向老师如实汇报,建议扣其品行评价分 C.为平息其他组员的怨言,代替他做值日 D.让他知道做值日是承担责任的表现,应主动做好

8.在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志趣相投的同学。这说明学校是我们()A.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最佳场所 B.完善个性、发展能力的最佳场所 C.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的最佳场所 D.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最佳场所

9.小宁是家中的独生女,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小伙伴们都不喜欢她。进入初中后,在新的集体中,她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慢慢改正了缺点,最终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小宁的这种改变,是因为学校()A.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有助于我们完善个性 B.有系统的教育内容和完备的规范制度,能帮我们成为学霸 C.拥有齐全的教育设施,能让我们和小伙伴打成一片 D.拥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能包容每个同学

10.我们新的班集体确立了共同目标之后,就要()A.把握机遇,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B.各行其是,彰显个性 C.各想各的,各做各的,发挥各自独立性 D.不顾集体利益,满足个人要求

二、非选择题

11.七年级(1)班学习氛围很好。口语优异的英语课代表每天为同学们用英语讲一个小故事;酷爱文学的语文课代表为同学们精心选取“每日一句”;思品课代表则每日为同学们准时播报“每日要闻”„„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同学们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学校最近开展的班级评比中,该班以明显优势赢得了“优秀班级”的称号。(1)这段材料体现了该班什么特点?

(1)这个班级有集体凝聚力,每个同学都有较强的 集体荣誉感,班级具有向心力和归属感。(2)进入中学以后,我们都有了自己新的班集体。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创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2)树立共同目标。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12.某校七(2)班已经连续几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七(2)班学习氛围很好。口语成绩优异的英语课代表每天带同学们练习口语;有“小作家”之称的语文课代表为同学们精心选取了“每日一句”;数学课代表为同学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同学们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班每个人都深知“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竭尽全力为集体做贡献。七(2)班之所以成为先进班集体,源于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

(1)你认为这段材料体现了该班具有什么特点(1)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等。(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怎样做才能让集体的“和声”更美?

(2)①要让集体的和声更美,需要每个人保持单音的准确、饱满,尽力做好自己,遵守规则,以保持和声的和谐之美。②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③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④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

10.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责任书 篇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各人的责任,特制定以下声明:

一、本次活动地点是乐居乡,活动时间为2012年6月15日一天。

二、本次参加活动的学生均是自愿参加。

三、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交通规则、尊重当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不随便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因个人自身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由行为人自行独立承担。

六、活动前、中、后发生个人物品的坏损或丢失、与他人冲突、急性疾病、意外事故或对第三方造成人身、财产侵权,损失及赔偿结果由其自行承担。

七、如有特殊原因欲退出此次活动,务必通知领队,经确认后方可离开,自参与者声明退出时起,其一切法律责任自负。

八、应按照统一安排的时间行车、就餐、参与活动。

九、本协议为集体协议,均为自愿参加,各学生签字确认,自活动开始起生效直至本次活动结束失效。

签名:

昭通师专环保协会

11.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十一

一、减负增强责任心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确实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做到课堂作业课堂完成,当堂面批反馈;课外作业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家庭作业因个别差异而有选择性完成。作业量少而精,学生在写作业中应付的态度明显减少,作业质量就相对提高,责任心在无意识中得到增强。

二、成功激发责任心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责任心落实的动力所在。要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让学生主动、负责地学习,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有了成功的动力,学生才会用心去学习,这也就是责任心培养的首要条件。

三、灵活渗透责任心教育

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是责任感的基本体现。1岁左右的孩子把奶瓶摔到地上,妈妈捡起来递给他,然后再摔——再捡——再摔——再捡。那个小小人儿在这个看似恼人的游戏中学习责任感。这样说很多人都不相信,在摔和捡的重复过程中,他开始对原因和结果这两者的关系有模糊的理解,认识到奶瓶掉到地上是他摔的结果。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可以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的问题。

在学六下圆锥的体积后,我在家庭数学作业卷上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堆圆锥形的沙子,底面半径是20分米,高12米,每立方米沙重0.5吨。这堆沙重多少吨?我在一名后进生的作业卷中看到了这样的答案:20×20×3.14×12×0.5=3768(吨),我把这个学生叫到边上,只是让他仔细读题目,再告诉我错误的原因,他只看了一遍就很快地告诉我是因为是圆锥形的沙堆,他忘记了要乘1/3,不等我回答他就抢一样的拿走了卷子去订正了,结果可想而知了。这说明这名学生在审题中缺少耐性,也正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等这名学生回来,我没有说话,只是用很严肃的眼神盯了他一眼,然后拿起他的卷子看了又看,就是不给他打勾。他用试探性的语气小声地问:“老师,难道还是错的?”我很肯定的点头后说,再去审题,我故意把“审”字强调了。再次回到座位后,我看他皱着眉头,很认真地看了又看题目,并在题目中把他认为的关键字点出来……当他再次把卷子给我看时,我发现他把那几个不同的单位名称都点了出来,也把卷中的错误订正好了。我问他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个题目有困难吗?他不好意思的摇头,我又接着问,这样的一个题目:“你光订正就用了5分钟,你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浪费?”在这样的一个细小的师生接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作业批改和错误作业订正后再批改的机械活动中,也要给后进生感知——意识——改进——养成责任心的机会。

四、环境造就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也表现在对集体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生活习惯带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可以从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在班级这个团体中,教师有意识地给每个学生落实班级工作,每个工作都有一定的评定目标,并且相应落实管理于奖励制度。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是什么?并同样明白自己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做事情。其实你不妨变通一下。如果时间特别紧张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做最简单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如果不想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在家要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书柜,归纳自己的物品等,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12.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十二

一、把握好六个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自理能力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而进行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正常人来讲, 自理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 而对于智力落后的儿童, 学会生活自理是考验孩子、家长、老师的一项重要的训练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语言进行指导, 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这种间接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 而且长时间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教师能手把手训练辅以语言指导, 就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技巧, 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如何协调好手、口、脚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自己吃饭、穿衣服、叠被子等基本技能,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跳绳、踢毽子等运动, 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 不是一日之功, 也不是三两天的训练就能完成的。比如, 我在训练学生学习上厕所时, 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的。首先, 告诉学生在上厕所前一定要先准备好纸, 然后再反复练习怎么脱裤子, 包括拉拉链和解扣子, 再练习如何坐马桶或蹲便池, 直到提裤子、冲厕所等环节结束。这些环节对于学生来讲, 要一下子记住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要经过反复练习, 他们才能够掌握。

这些环节都必须一步一步地训练, 不能够急于求成, 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 学生才能够顺利地掌握自理训练的内容。

3. 系统性原则。

生活自理的训练内容, 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对培智学生自理能力训练时, 我们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是一个连贯性的动作, 例如穿衣服, 穿裤子, 穿袜子, 穿鞋,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生活自理的重要表现, 所以我在教学生们如何穿衣服的同时, 将这些连贯性的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告诉学生们这些都是我们起床后首先要做的事情, 通过反复地练习, 让学生们能够掌握这些基本动作。

4. 合理性制定计划的原则。

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训练计划, 使之生活自理训练内容符合每个学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这些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长期的坚持, 通过制定和完成教育计划, 才能够使智力落后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形成自理能力。

5. 家校合作的原则。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正确认识生活自理培养的重要性。首先, 家长应认识到生活自理能力对这些孩子来讲是多么重要, 明确让孩子到学校的真正目的。同时, 老师要和家长经常沟通交流, 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告知家长, 双方互相配合, 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的生活行为能力。

6. 教育与游戏相结合的原则。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爱玩,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通过做游戏的方式给这些孩子传授知识。在游戏前, 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包括道具、设备的摆放, 对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 并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比如, 在学生们经常玩的过家家游戏中, 可以分配角色, 让学生们了解不同角色所对应的工作任务,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做好训前心里疏导, 增强智障学生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的溺爱和宽容给智障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家长事事都帮孩子做好, 让学生走入了误区,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只需要依靠家长就行。要想培养学生学会自理, 就要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我们可以采取讲故事、行为分辨、谈话等方式, 让学生们对错误的行为有所认知, 然后将正确的行为进行反复训练, 强化意识, 培养他们的行为能力。

谈话法:根据智障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问答或交谈, 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读二年级了”“我学会了新本领”“他的小帮手”等活动, 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 让智障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 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在谈话中增强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故事法:学生一般喜欢听小动物的故事, 所以教师要多涉猎这方面的题材, 并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 将动物拟人化。比如讲小白兔的故事, 就要讲小白兔在家里做家务, 自己穿衣服、吃饭、收拾房间等等, 教导学生向小白兔学习。通过这些故事, 让智障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让他们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从而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行为分辨:将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进行对比表演, 让同学们进行分辨, 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意识。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学习如何自理, 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同学作比较, 来激发智障学生上进的意识。

三、要从学生的一天生活入手

生活自理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我校积极探究低年级智障生生活自理的培养, 编写了以学生一天生活为主线的校本教材——《我的一天》, 每天针对有需要训练的学生, 进行个别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上厕所训练、进食训练、衣着训练、个人卫生训练、睡眠训练、安全常识训练, 等等。在训练中采用小步子, 多循环的办法, 效果较好。经过反复的训练, 加强了孩子对各种行为习惯的意识, 从而达到能够自理的目的。

四、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在赏识中展开训练活动

通过研究发现, 智障学生内心知道表扬、批评的含义, 有人受到夸奖时会微笑, 并且变得比以往更加活泼;有人受到训斥时会露出生气、厌恶的表情, 性格也因此变得内向。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一情况, 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教师需要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零食, 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口头表扬, 抚摸他的头部, 让孩子感受到此时教师高兴的情绪, 之后给予糖果作为奖励, 让其他孩子知道要向这种行为学习。对于表现较差的孩子要给予关爱, 不能一味地批评, 要让孩子知道教师是出于善意, 同时将他与表现较好的孩子放到一起, 鼓励他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 使其乐于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 进行家庭强化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不足, 获得了家长更多的关爱, 使得他们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从来没有自理过。所以教师应在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耐心、细心, 持之以恒地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家长的配合也是关键。我校通过家访指导家长如何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小孩参加劳动, 实现生活自理, 提高了家长的认识和训练水平。教师将生活技能教授给孩子后, 家长要鼓励孩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并做好记录, 教师再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对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再及时给予纠正和强化, 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家校合力教育。

13.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篇十三

安 全 责 任 书

为确保中考期间我校考生的安全,特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内容如下:

一、明确安全责任

班主任及带队教师,是考点考生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做好考生的组织、管理工作,考生必须自觉遵守学校及考点学校规定的安全纪律,服从班主任及带队教师的管理。

二、责任要求

1、考生必须服从班主任及带队教师的管理。

2、考前考后,考生乘车时不得随意将头、手伸出窗外;注意交通安全。

3、考生必须按学校规定,统一住宿,但其伙食自理;不准以任何理由在外住宿;往返考场必须结伴而行。

4、考生必须按时就寝,遵守就寝纪律,不准高声喧哗,不准在宿舍内追、打、玩,影响其他考生休息。

5、早、午、晚不准外出,如果有特殊事情确实需要外出的,必须带队教师陪同或家长陪同。

6、考试期间,考生应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品、钱物及学习用品,以免被盗;特别是准考证。

7、考生应注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注意清洁卫生,如有身体不适,必须及时向该班班主任及带队教师反映情况。

8、考生不准去买霉烂、变质、腐蚀食品,以免中毒;不准接受陌生人赠送的食品。

9、考生不准外出喝酒、吸烟、去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

10、考生考试结束后,必须立即回家,不准走家串户,不得搞聚会,不得下河洗澡。

11、家长要对考生进行考前教育,提示考生考试期间注意事项,正确对待考试。教育考生注意饮食卫生和交通安全。教育学生听从学校安排,必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得有不服从管理的思想,有事报告老师,文明调解,尊重老师,帮助同学。

12.对不服从管理者,将通知家长,由家长陪同考试。

三、责任追究

各考生必须自觉遵守学校安全纪律,服从班主任及带队教师的管理,对因擅自行动,无视学校安全纪律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一切后果自行负责,学校将严肃处理。若不服从管理,发生聚众斗殴等违法事件,将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四、注意事项

1、学生周二(6月20日)上午11:30离校,回家作考前准备,学生回家期间个人安全由本人及其监护人负责,周四(6月22日)上午10:00自行乘车去住宿点,周日(6月25日)上午考试结束后,自行乘车返家,不得在外面逗留。

2、学生回家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签字笔两只,钢笔,2B铅笔,普通铅笔,三角板,圆规,铅笔刀,橡皮,垫板,准考证等,统一放在透明的文具袋内,自理生活费100元左右。

3、考试期间,若家长带学生离开住宿点或考点,请务必告知班主任老师。

4、请各位家长注意学生中考结束之后的回家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回家。

5、最后,祝全体考生沉着冷静,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祝各位家长: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此责任书一式二份,家长(或监护人)自留一份,学校留存一份。

学生签名: 九年级 班

家长签名: 西秀区云峰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上一篇:书与人生的演讲稿下一篇: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