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议论文

2024-09-02

高中学生议论文(精选8篇)

1.高中学生议论文 篇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阳安中学杨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活“一池春水”。

给学生以愉悦氛围、激活写作这池春水。写作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真的是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鲁迅正是 “深味”着“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刘和珍君的灵前。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也就能催化出阳光般明朗纯净的习作。有时年轻的心在风暴中展转浮沉,提示我们去思考生活和心灵的复杂性。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二、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常常集中在娱乐明星、体育新闻、网络游戏、休闲时尚等方面,他们的兴趣永远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拿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或每节课前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做积极的理性思考,就能变“废”为“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学生如果暑假期间天天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台品牌节目,学会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

三、开辟多彩路径,浇灌芳菲满园。

博览众书,《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品读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1

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做到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周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要求典型、新颖),全班就有七八十条,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天长日久,库存会越来越多。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名人轶事、文化视点、评论随笔、历史典故、科学发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教材和读本,摄取相关信息归类整理

教材和读本是学生手头最主要的也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学习语文的载体,其中的很多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摄取、归纳信息的方法,不要让这些资源成为“匆匆过客”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臵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另外,高三阶段的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五、学会一材多用

写作的材料具有互通性。如高中第六册课文《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里的庄子面对前来封官的楚大夫,持钓竿不顾,并说自己愿意像一只曳尾于涂中的自由自在的乌龟——这是庄子“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无欺。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是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母亲却在他“撞开一条生活道路”时离开了人世,留给他的是无限的愧疚和绵绵的思念。史铁生将这同一种刻骨的相思融入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思念》等多篇文章中。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偶然一次看幻灯的经历,给先生以深刻的刺激,以后,鲁迅在《滕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都写到这件事。

可见,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 “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六、学会推陈出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文贵有创新。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2001年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是模仿《杂文选刊》中《患者无良知的就诊报告》,因其思想深刻而获批卷者青睐;2002年的满分卷《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也是借鉴了林清玄的哲理散文《送他一轮明月》。

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如《堂〃诘诃德后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赤兔之死》《西游记新编》等考生作文都以其“有创新”获得满分。然而,故事新编贵在于“新”。它既不是对原著故事的简单概括,也不是为原著写续篇,而是在原来的主题、人物、情节基础上,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七、善用歌曲诗词

学生处在歌唱年龄,哪个少男少女不歌唱,哪个学生不喜欢流行音乐?优秀流行歌曲都是生活之歌,是创作者做了生活“有心人”的结果。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学生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拼则赢,不拼则败。学生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家不仅是人类自然之躯的栖身之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家园。

学生在12年是学习生涯中已经累积了不少诗词名句,我们指导学生把这些烂熟于心又满口生香的诗句或用于题目,或用于题记,或点缀文中……让文章充满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

2.高中学生议论文 篇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自律性, 使学生热爱学习, 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 尽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懈怠, 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成为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安排学习任务, 创设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设情境, 培养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这说明了课堂设置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 不仅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 要放下教师的架子, 和学生平等交流, 从而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2. 留出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 经常是老师从头讲到尾, 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甚至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课堂的“满堂灌”。其实,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让学生有时间去学习。不要让教师的精彩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 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3. 提出问题, 让学生参与质疑与合作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而思考的起点是疑问, 只有有了疑问, 才有机会去思考。传统教学课堂很精彩, 但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 不会什么, 很多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 抓来抓去什么也没抓着,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盲目服从, 个性受到严重压抑。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 这样学生才有所思, 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让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 拓展思维, 自主探究, 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善于引导,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作用了, 相反,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导演,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还得看老师这导演做得怎么样。作为整个课堂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要把握学生活动的方向和重点, 有步骤地、灵活地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如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 课堂上的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任务。目标明确, 学习效果良好, 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就高。有了目标,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 就如同鞋子的大小,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总之,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障。

5.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事, 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更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从点滴做起, 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 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 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恐惧心理等,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好习惯。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 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激励性评价, 培养自主学习的持久能力

当学生在教师组织、帮助或引导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后, 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肯定性评价, 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事实证明, 具体的、肯定性的评价比那些“你真棒”“非常好”等公式化语言评价更有效, 这样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习更有信心, 情绪高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延续学生的自主探索。

总之, 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 引导学生学会竞争协作并进行正确的成功归因, 增强自律意识,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3.浅议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思维障碍 篇三

分析学生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思维惰性

学生遇到的跟过去解过的题貌似相同,实则差异,仍然墨守一种思路、沿用一种方法,得出错误的结果,误入歧途。

如红色果皮番茄(R)对黄色番茄(r)是显性,如果把纯合的红色果皮番茄的花粉授到黄色果皮番茄花的柱头上。试分析:黄色果皮番茄植株上结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色,基因型为_____;如果该果实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自交,则结出的果实皮色,基因型是___

_______。(正确的答案:番茄果皮呈黄色;基因型为rr;结出的果实皮是红色;基因型是Rr)。学生受基因分离规律的影响,去分析求解,得出番茄果皮是红色,基因型为Rr。其实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的,仍然是黄色的,基因型依然是rr。

产生这种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件改变,仍然用已掌握的模式去套、机械照搬,导致行为的公式化,尤其是在条件变化隐蔽的情况下,越容易上当受骗。

为消除这类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思维活动随机应变,灵活旷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核心要“活”,要加强变式练习。

二、形象思维模糊

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难以理解,正是难以想象造成的,生物学概念的混淆,是形象思维模糊导致的。为清除这类思维障碍,施教中要遵循“释文—成像—悟道”的思维层次,其中“文”是基础,“道”是文章的灵魂,文是“像”的载体,“像”是“道”的载体,而“道”是“释文、成像、悟道”的结果,成像是开展形象思维,悟道是运用逻辑思维。概念的形成,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生物事实,以获得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等形象思维,以获得典型表象,掌握图像,再以语言形式去把握基本事实的基本特征,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样通过感性认识层次、形象思维层次和逻辑思维层次,获得的概念形象、生动、准确。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超越形象思维层次,直接把结论捅给学生,导致形象思维模糊。教师按照“释文—成像—悟道”的思维层次去施教,就可使概念形成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三、概念的混淆

概念清,思路通;概念混淆,张冠李戴。

如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里,长出蓬松如被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的出现是由于( )。供选择答案:A. 应激性;B. 多样性;C. 变异性;D. 遗传性。由于学生分不清应激性、变异性和遗传性,答案也是阴差阳错。极乐鸟具有的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属遗传性。概念混淆,尤其是同类概念相互干扰,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消除这类障碍,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的剖析。如“减数分裂”的概念,应从4个方面分析:

其一,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体;

其二,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

其三,特点: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

其四,结果:染色体减半。

这4点就构成了减数分裂的定义,缺一不可。对容易混淆的同类概念,如酶与激素、单倍体与染色体组、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等等,通过对比便能加深理解,克服误解。思维定式是指人们按照习惯了的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思维定式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消极的思维定式对学习起干扰的作用,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4.高中学生议论文 篇四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浅议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陆春桃

物理教学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学策略能否有效的开展,现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选择与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物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物理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的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物理教学策略,“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充满生命活力的物理教学策略,在过程与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又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物理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物理知识学习的接受者。接受性学习对于学习以物理事实、物理史实、物理材料、物理名称、物理数据、物理情景为内容的物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

传统的物理教学也多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不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弊端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物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要求完完全全地“记下来”,学习的有效性差。新课程要求将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学习《行星运动》一课时,讲授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如果一味地展示历史资料则显得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充分调动;如采用让学生分别扮演托密勒、哥白尼、布鲁斯、开普勒等,让他们以戏剧方式灰谐地重演历史,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又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科学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史实。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伽利略通过巧妙的推理、数学逻辑运算、大胆的实验假设成功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物理知识,促进物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可以针对下列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

1.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2.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3.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4.成语中的物理哲理;5.生活中的物理;6.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7.浅谈可再生能源;8.物体形状对物体抗压影响;9.高速公路“弹簧路”形成原因及防治;10.时代呼唤纳米科技;11.历史上的中国物理;12.关于食品保鲜问题的研究;13.有关超导体的知识;14.物体在通过弯道时倾斜的物理原理;15.生活中的电磁辐射;16.物理与化学的联系;17.“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回收过程;18.“和平号”坠毁始末;19.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20、生活中的能的转化。

二、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既包括物理需要、物理兴趣、物理知识、物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又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物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物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物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物理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物理教育资源与物理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物理课程中所涉及的力、运动、电路、传感器、电动机、发电机等知识,既是书本物理知识,又是生活中的物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协奏曲。只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物理教学策略,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从时间进程看,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应有序幕、情境进入、展开、高潮和尾声等环节。情境的“预演”和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是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情境的“预演”就是创设进入学习“课题”的环境氛围。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时,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力量。我们大家都有一种相同的感受,观摩一节优秀的物理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好的物理课,韵律和谐,环环紧扣,水乳交融,激情跌宕,师生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和度强,教学智慧和情感明显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大,活动积极,发言踊跃;课堂的整合度高,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物理技能的掌握、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全部融合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四、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也是物理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物理学习方法是学习物理的策略性知识。物理策略性知识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又包括一些辅助性策略,如学生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

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实践表明,当要求学生对物理学习内容进行自由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会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分类(编码)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形成树状结构,而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则往往只是继续机械的重复学习内容,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又很难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要让学生善于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类编码,编码是学习过程中信息流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过程,其策略是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方式。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比喻法、联想法、韵律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都是很好的编码策略。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

5.试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篇五

一、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因此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成为了学生和老师关注的重点。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这是每个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探索的问题。实行新课改以来,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高效课堂建设迅速开展起来。高效课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仅从这一点来说,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建立高效课堂,首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现今,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有很多,老师要充分借助数学中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千变万化,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课。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认真听讲,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二)建立合作制度,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该教学方式,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老师每堂课都要给小组布置学习任务,由小组负责人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人头,集合小组成员的所有智慧解决问题,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要及时出面进行指导。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思路。在现今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不得过多的干预学生的自由发挥,只需要在学生出现偏差时,对其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要脱落对教科书的依赖,要不断变换角度和内容,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感受到不同,以此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枯燥乏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但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显得更为直观,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还能够促使教学方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将影视、图片、文字等教学元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束语

6.浅议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最终版] 篇六

姓名:张伟

单位:重庆一中 邮编:400030

【摘要】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是中学数学的两个不同阶段,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两个阶段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现行的初高中数学教材有一些知识上的断裂和重复部分,我们有责任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高中数学;新课程

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对理科的影响比较明显,对数学的影响最大。因为初中的物理和化学都处于起步的阶段,对高中的影响较小,多数初中内容高中还会重复讲解。但是初中的数学内容相对较多,涉及了代数,几何,三角这些主要的数学领域,多数内容都是给高中数学做铺垫的,且高中教材不会重复讲解。在知识上,有一些数学内容初中未讲,但是高中要用,比如韦达定理,分解因式之十字相乘法,立方和差公式,四点共圆等,这就给教师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师的行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方法上,初高中的数学学习由于难度和内容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方法的不同。下面我从教师,学生,家长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将自己处理衔接问题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抛砖引玉,交流学习。

一、将初中未讲,高中要用的知识收集起来,对高一新生统一讲解。这样处理可以弥补所有的知识空白,为同学们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做好坚实的铺垫。有的教师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补充,如在讲解解析几何的时候给同学们补充韦达定理,在讲解不等式解法的时候给同学们补充十字相乘法等等。如果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遇到某个衔接知识,教师是否就不给同学们讲解呢?而这个被教师遗漏的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恰好出现了,比如解决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的试根法,学生不会做,那么教师作何解释呢? 所以我认为应该将衔接部分的知识收集起来,最好能形成校本教材,完善初高中的知识体系。要把衔接的知识讲完,大概需要两周的时间,虽然会占用一部分学习高中知识的课时,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还是值得的。

二、在讲解初高中的公共内容时,应对初中的处理方法进行复习。我们复习初中的处理方法,也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如概率统计部分,初中的教材已经讲过怎样用“树形图”来求简单的概率,到了高中,我们主要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来求概率。“树形图”本质上就是一种枚举法,同时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非常的具体形象,但是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小。用排列组合公式求古典概率一般性强,但是比较抽象。某些教师将初高中的知识界限划得非常清楚,他们贬低甚至诽谤初中的方法,将高中的知识看得很神圣,将自己看得很伟大。其实初高中原本就是“一家人”,我们在讲解高中相应章节时顺便复习初中的方法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将高中的问题“初中化”。高中的数学知识容量大,难度高,是枯燥和抽象的代名词。初中的数学简单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如果我们可以将高中的数学知识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每节课容量小一点,多一些师生的互动,那么就实现了高中数学问题的“初中化”,让同学们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上学好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见识广博,语言幽默,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深入浅出。比如讲解二分法定理时,可以举这个形象的例子:如果天上的鸟想捉住水中的鱼,那么这只鸟必须穿过水面。比如在讲解两个单调递增区间合并之后未必单调递增时,可以提问:小象,中象,大象是递增的,小猫,中猫,大猫也是递增的,如果把这六个动物排列到一起,他们还是递增的吗?这样的提问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同学们明白问题的本质,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像这样的素材处处都是,只要教师用心思考,将高中数学“初中化”并不困难。

四、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高中的数学知识覆盖面比初中大得多,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但囊括了小学和初中的所有数学知识,还增加了大学数学中的很多内容,如微积分,算法等。要学好高中数学,不但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同学们改进学习方法。初中以记忆为主,高中以理解为主。有的同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非常用心的记笔记,把老师黑板上书写的,甚至口述的全部工整的写在笔记本上,但是考试成绩却非常差,似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其实认真思考比记笔记更加重要。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想七分算三分,这才是学好高中数学的根本。初中的数学题目难度较小,只要听懂了老师上课讲解的例题,更有极端的同学把例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遇到同类题目“依样画葫芦”就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进入高中以后,这部分同学感觉举步维艰,因为高中的题目类型太多,公式太多,光三角函数这一章就有五十多个公式。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同学们转变观点,改进学习方法。

五、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很多家长都向我抱怨:“我家小孩初中数学经常考满分,最差也有130多分,怎么进入高中就学不走了呀。”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们认为,初中我的小孩考了高分,说明小孩优秀,高中也应该考高分,如果考差了,就是高中老师教学水平有问题。这样的家长没有明白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教育,多数同学都可以学得很好,高中是选拔教育,为国家选拔人才,学得很好的同学减少了。我们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教师,家庭,自身,这三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在家里受到父母太多的埋怨,埋怨老师教学差,埋怨自己的小孩笨,长久以后,小孩就觉得真的是老师差,自己笨,从而丧失了斗志,走向了堕落。正是家长过多的抱怨将自己的天才小孩变成了碌碌无为的人。由此可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需要家长意识到初高中知识体系是有差异的。

六、教材编写应该更加科学。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有待教材编写者统筹考虑,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将初高中的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教材编写者不应该各自为政。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初高中衔接问题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保持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有能力做好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过渡工作,我们有信心迎来新课程改革的明媚春天。

【参考文献】

7.浅议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七

一、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它喜爱与否, 其重要的判断依据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当他们打开数学课本时, 有的同学会对其中的内容感到新奇, 也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同学的数学将可能会学得很好;也有的同学刚开始感到新奇, 后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感到学习困难, 其学习的兴趣也就逐渐淡化了, 对这类同学如不及时加以引导, 势必导致其数学学习成绩的下降.经历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 我发现,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分化与选择现象特别严重.研究表明, 学生分化和选择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教师的因素和学习成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高中教学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有具体性和实用性, 要更多地通过联系生活和介绍数学发展历史上的奇闻轶事来实现.记得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三等分角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时, 他们感到新奇不已, 跃跃欲试.我就此告诉他们, 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要认真学好数学.当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备课时, 常常把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考虑在教学中, 以期在课堂教学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事例:用一张半径一定的扇形纸片卷成圆锥的侧面, 则扇形的中心角越大圆锥的体积就一定越大吗?又如, 在学习解析几何中的椭圆的定义时, 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木工师傅是怎样在木板上凿出椭圆形的孔的吗?这些提问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明白数学其实与实际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又比如, 在教学对数的计算一节内容时候, 就提出下面的问题:将一张《扬子晚报》对折50次, 请学生猜一猜大概有多厚.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的回答说大概有几尺厚吧, 有的说能有几丈, 还有的说有几百米.当我告诉他们, 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 另一头就能到达月球了, 我们可以顺着它爬上月球去见嫦娥和吴刚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这时, 我充分抓住机遇, 让学生动手计算一下, 各人都开始进行计算, 很多成绩较好的同学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了起来.让学生知道仅凭感性认识是不够的, 需要理性的思考, 这正是数学.这些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感

在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的今天, 除了数学课上教师为了讲解需要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外, 学生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很多事例来说明数学问题, 因此也就更容易去开展数学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唱主角,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认真思考、探究、实践、合作交流, 结合生活以保持这种数学学习兴趣, 而保持这种兴趣的关键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有进步、有成就感.在平时的课堂上, 经常表扬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让他们有成就感,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于在课堂上很活跃的学生要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 不断提高其兴趣水平.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平平的同学, 如不及时让他们有成就感, 不注意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放弃了数学学习.这时教师可以用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解答, 当解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因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不想学习数学的学生, 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归因, 并引导他们积极改正;另一方面, 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注意多提问、多引导, 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鼓励, 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那些自认为考好后可以放松一下的同学, 应及时提醒他们不能放松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要求, 同时教育他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提高自己, 我则把一些有难度的数学题目布置给他们,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上发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时, 我总是会停下来, 稍作调整, 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性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讲解一下, 这类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兴趣.同时, 还要经常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 在讲解较难的题目时, 让他们先自己思考, 然后找一个感觉不错的学生到讲台上, 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他的解题过程.看到他的侃侃而谈, 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纷纷也想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这些问题经过他们的思考、交流、讨论后就迎刃而解, 而他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将此过程再梳理、归纳一下, 全班的同学就都理解了.而与此同时, 我观察到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脸上露出了学到知识时的那种喜悦、自豪的神情.在以后的几节数学课中这一部分同学往往都表现得很积极, 而恰恰在这时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更进一步对数学感兴趣, 可以采用板演、提问、讨论等多种措施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还要经常鼓励、表扬他们, 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形成良性循环, 形成数学学习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仅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 不当之处请专家、同行们斧正.

摘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是老师和社会所期待的.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背景下, 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下工夫,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浅议高中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问题意识情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65

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学习主体地位也一直在突出,但我们在现实教学中仍可发现很多学生变成了教师的“提线木偶”:教师提问后学生没声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激发学生对问题发现、研究、解决的热情,开启他们的心智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到有新疑。这样学生探究世界的能力将会是无穷的,创新能力则会是源源不断的。现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用情境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思维

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材料虽好但不少已经陈旧,所以教师自己要发掘新的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思考的材料。学生感兴趣的能做情境材料的素材很多,有时事政治、漫画、寓言故事等等。如2016年3月2日安理会通过最严厉对朝鲜制裁决议,就此可以请学生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有言辞激烈的、跃跃欲试的、犹豫不决的,通过对言辞激烈学生的引导,对犹豫不决学生的鼓励和启发,学生在多回合的问答中,逐步清晰了该结果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对这一制裁决议的分析过程中,涉及了经济生活中的国际竞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利益、国家力量、外交政策等知识点,生活与哲学中的联系、发展、矛盾等知识点,使得学生一问一答中逐步培养了对同一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在高中政治课堂中,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时事背景开头,抛出符合高中生思维水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即使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争议,那也证明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除了利用各种材料,还可以设置个别小活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感悟来体验书本知识。在讲授“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让学生在黑板上把自己高中三年最终成长为大学生的生活轨迹用数学的曲线画出来。没想到这个看似没有新意的话题却因为这个活动让学生十分活跃。看到有的学生画错了,其他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想上去帮忙改正。其实教师还没说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问题,但是学生已经通过活动中的感悟和课堂上的互动最终得出了这个结论,接下来的讲解肯定水到渠成了。

二、研究经典试题,培养问题意识也可以从模仿开始

(一)研究试题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高三年级的复习课中,笔者会给学生看这几年高考的最后一道探究试题的材料,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试题材料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自己进行总结。很多学生都总结得很好,如关注时政热点,贴近生活,关注国情、省情、民情等等。然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当下哪些素材可以拿来出高质量的试题。经过讨论后,学生列举了房价、南海风波等社会热点话题。虽然在这里研究材料是为了应对高考,但是这样的研究课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研究社会是很有好处的。而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需要学生关注问题产生的背景,如果连背景都不关注,哪里还会生疑呢?

(二)研究试题设问,让学生学会研究生活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把这几年试题的设问研究一番,让学生讨论这些设问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从设问的角度、范围设定等方面总结出探究题特点:涉及知识面广、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形式多样、坚持创新等等。这样经过师生讨论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知道了如何去研究生活中自己想要研究的现象。

接下来,还要和学生一起探究答案的组织方法,这可以提高学生记录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在研究社会政治问题时,有效记录研究成果除了让研究者产生成就感之外,对于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理论与实践对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了上面的准备步骤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当下的政治热点进行探究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相信最后这个步骤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关键所在。学生能够自己对众多的社会热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探究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地讲解高考试题高明很多,这种方式不仅让教师松开了手,也给学生的思想松了绑。学生学习了书本知识以后,对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能够有能力去探究其中的奥秘,真正做到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这理所当然也是高中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让真情自然流露450字作文六年级下一篇:沁水县先进基层工会先进工会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