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8-24

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共8篇)

1.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这一纲领性文件成为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

一、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背景

1.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学校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品牌意识,名牌效应逐渐深入人心,学校特色是教育品牌的真正体现。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迫使学校不断创新,办出特色。合格学校、规范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的轨迹。在示范级学校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特色学校的创建,特色学校的评估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2.特色学校的有关概念及逻辑关系

何谓特色?特色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格外突出的色彩和风格。

何谓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指的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整体工作达到良好水平的基础上,从校情出发,有自己的理念、思路、独特的举措,整合发挥特色资源,形成独特的、优化的、辐射的、稳定的教育特征、风格和个性,为全校师生、社会所认同,并形成传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何谓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构建的,能对学校办学起领导、统揽的理念,是学校独特的、稳定的教育思想。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

3.特色学校的五大特性

独特性。是指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它以本校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个性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没有独特的教育,就没有特色可言?

领先性。是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学校的某项工作或某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或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胜过其他学校,处于领先的地位。

示范性。是指学校办学符合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体现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渐成体系,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

稳定性。是指办学的个性和成果长期地显示、保持。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稳定性不排除发展变化,而且是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内涵式发展,并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学校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就。

长期性。是指特色学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探索积累、逐步完善的过程。特色不是表现一二件事,也不是展示一下表面功夫,更不是宣布我有什么特色,就会有什么特色,特色的形成要有基础、条件和过程。

二、我区特色学校建设现状

1、基本情况

我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以20xx年为一个分水岭,在20xx年之前,学校着重于校园文化建设,从几十年的校园文化沉淀中挖掘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项目,在规范办学目标考核上档次的基础上,抓好单项特色工作,逐步形成在一定范围内领先的学校特色。

20xx年,由区教育督导室牵头建立了《大渡口区特色学校评估体系》,以加快我区中小学全面推进教育城乡统筹和优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为目的,鼓励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格局,促进全区教育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区教委成立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领导小组,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从特色定位、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实绩效果等四个方面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评估工作。

2、几大类型

全区28所中小学在学校特色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方面发展极不均衡,部分学校还未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方向,部分学校已经起步,并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和成效,而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始向“一校多品”的方向探索,而就学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方式目前可大致归纳分为以下几类。

学习借鉴型。学习研究名校创建特色的经验和策略,同时挖掘本校可用资源,制定本校特色发展项目。

育才小学的艺术教育(人人会拉丁,个个能挥毫),马王小学的快乐足球,钰鑫小学的博厚教育,双山的书香校园,区实验小学的启慧教育均属于这一类型。学校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研讨,进行了独特的思维加工,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由于采用了现成的项目加以发展,因此下一步学校主要就是要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力求效“法”而不效“仿”。

因地制宜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条件,从发挥学校现有优势出发,大胆革新。

商务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和旅游学校的职场化管理。这两所学校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职高学生发展职业特长的方向,利用优势、革除弊端对重点进行突破,同时九十五中的传承教育也同属此类型。此类型的特色项目发展正处于试验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解决。

下一步学校应该找准关键,对创办什么特色、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特色等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寻找出带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口;大胆实验,定向发展,勿求轰轰烈烈,但求精致专一。

整合强化型。在巩固单项成果的基础上,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分类推进,以特色项目带动其他工作,以其他工作促进特色优化,使局部特色发展为学校整体的个性风貌。

大堰小学的科技教育和新工小学的.习字习性教育均属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不再满足于求发展,而是以创造为目标,成为办学艺术的积极开拓者,学校处处、事事、时时都在“走自己的路”,各方面逐步表现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色。

接下来,学校要做的就是坚持,由点到面,分类推进,做到“成就一点,特色一园”,消除浅尝辄止行为;同时要积极进取,再接再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炼校风,形成传统。

三、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特色项目的选定。选定的项目必须考虑四个因素:其一社区资源,其二教师素质,其三学校经济状况,其四学生培养目标。有一些学校,不顾学校实际,对所选定的项目或者所开展的项目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没有校园文化沉淀的根基,选定的项目根本在短时期内无法启动。即使强行开展起来,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造成精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2、特色环境的营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营造特色学校建设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学校只追求了外在的形式,却没有丰富的内涵。也有一些学校书写的标语,内容过大过高,引不起师生的一点共鸣,甚至和选定的项目毫不牵连,悬挂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耗费了资金,但没有效果。

3、特色课程的开发。开发特色课程是为了有系统、有目的、更有效、更深层次地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避免在特色学校建设上随心所欲,无的放矢。在这项工作上,我区各个学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成熟的经验性成果。

4、特色教师的配置。教师是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主力军,离开了教师,特色学校建设只能是一张写在纸页上的美好规划。目前,我区各中小学的体艺卫专职教师缺乏,要开展特色活动组织工作,必须要配置专门的优秀教师才行。

5、特色活动的开展。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这是为了引领特色、激励特色、促进特色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或手段。部分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长此以往,师生没有新鲜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利于特色学校的建设。

6、特色成果的展示。现在谈成果展示,似乎有点为期过早。一些特色是在短期内无法展示的,强行要求学校展示成果,勉为其难,强调过份,适得其反,会出现一些被动应付,为展示成果而制造虚假成果的后果。我们所说的特色成果的展示,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保存能够反映出特色开展情况的一些资料或档案,比如“师生共写随笔”等形式的活动。学校不用把成果展示局限于一台表演或一天的时间内,而应该抓住过程展示这一要点。

这六个方面的不均衡,大致反映出了我区各校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如何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校长是创办特色学校的主导。校长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掌舵人,学校特色可以说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

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独特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成熟的办学思想、执著的优师观念、非凡的从教技巧、精湛的指导艺术、高强的科研素养和出众的管理才华等。一般地说,校长的上述素质越高、越独特,越容易造就特色学校,这都早已为实践所证明。

由于校长对创办特色学校具有决定意义,所以选拔和任用一批优秀的校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创办特色学校的关键。其一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其二特色出自于个性,特色教育出自于教师不同寻常的兴趣、气质、性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童心、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

因此,在师资培训工作方面也应当建立特色培养的指标体系,采取适当而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素质。

2、抓好六个重点工作

特色的规划设计。自我剖析,挖掘论证本校优势资源;从利于学生的成长、利于学校的发展出发,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确定特色项目;并制定长、中、短期的发展规划。

特色的组织实施。自上而下全体参与到特色的建设中,管理流程合理清晰,运转有效;校长具有坚定的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领导班子步调一致,管理职责落实;“特色建设”理念贯穿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

特色的目标管理。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后勤、环境等)以特色建设为中心,特色基础牢固;长、中、短期目标有序推进,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规划实现效果良好,特色教育逐渐得到校内外的公认。

特色的条件保障。有适应学校特色建设发展的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装备,相应配套齐全,能有力保证特色项目的开展;有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与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激励、保障机制。

特色的队伍建设。能围绕特色建设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师特色教育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基本形成一支事业心强、特色教育能力强、知名度较高、有一定参与比例的教师群体;将特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融合,以研究带动特色建设走向深入。

特色的效果显现。学校要对特色进行整合、提升,逐步形成稳定的教育特征、风格和个性,校内外认同度高,并形成传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教师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积极展示和发表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学生兴趣爱好、潜能和个性被激发和得到发展,提高学有专长的学生占有比重,提高各种竞赛获奖励的学生比重。

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只有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一个个迥然相异的学校实体各自的特色,才能更好地捉摸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建设和发展上必须保持区别、必须体现个性。惟有建设特色、成就特色,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渡口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学校课程领导力是指学校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学校课程价值选择,课程方案设计、执行,资源建设、评价、调整等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以价值导向、专业引领为核心。基于以上认识,调查组自行设计了问卷,主要从学校课程领导力内涵、课程计划(方案)的设计、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实践、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领导与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组抽取了本区203所学校进行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了我区不同区域的公办和民办学校。调查显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约占4%,校本研修学校约占28%。参与调查的对象有校长、分管教学领导、教导主任、科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和一般学科教师共计1243人。

本次调查在浦东新区教师研修网上通过网上答题形式进行。调查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变量的特点,结合样本的分类原则,统计不同变量选项的频率并进行相关比较。同时,我们对具有相互影响因素的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并应用卡方检验,以揭示隐藏在表象后的本质联系。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整体分析

目前,我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状况总体较好,但交叉分析数据显示,不同背景的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学校课程领导力相关问题方面的认识与实践存在着显著差异。

(1)关于对学校课程计划的理解

调查数据显示,对学校课程计划的理解,不同学历的被调查对象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倾向于把学校课程计划理解为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的整体性规划,而本科学历中的1/4的人、大专及以下学历中的1/3的人把学校课程计划理解为校本课程方案。

(2)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学段越高,在制订课程计划时越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学段越低,则越关注“符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3)关于学校课程的实施现状

从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市、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实施获得了较好的认可。而在普通学校中,还有少量学校根本没有自行开发的课程,有12%的学校尽管有自行开发的课程但实施的效果却不理想。

2. 取得的成绩

(1)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学校课程建设、管理问题的理解较为到位

调查显示,“十一五”校长、教师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对学校课程相关问题的理解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例如,关于对“学校课程计划(方案)”的理解,73%接受调查的学校领导与教师都认识到,学校课程计划(方案)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的整体性规划”,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校(园)本课程方案”(见上页图1);关于对“学校课程制度的理解”,81.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课程制度是“对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做出的基本规范”,而不是将其窄化为“日常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制度”(见上页图2)。

(2)学校基本制订了课程计划

调查显示,学校领导与教师不但在有关课程问题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行为上也有了很好的跟进。调查发现,98.7%的学校已经或正在制订学校课程计划。其中,64.2%的学校的课程计划“在顺利实施”,29.4%的学校正“根据实施反馈情况进行调整”,仅有1.3%的学校“尚未制订”课程计划(见右图3)。各个学校制订课程计划时,不但考虑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国家相关政策,同时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3)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较为合理且比较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比较健全

调查数据显示,除制订了学校的课程计划以外,绝大部分学校也建立起了相关的学校课程制度,作为实现学校课程计划的有力支撑,并且有92.2%的被调查者认可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见右图4)。同时,为了适应学校新课程管理的需要,92.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已经或正在建立专门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或机构(见下图5)。

(4)学校课程设置与开发的总体状况良好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浦东新区中小学(幼儿园)的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基本符合国家及上海市有关课程设置的要求。其中,国家课程是全国所有地区都必须有效实施的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际上也体现了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水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浦东新区有92.4%的学校已经或正在开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探索。同时,在进行校本化实施时,这些学校的关注点也基本反映出了对国家课程的正确认识。调查还显示,95.7%的学校拥有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其中开发了3门及以上的学校占53.2%。

(5)校本课程的实施组织已超越了班级边界

调查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合作制。这种合作已经跨越了原有的班级设置,走向了跨越年级边界的小组合作形式,其中跨年级、学校内的小组合作制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64.8%。

(6)学校形成了基于课程评估修订课程的机制

调查数据显示,我区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形成了基于课程评估完善课程的机制,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课程实施反馈情况、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满意度、学生学业评价情况等进行课程修订。其中,根据学生学业评价情况进行课程修订的占43.1%;通过调查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和满意度进行课程修订的占51.7%;根据教师的课程实施反馈情况进行课程修订的占63.7%;按学年开展常规性课程修订的占26.2%;由上级行政或专业机构调研后进行课程修订的占15.5%。

(7)校本研修活动丰富多样

除了外部培训,学校校本研修对提升中小学(幼儿园)的课程领导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幼儿园)针对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研修活动包括示范观摩、观课与评课、合作备课、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全面提升。

3. 面临的问题

(1)教研组长对课程计划(方案)的理解存在偏差

学校课程计划(方案)作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研组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研组组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区大约有30.3%的教研组组长将学校课程计划仅仅视为校(园)本课程计划,这反映出教研组组长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因为这直接影响了教研组组长的课程领导力。

(2)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方案)时教师的参与性不够

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是影响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将理性认识转化为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学校课程领导力才能有效提升。调查数据显示,56.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制定学校课程计划(方案)的人员主要是校级领导班子、中层管理者和教师代表,仅有10.5%的人认为参与制定学校课程计划(方案)的人员应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外聘指导专家和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

(3)校本课程的实践性不够,实施方式尚需改进

调查显示,许多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授课,甚至是学科教学的渗透。这说明,校本课程的实施仍然停留在课堂,目前中小学(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着重学科学习,轻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同学校、学段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中学与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得“不太好”,幼儿园次之,小学则相对较好。

(4)学校教研组功能定位存在重大偏差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教研组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高。因此,教研组功能的定位在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校的教研组在课程领导中的主要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即将教研组的功能主要定位为钻研学科课程与教学知识、切磋教学技能技艺以及备教案、定进度、出考卷等方面,在磨砺教师教育思想以及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定位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强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是对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必然要求。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其前提是加强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有关理论研究,厘清对课程领导力等概念的认识。实际上,就课程领导力而言,它更强调专业上的引领和影响,而不是行政上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需要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区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不少学校领导、教师,包括理论界对课程领导力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偏差,有的人认为课程领导力就是课程领导能力,提升课程领导力就是提升课程领导能力;有的人认为,课程领导力是学校领导的专利,因而衍生出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似乎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教师只有执行的权力;有的人将课程领导力与行政领导力等同起来,强调权力制约和制度规范而忽视了价值导向和专业引领。这些认识的混乱必将导致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为混乱,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相关理论的研究,正确解读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

2.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校本研修制度

调查显示,当前仍有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对教研组作用这个问题的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上,将教研组的功能定位为“备教案、定进度、出考卷”。在上海二期课改的进程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改革各项目标。为此,学校需要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建立起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教研组建设这个层面上。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学校而言,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制度设计,唤醒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化成长;就区域层面而言,可以进一步发挥优秀教研组评审的导向作用,形成指导学校基于校本研修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的管理模式。

3. 加强对提高教研组长课程领导力的培训,发挥教研组的关键作用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在开展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教研组长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教研组长是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者,对整个教研组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处在课程建设和实施第一线的教研组长,他们对课程领导力的理解与认同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调查显示,教研组长与学科教师一样,在学校课程领导力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因此,要特别注意有针对性地对教研组组长进行专业培训,从而真正发挥教研组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4. 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能力

目前,学校课程领导力在提升时遭遇的瓶颈问题是教师们的课程意识不强、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不均衡、具有较强能力者还不多。我们认为,突破这些瓶颈的方式有以下两点:一是多渠道加强培训,二是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提升。教育专业机构可以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指导,并且这种培训或指导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而非笼统地对观念或理论的培训、指导。此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课程相关能力特别是课程资源利用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能充分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5. 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开展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的专项督导

现有的评价机制不仅影响了学生、教师的行为,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教师,甚至校长、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的观念,从深层次上制约了人们对课程、课程领导力的理解,容易使课程改革偏离方向。因此,我们仍需进一步改革原有的教师、学生评价机制,将教师从各类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给教师思考课程与教学的充分空间。此外,教育督导部门可以开展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的专项督导,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依然具有强大力量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发挥“督”与“导”的功能,指导、帮助学校强化课程改革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改革理念,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评价制度。

6. 进一步发挥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引领作用

调查显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其他相关领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由于他们享受了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因而也就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位置,他们的行为偏差就会带来“坏的示范”效应。所以,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要发挥学校课程改革先锋队的作用,要积极主动地贡献在课程领导力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智慧,给予平行学校正确的示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大对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督导力度,增加其在课程领导力方面示范与辐射的评审指标,改善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的测评,合理使用评估结果,适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对评审与测评不合格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其所获得的荣誉。只有这样,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才能在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方面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7. 加强教育专业机构队伍建设,为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3.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4.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四

华蓥市高兴小学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依法治校,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教代会建设,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有利于引导、保护和发展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主人翁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力量,有利于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学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保持学校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近几年,我校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积极进行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自1996年健全教代会组织以来,至今已有13年了。2008年12月,我校对教代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 问题,并通过教代会保证党的各项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

(二)提高对教代会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党政一班人,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到教代会在保障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尊重和支持教代会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职权,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认真执行教代会决议,及时、负责地处理好提案,自觉接受教代会监督。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

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教代会组织和各项制度。如:《高兴小学集体议事制度》、《高兴小学教职工代表选举办法》、《高兴小学教职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高兴小学校务公开制度》等。

(四)规范教代会代表选举和大会工作程序

1、学校按照《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办法》规定:凡享有公民权的在职教职工,均可当选为教代会的代表和成为本学校教职工大会的成员。教代会的代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按照代表名额和条件,民主商定候选人名单,然后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教代会代表实行常任制,每届(三年)改选一次,可连选连任。根据规定,教代会正式代表名额原则上按学校当年在编在岗人数25%的比例产生,将名额分到各选举小组(教研组),学校党、政、工代表名额投放到选举小组,不占小组名额,正式代表中一线教师比例不少于60%,并适当注意了老中轻比例和代表的广泛性(中心校代表、村小代表、女职工代表、各层面代表等)。

2、教代会在筹备召开前一个月,在调查研究、明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据学校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教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大会议题。

3、大会议题确定后,发动教职工代表围绕大会议题,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提出提案。提案一般由一人或几人(署名)提出,也可以各代表小组名义集体提出。对于不能立案的提案(意见或建议),要向提案人说明。每件提案均要求有案由、处理办法和整改措施。

4、教代会会议由大会主席团主持,要求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对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的决议、决定必须有代表人数过半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五)全面有效地落实教代会职权

学校能严格按照教代会的相关规定,全面落实教代会审议建议、审议通过、审议决定、评议监督四项职权。凡学校办学思想、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等问题,以及关系教职工权益的职称评聘、岗位竞聘、绩效考核、奖惩措施、后勤设施承包等改革方案和重要的规章制度,必须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学校校长每学年一次向教代会(教职工大会)报告工作,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由教代会每学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六)充分发挥工会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

学校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工会能尊重和支持校长行使管理职权,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改革,认真做好召开教代会的有关筹备工作,检查督促教代会决议落实和提案征集汇总工作,做好教代会材料存档管理工作,认真履行教代会工作机构的各项职责。在新形势下,工会能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依法维护教职工各项合法权益。通过教代会,及时反映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呼声,积极主动协调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劳动关系,探索化解各种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存在问题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学校教代会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提案质量有待提高。我校2005年到2008年的收到的提案反映出:大部分是反映问题型的,很少有建议参谋型的;生活福利要求

多,学校发展规划少。

2、工会经费落实不到位,仍旧制约着教代会的正常运转。

3、个别教工代表素质不高,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加之缺乏培训,参政议政的民主管理知识和能力都不是很高

4、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定与广大群众的愿望及物质需求不一致,有差异,导致部分教职工对学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影响了学校工作正常推进。

四、解决对策

当前,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探索教代会新路子,创新教代会制度,强化教代会效能,是学校工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维护广大教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有效选择。我们应把加强教代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主渠道作用,为促进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认为应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

1、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推动中小学“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全面提升。中小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前沿,应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政治文明的标志,就是政治民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在国家管理事务中行使权利。

2、进一步认识教代会制度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必须从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要求出发,认真审视学校教代会地位及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3、重视发挥教代会在闭会期间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4、加强学校工会委员会工作。工会是学校教代会的日常工作机构,承担着教代会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学校教代会管理,就必须重视加强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密切联系教职工,加强学校民主

管理,维护学校稳定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配齐配好工会干部,落实他们的政治待遇,按《工会法》划拨工会活动经费,支持他们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会干部也应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坚决摒弃软弱、懒散、不作为的习惯,认真研读政治理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深入群众,联系实际,要善于积累总结工作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责任重大。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全面落实教代会审议、通过、决定、评议监督领导干部等各项职权,继续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发挥好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5.建设学校综合楼的申请报告 篇五

我校在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来,我校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目前我校教师28人,学生800人,12个教学班,最多人数的班级达84人/班,最少人数班级也有50人/班,而现在的校舍总面积只有1670平方米,从教育均衡发展生均大于或等于4.5平方米来看,现在的校舍建筑面积还不到一半(800学生最低需3600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需要。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现学校周边新建的2个移民区,外乡镇人口的不断流入和我校服务半径外的学生不断涌入,预计学生将达到1000人以上。根据我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现急需再建设一座集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室、美术教室、舞蹈室、实验室、仪器室、道德讲堂室、少先队办以室、留守儿童室、心理咨询室、学校行政办公室、教研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和学生食堂为一体的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综合楼。

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校教学、办公的需要。

特此申请,请领导予以审批!

申请人:

6.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信息化建设; 调研

一、调研背景

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 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成为职教信息化的发展基点和重点。就学校信息化内涵来看, 具体包括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与使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育部于 年启动了“校校通”工程, 从其发展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 工程主要是从构建学校信息化环境方面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 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推动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这也成为在构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后继续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必要的阶段性工作和基础。

本报告在教育部职成司 年一项有关 年5 月- 2003 年5 月期间对全国1937 所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工作的结果和2003、 全国重点中职学校评估工作的有关数据的基础上, 试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概况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概况,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 1)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指计算机房、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等硬件建设。一种设施环境, 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 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 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 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 2) 校务、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主要指校内网络应用项目, 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 以及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电子邮件系统等校务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方面的应用, 以及所带来的快捷的双向交互沟通方式, 无疑是电子校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 3) 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软件资源建设指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 如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设。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设, 不应该过分追求资源的数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 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另外,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估等各教学环节, 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 4)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培训。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理念的传承者和实施者, 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三、调研结论

1.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调查结果

此次调研的1 937 所中职校, 大约占中职校1/ 3( 2002 年的中职学校0.64 万所, 2003 年为0.58 万所[1]) , 并且东、中、西部的学校比例分别是45.89%、22.15%、31.96%, 与全国所有中职校的地区分布比例基本一致,并且从全国来看这1 937 所学校分属省级、地区级、县级其以下三类学校的比例, 基本是1∶1∶1。因此, 这些学校基本上能代表2002 年5 月- 5 月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一个概貌。

调研结果表明, 从2000 年启动“校校通”工程到2003 年, 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

( 1) 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装备属于中等水平, 生机比达到了10∶1, 师机比达到了6∶1, 配置也基本上是主流配置(就当时而言CPU 为奔3); 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1.81 个; 42.14%的学校已经建有校园网, 并且其中19.8%的学校为千兆干线; 另外, 在其他信息化硬件系统配置上, 1/ 5 的学校拥有卫星数字广播接收系统, 1/ 2 的学校拥有闭路电视系统。不过与2003 年1 073所国重中职校和2004 年新增国重中职428 所学校来比较, 国重学校的计算机配置在数量上校均能达到1 937所中职校平均值的3 倍, 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能达到5 个。整体来看, 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硬件设备, 处于中等偏上; 从地区差异来看, 东中西部的数量上呈递减, 但差距并不大, 并且国重职业学校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水平。

( 2) 在管理和服务应用方面。

大约1/ 3 以上的学校, 拥有互联网域名并通过网站对外发布信息; 在15%左右的学校里, 部门或个人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主页; 并且30%的学校拥有了教务、财务、人事管理系统,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东部和中部地区有1/ 4 的学校使用图书管理系统, 西部大约是1/ 5; 还有15%左右的学校拥有1 000 册以上电子图书或刊物, 整体来看, 职业学校电子化校务的程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也不明显。

( 3) 在资源建设和教学方面。

其一, 资源建设方面, 大约1/ 3 以上的学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或者培训, 没有地区差异;在教师课件制作方面, 数量上有地区差异, 东部多于中部, 中部多于西部;网络课程开发数量方面, 都差不多。其二, 在信息化教学领域, 东、中、西部地区学校中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校比例不低, 分别为87%、85%、79%, 不过差距不大。其三, 从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来看, 大约80%的毕业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字录入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70%的毕业生掌握了操作系统Windows的使用, 大约有50%的毕业生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 大约40%的毕业生会上网浏览信息和使用电子邮件。而在一些要求相对高的技能, 比如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维护等方面, 掌握的人相对少些, 大约在20%左右。

( 4) 在师资方面。

其一, 在数量上, 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师, 东、中部校均有13 个, 西部有9 个, 都尚缺2个; 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校均5 个左右, 尚缺2 个; 网络建设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校均2 个左右, 缺1 个。整体来看, 西部地区信息化师资弱一些。其二, 在教师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方面, 教师制作数字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教师开发课件、课程的主要技术路线, 有较大的地区差异,东、中、西部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依次递减, 东部最好, 西部最弱; 另外, 从整体来看, 会使用PowerPoint编写多媒体电子教案的教师, 也少于会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的教师, 可见教师的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其三, 在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上, 东部学校的培训次数远多于中、西部地区; 从培训途径来看, 形式最多的是学校自组织的培训, 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 5) 在投入方面。

其一, 从投入看, 东部地区在硬件校均投入上的资金远远大于在软件上的投入, 分别为230 万和9 万, 这与目前软硬件不配套、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效果不明显、使用率低的现实一致、西部虽然在硬件投入上的绝对值小于东部地区, 但是硬软投入的差距也比较大, 分别是66 万和6 万; 相对来说,中部地区硬件和软件投入的差距不是很大, 分别为30 万和37 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 东西部地区的硬件校均投入高于中部, 软件投入却低于中部。其二, 从学校未来2~3 年的建设规划来看, 在硬件投入上, 东部地区的校均投入规划明显低于往年的投入总额, 不足往年的1/ 5, 而软件投入, 则比往年投入高1/ 3;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类似, 硬件未来校均投入比往年的1/ 2 略低, 但软件投入却约为往年投入的3 倍; 相对来讲, 中部地区的未来校均投入比往年增加了1/ 3,而软件投入上却减少, 约为往年的1/ 2。这一减少的原因主要为应用软件购买或开发上的费用和通用软件购买的费用有所减少, 大约共20 万, 这与这些软件已经配备后期不需要再投入资金有关, 同时也与未来用于师资信息技术培训上的费用由往年的1.6 万增加到4 万有关。

可以看出, 目前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半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 在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上, 也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成就, 但还没有达到充分利用的比例。因此,从发展阶段来看, 学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是实现从无到有、注重硬件产品配备的信息化投入期, 且重点放在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上, 当然也包括前期的信息资源建设和师资的信息技术培训。

2.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分析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 有如下三条原则要遵守: 第一, 硬件环境建设应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 第二, 软件资源建设应最终落实到数字化教学; 第三, 教师培训建设应最终落实到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三条实际上也是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标准。这次调研, 虽然数据不是很全面,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首先, 从硬件环境建设及其应用对比来看, 学校校园网应用比例小于校园网建设比例, 说明许多学校对校园网的应用还不是很充分, 尤其是在电子校务方面, 比如还没有实现教务、财务、人事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比例较低。所以说, 已备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学校, 在应用上还不是很充分。

其次, 在资源建设和教学支持上,学校自己开发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或多或少受到学校人力、财力的限制, 所以也不是很丰富,并且在教学支持中, 其利用率也受到了学校配套的教学环境和师资的影响, 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效益。

最后, 师资方面, 教师是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 所以校长、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这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的快慢、发展是否合理顺畅、效果效益是否明显和突出的关键因素。此次调研可以看出,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整体偏低, 并且数量不多, 影响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推进。

3.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 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未来信息化的发展动向。

( 1) 资金投入的重点和方向。

目前, 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 前20 年的信息化是实现从无到有、注重信息化对教育行业的覆盖、注重硬件产品、配备的信息化投入期; 那么, 未来三年将是实现质量(应用水平)的提升, 逐步达到“用信息技术整合、开发、共享利用信息、学习资源, 从而实现对外部信息(市场)快速反应”目的的信息化整合见效期。如果说在信息化的投入期,硬件产品大行其道的话, 那么在信息化的整合见效期, 软件和服务将以提升软硬件应用效果的强大功能而使信息化真正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发动机, 所以进入这一阶段才标志着信息化正实现由初级向中级乃至向高级应用水平的跨越, 从而进入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具体投资比例来看, 尽管 年教育行业硬件采购市场异常活跃, 但是软件市场总体增长已经超过硬件总体的增长, 达到9.7%的增长速度。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研究资料,2005 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为272.6 亿元, 增长8.7%, 主要集中在软件方面。2005 年, 教育行业的软件投资市场占总体市场23.1%。所以, 软件与服务投资比例的上升也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注重应用的整合期, 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 2)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 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 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 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而如果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 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 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 这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 也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因此, 要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将有利于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 所以只有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 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 3) 学校信息化的内容。

7.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七

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6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提出“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教育区域均衡理念下, 苏北地区赣榆县委、县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加入教育现代化行列, 把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列为重点工程, 并于2011年底赣榆创建教育现代化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基本教育现代化达标后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达标要求) , 偏远农村薄弱学校受益最大。为专任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网络遍及每个校园, 实物投景等多媒体设备也落实到每一个班级中, 学生电脑数量超过了省10∶1的达标标准。

笔者所在学校位居赣榆县北部山区, 属于农村薄弱学校, 即: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 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起步晚, 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差,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现代化硬件的达标要求为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期而至的教育现代化先进装备, 如何有效实现教育现代化“软件” (即应用) 的同步达标是关键。目前, 农村各中小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教研、评比等活动已全面开始运行, 但运行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措施助推教育“现代化”进程, 这些成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基于以上认识, 课题组提出了《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现代化达标后的运行现状调查研究》课题。本课题主要以该县北部山区黑林小学为调研对象, 对该校全体教师信息化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 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并以点带面, 由黑林小学辐射到同类农村薄弱学校。

二、调查与分析

(一) 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薄弱学校现代化达标后的运行情况, 采用深入一线学校走访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 对样本教师及 实验学生 的信息技 术应用情 况进行调 查分析。从中采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 取得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为研究打好基础。

(二) 样本选择

本调查抽取苏北赣榆县北部山区黑林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农村薄弱学校——黑林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 抽取了部分同类学校进行调研对比实验, 使调查研究更为科学合理。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1) 学生计算机普及使用情况

我镇中心校和村小的生机比均达到10∶1, 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抽样调查收回的20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 中心小学学生在学校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生机比达到了8∶1的水平, 8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上网、查找资料等活动。村小60%以上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 甚至有10%的学生不会开关机。结果表明, 中心校和村小在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中心校配备了一至两名专职计算机教师, 上课比较正规, 而村小计算机课均由语、数教师兼任, 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师计算机普及使用情况

教师计算机普及使用情况比较理想。据抽样调查收回的143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 90%的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计算机的使用率达到92%, 学校联网率达到100%。

22.校校园园网网站站发发展展迅迅速速, 但仍存在一定差异

在调研中, 发现学校网站 (网页) 的普及率较高, 所有农村中心小学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网, 但校园网的更新频率普遍较低, 只有15%的校园网能够每天更新, 30%的校园网每星期更新一次, 而高达50%以上的学校要一个月以上才更新一次, 校园网站成了学校的门面和摆设, 没有存在的实际价值。

33.教师利用现代化设施情况

向黑林小学所有一线教师发放教师问卷143份, 回收143份。收集的数据如表1至表5。

(1) 教师的年龄分布

如表1结果所示:黑林小学30岁以下教师共40人, 占教师总人数的28%;31-35岁教师有32人, 占教师总数的22.1%;36-40岁教师共10人;占教师总数的7%;41-45岁共11人, 占教师总数的7.72%;46-50岁教师共7人, 占教师总数的4.91%;51-59岁教师共43人, 占教师总数的30.18%。上述数据表明, 黑林小学30岁以下年轻教师和50岁以上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因此, 本研究侧重于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对比研究, 先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再对各年龄段教师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2) 不同年龄段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 各级部门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相当重视, 表明了已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对促进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 从各级部门的培训百分比可知, 40岁以下教师受培训次数多、级别高, 而对于50岁以上教师的培训几乎都是本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二级或三级培训。可见, 学校更重视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如表3。

由调查结果发现PPT简单易学, 会使用PPT辅助教学的教师人数比较多, 共86人, 占教师总人数的60%;而对于电子白板及微课制作, 尤其是网络教室的使用相对较弱。综合这些统计结果可以得出, 年龄越长的教师, 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越少;技术含量越高的教学媒体, 教师使用得越少。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学设备配备不全, 如电子白板一个学校仅有一个, 平时没有机会使用, 也就不去学习;网络教室一般也只有信息技术教师使用, 其他教师最多是表面上了解一下, 对于这方面的学习缺乏动力。

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如表4。

从表4结果可看出, 年轻教师参与网络学习、网络教研的比例较大, 网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教师对于网络的使用越发力不从心, 只能做到上网查阅资料, 学习网上的教学视频。同时, 这部分教师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在网络培训上, 他们更乐于通过网络培训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综上分析, 农村薄弱学校在现代化硬件“达标”后, 行政部门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重视程度较高, 教师学习现代技术的热情普遍较高, 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转变。但实际运行状况也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三、存在问题

(一) 领领导导意意识识不不够, 教师内化力不强, 存在“两张张皮皮”现象

1.培培训训与与实实践践“两张皮”

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达标”后, 各级领导表面上特别重视“软件 (应用) 达标”, 组织培训, 完成考核任务, 使教师应接不暇。可实际, 教师利用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的与接受培训的人数并不成正比, 似乎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书, 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 这也成为教师培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 “培训”应改变传统“大锅菜”的做法, 要让培训真正为提高教育质量而服务。

2.部部门门管管理理与与科科室室评评价价“两张皮”

教育局号召教师“电子备课”, 学校门户网站建立了电子备课系统, 并集中在教育城域网上管理。如果教案、课件、资料等达不到上传要求时, 电教站要进行核实, 作出奖罚规定。而教研室对教师的要求是“手写”纸质备课, 学校领导的周查月报均以“手写”为准, 否则以“无备课”处罚。但由于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手写”备课固然有它的优势, 但手写之后再在计算机上打出来, 这是何等重的工作量, 尤其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而言, 教师少、课务重, 无疑“两张皮”的管理方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所以,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两张皮”的管理模式,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无纸化”办公。

(二) 学科教师与课堂的整合深入不够

从我镇参加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获奖教师看, 大多数只是为比赛而比赛。例如:电子白板课堂优质课评比, 部分教师并不真正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 只是在比赛前进行电子白板强化训练, 而在比赛后又将其束之高搁, 无法对平时的课堂教学起到作用;再例如:时下兴起的“微课大赛”, 大家一窝蜂地制作, 看似热情很高, 实则“不得已而为之”。论其质量真正能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微课”并不多见。但是, 大面积的参赛确实调动起教师的参赛热情, 应该算是好事。但随着对新事物的深入认识, 应该让“比赛”的效果真正服务于课堂。

(三) 现现代代教教育育设设备备“摆设化”, 学生使用设备的机会过少

在调研中通过随机采访部分村小学生, 以了解其是否有机会使用计算机。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 计算机课经常被语、数、外教师占用, 在很少的几节“微机课”上, 多是两三人共用一台计算机, 很少能够单独操作。并且, 课堂上也仅仅是学习打字、画画, 甚至上网都需要在教师不注意时偷偷进行。

四、改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在现代化硬件设备上要持续投入, 改善设施。及时维修问题设备, 装配配套设施, 真正、全面地发挥现代教育设备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2) 要拥有一支高效管理机构和相对固定的服务团队。在设备配备好以后, 要有专人策划、管理、服务。这样, 为一线教师提供的是一个轻松而愉快的教学环境, 而不是成为其负担。

(3) 消除教育管理中的“两张皮”现象。各部门在评价问题上要走“统一路线”, 多了解教师的需要, 多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 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和应用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制度是保障, 激励是催化剂, 最终形成能够真正改善教学的相关理念和办法。

(4) 为教师量身定做培训套餐, 让教师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只有生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会有生命力。对于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相关培训, 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教师精心烹制出不同口味的“教育技术培训套餐”, 力求让每个教师都能“吃饱、吃好”。

(5) 继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技术交流和比赛。以赛促学, 以赛构建学习和使用的好环境, 这必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在“以赛代训”的模式下, 要注重比赛过程、比赛目的, 让比赛真正为教学服务。例如:今后的“微课大赛”要以“是否为学生服务, 是否服务课堂”为评价要点, 开发一批系列微课课程, 重视它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真正实用的比赛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 继续使用学生上机系统, 远程监控学生的上机情况, 不要被教师采用的“挂机”现象所蒙蔽。同时, 上级部门要经常进行应用指导和督导检查, 走进日常课堂察看应用情况, 倾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心声, 有助于掌握第一手材料, 并及时发现问题, 归纳反馈给上级部门以求改进。

五、总结与展望

我县各乡镇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均已“达标”, 这为我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 维护好、使用好设备是所有学校, 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基本责任。这也给教师提供了发现问题、寻找办法、坚持使用、探索方式、创新教学途径的绝佳平台。局方、校方、技术教师、任课教师要思想高度统一、责任划分明确、任务分解到位;并且要让目标清晰可辨、让技术简单易用、让教学自由舒展。只有这样,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美好明天才会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黄艳, 廖龙龙.信息化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 2006, (5) .

[2]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3]张冬玉.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0) .

[4]王珠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8.学校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校文化建设 问题 建议

一、调查的方式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旺茂镇玉李村小学和旺茂镇中心小学部分师生。

(二)调查方式

1.访谈法:根据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方案,编制访谈提纲,对师生进行访谈。

2.观察法。参观校园,记录校园环境建设情况。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课堂教学文化品性、教师教学文化理念以及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期待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

(一)旺茂镇玉李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现状

1.办学理念: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乐园,使学生喜欢来学校,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校训:文明守纪,团结奋进;校风:尊师爱生,求实创新;教风:勤恳耐心,探索创新;学风:勤学好问,多思求解

3.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地址位于农村,各种基础设施较差,学校除了一栋教学楼,一块空地,一个升旗台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硬件设施,没有标准的操场,篮球场。

4.学校制度建设:基本是口头制度,暂无明文规定

5.基于学校文化的课堂教学文化品性

每周一安排写字课,每周二经典朗读,每周三阅读,每周四才艺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定期编写校本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6.教师学校文化理念

教师具有较明确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并且积极投身于其中。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学校的文化理念。该学校最大的特色是双语教学,学校将英语渗透到到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会在日常和学生说英语。

(二)旺茂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现状

1.办学理念与特色发展定位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发展

特色发展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极具现代化的人文教育特色学校,让师生享受到“美的教育”。

2.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团结求实,勤奋向上;校风:文明和谐,活泼进取;教风:严谨博学,开拓创新;学风:谦虚好学,积极进步

3.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较好,有教学楼3栋,教师住宅2栋,3个标准篮球场,15张乒乓球台,单杠双杠1套,1个标准沙坑,校园环境布局合理规范。

学校拥有校徽,但是没有标志性建筑,墙上喷绘的“教育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标语倒是十分醒目。此外,校园内果树丛生,为校园增添许多绿茵。

4.学校制度建设

校长以人文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校长每天“三巡”,巡各班教室,巡教师办公,巡校园环境。班主任及副班主任也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5.教师学校文化理念

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无较多的了解,也无法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对本校的教学活动掌握的很深,了解的也很深。但是对学校的特色活动了解并不多,认为一些很多学校都有的活动为本校的特色,教师平时的注意力对集中在了日常的教学之中。

6.学生学校文化理念

受客家文化影响,学生多才多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乐于分享,懂得感恩。

(三)旺茂镇玉李村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现

1.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双语教学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教师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2.在双语教材编写方面,教材的阶段性不明显,连接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编寫。

3.在教师队伍方面,教师的资历较一般,很多教师没有进修的机会。此外,教师的数量短缺,多呈现一位老师教多门课或者多个年级的情况。学校短缺美术及音乐教师。4.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全校一共三十多位教师,有十几位教师顶着学校的编制在外校上课,新老师进不来,导致学校师资短缺。5.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硬件设备短缺。6.校园环境建设急需改善,教室环境简陋,需要精心布置。7.学生没有进行才艺展示的专门舞台。此外,才艺展示每周仅有半小时,对学生来说有些短暂。8.教师工作繁重,每天的上课文字记录已经沦为应付检查的苦差事。9.教职工住宿条件极其简陋。10.学校缺乏体育活动。11.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尚未明显的针对自身的规章制度,很多制度处于口头表达阶段,执行力不理想。

(四)旺茂镇中心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现

1.教师的数量短缺,多呈现一位老师教多门课或者多个年级的情况。学校短缺美术、音乐及体育教师。此外教师的业余生活单调,很多教师已经缺乏对工作的热情,激情。2.教师的资历较一般,但每学期有二三十名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3.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影响教学质量。

三、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一)旺茂镇玉李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第一、继续深入加强双语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二、学校应当建设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人性,赏罚分明;广泛争取师生的意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并重。第三、双语教材的编写应当根据本校学生及教师的英语基础编写,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有一定的情景设置,而不是简单罗列英语句子。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第四、在外出进修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在本校进行学习,学校应当有领导负责教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阅读书籍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评课。第五、发动学生,精心设计教室环境、校园环境。第六、建造一个才艺展示的舞台。

(二)旺茂镇中心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上一篇:饭店度假酒店经营策略下一篇:个人实习心得体会精选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