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

2024-10-27

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通用8篇)

1.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 篇一

暑期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国家社会所关注和重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父母常年甚至多年在外打工,与祖父母或是亲戚生活在一起,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同时,由于身处的地域相对不发达,社区学校也很难给予有效的关爱。因此,这一群体从很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在教育、心理和安全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次调研中,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上。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走访了蚌埠周边十多个村庄、学校,以问卷调形式针对8至16岁留守的学龄儿童做调查。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参考性,我们采用了逐户家访与问卷发放同时进行的方式。经过二十多天的走访调查,共收回763份有效问卷。通过这些问卷,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出相应的分析。

1留守儿童安全现状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感问题。在调查中的763名留守儿童中,有451名儿童经常有受伤害或恐惧经历,占总数的59.1%,剩下的3l2名儿童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过恐惧感。有323名留守儿童因此不愿意。的监护过程中,普遍忽视了安全监护问题。调查显示仅有116名监护人重视安全监督仅占总数的15.2%,而大多数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重点集中在“日常生活”和“监督学习”上.有588人。占总数的77.1%,还有思想教育和健康方面7.7%。于此同时,外出父母对家中孩子的关注点也集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各占总数的45.4%和29.3%.共有570人,仅有115名家中重视留守儿童强调安全问题.占总数的15.1%,剩下10.2%关注其他方面问题。可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提供的保护显然是严重不足的。2.2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调查中,仅有49名留守儿童经常与老师交流,仅占总人数的6.4%,223名留守儿童偶尔与老师交流,占总数的29.2%,还有491名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与老师单独交流过,占总数的64.3%。同时,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也呈现欠缺状态。仅有167名留守儿童经常与临时监护人说心里话,占总数21.9%,263人偶尔与监护人说心里话,占34.5%,剩下的333人则从来不与监护人交流聊天。调查中,有477名留守儿童表示有心里话最想诉说的对象是父母,占总数的62.5%.还有145名留守儿童将心里话诉说给同学朋友,占总数的19.o%,只有不到18.5%的留守儿童将心理话说给老师或临时监护人。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与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关系最直接的两方.而这两方与留守儿童的实际交流都很少。与此同时,孩子心里最需要的倾诉对象父母又不在身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孩子遭受伤害,心理、思想发生偏差都将很难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2-3学校关注不够。家校合作联系不足调查可知,仅有298名留守儿童反映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1—2次,占总数的39.0%.而反映从来不开家长会的学校孩子有378,比例则占到了49.6%。

于此同时,超过70%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未有过有过家访,一学期至少有一次或表示有过家访的各有13.56%和13.08%,仅有3.35%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老师家访。家访和家长会不能正常开展,家校联系不足,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的管理真空也成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一大隐患。

3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1)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安全保障问题。临时监护人尽责与否关系着留守儿童安全健康生活的每一天。监护人应该在方方面面担负起这一份的责任,不仅仅是照顾起居,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思想动态。多与留守儿童交流。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保护留守儿童避免受到各类伤害,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的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之间建立起一个联系机制,给留守儿童全方位的监护。(2)父母加强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力度.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尽可能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父母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留守儿童具有重大影响,夫妻双方尽可能有一方留在家中照看留守儿童。而夫妻双方都不能在家时,则必须经常与留守儿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发现、疏导、解决留守儿童可能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问题,远离各种安全隐患。于此同时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进行必要的交流,经常回家看望留守儿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3)着重培养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只有留守儿童自己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才能主动的规避危险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自护自救。因此,学校定期的安全知识课必不可少。让留守儿童们知道什么是危险不能做的事。如何远离危险以及安全自救知识。尤其对溺水、火灾等易发伤害事件更要重点强调。

2.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 篇二

1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问题现状

1.1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淡薄

2008年, 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近年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伤亡和被伤害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由于未成年人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 以及担负着监管责任的这些“留守儿童”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他们年事已高, 往往既要照顾农田, 又要忙于家务, 很容易让这些“留守儿童”脱离监管视线, 疏忽大意之下造成意外悲剧的发生。

1.2 留守儿童法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 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只要不犯大错, 多数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甚至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调查数据显示, 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中有14.95%存在违纪行为, 2.99%存在违法行为。因此, 法制道德观念的问题与留守儿童的公共安全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 没有直接关爱和监护, 长期缺乏家庭温暖, 同时又因为多种原因和现有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不顺畅, 从而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调查显示, 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5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2%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2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问题产生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安全意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2.1 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 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 甚至是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 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 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 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 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2.2 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边缘地区, 大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 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 也缺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 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 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 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再加之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质量、管理规范和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造成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家庭监护人交流不多,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平时言行上的反常现象不能够及时重视, 也是重要原因。

2.3 社会问题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 也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当前, 社会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种种不良思想也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之一些违法分子出于各种目的, 也对学生造成了危害。

3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问题解决对策

很多低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十分薄弱, 面对危险不知如何处理, 从而导致意外事故。追究其原因就是监护人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没有能够预见, 没有及早采取防护措施。那么, 在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教育上面给出一点浅显的观点。

3.1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保障孩子的安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和监护人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 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的教育。

3.2 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机制

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 保证他们健康安全成长。学校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学校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 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 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 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使学校、家长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形成有效合力,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

3.3 完善留守儿童的援助和保障制度

政府应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各项制度建设, 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并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设立留守儿童工作专项资金, 加大对于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经费的投入, 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站以及安全教育援助站, 并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以促使其实施, 确保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家庭的保障上, 政府应当从强化其责任意识的角度制定一些有激励性的制度, 如奖惩机制, 使得两方面共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进行保障;制订和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促使家长与政府共同对留守儿童关注。

总之,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个艰巨的任务, 面对着各自家中的宝贝, 如何去保证他们的安全是全社会应广泛关注的话题, 仅仅靠监护人的呵护, 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应建立起一个健全的体制去保护, 教育这个特殊的群体, 使他们安全, 健康的成长起来。

摘要:由于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问题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在其基础上, 分别从家庭, 学校, 社会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

[2]褚福银, 聂欣.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01) .

[3]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

[4]王玉琼, 马辛丽, 王田舍.留守儿童问题[J].中国统计, 2005 (1) .

3.农村儿童交通安全问题 篇三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人身安全 现状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06-01

0

1.前言

我国政府和社会一直都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都是对其状况的总体性描述,而在问题根源的研究以及可行性政策的提出方面有较多空缺。

2.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现状

2.1易受意外事故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是与临时监护人生活在一起,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水平不高,对安全的认识不足,缺乏防护措施,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较高,其中常见的主要有烧伤、触电、溺水、中毒、交通事故、动物咬伤等,轻者对儿童身心造成损伤,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2.2容易遭受家庭暴力

对于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来说,家庭暴力是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并且暴力伤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在递增。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与儿童有情感交流和互动,而临时监护人也与儿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隔阂,再加上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他们在对儿童教育中经常采用粗暴的打骂方式。遭受家庭暴力的留守儿童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者畸形,对社会存在仇恨,有的直接报复施暴者,有的则选择自残、伤害他人或者结束自己的生命。

2.3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教育缺失,往往表现为缺乏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因此经常发生被侵犯或者被拐卖等恶性案件。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女性是性侵犯的高危对象,而男性则是人贩子的高危对象。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3.1缺乏安全观念

人身安全问题不仅仅包含身体安全,同时也包含心理健康。在农村,农民的安全观念与社会发展脱节,还停留在传统的安全观上,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安全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关注安全问题,更不用说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了。很多农民认为只要能让孩子有住的地方,吃饱穿暖,有学可上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忽视了人身安全问题。儿童由于其年龄较小,自身的安全意识还不够深刻,并且很多时候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因而导致人身安全事故频发。

3.2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

农村由于地理因素和经济条件限制,难以为儿童提供完善的保护设施。例如一些农村处于山地或者丘陵,农村人口大多呈分散状态,户与户之间距离很远,从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留守儿童安全防范的潜在难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难以及时发现,也不能及时得到营救。另外,大多数农村经济条件都比较差,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儿童在课余时间玩耍主要是嬉戏打闹,有的去池塘或者河边玩耍,甚至有结伴玩火的,大大增加了安全危险系数。

3.3家和学校的距离较远

由于国家实施“撤点并校,划片招生”的政策,现在入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就近入学了,很多农村儿童需要到较远的地方上学,大多选择在校留宿,学生远离了家长和监护人的管理和教育,使学校的管理难度更大,学生行为规范性教育不佳,并且留守儿童中女性被虐待或猥亵问题发生率提升。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对策分析

4.1重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父母和临时监护人都要树立人身安全意识,加大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力度,一方面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積极关注儿童的行为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应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叮嘱他们要多注意自身安全,远离各种安全隐患,不要到危险的地方追逐玩耍,也不要玩火等危险系数较高的物品。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父母中留一个人在家照顾儿童,且教育以引导为主,避免打骂。如果无法实现则应多与儿童通电话,增加情感交流,如果发现他们心理出现问题应及时给予疏导,使他们能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

4.2多方协作,共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

社会各界也应对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将该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对儿童进行妥善的安排。一方面可对安全教育和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录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定期与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安全状态和心理动态,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保障工作,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的环境。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应给予关注和重视,且在儿童人身安全保障方面也应从全方面着手,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全方位协作的良好环境,以更好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程明,戚中美.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T乡的调查为个案[J].现代交际,2015,09:7-8.

[2]杜娟.政府在完善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保护制度中的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9-53.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 篇四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xx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xx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xx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xx (3).

5.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篇五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不得不走入城市打工,这类人群的广泛流动,使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甚至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照顾。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关怀和呵护,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解决对策

依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与父母联系很少,其实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孩子联系、交流,同时定期探望孩子,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不安和困惑,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但事实并不如此,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而且还存在失学、无人照顾等困境。以毕节为例,不断被报道的留守儿童案例令人惋惜,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堪忧,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毕节市处于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改变贫困的经济状况,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较多。目前毕节市约有农村留守儿童37万人,而其中无人监护的多达3000多人。由于父母照顾、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毕节2015年被媒体报道了许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事件。2015年5月,七星关区田坝镇一名小学校长性侵6名留守幼女;6月,七星关区4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中毒死亡.7月,毕节市一中学八年级的一名留守学生被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围殴丧命;8月,两个留守儿童在家中被杀害。多起案件的发生折射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值得国家和社会的深思,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 1.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高,相比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农村家庭贫困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工作,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

1.2外出务工人员时间、精力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大多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知精力来照顾孩子,且大多数长时间在城市中打工,没有空闲回家陪伴孩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1.3收入水平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够稳定,远远不及城市职工的收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整个家庭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花费。

1.4户籍的限制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在城市里的学校顺利入学,即使有学校接受,也需要高额的入学费用,很多学校以户口不在片区为理由,收取借读费或者插班费,其父母大多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另外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建立的学校多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资金,校舍简陋,基础设施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境地,有些甚至不如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父母不愿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就读。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

2.2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问题,吃好是不敢奢求的了。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多数孩子营养严重不良。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或者没有大人陪同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2.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而祖辈们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又由于他们忙于农活,根本无睱顾问,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且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较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2.4安全问题

由于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护人缺乏相关的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比较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受性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留守女童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对策研究

3.1让留守儿童尽量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最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3.2学校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

(1)加强管理,多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他们娇惯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为加强留守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可将留守学生责任到人,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队帮扶,经常挤出时间家访,电话联系其家长,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管理。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2)倾注情感,多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并不是缺少生活来源,而是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教师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尽量抽出时间与他们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排除他们的忧虑,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最大帮助与鼓励。让他们走出情感阴影,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3)利用活动,多鼓励。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瞅准机会。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教师要珍视留守学生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3.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更多的责任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村小建设。要拓展思路,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后劲。形成“乡一校一班”的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网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关爱领导小组,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社会氛围。要依靠政府强有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要建设和开放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改进学校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3)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创设良好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人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人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监护人监管不力,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个别的案例被媒体报道,才逐渐得到各方关注。在此期间,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复杂,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界应该积极敦促政府出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医疗、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使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的各项政策法规更具实际操作性,切实实施保障留守儿童利益的相关条款。最后,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把重点放在其存在的问题上,给予针对性的照顾。

4.2改革户籍制度

政府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和社会权益。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逐步降低。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流动中,与家庭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进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更好地照顾孩子。4.3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政策,如免收其学费、书费以及各种学杂费。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给予政策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学校的师资配备力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学生支教,为教师提供出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由政府从村委会和学校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由政府补贴提供服务,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在学校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扮演父母的角色向留守儿童教授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4.4加强安全保障

在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播放教育片、纪录片或图片展等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授基本的避免生活中受伤害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简单的安全危机的能力。由学校安排专门人员接送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周末和假期时,由村委会指派专门人员上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和电器厨具,降低安全隐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和整理,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应加强村委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追踪了解,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管理。村委会应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常规体检并对其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即时反馈,使其父母可以准确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根据档案记录及时进行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4.5提升社会关注度

政府应重视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积极性,提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手段让人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呼吁爱心人士设立慈善基金、组织相关的慈善募捐活动,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意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困境,建议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其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建立的保障项目,主要是为解决其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界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愿全社会共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简析[J].文教资料,2013(12). [2]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02-29(1).[5]张会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51-53.[6]刘云涵.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7]仇晓光,于靓.保障民生法律问题研究一一以“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为中心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4(1).

[8]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2].保障论坛.2011(5).

课题组成员:刘勇高 卢林刚 余桂兰 龙昌江 课题组组长:刘勇高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课题组

6.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建议 篇六

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特殊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劳务经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已不在少数。今年4月4日,景阳乡泥沟初级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在家服毒不治身亡,2009年5月份至今,景阳乡就有3名中小学生(均为留守儿童)在校(家)自杀身亡。在深感震惊和痛心的同时,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反思,试图探寻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景阳乡地处两省(湖北、陕西)三县(陕西白河、旬阳、湖北郧西)的交界处,水、陆、铁三路为鄂西北边陲的景阳人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便利。景阳乡有3万4千多人口,由于区位偏僻、信息闭塞、土地瘠薄、资源匮乏、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外面相差甚远。为创造新生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近三十年间,外出打工人数从当初不足百人到现在的9800多人,增长近百倍,户平外出1.2人。在外出人员中,已婚8500多人,占86.7%,在全乡5970名16周岁以下儿童中有4675名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78.3%。据调查,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着值得关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是存在认知偏差。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其它监护人难以起到较好的监护作用,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乡中心学校一负责同志说“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

其二是存在心理障碍。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孩子,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和教育,没有感情依靠,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上,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儿童由于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紧张,逐渐形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的方向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其三是存在行为异常。有的儿童容易情绪失控,导致冲动行为发生,存在盲目反抗和逆反的心理,因为总感觉缺乏保护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往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有时对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其四是存在易受侵害。由于留守儿童自我保护,防范能力相对较差,加之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真空”,使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景阳乡就发生一起未成年初中女生被一中年农民多次奸污案件。虽然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但给受害儿童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则可能是终身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家庭原因。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及父母亲情、家庭温暖促使孩子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是每一对父母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家庭,这些责任都是有欠缺的。在景阳乡,从调查情况看,对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由于祖孙年龄相关一般都在45岁以上,且祖辈大都文化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差异较大,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人形象地把隔代教育比喻为“隔靴搔痒”;二是单亲监护。在儿童时期,父爱母爱缺一不可。孩子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照看,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关爱不健全。一般来说,父亲处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在冷漠缺乏友爱等;三是其它亲属监护,父母外出把孩子托付给叔、婶、姑、姨或邻里监管,这类监护通常把孩子身体安全放在首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精神的需要。如果这类监护人也有孩子,难免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人”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二是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语言过激,也不能及时引导教育,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再一个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往往显得枯燥、呆板,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 ,只重视追求学生成绩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其三是社会原因。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例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消极观念极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 有些青少年看到社会上的`某些不法分子屡屡得手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思维便向另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认为这种偶然现象是可以仿效的, 就铤而走险, 明知故犯, 也干起违法犯罪的事情。2009年泥沟中学一名男生在夜间潜入一个体经营户宿舍和商店,在盗取食品和衣物后正欲离身时,被街坊邻居围堵在作案现场。几年前景阳派出所曾侦破一起摩托盗窃团伙案,也是在校中学生所为。还有文化传媒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电视片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危害也很严重。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其四是孩子自身原因。留守儿童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动荡性和闭锁性,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全面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简单化,一遇挫折往往自暴自弃,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甚至酿成悲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

7.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探析 篇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学习问题。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 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 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 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 心理压力较大, 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 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 经费短缺, 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 办学条件较差, 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 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监管不到位, 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 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 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 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 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教育理念匮乏, 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 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 茫然不知所措, 无从诉说, 长期压抑, 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自卑, 冷漠, 敏感, 充满敌意等, 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 道德问题。

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 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 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 监护人监管不力, 学校忽视个性教育, 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 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 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 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 沉溺网吧, 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等, 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留守女孩甚至成为性侵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把留守儿童工作至

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加强师资配备,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 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 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 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

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 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 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 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 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 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 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 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 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 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

行有效沟通, 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 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 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 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 及时了解问题, 解决问题, 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 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通过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

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 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 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7) .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心理研究, 2009, 28 (2) .

8.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 篇八

一、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彼此之间的沟通少,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常被忽视。而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极易因文化背景、情感依托等方面的问题,产生心理摩擦与冲突。家庭教育缺失,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出现偏差,在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多数农村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很难有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加上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心理知识水平和辅导能力低,只能靠摸索和经验积累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偏差,综合素质的培养受阻。

3.社会环境问题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对善恶没有较好的分辨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其行为和心理受到影响,出现偏差,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则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除学校和家庭外,社会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儿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问题

从学习兴趣和学习认识上,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的缺失。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多数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留守现象十分普遍,家长不能有效地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作用。另外,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间的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应对策略

1.政府强化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如提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建立随迁就学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与管理体系,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提供保障。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同时,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更应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尽快完成学校各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注重教育教学的质和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深入农村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基础,设定短期目标,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较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让家庭与学校紧密联系,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应对儿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将每一位孩子都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鲁西西传小学生读书笔记下一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