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通用8篇)
1.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篇一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http://.cn 四川在线(2011-7-27 14:39:32)来源:四川日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制定推动产业优化扩张、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支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途径。研究制定适应“两化”发展需要的户籍制度。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问题,强化要素保障。
2.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篇二
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一、会议精神
7月23日至25日,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全面分析当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和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省委书记刘奇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长蒋巨峰,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出席会议。
刘奇葆指出: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这是着眼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才能迅速建立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必须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刘奇葆指出: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点的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要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要在市场重新“洗牌”、新兴产业同时起步的情况下走出一条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要在生产国际化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要在用好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要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
刘奇葆指出: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城镇体系的布局要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城镇体系的形成要与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要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要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要突出城镇发展特色。
刘奇葆指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要加强规划统筹,普遍推行“多规衔接”,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要加强产城统筹,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要加强区域统筹,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推进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要加强管理统筹,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要加强“三化”统筹,在“两化”互动中统筹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作,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大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建设水平。
刘奇葆还就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督查力度工作,围绕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
蒋巨峰在讲话中总结了上半年经济工作,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蒋巨峰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保持投资持续增长,突破重大制约因素,强化项目的汇报衔接,搞好协调服务。要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做好就业社保工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下半年要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十项工作:一是强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解决发展理念问题,研究实现途径,落实促进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相关培训。二是加快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三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四是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协调。五是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七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八是全力抓好防灾救灾工作。九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十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
8月4日,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市委书记唐坚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唐坚强调,市委将8月份确定为“‘两化’互动工作推进月”,各级各部门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边学边思边干,贯彻好会议精神,联系实际谋划乐山“两化”互动工作。
唐坚指出,全市推进“两化”互动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跨越为主旨,围绕“三大联动、六个跨越”,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局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工业高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城镇特色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在“互动”上下功夫,在“统筹”上做文章,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布局,农民向城镇聚居,把乐山建设成为新型的产业化大城市。全市推进“两化”互动未来5至10年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工业化率达到65%以上;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8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50%,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中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建成“双百”大城市和一批中小城市,基本实现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中等城市向产业化大城市跨越,初步建成四川经济发展高地。唐坚强调,要在“新型”上求突破,建设新型工业、新型城镇、新型交通,为更快更好发展拓展空间;要在“互动”上下功夫,坚持产城一体、港城互动、园城共生,形成“两化”同步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在“统筹”上做文章,在“保障”上添举措,推进“两化”协调互动发展。
蒋辅义在讲话中总结了上半年经济工作,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
二、贯彻意见
(一)抓好学习贯彻。
今年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市委、市政府结合省“两化”建设会议精神,提出了全市“两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目前峨边和全省各地一样,到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把握住发展的大趋势和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务求取得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效。二是研究贯彻意见,按照全省、全市推进“两化”发展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尤其要与实施“十二五”规划紧密结合,抓紧研究制定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贯彻意见,努力实现产城一体,加快峨边发展。在市“两化”联动推进会上,我们制作了展板,初步提出了“两化”联动奋斗目标:到2030年,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49.5%,建成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强县、旅游文化大县、生态建设示范县;建成山水宜居、风情宜人、宜家宜业“特色小山城”;精心打造“甘嫫阿妞故里,生态山水画廊”美丽新峨边。思路:“三打造、三提升”,实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打造五百亿工业、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工业化新突破;提升特色城镇、提升风情城镇、提升宜居城镇,实现城镇化新突破。措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四大工业支柱;大力开发AAAA级黑竹沟旅游,做响“甘嫫阿妞”文化品牌;集中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做大“5+2”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打造特色、提升品位、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这些目标、思路和措施,由于时间紧,未充分酝酿、讨论、研究,尚不尽准确、完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讨、科学论证、再行完善。
(二)抓好重点工作。
1.狠抓重点建设,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大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促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速产业发展。一是突出产业支撑。要全力以赴大力实施“415”工程,强化支撑项目、壮大支撑产业。要发展好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沙坪二级电站、220千伏变电站、8200千瓦敬皇坝电站、10000千瓦母举沟电站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实现全县水电装机突破65万千瓦目标;要做强冶金产业,加快推进明达集团新建 2×16500千伏安、扩建4×12500千伏安铁合金,林河集团新建4×12500千伏安化学硅,金光公司20万吨电石,五渡矿业公司钾长石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县工业变压器容量达到40万千伏安;要壮大支柱企业,培育大企业,推进百亿工业发展,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运兴电冶公司技改一期、佳兴公司年产5万吨高碳铬铁一期、东森工业硅一期、敬皇坝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前竣工投产。做好可研和初设工作,确保年产10万吨奔福磷酸氢钙、年产2.5万吨鑫源氯化钛渣、母举沟电站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三是突出招商引资。上半年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突显,到位国内市外资金4530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8.55亿元)的52.98%。要保持良好的招商势头,继续加大招商力度,全力化解土地、电力、运输等瓶颈,确保跟踪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快引进,引进项目尽快落地。重点抓好投资1.2亿元的古今寺开发、2亿元的县城集贸市场改扩建项目落地建设,抓好投资8亿元的金属镁、2.5亿元金属钙、1.52亿元的林板加工一体化等7个重点项目的对接洽谈和引进签约工作。
2.狠抓规划统筹,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统筹城市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发展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统筹编制防洪、绿化、自然和人文遗产保护等专项规划;结合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新农村示范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规划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和示范带动型小城镇,融合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城镇化与生态旅游互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双宜”特色小山城,逐步提升峨边城镇化整体水平。二是推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加快房地产开发,完成东风新区、滨江新城开发,实施棚户区二期改造工程,启动大坪、二坪片区旧城改造,进一步拓展县城区域和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绕城公路建设,改造旧城区排水管网,实施城市“四化”工程,规划打造特色餐饮娱乐区、休闲文化活动区和商务经营消费区,切实改善城市人居条件;优化城市管理,充分发挥乡镇、社区管理职能,构建全社会参与、全过程监管、全行业覆盖的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扎实推进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违规建设等综合整治,实施精细化长效管理。三是加快新村建设。认真总结哈曲乡解放村新村示范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进大堡镇化林村、黑竹沟镇西河村等20个综合扶贫新村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成新农村示范片,统筹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就业、上学等社会保障问题。
3.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两化”互动发展。探索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途径,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协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抓好节能减排。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积极落实工业环保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视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活动,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化解电力瓶颈,整合电力资源,积极争取地方留存电量,壮大县网装机。实施阶梯电价,争取趸售电量,引导企业错峰生产,保障优势企业优先用电;化解运力瓶颈,积极协调峨边火车站整合运力,实施企业专线,保障企业原材料和成品的进出口运输;化解资金瓶颈,加大与银行沟通交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的投放力度,着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三是深化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社会保障、教育助学、医疗服务、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整治等十项民生工程,为“两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进“两化”互动协调发展。
] 遮岛镇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首先,感谢您们对梁河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下面,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遮岛镇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全县2009年全县有学校139所(幼儿园10所、小学117所、普通中学10所、职中1所;进校1所),校点比上年减少22 所。有在校生25391人,其中初中在校生6839人;小学在校生14077人,特教随班就读,小学94人,初中53人。小学入学率99.78%,辍学率0.93%;初中入学率96.68%,辍学率2.28%。教职工总数2011人(含民办7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97.19%,初中99.38%,高中95.10%。
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6平米,小学校舍危房率为65.63%。普通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47平方米,校舍危房率为55.94%。
2、遮岛镇:现有小学校点6所,教学班56个,在校学生1879人,其中进城务工子女567人,留守儿童81人,女童865人,民族学生60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零;0-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5人,其中丧失学习能力2人(已办证),随班就读2人,完成9年教育的1人。初中在校生955人,入学率143.18%;巩固率98.12%,有食宿生568人。目前遮岛镇小学有教职工119人,上级核编69人;民族寄宿制学校有93人(其中初中69人,小学24人),核编6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遮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632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150平方米,生均4.87平方米,危房2489平方米。
二、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发展规划情况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9990平米(30亩),生均5.68平米;总建筑面积4953平米,生均建筑面积3.88平米。现有图书1460册,生均1.1册,理、化、生实验仪器为Ⅰ类配备。有多媒体教室一间,学生用计算机57台。已建成校园广播系统、200米田径运动场、标准篮球场2块、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并投入使用。
今后办学规模小学10个班,400人左右,初中到2015年达24个班,1200人左右;全校在校学生1600人左右。
现学校正在建3号学生宿舍楼和教学综合楼,根据办学规模还需新建:学生宿舍楼、食堂、办公综合楼、教师周转房各一幢,总建筑面积4100 m,预计投资567万元。
三、各级领导部门政策和要求
1、生均占地面积:建标109—2008号文《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要求,寄宿制学校规划指标小学生均29平米,中学34平米。
2、教师编制:德机编【2007】80号文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数与学生数比,小学1:19,中学1:13.5。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县民族寄宿制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太小,生均用地面积15.6m/人,而标准生均用地面积34 m/人。其次教育教学设施还不够齐全。
2、民寄校需向县委政府申请无偿划拨规划用地28亩,用于运动场地的问题。
3.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篇三
发布时间:2014-3-26信息来源:蓬溪县政府网
——蓬溪县吉祥镇人民政府
吉祥镇位于蓬溪县城偏西南方向,距蓬溪县城32公里,距遂宁市区20公里,周边与蓬溪县大石镇、回水乡、群力乡,船山区永兴镇、唐家乡接壤;幅员面积达37.4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120个农业合作社,1个社区,5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896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03人,非农业人口2062人。耕地面积14615亩(复耕指数194.12%),林地面积22833亩,森林覆盖率为40.70%。建设用地225亩,农业用地占66.75%。成南高速公路和绵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水系发达,蓬溪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并在双江村接纳支流小潼河。蓬溪河为涪江的一级支流,位于涪江东岸。交通十分便利,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明显。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征地面积不断加大,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农民利益主体意识不断增加,农民利益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和突出,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
一、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当初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于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
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
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纠纷类型
一是农村土地征用纠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主权扩大,个体意识和个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使乡村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交换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户分散经营及个体经营经济比重大,除定购粮外,农副产品几乎全部实现了市场交换。农民利益主体意识不断增加,农民利益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和突出,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征地面积不断加大,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对拆迁户普遍采用一次性解决方式,安置费和补偿费较低,农民钱用完后,存在着没钱养老、无钱看病的现实问题,于是找政府解决,解决不了就上访。由于解决难度很大,纠纷当事人组织性强,给各级党政组织造成很大压力。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新建房大中套型居多,居民拿到的拆迁费在同等地区买不起房,换地区又存在交通、教育等费用问题,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等等这些补偿和安置不合理,加之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上访、信访络绎不绝,甚至发生上访事件,给政府部门的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给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甚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大局。
三是企业改制纠纷、劳资纠纷及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触及到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下岗失业后再就业困难、基本医疗无保障、社保基金不到位等等,是当前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频繁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原因之一。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率不高,尤其是民工的保险率基本处于尚未启动的阶段,一旦出现问
题就出现无人管现象,当事人将上访、静坐或堵门,甚至会采取极端方式要出路,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思路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基层群众的上访问题。具体讲应当从四个方面来提高应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第一,正确判断社会矛盾现状和性质。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要把解决群众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切的情感,理解和同情他们,用真情讲清道理和政策,疏导其不满情绪。
第二,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借助当代各种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预警系统,切实做到情况明了,信息畅通。努力把矛盾、问题限制和解决在基层或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时刻关注可能触发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发生的条件。
第三,提高依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把防止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关系都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
第四,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从现状来看,目前社会自治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培育和加强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重大作用,切实保障各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四、大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现实运作
价值和法律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面对新时期纠纷解决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主体的特定需求,基于实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理念,任何一种单一的体制和纠纷解决方式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只有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才是合理的选择。在大调解机制的构建和现实运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定位
对于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定位,是有人民调解这一前车之鉴的。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的规定,人民调解是一种争端解决机制,属于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的一种,同时也是我国多元化民
事纠纷解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实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还承载着超越纠纷解决的功能。如宣传法律与政策的功能,教育公民遵纪守法的功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功能等等。在有关人民调解的研究中,我们很难发现“争端解决机制”的阐释,却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人民调解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意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意义。可以说,过多强调人民调解政治功能的做法,不仅是对其性质的误解,而且阻碍了人民调解功能的正常发挥,客观上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严格定位大调解机制:将其定位于纠纷解决,严格限制强加其上的其他功能,以避免重蹈人民调解的覆辙。将大调解的功能单纯化,就是要保证其能全力做好纠纷解决工作。
(二)健全网络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传统的社会组织体系逐渐解体,以利益、价值、观念等为特征的新型的共同体正在生成,新型民间组织发展迅速,社会组织化程度逐步增强。可以在这些新型的民间组织中培育调解机构,扩大大调解的组织基础,以避免出现调解“盲区”。
(三)提升素质
调解员的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大调解工作,必须逐步提高调解人员的资质条件,特别是对于法律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要求,可实行选举和聘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优化调解员队伍。发动并鼓励在职和退休的法律工作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调解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四)确保效力
大调解机构出具的协议的效力是目前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调解协议仅仅限于当事人之间的“君子协定”,使得一方可以随意反悔,这对认真协商并打算切实履行协议的他方当事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4.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篇四
讲话
7月23日至25日,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全面分析当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和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的势头,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步伐。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崇禧出席会议。
刘奇葆指出,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这是着眼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工业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才能迅速建立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把握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必须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的势头,加快缩小我省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必须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刘奇葆指出,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点的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要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要在市场重新“洗牌”、新兴产业同时起步的情况下走出一条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要在生产国际化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要在用好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要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重大产业项目,抓龙头企业,抓重要产品,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产业园区,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招大引强,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刘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更加重视区域协调,更加重视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城镇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城镇体系的定位要与四川发展定位相一致,城镇体系的结构要与我省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城镇体系的布局要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城镇体系的形成要与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要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要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加快建设天府新区,科学规划发展城市新区,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突出城镇发展特色,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地方元素,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镇个性,形成城镇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环境特色,提升城镇品位。刘奇葆指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要加强规划统筹,普遍推行“多规衔接”,尤其要在已有交通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制定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要加强产城统筹,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要加强区域统筹,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推进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以“两化”互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切忌不讲条件地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市规模。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要加强管理统筹,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加强就业促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要加强“三化”统筹,在“两化”互动中统筹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作,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县域内三次产业发展,依托中心城镇或场镇辐射新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大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建设水平。
刘奇葆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督查力度,为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不仅在“两化”的结果中充分受益,而且在“两化”过程中及时受益。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认真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尽量减少对平原特别是耕地的占用,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加快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开发,大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要加强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梳理和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市县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要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在领导班子中选拔配备懂工业、懂城市建设、懂金融的干部,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积极稳妥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和所谓的“政绩工程”,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创“两化”互动发展新局面。
蒋巨峰在讲话中总结了上半年经济工作,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蒋巨峰指出,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体现了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当前,我省经济运行还存在着物价偏高、资金趋紧、中小企业运行困难、扩大内需难度加大、服务业发展滞后、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等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继续巩固提升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年初确定的目标不调整、不改变,咬紧牙关、加倍努力,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蒋巨峰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保持投资持续增长,突破重大制约因素,强化项目的汇报衔接,搞好协调服务。要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对企业的指导帮助服务;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做好就业社保工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下半年要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十项工作:一是强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解决发展理念问题,研究实现途径,落实促进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相关培训。二是加快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三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四是着力强化要素保障协调。五是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七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八是全力抓好防灾救灾工作。九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十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
成都市、资阳市、开江县、西昌市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电力公司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前往成都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遂宁市、射洪县实地参观考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5.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篇五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城镇化规律,确立科学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框架。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又呈现众多共性特征,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演进历程,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具有后发加速趋势。一般认为,城镇化率低于30%为城镇化的初期阶段,此时工商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相对有限,城镇化进展缓慢;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为中期阶段,此时工业化提速,为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人口快速向城镇集聚,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城镇化率高于70%为后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转换升级,城乡一体化加速,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和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基本力量。英国的城镇化大约用了100年,美国大约用了80年,日本大约用了40年。工业化进程明显缩短,固然有各国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科技进步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所致。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与农业现代化互生共进。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村发展效率亦高。比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1960年—1975年,日本城镇化率由63%上升到76%,同期农业机械化的支出增长了10倍多。相反,一些拉美国家在城镇化中长期忽视农村和农业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村凋敝,另一方面造成城市失业与“贫民窟”问题。
城镇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合理布局为前提。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是市场力量、技术进步与环境承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世界城镇化的趋势看,各国城镇化形态特征各异,但都以市场体系的发育为基础支撑,以合理布局为前提,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美国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的三大城市群集聚了全国超过50%的人口和约67%的国内生产总值;德国则有1/3左右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规模的小城镇,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镇化与产业发育相协调,以产业集约为支撑。工业集群与城市群有机结合,是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比如日本东京湾区、美国三大都市圈和硅谷、德国鲁尔区等,其产业发展都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既是产业效率效益递增、发展动力转换的过程,又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过程,而不只是城镇面积的扩张。
城镇化是文明的提升,以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城镇化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还意味着人们对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需求的增加,需要政府注重提供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一些国家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不仅影响城镇化及其质量,而且导致社会阶层过度分化,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一些独特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流转开发等制度不健全,容易带来用地扩张冲动与效益低下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上海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产出效率较高的城市,但也仅相当于纽约的1/
29、香港的1/14。二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近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4.45%,而城镇居住人口仅增长了45.9%。三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上海、北京、深圳已分别达到50%、48%、50%,而伦敦、东京分别只有23.7%和29.4%。
产业政策约束多。产业准入不平等造成的“玻璃门”、“弹簧门”和“天花板”等现象广受诟病。一些产业准入门槛过高,直接影响了产业发育发展,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产业创新与效率提升,难以有效支撑城镇化持续发展。农业对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过低。
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城镇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地方投融资问题还未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和制度安排,规范、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金融体系不健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界限不清,金融工具和模式单一;直接融资渠道有限,信贷支持政策、银行监管政策等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建设周期、投资风险控制等难以匹配。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利用融资平台进行城镇建设融资,形成了较大规模债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仍难以适应城镇化的需求。尤其是长期将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供给与户籍挂钩,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分割,造成进城农民难以融入城镇社会。
“城市病”过早出现。长期存在的“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过早出现交通拥堵、能源与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现象。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根据城镇化的规律,针对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因素,统筹规划、分层次设计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及中心乡镇的发展规划。在不突破环境、资源等方面硬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推进两项重大制度改革。应加快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应打破目前单一的城市建设用地征用模式,深入研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完善各类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农民可以公平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提高农民进城能力。户籍制度改革应建立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居住和安居乐业。当前,应逐步使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与户籍分离,推行居住证制度,分步放开落户条件。
健全三次产业政策。首先,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企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其次,全面放开产业发展,实行负面清单制,加快推进行政性垄断领域改革。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和城镇绿色发展。第三,结合税收制度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为城镇化提供产业与就业支撑。
构建四项主要投融资机制。统筹规划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金融机构系统化建设和国有资产变现等渠道,使之有机结合,构建稳定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投入对象、环节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推进政策创新;鼓励信贷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根据城镇化的特殊需求设计信贷政策与监管措施,重点支持工业集群、各类园区及中小企业发展;有序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盘活农村资源;研究以一定比例国有资产融资推进城镇化建设。
6.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篇六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流动的30多年,也是改革的30多年。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前,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加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出现了“逆城镇化”倾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至90年代中期的几年间,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城镇化由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提升至2000年的36.22%。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打造出“长三角”这样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开放型的核心区域。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后的今日,“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也开始面临增长困局,城镇化和改革同时走到了新的路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引人注目。李克强提出,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涉及一系列亟待突破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最为迫切,通过这两项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藩篱。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被看作是为了此后进一步改革作出准备。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核心国家战略。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统一价值观,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形成统一价值观,通过考察、培训等方式,使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认识什么是城镇化,如何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共同研究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双方合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配套政策的支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责权利的划分等。如此,城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政府得发展、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愿景。
(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是顺利实施城镇化的保障 既然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则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程序就十分必要,如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土地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服务规范等。
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如发改委、建设和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保障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2.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应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分配机制,保障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则首先需要在行业类别上重新定位城镇化,使其区别于房地产,以便金融机构能够不受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城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金融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如项目贷款形式、抵押物标的设定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城镇化的个性化,使区域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并从考核机制上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央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助推地方城市发展:
(一)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二是镇村发展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市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布局。
(二)注重创新驱动,城市运营绿色化。
创新驱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采取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推动高校研发与地市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应“国家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管理,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统筹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三是加强环保治理创新。按照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制度,持续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建设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打造“快节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间。
(三)注重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设施一流、网络健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样、本外共享、优质均衡、城乡协调”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全覆盖。针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先天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完善、专业水准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治安、环卫、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范围。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仲裁、心理疏导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有效推动村级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三分离”,减轻村(社区)的经济负担。引入专业化、社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和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途径,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注重社会和谐,城乡社会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当代政府必须履行的核心职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协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和清单,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压力大、任务重、挑战性强。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居民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建立集组织领导、预防调处、快速处置于一体的大预防机制。坚持全程跟进、适时介入、果断处置,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劳资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发大数据在社会舆情、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推出地方城市基层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重大社会事务协调、村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基层民主和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体制机制。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异地商会建设、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五)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提升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一是有序拓宽人口市民化通道。以优化积分制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为重点,优化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改革,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可以适应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依法依规保障本市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一体化管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为市民的内在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开放开明、兼容特质的包容文化,增强地方城市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传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弘扬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本外人口和谐相处,构建本外融合型社会。推进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便于社会各群体参与展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好书读、有好讲座听、有好展览欣赏、有好平台展示,营造和谐、兼容、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以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明,加强城市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强城市文明的积淀。依托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动市民共建学习之城。依托绿道网、森林公园等,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加快构建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市民的诚信意识。以空巢老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7.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篇七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完成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决战城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生态优美、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思想,坚持主攻项目、决战城区不动摇,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产业,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完善市政设施,改造道路和管网,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保障居民住房。2012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万人,其中县城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0.91%;城市绿化率达到47.3%;开发廉租房500套。
三、工作重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必然结果,是当前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推进峡江进位赶超,必须针对我县项目少、规模小、城市经济水平低、城镇化率低的短板,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民生需求优先、聚集人
气优先原则,加大实施“决战城区”力度。
(一)继续强化城镇规划。加大对规划的投入力度,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按照“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县城及巴邱镇总规修编,科学编制道德经文化公园、玉华路特色商业街、玉笥北路及巴邱沿江小区等城市设计,完成城市道路、绿化、消防、污水处理、地埋管网等专业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6个建制镇和5个乡集镇总体规划编制,继续完善重点乡镇集镇商贸市场、垃圾填埋场、公厕、排污管网等公共公益设施规划编制;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尽快完成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及移民安臵点规划编制。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一批环保生态工程、框架拉动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公共服务工程。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投入,更强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城建投资亿元。
形成“大投入”,项目建设上规模。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是当前促进我市赶超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和推力。全市务必抢抓机遇,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臵,继续保持主攻项目的强劲态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迈上亿元大关。
1、(1)启动道德经文化广场和物流园建设。(2)美化
百花公园、玉峡大道景观工程,打造县城景观区、休闲区,提升城市品位。(3)接通碧玉路至百花路段和玉华路至群玉路段,使城区与工业园区连接互通。(4)拓宽玉笥北路、元阳路,并搞好绿化、亮化。(5)启动玉笥路和百花路“白改黑”工程。(6)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重点工程。
(三)合理开发房地产。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投放土地,对规划控制土地按需分期分批开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商品房地产项目:年内计划开发商品房面积㎡。重点是开发府后住宅小区和普正住宅小区,并督促已出让土地加快开发进度。
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年内计划开发经济适用住房8套,面积㎡;廉租住房300套,面积㎡。
(四)加强城镇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巩固“三城同创”成果,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市场化、全覆盖。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负责任、全天候城市监督管理以及数字城管,提升城管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能力,积极投入“三城”同创活动,组织开展争创“绿色机关”、“绿色小区”活动,引绿进城,组织实施“万株大树”工程,完成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复查评审,并致力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行政执法部门职能,强化城镇街道、镇对辖区公共公益事业的管理职能,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
管,健全业主委员会、楼长、栋长责任制,培育优秀物管企业,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和县城街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明年中心城区完成青原大道、吉州大道、韶山路街景整治,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城镇社区管理,建立“运转高效、监管有力、公众参与、和谐有序”的大城管格局。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镇卫生、农贸市场、广告市场、建筑市场、集镇改造、交通秩序和生态卫生环境整治,不断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城建执法监察管理,整治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全面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大力查处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解决好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着力推进物业管理。同时,抓好建设行业的规范约束,坚决打击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着力打造建筑诚信企业。
实施城镇人口倍增计划。以放活政策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聚集,力争城镇人口实现十年倍增。为此,要抓紧研究制订中心城区和县市城镇人口倍增计划,出台鼓励外来人口落户中心城区及县市城镇的激励政策。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对外来落户人口给予就业、就学、就医同等政策,统一纳入城镇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体系,吸纳更多
农业人口和高素质人才在城镇就业落户,力争明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推进新型化城镇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集中力量抓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各项工作。
2、强化集体决策。全面建立科学民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机制,继续完善乡镇(社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三级规划评审制度,对修建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以及村镇总体规划等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公示,修改通过后逐级报批。
3、推行县级领导挂点制。筛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领导挂重点项目制度,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加以推进。坚持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工程和重点乡镇责任制,积极实行重大事项定期会商办理制度、重点项目情况月报制度、城镇工作定期分析制度,对确定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定期督查通报。
8.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篇八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罗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宜宾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规划编制主体和建设管理责任主体,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一要配合做好大市总规和天柏组团控规的调整工作,编制县城景观、消防等专题规划,做好近期开发项目和县城重要节点、主干道路设计,为县城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加快各乡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三要围绕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切实做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的整合工作。四要严格规划管理,进一步健全规划管理制度和程序,严格重大项目的审批,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
二、狠抓功能完善,切实增强承载能力
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要坚持规模扩张与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相统一,走集约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一要依托城镇,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打造交通枢纽,主动参与乐宜高速、宜屏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二要积极推进城北新区主干道路及县城相关市政道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盘活存量土地,打造商业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构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县城形象,增强县城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加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各乡镇城镇面貌。特别是要突出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强化集聚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类要素向城镇集中集聚,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城乡统筹的桥头堡。四要规范燃气经营市场,特别是要规范乡镇燃气市场,搞好日常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同时,切实开展风景园林城镇创建工作。
三、狠抓城镇管理,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市容、环卫管理,治理建筑工地噪声和扬尘,开展城区禁噪和餐饮行业禁煤工作,巩固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成果。近年来,我县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反弹势头迅猛,乡镇违法建设也有所抬头,特别是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尤为突出,违法建设已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之势。因此,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集中力量、综合打击,疏堵结合、惩防并重,严肃纪律、奖惩分明”的原则,落实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城乡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反弹势头,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同时,要强化建筑安全生产,切实落实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的主体责任,加强监管,确保安全。
四、狠抓住房保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布局,规范经营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住房品质。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提升建筑资质,“走出去”闯市场,勇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稳定繁荣房地产市场,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同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加快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扩大以租金补贴为主的廉租住房覆盖面,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强化经适房和廉租房管理,研究制定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农民建房质量和安全水平,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五、狠抓城市经营,切实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主导,切实加强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统筹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与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规划的衔接配套,为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留足空间。二是运用市场,整合开发城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产权转让、拍卖经营权和有偿使用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特别是房产公司要积极探索走开发—经营—管理的路子。三是积极争取银行对重大项目建设信贷支持。四是全面放开城建市场,引进有实力、信誉好的战略投资者,依托建设项目,采取市政基础及服务设施与商住地块打捆开发,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之路,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六、狠抓体制创新,不断强化服务保障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推荐阅读:
湖北省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10-28
筠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及招商引资工作组10-06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学习心得09-14
推进城镇化情况汇报08-18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06-30
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汇报材料09-17
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08-12
关于新型肺炎疫情参考作文题满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