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2024-06-29

[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精选10篇)

1.[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篇一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黄县亳城二中张学军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我校也配备了远程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已经接受到了大量的IP教学资源,还有国家免费为我们提供教学配套光盘资源,我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教学课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 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提 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较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寓学于乐。例如教学“8加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一

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 有3把。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什么?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篇二

一准确把握新教材的课程目标及教与学的活动设计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而言, 从教学内容的顺序, 如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 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环境, 化学与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变革, 更加体现了化学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其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 (1)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让学生认为化学学科不是一门难学的课程, 并通过图文、动画和简单的解题步骤来发展技能。 (3) 以社会生活现实为背景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生产中化学知识应用的方方面面, 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4) 以开放性的情境设计, 提供给学生适量的实践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新教材的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改革是:在构建化学元素知识的同时, 也强调化学和社会生活、生产的相互影响。并将一些热点问题、重大的科研成果等融入教材, 如化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新能源和新材料、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教学中, 应抓住新教材这些特点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三利用新教材开放性的情境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情境设计, 就是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 创造出一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把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学习置于一种开放性的情境之中, 是新教材化学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新教材开放性的情境设计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

教的方面, 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结构得到体现: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同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 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的方面, 在新教材中, 从新知识的导入、问题的讨论、开放性习题和开放性家庭小实验都得到体现。而开放性情境对学生而言, 通过对开放性情境的认知和感受, 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 从而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发展的目的。并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创设情境、理清思路, 由已知推测未知,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补充。将问题逐步深化, 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最终达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运用新教材的讨论题,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在新教材的每个章节, 适当安排了一定量的讨论题。这些精心设计的讨论题,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提供讨论问题的时间, 让学生先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然后, 根据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点拨。

五利用实验,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教材不仅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内容, 而且相对于旧教材而言,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 形式的变化都有很大的突破。同时, 还安排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的设计是新教材的又一显著特点, 教师从思想上要充分理解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和优势, 要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打破以往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做法, 调整好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真正通过探索性的实验教学, 达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针对家庭小实验, 组织学生大胆参与, 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 指导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查阅相关资料, 并完成实验过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性的学习, 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感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

以上简述了如何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 加强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可挖掘的素材。总之,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教育方向。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 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篇三

一、 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中有情

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是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许多学生虽然在家里能说会道,但在课堂上或公共场合大都不敢说或说不多,说不连贯。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创设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情境与氛围。

低年级学生普遍乐于做游戏,乐于表演,争强好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表演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大乐事。如教学《说说我的家》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家庭的情境,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犹如置身家中一样。这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口语交际氛围,能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从而兴趣盎然、声情并茂地进行口语交际。在上以独白为主的《我说我》口语交际课中,上课开始,我先作自我介绍,然后问学生:“你们愿意像老师这样介绍一下自己吗?”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抢着说。我便引导他们一个个作自我介绍。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说得差的学生,引导着说。课堂气氛热烈,情真意切,不但进行了口语交际,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

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运用教材设计,巧借电教媒体,变静止的画面为视听结合的课件,直接迅速地去渲染意境,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或怡人的自然风光,或美好的风土人情,说话时自然也就饱含深情,情动而辞发。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教材要求学生通过看图描绘出山岗、田野、花草、树木、孩子的变化。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映示了一幅花红柳绿、水响鸟啼的春景图,再加上轻音乐的渲染,同学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他们的描述,字字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 续编故事,训练学生说中创新

在口语训练中,如果利用教材中的故事续编内容,或者改说,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因为它不但要求学生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续说得合情合理,并要运用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因此,我们要科学地选取续说、改说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时机,起到读、说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教学《帮小白兔过河》时,先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教师娓娓动听地叙述小白兔高高兴兴上山采蘑菇的经过。因为学生毫无思想负担,又受意境的感染,听得入了迷,眼前闪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当讲到“小白兔采到了一篮子蘑菇正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急得直哭”时,教师及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小白兔想出过河的好办法吗?”于是,同兴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说:“拿木盆当小船过河”;有的说:“请会游泳的小鸭子背它过河”;有的说:“做一个简易的竹排划过去”。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完课文《猴子种果树》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猴子以后会怎么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几个人一同续编一个故事。在这个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教给学生对话的表达方式,并提供给他们说话的内容,学生都能畅谈一番,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三、 丰富活动,训练学生说中求真

新教材不仅安排了丰富的课内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还把口语交际训练辐射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以活动中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象力;以活动的趣味性,唤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在学生的大脑处于激活状态时,引导学生说出活动的过程和感受,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说大话,说空话和无病呻吟”的现象。如教学《学会作客》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到过谁家作过客,接着再让他们想一想你见到主人是怎么说的?受到主人的招待是怎么说的?跟主人告别时又是怎么说的?在学生踊跃举手,要求回答的时候,我请他们分角色上台表演情景剧。这时,他们的对话真诚可信,因为他们所说的内容,都是亲身经历的。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训练,只要我们科学地利用好教材,扎扎实实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迅速提升。

4.发挥教材优势 改进教学方法 篇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以下简称“新教材”)编辑思想明确,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符合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显示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市经过几年的试用,师生对教材的总体反映良好,普遍认为新教材有利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有利于教学改革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发表 化学论文代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胆结合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推广使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教好新教材的基矗传统观念认为,人的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教师把学科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开发人们的智力,以及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形势,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新的结构。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发表 化学论文代写

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是初中化学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5.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7.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种程度:第一是掌握信息,第二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是善于创造性运用。传统的教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发表 化学论文代写学方法多半只能达到第一、第二程度,要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

习题的处理上,避免题海战术,因为从题海中求得好成绩也未必是能力素质的反映。

基本题型是有阶段性、局限性的,而知识的应用、思维的发展是无限的,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才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总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二、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发表 化学论文代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巩固概念,如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也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白磷溶解在CS2中并用其浸泡的滤纸、甘油滴在KMnO4晶体上着火等。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掌握物质的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发表 化学论文代写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例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迁移衍生发展到新知识。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发表 化学论文代写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常识性介绍”和“选学内容”等内容。新教材中设置了17个家庭小实验、9个选做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巩固复习课堂所学知识,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及家庭的实际条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家做时会产生困难。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课内、学生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优势,又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5.小学生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五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⑵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⑶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6.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六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便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好奇的表现要给予肯定,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

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7.[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篇七

1.1 有力的文献信息保证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数量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纸质资源,而且还有电子资源以及光盘等多种现代化多媒体资源。为全面提供创业教育服务,图书馆不仅可以增加创业类文献资源的购买力度,而且借助其与书商保持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可以依据创业教育实行中的动态需求,与书商及时取得联系,随时增添所需的创业类文献资料,给图书馆展开创业教育服务提供很好的文献信息保证。

1.2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现在,高校求职门槛越来越高,图书馆的入职门槛也是如此,给图书馆招聘了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专业化能力,让图书馆与学校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满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需求。一些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业务熟练的参考咨询馆员,有利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可以由专业化的参考咨询馆员提供相关咨询、检索等服务来进行图书馆的创业教育服务。

1.3 过硬的现代化技术

现代化技术的使用为图书馆进行的创业教育提供了技术保证,图书馆实施的创业教育与平常的课堂教学相比条件更优越。图书馆可以通过光盘、多媒体等文献载体 , 依据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开展类型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 , 并为图书馆创业教育的现代化技术创建新的平台。

1.4 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活动空间上为图书馆进行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宽敞明亮、设备良好的阅览室、展示厅、报告厅、多媒体演播室、信息室、咨询室等 , 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人才洽谈、社会招聘的场所。并且图书馆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学习氛围良好 , 不仅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 加强求知欲 , 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服务措施

2.1 收集与分析创业资讯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收集与分析创业资讯 : 首先向大学生推荐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的传记和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理论著作等。其次,通过宣传橱窗,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国家与地方政府每年颁布的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创业基金和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各商业法规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介绍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经营资格的各项报批程序,让大学生充分明白经营原则,避免违规操作。并且密切配合学校的创业教育,在社会和网络上迅速、全方面地获取世界各地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的各种信息,重整后形成有意义的创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做好信息准备。

2.2 推荐书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为了与创业教育相适应,应精心筛选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图书,并做成专题书目或是导读书架提供给大学生,使之能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背景、现况和发展趋势,创造创业教育的浓郁氛围,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意识,并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积极开展高校图书馆的创业教育指导活动,确保阅读指导的时效性,为创业教育的教育和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完善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要加大馆藏建设,完善馆藏结构,为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基础做好铺垫。第一图书馆要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涵养。虽然创业的专业知识是靠大学的课程安排来解决,系统的内容是由老师在课堂中讲解,但图书馆能够尽快与任课教师进行联系,丰富能凸显出先进创业思想的教学参考文献,为创业专业知识教学提供很好的服务。另外,图书馆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小工厂、小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方面的资料,使他们开始了解一些较详细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创业打好知识基础。然后,图书馆应拓展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知识。成就事业的最基础条件是专业知识,但是专业知识的应用,也需要非专业知识的帮助。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正确、科学地分析现在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具有敏锐而长远的眼光,要站得高、看得远、有预见能力,把握事物的发展,有独具一格的主见和策略。因此,图书馆可适当增添一些与创业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利用阅读,来认识和掌握企业的基础知识,还可经过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此举办各种系列的座谈会,以弥补不足的课内知识。

2.4 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信息数据库

把收集到的创业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成立一个创业信息数据库,这是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关键部分。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对创业信息资源评价系统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制度和标准,以促进图书馆对创业信息的分类、筛选和评估,来确保各个部门在创业信息解决上的统一性。对读者来说,因其根据主题性质进行分类重整,并实行编目索引、相关资源数字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查询的实效性。

2.5 提供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不但有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前沿信息,而且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图书馆的创业教育共享空间,配备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能够进行一站式的资源检索、数据处理、格式转换、文献打包、资料打印装订等系列服务。创业教育者和大学生在这里可以使用各种办公和学习软件,开展个人或集体学习和研究,或是从事创业的准备工作等等。比如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竞赛,要经过项目选择、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会综合运用所查阅的大量的资料,参与各种创业活动,使得学生得到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验,积累了创业知识,增强了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高校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图书馆优势,服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问题。

8.[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美学教育;审美能力;学科特色

生物是一门洋溢着美的学科,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美学价值。然而,当前高考这一大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目标的完成,加之每周有限的课时使得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略了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进而减少了生物科学在审美育人这一方面的优势。长此以往,生物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就很难被学生所感受到,最终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美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线教师面对当前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应加以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尽可能的挖掘该学科的美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利用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知生物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科学本身的美,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

例如,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一动不动的植物,透过显微镜却可以观察到叶绿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在运动。这种与学生已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会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原来看似静止的东西也蕴藏着动的因素,进而深刻体会到植物界动静皆宜的美。又如,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来进行制作,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模型的制作与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创造,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收集漂亮的树叶来制作成叶脉书签,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水仙花相应的花头来学习水仙花的雕刻工艺,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是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这些审美因素来进行生物美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体现了生物科学的美学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图文并茂,体现生物教学特色

当前人教版的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它的直观性强且知识容量大,这是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插图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它可以弥补文字内容抽象乏味的不足,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想象。

作为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利用插图——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以此为依托,来进行思维发散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插图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因图施教,充分发挥每幅插图的教学功能,让插图这一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为当代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带来一缕多彩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赏图、读图、绘图等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合理的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生物美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进行课堂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电子白板、PPT、Flash等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慢动作、回放、定格等方式配以声音与色彩等多重效果,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使生物学科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与感知。

例如,我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再现了生命活动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在教学“DNA的结构”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利用课件的三维动画效果为学生展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结构美。

又如,我在讲解“神经调节”这一内容时,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Flash动画,来引出了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就被调到起来,并很快被带入了知识探究的氛围中,这种生动的引入方式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思想问题:“神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兴奋又是如何进行传导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疑问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然后我在利用Flash,将书本上的表述形象化的演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展现生物科学的独有魅力,给予学生美的启迪,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生物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中极具美学价值的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因此其本身并不缺乏美的素材,这是生物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拉近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任祥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12.

[2]李雪.基于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0,11.

9.[小学数学]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篇九

摘要:自学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并注重对学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自主探索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能探索。即选择的数学问题要适合学生通过探索去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学生能够想到的。其二,学生会探索。即探索的思路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强加给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生经过个体或群体的努力,自己想出的。当然,有效的探索并不排拆生生、师生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在教师引领下的生生、师生合作基础上的能探索和会探索。

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悬念,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得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备课是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个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上个星期,我校去春游,学校为我们五、六年级准备了380份食品,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每个年级可以分多少份?”学生读完题目之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380份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可以分得380÷2=190份”,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这时第二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分发,请问:你怎么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相等呢?如果一个年级有180人,另一个年级有200人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已经有些辩论的味道了。我就顺势引导:“既然平均分不是很合理,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就应该按照班级的人数来分,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说:“实际上五年级有学生194人,六年级有学生186人。”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开放课堂,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

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交流。

二、开放思维,留足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更有甚者既不用性质也不动笔,全凭想象根据全班48人的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几分之几都是36人,从而证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即使是选用实物验证,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人用绳的长短来验证;也有人用圆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验证;还有人用小棒的根数来验证。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三、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⑵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⑶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赘還?。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同时也可以组内互相合作,相互讨论、竞争。”在创设的研讨、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如:教师在教学后多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下节课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我想,这样有创造性的提议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

531413广西平果县海城乡中心小学韦凤娇

【摘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学 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我们不但要给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己去探取知识。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自学能力是不可能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分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该循序渐进,不同的学段采取相应的自学指导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教师要结合课程要求,事先设置好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指导学生按设置好的问题逐一解决,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学的成就感,了解自学的基本过程,激发自学的内在动力。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作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自己查阅资料,或者自由交流讨论;也可边看书,边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从问题出发,一面思考,一面查找相差知识,把学生自学的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刚开始引导学生自学时,应以自学书本内容为主,只要求学生能自学课本中一些容易自学的片段,以获取自学带来的愉悦。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逐渐要求学生自学整课内容,甚至整节内容,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还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因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教学认识分数,有关分

数的读法、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小知识,让学生看看书,读一读就会了,像这样的内容因该让学生自学。

2.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是对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深化,这样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学习了分数的通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接下去学简单的异分母加法,像这样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一般也能学会,应鼓励学生去自学。

3.收集资料、简单的调查、整理归纳等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如调查学校每个班男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像这样的内容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调查,收集资料,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三、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一是在别人的传授中获得,二是在自己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非常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如给学生讲述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的故事;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通过自学登上数学的高峰的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增强他们的信心。

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在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不知道应该看哪里,记哪里。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五、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

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另外,适当地组织学生把自学的心得和方法进行交流,使好的做法,学法得以在同学中分享,强化自学能力较强学生的成就感,开辟自学能力较弱学生进步的途径,也可以增强学生自学的兴趣。

六、优化自主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具有导向、反馈、矫正、激励、评判、驱动等功能,正确的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具体化;

3、评价形式多样化。自主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评价的全面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评价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师评价角度看,应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首先,制约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与学习新知识经验水平;学习新知识所需要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应对每个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到位;其次,评价应及时准确,褒贬有度。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切不可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

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更不可采用冷嘲热讽式的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2、从学生评价角度看,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从多向信息交流中开拓思路,自我调控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进而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判断能力,拾遗补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至少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①提出学习目标,学生依据目标进行自我评价;②把握自我评价时机,如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巩固练习环节;③教给学生自评、互评方法,如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结论评价,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性质进行条件评价等;④提供自我评价形式,如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小组对辩、师生对辩、互查等。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解月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旭远 主编

4、《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上一篇:解放思想转作风自查表下一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