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精选8篇)
1.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篇一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促脱贫。
发挥山区林果和杂粮种植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今年__合作社计划发展蜜桃基地x亩、__大樱桃合作社发展大樱桃基地x亩、大安山合作社发展核桃、榛子基地x亩,白山头村发展文冠果基地x亩,带动x户x口人增加收入。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脱贫。
深入实施“乡村旅游211”工程,统筹推进__景区、__庄园两个龙头景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充分利用生态、文化、传统村落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上半年新发展__、__坡“唐乡”等3个农家乐项目,建设x庄x子村x亩果蔬采摘、__村x亩智慧家庭农场等采摘园70个、采摘大棚300个,吸引贫困户通过土地、房屋、果园入股入社,参与旅游开发,增加贫困户收入,带动了x户x口人增加收入。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促脱贫。
以__山地光伏项目为示范带动,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实施山区资源综合开发,提高荒山荒坡综合效益。实施x亩的退耕还林工程,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山区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带动x户x口人脱贫。成立__劳务公司,积极与__庄园、x景x区、__等企业对接,优先解决了贫困人口就业。
四是实施好金融项目促脱贫。
积极引进资金为,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扶贫工作岗位,发挥企业助力脱贫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__基金”救助资金等民间兜底力量,对失去劳动能力及劳动能力不足的贫困户进行兜底。
五是落实好扶贫政策保脱贫。
严格执行上级的低保、惠农政策,对失去劳动能力的x个低保户x口人做到应保尽保,对未参评上的贫困户,给予相应救助措施。积极构筑医疗保障,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惠农资金。今年,重点组织实施好__小农水、__生态治理、__高标准涉水涉地等3个项目,总投资了x万元,惠及x个村。
六是强化责任考核。
将扶贫开发列入《农村千分考核办法》,并提高分值,调动镇、村干部对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与社区、村、镇干部层层签订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一考核制度,考核成绩与社区经费、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
2.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篇二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产业脱贫人数和农技人员总量、专业、区域分布等方面的情况, 加快制定出台“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方案”, 抓紧筹备召开农业产业扶贫推进会。
二是全面统计分析全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类别情况, 制定出台“深化农村改革助推精准扶贫、农民增收的意见”和“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方案”, 适时召开全省农村改革座谈会, 指导全省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带动贫困地区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制定下发关于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督查的通知, 指导安排全省今年计划脱贫的5个县和2350个贫困村的自查评估和督查工作, 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四是抓紧修改完善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交流和宣传工作方案, 在省、市、县不同层面及时组织宣传贫困地区推进产业发展好经验好做法、推广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案例, 充分挖掘先进人物特别是农技人员先进事迹, 创新宣传方式, 拓展宣传渠道, 营造浓厚的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氛围。
3.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篇三
11月11日,农业部召开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汇报会,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听取各地汇报前一阶段贯彻中央产业扶贫决策部署的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各地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精神,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会议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我们如何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指明了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形成了《产业扶贫典型范例推广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部署,农业部近期将扎实开展产业扶贫范例总结、宣传推广、现场培训、进展调度等工作。
会议指出,目前,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形成了齐心协力、主动担当、务实推进产业扶贫的强劲态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要突出县级这个重点。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在产业扶贫中尽好责,要强力度、做到位,尤其是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工作到位;要强服务、不错位,服务全局,服务县市,特别要指导贫困县编制好规划,强化技术信息服务、典型引路、县级培训、进展调度和督促检查。
会议要求,各有关省(区、市)农业部门要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传达到全体干部,结合本地实际总结推广一批产业扶贫范例,齐心协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农业部各单位要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抽调得力精干力量,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农业部扶贫办要做好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推进措施、强化工作落实。
据悉,近期农业部将在全国层面总结一批产业脱贫范例,举办系列产业扶贫范例现场推广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联合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启动《关于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2016-2018年)》。
4.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篇四
脱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宜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四个一”产业扶贫思路,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带动模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发展富民产业,是实现脱贫摘帽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
为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详见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县建设千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5个,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1个,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个,打造了()等一批精品果业示范点,()等特色养殖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二是育龙头、抓对接。
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如,采取某某“公司+农户(贫困户)”形式发展()等蔬菜订单生产,由企业为贫困户统一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收购,贫困户分散种植,吸纳贫困户人员参与种植达1000余亩。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经营、入园进厂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如,仁和王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该乡范围109户、268名贫困人员以资金或土地入股为股东,并聘请周边贫困户参与日常管理,使贫困户既可以按股份参与园区(基地)分红,又可以从中获得劳务收入。截止目前,全县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农民合作社441家,其中贫困村组建78家,吸纳贫困户376户。三是拓市场、促融合。
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目前,全县建成县级农产品运营中心1个、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42个,为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便捷通道。今年以来,共吸收104户贫困户种植绿色水稻952.5亩;绿色蔬菜扶贫带动贫困户465户,贫困户入口986人,参与规模3916亩;精品果业扶贫涉及6个乡镇3762亩精品果业面积,带动203户贫困户参与,带动贫困人员458人。二、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脱贫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
我局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种养水平入手,实施智、志、技帮扶三结合。一方面依托“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班开进农村,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在贫困村举办产业脱贫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贫困户35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900余份。另一方面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按产业类别组建了10余个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农业产业科技扶贫菜单。此外,我局还充分发挥“田教授”、“土专家”的作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和在特色种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搞好传帮带。二是强化项目资金整合。
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有建设积极性的贫困村予以优先安排,完善机耕道、排灌渠道等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产业发展条件。目前,全县10个贫困村其中()、()、()等5个村实施了标准农田改造,仁和彭家村、水边众村列入2018年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10余万元,改造农田1700余亩。三是强化政策支持。
针对贫困户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强、门槛低、补助标准具体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如:精品果业从奖补门槛和奖补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激励,对于普通开发业主,要求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每亩奖补200元,集中连片达到300亩以上,奖补300元亩;而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则放宽条件,只要求连片20亩以上就可以享受每亩300元的奖补政策。绿色蔬菜则从奖补门槛方面进行激励,只要连片20亩即可,而对于一般业主则需连片50亩以上并且搭建钢架大棚5000平米以上才可享受奖补,大大减轻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压力。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做好“三个到位”,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局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全局中心工作的“第一菜单”,坚持半月例会、专题会议和督促检查制度,定期调度研究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二是责任明确到位。成立县农业局精准脱贫工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带头落实脱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三是组织实施到位。研究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春季攻势”“夏季整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督查落实,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本扶贫工作台账,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5.《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篇五
导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抢抓被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的有
利机遇,在产业扶贫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延
长链条、扶智扶技、很抓落实。
20XX年1月以来,我局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
攻坚年的决策部署,主动联合市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
位,全力以赴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积极配合县市区党委、政
府,推动扶贫攻坚战役。
1.检查指导县市区确定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载体。从
20XX年1月中旬开始,我局牵头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等部门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确定特色果蔬、中药材、富
硒稻、茶叶、桑蚕、生猪、肉鸡、肉鸭、油茶等为主导产业,并组织召开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对接会,23家企
业积极响应,计划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攻坚大行动,确保种养得出、销售得了、加工得好、产品有市场、农民有收益、企业能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针对
20XX年全市计划
脱贫摘帽115个贫困村1062个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14349户58072人、水田万亩、旱坡地万亩、山林地万亩的特点,组织产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反复调查研究和召开联席
会议,拟定了《贵港市20XX年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讨
论稿)》,并转发县市区征求意见。
3月2日,我局印发实施
《贵港市农业产业脱贫20XX春季大行动工作方案》(贵农业
通(20XX1
13号),派出组织5个工作组分赴县市区开展精
准脱贫帮扶和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攻坚年”
活动取得实效。
3.组织种苗繁育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准备工作。从
2月
初开始,我局组织市蚕种场、桂平市汇鑫百香果专业合作社
等单位,围绕百香果产业扶贫进行繁育种苗达
120万株以上。
同时,1月31日、3月4日先后两次到挂点联系乡镇平南县
大坡镇召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座谈会,指导帮助
贫困村落实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已落实种植水果
1200多
亩、富硒优质稻1500多亩。3月9日,组织大坡镇贫困村驻
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或村委主任到桂平市安担村、百香果加
工企业和港南区高庆村参观学习,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和坚定
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4.指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扶贫
+
”、“产业订单
扶贫”模式。组织金沙果蔬专业合作社、深禾丰公司利用自
己的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认管和入股等,多
形式增加贫困户入收。3月8日,我局在港北区庆丰镇深禾
丰公司蔬菜基地召开全市蔬菜产业扶贫暨春季大行动推进
会,推广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着力解决
20XX年计划脱困群
众收入问题
5,指导贫困村建立覆盖面广的专业合作社。为指导后盾
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我局组织人员编写
《产业扶贫手册》,重点介绍我市扶贫主导产业、增收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实体注册登记和产业扶贫政策等。
推介一批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范例,如港南区八塘镇
高庆屯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和流转无劳动力
(或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发展蔬菜生产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现将我县果茶产业扶贫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果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底,全县果业总面积万亩,其中柑橘面积
万亩,脐橙面积万亩;水果总产量万吨,其中脐橙
万吨。建
成了四个万亩标准化脐橙生态示范基地,形成了贡江、梅江
两江流域10万亩脐橙产业带。茶叶总面积9820亩,年产干
茶430吨。
二、产业扶贫主要措施及成效
1、制定了《县贫困村20XX-2020年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对象范围,将贫困村中有发展产业意愿且有
劳动力的贫困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明确了目标任务,计划
开发果业扶贫基地3万亩。规划落实到了具体的乡(镇)、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建设一批以脐橙、大盒柿为
主的产业扶贫基地。细化了工作措施。提出了
“统一思想,广泛动员”、“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帮扶机制”、“统一山地流转,落实山地经营权”、“确保开发质量,建设生
态果园”、“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技术推广与创新”等六
项举措。
2、开展了入户调查
据入户调查初步统计,我县有果茶产业发展意愿的扶贫
户约6000户,计划发展脐橙、大盒柿、茶叶、杨梅、葡萄
等果茶产业种植3-5万亩。
3、开展了技术培训
开展了两期县级培训班和50余期乡(镇)级培训班,培
训果农及有意向发展脐橙产业的农户
3000余人次。
4、制定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
一是在推进赣南脐橙产业转型升级中,优先扶持贫困户
土地流转、开发种植。二是对在册贫困户实行免费供应无病
毒柑橘苗木。三是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柑橘
项目的实施,优先支持从事脐橙种植的贫困户开展标准果园
建设。四是对从事脐橙产业的贫困家庭开展免费种植技术培
训,并加强脐橙种植、防病、防虫等技术指导。五是从事果
业产业开发的贫困户按照有关办法专项申请精准扶贫产业
帮扶资金,柑橘整地按每亩
300元、改善基地道路按每公里
2万元给予补助,架设供电线路按每公里
2万元给予补助,建50立方蓄水池每个补助5000元。六是鼓励龙头企业、专
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采取“公司
+基
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脐橙产业,吸
纳贫困户劳动力到果园务工计酬,保障贫困户收入。安排一
定的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对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效显
著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
人进行帖息扶持,带动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七是整合财政
惠农信贷通、农行扶贫贷、产业贴息金、扶贫互助金,优先
支持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优先支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优先支
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的果业“走出去”
项目。
5、打造示范基地,建立产业扶贫典型样板
为全力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
伐,20XX年在贡江镇红峰村、禾丰镇黄村等地建设扶贫示范
基地。基地建设按照统一山地流转、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苗
木供应、统一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分户经营模式,重点安排贫困户开发种植。为确保示范基地扶贫效果,县、镇、村三级加大扶持力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柑橘黄龙病防控形势还不容乐观。
2、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3、部分老果园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4、柑橘苗木供应能力不足。
四、下一步打算
1、科学规划,提高建园水平。对新建产业扶贫基地,按照“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的原则,合理规划作
业小区,坚持“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
立体开发。
2、继续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
3、全力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确保柑橘产业持
续健康发展。
4、深化市场营销,提高果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保障
果农增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
支持下,我们抢抓英山被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的有利
机遇,在产业扶贫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延长
链条、扶智扶技、很抓落实。20XX年共投入资金1847。5万
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21万元,自筹资金1200万元,共
扶持产业项目99个,使全县贫困村面貌大变,走出了一条
以特色产业扶贫为主,以旅游产业扶贫和打工经济扶贫为辅的“一机两翼”的扶贫格局。圆满完成了全年扶贫开发
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巩固特色产业着力提高质效
(-)构建产业开发模式,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按照一业
为主,多元开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我县已经形成了以茶为主,桑、药、栗多元发展的特色产业
优势。今年我们继续巩固扶贫成果,一个模式抓到头,一张
蓝图画到底,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6万亩。其中,新建和改
造茶园3万亩,新发展桑、药、栗等特色产业基地
3万亩。
全县特色基地达到60o
8万亩,人均1。5亩。其中茶叶面
积19。83万亩,系列产值过1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全省
第一,蚕桑面积7o
5万亩,药材面积20«
5万亩,板栗面
积14。22万亩。
在产业结构上,我们主攻茶叶产业,建成了
4个万亩“茶
叶走廊”,5个重点茶叶乡镇、10个千亩茶叶小区、100个
茶叶重点专业村和219个百亩茶园基地,种茶农户
7o
8万
户,占农业总户数的87。8%每年新建苗圃150余亩,抨插
茶苗4000万株以上,茶叶基地规模以
5000亩至10000亩的速度扩张,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良种茶园和茶苗繁育基地。
同时蚕桑、药材和板栗三园建设也突飞猛进,今年药材行情
看涨,石镇、草盘、金铺、杨柳、雷店等
8个乡镇,162个
村都大兴药园,种植户新增
1万户,面积1。5万亩。全县
茯苓种植达500万窖,总面积达11000余亩,总产潮苓3000
万斤,亩平收入4050元。种植苍术6000亩。陶河乡以推进
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提档升
级。推广茯苓、苍术、天麻、桔梗
GAP高产种植科技项目,茯苓品牌已经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
GAF认证的中药品种。孔家坊乡是全县的蚕桑大乡,今年2600
户种桑养蚕,带动周边3个乡镇新发展桑园3000亩。特色
产业规模扩张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效。
县域经济仅有量的扩张远远不够,必须向质效的提高转变。我们锁定
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一下牵住了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绿色食品、纺织丝绸和建筑建材五大
新型产业集群。今年我们为志顺、绿屏、绿羽等一大批茶叶
加工龙头企业积极申报,争取扶贫贷款额度
2o
55亿元,申
请扶贫贴息额300多万元。我们的大力扶持,使全县10多
家民营茶叶公司、30多家骨干茶场和20多家清洁化茶叶加
工厂的加工设备提档升级,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
春茶生产中,名优茶占据
85%的比重,年销售收入家家过千
万元,其中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过
6000万元。有20家企
业通过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认证,取得
QS标志,有3
个企业通过了
IS09001-20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
个企业品牌通过了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有
3个企业品牌通过
了有机茶产品认证。有2个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
点加工企业”,有1个企业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名优茶加工
企业”。雪屏牌、志顺牌、团黄牌、野山香牌英山云雾茶荣
获第二届华中茶叶博览会产品金奖,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荣获
“湖北十大名茶”
o
“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加快了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县户平年特色产业收入
由过去的3000元上升到5000元,农民64。6%的收入取自特
色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也同步增长到
3668元,比上年增
加312元,增长9。3%茶、桑、药、栗四大产业多元互补,壮大了经济实力,使广大群众快速脱贫致富。
(三)协会搭建产品市场,渠道通达货畅其流。
为了解决市场销售这个瓶颈问题,我们参与组织指导全县成立了由经
济能人、科技带头人组建的茶叶、蚕桑、药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拥有固定资产6700万元,带动农户2。92万户,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形成“百
社带万户”的良好局面。草盘镇宏业中药材种植协会网络会
员500多人,带动全镇种植药材8000多亩,与省外贸公司
实行订单农业,年创外汇300多万元。东冲河村组建生态农
业合作社后,以会员入股形式发展掰猴桃
120亩,协会统一
技术指导、统一规模生产、统一收购包装销售,产品供不应
求,带动了黄家湾、东夹铺等邻近乡村猫猴桃基地的发展。
协会引领市场、市场拉动产业,产业带动脱贫,这种领跑机
制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
二、发展旅游产业拉长扶贫链条
我县通过产业扶贫,开发出
60万亩茶叶、板栗、蚕桑
和药材基地,同时还有桃、杏、李、柿、葡萄和掰猴桃,小
果园大基地让村村添绿,大地铺秀,加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在这
里隆重举行,“茶乡放歌”主会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山秀水衬古寺,新村亭阁缀画图。
今年以来,乌云山“茶
之旅”十分火爆,接待游客20多万人,农民创旅游收入20XX
多万元。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和商人也慕名
而来。他们品茗赏景之余,还喜欢进茶园、到车间,体验米
茶、制茶的劳动乐趣。
(二)鼓励兴建农家乐。
我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以创建“湖北旅游强
县”和“
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一泉(温泉)两山(大
别山主峰风景区、桃花冲风景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旅
游活县”战略,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为
扶贫开发提供了契机,为了加快发展“农家乐”,推进乡村
旅游发展,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展产业,我们专门制定了《关
于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强
力整合农家乐旅游项目资金,对贫困户每发展一家农家乐补
助一万元,全县兴起农家乐250户,我们奖补250万元。乌
云山村依托旅游资源和茶叶优势,发展农家乐
吸引3万多人进园观光旅游,年收入达到
300多万元。温泉
镇梅岩村是个贫困村,我们指导农民投资
50万元,创办农
家乐28家,每户每天收入20XX至3000元,效益可观,群
众基本脱贫。
(三)大力招商引资。我们抢抓大别山生态旅游公路建设
和武英高速通车的机遇,联合旅游局着力推进“一泉两山”
旅游景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叫响了
“大别山生态旅游名
县”品牌。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
使投资2亿元的卢家湾温泉开发项目、投资
5000万元的大
别山主峰索道项目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签约落户。投资
多万元的大别山高空滑索正式对外营业。投资
500万元的桃
花冲漂流项目开业营运。
大旅游带来大扶贫,今年全县
1-11月,全县共接待游
客9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比去年分别增
加13。6万人和2300万元。旅游开发惠及农户,茶叶、山
野菜、丝绸制品、贵重药材销路大畅,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落实“雨露计划”推行打工扶贫
培植具备实用技术的产业大军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社会
工程,实践证明培养一个产业工人,就可以解救一家的贫困,这是扶贫的核心工作。我们围绕“县有土专家、乡有土秀才、村有致富能人、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针对全县
1万多
农村富余青壮年,大力推行雨露计划,狠抓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是打破地区界限,与外地职业院校联姻。
我们依靠黄冈电子信息学校和县卫东职校为平台,通过2+1的形式联合办学,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二
是根据社会需要拓展就业市场,坚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推行“扶贫办+学校+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建立“宽基
础、活模块”的教学体系,实行“订单教育”、“产教结合”
大力提高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发达地区缺乏车、刨、钻、铳、焊、钳、数控等方面的产业工人,我们对症下
药。缺什么补什么,培养了一大批出校门就进厂门的适用人
才。三是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有业前培训、转业
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高
初中毕业生进行充电。今年完成了
1o
3万人的技能培训工
作任务,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1万余册,使全县85•以上的农户掌握了
12门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
95%以上。
打工经济培植了庞大的产业大军,他们输出到全国各大
城市就业,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今年全县实现劳动
力转移的1。2万人。预计今年全县打工经济收入可达
10亿
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全县通过雨露计
划培训后的打工人员中,产生千万富豪
6人,拥有百万资产的23人,从一贫如洗的打工仔到当老板的213人,进入白
领阶层的2134人。余阳是石正镇一个家徒四壁的中学生,经过培训学熟车工后,借钱搭车到浙江温州申通阀门厂,由
于有一技之长,很快升迁为厂里的工会主席,年薪
今年他又独立门户办厂,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富豪。
同时留守本县的产业工人也成了工业经济的主力军。随
着我县产业化规模的进一步壮大,质效进一步提升,工业经
济稳步增长,茧丝绸、汽车配件、建筑建材等产业集群涌入
工业园区,一期落户园区的21家企业建成投产。我们培训的农民进入县工业企业,成了抢手的香馋馋。在农业产业化
基地上,全县转移培训的农民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200
多个贫困农民参训后成为名优茶制作能手,他们以滚雪球方
式在300多个茶场传技,将普通绿茶质量提高了两个等级,高中档茶由50%上升到92%每亩茶叶平均效益翻了两番,英山云雾茶荣获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和
100多次“中
茶杯”、“陆羽杯”金奖。
但是,我们的产业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加强。
由于有的乡镇、村组干部对产业扶贫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重视程度不同,反映到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群众参与程度上差别大。个别村组班子较弱,组
织发动和带领群众能力不强,致使群众积极性不高,这是工
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工作的成效所在。
二是整合部门资金难度较大。
产业扶贫需要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但各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可变因素多,需求
难以对接,到位率低,到位时间晚。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各村
项目的实施和进度,另一方面造成资金缺口大,项目实施完
成后村级背上债务负担。
三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村自然环境、村情不同,导致各村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进展不平衡,有的村项目
进展较快,效果明显,群众满意程度高,有的村项目进展较
慢,效果不突出,群众意见大。
四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非常匮
乏,加之部分货款回笼速度慢资金占用时间长,极大程度
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是政策不配套。
推进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产品
基地,在财政、信贷、税收、物资、能源、出口等方面缺乏
优惠待遇。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没有全部落到实处,部门之
间和条块之间存在行业分割、部门封锁、相互掣肘现象。
回首今年,我们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奋力拼搏,成果丰
6.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篇六
X年以来,X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向农村覆盖,文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X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的建设。7.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篇七
一、加强扶贫和移民工作组织领导
“十一五”期间,上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和移民工作,将其作为大事、摆上位置、抓紧抓好,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0年,为更好地统筹扶贫和移民工作,特组建了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二、加大扶贫和移民工作扶持力度
一是确保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上犹县克服经济总量偏小、县级财政紧张等诸多困难,尽量确保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十一五”期间共配套资金870万元,资金到位100%。二是上犹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与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络,争取省、市定点包扶单位加大对该县的帮扶力度。三是组织动员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实施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645户、3106人。
三、注重提高扶贫和移民工作实效
“十一五”以来,上犹县加大扶贫和移民工作创新力度,共投入资金1.59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全县共有1317户5930人搬出了深山区、库区。2893人得到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减少2425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7元,比“十五”增加了1377元,增长85.5%。
四、以产业为主导,培育富民产业
要实现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稳定增收致富,关键是产业发展。上犹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定了“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上犹”发展战略,着力扶持“茶叶、油茶”(以下简称“两茶”)产业发展,将其打造为富民兴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发展有目标
上犹县将“两茶”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8.9℃,降雨充沛,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发展“两茶”的自然条件优越;该县种植“两茶”的历史悠久,“两茶”是传统产业,农户生产积极性高,营销网络完善,种植氛围良好;近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技术力量雄厚;随着人们对饮食、保健要求的提高,“两茶”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创新工作机制,产业发展有保障
为适应新形势对扶贫和移民工作的需要,上犹县扶贫和移民部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以“两茶”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机制。
一是明确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拓展面积和提升品质为重点,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扶助、社会参与、形成合力的方式,具体说就是“政策拉动、大户带动、干部撬动”的措施,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创建工程,提升综合效益。
二是强化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各一名副职及县“两茶”协会会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此外,还抽调专人成立了“两茶”开发办公室。形成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分别挂点联系1个乡镇或基地的挂点联系机制。实行计划任务倒排式管理。
三是培植龙头。上犹县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开发“两茶”等方式,成功发展了一批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截止目前,全县有茶场96家,油茶育苗规模以上基地3处,年育苗100万株以上。油茶种植1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精深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油茶80吨。如该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陈有良于2005年回乡创建了上犹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犹江绿月”有机绿茶商标,2008年公司已成为上犹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公司连续3年获得了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优秀奖。该公司还建成了上犹唯一的茶叶繁殖良种母本园基地,每年培训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茶农2000人次。公司的园村茶园基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集生态旅游、培训教育、茶叶生产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又如该县致富能手廖太祺投资4000万元发展油茶,开发中制定“三步走”战略,即2009年开发6000亩,2010年达到1.2万亩,2011年达到1.5万亩,并成立了“上犹县强旺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用公司的经营模式来开发油茶产业。
四是创新机制。在“两茶”发展实践中,该县改变以往家庭分散经营的种植模式,创新了机制。一是创立“五统一”机制,即龙头企业按照“五统一”标准为种植户提供优质服务:统一平价供应种苗、药、 肥等生产资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 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协调采摘,统一按合同收购。二是龙头企业专门成立了产业党小组,明确了党小组各成员的权利、义务,建立了学习活动制度。三是创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并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利润分配管理制度、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活动制度等。
五是创建品牌。上犹县的“上犹绿茶”系列产品各具特色,屡获殊荣。其中“梅岭剑绿”、“梅岭毛尖”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并成为首届世界农业大会特贡茶,APEC (亚太经合组织)大会专用茶;“五指峰银毫”、“云华云片”等名优茶在名茶评比中也有不俗的表现。今年以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和梅岭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犹江绿月剑绿茶”、“犹江绿月毛尖茶”、“梅岭剑绿茶”等为代表的上犹绿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参展。上犹绿茶已经成为该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三)促进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帮民富
“两茶”产业是一项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长、效益高的富民产业。通过各项有力措施,“两茶”产业扶贫机制带来可喜成果,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上犹县新增茶园面积3.3万亩,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税收228万元,茶农人均增收1200元;茶叶亩平均产值达3200元,是水稻种植收益的2倍。新开发油茶林面积6万亩,直接解决了山区2万余农民的就业问题,种植区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要久富,就要大家一起富。”种植大户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如“犹江绿月”有限公司吸纳周边农户进厂务工,公司常年聘请60多名职工,其中下岗职工16人、残疾人3人、特困户30人,每人每年工资达1.8万元。又如“上犹盛发油茶苗木基地”常年聘请40名周边农户务工,周边农户实现了“进厂不进城、家门口打工创业”的愿望。
8.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篇八
狠抓精准识别,选准扶贫路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首在精准,抓好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首战”,必须花大力气,取得胜利,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台前县以精准识别“回头看”为契机,重点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按照“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全面详尽”的原则,秉承“多报一人是渎职、少报一人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多次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人口,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错不漏,经得起群众的评议、上级的检查、历史的检验。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13548户、贫困人口41041人,澄清了贫困底数,建立起户有卡、村有档、乡镇有簿、县有平台的“四位一体”贫困户信息台账。精准扶贫,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研判,发现有53%左右的贫困群众由于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或者超过招工年龄等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针对这种现状,今年5月以来,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把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贫困村建设一批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成为台前县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增实力、精准脱贫增速的“四增”效果。目前,全县新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64个,改造提升60个,总数124个,吸纳8090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238人。据估算,每名贫困人口在就业基地务工月均收入1500元,如果一个四口之家有一人在就业基地务工,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明确建设标准,筑牢致富平台
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县级主导、政策激励、乡村主动、部门联动、企业行动”的思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四个统一”和“三个明确”。“五个结合”:一是从产业上,“种养加”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与全县主导产业相吻合的项目。例如,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在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二是从选点上,紧密与贫困群众生活相结合。优先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尤其是建在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村文化活动广场附近,不仅可以实现贫困户持家、就业“两不误”,而且能够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同时吸纳农村闲置人员就业,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从建设方式上,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就业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仓库、民宅等现有资源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有效节约资源。四是从长远发展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抢抓台前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把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台前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政策优势,在就业基地房顶等空间上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每个基地光伏发电站能带动20户深度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脱贫,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从夯实基础上,与“智慧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党建远程教育站点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延伸,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宣传上级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等内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决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四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规格模式、统一建筑材料、统一标识。规划设计统一由住建部门制定,建筑结构统一为钢构,外观面板为浅灰色横条纹PU板等,保证了就业基地建设的质量。“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实行以奖代补。对符合就业基地建设标准、项目引进和贫困人口就业比例等条件的,进行以奖代补。7月份,拿出1270万元对第一批26个就业基地进行了奖补。二是明确就业基地产权。规定基地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所在村委会管理。三是明确租金使用。就业基地租金除用于基地建设、维修外,可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救助。
实施精准助力,推动基地建设
一是扶志气,增强脱贫信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精准扶贫活动,建立单位联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缺信心、创业畏首畏尾等问题。全县9个乡镇、99个县直单位、183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户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扶技术,提高脱贫本领。为破解劳动技术难题,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和送技术上门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已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人口4399人次,转移就业3700余人。三是扶项目,增强基地发展活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鼓励企业投资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对吸纳带动1个贫困人口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奖励5000元;年收入1万~1.8万元的,奖励3000元。目前,124个就业基地均有企业入驻。实践证明,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是一条符合台前实际、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重统筹。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实行县委常委带头、县级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的“三个带头”工作机制,现场督导、现场指导就业基地建设、项目入驻等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二是整合资金强基础。根据《河南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办法》要求,按照“渠道不变、精准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已整合第一批扶贫资金11165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督导考核促成效。由包乡县领导和“一创双优”活动办、扶贫工作督导组、督查局等部门加大督导力度,采取日督查、周例会、半月点评制度,在乡镇之间开展对手赛、联手赛活动,将督查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扶贫特色产业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重点产业扶贫工作总结08-08
村产业扶贫规划08-06
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06-21
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08-03
产业扶贫项目建议书10-19
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08-01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排查整改方案08-19
大湾镇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10-27
精准扶贫扶贫工作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