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机制(共8篇)
1.卫生机制 篇一
石井镇 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为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氛围,巩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不断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切实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害防病工作,提高我村环境卫生质量,努力把我村建设成干净卫生、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美好家园,加快我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我村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如下:
一、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健全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村两委组织、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和分工负责制。村两委要切实加强对整治考评工作的领导,形成村主要干部亲自抓,分管干部具体抓,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确保各项组织、人员、经费、任务、措施“五落实”。
2、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要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本村内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本村内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组织开展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督导、检查和评比,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工作到位。
3、各村民小组成立2至3人组成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对本村民小组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管理及指导。
二、村两委实行分工负责制,建立综合管理保障机制
1、村两委要加强对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领导,把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村两委社会发展计划,不断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2、建立联系制度。建立村级卫生监督指导员挂钩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村民小组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3、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职。要围绕环境卫生整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每年解决一项或几项实际问题,促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做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三、职责与要求
1、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有环卫保洁队伍,落实人员、经费。垃圾应定点密闭收集,日产日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对垃圾收集点进行消杀。
2、公厕有专人负责清洁卫生,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无露天粪坑。3、道路平整,环境整洁,家禽牲畜实行圈养。4、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
5、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现象。6、庭院清洁,物品堆放整齐。7、村民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个人行为要求: 不得有下列行为:
1、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食品包装等废弃物。2、乱倒垃圾、污水、粪便。
3、乱搭、乱建、乱贴、乱画、损坏公共卫生设施。4、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5、在公共场所无放养家畜、家禽。
五、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工作
1、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力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要经常性地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宣传与健康教育宣传,并根据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适时开办专题栏目。
2、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新风尚,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村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或板报,每两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内容。
六、检查考核
加强督查力度。由村两委组织人员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查,以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对村环卫保洁人员每半年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人员予以更换。
村委会
二0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2.卫生机制 篇二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归纳分析, 建立三个层次 (A战略层—B策略层—C操作层)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理论模型 (图1) 。鉴于操作层的概念要素 (27个) 在卫生应急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另一方面, 一定时期内国家投入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 有必要明确各概念要素在整个卫生应急机制中的重要性次序, 以供有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2层次分析法运算
2.1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参加咨询的10名专家分布于北京、武汉。其中7名专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8名专家专业年限在10年以上, 这些专家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咨询结果的统计分析。
2.2.1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0份, 专家积极系数为100%, 证明咨询专家的积极性很高, 对本次调查内容较为关心。
2.2.2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权威程度。
专家对所有指标熟悉程度的分值都在0.7以上 (非常熟悉为1.0分, 不熟悉为0.1分) , 这表明专家对于各个概念要素非常熟悉。根据专家对指标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和专家判断依据的填写, 可以获得专家对各个指标的权威程度, 结果显示专家的权威系数均在0.8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专家咨询所得结果具有权威性。
2.2.3建立对比矩阵。
将同层次评价指标两两相比, 按重要性程度和不重要程度大小计分。两者相比的重要程度分为同等重要、较为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与绝对重要5个明显等级, 据此建立各评价指标的对比矩阵。
2.2.4计算权重系数。
收集专家打分, 对各对比要素分数进行算术平均化处理, 得出各维度所涉及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分值。以此为基础, 建立各维度所包含要素的比较判断优选矩阵, 确定末层各要素的组合权重系数。
2.2.5权重系数的逻辑性和一致性检验。
对各维度指标重要性的逻辑顺序进行检验, 一致性指标CI均小于0.10, 表示计算获得的各维度所包含的指标的权重系数均可以接受;各维度相关指标的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R也均小于0.10。因此, 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2.6各指标 (概念要素) 权重排序结果, 见表1。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由层次分析法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内涵27个概念要素中, “组织构架”维度的“指挥组织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分别居第1、2、4位, 充分说明了组织体系在卫生应急机制中的重要性公共组织理论认为, 结构是使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基本管理工具, 有没有相应的组织构架以及不同的组织构架对组织程序的运转、组织功能的实现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要达到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目标, 首先必须加强组织构架的设计, 并不断完善。
排在第1位的“指挥组织体系”, 表明专家们认为一个强大而有效的中枢是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中心, 其本身的要义还涵盖有决策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第3、4条明确指出:“突发事件发生后, 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突发事件发生后,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2]。完善决策组织构架, 已是专家与行政决策者的共识。实践证明, 及时组建一个具有足够的权力, 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危机的指挥系统, 是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3]。
排在第2位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基础, 必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整体水平, 培养一大批合格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医师;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生物病原体监测不同级别的实验室网络, 深化疾病控制机构的改革, 转变职能, 优化管理。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水平, 直接关系到卫生应急工作的绩效。
“常设卫生应急机构”排在第4位。常设机构的优越性在于有备无患、反应迅速、起到链接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枢纽的作用, 并负责权威发布预警信息, 使整个卫生应急预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大提高系统的效率。在SARS应对中, 美国和英国的应急反应都略早于预警时间,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常设应急反应机构在危机应对中的地位和作用。
3.2“信息网络与管理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监测机制”分别排在第3、5、9、14位, 表明信息在卫生应急机制中重要性。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格林说过“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的直接任务”, 建立应急机制的前提是建立可以及时得到完整可靠信息的系统, 这样才可能发挥预警作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扩大法定报告疾病范围, 建立全国性疾病监测报告电子系统,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全国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 收集分析影响疾病分布的相关因素, 如急诊人数、发热病人数、抗生素使用量等, 建立国家疾病预警报告网, 是卫生应急机制中“预防第一”原则最好的体现。“信息披露机制”不仅是个技术环节, 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信息的公开, 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 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 以减轻或消除公众的疑虑, 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从而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3.3“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排在第6位。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实质就是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危机管理机制, 必须确立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 建立指挥协同关系, 指导各部门应急准备能力和反应能力建设。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管理学讨论的热点, 也是公共管理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2007全国卫生应急工作要点包括“完善部门协调制度, 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4]”。跨部门合作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需要卫生、民政、公安、交通、农业、环保、宣传、军队、武警等部门广泛参与, 政府应承担组织者、领导者和投资主体的责任。
3.4“法律法规建设”和“制定与完善预案” (第7、8位) , 表明整个卫生应急工作必须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要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宪法上授权政府具有危机管理的权力, 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 而不再是分散管理, 各个政府部门各行其道。健全的卫生应急预案涵盖从组织领导、预警报告、信息收集处理、技术支持、人员编组、生活保障、药品器材、车辆和其他物资的储备以及平时演练等内容, 形成各级的应急保障预案, 力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它是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的行动指南。
3.5“紧急医疗救治机制”排在第15位。表明在SARS之后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切实提高了我国紧急医疗救治水平。其具体要求是, 在县级以上城市建设和完善城市灾害医疗救治系统, 依法确立各级医院和急救机构在城市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任务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警察、消防人员、现场急救医务人员培训, 建立一批专业化的城市灾害医疗救援队。
3.6在SRAS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强制机制”仅排在第26位, 其要义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或蔓延时, 对有关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 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强调应急处理指挥部可以根据应急处理的需要, 对食物、水源等采取控制措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 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专家意见表明, 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 依法治国已是深入人心的公共管理治理方略, 采取任何强制措施, 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尽量减少或避免滥用临时性强制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3.
[2]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11.
[3]楚明锟, 丁晓丹.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的建立问题[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4;21 (6) :511.
3.卫生机制 篇三
一、没能从根源上对制售伪劣有害食品的黑窝点予以有效取缔和打击,特别是没能对散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制假黑窝点作彻底清查和取缔。因此建议:1?郾重点对城乡结合部的制假黑工厂进行一次“地毯式”清剿;2?郾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对恶意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当事人处以高额罚款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3?郾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从罚没资金中提取奖励基金以鼓励群众的参与热情;4?郾对提供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场所(房屋)的单位和个人亦应作出处罚,提高整体打击力度;5?郾重视和发挥新闻媒体的参与作用,对积极参与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予表彰和奖励;6?郾建立健全区(县)、街道(乡)和社区(村)三级督察工作的包保责任制,把责任追究与工作政绩联系到一起并形成制度。
二、在食品打假和安全监督工作上,卫生、质监和工商等部门都负有相应职能,但同时又因条块分割难于形成合力,往往给制假者以可乘之机,而“运动式”的部门联合执法活动又不能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因此,亟待研究建立专门机构来担当扫除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恶行的重任。
三、人大需要研究和制定与国家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更具打击力度和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加大打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职能部门更加有法可依和依法行政。因此建议,从根源上对制售伪劣有害食品黑窝点予以有效取缔和打击;在食品打假和安全监督工作上,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研究制定与国家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加强食品检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检验专业能力,实行一体化管理,提高全民食品卫生防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打假氛围,努力做到天下无假。
4.2021年卫生机制革新工作总结 篇四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卫生机制革新工作总结
__年是实施近期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也是“__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卫生局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突出重点,积极落实医改任务
一是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__年__月__日起启动了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减免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等费用,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费用进一步降低。__年,乡镇卫生院实施基药制度后平均药品销售价格下降了___%;门诊人次同比增加___人次,增长___%,住院人次同比增加___人次,增长___%。二是全面实现新农合五大医改目标。__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___%,住院政策补偿比达到___%,住院封顶线达到___万元;统筹基金累计使用率___%;门诊统筹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及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___个住院单病种计___例参合患者实行定额付费制度改革,对符合儿童“两病”提高保障水平条件的___例患儿给予新农合补偿___万元。住院大病补充补偿制度得到落实,全年补充补偿___人次,补偿金额___万元。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__年,中央投资项目市精神病院扩建工程进入装饰阶段;自筹项目市一医院门诊和住院大楼维修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市中医院庭院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红花套镇卫生院手术室装修及庭院建设正在施工中。高坝洲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五眼泉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维修及庭院建设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此外,王家畈乡中心卫生院职工周转房项目正处政府采购审批中。___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新招___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纳入编内实行聘用制管理。实现了全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完成___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___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___份。完成乙肝疫苗查漏补种7890针次,实施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补助___人,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检查__人。农村早孕妇女补服叶酸发放___人,完成___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二、加强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荆楚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平安医院创建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医疗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市一医院、市中医医院先后创建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三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取得成效。市一医院___个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我局组队在市优质护理服务知识竞赛中荣获金奖。四是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市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进展顺利,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荫山被评为市中医名师。三、强化措施,扎实做好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一是疾控能力建设步伐加快。
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绩效考核评估等工作,我市被表彰为省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先进市(县、区)。二是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新发现艾滋病人及感染者___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___例,对___名晚期血吸虫病人实施了免费救治。三是卫生应急管理卓有成效。疫情监测、报告与管理进一步规范,___家网络直报单位网络直报率为___%。疾控中心卫生应急指挥视频系统全面完成。全年共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___起,完成各类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和医疗保障任务___次。四是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___%,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35‰,比去年同期下降___%;婴儿死亡率3.34‰;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无孕产妇死亡,妇___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四、依法行政,提高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能力
一是举办卫生监督员培训班___期,努力提升监督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二是认真履行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小餐饮店实施临时许可管理,引导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整合,实施当场行政处罚___起,立案查处___起,城区餐饮单位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加强对医疗执业行为的日常监督管理。
取缔非法行医点___家,对违规执业行为立案查处___起。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工作全面推进。开展了医疗废弃物管理专项检查,立案查处___起。五、巩固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创建活动
一是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___城管、卫生、工商、住建等部门对陆城地区主要街道、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开展了卫生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先后召开___次大规模的动员会,___余人次参加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三是稳步推进除害灭病工作,为接受除“四害”单项达标工作打下了基础。四是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控烟工作的督导,并将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列为“无烟单位”的强制性申报对象。六、不断创新,卫生财务与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在进一步完善卫生财务中心和卫生信息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各单位资金运行安全和行政效能的监管,有效规范了各单位财务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行政效能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启动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卫生院电子病历与医生站系统,完成了和数据中心的对接,保证了中央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卫生局网站的改版升级工作,及时进行网站信息更新,及时受理网上事项及公众参与件的办理。
七、多措并举,党的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十个全覆盖”、“治庸问责”和“三好一满意”活动成效明显,便民惠民措施逐步落实,医疗卫生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市一医院被表彰市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___,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市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先进单位。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___体系建设,并在纪检监察会上做交流发言。
八、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进一步加强财务建设,规范卫生系统固定资产购置审批和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推行药品和医疗设备招投标,积极做好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自查工作。全系统无火灾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信访___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做到了情况随时掌握、信息随时报送、问题随时处理。全年共受理各类信访案件___件次。完善了档案管理及编制信息管理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市___的干部人事档案复查。认真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积极做好全市无偿献血和捐献遗体(器官)的宣传工作。
范文仅供参考
5.2021年卫生机制医改工作总结 篇五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卫生机制医改工作总结
今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市卫生系统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体系五项重点改革和主要工作部署要求,及时行动,周详部署,按照加快改革步伐创造改革成果,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___部门医改主动军的作用,尽全力推进医改工作实施卫生惠民政策,让病患真正感受和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一、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在省、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会议召开后,市卫生局及时成立了卫生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___》,对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为确保此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卫生局先后举办医改政策培训班期,详细、全面地解读和宣传有关政策;实行领导包挂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深入医疗卫生机构调研分析,督查落实工作,帮助解决相关问题。自__年__月__日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全面启动基本药物省级网上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并严格执行___%的“低差率“销售制度,集中招标采购率达到___%;__月__日起,全市___家乡镇卫生院和___个村卫生室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降幅平均达到___%。月,城乡医疗机构药品让利患者累计___万元。
二、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实施全民健康保健工程。
依托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九大类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严格实行“双考核双挂钩“制度,每月由市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标任务完成情况量化考核,单位对具体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核定经费补助,发放绩效工资。现全市已建立城乡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___万份,达到___%;开展健康知识讲座212场次,受教育群众___万人次;预防接种___万人次,接种率平均达到___%以上;结核病管理___人,管理率___%;___岁以下儿童系统化管理___人,管理率___%;孕产妇系统化管理___人,管理率___%;___岁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___人,管理率___%;高血压病人登记管理___人,管理率___%;糖尿病患者登记管理___人,管理率___%。全面推行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政策,为___名农村孕产妇补助住院分娩医疗费用___万元;实施济困病床“两免一减“政策,为___名住院患者减免政策性费用___万元;免费健康体检___万人次。同时,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就诊病例疾病谱统计分析工作,每月按疾病种类、发病率进行排序,分析发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
三、以落实新农合政策为抓手,增强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全市参合农民筹资标准提高到___元,参合农民每人___元的补助经费全部落实到位。同时,按照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适时调整了我市补偿方案,全面推行门诊统筹,将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了新农合报销范围,落实了新农合中医药优惠政策。年,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___%,月份,共为___名参合农民补偿住院资金___万元,平均补偿费用___元,补偿比例___%;为___名门诊病人报销医药费用___万元。
四、以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
完成市“__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和论证储备卫生建设项目___个,总投资___万元。市中医院门诊业务楼于月初正式投入使用;投资___万元、面积___㎡的市人民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月中旬开工建设;投资___万元的乡卫生院建设项目列入省投资计划,进入施工设计阶段,月底建成投入使用。上半年,争取到位基建项目资金___万元,各类卫生补助资金___万元,价值___万元的急救车(含车载设备)___辆和___万元的医疗设备___台件,有力改善了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增强了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百姓放心医院“、“人民满意卫生院“和“平安医院“等系统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医院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医疗质控管理,落实医德医风考核等___项工作制度,实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即: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排队制度)及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即: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和单次检查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控制在___元和___元以下,门诊单处方费用县、乡、村分别控制在了___元、___元和___元以下,患者对医疗机构满意率达到___%以上。
五、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为载体,大力开展中医药服务。
借鉴武州区中医院和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进经验,实施市中医院中医特色改造工程,在乡、镇、镇等___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特色卫生院创建活动,推动全市中医工作建机制、强特色、增能力、上水平。
范文仅供参考
6.卫生机制 篇六
一.总则 1 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校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校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安全校园暴力类突发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食物中毒等事故,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灾难事故等。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在街道内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台风、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学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4.2 分级负责。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各部门要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
1.4.3 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好信息收集和深层次研究,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突发公共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造成社会秩序失控和混乱。
1.4.4 部门联动,协同应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按照学校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部门联动、协同应对的处置工作格局。
1.4.5 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分不可结”的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1.4.6 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领导、制度、组织、物质、经费保障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强化保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1.5 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划定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事件的紧迫程度、形成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的趋势等由高到低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
1.6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6.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处、总务处、教务处、等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情况,协调、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镇政府和市教育局请示报告。
1.6.2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要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工作情况,提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并报领导小组;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导检查各部门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情况;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1.6.3 应急处置工作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应急处置工作组。
(1)社会安全校园暴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工作组主要职责是: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学校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研究确定事件性质、类型和级别,下达应急处置任务;及时前往事发地现场指挥。(2)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德育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办公室、教务处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总务处。工作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各部门建立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预防和监测预警机制;开展防范火灾、交通、建筑物垮塌等事故的应急模拟演练;对各部门防范和处理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工作进行督查、指导;收集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信息,适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提出有关对策和措施;对特大灾难事故,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参与和指导应急处置,参加安抚慰问和事故调查工作;对师生伤亡情况进行统计。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卫生室、食堂、等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室。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在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负责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收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适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情况,提出学校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措施;指导和组织各部门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紧急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促各地根据事件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总务处、财务科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部办公室、后勤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财务科。工作组主要职责是:在市教育局和镇政府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门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根据灾害情况,认真分析对学校所产生的影响,及时作出决策;深入现场协调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1.7 预防和预警机制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加强常规数据检测和信息收集,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1.7.1 信息报告(1)信息报告原则
A.迅速: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和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不得延报。
B.准确:信息内容客观翔实,不得漏报、瞒报、谎报。C.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D.学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后,要立即向当地公安等部门报告。(2)信息报送机制 A.紧急电话报告系统 电话或手机及时报当地街道办、镇政府和教育局、张浦派出所,同时按紧急报警按钮。
B.紧急文件报送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电报告后,学校应当立即以书面形式报上级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和领导要求开展工作。重要信息根据当地领导意见,报告市委、市政府。
(3)应急信息主要内容
A.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
B.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c.事发学校、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 D.学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反应; E.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F.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1.7.2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坚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统一发文、严格把关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
1.8 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1.8.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发生后,学校小组立即启动本预案,指导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报当地政府和市教育局。
1.8.2 较大事件(Ⅲ级):
较大事件(Ⅲ级)发生后,各类工作组立即开展处置工作。学校领导小组随时掌握情况,必要时启动本预案。
1.9 应急保障 1.9.1 信息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送渠道,确保信息传送渠道安全畅通。
1.9.2 物资保障
学校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储备,保证物资、器材完好、可用。1.9.3 资金保障
学校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要严格保证应对学校内部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
1.9.4 人员保障 学校应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备队,预备队主要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
1.9.5 培训演练保障
学校应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2.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2.1 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2.1.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聚集事件失控,引发地区、行业性连锁反应,已形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群体事件;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级对待的事件。
2.1.2 重大事件(Ⅱ级):聚集事件失控,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瘫痪;以及视情需要作为Ⅱ级对待的事件。
2.1.3 较大事件(Ⅲ级):单个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引发在校内局部聚集,一次或累计聚集人数不足30人,但已形成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引发学校停课、教师或学生家长集聚上访影响稳定的事件;以及视情需要作为Ⅲ级对待的事件。
2.1.4 一般事件(Ⅳ级):事件处于单个事件状态,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并引起聚集,群体性事件呈萌芽状态。单个突发事件已引起师生广泛关注,出现少数过激言论和行为,呈现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苗头性信息;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V级对待的事件。
要根据事件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 应急响应
2.2.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的处置
若事件已超出事发学校范围,在事态扩大、依靠学校力量无法平息的情况下,或突然发生重大针对师生的暴力事件,学校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领导小组立即启动预案,组成工作小组,成立现场指挥部,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及时阻止事态的扩大,并将处置情况报当地政府和市教育局。
2.2.2 重大事件(Ⅱ级)的处置
若事件已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立即启动预案,立即报告,组成工作小组,及时化解矛盾,有效处置,防止事态扩大。严格门卫管理,防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对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学校党政领导、班主任要深入班级、面对面做好学生的教育疏导工作。2.2.3 较大事件(Ⅲ级)的处置
事件发生后,处于局部状态时,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立即研究确定启动工作预案,并立即报告。根据事件引发原因,通知与事件直接有关的部门负责人和学校主管领导到场。对原因清楚、能够立即处理的问题,依法、及时、妥善加以处理;对原因不详、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调查处理的,做好解释工作,讲清道理,化解矛盾。
2.2.4 一般事件(Ⅳ级)的处置
加强校园巡查和监控,发现不稳定因素苗头时,及时进行处理。领导要立即赶到现场,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苗头和问题。
2.3 善后与恢复
学校在后期处置工作中的重点,是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合理要求,安抚和平定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
3.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3.1 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3.1.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学校人员和财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害,对教学秩序产生特别重大影响的事故灾害。
3.1.2 重大事件(Ⅱ级):学校人员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害,对教学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灾害。
3.1.3 较大事件(Ⅲ级):对学校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事故灾害。
3.1.4 一般事件(Ⅳ级):对个体造成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故灾害。
3.2 应急处置措施
灾难事故发生后,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开展工作。
3.2.1 火灾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突发火灾事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消防119指挥中心(室)报警,向上级部门报告。在消防队伍到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组织救人和灭火抢救工作。
(2)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
(3)抢救伤病员,立即向医疗急救部门报告求援,配合医疗机构妥善安置伤病员。
(4)解决好师生等受灾人员安置问题。(5)及时采取人员疏散、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等必要措施,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3.2.2 房屋、围墙、厕所倒塌等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发生房屋、围墙、厕所等建筑物倒塌的安全事故,应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2)迅速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有效措施,并密切关注连带建筑物的安全状况,消除继发性危害。
(3)在有关方面帮助下及时组织解救受困人员,抢救伤病员。3.2.3 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排查拥挤踩踏事故隐患,避免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2)学校楼梯间发生拥挤踩踏事故,要迅速开展现场疏导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医疗急救部门报告求援,向上级部门报告。
(3)学校应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控制局势,制止拥挤,做好人员疏导疏散工作;组织人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妥善安置伤病员,同时请求当地政府支援帮助。
(4)迅速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3.2.4 校园爆炸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发生爆炸事故后,要组织力量开展抢救工作,并立即向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2)学校要在爆炸现场及时设置隔离带,封锁和保护现场,疏散人员,控制好现场治安事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检查并消除继发性危险,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3)如果发现肇事者和直接责任人,应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
(4)认真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搜寻物证、排查险情、防止继发性爆炸等工作。3.2.5 学校恶性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发生恶性交通事故,遇有师生死亡、受伤等情况,立即组织抢救,及时向医疗急救部门求助,向公安交警部门报告,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2)保护好事故现场,有效控制肇事人,寻找证人。(3)学校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及时查明事故情况。3.2.6 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学校举办的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必须按有关规定做好安全保卫措施。(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遇有师生死亡、受伤等情况,立即求助医院抢救伤病员。
(3)活动组织者和安全工作负责人要稳定现场秩序,根据室内、室外不同情况组织师生有序疏散逃生,尽力避免继发性伤害。
(4)组织力量疏导、抢救伤病员,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争取支援帮助,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3.2.7 外出组织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工具和设施。
(2)完善通讯体系,做好定期通讯联络工作,定期清点人员,及时沟通信息。(3)事件发生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积极开展必要的救助和自救工作。
(4)学校领导首先判断事件的性质,权衡事件的轻重,协调好学校和事故一线两方面工作,积极开展救助。
(5)积极争取事故发生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帮助。3.2.8 后勤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1)学校要做好食堂等重点场所的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对重点场所和关键部位要加强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各种服务设施安全运行,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发生跑水、断电、燃气泄露等重大事故紧急情况时,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要立即赶到现场,组织人员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抢修和抢救,必要时请求当地有关专业部门支持,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3)对学生的饮水必须有完备的安全保护设施,一旦发生污染事件要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现场保护,并联系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疫、化验和处理。
3.2.9 校园周边突发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1)积极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演化和扩大;
(2)及时向师生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3.2.10 学校突发事故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1)发生灾难事故,学校要及时向师生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2)学校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积极抢救伤病员,减少人员伤亡。(3)灾难事故发生后,学校要考虑和妥善处理可能引发的继发性伤害问题,防止事态扩大和演化。(4)对建筑物等采取断水、断电等应急处理措施的,要权衡利弊,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受灾受困人员因照明、饮水需要和因跑水、漏电可能引发继发性伤害的矛盾。
3.3 善后与恢复
直接应急处置和救助活动结束后,工作重点应马上从应急处置转向补救和善后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到:
(1)做好事故中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工作,对死亡人员进行人道主义抚恤和补偿或赔偿,对受害者家属进行慰问,对有各种保险的伤亡人员要帮助联系保险公司赔付。
(2)及时查明事故原因,严格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稳定校园秩序。
(3)全面检查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查安全管理漏洞,对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4)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鉴,对因玩忽职守、渎职等原因而导致事故发生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故案件侦破调查工作。4.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4.1 事件确认
(1)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艾滋病、肺结核、出血热、乙肝等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发生在学校内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4.2 信息报告与信息发布 4.2.1 信息报告 A.初次报告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中心(CDC)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初次报告。
B.进程报告
学校必须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有关部门。C.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当地政府和市教育行政部门,(3)报告内容
A.初次报告内容:
必报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伤害的人数。选报内容: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等。B.进程报告内容:
事件控制情况、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等。
C.结案报告内容:
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4.2.2 信息发布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4.3 应急反应
4.3.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学校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做出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后,现场教职员工应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和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A.联系当地医疗部门对患病或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B.追回已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中毒物品。
C.封存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和物品;切断可疑水源。
D.与中毒人员家属或学生家长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安抚工作。E.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可疑中毒食品、物品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隔离措施;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F.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应急措施;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支持和帮助。
G.在学校适当范围内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5.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5.1 事件确认
对学校的人员和财产造成较大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
5.2 应急处置措施 5.2.1 应急反应(1)预报后的应急反应
根据有关规定,在政府发布自然灾害预报后,学校即可宣布进入预备应急期,必要时组织避灾疏散,积极做好救援、抢救和医疗救助等应急准备工作;(2)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力以赴,组织进行人员抢救工作。并及时报告损失和伤亡情况。如遇突发地震灾害,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组织学生有序逃生和救援,并做好安抚工作,稳定情绪。采取必要的卫生救助。并及时报告情况。
7.卫生机制 篇七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师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饮食安全问题便更加凸显。关于校园饮食安全的研究也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武新胜(2007)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分析加强高校饮食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通过饮食安全管理打造和谐校园;白志军(2007)认为加强学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学校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是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的基础;廖文科(2009)通过分析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提出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若干对策;庄新华(2010)从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环节分析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综观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分析校园饮食安全存在问题的文献居多,而且大都比较零散,真正涉及高校饮食卫生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
一高校饮食卫生安全存在问题的表现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是近些年来高校食物中毒事件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师生俨然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发人群,这不得不令人担忧,饮食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高校的安全稳定。虽说饮食安全表面上看起来具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后勤部门处于学校教学部门的附属地位,学校领导往往并不真正重视饮食安全的工作,而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许多因素都容易危害到师生的饮食安全而难以解决。从就餐环境来说,学校食堂安全隐患高,部分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不讲究卫生,不勤洗手,口罩也不佩戴或佩戴不规范,容易产生细菌感染;有的食堂硬件设施陈旧、破损和老化,功能分区不合理、不明确,食品加工制作流程存在交叉污染;也有食堂缺乏完善的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在消毒柜或专用保洁柜内放置私人物品或杂物,餐饮具消毒、保洁形同虚设;食堂食品原料、生产和加工存在一定的隐患,餐厅卫生管理容易产生漏洞。从饭菜质量来说,很多同学认为食堂饭菜变化小,荤菜分量少,难以保证正处在成长黄金期的大学生的营养需求,很多同学在饭菜中吃到过诸如虫子的异物,甚至有同学吃过变质的饭菜。这些现象都容易导致师生对校园饮食安全的不信任。
二建立维护校园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
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础,而学校的安全稳定又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治理,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校园环境治理的质量共同制约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更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通过校园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从而达到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环境的目的。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校园饮食安全首先要从加强思想认识做起,学校各方面应该积极倡导,同心同德,不断推进和完善校园饮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把校园食品安全放在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形成重视饮食卫生安全的观念意识。在后勤中心、团委、学生处、校医院等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下,依托校学生会,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并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学生建议,并通过他们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全校学生,从而树立师生的健康饮食理念,提升师生科学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第二,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协作管理,明确责权关系。
高校应加强对食堂的组织领导,建立立体化的监管模式,建立以分管校长为首的、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各餐饮单位具体实施的监管模式,建立安全工作制度,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与责任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校领导的参与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有利于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保证至少有一名高校领导分管后勤服务工作,做好后勤服务的协调、建设与规划等工作。明确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工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进一步分解细化,并按一定区域划分若干个安全监管责任区,落实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责任区的安全工作,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考核”机制,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安全监管和责任体系。坚持后勤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的服务中心地位,加强后勤部门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网格化依托统一的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各餐厅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安全卫生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它的主要优势:(1)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3)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处理、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控管理,使得各方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避免职责不清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障碍,构筑全方位、多角度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是全面落实饮食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后勤部门应充分发挥饮食安全管理的主体作用,积极贯彻“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一是坚持贯彻“安全第一”的采购原则。采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严格执行索证、检查、验收、货源比较等采购制度,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凡是学生食堂的米、面、油、肉、蔬菜等大宗物资,均要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中进行招标采购,必要时到供货企业生产现场,对生产工艺流程和可信度进行调查,从根本上降低食品采购风险,保证餐厅所采购的原材料安全卫生,并与供货商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确保各项食品原材料从源头到入库均具有源头可溯材料,切实有效严把食品安全关。完善供应商台账及食品原材料索证管理,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认真查漏补缺,把工作做深做细,认真做好账本。深入食堂内部,加强交流,并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方法。积极重视市场调研,成立价格调查小组,定期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价格不断调整饭菜供应价格,降低成本。定期向食堂提供价格预警和通告,节约经营成本。二是建立全过程监控的基本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各种安全隐患排查,注重整改实效。按照高校食堂用餐卫生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采购、储藏、加工、供应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构建贯穿于饮食全过程的安全保障链。首先加强对社会餐饮企业经营的食堂物资采购质量监控,同时加强食堂安全保卫与管理,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出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对餐厅的安全、卫生、剩饭剩菜和食品留样监督检查,定期查看各餐厅后场、用餐区域、库房、凉菜制作间等,查看食堂现场操作流程是否合理,库房、冰箱内食品原料是否规范摆放,检查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工序及记录是否相符,查对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台账及添加剂采购、领用、保管、登记是否详尽完善,调查了解食堂饭菜是否按照要求报批和公示价格,是否按规定确保供应。明确各加工环节的检查、操作规范的责任人,促进食堂饮食卫生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应用PDCA循环工作法,不断创新提高,加强饮食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顺序来实施管理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并及时反馈有关结果,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对HACPP等相关食品卫生控制知识的认识,依据HACP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定食品采购、食品烹饪等关键控制点,并集中力量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干预,保障食品关键环节的安全。
第四,优化后勤员工队伍,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卫生部的学生集体用餐监督管理办法,实行食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组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依法将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技能和服务水平,树立后勤服务员工的良好形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产人员不仅仅应当满足健康状况合格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制订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加工操作规程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第五,建立应急食品安全处理机制。
食品从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各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当积极妥善处理,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明确责任主体,严肃追究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关责任人,做好善后工作。对处置突发事件成绩显著的个人,可给予奖励;对处置工作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应当严肃追究其责任。
参考文献
[1]武新胜.从构建和谐校园看高校饮食安全管理[J].科技信息,2007(29):206.
[2]白志军.浅谈高校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J].管理教育,2007(7):74-75.
[3]庄新华.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及应对措施[J].教育研究,2010(21):31-33.
[4]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5):7-8.
[5]杨爱萍.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51-52.
8.卫生机制 篇八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风险识别;应急医学科研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只有做好风险识别,才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因素,更好地评估公共卫生风险,为制定卫生应急对策服务。
对于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风险评估,应重点整理、描述与事件有关的关键信息,如事件背景、特征、原因、易感和高危人群、潜在后果、可用的防控措施及其有效性等。如我国开展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疫情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感染人群,病原及疾病的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播方式),我国进口及销售可疑污染食品的情况,监测、救治及防控能力等。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认识风险属性并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即通过分析比较用于确定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脆弱性的相关资料,得出风险要素的风险水平。
对于日常风险评估,分析的侧重点因事件类型而异。如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该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毒力;季节性、地区性;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等)、人口学特征、人群易感性、对政府和公眾的影响、人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对意外伤害、中毒、恐怖事件等非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对人群健康和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
2.1发生可能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所造成的传染病、中毒、意外伤害及其他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结合事件背景、各类监测信息、历史事件及其危害等,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后果严重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卫生后果严重性分析,可从风险影响的地理范围、波及的人口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对重要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公众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考虑,大型活动还应考虑风险对该活动的顺利举办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2.3脆弱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脆弱性分析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人群易感性、公众心理承受力、公众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医疗救援能力、技术储备、卫生资源及其扩充能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生活饮用水、食品供应、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考虑。
3、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可分别对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计算出各风险的风险分值。根据风险分值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等级和可控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控制策略,依据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危害等方面,提出预警、风险沟通及控制措施的建议。
4、应急医学科研的重要性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突现”。在类似非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科技工作者往往面临无法规依据、无支撑条件、无经验积累等多种实际困难。在此条件下,提高应急医学科研能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途径,对于尽早实现研究目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特点
时效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的效用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期限,组织的时间越快,则实现价值越大。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非常紧急,如果应急医学科研反应迟缓,则可能贻误最佳时机。针对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和需要攻克的科学问题而开展研究,其研究的内容针对性越强,则突发事件处置就越顺利。
实用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针对特定时间、特殊状态、特别情况,必须利用核心技术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须在应急处置实践中尽快得以应用。探索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由于我国应急医学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果积累较少,国家储备数量和品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急需系统预测和全面规划,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满足处置需求。
6、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是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以应急医学处置的实际需求为牵引,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系统分析我国现实面临的各种疾病威胁,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情况,全面掌握疾病流行趋势,着力解决理论、技术、装备和药材研究的关键问题,提高保障能力。突出重点是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处置过程中,应急医学科研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承担的重点任务和应急体系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研究重点,在有所长的领域发挥突出作用。
攻关协作是指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从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学科专业越来越细、新兴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的特点出发,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身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攻关协作的态势。科学决策是指应急医学科研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系统工程,其决策的科学,决定科学研究的质量,必须准确提炼科学技术问题,迅速提出对策措施,充分考虑利弊条件,及时反馈动态进程,不断修正各种错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7、结语
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不断明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丰富卫生应急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肖瑶,潘华峰,冯毅翀,潘华山.广州亚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