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2024-11-10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共7篇)

1.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篇一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简介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始建于1993年,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开发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CSIP甘肃武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园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全力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2 km2,现已建成7 km2,入驻企业10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户,就业人数达8700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2.5亿元,上缴税金4.7亿元,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建成道路交通网络70.1公里,核心区具备“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

“十二五”期间,园区将在巩固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液体经济、制造业、生物技术、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产业,力争把园区建成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工业园区、西部地区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西部重要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甘肃省较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2.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篇二

甘肃省武威市是农业大区,也是农机大市,到2013年底,农机原值达到2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79万kW,各种农机具保有量处于甘肃省前列。但由于农机利用率低,较大的农机保有量并没有达到较高的农机化水平。目前,武威市农村比较普遍的农机经营组织形式是农机户和农机专业户,全市农机户近20万户,占农村农户总数的36%,农机专业户2 000多户,占农机户总数的1.5%。绝大部分农民自己购置农机满足自己使用,小型机械多,配套比低,重复购置现象非常严重,利用率普遍偏低。在一年中,农机使用期少则几天多则不超过2个月,农机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而真正符合要求、长期开展农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经过工商部门登记批准的农机合作组织还没有。另外,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租用或雇佣农机作业,由于受耕地规模限制,作业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供需双方在经济上都不划算。由此可见,武威市农机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这方面的发展空间相当大,建立和完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已势在必行。

2 发展机遇及重要意义

2.1 发展机遇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武威市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项目的启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在武威市的持续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武威市要以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促进武威市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2 重要意义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或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全国农机经营格局不断向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使农机户和受服务农民获得双赢,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武威市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农机户作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主体,将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农机手也将成为农村有文化、学科学、懂技术、会经营、热心从事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和热心为大家服务、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1)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武威市资源匮乏,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这就是基本区情。与其他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地区不同,武威市的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力、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农机手勤劳致富的工具,农民购买农机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所以,当前乃至今后一个阶段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推进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整合现有农机资源,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把分散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服务,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效益。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将会较好地解决“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FORUM论坛矛盾,做到“买不起、用得起”,在生产方式上实现规模化经营,开辟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代表了农机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种机制的带动下,农机化发展将越来越快。

(2)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实现“3个解放”(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高强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专业的农业机械作业队伍替代分散作业,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结构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推广,极大地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农业劳动时间,使农民有时间、有精力去从事其他经营,拓宽了增收渠道,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3)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利于发挥政府在促进农机化中的职能作用。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优先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便于农机推广普及、培训鉴定、安全管理等工作的开展。通过合作开展优质农机服务,避免农户重复购置小而全的传统农机具,使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有适度规模的作业市场,适应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减少财政运作成本,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益,走集约型农机化发展的路子。

(4)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武威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必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更新农机装备,走在新技术的前沿,使一批适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和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3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3.1 指导思想

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为目标,以创新完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科学配置农机资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规范提高现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创办新的农机合作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 发展原则

(1)自愿原则。成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要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坚持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运行机制,不搞强迫命令。

(2)产权明晰、民主管理原则。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应当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制定章程,保护个人产权;坚持成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审议决定,经营情况和重大事项要定期向全体成员公布。

(3)合作制分配原则。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应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分配盈余时,应留有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自身发展壮大和应对市场风险,其余应按照成员投资比例返还给本组织成员。

(4)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原则。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要始终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和参与而不包办。

(5)依法保护原则。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以维护合法权益为宗旨,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进行保护,进一步明确农机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

4 发展目标及任务

在全区逐步发展一批实体性的以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初级加工、设施农业建设和农机制造(营销)为主,固定资产在40万元以上、制度完善、设施完备、覆盖范围广和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一批初具规模、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化高标准农机化示范园区。2013年,在38个乡镇建立20个产权清晰、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4个规范的现代化、高标准农机化示范园区。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经营总收入或利润提高20%以上,发挥好农机大户的骨干作用,各村组适当建立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使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9个百分点。

5 具体措施

5.1 加大宣传力度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的重点在基层,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和各级政府领导对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组织群众自觉走合作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路子。要认真总结发展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经验,及时宣传典型、扶持典型、树立典型和学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5.2 创新组建模式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组建模式要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投入方式,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一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自主创办农机合作组织。二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职工牵头入股,吸收其他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等社会资金参入,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服务农民和服务农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三是农机大户带领创办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同时,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要依据《农机化促进法》和有关建立社团组织的规定,积极引导各农机销售企业、维修厂(点)、农机大户等组成农机流通协会、维修协会和使用者协会等各类农机专业协会。农机维修户开办的农机维修网点,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三包”和售后服务组织及部分汽车修理点也是农机维修服务组织,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建立应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但也不应受地域限制,可与外乡镇、外县区联合组建。

5.3 推行“订单农机”

“订单农机”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根据服务的内容、项目、时间、费用收取和质量监督等与用机农户签定服务合同,建立契约性服务关系,是农机服务标准化的“合同作业”。实行“订单农机”服务,明确各方责任,保障各方利益,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分解种田风险,提高生产效益,可以有效地保证“机有田犁,田有机耕”,缓解田多机少或机多田少的矛盾。同时,它把实施社会化服务、推广机械化技术与探索机械化生产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一举三得的功效。“订单农机”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种分管型。由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与农作物种植农户订立服务合同,农机作业服务队承包农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户只需做好田间管理。

(2)流动服务型。以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户)与区内外农户签订作业合同,在农作物播种、收获季节开展跨地区流动作业服务。

(3)承租服务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在直接从事作业服务的同时,承办机具租赁业务,充实服务内容,扩展服务范围。

(4)互利合作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通过约定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调剂机械余缺并建立的稳定服务供需关系,互相享受优惠作业价格,开展作业服务。

(5)园区结合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业示范园区联手进行共建,互为促进、共同盈利的发展模式。这种形式不仅较好地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结合,还有效地示范带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订单农机”是一种新鲜事物,农机部门应从制度及组织形式予以引导、规范和完善,以利于农机作业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时要主动为农机户和农户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联系业务,签订农机作业合同,实现“订单农机”作业,并及时帮助调解作业中的纠纷和矛盾。

5.4 搞好信息服务

农机部门要做好政策和投资方向的引导,作业市场需求信息的传递,新技术培训及新机具优先应用和示范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信息,组织和引导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承包作业和订单作业等不同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农民收入。

5.5 政策扶持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农机局在安排农机化推广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组织参与实施,给予重点扶持。并以此为依托,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机具、技术,支持、带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

(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自愿扩大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扶持和财政贴息贷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引导实行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

(3)坚持补贴优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对农机投入持续增加,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国家还将实施农机作业燃油补贴。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政府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得更多的专项补贴资金,充分利用补贴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对农机合作组织购置大型农机具优先给予补贴。

3.韩国校园足球发展情况简介 篇三

一、整体规划

韩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包括各级学校足球联盟的运作、组织各级学校的足球联赛、派遣优秀青少年进行海外研修、开展足球特色项目等事宜,并非韩国教育部或文化体育观光部等政府部门牵头,而是由全国足球协会负责。韩国教育部在政策制定上不对学校足球做过多干预和指导,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为学校足球提供支持。如和韩国职业足球联盟缔结协约,向学校提供训练资料和现场指导;联合蔚山市教育厅、首尔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出台了人性涵养体育课设计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1.教育部与职业足球联盟签署协约支持校园足球

协约规定韩国职业足球联盟向学校提供幼儿及少年足球指导教材和视频资料作为小学足球教材。鼓励、支持足球运动员前往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学担任“一日名誉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足球指导。同时,为了普及足球文化,还积极创造条件为小学生提供观看球赛的机会。双方希望借此契机,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足球指导,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足球运动,扩大足球人口。

2.人性涵养体育课设计指导方案

该方案重点强调体育课在培养学生人性涵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传统的体育课开设目的仅仅是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对各个体育项目有大致的理解。实际上,体育课的根本意义还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扬体育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通过足球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直、坚韧、协作、包容等品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热情、有能力、博学的体育人,最终实现成功的体育教育。

二、韩国学校足球的养成体系

韩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较为完整。韩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小学足球队初中足球队 高中足球队一大学足球队的纵向培养体系。学校足球和职业足球形成了自然衔接,学校足球的稳定发展,保证了韩国足球人才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韩国中小学足球的目标是以培养足球兴趣、普及足球文化、扩大足球人口为主,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学业,培养其协作精神和关怀精神,并且有缓解学校暴力等功效。高中和大学则是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很多优秀的足球人才都是从高中或大学足球队直接进入职业足球队。下面以一所普通学校和一所足球特色学校为例,介绍韩国校园足球发展情况。

1.猪山小学

猪山小学是韩国一所普通小学,其足球开展情况具有普遍性。该校每天有两段“足球时间”:第一段是早晨上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踢球,学校安排指导教师,但教师并不教授专业足球技巧,早晨踢球仅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一个方式,培养兴趣爱好;第二段是放学后的“课后课”,每学期伊始,学校征求家长意见,依据学生选择课后课科目情况,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足球是深受家长和孩子喜欢的科目之一。该校学生每月缴纳约29美金的学费,即可在放学后享受足球时间并接受足球指导,而教师的工资则秉承“受益者承担”的原则由学生的缴费支付。

2.浦项制铁高中

浦项制铁高中是韩国一所著名高中,设有专门的体育部。该校足球队是韩国数一数二的校园足球队,曾获多次全韩冠军,并代表国家参加过国际比赛,成绩优异。足球队自1985年创建以来,为韩国足坛培养了多位著名球员。因此如果孩子希望发展足球特长,有成为专业球员的潜质,那么家长往往会在其升初中或高中时,将其送到这样的足球名校进行更为系统和专业的培养。优秀的足球队员将有机会直接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

三、专业足球苗子的培养

1.校内培养

(1)开设体育重点班。为帮助学生实现体育梦想,2014年6月韩国教育部颁布《灵活发展学校体育试行方案》。根据该方案,对校内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给予重点支持,并从2014年起在全国高中开设体育重点班。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设置学生运动员综合支援中心,为体育重点班的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训练方法和心理辅导。

(2)文化课和足球训练两手抓。韩国十分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明确要求学生应在保证正规学业的前提下接受运动训练,避免因训练导致的缺课。设定必修课成绩达标基准,保证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权利和义务;推出e-school项目,学生运动员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网络手段随时随地进行文化课学习。这种体育特长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机制,让孩子们即使将来无法成为专业运动员也没有后顾之忧,家长也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踢足球。

(3)有较为完善的足球赛制。韩国学校足球竞赛分两种:一是周末足球联赛制度,二是假期中的锦标赛和杯赛。周末足球联赛从2009年起正式实行,分为四级举行:小学足球联赛、初中足球联赛、高中足球联赛、大学足球联赛。每年4到10月举行各级联赛的区域联赛,11月举行决赛即王中王赛。为保障学生的学习,韩国禁止在学期中举办足球比赛。较为完善的竞赛制度为青少年足球选手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并成为选拔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4)职业足球队的支持。韩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选择了对应的校级足球队作为下属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进行技术帮助和指导,并挑选优秀的足球苗子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重点培养。例如之前提到的浦项制铁高中足球队就是韩国十分著名的浦项制铁足球俱乐部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2.校外培养

除各级学校积极培养足球人才外,足协、俱乐部、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也在共同努力促进足球发展。

对于那些希望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孩子来说,除了在学校足球队中接受训练,他们还会在课外到“足球教室”(由退役球员或教练个人开办的足球人才培养基地,如车范根足球教室)、业余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爱好者团体等踢球。这些形式对扩大韩国青少年足球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和学校足球一起,为韩国职业足球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后备人才。

为提高青少年足球基本技能,韩国足协于2014年正式推出了“黄金年龄”(Golden Age)特色训练项目,接受对象为11到15岁的注册球员。主要针对韩国球员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设计,并结合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足球训练经验而成。每年在20个道、市选拔1500名优秀人才,进行每月两次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其中优秀的600名青少年在全韩五大区域进行一年三次,每次三天两日的训练。最后优中选优,在这600名中再选拔240名作为精英后备军,在冬季和夏季分别进行五天四夜的集中训练。

4.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篇四

(2011年9月4日)

我市“两基”迎国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两基办”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两基”国检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两基”迎国检目标责任书等内容要求,精心部署,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市“两基”指标基本达到国检要求。

一、基本情况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现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人口总数191.6万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8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2.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1元。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312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完全中学和普通高中25所,初级中学94所,九年制学校24所,完全小学614所,小学教学点179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38所。在校(园)学生(幼儿)359723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948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8702人,完全中学和普通高

中在校生56396人,初级中学在校生93901人,小学在校生146393人,在园幼儿34845人。全市中小有教职工2330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18384人。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分别于1995年、1996年、2000年、2004年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达标验收。至此,全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完成了“两基”攻坚的历史任务。1989年以来,省上先后在凉州区召开高速度、高标准建校现场会、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全省教职工住房建设现场会、全省教科研工作会、全省中英“普九”项目现场会。1995年以来,省上先后在民勤县召开了全省教学仪器图书装备会、全省“普九”工作会、全省教育管理工作会议。2001年,全省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04年,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凉州区于1994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和全国幼教先进县区荣誉。民勤县于1997年和2009年被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树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天祝县于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全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2010年,天祝县教育局被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记二等功。

二、“两基”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及扫盲工作

1.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4.13%,净入学率达99.47%。

2.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3.75%。

3.全市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为0.2%。

4.全市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100%。

5.全市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59%。6.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100%。7.全市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

8.全市15—50周岁人口中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6%。9.全市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99.95%。

10.全市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100%。

(二)师资水平

1.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100%。2.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3.2001年以来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100%。4.全市小学、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5.全市小学、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

12、1:14。

6.古浪县有366名代课教师。其中小学363人、初中3人。7.全市小学、初中学科教师按课程要求配备齐全。

(三)办学条件

1.全市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6.74平方米、6.26平方米。

2.全市小学、初中校舍达到“一无两有六配套”,具有必备的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全市共有寄宿制学校184所,全部具备必备的住宿条件。

3.全市小学、初中危房率分别为0.51%、0.34%;D级危房全部消除。

4.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17册、21册。5.全市小学、初中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分别为85.34%、92.37%。

6.全市小学、初中分别有电教室649个、268个,计算机室182个、154个;全市小学、初中生机比分别达20.7:1和13.7:1;全市小学、初中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分别为142所,91所。

7.全市小学、初中超大班额比例分别为1.12%、4.49%。

(四)教育经费

1.2008、2009、2010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37.68%、18.38%、12.66%,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7.99%、12.93%、18.45%,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为30.45%、30.39%、26.69%。

2.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450元、3170元、3462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840元、3443元、3649元。

3.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795元、1081元、1257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997元、1373元、1503元。

4.预算内公用经费占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2.26%、34.2%、34.46%。

5.2008—2010年,全市应征城市教育费附加5227万元,实征5114万元,用于教育5781万元;全市应征地方教育费附加1747万元,实征1747万元,用于教育1376万元。

6.2008—2010年,全市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累计为44313万元,用于教育30638万元。

7.2008—2010年,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累计为96378万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91280万元。

8.全市教职工工资及各种政策性补贴都能按月足额发放。

(五)教育质量

1.市县区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设立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市县区教育部门没有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义务教育阶段无留级现象,无乱收费、无节假日集体补课现象;县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市县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3.县市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规章制度。

4.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规范、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5.全市小学毕业生都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生毕业率达到99.40%,高中阶段升学率89.49%。

三、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巩固“两基”成果责任得到落实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责任不推诿、投入不减少、工作不间断,义务教育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的目标。一是市县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把教育与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建立了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学校制度。三是建立了市县区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议教制度,通过召开市县(区)常务会、现场办公会等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科

学发展。

2.强化教育目标责任制度。为确保教育目标任务完成,一是强化教育目标管理,把“两基”工作相关指标列入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中。二是强化责任目标管理,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靠实责任。三是强化考核,兑现奖惩,使教育目标任务落到了实处。

3.加大县区教育督导力度。市县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坚持督政与督学结合,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结合。一是加强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每年重点对一个县的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对其他三县的教育工作进行复查。二是加强对县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2008年—2010年,市县区共督导中小学621所。三是认真抓好义务教育监测工作,全市实现了义务教育监测自动化管理。

4.接受人大政协督查调研。为确保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一是主动接受省、市人大组织的《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二是积极配合省、市政协组织开展各类教育视察和调研。三是积极配合省政府督导办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督查。四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教育方面的议案、提案,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

(二)多措并举控辍保学,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1.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坚持依法治辍,帮扶堵辍,管理控辍。一是加大《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二是落实“两基”年检制度。三是完善“控辍保学”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流失生”报告制度、辍学学生劝学制度等。四是落实“减负”规定,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今年,劝学返校学生189人。

2.大力扶持发展民族教育。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二是天祝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文件。从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中每年单列100万元用于民族教育。学习“三语”的中小学每年每人分别补助生活费375元、250元,生均年补助分别达到1125、750元。县财政每年拿出71万元,用于学校炊事员和长临工工资。

3.保障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二是异地迁建了凉州区特教学校,建筑面积5981平方米,投资1116万元。市区政府利用“全国助残日”动员社会各界为凉州区特教学校捐募资金120多万元。今年,新建武威市特教学校,规划面积4700㎡,投资940万元;新建古浪县特教学校,规划建筑面积3000㎡,投资660万元;民勤县特教学校建设项目已下达,正在筹建中。三是注重特教师资培养培训,特教质量不断提高。凉州区特教学校近三年毕业学生32人,10人进入兰州市聋哑学校中专部就读,13人就业。其中,培智班学生陈晓荣今年7月参加第13届世界夏季特奥会,获得一金一银,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四是对全市福利院19名孤儿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4.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教育困境。一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圆满完成学业。二是抓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尽可能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毕业。三是全市创办了80个留守儿童之家和1所“利百家春雷小学”。四是市教育局编印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开展“六心”教育,加强情感引导,矫正不良行为。

5.确保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和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一是对县城中小学进行扩建、新建。近年来,武威城区扩建了武威九中、十中、十三中、十五中、十九中、武师附小、发展街小学、共和街小学、新鲜小学、枣园小学等中小学。同时,将武威城郊6所小学上收区教育局管理。今年,市区政府在武威城区新建规划建筑面积31450平方米、预算投资1.2亿元的初级中学1所;规划建筑面积11050平方米、预算投资6000万元的小学1所。民勤县打造教育城,新建3所学校,规划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估算投资约2.8亿元。古浪县异地新建了古浪六中,新建了古浪三小,扩建了城关一小和二小。天祝县投资1.19亿元异地新建了天祝二中,扩建了城关一小、天师附小,新建了新华小学。二是在就学制度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镇儿童一视同仁、同样对待,就近入学。

6.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享受低保政策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及时下达免除学杂费、公用经费和转移支付资金。2008年—2010年,共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专项资金15380万元,受助学生376424人次。

7.健全市县贫困生救助机制。全市建立起了国家政策“扶”、教育基金“救”、学校教师“帮”、社会资金“助”的多渠道家庭贫困学生救助体系。一是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武威市资助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全市贫困生资助工作。二是设立助学基金。2006年民勤县设立“县长教育基金”,募集资金757万元,救助贫困

师生6632名,发放救助金470万元;2007年古浪县设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专户”,筹资994万元,救助贫困生27187人次;2008年天祝县建立了“民族教育发展基金”,筹资575.53万元,救助贫困生1863名,发放救助金190.57万元;凉州区成立“爱心助学协会”,募集爱心助学基金693.94万元,救助贫困生23203名,发放救助金285万元。三是学校教师“帮”。全市中小学均设立了贫困生救助金。2001年,天祝县全县教师开展“1123”救助工程,即每名教师救助一名贫困学生,一年救助200元,连续3年,共筹资50多万元,使3000多名贫困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四是社会资金“助”。凉州区教育局吸纳福建达利集团助学资金200万元,并有854名爱心人士与家庭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与部分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三)加强师资管理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是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3306名。其中基本编制22650名,附加编制656名。二是加强师德教育。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等活动。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市县区制定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小学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划、制度和办法,使教师队伍管理日趋规范。

2.畅通渠道补充壮大队伍。市县区政府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07—2010年,通过招考聘用、签约引进等方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补充教师3162人(音体美教师349人)。2006

年,天祝县补充特岗教师73人。今年,全市补充教师855人(音体美教师165人)。

3.多种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全市按照“抓班子、带队伍”的总要求,一是开展校本培训。二是依托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站、点培训。三是政府出资培训。2006年—2007年,市政府出资30多万组织全市200名初中校长和学区长赴陕西师大“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四是开展“送教下乡”。五是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紧缺学科师资培训。六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培训。七是大力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不断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4.切实保障教师各项待遇。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威市园丁奖评选办法》,奖励标准提高到每人500元。二是教师工资和地方规定的工作性津贴和生活补贴足额发放。三是全市教师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单位出资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启动。五是兑现了全市特级教师每月300元的政府津贴。六是积极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继1995年凉州区修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教师住宅小区——“教师新村”后,市县区陆续为教师修建教师住宅楼30多幢。七是民勤、天祝县、古浪县对民勤湖区和边远贫困乡镇的教师每月增加50元生活补贴。天祝县还对被评为全县名教师、名校长的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

(四)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积极争取各类教育项目。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教育建设项目,先后实施了“义教”、“国债”、“危改”、“西部农村初中

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校安工程等10多个项目。市县区政府重点抓好配套资金落实,全力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2.广泛动员社会捐款集资。在实施“两基”过程中,凉州区干部职工每人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市民每人捐资10元。1990—2005年,凉州区累积捐集资6000万元,捐资千元以上者达5000多人。民勤、古浪、天祝“两基”达标,人均捐集资100元,合计900万元。一些企业家和致富能人致富不忘家乡,成才不忘母校。如凉州区的张景发、张延德、张全年、柴林、姜龙年,古浪的李克栋、杨春生、段宏、杨开山、郭永福、胡登奎,天祝的黄德鸿、王福寿,民勤县的方向玉、潘军、王玉玲、胡昇、曹宗仁等一大批爱心人士为家乡修建学校,捐计算机、桌凳,设立奖学金等,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为我市“两基”工作做出了贡献。

3.乡镇村组筹资改善条件。2007年—2010年省市政府督导民勤、天祝、古浪、凉州三县一区政府教育工作,三县一区乡镇、村组分别投入资金400万元、504.6万元、766万元、2894万元。

4.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近年来,全市勤工俭学投入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3000多万元。

5.师生自制教具体育器材。全市中小学先后2次大规模开展自制教具和体育器材活动,弥补了中小学教具和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6.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市县区教育局建成了教育信息网,初步搭建了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7.校园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市上制定了《校园环境示范校创

建标准》,已创建市级示范校226所,省、市级绿色学校分别为6所、22 所。

8.校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9.3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资金5.2亿元,社会捐助资金2621万元,市县区自筹资金4.5亿元。新建、扩建、改建校舍800930万平方米。其中改造危房29888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五)落实教育经费政策,义务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加 1.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一是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二是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三是确保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省定标准。

2.“两个比例”保持稳中有升。2006—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中有升。

3.经费保障机制顺利运行。2006年,全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市、县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二是分别成立了资金管理中心。三是实行了经费预算编制和校财局管的制度。四是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五是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按时拨付。

4.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拨付。全市城市、地方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全部用于教育。

5.探索初中后勤社会化路子。市上制定了《武威市后勤社会化建设实施意见》,全市后勤社会化资金达5059万元。

6.加大审计内部经费力度。重点对学区财务收支、基建项目审计调查,站长、中小学校长任期经费责任审计,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服务、防范、管理的作用。

7.规范收费创示成效显著。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武威市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校活动的实施意见》,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校9所。天祝、古浪县被树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六)调整教育布局结构,中小学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先后两次批转了市教育局《武威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意见》。2008年—2010年,全市撤并中小学552所,学校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民勤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为我市乃至全省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做法,《中国教育报》对此曾进行专题报道。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臵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二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力求在校舍标准化、办学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特色多样化上求得突破。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被《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报道。三是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实行文化课成绩+体育成绩+理化生实验操作成绩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2.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中小学重点抓好师德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五爱”教育,加强国情、法制、纪律、民族团结、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重视班主任德育队伍建设,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全市中小学均聘请了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坚持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表彰活动,适时召开全(县区)德育工作会议,树立市级德育工作先进校30所。

3.教研教改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市县区教育部门教研机构不断加强,市县区均有教研刊物。二是教研网络不断健全,教研人员不断壮大,全市形成了200多人的专兼职教研队伍。三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四课”和各类评选、竞赛活动,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四是重视课题研究。全市中小学开展“张思忠外语教学法”和“中小学学法指导实验”。凉州区40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重点实验校。2010年,我市有21项基础教育科研项目荣获甘肃省第八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市中小学教师出版教育专著20多部。

4.薄弱学校面貌得到改变。一是市县区教育部门大力扶持边远贫困乡镇和薄弱学校,政策上倾斜、照顾。二是按照《武威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方案》,全市每年安排80名城镇教师支援40所农村中小学。三是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四是加大企业移交地方学校的建设力度。薄弱学校面貌得到改变。

5.重视体艺卫国防教育。一是市、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二是加强体艺教师队伍建设和设施、器材配备。三是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四是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校建设,创建体育传统校22所。五是开展中小学卫生预防保健工作,认真组织中小学体质检测。六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在开齐艺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我市先后2次荣获全省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七是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形势报告、军事夏令营、创建少年军校等活动,师生国防意识明显增强。

(八)突出管理工作重点,学校安全工作得到不断加强 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切实增强中小学教师安全意识。二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信息、专题讲座、事故案例通报、参观禁毒、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自觉增强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

2.强化学校安全常规管理。一是市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完善安全常规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二是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三是适时开展消防、地震等自救演练活动。四是加大对学校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和寄宿制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的、检查,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五是定期排查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六是配合交通部门在城乡临街和公路沿线学校设立交通警示标志和过街斑马线,确保师生出行安全。七是近两年,为143所中小学配备专兼职保安268名。全市投入资金700多万元,为400多所中小学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八是2011年全市33万学生参加校方责任保险,缴保险费187万元。

3.部门配合开展集中整治。市公安、教育、文化、工商、建设、卫生、药监等部门配合,集中开展各类整治活动,为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营造了良好环境。

(九)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全市扫盲成果不断巩固提高 1.保留扫盲组织机构人员。市县区保留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和成人教育科(股),专人负责成人教育工作。

2.建设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一是建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4所,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27所。配备了成人教育专干(教务员)。二是全市农村中小学均加挂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牌子,“日校办夜校、一师任两教”,认真开展扫盲教育。

3.制定政策力保扫盲投入。一是市政府批转《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实施意见》,分解下达了扫盲任务。二是2003—2006年中央和省上下达我市扫盲及扫盲奖励经费33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农民识字课本》、《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数学》等课本6万多册。今年,全市落实扫盲经费122.74万元,用于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

4.因地制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县区和乡镇组织农业、科技、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脱盲农民适时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40多万人。

5.多措并举巩固扫盲成果。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一是堵扫结合,严格控制在校中小学生辍学,有效杜绝新文盲产生,对剩余文盲采取师生包教等方式进行扫除。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对脱盲农民最新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认定及职称评审工作。

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牧业“田秀才”、“土专家”聘请为科技助理员和农民技术员。四是民勤县率先建立了新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政府发农民培训代金券,对乡村干部、农技人员和脱盲农民进行科技法律等培训。免费向5.8万农户免费发放《新农村资讯》90期。五是市县区农牧、科技、科协等部门创新培训方式,印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刻录发放农业科技光盘,组织科技大篷车下乡,开展科技人员进万家等活动,对农牧民进行“菜单式”培训。六是开办农家书屋。目前,全市有中央和省投资2500万元,市县区投资570万元建立的农家书屋1125家,图书200万册,充分发挥了农家书屋在巩固提高扫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十)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两基”顺利通过国家检查 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举全市之力,努力做好迎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切实加强领导,有序推进迎检工作。一是市(县、乡)政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基”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二是市(县、乡)政府与相关部门,市县(区)教育局与学区、学校层层签订“双线”目标责任书。三是市县区教育局领导和干部实行了包县区、包片区(学校)的工作机制。四是市县区先后召开了迎国检动员会、建档培训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汇报会、工作推进会、存在问题整改部署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等会议。五是市监察局和市教育局出台《“两基”迎国检工作中违纪违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建立了“两基”迎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六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国家和

甘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了《武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等4个配套文件。

2.补齐缺口资金,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县区调整支出结构。截止8月底,全市落实教育缺口资金17587万元。二是全市目前续建和新建教育基础项目55项,完成投资1.1亿元。三是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今年全市计划撤并学校104所。拆除D级危房206961平方米。

3.注重优化结构,提升师资整体水平。一是着力配备教师。今年补充教师855人。其中音体美教师143人。二是积极开展紧缺学科师资培训。今年暑期,全市共培训音体美、理化生、科学实验教师等3884人,优化了教师学科结构,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4.开展帮扶捐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市政府将在全市开展“与机遇同行与未来握手”为主题的“两基”迎国检帮扶捐赠活动。二是各县区截止目前已捐款460万元,捐物3.5万台(件),捐赠图书103万册。三是全市教育系统师生自制教具和体育器材4.65万件,折合人民币23.05万元。四是驻武部队、企业和社会贤达人士也组织开展了捐赠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两基”工作的合力。

5.充实完善健全,“两基”纸质电子档案。一是市县乡校层层召开建档培训会,市县区印发了《两基迎国检工作手册》。对全市0—18周岁儿童少年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纸质档案。二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监测,健全了义务教育电子档案。今年,市县区教育局等11个单位和26人获甘肃省义务教育监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6.多种渠道配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今年,省上下达我市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补助资金1191万元,小学科学实验室仪器436套,各县区自筹1927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全市中小学实验配齐率分别达92.4%和85.3%。全市中小学音、体、美等仪器设备按照三类标准配备,基本达到配备标准。今年,省上安排我市图书专项资金389万元,采购图书26.1万册,生均图书达到国检标准。

7.坚持堵扫结合,不断推进扫盲工作。一是市、县、乡层层签订扫盲工作责任书,完善了扫盲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扫除剩余文盲工作力度,今年免费发放扫盲教材7000册。凉州区编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手册》》600册,发放到乡镇、村农技校,指导学校开展扫盲工作。三是采取教师、学生保教方式,推进扫盲工作。今年,扫除剩余文盲1400多人。四是对脱盲学员核发证书26596个,并更改了户籍学历信息。五是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脱盲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扫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全市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达到99.96%。

8.强化督查指导,限期整改突出问题。一是3月以来,省政府“两基”迎国检督查组和相关部门对我市进行了8次督查,提出了指导意见,我市即知即改存在问题。二是市委、市政府组织督查组进行了12轮全面督查,及时下发督查情况通报,要求存在问题的县区和学校限期整改。三是市“两基办”安排市县区教育局机关开展“进千校、访万户,促两基、迎国检”活动,市县区教育局机关210多名干部分别联系全市94个乡镇的764所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进校访户督查活动。四是市政府成立市级复评督查组,由副市长杨德智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日清、市

教育局局长张兴强任副组长,从市县区“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45人,组成8个复评督查组,从8月31日至9月2日对各县区“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复评。复评组先后深入三县一区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84所城乡中小学(教学点)进行了实地核查,向县区政府做了口头和书面反馈。

9.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迎检工作氛围。一是市县区印发了《两基迎国检宣传工作方案》。二是市县区政府网站、市县区广电局、武威日报社开设了“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全面提升公民素质”栏目,围绕“五个访谈,十个专题”集中宣传报道全市“两基”迎检工作。三是市教育局与武威日报社联合在《武威日报》开办“教育在线”专版。四是市县区制作了“两基”迎国检专题片和展板,积极参与省“两基办”组织的征文和摄影大赛活动。五是市“两基办”编发“两基”简报83期,县区编发简报百余期。六是全市中小学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开办专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两基”迎检工作。七是通过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未来导报、甘肃“两基”专题网等省级媒体和网络积极宣传全市“两基”迎检工作,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全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校舍、师资、教学设备配臵不均衡;城区中小学就学压力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大通铺”问题仍然存在。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名师数量偏少,农村教师结构不仅合理。还存在366名代课教师。

(三)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学装备配齐率离国检指

标还存在一点差距,信息技术设备有待进一步更新,寄宿制学校卫生室建设和人员配备等还未达到国检基本水平。

(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今后的工作打算和主要措施

我们将以此次省政府“两基”迎国检督查为契机,紧紧围绕“两基”国检指标中“人、财、物”等核心指标,正视省督查组专家指出的问题,盯着突出问题抓整改、盯着重点难点抓落实、盯着薄弱环节强措施,狠抓整改落实,搞好“百日会战”,确保我市“两基”顺利通过国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到2012年,实现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以上。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同时按2%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按中央统一部署,增加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二)统筹教师资源,满足均衡发展需要。完善编制动态管理和县域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按照“有情辞退、合理安臵、适当补偿、择优考录”的原则,通过招考、补偿等措施逐步消化古浪县剩余代课教师。

(三)加大硬件投入,均衡配臵教育教学资源。结合中央、省上项目支持,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宿舍、食堂、卫生室、厕所等配套建设。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好、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提高实验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的使用效益。

5.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篇五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全市地税自身建设,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宣威地税局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把贯彻实施服务承诺作为加强地税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税收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把服务承诺制度的原则、要求、目标纳入税收工作全程,构建综合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服务承诺与税收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市地税局党组高度重视服务承诺的贯彻实施,专门召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全市地税系统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实施服务承诺制度的重要意义,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障了服务承诺制度的贯彻实施。

二、全面组织学习,细化实施方案

市地税局及时下发1千多份服务承诺书,保证干部职工人手一册的同时向广大纳税人发放。充分利用地税网站和报刊、杂志广泛宣传服务承诺制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公开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监督

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是四项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杨俊德局长代表市地税局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

人郑重承诺:坚持依法治税、实行来访登记、实行限时办结、推行公开办税、主动接受监督。同时,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宣威市地方税务局行政审批承诺》,公开涉税审批项目、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需提交材料、是否收费、办理部门、联系电话、投诉监督电话等内容,供公众了解和监督。

为保证监督渠道畅通,市地税局对外公布的投诉电话必须24小时(包括节假日)有人值守,对因电话无人接听造成不良影响的,将启动问责机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9月份全市地税系统共受理涉及服务承诺事项35件,限时办结35件,没有超时办结、服务态度差、未一次性告知、推诿扯皮和其它不良情况。

四、构建综合体系,发挥监管合力

与做好税收工作紧密结合,努力把四项制度的原则规定内化为税收工作的本质要求,与既有的各项制度有机融合,相互协调,形成综合体系,发挥监管合力。当前,市地税局正大力推行四个结合:

(一)把实施服务承诺制度与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紧密结。

(二)把实施服务承诺制度与“六好”考核紧密结合。

(三)把实施服务承诺制度与加大问责力度紧密结合。

(四)把实施服务承诺制度与创建优秀办税服务厅紧密

结合。

宣威地税局早在2003年就开始实施服务承诺制度,经过不断的修正、改进、完善,现已经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曲靖市局和宣威市委、政府组织的多次行风评议中满意率均达95%以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承诺工作。

宣威市地方税务局

6.乡镇基本情况简介 篇六

位于县城东部,东北界伍家湾乡、田湾镇,东南邻柿溪乡、火马冲镇,西南接锦滨乡,北连城郊乡,素有辰溪“东大门”之称,是伍家湾、谭家场、柿溪三乡的必经之地,也是xx片一区四乡的文化、经济、物流、商贸中心。1956年改称xx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名。地域面积93.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0亩,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5691人,财政总收入717.65万元,被评为“怀化市经济发展十快乡镇”。

全乡地域轮廓呈“芭蕉扇”状,沅水贯穿全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全乡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4.9%,林木蓄积量10.54万立方米。境内山岭起伏,层峦迭嶂,溪河如织,空气清新,山川秀美。

全乡基础设施完好。交通便利,县道“辰----斧”、“辰----柿”公路,乡道“木----黄”、“征----八”公路贯穿全境,全乡公路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92%。有小

(一)型水库座,小

(二)型水库座,骨干山塘口,电排1座,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柑橘、西瓜等,其中以木洲甜橙最为有名,曾远销世界各地。特色产业主要有网箱养鱼:目前已发展有700余口;葛根种植:目前全乡种植面积2000余亩;楠竹生产:有面积约800亩的乡属楠竹场一个;石煤生产:是目前全县生产量最大、品位最高的唯一供应基地;耐火矿、铝钒矿生产:目前已有两家企业进入实质性开采阶段。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xx新集镇位于木洲村清波浪沅水河畔,依山傍水,风光秀美,距县城8公里,距省道223线5公里,集镇规划用地面积200亩,共有25家机关单位入驻,人口容纳量5000人。镇内配套设施完善,自来水厂、中心医院、车站、市场、学校、文化楼、敬老院等一应俱全。

7.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 篇七

一、试验目的

1. 考察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县的普遍适应性及可行技术模式。

2. 力求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农作物单产平均增幅5%~8%;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0%~1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1%~0.03%;节约成本20元/亩。

二、试验内容

1. 试验作物。春小麦和春油菜。

2. 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①留茬免耕播种模式为收获留茬→深松(3年1次)→药剂除草、灭虫→免耕播种→药剂除草、灭虫→田间管理→收获留茬。②带状免耕旋播模式为收获留茬→深松(3年1次)→药剂除草、灭虫→带状免耕旋播→药剂除草、灭虫→田间管理→收获留茬。

三、试验方法

1. 建立示范点和示范区。设置保护性耕作田与当地传统的秋耕或春耕常规沟播田作对照,保护性耕作田块实行地表药剂除草,对照田采用人工除草,实地观测试验田技术指标。

2. 精选良种。脑山地区油菜选用的主要品种是“青杂3号”,小麦选用的主要品种是“互麦15号”;川水地区油菜选用的主要品种是“青杂2号”,小麦选用的主要品种是“互麦13号”。全部采用机械化免耕施肥播种。作业机具选用2BFXY-6(5)型小麦硬茬播种机和2BFMS-5/10(6/12)型旋播机播种。

3. 科学施肥与播种。保护性耕作田春小麦作物亩施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12千克,下种量为25.5千克/亩,播种深度3~5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油菜作物亩施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12千克,下种量为0.4千克/亩,播种深度2~3厘米,施肥深度6~8厘米。

4. 保护性耕作作业质量要求。

①留茬。留茬高度保持在15厘米以上,保证残茬能覆盖地表,残茬覆盖率保持≥30%。

②浅旋。浅旋深度保持在8厘米以内,根茬破碎长度控制在7~10厘米,残茬覆盖率保持在30%。

③免耕播种。施肥深度6~8厘米,小麦、青稞播种深度3~5厘米,油菜播种深度2~3厘米,作业无漏播、重播,播行直,地头整齐。作业完成后残茬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

④深松。松土25~30厘米深,确保深松一致,不准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⑤病虫草害防治。油菜作物在播种前、播种时分两次进行人工农药喷施和拌种。第一次,播种前用40%氟乐灵150克/亩对水15~30升喷洒土壤;第二次,播种时用5%甲拌磷1.5千克/亩拌种施入土壤。出苗后菌核病易发地区用25%多菌灵150克/亩或70%甲基硫菌灵70克/亩,在花期喷雾防治。在现蕾期如有蚜虫、露尾茎象甲等虫害时,用4%乐果1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小麦、青稞作物种植的土壤药剂处理:播种前用40%燕麦畏乳剂150~200克/亩进行机械喷施土壤表面,主要防治麦茎蜂、茎象甲、蚜虫、吸浆虫、野燕麦、阔叶杂草等虫害和草害,防治效果要求达到95%以上,基本做到无病虫草害。对鼠害严重地块采用毒饵诱杀,人工捕杀。

四、试验结果

1. 降低作业成本。传统的耕翻播种需4道作业工序,即秋翻埋茬→春耕→耙、耱→播种,而留茬免耕播种和带状免耕旋播只需1道工序,可节约生产成本30元/亩以上。项目区实施面积为2.61万亩,共节支78.3万元。

2.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传统方式耕整过的地表没有保护层,下雨时土壤吸水速度小于下雨的速度,使大量的水白白流失,缓坡地块还带走表土,造成水土流失。保护性耕作地表有留茬和秸秆,具有固土、阻止水径流和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从而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同时采用的免耕沟播作业还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从测定的结果来看,在作物的生长期,采用保护性耕作比传统方式提高土壤含水量0.02%~3.7%。

3. 增加土壤有机质。由于项目区处于高海拔(2800~3000米)的寒冷地区,虽然有机物分解比较缓慢,但从连续3年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地的测定结果看,有机质含量还是有所增加,在0~20厘米耕作层中的有机质比传统耕作增加0.0265%。

4. 提高地温。根据测定,广泛使用免耕沟播,沟内土壤耕层20厘米处地温提高2.1℃。免耕播种的油菜作物比平播(对照)早出苗3~5天,出苗率提高5.2%~8.5%。

5. 作物生长性状好。据5月份的测定,免耕播种的油菜作物比平播(对照)作物的根系增长0.6厘米,同时单株鲜重增加。

6. 增加产量。小麦千粒重,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的比传统耕作对照田的增加0.24克,增产16.3千克/亩;油菜角粒数,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的比传统耕作对照田的增加2.5粒,千粒重增加0.11~0.43克,平均增产14.26千克/亩。

【武威市基本情况简介】推荐阅读:

武威导游词07-05

环游武威二环路作文08-25

武威六中校园安全防范团委工作要点08-28

上一篇:基础训练二下一篇:男生女生爱情故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