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

2024-09-19

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精选4篇)

1.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 篇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探讨论文

一、甘肃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一)产业结构现状

1.产值结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可以反映出工业化的演进阶段。本文借鉴该学者的研究对甘肃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从开始,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低于20%,往后逐年下降;从20到,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均在逐步扩大,且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速一直大于服务。2014年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2:42.8:4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就业结构来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随经济发展转移的方向为: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服务业转移,与库滋涅茨的产值变动趋势一致。根据《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甘肃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从1991年的69.1:15.17:15.72转变为20的58.02:16.10:25.88,甘肃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结合三次产业的比重,当前甘肃工业化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

(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三次产业的占比,可以将其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是服务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二阶段(1990-年),甘肃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三阶段(2000-)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稳中略降;第四阶段(-年)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减少,201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三)甘肃产业结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少。甘肃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速在-20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发展,GDP年均增长率为10.7%,比全国同期高1.2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偏少,2015年甘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左右。

2.产值结构亟待调整。从起,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率的拉动一直低于1%,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和我国经济结构大致相同,但服务业的拉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GDP增长首次超过工业,而甘肃是在2014年,产值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比分析可知,甘肃就业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农村滞留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两大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于就业结构,不对称程度不断加大。4.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总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转化,高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衡量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部门仍是甘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生产型服务业及与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还没有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甘肃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因素的基本方法。分析过程如下:选择参考区域,一般是国家或者省份,经济总规模用总产值或者就业人数表示;计算参考区和被研究对象的经济规模增量和增长率;将被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二)甘肃产业结构分析本文将甘肃三次产业与全国进行对比,比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从总偏离程度来看,除了-甘肃与全国的总偏离为87.66,其他各个时期均为负值,从绝对量来看这种偏离近年在增大,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相比逐渐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还在扩大。横向来看,“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35、11.15、-7.59,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优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低于全国;“九五”时期(-200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55、-9.16、6.98,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而服务业的结构要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均比较低,总偏离较小;“十五”时期(2001-20),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99、-73.3、65.3,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低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高于全国,且服务业竞争力偏离的优势比较明显;“十一五”时期(2006-20),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2.39、-2.04、-17.25,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三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总偏离较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53.68、-404.24、380.96,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服务业的结构具有优势,第一、二产业处于劣势,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值;服务业的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高于全国,使得总偏离较高。纵向来看,甘肃第一产业除1996-2000年间结构偏离为较小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表明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第二产业除1991-1995年间结构偏离为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而服务业恰恰与其相反,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扩张,而导致甘肃产业结构在全国处于劣势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低;竞争力偏离分量在2006-年阶段转为正值,且各个产业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表明甘肃产业近年来竞争力有所提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服务业比重的竞争优势。

三、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划分服务业发展阶段,是正确制定政策建议的依据和基础。长期研究实践表明,产业系统的发展趋势与Logistic增长模型描述的规律一致:在有限性资源约束作用下整体呈“S”型。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政策和战略制定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动力,创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指导和监管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完善科技、财税、金融等相关体制。

(三)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甘肃拥有丰富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矿产等资源,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力开发特色生物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点项目、产业联动项目的建设,实现产业一体化,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近年来,国际社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产业生态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甘肃是典型的高碳经济和高碳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就要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单一开发向非资源和资源双向开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煤转油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占用,以生态化经济模式推进资源―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环节。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的时代。甘肃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轻对低成本资源和高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引进人才等多项措施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新型制造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3-65.

[2]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3]刘小辉,张航天.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学术交流,2006(04):89-93.

[4]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5]夏青.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97-98.

[6]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34-135.

2.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 篇二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Michael Piore(2001)认为创意产业会影响传统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主要靠占领设计前沿、应用新技术、形成密集但自由的创新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新网络而保持竞争优势。荣跃明(2005)认为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使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更趋广泛复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趋突出,逐渐成为了整合和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厉无畏,王慧敏(2006)认为由于产业界限的打破,创意产业得以利用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优势,重新组织生产、销售流程,并重塑产业结构。冯之浚(2006)认为创意产业是变“头脑创新”为“现实财富”,指出创意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以及扩大就业,并且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永动力。胡彬(2007)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贡献于经济增长的路径:(1)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或为产品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实现产品附加值增长;(2)产业的跨边界融合与创新需要加深了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新的价值链结构与产业组织形式的诞生;(3)通过文化竞争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进而带动一国文化与非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张京成,刘光宇(2007)指出创意产业具有横向跨越性。创意产业具有空前的产业关联度,表现为极强的渗透性和整合性,在横向上广泛延伸,跨越了众多传统产业部门,在其未独立之前,创意产业以创新为依托,暂时蕴含在众多传统产业领域之内,但居于传统产业的价值链高端。冯子标(2008)认为在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带动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且对城市化有促进作用。龚雪(2009)指出创意产业可以与传统产业在互动中融合,也可以在创意产业不同门类之间进行融合。韩顺法(2010)从经济结构、产业关联和经济增长3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三次产业之间都存在着交叉融合,可以从横向上整合纵向的产业价值链结构。王信东(201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本身便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结文献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文化创意产业高速、高品质地发展,本身便可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2)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所形成的对经济的促进和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协同发展主体产业。

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它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而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消费的服务产品的产业,是在企业(主要是生产企业或制造业企业)运行功能层面进行的分工协作基础上,从企业分离出来并形成产业聚集的新兴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为“非工业化”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母体产业主要是现代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主要成分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如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服务、金融和保险、产品的现代物流、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法律咨询、企业账户的会计和审计、产品的广告与推广、产品的国际贸易业务等等。企业虚拟化经营实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中分离的过程。实施虚拟化经营的企业,由于企业在自身特定的业务经营活动中所掌握的运行功能不齐全,或者功能不充足,企业自身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必须与其他企业合作,通过合作,与别的企业共享这些企业所拥有的运行功能。企业虚拟化经营在本质上是各企业之间对功能进行分工和交换(协作)的过程,而交换的对象便是企业某种运行功能,这种运行功能作为商品其本质与服务产品的本质是一致的,也就是在企业虚拟化经营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换的运行功能的本质属于服务产品。这样当企业的某些功能通过分工,形成了集中并逐渐成为一些专业化企业的固定产品向社会提供时,生产性服务业便从工业中分离出来[1]。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工业为代表的非服务性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现代工业高速、高效、更为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结构优化,实现升级,使各产业不断向高端演进。

3 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在后工业化社会,高技术产业成为主要的支撑产业,企业运行方式向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方向发展。早在1997年美国采购协会(APS)的一份调查表明,年收入在8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外部采购服务增加了26%,信息技术服务的外部采购占全部外采费用的30%,人力资源服务占16%,市场和销售服务占14%,金融服务占11%。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呈现出与美国相同的情况[2]。巨大的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经济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服务经济全面发展并日趋成熟,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和主体产业,逐步向服务化社会迈进。所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指标,表1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都在70%以上。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所以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其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官方网站WWW.oeed.org

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50%,美国达到61%,欧盟达到52.3%,日本到达了54%[3]。这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该国GDP比重在40%左右,美国达到48%。我国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6507.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46.9%,占GDP的比重仅为18.8%[4],差距是明显的。

从城市情况看,伦敦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84.9%,占服务业GDP的比重为93.5%。纽约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3%,占服务业GDP的比重为58%[5]。北京市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GDP为7795.3亿元,占北京GDP的比重为48.7%,占北京服务业GDP的比重为64.32%。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4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4.1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大致为(以北京市为例):①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文化艺术代理服务;②新闻出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物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③广播、电视、电影的服务及传播;④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⑤广告会展服务;⑥艺术品交易;⑦设计服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城市规划及管理、其他专业技术服务;⑧旅游、休闲娱乐;⑨其他辅助服务,主要包括文化用品及设备,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文化商务服务。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服务、设计服务、其他辅助服务等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中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GDP占文化创意产业GDP的60%以上,最高达71.93%,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产业。2010年相对于200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GDP年均增长23.22%,高于同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GDP年均增长19.86%的水平,高于同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GDP年均增长19.84%的水平,更高于同期北京市GDP年均增长15.22%的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能够与其他产业形成直接广泛融合的设计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也平均达2成以上,GDP的年均增长幅度也高达22.19%。

4.2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较高

201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数为1031.6万人,当年GDP为14113.6亿元,全部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3.68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767.5万人,当年GDP为10600.8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3.81万元。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4.17万元,均高于前两者的水平。从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看,生产性服务业人均所占固定资产数最低,而万元资产创造的GDP最高(表3所示),呈现出较高的人员和资产效率。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中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5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5.1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层面

一个地区(国家、城市、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调整优化各个产业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演变趋势。具体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及绿色产业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劳动力密集、旧产业、污染及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并逐步退出,这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都可能发生;第二个层面是同一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上,一个地区的企业在各个链条上的分布状况及数量对比关系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所处产业链的价值链环节上,不断地向对整个价值链有较强控制力和影响力,并且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的环节调整,增加在这些环节开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比重,减少并逐渐退出在那些盈利水平较低,处于被动经营状况的价值链环节的经营。由于产业链条往往会突破区域的界限,因此地区产业结构在这个层面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对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带来直接影响[6]。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中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两个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层面都会大有作为。

5.2 迅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意义重大

自2005年北京市做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决策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同比增长14.2%,占比达到12.1%。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数字媒体、设计服务等行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意产业已由培育引导期,转入全面繁荣发展期。从结构上看,不仅提升文化演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等传统优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新创意行业、动漫网游、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互联网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文化产业活力有所显现。2011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95.3亿元,增长16.3%,占北京市生产总值(16000.4亿元)的比重为48.72%。如果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约为9152.3亿元①,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2%,占北京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2119.8亿元)的比重为75.52%,实现了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定位中,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的目标,再加上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北京市的产业形成了虽然服务业占主体(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75.75%),但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的主体,使整个经济形态呈现为生产型,而非纯消费型。迅速、高效率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既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服务,又为全国及全球经济发展服务,对优化北京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北京市经济发展在科技、文化、环保、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外向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5.3 生产性服务业是“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产业

2011年北京市提出“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索洛经济长期增长模型我们知道,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技术进步、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比增加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设备装备上的技术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劳动力素质提高上的作用,给予了较高的重视,有较清晰的认识。文化及创意因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一样,同样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一种硬实力的推动,文化及创意则更多地体现为软实力的推动,两者相结合定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因此重视和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模式中,更具重大现实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富含科技和文化含量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体,而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形成的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在对其他产业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故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产业。

5.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强化现代制造业的保障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的有机组成,它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向制造业提供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说,它也是“二产”的“三产化”。当今世界,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没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大国,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竞争格局中,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除了制造业加速自身的发展之外,还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之配套和支持。显然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使制造业更加专业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加速技术进步、易于融合文化要素、易于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易于与消费市场相结合,最终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从我国全局的角度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促进制造业更好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5.5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环节

价值链微笑曲线显示:中间是制造环节;左边是研发(设计、创新、创意),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渠道、品牌、服务),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制造环节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供给弹性较大,制造业已供过于求,产生的利润低,附加价值较低;研发与营销环节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供给弹性较小,大部分由发达国家的名牌企业所占据,竞争不充分,因而产生的利润较高,附加价值较高。

将价值链扩展到产业链,产业链也大致可分为三段:原料供应、产品设计等为前段,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为中段,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为后段。从区域经济的产业供给弹性分析,制造环节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装备、交通通讯、制造业的人才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因此供给弹性较大,其竞争也较容易实现赶超。原材料供给,虽然采掘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状况,但工业制成品的材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区域之间不会形成较大差别;研发、设计的优势所需要的是科技发展、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是教育等事业发展的综合效果,是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其综合设计能力要达到较高的水准,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需要区域包括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品牌建设,尤其是名牌的塑造,是城市、企业、产品品牌的三合一系统(如果是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则是国家、城市、企业、产品品牌的四合一系统),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诚信水准、品牌的文化积淀和品位、消费者美誉度和忠诚度及市场影响力的综合体,其培育的难度较大,而且所需时间较长,这种品牌塑造能力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开发,尤其是引领消费潮流,更是需要区域、企业的软硬实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这些能力的培育虽然很难,但一旦形成,又会长期发挥作用,形成较高的进入门槛,其他区域、企业很难赶超,等于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地位,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1994年起,中国大陆3家企业开始进入世界500强规模排行榜,到2011年已经有61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仅次于美国的133家和日本的68家,并且有3家企业进入前10名。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首次推出《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我国有1家企业入榜,到2011年,我国入榜的企业也仅为21家,最好的名次为第50名。在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全球最有价值100个品牌排行榜中,我国至今尚未有一个品牌入围。这些数据很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

在“微笑曲线”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创意产业主要是在其前半段和后半段上体现,如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产品的功能创新、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挖掘、产品(企业、地区、城市)的品牌建设,引领消费潮流等方面发挥作用,而在有形产品的制造环节相对体现较少。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企业、地区占据价值链条(产业链)上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实现企业在价值链(产业链)上的结构优化升级。

5.6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其他产业,优化消费结构

人们的消费结构在较低的生活水平情况下,更多的是受物质产品的影响和制约,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受意识、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很容易与其他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增加其他产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在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个层面对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消费意识、消费时尚等众多环节形成影响,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等高端的需求,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促进人们的消费升级。在众多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中,消费结构应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发点及归宿点,至关重要,因此消费结构的优化又能推动或拉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连接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是科技与文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自身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产业形成优化、促进升级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周秀玲,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商业时代,2006,33:31~35

[2].百科名片.生产性服务业[EB/OL].百度网,2009-08-15

[3].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EB/OL].上海政协网,2011-11-12

[4].孙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市场,2010,13:25~26

[5].刘绍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96~101

3.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 篇三

由于广西地区身处东南亚各国的中心地区,又紧邻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近几年,广西地区不断的加快脚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随着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以后,就逐渐的形成了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域。例如:大型的桂林山水实景所演出的“印象·刘三姐”、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等,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广西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分析影响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深入的调整,基于这种大背景下,为进一步的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这就需要不断的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体,再加上国内外创意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为进一步的促进发展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广西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的西部,也是我国唯一个沿海自治区,紧邻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南面紧邻北部湾,是直接面临东南亚地区,这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最方便的出海通道,并在我国与东南亚经济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广西大陆海岸线大约为1595千米,交通十分便利,并且还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非常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古迹。

(2)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广西地区主要是以壮族为主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尤其是他们各自的语言、服饰、建筑物、生活习惯等等,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土人情,同时也为广西地区的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例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等,到处都弥漫着极为浓厚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许多人们都去旅游观光。

培育广西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对策

1.借助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平台

一般情况下,创意产品无论是从提出、设计直到最后的消费,都必须要借助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才能顺利的完成。然而未来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数字文化,将文化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使其应用在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的将科技引入到文化建设当中,另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对新技术的深入研究,第三,要把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利用现代化手段有效的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最后研究并开发出具有较高科技水平、表现力特别强、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优秀文化产品,并借助比较先进的科技手段,从而进一步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

2.创立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由于广西所蕴含的文化产量极为丰富,包含了民族宗教特色文化、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等等。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必须要全方位的打造广西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山水文化等品牌,同时需要进步的打造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土人情,又特别符合现代审美方面的文化精品等各方面内容作为当前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我们还可以充分的利用桂林《印象·刘三姐》作为独特的文化品牌,与广西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这些为主要代表的特色品牌,并进一步的扩大宣传品牌范围,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它们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以此来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创新管理体制,改进创意人才培养激励制度

想要进一步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要求广西政府必须要积极努力的做好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职工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的有序的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科学合理的利用广西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各个行业以此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进一步的扩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同时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招聘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端人才。

4.利用资源、跨国交流,扩大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影响力

南宁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举办的地方,这也是当前经济互相交流合作的最前端,以博览会为中心。然而广西地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资源以及当前最有力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博览会所提供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群体,从而可以让广西独有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结语

4.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探讨 篇四

耿静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1.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

1.2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1.3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1.4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2.1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4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2.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

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2.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3.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2.4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体制性约束,主要

表现在:对农业的长期过度索取;对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歧视性待遇;政府对农业的干预过多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视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制度障碍。其实,家庭经营制度是天然适应农业特点的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纵观世界各国,凡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因此,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向家庭经营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城镇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市场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经济技术服务。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种生产经营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状况,是我国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因此,必须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上一篇:调查:大理石瓷砖与大理石市场运用分析下一篇:保险公司内勤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