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2024-11-18

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精选12篇)

1.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一

张庙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学校公用经费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行先预算后执行的原则。年初,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公用经费定额,结合本校实际科学编制公用经费预算。中心校对公用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方可执行。

2、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统筹兼顾、规范透明、高效顺畅” 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的开支。公用经费预算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缺口。

3、公用经费支出实行自下而上的计划管理。学校的预算及使用计划必须经中心校核准下达后,才能按计划执行。学校要对照预算的总体目标,定期分析公用经费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对在预算计划执行过程中因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需要调整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须由学校提出调整计划,经中心校同意后方可执行。

4、公用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教育、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及内控计划执行,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5、相关公用经费支出项目 执行要求与标准。

⑴、水、电费、办公费:学校日常办公消耗用品及用电,师生用水的费用支出。

(2)、教师培训费: 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 5% 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培训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住宿费以及大型培训讲座等费用的开支。(3)、差旅费:

学校要建立健全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天数和差旅费用。(4)、交通费: ①交通费的开支范围: 公交车费、租车费等。违章、违法的罚单不得作为交通费列支。

②交通费的开支标准: 按教育局有关规定的标准执行。

③租车费是指师生集体外出或因公务活动需租车而发生的费用。凡所租车辆须有合法证明材料,且学校与出租车方需签订租车协议。学校不得租用非法车;学校领导、教师公务出差不得长期定点租车。

(5)、设备购置费及维护维修费:

①设备购置费: 指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要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政府采购手续。

②维护维修费: 指不改变用途的各种设备日 常开支的维修费用;各种房屋建筑物的维修费用;校内公共设施,如道路、管道等设施的日 常维修费用;房屋内部的装修及内部管线改造等支出;为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日 常维护支出。维护维修费需实行招标的,必须按规定进行招标。

6、学校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进行公布,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同时,学校要定期进行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管理,并严格按照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把好关、理好财。

2.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二

关键词:校本教研,区域教研,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行为优化

五十多年前, 我国建立了省、地区 (市) 、县 (区) 三级教研机构, 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网络。这种自上而下、从区域到学校的教研制度, 在我国当时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下, 为保证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做出了贡献。[1]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校本教研制度的核心就是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 教学研究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2]。

那么, 校本教研就是只在学校中开展教研活动吗?区域教研还需要吗?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区域教研 (以下简称校本区域教研) 还有什么作用、功能和意义呢?

一、校本教研在实践中的困境

校本教研是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教学制度, 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的自身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其核心要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模式。[3]

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校本教研遇到了以下问题。

一是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存在片面性认识, 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校内教研。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不再支持和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参加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再加上一些教研部门对自身在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 就不再组织经常性的区域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而只忙于寒暑假的教材培训和自上而下的工作布置和检查。

二是迫于考试成绩评价的压力和教师间的竞争关系, 教研组内的几个教师间缺乏互相帮助的真诚愿望, 既不愿意将自己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求助于大家, 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体会和成功经验贡献给大家, 在学校规定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只是统一一下教学进度、协调教学资源的使用等。

三是教师问题意识淡薄, 教研活动内容空淡、肤浅。有这样一次校内的教研活动:

某学校语文教研组通知所有语文老师集体去听课, 并特邀了学校教科室主任参加。听完课后, 大家在语文教研室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研讨, 研讨采用人人发言的方式进行。人人发言后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学校专门安排了人员考勤, 按照学校的制度还要把考勤结果和年度考核挂钩。[4]

这样的教研, 教师也可能提出一些问题, 但只会是一些肤浅的、分散的疑问, 缺少核心问题的引领。这样的观摩和讨论难以引发大家的深刻反思和系统研究, 自然也不会起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四是在农村和企业办学校, 由于规模小, 同科的教师人数较少, 形不成教研组。特别是开课年级少, 课时少的“小学科”, 往往一所学校只有一位学科教师, 不存在真正的教研组, 也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讨。笔者对我国中部某市进行调查, 在全市106所有高三年级的学校中, 化学教师数只有1~2人的有61所, 占57.5%, 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五是专业人员的引领难以落到实处。教研部门所辖的学校数目多, 且教研员们都还有自己单位的常规工作, 不能也不可能经常到学校来进行专业引领;设有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高等学校数目本来就不多, 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 这些专家们教学、科研工作繁忙, 路途遥远也不可能常到一线学校进行指导。有调查显示, 从来没有得到过专家面对面指导的教师占32.1%, 能时常得到指导的教师只占22.6%。[5]这样的局面使得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几乎成为空话。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校本教研的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对区域教研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 需要完整认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的关系, 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区域教研

区域教研一般是以某一行政区域为单位,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以某 (或某些) 教学问题为核心进行教学研讨,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区域教研一般由当地教研部门安排和组织, 形式通常有“主题引导下的分散研究+集中讨论”、“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以强扶弱, 就近联片”、“专题合作研究”等, 内容通常是公开课观摩、听课评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集中发言、问题公开答疑、优质课评比等。区域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本教研体系中起引领、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三、区域教研的课程论意义

教师在课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不再是标准化、法理化的教学内容, 允许教师有自主性的解释与建构。教师要成为课程的主人, 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校内外情景对法定文本进行删改和再创造。

然而, 这只是教师在课程中状况的应然之态, 统观实然的课程实施, 我们发现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 往往认为由专家制定的标准、写出的教材是法定不可改动的条款, 必须一字不错地在教学中忠实执行, 或惯性地认为过去的课程总是好的, 不断地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拉回到原课程中, 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缩小课程实施的应然和实然状态的差距, 需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是课程决策中主观能动的参与者;意识到自己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而且还要运用自身的个人理论去批判与改进课程;意识到课程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与完善的, 且具有境遇性。

那么, 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措施才能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呢?有调查表明, 69%的教师认为, 讲座式培训听起来热闹、激动, 但难以在具体操作中应用。[6]单纯的校内教研又处于上文所述的种种困境之中;有研究指出, 通过叙事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敏感意识, 通过合作传记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批判意识, 通过价值之思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反思与生成意识。[7]

那么, 叙什么事、如何去叙、把事叙给谁?与谁合作、怎么合作、以什么为依托进行传记?思考什么的价值、以什么为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思考后做什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所有这些“什么”的完成和落实都需要有一个工作的平台和抓手, 都要围绕“事”来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实效, 才能进行下去。区域教研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能为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提供“抓手”。下面是一个辖25个区县的省会城市的一次教研活动片断:

“由于老师们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内容的教学存在问题, 一周后在X学校要举行全市教师活动, 在X学校的化学备课室内, 市化学教研员召集来了全市基地学校的化学组长, 进行专门研讨, 讨论这节课的设计和关于该内容的教学建议报告。”

“我们计划按照人教版教材的设计, 让学生进行白磷燃烧和铁置换铜两个实验, 然后总结出结论。”X校的执教教师先发言。

“那不行, 我们校没有白磷, 我们想用蜡烛燃烧的实验, 而且, 还不密封, 做一个天平不平衡的实验, 那更能让学生认识守恒。”来自一所农村中学的组长说。

“教材要求用胆矾分解的实验, 我们山区学校没有胆矾, 天平也只有两台”。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是大理石和盐酸反应, 这个实验的替代品易找, 适合于我们”。

“如果指定实验, 那还叫探究吗?在学了三个月化学后, 学生已有能力进行一次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应该让学生在提出假设后, 分组自己设计实验。”

“可是, 如果开放度过大, 学生的方案太多, 又不能当堂都进行实验, 那结论怎么得出?课怎么收尾啊?”

……

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后, 大家决定利用X校的优质资源, 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自由设计实验, 再分组进行, 最好能把三种教材的几个实验都涉及到, 为全市教师提供研究范例。大家还建议要给农村、山区、市区等不同学校的教学提供不同的建议方案。

一周后, 活动成功举行, 观摩课后, 教师们围绕核心问题自由提问, 相互解答, 中心组教师还作了《用好本校资源, 开放探究》的教学指导报告。

由上例校本区域教研可以看出:

1. 校本区域教研以学校的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础, 一改过去自上而下的教研工作模式。

校本区域教研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请课程编制专家向一线教师解读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而是让教师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教研中进行研讨, 从而加深对课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进行再创造, 丰富课程内容, 使课程成为“教师构想的课程”———被每一个教师的意会、解释、构想、设计所演绎的课程, 体现了表达教师个性化的经验与能力的开发与实践的可能性。[8]上例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问题”就来自于教学一线。

2. 校本区域教研将教师间的差异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无论是集中研讨、校际会课还是其他哪种形式, 区域教研一定是跨学校、跨县域, 甚至跨地区的。不同学校、不同县域和地区的教师, 由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生活传统的不同, 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的课程管理制度还强调同一地区同一科目教材版本的多样化, 拉大了这种差异。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能引发教师对课程内涵的思考, 能产生所叙之事, 能催生价值之思, 从而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传统的区域教研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总是着眼于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消灭这种差异, 而校本区域教研则视其为资源, 通过自下而上的活动, 利用这种差异, 促进课程的实施。

3. 校本区域教研具有课程开发的功能。

首先, 不同学校间的专题合作研究往往本身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 集中研讨、校际会课等活动在外表形式上往往只有一两天、甚至半天的集中活动, 为了实现其观摩、示范、讨论、引发反思等不同的目的, 在这之前, 需要进行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准备工作, 这种准备的过程就是对课程的深度开发。公开课要打磨并有所创新, 主发言报告要在一定范围内讨论、修改, 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都会提前查阅、思考活动的核心问题等等。这些工作在事实上对课程进行了开发, 推进了课程的深层次实施, 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上具有引导和示范意义。上例中, 实际的授课过程超越了三本教材任一本的设计, 充分体现区域教研对课程的开发功能。

四、区域教研的教学论意义

细致、深入地研究教学实践问题是教学论的份内之事。那么, 目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实践有哪些热点问题呢?

毋庸置疑, 课堂因其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决定作用成为当前教学实践领域的热点, 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这在教学论看来是教学设计、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评价三大问题。而校本区域教研恰在这三个问题的研究上有特殊意义。

1. 课堂具有可预设的属性, 所以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

区域教研活动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 统计显示, 这些问题的一多半是教学设计问题。区域教研最常见的形式是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观摩、说课评课。这可使所有亲临现场的教师在问题的驱使下仔细去品味各位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模仿、反思、再创造, 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促进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人手一份的几节公开课教案, 无论其内容还是呈现形式, 都会成为教师们日常教学设计研究的文本资料。

2. 课堂具有生成的属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位交往的过程, 在体验、分享、争论中, 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认识的拓展, 都会激发出心灵的火花, 而这往往又能引发新的学习活动, 这些都是不可预设的。能否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中抓住这些一闪即逝的课程资源, 将教学引向深入, 获得预设之外的收效, 全靠教师对突发教学事件的把握能力和处理水平。

这种能力是由教师的教学缄默知识决定的, 而缄默知识的获得主要靠观察他人、模仿体验、反思对比。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将这种能力称做教师的教学机智, 并指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对孩子体验的理解、“润物细无声”、对情境的自信和临场的天赋。机智是通过言语、沉默、眼神、动作、气氛等进行调和来实现其目的的。[9]可见, 一位教师的教学机智不是通过听讲座和学习文本材料能简单地获得和提升的, 而主要通过观摩他人、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 再反思、体验、感悟而提升的。

校本区域教研为教师们提供了深入教学现场、实地观摩他人教学细节的机遇, 当一个意外的教学事件发生后, 每一位观摩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瞬间在心中产生一个应对处理的方案, 这与接下来他观察到的执教教师的处理方式自然形成对比, 或同化, 或顺应, 或经过思维的加工产生新的方案。这种作用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引导教师的反思、实践、感悟, 教学事件的发生强度越大, 这种反思和体验越深刻, 持续的时间越长, 也越能提高教师的课堂生成能力。

3. 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应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节课的优劣?

这一直是在实践领域讨论的问题, 也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区域教研的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恰恰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实践探讨。

每一次公开课后, 大家对共同观摩的课堂进行评价是区域教研中必有的内容, 无论是教研员的点评, 还是一线教师的即兴评论, 还是分组讨论后的小组代表发言, 都会从自己认为需要的角度、最重要的方面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价值取向的评论, 会引发所有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的思考, 促进大家对课堂的本质、原理、教学行为价值的认识。评优课是区域教研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一般是在全地域范围内先讨论、制定一个评价标准, 再开展自下而上, 由学校到区 (县) , 再到地区、省域的层层评比选拔活动。人人参与的活动形式, 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的研制、开发与不断优化, 引导教师在标准要求的方向改进教学, 促进教师的成长。

下面的一次地区性教研活动就能很好地体现其教学论意义:

针对教学难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某市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提前给三个学校化学组布置本课题公开课任务, 一周后在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中, 全市化学教师进行了观摩和讨论。

第一位教师从矿泉水瓶的标签开始了学生活动, 突出化学来自生活的主题;第二位教师给出了许多写有各种化学式的卡片, 还带到课堂上一大堆试剂瓶和实物, 要求同学对号并归类;……

三节课后, 按计划将老师们划分为十多个小组, 围绕如何上好这节课进行了讨论, 然后小组代表进行评课, 最后市教研员作了总结, 并从如何去评价一节化学课和课程理念在本节的落实做了专业引领。

五、校本教研制度下区域教研对教学行为的优化意义

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最终都要体现到教学行为上, 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最终决定了教学效果。

有研究指出, 课堂教学行为优化可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可以使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行为增加, 积极的课堂激励行为增多, 课堂教学行为更显智慧性, 师生课堂生活更愉快,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0]

那么, 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呢?

建立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机制;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课堂教学行为整体观;增强体验与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作用力;增强创造和成功体验, 激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积极性。[11]四项措施无疑是有用的, 但建立制度, 靠硬性要求, 那只是外力的推动, 真正能作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莫过于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摩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交互作用, 利用直接体验和间接指导, 对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比不同行为的方式、强度、耗时、价值, 获得不同课堂情境下最优化教学行为的认识, 形成认同心向, 并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 从而使教学行为得到优化。

那么单纯的学校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对教学行为的优化起作用吗?回答是肯定的。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就有促进教师的反思、促使教学行为优化的功能。但是, 组内教师的人数一般不多, 教学行为示例的范围有限, 讨论研究的跨度小, 而且长时间的相互观摩, 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同时组内教师听课一般都是常态课, 缺少对最佳教学行为及其组合的追求压力, 因而单纯的组内教研活动对教学行为优化作用是有限的。

区域教研则以自身的优势, 对教学行为优化有独特的作用。首先, 跨校、跨地域的教师, 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教学风格, 他们的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为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处于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案例;其次, 公开课前的打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研究、行为改进与优化的过程, 其展现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示范意义, 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具有引领作用;还有, 公开课后的评课活动则更多地对准行为的价值来进行, 能够更直接地阐明对同一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与价值认可, 通过争论向观摩教师阐释教学行为优化的方向与方法, 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价值的研究, 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最优化。

作为校本教研一部分的区域教研, 其形式、内容、作用都高于并优于单纯的校内教研, 对其起专业引领作用, 且与之形成互补。它以教学实践核心问题为基础的同伴互助、集体观摩、问题讨论等, 能引发每一位教师的深度反思。区域教研具有跨校、跨地域, 又基于实践、基于学校的双重特征, 决定了其在课程论、教学论和教学行为优化、并最终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 2003-5-25 (4版) .

[2][3]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 2003, (4) .

[4]王鉴.校本教研:问题与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4) .

[5]课题组.全国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 .

[6]秦文孝等.新课程实施状况调查报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7]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9) .

[8]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6, (19) .

[9]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6.

3.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思考 篇三

一、名词释义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三个方面理解它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与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校本教研制度就是为确保新课程校本教研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保障体系。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讲,则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力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只有校本教研能力而没有教研热情的教师同样也难以胜任校本教研。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作为实验的主体又必须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所以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但是,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劳动,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劳动,倾注大量的心智和体力,特别是在校本教研实施之初的今天,教师囿于能力、信息等多方面原因,此种情况更甚。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成长成了校本教研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以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为主旨的激励机制,以扎实有效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的管理体制,应成为学校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的出发点。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和校本教研的工作管理原则

要确保校本教研在学校开花结果,必须要有學校各种制度推动其发展,这就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与教师校本教研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如校本教研的评价制度、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校本教研的实施制度等,以期达到规范校本教研的行为、指导和引领教师的校本教研进行的目的。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也只有对教师的尊重才能体现出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

2.公平原则“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的满意度固然与报酬多少有关,但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个体积极性的影响更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教师校本教研管理中,具体表现在:公平对待所有的参与校本教研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公平合理的处理好各位教师的研究绩效、利益分配等问题,做好校本教研的咨询和服务,尽量使教师有一个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使教师“比”不出不公平感,同时,打破“大锅饭”,对校本教研能力不同的教师分别给予帮助,使教师满腔热情开展校本教研。

3.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根据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来讲,同一个时期内,总会有一种需要占有主要地位,也就是需要满足的需要。

4.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四、校本教研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校本教研制度应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校本教研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体现,是学校工作的起点,校本培训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中介,校本管理则是联系协调协调的纽带,为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学校必须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使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开展集中的校本培训,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

2.建立健全校本研究制度,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我校为适应新课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在《金山中学促进教师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方案》就明确规定了:①领导必须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了解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②教科室对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③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网络,各教研组、年级组分层抓好校本教研,抓好各学科组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常规教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等。认真总结本学科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有关的继续教育学习;④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要求;⑤加强联合教研……通过实践,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初步建立了依法治校、教研工作规范化的机制。

3.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如《金山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规定了对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级教研活动的激励措施,为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实践证明,学校在校本教研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融入情感,以"情"作为校本教研管理的基础和纽带,加强沟通与理解、尊重教师,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来调动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工作积极性,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推荐」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四

校本教研是推进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支撑和内在动力。为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学校立足实际,以校本教研为根本,以教务处为主导,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题,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校本教研制度,以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成为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学校。

二、教研理念

围绕“以校为本、以师为本”这一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三、教研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要针对课改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实施“面对面”的研讨。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课改中的疑虑和困惑。

2.实效性原则

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注重实效,力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实的教学效益。

3.实践性原则

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注重给教师反复实践的机会,使理念学习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产生1+1﹥2的效能。

四、教研任务

深入了解并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促进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五、教研形式

(一)分组形式

全校分4个教研大组,学校管理人员按任教学科分组落实。在时间安排上,遵循“协调托管、相互避让”原则,确定了四个“固定教研日”: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学科“周一固定教研日”,语文学科“周三固定教研日”,数学学科“周四固定教研日”,英语学科“周五固定教研日”。

(二)活动形式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形式。

1.自我反思

教师要善于自我对话,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省视、分析。教师根据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每位教师每学年上1-2节能给人带来思考和问题的教研课,撰写教学行为叙事案例2篇,研究性论文(或课题)1篇。

2.同伴互助

以教研组为互动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营造教研活动中民主轻松的氛围,使活动中有不同的呼声,群体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教研组间周开展大、小教研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2次公开研讨活动,为老师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管理人员听课20-40节以上。

3.专业引领

学校聘请省内外教研专家到学校讲学,引进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想,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同时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专业教育报刊和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的教育思想。

六、教研要求

1.成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教务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各相关科室分工协作。

组长:略

副组

长:略

成员:略

2.制定教研计划

教务处负责每学期初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教研组长根据学校计划,负责制定组内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主题,做到成员分工明确,每次活动有过程性记录,并及时整理成册。

3.健全研究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备课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听课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校本课程建设制度、学生辅导制度等。

4.拓宽教研途径

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学校要结合年级特点和教师成长需求,有计划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校本教研日、学术沙龙、专题研讨、同课异构、案例研究、业务培训、问题会诊、课题研究等活动,以促进形成一种具有浓厚学习与研究氛围的学校文化、教研文化。

七、教研评价

5.张沟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五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本校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促进同行之间的广泛交流深入讨论,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使我校的校本研究与新课程相适应,使其成为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制定本教研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教学研究,制定教学研究制度,指导学校教导处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督促和评价学校教学研究。

2.校长带头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并在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的方法,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3.校长负责一个子课题,亲自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长按计划保证教学研究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开展教研活动,保证教研的顺利进行。

5.校级领导分管各教研组,参加、指导教研组的学习讨论等活动,做好记录。

二、教导主任管理。

1.学校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教研工作,确定学校核心课题,统领学校教学改革。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研究意识,自觉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3.定期请专家做指导,引导教师抓教育教学的关键,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研究计划,教学案例,提高研究能力。

4.学校教导主任负责决策部署,组织课题中心组,定期组织学习理论,举行信息发布会和读书汇报会。(每月利用一个星期二的业务学习时间进行)

5.搞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采取适当措施向社会、家长、同行宣传校本教研的理念与措施,传播课改信息,取得理解与支持。

①每月出一期教研活动黑板报或专刊。

②每学期向各级各类媒体投稿至少四篇,宣传报道学校教研情况。

③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教研实验新理念以及汇报学校实验工作的情况。

三、教研组管理。

1.各学科围绕核心课题确定子课题,形成子课题系统,开展教学研究。

2.学校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根据学科子课题,确定个人实施重点,促进学校核心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子课题。

3.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把子课题贯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中。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理念,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及时传达。

2.每月举行教研组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学科子课题教研活动一次,教师按时参加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认真做好笔记。

3.教师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

①按时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活动。

②每学期制定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③每周至少写一篇教研后记和一篇教育随笔。

④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案例。

⑤每学期上不少于一节研究课。

⑥自学教研相关理论,每月摘录两篇相关教研的有关信息、案例、论文或先进教育理论等。

五、经费保障。

1.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保障实验期间开展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所需的资金。

2.建立课改奖励机制。参与校本教研、科研项目开发的教师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获教研方面的各级各类奖励的教师,均与校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方案挂钩,在校本教研开发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

6.王店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篇六

一、教研组的设置

根据我校特点及学科特点,成立四个学科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校教务处与教科室要定期检查和指导教研组的工作。要深入教研组,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尤其要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定期完成教研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完成教研组工作总结。

三、组织专题讨论

组织该组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讨论,让有较丰富经验和较强业务水平的教师发表见解,传经送宝,能使大家受益,对大家提升教学新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及教学效率起重要作用。

四、组织教学观摩

专题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要用实践来检验;专题讨论中的争论也要通过实践来解决。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课,发动全组教师共同研究观摩课的全过程,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五、组织教师互相听课

教师讲课,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风格。组织教师互相听课,目的在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互相了解、互相促进之意。要在教研组内形成欢迎别人听课、不怕别人听课、乐于公开教学的氛围。听课后要摆开讲坛,讲课人要热情欢迎听课人谈体会、提意见。

六、注重对本组特岗教师的培养

7.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七

【关键词】中职语文;第二课堂;实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是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职业化、专业化、实战化特点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育教材在重视实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中职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实用技能。作为语文学科,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中职教育往往结合实践基地的活动,帮助他们习得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狭小的课堂空间,还应该开辟第二课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索出一些必要的实战化策略。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但是,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技能,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增强信心,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在导入环节,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结果发现,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并且告诉他们,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即兴发挥,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当堂演讲。于是,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讲究朴实;情感白热化,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积极创造情境,布设恰当的道具,营造适宜的氛围,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整套道具,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得到了两次提升,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明确正反双方,辩手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要重在实战化,不摆花架子,追求扎实。为此,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如何设计言谈举止,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有演讲的蓝本,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语文实践要重视写,只有先写,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展示他们的才情,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写”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最终要表达出来,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锦美.情境教学法[J].陕西教育,1994(1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职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J-336)

8.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八

一、指导思想

以淮安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为校本研训重点,注重课改工作的过程管理,强调参与、合作,充分体现课程改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机构

建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施学兵

副组长:李晓林 刘 峰 纪正荣 黄家富

组 员:潘玉猛 纪定鹏 张育正 倪伏阳

三、内容方法

1、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集体备课,注重二次备课。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流均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制度》,落实每周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指导人,以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为单位为集体来进行备课。集体备课活动第一步:主备教师在自己备的单元中选择一节课作为公开课,教研组集体讨论确定这节课设计意图、设计理念、教学思路。第二步再由执教老师上课,组内教师对教案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课后执教者进行反思。

2、完善“每月一课”活动。

学校统一安排备课、上课,开展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总结。

3、组织每学期一次论文评比活动。

每位教师每学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或精彩片段或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学校评比,学校每学年编纂一部教师论文集,同时积极推荐向各级各类杂志投稿或发表。

4、实行每周四业务学习制度。

每个教研组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活动,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具体方法可以推行行动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讲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等,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5、坚持校本教研例会制度和课改研讨会,要有会议记录。

6、每学期要完成阶段性总结,及时积累、整理资料,按时归档。

四、工作制度 学校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级——校长室、教导处

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校本教研领导队伍。

(一)达成目标:

1、铸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名师梯队。

2、组织好各学科校级研讨、教学反思、论文、优秀教学案评比等活动。

3、领导小组率先学习,积极参加校本教研的各项活动,树立学习榜样。

(二)具体要求:

1、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2、根据形势发展,申报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3、发动全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经验总结。

4、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蓝青工程”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5、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教研的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

6、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校本教研风气。

二级————教研组(长)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在校长室、教导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年级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一)达成目标:

1、组织好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保证“一人一课”后有评课。

2、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保证活动正常有效,有记录。

3、及时完成总结,协助教导处检查活动正常开展。

(二)具体要求:

1、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明确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主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一人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抓好本组教学工作,钻研课程标准。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4、组织好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活动,活动要有记录。

5、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学习新理论,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6、做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发挥新教师促老教师转变课改理念的作用,坚持每月1次听新教师课。

7、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导处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级————教师

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一)达成目标:

1、完成“集体备课”、“每月一课”、教学反思等活动内容。

2、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并按发展规划努力达成。

(二)具体要求:

1、认真参加学校各科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自己的备课任务,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在教研组讨论时积极发言。

五、具体做法

1、活动体现“以课带研,互动交流”。

领导深入一线,直面课堂。主要表现为:在教研环境上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在组织形式上围绕“课”,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到研讨中来,形成互动式、参与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让领导与教师、做课教师与看课教师之间通过参与式的对话交流对课堂教学的评说进行认识沟通与观点碰撞、心灵碰撞,实现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的互相交流;在研讨内容上围绕“学习—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议课—反思—生成”各环节,不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讨效果上注重实效与迁移,让教师有权说话,敢于争论,敢于发问,鼓励“百家争鸣”的互动局面,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2、搭建平台,相互切磋。

学校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激发教师对课改的热情与创造力。

首先,围绕主题,生成教研。面对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自下而上开展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反思的评比,组织教学论坛、学科说课比赛活动,举行优质课评比等系列教研活动。自上而下组织开展学科培训、骨干培训。让教师在学习、实践中树立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从而逐步转变观念、反省自已和发展自己。

3、课题引路,有效教研。

本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等教育理念,让教师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课题,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做到“人人在研究、师师有课题、全校成体系”。建立课题研究制度,着力抓好“课题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的教科研机构和“总课题—子课题—小专题”的课题网络建设,实现对课题研究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六、资料归整

校本教研中的资料是十分宝贵的。它反映出研训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轨迹,也反映出课改阶段性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资料进行再审视,对工作进行反思、修订和调整,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将责成专人妥善保管资料,学期末对每位教师的资料进行展评、汇总。

七、考核评估

9.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九

2010中,我校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全面开展作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职能管理分工与要求,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就本的工作予以回顾。

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情况

随着我校电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软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本学期我校信息组以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以服务教学为目标,以积极探讨解决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将电教手段运用在学校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组织网络中,通过校园局域网、学校主页建设等工程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师生能够体验到信息化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本,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专门成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总负责,教导处王斌负责具体实施,杜存民、丁德志、高献春、孙传庆等几位老师负责具体操作。从教育实际出发,本着“节约为本,合理投入”的原则,排查现有电教设备并进行维修。在2010配置教师办公室专用电脑2台,照相机一台,并购买了一些电教软件,使我校电教设备、设施进一步得以完善。

(二)加强设备、资源的安全管理与运行维护,提供信息化教育科研与管理的环境保障。

1.期初期末,组织信息中心成员、实验室、专用教室的老师对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资源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清理,做到了帐目清楚,帐、簿、册、卡、物相符一致。

2.电教教材、设备和实验器材、设备等资源存放合理规范,整齐划一,做好“六防”(“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磁、防震”),做到“四无”(无灰尘,无锈蚀,无丢失,无损坏);严格实验药品管理,确保设备、设施资源实体安全和实验药品安全;实验耗材、设备分发、准备坚持节约,注意安全,做到无耗材浪费和安全事故发生。

3.电教、实验仪器、设备、器材与电教教材的领用、借还严格实行登记制度,电教设备、电教教材使用后及时收回,确保了设备、资源的0流失率和无人为损坏。

4.每期定期检查、督促各年段、班级做好信息化教育设备外观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5.做好信息化教育、管理设备、设施资源的运行维护。本学年,对部门、科室、年级办公室、专用教室和校园网络终端设备等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远程或现场检查、处理和维护,确保了设备正常运行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三)电教设备的使用情况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使电教室、电脑室成为教师、学生学习活动的理想场所。本校教师有较强的自制教材和课件能力,其中有多份课件镇里获奖。

(四)教师的培训情况

努力抓好电教培训,计划详细,效果很好。多次组织专职教师培训,并购置相应的培训资料,供感兴趣的老师学习。

二、实验教学普及工作

(一)我校教学仪器均按照上级要求配备,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按Ⅱ类学校标准配备,但由于使用过程中保管使用不善,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各室均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实验室里张贴科学家画像和科学名言,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三)仪器室做到科学管理。学校有总帐,各室有仪器明细帐,做到柜有柜签,物有标签,仪器分类存放,整齐规范,做到定期保养,损坏及时维修。

(四)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各室器材保管专人负责。

(五)在抓好实验室、仪器室建设的同时,我校认真抓好实验教学的开展。我校实验教师都能按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及实验要求和演示要求上好每节实验课。

1.按部颁标准拟定自然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开足自然实验课教学,认真组织开展实验,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90%以上。

2.认真组织开展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及格。

3.实验员及时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表、册、单等软件资料的分发、规范、完事填写实验通知单、实验报告,做好资料档案收集整理。

三、规范做好学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

图书馆管理人员能认真做好借阅咨询服务工作,当老师或学生来查询资料时,及时答复,通过网络检索或翻阅杂志目录等途径,帮助查找相关的书刊资料,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人本化的服务宗旨,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注意帮助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问必答。平时,经常有不少学生因学习或参加学校活动(如手抄小报比赛、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以及少先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来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便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馆藏中查找,及时提供所需的书刊资料。在校园文化节“好书伴我成长”

在学校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中,图书馆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还将部分优秀读书笔记在阅览室中展出。为了确保图书排架有序,符合规范。我们每天要对书库内的书整理几次,对于在流通中稍有破损、脱页的书及时修补。整理装订去年的杂志刊物,做好新到的图书、杂志、音像等资料的验收、登记工作,并上架流通。认真记载好图书馆日志,登记好图书账册及读者丢失图书的赔款、注销明细,统计好各种数据,做好情况汇总。学校图书馆网站在计算机老师的配合协助下,内容不断充实。

四、认真做好档案资料清整装订

五、不足与改进

1、幻灯机开始老化,容易损坏,维修频率提高,屏幕因旧泛黄,使用时清晰度较差,不受老师们欢迎。

2、有部分设备比较陈旧,功能不健全,有待更新。

10.张庙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十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依托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断向前推进,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仍旧是个深刻的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教学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去研究,但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需要给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实现内涵发展提供真正的政策支持

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没有几个优秀的教师,要想开展有质量的校本教研,难度可能会很大。现在,很多的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农村学生父母在城内买了房,或是在城内就业发展,学生跟着到城内学校就读;另一方面,更多的却是由于随着经济改善和对教育的重视,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向往优质教育资源,想方设法把学生往城内学校送,再加上很多城内学校为了增加学校生均经费收入,没有严格按学区招收学生,对农村学生来校就读大开绿灯。这样一来,不少农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很多农村学校,一个年级就一个班,就是想开展集体备课都难,更别谈开展其他校本教研。当然,假如这样的学校,有一两个能力强的教师,这样的学校,也确实能开展好一些校本教研,甚至帮学校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从而提升学校内涵。但是,事实是,最后留在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能力平平,由于看不到学校发展的希望,有能力或是有办法的,多调入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了,留下来的教师,虽然也会在形式上进行一点校本教研,但水平不可能高到哪儿去,往往只是模仿别的学校做下样子应付下检查。

所以,要让农村学校能真正进行校本教研,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管理部门首先应该认真做好教育规划,规范城内学校招生,确保农村学生不违反规定外流到城内学校就读;然后,要真正推动城乡教师轮岗,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使优秀农村教师能待在农村学校,使城市优秀教师能来农村学校引领农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现在,江西省正在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这必将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从农村学校来说,要明确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搞好校本教研,走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内涵发展

近些年,在城市学校的挤压下,农村学校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这些农村学校简单地以为,只要把教学成绩搞上去,自己学校就会超过城内学校,学生就不会流失,以后学校的日子就会好过了。于是他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维系学校生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这些学校多数不会走以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子,它们更信奉简单的苦干、硬干精神。

这些学校,虽然也标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骨子里,其实还是在搞应试教育,一切向成绩看。再加上这几年,个别地方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倒过来又从小学三年级到九年级搞起了抽考、统考,这更助长了一些农村学校一切向成绩看的底气。它们往往像城内学校一样,要求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一点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进教室上课。这些农村学校,把校本教研的要求,简单理解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再模仿城内学校让学生背背《三字经》《少年中国说》之类的经典、念念《饭前感恩词》之类的东西、唱唱《感恩的心》之类的红歌进行点缀。很显然,这些学校自己无意识地被城内学校在形式上同化了,但又没能够学到人家内在的东西,结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校在麻木愚昧中迷失了自己的特色,真是可悲!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放弃唯分数论的办学理念,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联星学校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该校从2008年开设农村劳动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后山建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分片承包给全校各班种植各类蔬菜,每星期都组织各班到自己责任地块上劳动。该校还和市内学校结成“劳动实践手拉手”兄弟学校,不定期邀请萍乡电视台小记者团来校劳动体验,每次市内兄弟学校学生和市电视台小记者团来时,联星学校学生都给他们当起小教师,教他们种蔬菜,在劳动之余,联星学校的学生还把劳动体验心得写成文章,每期评比编辑成册,学生们还自发把劳动瞬间的场景用相机拍下来组织摄影展。通过劳动实践,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劳动技能,也提高了劳动品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与人交往和写作的能力,提升了审美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事实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文件,规定“今后,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物理、化学学科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中考考试评价体系。”这样一种导向性文件,必将使更多的学校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而是重视开展类似于联星学校这样的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學校,以活动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11.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篇十一

(一)成立教研活动小组

设立以下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综合教研组

(二)开展方式不同的活动

1、开展学习式教研活动。通过教学设计讨论、学生问题诊断、教师听课交流等形式把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2、开展活动式教研活动。根据各学校的特点,开展“常规教学”和“优质课教学”的“教学双优”活动。

3、开展专题式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围绕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共同问题开展专题式研究。

4、开展课题式教研活动。建立以校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三)开展听、评课活动

1、听随堂课,听新教师的课,听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课。

2、听课后必须认真进行点评,分析一堂课的得失,为今后上课总结经验。评课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对课不对人。

(2)坦率诚恳,不马虎了事。

(3)区别对待,分层评价。

3、评课时充分发挥评课卡的作用。

(四)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1、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写教学反思、教后记、教学随笔,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2、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培训。

3、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等。

4、请专家来校讲课。

(五)教研活动的具体要求

1、根据学校工作的安排,开学初要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2、每学期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各开展的教研活动不少于4次,并做好活动记录,记录中要有活动计划和总结。

3、每位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得少于学校规定的节次,中层干部不得少于15节。每次听课都应该尊重讲课教师,在预备铃响前进教室,听完课(下课后)才能离开教室;听课过程中不

12.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二

为全面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推动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科学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育质量,我校从实际出发,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根本,制定了《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教务的副校长

成员: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若干

一、校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全面负责校本教研工作制度的制定、工作的落实与监督、工作成绩的评价。

1、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工作。

2、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经常深入课堂,积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真诚的同伴并发挥好专业引领的作用。

3、注重营造校本教研的氛围,积极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协作研究等活动。

4、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5、适应新课程改革推进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6、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7、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组织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组织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

8、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安排和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奖惩分明。

9、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务处、教研室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10、建立并不断完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管理机制。

二、教研室、教务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室、教务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应在校长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各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计划。组织领导全校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4、大力抓好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各年级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5、组织好每周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集体备课、检查教案、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6、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老师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7、每学期各教研组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8、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月2次听新教师课。

9、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练习题、单元过关题、考试题的质量,向建立学科题库方向发展。每学期要向学校和有关学会提交一定数量的经验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10、期中要协助校长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积极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教师校本教研制度

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位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教研组和学科组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指派给自己的任务。

2、开学初制定出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交学科组备案。

3、认真完成学科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不抄袭。在教研组、学科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4、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写10个以上的教学反思,教师每学期至少听20节课,每月向学校QQ群论坛上传一份自己撰写的教育叙事文章。

5、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与同伴一起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写好教学设计方案。

6、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积累。

四、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1、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

2、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成立校本教研专题组,组长为学科教学骨干;

3、从本校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每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工作中,严格执行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4、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定期检查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摘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大型同伴互帮活动。

5、激励引导教师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成果,及时借鉴外界研究成果,在本校推广、内化,随时将本校研究成果、经验,做以积累、总结、上报。

五、校本教研学习制度

1、重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在时间上,经费上给予保障。

2、学校周工作安排中,每周要有二小时教师理论学习时间。

3、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理论学习考评奖励制度。

4、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活动、交流活动,教师要主动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

5、教师每学年要尽可能多的积累理论学习笔记,每学年不得少于4000字。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引导教师学习理论、交流经验。学期末进行理论学习,笔记评奖活动。

六、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制度

1、校长真诚树立起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完善教科研导向制度、激励、保障制度。

2、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转变观念,培养教师自觉进行校本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自学教育理论。积极与上级指导部门、主管部门协调,邀请专家讲座。

3、充分发挥校专家小组的作用,在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上做好引领工作。

4、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学习、实践中通过同伴互助活动进行引领。

5、各教研组在专业引导上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活动,有总结,有实效。

七、校本教研积累反思制度

1、学校教科研骨干每学期要制定出校本教研方案计划。

2、教科研骨干要引导教师总结积累研究成果,激励教师撰写论文、反思、案例,要随时收集活动过程、记录、教师论文反思等成果,及时上报。

3、定期检查、总结、评比。奖励论文、反思、案例、经验的写作情况。

4、教师随时总结教研成果上报,教师每学年写论文两篇,每学期写10份反思、1份案例。

5、年末收集整理反思、论文、案例精品集,总结学校校本教研成果经验。

八、校本教研课题实验制度

1、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引导教师开展工作。

2、教科研专干要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计划,收集相关材料整理档案;收集成果总结经验上报教科研所;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帮助教师总结经验。

3、校课题的设立要根据本校实际,要有理论依据,要经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方可进行。

4、每个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课题实验工作。

5、每个教师要积极参与研究,要有子课题,要有活动过程记录,要上交经验、总结、论文、反思、案例等成果。

九、学科组校本教研制度

各学科组长要认真负责学科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

1、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组织制定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拟订出本学科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研讨,共同研究单元或课时目标、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作业或练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组织指导教师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

5、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认真落实本学科教科研课题,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走过程,不搞花架子。

十、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1、每周三和周四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各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必须按时开展研究活动。

2、学期初,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

3、活动进程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并做好案例分析,学期末要认真进行总结,扬长避短,在集体总结的基础上,教研组长执笔写出书面总结按规定时间上交教务处。

4、按时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出谋划策,共同探讨,为搞好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按要求提供活动内容、场地、保证活动有效。

5、教研组长根据计划,在每次活动前通知老师,做到活动有准备,有内容(专题)、有重点,有交流探讨的时间,讲求实效,提高活动质量。

6、活动以研究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听课、评课、说课、集体备课为重点。要研读新课标,了解新课程,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要有学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教学体会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形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体现校本教研的特色。

7、在教研活动中要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使他们能够尽快地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8、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积极研讨发言,完成教研组交给的教研任务,教研组长每次活动要记考勤,做好记录,以备学校进行评价。

9、教研组要支持配合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与教务处积极合作抓好课堂教学,不断积累素材(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

上一篇:中考语文复习几点反思下一篇:“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课《“八一”荣光》观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