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9-06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共12篇)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特别强调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合作等优良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就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把创新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策略

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创造能力;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教育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创新能力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化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它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并对学生作何评价。因此具有符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正确全面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实现学法、教法创新,正确评价学生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受我国传统价值观、人才观的影响,加之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把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师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把学生变成被动吞吃知识的机器,妨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此,化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提高和更新教育观念,吸取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新观念,改造个人的头脑,抛弃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旧观念、旧思想,注重学法、教法研究,充分展示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尤其要想办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其中,悬念是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喷泉实验所需的药品、简单仪器,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真实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既享受到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在做集色、态、声、光等于一体的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只顾观察烧杯中溶液变红的现象而忽略其它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此于好奇、兴趣,不会顾此失彼,而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品质。

4.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5.巧设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进行葡萄糖这一内容教学时,对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而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机械的接受,死记硬背的掌握。如果设计成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对比、推导从而能得出结论。先是让学生自己制取新制的氢氧化铜,将它分成三份,取其中二份分别与乙醇和甘油反应,学生发现甘油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变成绛蓝色,而乙醇没有现象发生,则说明乙醇不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这时老师设疑:乙醇和甘油与氢氧化铜能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乙醇和甘油的分子结构,就能很快的找到甘油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原因:甘油含有多个羟基而乙醇只有一个羟基。这时取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反应,也能观察到会变成绛蓝色,则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再对该溶液加热又能观察到有红色沉淀产生,则又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这时再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且为链状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结构简式。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推导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有个别学生推出的结构简式中含有两个醛基,教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提醒学生看是否和分子式相符,这样学生自己能及时的改正。通过巧妙的设计实验,进一步巩固了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化学原理,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物质结构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7.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

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5,(3)

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7)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 要创建一个和谐, 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 有利于消除僵化的课堂景象, 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勇气,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才会有创新的意识。

其次,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 讨论了一些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 在教学认识化肥的知识时,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环境和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认识到:要提高粮食产量, 应提高化肥的生产量, 而化肥产量的增长, 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 造成更多的污染, 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 要解决粮食问题, 不仅要对化肥生产过程进行创新, 更要创新研究环境问题等。

再次, 在教学方法上, 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活跃思维, 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不同的学生的评价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准, 要多把尺子进行, 从而保证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索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化学规律以及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的重要渠道,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新理论的提出, 也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化学探索, 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产生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演示实验中的疑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 进行探索性实验;可以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化学教学时, 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 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化学实验教学,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如颜色, 状态, 气味, 质量的变化, 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分析以获得正确的结论。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在科学的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性的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引导学生去探索。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应避免将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提交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亲手实验探究, 从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三、重视课外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延伸实验时间,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拓展了实验空间, 扩展了实验的内容, 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 自行设计氧气制取的装置, 甚至可以自行设计实验, 设计了一个类似的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 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 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形式可以各异, 内容可以不尽相同, 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化学联谊会, 特种化学品小魔术, 化学猜灯谜等, 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教师的知识传授完全是为考试服务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学生只能是默默地接受,从而抹杀了学生独立的见解和主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课本的实验为例让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所用器材、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等,自始至终沿袭这一固定模式。试想:若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从而设计出某一实验的方法,岂不是效果更佳!因此,我们应创设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他们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二、实行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消除僵化的课堂景象,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勇气,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会有创新的意识。

2.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一些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化肥的知识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环境和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认识到:要提高粮食产量,应提高化肥的产量,而化肥的产量的增长,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造成更多的污染,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不仅要对化肥生产过程进行创新,更要研究环境问题等。

3.在教学方法上,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活跃思维,勇于创新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不同的学生的评价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准,要多把尺子进行,从而保证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化学学习中,凡是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未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能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者是设想,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独立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等等,都可视为“创造性学习”。以化学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化学“创造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积极互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索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索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过程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演示实验中的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探索性试验,可以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化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亲手实验探究,从而寻求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延伸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实验空间,拓展了实验的内容,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氧气制取的装置,甚至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化学联谊会,特制化学品小魔术、化学猜灯谜等,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该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知识训练和应用。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技能,创新化学作业新模式,改革化学小实验,使化学习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总之,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個民族的灵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让我们“敢于未开化之边疆,敢于探未发现之真理”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全面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4.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洪志刚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探究 创造品质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这样学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否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教„„”,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都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很多学生对新奇神秘的化学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2. 自主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别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跨学科如物种数量和种类及变化等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 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3-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等,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3-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在培养会做题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对老师教的、课本上的知识奉为“圣旨”;这样的学生迷信权威,崇信书本;这样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面临选择时束手无策,难置可否,结果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创造。“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它是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学科学的精华。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凯库勒式的积极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比我们现有的课本上更科学的解释。

3-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水,那么那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由此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 – 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3-4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摘要] 创意源自生活,小到你平时走路,大到天马行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少不了课本里的知识。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没有任何点缀的时候,就是创意最丰富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接触这个社会的很多事物,不会有很多已有事物的想法,更多的只是存在他们脑海中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思考是创新意识最主要的来源,如何培养他们拥有创新意识的思考,便是我们现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便是有意识地引导从而引发的思考,该如何引导,这便是问题的所在。关键词:科学创新、氛围、观察、思考、实践

一、认可

在引导的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步,那便是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超过老师的雄心,我们培养出听话的、考高分的学生,但是难以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的高材生只能在很窄的领域钻得很深,或者对外国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改进而沾沾自喜,难以成为新学科的开拓者、奠基者。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苛求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超过外国人,无疑是缘木求鱼。这种历史因素沉淀形成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不除,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难以得到的。当孩子们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的时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身边人的认可,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不认可,才导致孩子们的创意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氛围

我们要营造一种科学创新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下尽情地发挥。而且他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很无忧无虑的氛围,这就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努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行为创造这种氛围,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想要在科技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创新之前对此问题的有关信息作一个全面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全部关键点,才可能找到可以有所创新的地方。因为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都不是太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挖、吃透所要讲的内容,总结出精辟的大纲与要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小学生可以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还有一些,例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有关科学创新的书籍,努力做到见多识广,多看各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就易于把各种信息进行多样的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设想。在有了初步的设想之后,就可以到市场上、商店里去转一转、找一找,看有没有与自己设想的东西应用同一原理的商品,仔细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买回家来研究拆卸再组装,搞懂其中所应用的原理,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去创新。

2、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自我培养。

想象是指通过大脑思维,把原有事物形象地描绘成或创造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能综合形成一个创新形象,这对大多数技术创新来说,是必要的。有了一个可供论证和实施的形象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其次,想象是一个不受约束、具有很大自由度的思维活动过程,容易诱发灵感和直觉,从而取得创新的突破;第三,想象是最灵活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任意组合、类比、联想,从而容易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方案。

3、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自我训练

我们进行内在引导,引发创新意识。可以推荐某一组同学,让他们首先提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所想到的。(假设一个孩子这么说:我们观察到的稻谷颜色是金黄色的,外形像花苞,呈椭圆形的,两头是尖的,摸上去很粗糙,感觉稻谷上面有刺,仔细一看是五条纵向脉纹,稻谷大约长6毫米,宽4毫米。)然后引出“XXX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他还运用了观察中所用到的看、摸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4、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不要过于单一。对于那些有特别新奇的回答却有偏离方向的,给予创新的鼓励,同时引导他正确的方向。可以运用一些“你真棒”、“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的想法很奇特”等词语进行激励孩子们。

第五、在问题设计上要创新。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而进行提问,有些平时可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此次活动过程中特别的活跃,我们可以这么来提问“XXX同学在刚才的讨论中非常的活跃,我们请他来讲一讲他说看到的和他想到的。XXX,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吗?” 这样设计问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要能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即设问力求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采用反问式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先进行再思考,让他们进行各自的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帮忙组织下,通过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为他们进行解答。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引导效果。

三、条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学过程中,如一些我们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现。如果我们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制作某些教具,以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是通过某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制作某些物品。我们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容易集中,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基本很难再碰到面,这样我们就很难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且很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内容,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农民伯伯割稻谷,可以收藏一点点稻谷起来,观察一下稻谷割下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可以将他们变化的过程画下来,写成一个科学小日记。既可以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让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粮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四、实践

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那么我们必须得动动手。孩子们肯定会好奇稻谷就这样了,还需要动什么?引发好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好奇了孩子们就会进行思考,而主要的还是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先布置一个作业,将我们没用的稻谷的废物利用起来做个小玩意儿,材料不限。届时我们展览完成的作品,制作者也要做一些介绍。在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哪个作品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改进。我们在孩子们的点评之中再进行点评。点评完了之后,先夸一夸“孩子们真能干,做出了这么多别出心裁的玩意儿。”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观赏一些别人做出来的玩意儿,如果没有成品可以用图片代替,同时让孩子们进行观察,说说他们这些东西又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进。比如有的是把稻谷上面的稻谷可以堆积起来做成一个小饰品,下面的根和茎可以做成麻绳之类的进行点缀,可以将他们摆成一幅创意画。这样还远远不够,你可以继续给他们看一些其他的创意作品。比如每当牙膏用到差不多的时候,有很多人想用很多方法将牙膏一点一点地挤出来。有人就想到了一种可以挤牙膏的牙刷,就是将牙刷手柄的部分镂空,可以套在牙膏上,将牙膏挤干净,实用环保的设计,同时解决了牙刷的放置问题;出门在外遇到口渴时,买一瓶饮料喝再平常不过了。设计师从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款瓶身印有城市地图的饮料瓶。无论是出差在外的商务人士,还是要去陌生地方的当地人,都可以从瓶身上了解目的地的大概位置,既方便又实用。再看过种种的作品后,可以继续让孩子们回去思考,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玩意,让生活更加地方便和轻松。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同时教育创新也要无处不在。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它别出心裁的时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

6.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江泽明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渐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首要条件。怎样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呢?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好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更上一层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善意、真诚的微笑,让每个学生多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望,从而更加信任教师,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很积极的举手发言,但他答得很不准确,我便和蔼地说:“你很勇敢,很积极,但想得不够全面,不太贴切,在想想好吗?”如果答不出来就礼貌地对他说:“没关系,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如果回答正确,我就毫不吝啬地对他说:“你真棒,你真行,回答得可真好!”之类的鼓励语。

二、教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在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课上,让同学们分组选取自己喜欢的实物进行观察,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把具体实物抽象为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并自主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7.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 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有了这种反射, 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教师有效设疑, 是诱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本人几年来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设计. (1) 适时布疑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 一堂课怎样导入新课,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本人多年来教学中力求做到开课布疑, 设置“悬念”, 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 处于“激活”状态,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 讲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时我准备了一盏经过处理的酒精灯让学生去点, 点不着的时候才想着去找原因.由于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 印象非常的深. 上课的过程中若能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注意力始终指向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一节课结束前, 再设下新的疑问, 激发起类似“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 培养学生自发地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意识.例如, 学完溶液配制后设置悬念:你有哪些方法将溶解掉的物质再提取出来呢?这样, 促使学生课后自己思考, 自发预学课本, 产生对新课的向往. (2) 巧妙设问 设问要“巧”, 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设问要“妙”, 才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收到寓教于问的效果. (3) 灵活发难即反问.灵活反问, 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思考, 自己解决.例如, 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时, 为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 我在课堂上这样提问: ①目前“人工降雨除旱情”的方法之一是用“飞机”向空中撒些干冰, 即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②在厂房、仓库和实验室的墙壁上, 都挂着红色外壳的灭火器, 一旦发生火灾, 灭火器会喷出二氧化碳把火熄灭, 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呢?③农村到地窖里取地瓜时, 都要先点上一根蜡烛用绳子放到窖底, 若蜡烛灭了则不能下窖取地瓜, 这是什么道理?以上提问, 新颖灵活,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本人认为, 向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嚼得太烂, 喂给学生, 更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 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灵活发难, 步步启发, 使学生有所思考, 有所琢磨, 有所创造.让学生学会学习, 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独立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实验的过程蕴涵着丰富的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 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包括思辨性的猜想和假设.逻辑的推理和论证, 实验和数据分析, 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讨论, 体现了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探究,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中学化学实验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按照实验在认识过程中作用不同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无论是那种实验都应先质疑, 再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推理对问题作出回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思想、情感、意志、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的教育, 对其科学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核心, 它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的质量.为了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有必要帮助学生转变单纯接受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尽可能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能由学生完成的演示实验绝不包办代替;能由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 就不急于下结论,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以探索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 将大部分的演示实验经过改进实验方案设计成探索性实验.

三、积极开发自制教具

8.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树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有效的保护环境,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利用课堂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实验教学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得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新世纪的化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当重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化学新教材中,除了教师演示实验外,还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素材。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多媒体能够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网络时代的中学教师,首先应学会如何有效利用并开发网上资源,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

在研究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运动时,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都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原子的结构、水的分解、钠原子与氯原子之间结合生成氯化钠等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中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着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的有章可循。如:“实验验证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既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又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所有学过的反应中,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做实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思考,才能得出最佳的反应原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果许多要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不经过实验探究,而是枯燥地去记忆,不仅不能学好,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的同学提出:木材、油燃烧反应后质量减少,是不是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过程中让学生敢于提出更多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地进行化学实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着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的有章可循。如:“实验验证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既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又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所有学过的反应中,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做实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思考,才能得出最佳的反应原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果许多要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不经过实验探究,而是枯燥地去记忆,不仅不能学好,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的同学提出:木材、油燃烧反应后质量减少,是不是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过程中让学生敢于提出更多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地进行化学实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四、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的最生动典范。化学实验中只要我们努力创设实验设计环境,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一个实验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应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化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创造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9.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现行南海市初一新版教材有一大特点就是交际性强,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由于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使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充分体现了实用性。由此可见,现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知识。

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所谓宽容,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造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初一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关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aboratory 等名词时,先以学校的音乐室、电脑室、实验室等相应的地点来导入,然后我要求学生以“If I had a computer, I would.…..”或“If I was in the laboratory, I would……”等等为话题进行口语练习。学生大胆设想运用计算机来处理许多事情或设想在实验室想做的各种实验,这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带来的效果。

二、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要吝啬说出:Good, not bad, excellent …… 等等的赞扬的词,教师可让一些中下层学生上台表演难度适中的对话、回答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上黑板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然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另外,在学生作业本上经常写些鼓励性的话。如:书写有进步;朗读流利;上课能积极发言;学习有进步,请继续努力。。。。。等等,这样的话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三、优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英语是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型,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这一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初一学生已有了比较多的单词、习语和一定数量的基本句型,为创新思维教学提供的基础。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如,在讲“spend…on…”的句型时,我要求学生把“我花了50元买这件大衣。”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有一个学生立刻使用句型译出:“I spent ¥50 on the coat.”随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个句子有多种译法,想好的同学可以站进来讲。学生纷纷给出回答:

1. It took me ¥50 to buy the coat.

2. The coat is ¥50.

3. I spent ¥50 buying the coat.

4. The coat is only ¥50

其中,有些句子连我本人一时也没想到,学生却翻译出来了,这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所产生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思维训练题,但教师不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新思维,仍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提供了样板后,要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并设置舞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如在讲初一英语Unit 10这一单元时,围绕Go shopping这一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充当售货员、顾客与朋友的角色,运用课文里的购物用语以及如何谈论货物的好坏的句子表达买方与卖方。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表演完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在课堂讨论后,我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走向新学习之路。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托起整个地球。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找准学生创新,求新的支点,挖掘出学生创造的潜能。它不是让学生机械的按部就班,依样画瓢,而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赋。

10.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他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如下阐述。

一、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首先要注重智力的开发

人的智力发展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智力器官的机能发育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可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规律和形体结构,使学生选择跑、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时,亦可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获得学习上由体育到智育的迁移。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样重要。

二、创新教育要多样化

1、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有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新课改中,体育教学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调整,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育要加强自主性教学

体育教学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组织、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喜欢学生顺从一点,学生越顺从、越听话越好。实际上,顺从和不顺从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创造性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和不随俗的特点。我们应辩证地去看待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有着很大的市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创立能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身体活动,这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首先,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显而易见的,但身体活动同时还兼有传授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情感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次,学生的进步还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及感受——理解——创造的思维前进上。再者,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对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影响很明显,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总之,创新教育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同样能利用自身的独特性为这一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3、《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4。

1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是经济时代的召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摸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淡如下: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如在讲初中化学的第六章《铁》时,为了揭未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一是教会学生联想。例如:讲到甲烷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要联想到这套装置还可以制氧气、氢气;讲到硬水软化时,要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要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样处理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思维活跃了,又如:在讲用几种方法鉴别两瓶无色液体酒精和蒸馏水时,学生就联想到《分子》这一章的演示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毫升,就提出根据同体积的酒精和同体积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少这一点,而采用分别取一定量的两种无色液体各自倒入两个装有同体积水烧杯中,若倒入后总体积减少的这种液体为酒精,倒入后总体积不变的这种液体为蒸馏水。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学生想象原子核外电子如果不是分层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同一原子内的多个电子能量都相同将如何?电子为何在距原子核一定距离的空间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应加以肯定和称赞。

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讲解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看书学习氢氧化亚铁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 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摸索原因:1、为什么要用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2、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氢氧化钠溶液?3、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硫酸亚铁和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氢氧化钠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学生的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最后选用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笨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就得到了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动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是一种创新,教师的创新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多媒体课件是具有丰富的教学信息,它可以把静态物体动态化,宏观物体微观化,微观物体宏观化,把快的变化放慢,把慢的变化加快。通过扫描图片、光盘装载,网络卸载等方式,广泛地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的展示,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难度。同时把传授知识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发挥实验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 是发现和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伴随着注意而引起的从事学习的积极倾向和感情状态, 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人而不见趣, 必不乐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 最容易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因此, 化学实验既是教学所必需,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

1.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化学启蒙课上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挖掘学科知识中的魅力, 在“趣”上动脑筋。为了能使初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笔者在给学生上第一堂化学绪言课时, 不急于讲授新课, 而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和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化工产品。然后选择1—2个有趣且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化学小实验, 如“烧不烂的手帕”、“除去白衬衫上的锈斑”、“清水变牛奶”等, 演示给学生看。教师生动形象的介绍, 加上离奇、魔术般的实验, 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消除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情绪, 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然后趁热打铁, 介绍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思维中获得知识, 进而想学、爱学、乐学,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 如果没有间接兴趣, 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时, 先让学生列举实验室制CO2的反应, 学生想到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2) 用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

(3) 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4) 高温煅烧碳酸钙;

(5)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后, 进行讨论:从经济、方便、简易、环保、节能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围绕这些问题必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的源泉, 当学生为实验成功而欢呼, 为实验现象而疑惑时, 就会出现奇思遐想, 感知会变得敏锐, 想象会变得活跃,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在心灵深处得以激发。如在学习“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时, 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氢气的制取方法和氢气的可燃性, 并结合有关空气污染的来源, 向学生介绍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常识, 让学生了解利用氢气作为燃料可以生产一种新型绿色环保车, 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氢能源价格昂贵, 制取氢气成本高, 加上储存运输不安全等原因, 还不能投入批量生产。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化学已经渗透到生命学、材料学、能源学、环境学以及宇宙等前沿科学中, 鼓动学生努力学习, 将来发明一种廉价的方法来生产氢气, 为社会制造更多的新型能源, 消除环境污染, 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及社会意义, 从而引导学生把单纯的兴趣转变成为乐趣, 再上升为持久、稳定的志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观察分析,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是认识事物, 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在设计和演示实验时, 一般不应告诉学生会发生什么现象, 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不要只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因为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往往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 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先导。引导学生平时观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并归纳、分类, 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必要性, 逐渐养成时时处处留意观察、分析的良好习惯, 不断发现和掌握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化学实验需要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要教育学生如实地反映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从实验设计到演示操作, 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化学方法。如进行溶液pH的测定实验, 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操作的方法, 测定记录及分析处理的方法, 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发现化学的规律。在观察实验现象时, 首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中, 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观察什么, 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怎样观察, 一般顺序是以“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这三个阶段来观察变化, 一看反应物的色态, 二看反应条件, 三看反应现象, 四看生成物色态。最后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学生看到试管内黑色的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在干燥试管口处有水滴生成。在这个实验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色物质是什么?为什么有水生成?学生就会联想到, 是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金属铜, 氢气与氧化铜中的氧结合生成了水。在这个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分析, 为什么要先通入氢气后才给氧化铜加热, 反应结束后已经停止加热, 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让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分析然后得出结论。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长此以往, 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造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化学科学是人类不断冲破旧的框框, 大胆实验, 逐步积累形成的, 还有很多未知领域, 需要我们去求新、去探索。要想有所发现和创新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学会一些探索的基本方法。化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如果离开了实验教学, 就失去了学生赖以形成概念规律的环境, 单纯的理论教学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毫无生机。那种“黑板实验”、“书本实验”、“背实验”, 只能使学生落入一种俗套, 感受不到科学的高度性、真实性, 使学生处于一种“强迫式”的学习中,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实验教学, 注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 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手脑相长。只懂理论, 不善于实践, 是不能成为创造型人才的。要培养学生动手, 首先必须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前,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 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使化学创新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萌动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知识的探究过程, 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 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 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仪器,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教具、模具, 结合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小实验, 并根据实验结果写成小论文等。把教具变成学生的学具, 给学生实验和创造的机会, 让学生养成不断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会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 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取知识,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把课堂、实验室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使实验教学达到最佳境界,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应用。变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的多元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对待科学精于求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一篇:医生进修总结免费下一篇:识字教学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