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文学素养(精选8篇)
1.怎样提高文学素养 篇一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山 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 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 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 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 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抉 择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麽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後 再缓缓地老去
初相遇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我喜欢那样的梦
在梦里 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
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 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和感激
胸怀中满溢著幸福 只因为你就在我眼前 对我微笑 一如当年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
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 却又觉得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雨中的了悟
如果雨之後还要雨
如果忧伤之後仍是忧伤
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後的 别离 微笑地继续去寻找 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 你
青 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信 仰
我相信 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 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 满树的花朵
只源於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 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著的 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 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 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於会互相明白
前 缘
人若真能转世 世间若真有轮回 那麽 我的爱 我们前世曾经是什麽
你 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我 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你 若曾是逃学的顽童
我 必是从你袋中掉下的那颗崭新的弹珠 在路旁的草丛中
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烧著 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因此 今生相逢 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 却又很恍忽 无法仔细地去分辨 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为什麽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麽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麽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盼 望
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麽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送 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後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後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後终必 终必成空
接友人书
那辜负了的
岂仅是迟迟的春日 那忘记了的
又岂仅是你我的面容 那奔腾著向眼前涌来的 是尘封的日 尘封的夜 尘封的华年和秋草
那低首敛眉徐徐退去的 是无声的歌 无字的诗稿
野 风
就这样地俯首道别吧
世间哪有什麽真能回头的 河流呢
就如那秋日的草原 相约著 一起枯黄萎去 我们也来相约吧
相约著要把彼此忘记
只有那野风总是不肯停止 总是惶急地在林中
在山道旁 在陌生的街角 在我斑驳的心中扫过
扫过啊 那些纷纷飘落的 如秋叶般的记忆
2.怎样提高文学素养 篇二
文学讲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属于语文活动课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明确两个目标,遵循三项原则,以四个基本内容为活动内容,有效地利用文学讲座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从中学有所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两个目标
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给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开设文学讲座的两个目标。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小说以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诗歌的语言精练,寓抒情、说理于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意境当中……这些知识都可以在讲座里系统地讲授,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再创造、共鸣现象等,使学生自觉地在文学鉴赏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对作品进行想象、联想并加工、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二、三项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把文学欣赏纳入阅读教学的范畴,通常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学作品不分文体、不管内容,一律按阅读段来分析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本来十分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开设文学讲座就是要还文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去欣赏、体味文学的柔媚之光。这样,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遵循人文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和专题性原则。
1.人文性
文学就是人学。除小部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某些历史事件(如高尔基的《母亲》反映的是1906年的俄国工农运动)外,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或优点(如《项链》反映人的虚荣心,《一碗阳春面》反映人的同情心和给人的帮助)。这就决定了文学欣赏就应以人为本,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分析,自然地引发人文思考,自然地将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蕴含在一部小说中的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感受、发现和认识,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以作家对人生和对人的处境和命运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去震撼读者的心灵。”如,在分析《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时,可以从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入手,推而广之分析:只要是人都可能有虚荣心,若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需求和现实条件差异的关系,都可能会出现玛蒂尔德式的悲剧。这样,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学生便可以从分析人物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自觉培育出高尚的人文品质来。
2.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在开设文学讲座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新颖。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更容易从影视中接触文学,在音像世界里感受文学。他们渴望通过文学去感受正在跳动的时代脉搏,吮吸世纪之交的现实乳汁。而教材中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生活的现实相去甚远。这样,在文学讲座中要注意紧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现象,并作为讲座内容进行阐释。如,前段时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引起了学生对徐志摩的极大兴趣,但他们只纠缠于徐志摩与廖幼仪、林徽音和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清楚徐志摩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认为他整天只知道谈恋爱、追女人,无所事事。针对这个情况,我开设了一节徐志摩诗作鉴赏的文学讲座,以诗歌《再别康桥》、散文《巴黎的鳞爪》来分析徐志摩作品特点,结合新文化运动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么多人重视他的原因,消除了学生对徐志摩的误解。
形式的新颖可使文学讲座充满活力。在讲座中以教师介绍知识、学生阅读作品、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吸取文学知识。
3.专题性
文学讲座切忌内容零散,毫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以广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学生的朋友,让文学讲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四个基本内容
1.以介绍作家生平为主
在开设以介绍作家生平为主的文学讲座里,可以选取教材中出现其作品较多、在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作家来讲授。如提起唐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诗仙李白”,但学生也只了解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而已。对他的作品分析,在课堂上教师一般是具体篇目具体分析。那么,李白诗作中大胆奇特的想象、飘逸空灵的诗歌风格从何而来,绝大多数学生无从得知。在文学讲座中,就可以从他的家庭出身、经历讲起,讲他“谪仙”意识的形成过程,讲他蔑视权贵、孤高自许的性格……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李白生活的唐代是个集前代文学之大成的时代,要了解李白,必须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作品进行讲授。你看,江东最美的剡中,是道教徒李白最热衷的漫游地。李白数至越中,宣城的敬亭山是他多次盘桓处。在《独坐敬亭山》中,他写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游敬亭山并且相看两不厌?“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四五人,常闻此游盘。”(《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人数次游敬亭,原因就在于此山的神仙传说。李白的许多诗作中都反映了他的游仙意识。这样,在文学讲座上,学生可以对“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的李白有更深刻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李白的诗歌。
2.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为主要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常会出乎教师的意料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地引导。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本文所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既然焦仲卿屈服于他母亲的意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么刘兰芝为什么还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而当太守的儿子前来求婚时,既然他是真心诚意的,那刘兰芝为什么还严词拒绝并且选择死呢?对于这些疑问,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时要注意它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品中反对封建婚姻这一主题。因此,在对文学作品鉴赏为主的讲座里,要注意作品产生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正确鉴赏作品,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3.以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阐释为主要内容
文学发展到繁荣期必产生大量的优秀作品,若能选取同流派或同题材作品进行归类鉴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识。如现代派诗歌是青年人热衷的内容,在讲座中,可以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溯源求本,让学生了解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和发展。
4.以介绍文学鉴赏知识为主要内容
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对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卞之琳先生的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梦。”此诗并不容易感受和理解,但若能抓住关键词语“风景”,教给学生联想、再创造等知识,学生便会自觉地把作品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理解了作品以后,学生对它的喜爱程度和理解状况都大出我的意料。
3.提高文学素养 深入解读文本 篇三
“文学素养”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被忽视的一个方面,而它恰恰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发挥文学因素的情感熏陶、形象感染、审美情趣等独特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当然首先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否则无法真正走进文本,充分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挖掘教材深含的意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准确、深入地传达语文课程的文学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提高文学素养才能真正走出文本,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浑然天成地实施教学。
一、读通文本,整体把握
大千世界是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整体,也正是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体现了事物的美,以及它的完整性。以这样的视角看语文学科,“它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统一体”,语文教学要注重各个侧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统一特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提炼、整体升华。我们应特别重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的整套教材,熟读全册语文教材。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课本,这些精选的文章从命题到立意、谋篇再到布局。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是一个个逻辑严密、首尾圆合的整体,一个个浑然天成的有机体。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即在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局部的重点赏析,再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回归和感悟。对课文的整体解读,就是要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结构,体会思想感情:要把握课文创设的语境和基调,作者的基本倾向和观点;要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等等。离开了这些。我们无法理解、判断、赞赏、批评某一字词是否用得准确,某种修辞手法是否用得恰当。某种句式是否用得合理,某个细节的描绘是否传神,某一思路的展开是否清晰。我们能不把花瓶打碎了再一片一片地去欣赏。一般讲,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可按三个层次进行,即课文说了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求通读文本,整体把握。通读文本还应注重吟诵课文。因为默读只作用于人的眼睛,而吟诵则作用于人的口眼耳脑,人的多种感官得以调动起来。吟诵越是投入,多种感官的调动、发挥就越好:吟诵越是得法,对文本的感受领悟就越全面、深刻。要多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读好了,文本的解读成功了一大半,语文课堂教学必然充满生机和富有情趣。
二、读透文本,潜心会文
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沿用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这种解读方法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即把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主题思想、道德教训,导致阅读教学虚无缥缈,架空文本,冷落语言,轻视双基。我们提倡读透文本、细读课文,就是强调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回到语言的本身,指向语言的词句和表达方式。确立言语和形式,再解读文本,学习语文中的意义。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读透文本就是不要轻易放过一个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含意和意趣,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这种结构,而不用别的。细致品味其美妙和神韵,在咬文嚼字中触摸作品,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品,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品。一句话,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而我们则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独到魅力。
读透文本是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我们倡导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文本,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研读,让文本所承载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碰撞、融合、升华,为教学目标、重难点、方式方法的确定提供丰富的信息基础。解读和鉴赏文本的常用方法有:
1审美分析法。积极探索文本美的构成和美的价值,强调愉悦、畅神、移情的效果。注重审视文本的美感和形式,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艺术特色和评价孰优孰劣等,是审美分析的具体表现。
2语言分析法。用语言学原理和概念来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形象、语言规律、语言结构等。语言分析法通常以“咬文嚼字”的形式出现,着眼于字词义,即揣摩微言大义;着眼于字词味,即品评兴味神韵。
3品象入境法。就是品味意象、探入意境,这是解读、欣赏抒情性文本的重要方法。简要的步骤包括:披文识字、感知物象;探入意境、领悟意蕴;体会情感、审美评价等。
4辨识文体法。根据文体的一般特点,据以解读、欣赏文本。运用此法,首先要明确这类文体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则。其次要考察这样的文本特点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的。
此外。还有吟诵美读法、历史分析法、道德分析法等。
三、读薄文本,品味神韵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能“入乎其内”,读深读透,细嚼慢咽。做作者的知音。还要能“出乎其外”,深入浅出,把握精要,做高明的读者。我们只有跳出文本,设计教学,才能言约意半、事半功倍。郑板桥有这样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40年,探索40年,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要画出竹的内在精神“清瘦”,“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何尝不该如此呢!只有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削枝强干,披沙见金、撷取本质信息,突出重点,集中火力,充分发挥文本“例子”的功能,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读薄文本就是要在课文的眼(文眼)、点(重点)、线(思路)上下工夫。
1聚焦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内涵极其丰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价值。借助“文眼”可“窥一斑而知全豹”,突出文本中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优化教学信息的编制、传递和反馈,缩短学生在阅读中自己认识、发现、理解和运用的过程,闻一知十,以少胜多。如对《泊船瓜洲》一诗,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阅读时往往把着力点放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上。深入解读,细致品文,会发现“绿”字只是一字的运用之妙,却不能统领全诗,诗眼应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归结出诗人靠家近,应该还;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象出诗人离家久,更该还;从“明月何时照我还”理出诗人思家心切,苦不能还。为什么不能还呢?进一步查阅资料,辅助深入解读文本,方知王安石为革新变法而呕心沥血,“为大家而舍小家”。诗眼抓准了,整首诗的主题就把握住了,教学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深入浅出,立意深远。
2提挈主线。作者在构思作品时总要考虑先写什么,后
写什么,哪些内容为主,哪些内容为辅等等。叶老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解读文本理应花大力气去提炼主线,去枝强干,以简驭繁,真正弄清作者的意图,深层把握文本,从而“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科学设计和高效实施课堂教学。提炼主线是对文本纵向整体把握。深层整体把握。犹如串珍珠,要抓住串珍珠的线。常见文章的主线有(1)结构线。要善于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结构特点。(2)主旨线。要准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呈现主旨的层次。(3)情感线。要深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理清人物(事物)情感的变化。
3突出重点。阅读教学可讲可学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传授字词句篇知识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训练阅读理解到指导学习方法,从揣摩语言文字到获得情感品德的熏陶……加之教师为应对考试常常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西瓜”“芝麻”统统捡,“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浮光掠影,劳而无功。哲人老子说过:“少则得,多则惑。”文本的解读,教学的实施。只有瞄准课文内容的重点,语言表达的亮点,双基训练的基点,学生理解的难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才能利用文本最具有价值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四、读新文本,放飞思想
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的语言的模糊性,这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解读空间,客观上造成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可能性。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过去总是以作家为中心。现在应打破以作家为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每一个阅读主体都可以发挥作用,这也正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在读通、读透、读薄文本的前提下,在参照他人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过滤思维,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既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落实有效教学,又能彰显个性,水乳交融,提升对话质量。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可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这是语言文字显性的内容。接着提出:“亲人是双方的。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引导学生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最后提出:“课文写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经过血与火的考验结下的骨肉亲情,今天在和平年代。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呢?”经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这虽与作者写作的本意相距甚远,但读出了今天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一个文本,特别是经典作品,不断深入地解读,就是应该不断地从中读出新的有益的东西来,
4.文学素养培训心得 篇四
微风奏响春日的序曲,生命在变幻中被无情的消磨,有进步的人生才有意义,而人若想有进步,有引路的航标则会相对容易,参加社团干部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指导,它促进我们更好的成长。
今天,在小礼堂,文传系的冒建华博士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学素养”的培训,听后颇有收获。
我比较喜欢文学,平时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书籍,不能说在文学里穿行过吧,不过,的确很受陶冶。再说,听文学家讲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冒博士引用鲁迅的一句话很形象的表达了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以想象的行式表达人生,接着,他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讲起,论述了这一点,也就是让我们思考人在成名后干什么。
《奔月》:讲了后羿的故事,后羿射日、杀野兽为人类造福,可是成名之后,又不得不过常人的生活;《补天裂》:讲述了夏娃造人的故事,可在她逝后,亲手造出的.人类去贪得无厌的肯是自己的躯体;《理水》讲述夏禹治水的故事,可在他成名之后,只是成为人们口中的故事;《非攻》讲述墨子的故事,墨子是一代名人,解救过宋国,可是当他在雨天来到宋国时,人们竟不让他避雨…一则则故事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考,也就是这样的思考,出现了我们的文学,我们在思考中获得思想上的提高,获得人文素养。
接着是对人生的探讨,唐僧取经时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其实人生也是一种的取经,一种经受考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的出现,也是在于我们的思想的变换,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您正在阅览的是wWw.GzZoNgjIe.Cn/xDtH/心得体会。
文学比较能体现人的思想,冒博士讲了金庸的小说,金庸以其独特的风格细描人生,影响了数亿人。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他的想象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令狐冲、杨过、郭靖、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灭绝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通过冒博士的讲解,我们的文学意识得到了更大提高。我们也从小说中认识了人生。
大学生应成为人格健全、素质高雅、能说会写的合格人才,所以需要增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素质。今后我们要认真思考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增进文学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教师培训心得范文
计算机培训心得
挂职培训日记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5.培养高校生英美文学素养研讨论文 篇五
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文学素养作为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教学也应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来,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然而,面对文学意识与能力十分薄弱的非英语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英美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关于此项研究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开展。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于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向大学英语教师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仅仅关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不够的,因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不等同于这五种技能简单地相加。从一定程度上讲,较好的综合语言能力应该非常接近于某种语言的包含读写能力在内的文化教养或文化素养。
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强我们对其文化的感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学习是文化学习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研读接触到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判视角等特定的意识形态,从而对他国文化理解、包容、尊重,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语言学习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才可能有正确的输出,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和语言的多样性的体现,涉及到最高雅的书面语和最通俗的口头语,从而为语言学习提供可以效仿的语言环境和模仿样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学习具体语境下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品位不同作家的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从表层学习深入到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大学英语不同于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它蕴涵的人文性,其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无论是词的选择、句的结构、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方法、韵律节奏的使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许多课文都是反映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美文。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文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智能与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鉴于此,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的魅力,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文学作品,积极探索文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与眼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及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内容,要明确教学目标,宏观把握微观入手,采用基于网络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性为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为他们开设英美文学课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在现阶段,想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全体学生开设这样的必修课显然也不现实。其实,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无论体裁和题材,都具有很好的文学性,我们不妨充分地利用。教学以阅读和欣赏为主,不必强求学生英美文学知识方面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文学批评的理论性。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的内涵和美感。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式教学模式传统英美文学教学多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外,主要依托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系统。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教材,而是包括了当前学习主题有关的所有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等。通过视、听、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这种有声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生动的画面使他们对文学作品印象深刻。该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文学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课内外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所以课堂上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对课堂的提问策略、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改变。上述提到的都可以以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文学性,也可以要求他们课外讨论、收集素材,再到课内交流展示,这就将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延伸到了课外。课外文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具有更大的空间,如放映由英语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收听或播放各种英语文学作品的广播;组织英语文学社、英语戏剧社、英语诗歌俱乐部等;进行诗歌、散文朗诵会;排演英语短剧等。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6.怎样提高文学素养 篇六
摘要:在热闹非凡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教师作为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幼儿文学素养问题是影响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关键问题。并阐述了基础的幼儿文学素养与早期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早期阅读;必备;幼儿文学;素养
自进入21世纪,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在我国幼教界可谓是轰轰烈烈,可以说早期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婴幼儿凭借色彩、图象、成人语言、标记以及文字符号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与阅读有关的任何行为、与阅读有关的一切准备活动。早期阅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可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幼儿文学可以说是早期阅读的主要内容。图画书作为幼儿文学体裁之一,图画书特有的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表现方式,使得图画书成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首选对象。如果幼儿教师具备基本的幼儿文学素养,就能挑选适宜的、优秀的图画书作品以吸引幼儿的兴趣,使早期阅读活动真正达到早期阅读目标,培养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
一、早期阅读活动要建立正确幼儿文学理念
正确的幼儿文学的理念,即“两个回归”的理念:“文学性”和“幼儿性”。文学有它内在的完整意境,有它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无所不在、渗透内外的特定神韵,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形式建构的产物,文本意义和文本形式是不可剥离的。幼儿文学其根本属性是文学,是艺术,仅仅将其视作语言学习工具,从根本上是背离幼儿文学的文学属性。周作人先生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观点,就是强调幼儿文学回归“幼儿性”。幼儿文学是为幼儿服务的,那么幼儿的文学就应该体现幼儿不同于成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追求。幼儿文学就不能披着“文学”的外衣,努力向幼儿灌输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而要凭着作家对幼儿世界敏锐的观察,用神奇的笔触把幼儿世界的特别规则演绎出来。因此,当我们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标准和幼儿文学的特殊规律去衡量作品价值;当我们要把作品传递给孩子时,也要按照文学内在规律和幼儿的接受特点去寻找适当的途径。
二、早期阅读活动作品选择要结合幼儿的文学接受方式
刘绪源先生指出“儿童的最初的审美对象多为有节奏无意思的儿歌类作品,他们主要是从这种节奏、音韵中得到乐趣。这与他们与生俱来的对节奏的敏感有关。也正是节奏这一‘审美形式’,引领他们进入了最初的审美———虽然严格说来,这还只能算是‘前审美’”。正是幼儿文学接收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幼儿文学是诉诸于听觉的文学,无论何种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都应该遵循这一特点。语言的音乐性,富有鲜明节奏的作品才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大脑,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节奏还包括童话故事中的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结构。与此同时,幼儿文学所具有的浅语艺术特点不仅能使幼儿容易接受文学作品传达的意义,而且经过幼儿文学作家高明的技巧搭配,可以使幼儿文学作品语言变得格外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性。在图画书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例如根据民谣改编的图画书《一园青菜成了精》,其中的语言就是极具节奏感的,开篇就是“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油油……”这类图画书都是对幼儿极具吸引力的。了解幼儿的文学接受特点,并有效利用幼儿文学作品的节奏性,能是早期阅读活动在文本的选择上适宜幼儿,还使早期阅读活动充满审美情趣。
三、早期阅读活动设计要遵循幼儿文学创作原则
幼儿文学的创作原则就是快乐原则,这一原则是充分顾及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他们稚嫩的心灵不能负载过多的阴暗、悲伤、孤独、忧郁等负面情绪。唯有快乐的.文学才能迎合他们活泼可爱的天性,为其心智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快乐原则强化了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使之成为伴随幼儿愉快成长的良伴。幼儿在听读幼儿文学作品时,其主观意愿追求的完全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幼儿文学作品使他们潜在的欲望得到满足,郁结的情绪得到渲泄。同时在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人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早期阅读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阅读教育测重培养阅读能力和技能。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幼儿对阅读和文字符号产生兴趣,使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对文学的爱好,使幼儿在审美能力和情感上得到发展,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幼儿文学快乐的特性,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经验等目标的达成变得趣味横生。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利用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的创作规律在本质上与文学有相同之处,但因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在具体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幼儿文学比任何种类的文学都更要求讲究创作技巧。特别是幼儿文学的幼儿情趣属于美学中“趣”的范畴,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作品的“趣”。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情趣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童趣的提炼、融铸。幼儿情趣在作品中表现为稚拙美和纯真美。首先,幼儿文学的稚拙美是一种柔和、清新、淡雅、纤细、精巧、童嫩、轻盈、不加雕饰、使人赞叹和怜爱的美的形态。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悖于常理的,然而却异常明净、透彻的美。例如,《大卫,不可以》、《逃家小兔》和《如果你给老鼠吃饼干》等作品都表现出孩子般稚气可爱的气息,属于充满稚拙的幼儿情趣作品。其次,幼儿文学的纯真美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概括,它具有幼稚、纯净、诚实、率真、透明、一尘不染的个性美。它使幼儿文学作品富于生命力并更具欣赏价值。例如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月亮,生日快乐》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都属于情感纯真、一尘不染的纯真美的作品。由此,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文学的审美评价不应指向表面的浅显直白,而应导向深层结构的美学意蕴。浪漫神奇、稚拙纯朴是幼儿文学生成的深刻前提,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成人不可以用世俗的眼光将其嗤之为浅陋,幼儿文学的美正在于它是适应幼儿诗意的生活,就在于他在相对简单的艺术形态中所表达的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永恒的感受和人性体验的意义,这就是幼儿文学的美学智慧。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文学审美特点的把握,能帮助教师恰当提炼作品主题和确定情感基调。一个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作品的幼儿情趣点,以及作品的重点部分一定是重合的。教师对文学作品准确的分析是早期阅读活动成功组织的基础,不能想象一个连文学作品都把握不住的幼儿教师能够组织一个精彩的早期阅读活动。
五、优秀幼儿文学作品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给予幼儿高质量的语言给养
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性———浅语艺术。幼儿文学的“深浅”问题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如何达到浅而不薄,又达到强烈震撼的效果,这是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殊追求。然而轻视幼儿文学的思想依然存在,认为幼儿文学仍然是“小儿科”,缺乏和幼儿在阅读中共同成长的理念。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文学是极其简单的文学形式。因此在面对幼儿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评价的主体,把自己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幼儿,轻视、忽略幼儿的存在,这是成人对幼儿世界侵略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创作幼儿故事时说:“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惊人的多。必须得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而最主要的是———明确。”“浅语”的幼儿文学作品在呈现出的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毫不做作的美,与此同时也把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传达给了幼儿,在看似单纯中却又显现出意味深长。例如,前苏联作家安德烈乌萨丘夫的作品《大海的尽头在哪里》,作品描述了一只蚂蚁和一头大象来到海边,他们对大海的另一端充满了好奇,但看不见大海尽头的现实令他们十分伤心。这时一条金枪鱼游到了岸边。他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哭。“大海的尽头看不见。”蚂蚁和大象回答道。“怎么?”金枪鱼感到奇怪,“这难道不是大海的尽头吗?我认为大海在这里正好到头了!”听到这儿,蚂蚁和大象都欢呼起来。但大象顺便思考了一下,问道:“那么大海的开头又在哪里呢?”作品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发出了具有某种终极关怀意味的追问。在浅语表达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意义。这里没有精巧的修饰,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而全然是一派本真、自然的生命感觉和意趣,一种大巧若拙的文学形式意味。幼儿教师面对幼儿文学作品,要能在浅显的文字中体味深刻,同时带领孩子们感受这种意味,却不是简单的说教。与此同时幼儿文学语言是既规范又生动且形象的书面语言。所以这样高质量的语言对于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而言,一定会给予他们丰富的语言发展给养,而且在兴趣盎然的积极阅读状态下,幼儿语言水平自然而然就得以提高。幼儿教师在陪伴幼儿阅读活动中,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会与幼儿共同成长。除了以上基本的幼儿文学素养是幼儿教师应必备的,幼儿教师还应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幼儿文学素养,同时扩展自身中外幼儿文学佳作的阅读量,提升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艺术形象的再现,也包括读者根据自身经验、知识、艺术鉴赏力而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察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让你们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会过高,而是恰如其分。”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幼儿教师如果有足够的幼儿文学精品的阅读量,选择和评判一个作品的优劣就非常的容易了,也为自身的鉴赏力做潜移沉淀和内化工作,以此提高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与幼儿文学密不可分的早期阅读活动就会使幼儿充满激情的投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周兢,余珍友.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上海:江苏教育出版,2005.
7.怎样提高文学素养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指导,文化传承
语文是一门感性与理性兼具的学科, 其学科基础是汉字, 内涵是深厚的中华文明。初中语文教育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是传承中华文化与美德, 故语文又多了德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学者的共同教学目标, 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者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善于表达。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与汉文化精神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是明智之举。
一、阅读教学当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动地位, 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教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与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效率低下。而现在的教育讲究以“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学生应当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当处于辅助的地位,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大, 教师难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简单的抄写背诵, 语文这门学科的精髓无法深入学生脑海, 也无法真正达到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文化人”的教学更高目标。而课堂阅读教学则应打破传统, 迎合现代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求知与探索的过程中来。
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 在阅读教学伊始, 为学生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 作业内容是让学生对阅读课堂进行建议的提出, 多多益善。而后在作业反馈时认真批阅, 对学生的建议与想法给予充分重视, 将可行性强与具有创意的“点子”挑选出来, 做成“金点子展览”的海报, 贴在班级墙上, 供大家进行交流讨论。在之后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真正将学生的点子落实, 让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参与, 让学生产生观点被认同、建议被采纳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学者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深入的交流, 真正知晓学生所需, 在教学中“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针对学生的喜好与需求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大大增强, 培养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让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达到教学目的。
二、阅读引导需循序渐进
阅读课堂的教学设计除了多样化的形式与趣味性的活动之外, 还应具有科学性。教学活动在采纳吸收了学生的建议后还必须融入科学的教学方式, 对于阅读而言, 一篇文章中的字词是否都能认识掌握、文章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文章写作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是怎样的、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及思想是什么, 等等, 这些都是在阅读中可以进行思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归纳为两类, 即认读与解读。对于一些文学性较高的作品, 除了这两个环节, 还需要学生进行品评与鉴赏。每个学生的知识量不同, 阅读水平也参差不齐, 故采取分层教学则有利于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 对于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 有利于继续深入阅读, 继续提高自身水平。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均是达到了效率最大化,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积累阶段与理解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 教学目标是不尽相同的,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两个阶段的特征, 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中受益, 从而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一) 阅读基础——积累
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在长期的阅读活动中进行积累与思考, 不仅进行汉字读音、词语含义、句型写法等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掌握学习, 还要在阅读积累中慢慢体悟所阅读的作品中需要表达出的感情与思想, 为培养人文情怀与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时, 在阅读中还需要对文化常识、生活经验、写作方式、表达技巧等进行积累归纳, 从阅读中获得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和完成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
(二) 阅读深入——理解
思维能力也是阅读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技能, 语言文字只是表达的手段与形式, 语文的内涵在于其思想, 任何文章都是为表达思想而产生的, 要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核, 必须对学生的辨别、分析、联想等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一,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判断力进行培养。判断力是读者能从阅读材料中采集信息的重要技能。训练的素材可以选取文章中的判断句, 对句子中的修饰成分进行讲解, 从而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例如:“天空的薄云,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中, “常常”二字不可删除, 若去掉, 则这个句子的表述就不准确了, 因为天气瞬息万变, 也常常会出现与叙述不符的情况。第二, 分析是人思维的一个更高级过程,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加强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阅读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阅读综合能力即学生根据思考得到的单一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归纳的能力, 从有限的信息中, 通过联想而得到更多信息。
8.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篇八
一、重视把文史知识渗入到语文教学中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内容博大精深;史,历史源远流长。如秦汉以前的称为先秦文学,学生对此大多不甚了解,这一时期的《诗经》《论语》等堪称经典。又如唐宋是中国诗词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苏轼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大文豪,他的作品泛古览今,内容博大精深。《后赤壁赋》的结尾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但文尾以道士化鹤为结束,会对学生造成理解障碍。因此作为文学常识的拓展探究,我们需从“鹤”在中国传统意象入手,结合儒、道、佛对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文史知识,文史知识不等于文学常识,过去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在课前介绍的文学常识多是走马观花,未形成知识网络,学生的死记硬背最终对提高文学素养无大的帮助,因为没学之入骨,涉及的只是皮毛。历史是经,文学是纬,历史是真实,文学是艺术,两者交融,文史渗透,一定会给语文课堂增色,同时,文史知识面广,真实性与形象化结合,更适合学生积累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践行改革创新文学教学方法
渗透教学,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教师教授每一课时内容时,课堂都可以有文学知识的渗透。要有明确的渗透内容对象,有明确的渗透比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文学知识介绍,这种硬性的任务会迫使学生不断地搜索积累文学知识。长期坚持,学生的文学知识广度会延展,量会逐渐增加。
专门性教学,指学校设立专门的文学课堂、百家讲坛。笔者认为,中学的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课堂可开小型讲座。中学有选修课本,有《论语》,有诸子散文,有名著阅读,但就是没有利用好,使选修课流于形式。这种课堂不一定要开设多,每周一课时也可以。这种课堂不一定要钻研得有多深,只要学生有感而发就行,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互相取长补短,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可以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将人文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三、课内外玩转学习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综合素质
我经常在课堂上举办主题读书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通过这些活动,树立榜样。第二课堂能做到深化课堂内所学的文学知识,是渗透式教学和专门性教学的延伸。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达到玩转学习与兴趣并举,培养文学综合素质。
文学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文学”的思想,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要求学生课外坚持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期刊,坚持写读书笔记。每篇读书笔记包括三部分内容:“故事概括”,培养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自主摘抄,扩大词汇语句积累量;“点亮心灯”,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扭转社会对文学知识无用论的偏见
农村流行“读书无用论”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城市里认为学生应该重点学习数理化,至于学生课下阅读文学作品,甚至是在课堂上穿插文学知识的积累太发散了。这些都是社会对文学知识无用论的偏见,同时也会造成我们文学教学的尴尬。许多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文学知识的熏陶,对基本的文学内容都很陌生,一问三不知,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语文教师在文学教学中的难度。我认为,文学知识的掌握正是靠老师对学生平时一点一滴的灌输堆积而成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功在平时。
【怎样提高文学素养】推荐阅读:
怎样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11-20
如何提高职业素养08-23
提高全民道德素养10-13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11-24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11-29
大学生怎样提升自身素养09-04
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07-01
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07-11
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10-15
学习成绩怎样提高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