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精选10篇)
1.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一
在自主学习中感悟 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课堂教学反思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的快乐”。一直以来,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活力课堂”是我追求的的教育理想之一。2009年下半年,丹阳市为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活力课堂”,在全市骨干教师中开展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我被安排到新桥中学上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一课,为我践行这一教学理想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
一、注重知识的化繁为简、化难为简。《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这一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引发社会的大变革。因此本课的主体线索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性质变革。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设计本节课就显得流畅很多。但这节课知识跨度大,并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问题,鉴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重点的设计应放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上。本课教学中基本做到了由具体知识提升到理论,但涉及而不深入,点到为止,避免了陷入到理论知识中而花费大量时间。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来深入分析本课的历史史实,从而突现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点。
二、注重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在及时启发和引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如在讲“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目时,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将全班同学分成石、木、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等几个组,收集相关的生产工具资料,整理后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比较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继而分析、归纳出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变革;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耕作,是农耕史上的一次变革。而这种变革引发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课堂实践证明,由于在本目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的作用是穿针引线,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活跃、思维火花不断蹦现,见解独到,避免了教师陷入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而花费大量时间,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等能力。教师设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由简到难。例如:本课从课堂中对三个内容的归纳与总结:第一个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表格在提问回答的基础上由多媒体投影逐步展示出来,学生可直接观察认知:第二个各国变法改革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找出“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第三个在充分学习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归纳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措施,从而锻炼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同时巩固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四、注重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和教材的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点,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对第二个子目《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只是把其作为一个过渡,引入商鞅变法,因此处理比较简单,由学生阅读,找出在这一时期有哪些诸侯国进行了哪几次变法即可。重点是在第三个问题,也是难点,如何讲解这一问题费了很多的脑筋。最终采用了如下的方式:首先让学生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做适当补充即可。然后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自主完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是否表明变法失败?而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又设计了学生阅读归纳;讨论思考,说出变法的任一条措施施行的意义或作用;进一步归纳按“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
三个方面请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文中除多处小组讨论外还特意在第一目分组让学生归纳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推选代表上台介绍,在第三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编排历史剧,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五、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读史明智”,“以史为鉴”,这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本课在讲授新课知识后,针对商鞅变法,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深化,如对商鞅之死与变法成败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商鞅之死,让学生明白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帮助学生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又设计“穿越时空”一问,把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开放相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商鞅变法理解改革开放对近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六、注重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导言以农村学生常见的小农具入手,设问、激趣、讲授新课,让学生分组合作上台介绍农具演变过程,自主学习完成有关教学内容,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在本课教学内容的主线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不断激趣、刺激其学习的兴奋点。结尾更是以诗歌的形式结尾。一方面激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中对本课知识作一梳理。
作为借班上的展示课,总体对课堂教学效果我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自编自演的历史剧,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作适当指导;本课的课堂活动较多,但相应的评价较少;由于对学情的不了解,前面授课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最后的练习没能很好完成,草草了事。这是本课教学的憾事,今后的教学中将倍加注意这些问题。
“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节课我的总的教学思路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退居二线”,学生能讲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完成;学生探究学习时出现偏差,引导学生回归正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历史,在体验感悟中快乐成长。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你会发现,其实学生的创新思维远超我们的想象、观点见解也远在我们预料之外。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教学相长?活力课堂录入:
2.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二
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激发, 奠定学生能动体验数学知识的思想基础
学生具有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特性, 有探索未知事物的潜在欲望。教师要想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欲望, 就必须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良好情感, 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 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 使学生从内心对教师充满亲切和喜爱之情, 与教师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朋友, 积极融入教师知识教学活动中。同时, 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显著的生活性特点, 将知识要点转化为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性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亲切、融洽、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主动感知体验知识内容, 为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更好地体验知识打下思想情感基础。教学情境, 将学生学习激情在生活性问题情境中进行释放和点燃, 为学生有效体验知识内容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注重数学探究问题特性的凸显, 实现学生探究问题活动过程的有效运行
案例:一次函数y=-5x+10与x轴相交于点A的坐标是多少?与y轴交于点B的坐标是多少?三角形AOB的面积是多少?
这个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设置的一个典型性的数学探究性问题。通过这个探究性问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 这个问题将“一次函数”知识和“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 通过分析、比较、概括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 从而从深层次感知和体验知识点内在的丰富性, 实现学生对上述两个知识点内容的有效体验和掌握, 打下深厚能力和方法基础。
从以上案例可见,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的探究性特征, 将学生主体特性引入问题探究活动中, 进行问题知识内容性质的体验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所包含知识点的不同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有效探究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点内容的有效体验和掌握。
三、凸显学生思维创新的特点, 促进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效能的有效提升
众所周知, 学生体验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历程,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建立在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问题的有效掌握和解决上。思维能力作为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活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对思维能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 学生体验感知分析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全面性和效能性的提高。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行有效利用, 出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经验和教学问题内容, 鼓励学生创新求特, 善于从不同方面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活动中, 拓展思维领域, 延伸思维触角, 提升思维效能, 实现学生解题效能的显著提升。
总之, 教学的“结果”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生动起来, 才不会僵化。广大教师只有树立教师、学生、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才能有效体现“结果”的永久存在价值, 实现“结果”与“过程”的和谐存在, 使得有效教学活动放射出闪耀夺目的光辉。
摘要: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有效体验知识内容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本文根据数学知识形成特性, 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体验知识内容, 提升教学效能进行了阐述。
3.让幼儿在多元环境中自主学习 篇三
关键词:多元化;教育;自主学习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精神,近三年来我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征出发,积极创设一个幼儿能够不断参与,并与之相互“对话”的生活学习环境.在环境创设中,我努力让环境具有五性,即:选择性、情感性、动态性、鼓励性和挑战性,使所创设的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信心以及潜力。
一、选择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学习印象”。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选择性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骨架特征,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选择的环境。可选择的环境是老师创设的,却是给孩子利用的。孩子能否自由地学习,可选择的环境是关键。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可选择的环境呢?
第一、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决定孩子学习状态的因素,不是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这个学习内容是不是孩子们喜欢的,能否激起孩子的热情的,能否引起孩子探索、认识和兴趣的,能否使之成为孩子当前需要的。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我们尽量以孩子的兴趣点和需要出发,从孩子的问题和孩子的矛盾冲突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例如:有一次星期一,陈翼小朋友背了一个麦当劳叔叔肖像的新书包到幼儿园。小朋友很感兴趣,争着去摸陈翼小朋友的新书包,有些小朋友还问:“你的书包哪里来的?”有些小朋友却说:“我知道是吃麦当劳送的。我也有麦当劳的礼物!”“不,妈妈说,麦当劳的食品是垃圾食品,没有营养。”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于是我有意识地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全班孩子的兴趣点,让幼儿都来参与讨论,由此生成了“好吃的食物”的主题。并带领孩子们参观麦当劳餐厅,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食品的营养,认识中西方人民不同的餐饮习惯。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使孩子们为了解决冲突而学习,为了享乐玩耍而学习,为了满足好奇、融合社会而学习,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自己的学习。
第二、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
“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提供丰富、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孩子自由地选择,犹如为孩子提供了千万条大道,让孩子依据自己的水平和意愿,欢畅的奔向共同目标,获得发展。
一般来说,孩子是通过动作与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来接触,来感受信息,获得经验。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我尽量把学习内容物化为可以呈现的经验,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蕴涵更多的学习价值。例如:在“蛋”的主题活动中,我在水区里投放了卵生动物的操作玩具。设置沙区,让孩子在玩中演示乌龟的产卵方式。提供不同质感的纸和布,让孩子制作鸟和昆虫。在实验中孩子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大胆的交流,热烈的讨论,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探索热情也更高了。
第三、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
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愿望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有各自喜欢的内容、材料,也有各自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师就应研究尊重幼儿,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例如:主题活动《多种多样的植物》,我和幼儿一起创设了可供他们画、涂、剪、贴、渲染、拓印、塑造、制作的环境,提供了活动所需的相应的材料:有的用宣纸和颜料渲染出富有奇妙色彩的叶子;有的自己画出好多五颜六色、漂亮的叶子粘贴在大树上,并告诉大家这是一棵“奇异树”;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身的发展水平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情感性
儿童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的环境,能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的环境中,尽可能地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尽可能地将材料设置在背景之中,使创设环境中蕴涵着情感内涵。使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回忆愉悦情绪,再现有意义的生活,并使认知活动充满着人文色彩。
开理发店、美容厅、车站、商店,品尝小朋友自制的比萨,享受小朋友的美容美发服务,到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等等。这种情感性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内在积极性,让他们宽松而愉悦地进行活动,从而获得对环境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比较分析等能力。
三、動态性
幼儿对有兴趣的事物,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好动又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几乎对任何新奇、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他们总是喜欢通过自身的活动了解环境,并参与环境。例如:在主题“我家和我家附近”活动建构中,我首先在建构区的四周墙面上,张贴了幼儿搜集来的售楼广告,公园等图片。这样,环境就随着幼儿的建构而日益丰富起来了。
四、鼓励性
老师的一句赞赏的语言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鼓励能使幼儿感受成功,充满自信,是幼儿自主活动成功的动力。
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他们往往是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因而,鼓励性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她们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总以欣赏的态度,尽量用启发、开放式的语言,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问题。我也会在教室的角落里,展示幼儿一些风采,让幼儿受到鼓舞。
五、挑战性
根据儿童的经验背景,我经常给幼儿创设问题情景。如:当大班的幼儿已到过超市购物时,我便提出新的问题:“如何用一定数量的钱币购买更多使用和必须的物品”;如何根据一定的线索排图讲述;如何与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如何让杯子的投影变长;屋子着了火该怎么自救等等富有挑战性的环境。萌发了儿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立学习意图,展开有创意的建构实践。
4.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四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应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寓教育与游戏中。语言区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材料符合幼儿好奇,善于动手动脑的特点,同时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幼儿能充分地去阅读,去交往。本学期,我园针对主题背景下语言区的个别化材料进行了实践操作与研讨,目的是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进一步激发幼儿会看、能讲、爱想的阅读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实录一:
老师把一份新投放的材料拿出来介绍,并告之幼儿录音播放的操作步骤。个别化学习开始了,在语言区玩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抢这份材料玩,蔡苏浩与郭昶誉意见不统一,为谁先玩争吵了起来。
分析:
亮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幼儿才会不断地主动投入、全身心地参与和操作。因此,给幼儿提供语言操作材料应该选择一些新颖、顺应时代的操作材料。如《树真好》这份材料,教师引用了自制录音存放于mp3中,让幼儿自主操作与学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对于电子产品十分感兴趣,这种材料的投放非常受幼儿的欢迎,活动中幼儿兴高采烈、兴趣盎然。
不足:由于幼儿都对这一份材料感兴趣,而老师在班级里这种形式的材料才投放一份,再加上个别孩子还是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容易引起争执。
调整:同形式材料多份投放。
实录二:
佳佳打开mp3听起录音,录音问:“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佳佳看了封面说:“树真好。”
录音:“现在请你静静地看书,然后请你说说,你从书中看到树好在哪里?”于是她认真、安静地看起书来。
看完以后,等了很长时间才等到录音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你到底猜得对不对。于是录音开始念散文诗《树真好》。佳佳又根据录音重新翻阅了一遍。
录音问:刚才你听到了树有哪些好处?佳佳在那里停着不说,通过老师的提示,她根据刚才翻阅的内容自己轻声地说了起来,内容意思与图片中表达的含义相近,但没有散文诗的基本格式。
接着,录音说:树的用处还有很多很多,你能把树的其他用处也变成这种优美的散文吗?请你把你创作的散文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念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于是佳佳拿着笔和纸画了起了。她说:我摘下一片树叶泡茶喝。下小雨的时候,我还能在树下避避雨。我还能和树一起做游戏,很开心。
最后,根据录音的提示,佳佳把创编的内容放于图书的后面继续丰富,其他材料物归原样,物归原处。
分析:
亮点:
1、材料能引发幼儿专注阅读的能力。
从上述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能专注倾听录音里的内容,尝试跟着录音内容进行相关操作。并通过提示,能说出所阅读作品的名称与大概内容,整个过程注意力集中,十分有序,避免了幼儿拿到图书后无所事事,随意翻阅的行为。
2、材料能引发幼儿续编与创编的能力。
最近,我们对一些能保健和治病的植物进行了学习,孩子们除了生活经验,还会有一些新的经验获得。因此,佳佳能用已有经验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内容的创编。由此可见,孩子的创编能力会随着经验的获得不断提升。
不足:
1、材料缺少对文学语言美的感受。
实录中可见,幼儿在整个操作中只关注到了树的作用与好处,其语句随意,对于散文应有韵律没有体现。而在录音中,也未对《树真好》这一散文中特有的形式进行提醒,比如每句开头都有“树真好”这三个字。让幼儿讲述时也未对语言的节奏、韵律方面作相关要求。另外,虽然录音里配有相关音乐,但教师念散文诗时比较平淡,因此,整个过程中,幼儿没有对语言美有所感受。
2、录音时间不好把握,过程中幼儿有等待现象。
由于录音是教师自己编制的,对于幼儿阅读时间不好把控,因此造成幼儿在过程中有等待录音的现象。这对幼儿专注操作有了一定的影响。
调整:
1、录音里教师讲述散文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并在后续引导幼儿重复讲述散文内容时,对“树真好”一句进行引导式讲述。比如:录音讲“树真好”,后面由幼儿讲述,录音再讲“树真好”,再让幼儿根据理解进行讲述。
2、录音mp3最好可以改为点读笔,幼儿操作完可以进行下一步点读操作,这样时间更好把控。或者在录音里进行相关提示:一个内容说完,让幼儿点暂停,完成相关操作后,再点开始继续操作。
5.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篇五
李晓玲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师应改变教学教育观念,把“灌输教学”转变为“操作教学”。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的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在数学操作活动,教师的引导、适宜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充足的操作时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操作 自主学习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圈子中跳出来,树立“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思想,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只有这样,才能从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幼儿学;从重视幼儿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幼儿学习过程;从重视幼儿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向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以往的“灌输教学”变为“操作教学”,操作,顾名思义就是活动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操作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借助数学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操作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所以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幼儿当然没有操作的兴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
材料品种多: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能成为数学操作的材料,如树叶、小棒、珠子、七巧板、卡片、扑克、算盘、棋子、数卡、点卡、橡皮泥、操作板、废旧盒子、塑料空瓶、包装盒、小木块、小石子、火柴棒等等。
材料数量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全班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操作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材料的投放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层次性:一方面幼儿存在主体的差异,材料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操作的熟练,在操作的过程中体现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我在小班进行《分类》的教学时,能力强的幼儿提供颜色、大
小不同的卡片,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卡片,这样他们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再如《认识长短》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三个长短不同的小棒,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是两个,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的操作,才能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引导性:幼儿操作性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由、自主地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发展。我在小班复习《几何图形》时,给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幼儿区分并涂色,在操作纸的上面,有一个颜色标记图,红色三角形、黄色圆形、蓝色正方形。幼儿看标记图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在《水果丰收了--按数取物》教学中,为了让幼儿自主操作,我在每个小筐头上贴上数字卡片,幼儿看筐头上的数字取水果图片,因为我准备的材料充足,能力强的幼儿用时短,可以多次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取放一次就可以了。引导性的操作材料,能诱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获得,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多功能性: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二、操作活动的优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操作活动应生活化、游戏化。
1、生活化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周围的事物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带幼儿户外活动时,可以拾落叶,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或排序;把饮料瓶盖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冰糕棒涂上的颜色,让幼儿拼摆不同的形状,按数取物,收插塑玩具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请幼儿将插塑玩具按形状、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上;请幼儿点数玩具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圆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用插塑玩具按某种顺序排序;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玩具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下格里。午餐时通过分发碗、勺,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等。在《复习几何图形》活动中,我利用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心理,把大可乐瓶做成大嘴娃娃,贴上图形标记,幼儿看标记,把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放进大嘴娃娃嘴里。在《比较多少》教学中,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故事情景,猴哥和猴弟去摘桃子,幼儿通过操作桃子卡片,有的点数,有的对应摆放,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可见,数学活动与生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随机教学,就能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2、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在学习《大小排序》时,我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美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我们要去救她,去的时候看好灰太狼是怎么走的。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我吸引过来了,非常专注地观察、摆放大、小脚印图片,很快找出大脚印、小脚印的排序规律。游戏的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在《按数取物》教学中,我也是以游戏“小兔种萝卜”的形式来开展,给每位幼儿一些卡纸萝卜和一块“种植地”(泡沫板上画有数个小圆,圆内写着不同的数字)然后要求幼儿按所示数字在圆内种上相应的“萝卜”,最后比一比看谁种得又对又快。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操作。这种游戏化的操作活动很受小朋友的喜欢,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又如在《手口一致点数》教学中,我用了“逛超市”游戏,幼儿在“超市”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要求要一个一个拿,边拿边数,幼儿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学习,觉得特别有意思。因此,操作活动游戏化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有效的教学形式。
三、操作时间的充足
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的探
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为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教师要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对一些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加观察,对他们提出简单的要求,鼓励他们完成操作。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急于求成,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
四、操作中的讨论交流
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合作能力,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让幼儿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数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创造机会,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和集体形式的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五、操作中教师的作用
首先处理好幼儿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要启发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总结、得出结论,不能让幼儿的操作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标,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幼儿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
作仔细地观察,观察幼儿的操作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对幼儿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如果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和他共同完成操作活动。在《感知3以内的数》活动中,陈宥慈在粘贴点子时,一下贴多了,她没有扣下来,就把操作纸拿到我面前:“我不想贴了”,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看就知道了原因,告诉她:“我帮你”,等我把多余的点子扣下来,她又高高兴兴回去粘贴了。所以,在操作时,老师要多观察,保护幼儿对操作的兴趣,幼儿的操作活动重在参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为幼儿下次操作活动打好基础。
6.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六
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一草一木暗香浮动,一字一画德育无声。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其次,要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回望历史,古人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也有垂髫小儿、弱冠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我们的老师,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我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三百个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进行成语接龙,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此外,散文、诗歌品赏,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常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这些图景经过了作者的摄取拼接,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它已经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饱含了作者的情思。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3.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强化诵读,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进而唤醒学生的心智与灵魂、促进其生命成长。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优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加之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
(一)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品味经典。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这些启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对名著深度研究的主题,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7.让孩子在体验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篇七
一、学习材料的“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前提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数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当前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进而设计有结构的学习材料。
二、“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体验学习。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的是数学交流。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后,为了强化巩固,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8.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八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自主学习;乐趣
美术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忽视了从小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这样就会在长期的环境中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无法将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虽然幼儿现在的年龄较小,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一自主意识会不断成熟,因此在幼年时期就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环境是影响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加强管理,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以提升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要想实现自主学习,发现其中的乐趣,就要从幼儿的心理入手,进一步放大童心的作用,并且予以一定的引导。例如在向幼儿辅导绘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外,还应该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将幼儿比作天使,是因为他们具有最纯洁的心灵,最童真的感受,最美好的思想,所以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将心中那个小小的美妙世界呈现在画纸上,这也是世间的另外一种美好。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而是要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学习绘画,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探索美术世界,这样才不会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从小便培养起自信心,对今后健康成长也是具有重要帮助的。所以教师不应该打击到幼儿的积极性,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学习与成长,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并且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画鱼时,指导他们在一条曲线上随意进行涂鸦,画出心中美丽鱼儿的形象,在线条上添加出鱼头、鱼鳍等,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鱼儿就会跃然于纸上,再将小鱼儿进行进一步的修饰,例如可以在周围添加水草以及其他的海洋生物,以丰富画面感。
同时,教师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孩子们学会对场景进行描述,例如探讨幼儿画出的是何种鱼类,为什么要这样画等,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动口能力,实现了自主化的学习。教师不应该打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而是要将这一能力进一步的方法,使之成为今后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不应该用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进行探讨,而是要积极的发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这种乐趣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美术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探索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
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这也是很多教师所困惑的内容。孩子们对于未知事物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对所有事情都具有猎奇心理,探索心理使得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想进行进一步的尝试。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将玩与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始终将幼儿学习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实现对自主学习的探索。以“风筝”这一主题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几个环节,一是先令幼儿观看放风筝,二是组织孩子们自己放风筝,三是将种类多样的风筝收集起来,四是根据已有的风筝进行创作,最后制作出心中满意的风筝。在整个活动中如果能够令孩童始终保持在兴奋、好奇的状态中,那么会获得显著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引导,将幼儿心中理想的风筝形状描绘出来,从而达到美术活动的核心所在。
在进行风筝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创造,将全身心都投入在了美术活动中,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风筝形象,教师有时也会感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大家在一起互相比较,在他人的风筝中得到灵感,也在自己的风筝制作中获得满足,整个活动有序的进行着,最终将制作好的风筝展示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习,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探索美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以创导为主
每堂课上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索、想象,允许有不同的想法,教师配合他们,适时加以引导。绘画课《树》的目的要幼儿在认识树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画各种树。我以故事的形式开展给树找“树朋友”的活动。有的画出粗粗的树干上有深深的皱纹的“树爷爷”,有的画了树叶一团团的“树妈妈”,本来枯燥、单调的画树成了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兴致勃勃,还不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树朋友。教师以接纳、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孩子创作了将军树、机器树、跳舞树等,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创造的亢奋中。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幼儿的美术活动中不仅要模仿,更要重视创新,不仅要讲技巧,更要重视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中,自主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只有加强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才能令幼儿自己在美术活动中挖掘其中的乐趣,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开展幼儿自主学习活动进行了讨论。希望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能够积极的进行转变,加强幼儿动手、动口以及动脑能力的养成,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怀兰.农村幼儿园多元化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5(11)
[2]李学侠.有效开展农村幼儿美术活动的新探索[J].好家长,2015(45)
9.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九
关心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和三大支撑点之一。人们公认“文学是人学”,历史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从一定角度看,更是人学。理念与情感,从来就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两个基本的主观原动力,而要理解历史,当然离不开对每一个重大历史活动这两个主观原动力的认识与体察,包括隐藏在主观动机后面的客观影响。同时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活动,作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追求真理的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列宁深刻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完整地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对历史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定位。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内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学生与教师相互的情感状态,这三者是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都很重要。本文主要从第一和第二个方面着重探讨。尽管传统的教育很重视教师与学生间情感因素的作用,津津乐道“亲其师,重其道”。但是,师道尊严的古代师生关系和我们今天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毕竟是有根本区别的。一
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和价值定位,是指从一开始就重视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争取成功的比较强烈的愿望和追求,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和升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从学科学习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主张教师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学科领域有所创造”。无数的事实说明,学生的情感状态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你怎么估计都不为过。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认为“热情是一种魔力,是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早期教育和天才》)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指出“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宗教和科学》《爱因斯坦文集》)
怎样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新课程的强烈兴趣和热情?首先要看到我们面对的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这是他们开始新的学习的基础和宝贵资源,应当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师应该尽可能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富有成效的初始教育。这里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精心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回答,以大体了解以往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大致情况,同时和学生作适当的个别谈话,以作稍微深入具体的了解。这里面,肯定可以发现一些对历史学习有特别强烈兴趣和爱好的学生,他们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而且是特别宝贵的资源,在学习目的教育中他们可以发挥独特的积极性,这一点,我将在后面作具体说明。第二,影响学生对一个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恐怕不外乎:教师的人格、学识、教学经验与方法策略;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经历和经验;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节课的课程学习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很好地兼顾以上因素。首先,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大胆表达他们学习历史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如果这两种类型的学生能够展开一场遭遇战式的辩论,那就太好了,思想火花的撞击正是激发真理和智慧的强磁场啊。最后再由教师富有激情和哲理的加以引导总结:这里,最重要的是不应当否定对历史学习持消极看法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发现他们可能是比较片面、肤浅的认识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肯定他们思维的成果。在这样的平等而和谐的思想交流中引导他们懂得:历史 1
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道道风景线,从而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到:科学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崇高的情操,可以启迪智慧,可以取得大量间接经验;同时,历史也是一门富有情趣的学科,我们可以从历史学习中得到这么多的收益和乐趣,所以有无数的理由去学好它,而没有一条理由去否定学习它。可能会有个别学生一时不能完全接受老师的观点,这时教师不应该强求,人的思想认识是不可能通过高压而强行灌输的。人的动机是既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的,我认为教师在学习目的教育中,功利性目的是无法回避的也回避不了,关键在于定位和引导。比如说,高中历史学习状况将决定我们能否参加高考,对选择文科的学生来说,还决定你高考成绩的层次,你能上什么样的学校。这你能回避吗?现代社会不排斥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合理合法的实现。回避显而易见的东西,只能使学生感到你的虚伪。但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的发展是依赖于社会发展这个基础的,因为,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是以社会整体利益和实现为基础的,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切实同时也合乎逻辑的教育,显然不是简单呆板的说教,学生是能够或者是乐于接受的,我认为,追求这种有效性的教育或者教育的最大效率,正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上好第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以后长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这个“上好”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有初步的理解和认可,对学科学习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情感倾向。第一节课的影响如此之大,我们不能不充分重视“第一节课效应”。
能够激发起学生初步的学习热情固然重要,但是,要保持和升华这种热情更重要也更困难。长久的热情需要学习中的成功来激励和巩固,为此,教师要重视学习目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点、鼓励个性化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要求和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引导学生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各个学生成功的内涵和层次是有差别的。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带着强烈的精品意识,精心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二
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们对历史课程内容的感悟。不同的教育理念对此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传统教育注重知识,前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关注能力,现在看来都有局限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就比较科学、全面,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知识、能力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的。“感情可以使一个人高尚,但是真正人的感情不能离开思想而存在。感情来自思想;思想滋润感情,感情寓于思想之中。”(苏·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可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这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人没有感情,就没有行动的准则,也就没有活动的能力”(法·埃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从三个维度或者层次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要求:一是从个人成长角度,从历史学习中全面吸取一切美好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形成比较全面的良好素质;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从培养世界意识的角度理解认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接受和吸收基于理解,从一定的角度看,人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从根本上看,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发展遭遇的问题中形成的。要理解就应该从根本开始。这个根本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人的动机、思想、行为、习惯和制度。当然,人的动机思想对历史发展有反作用。二是任何社会制
度、思想、政策,重大事件,都是人的意愿情感施行于活动的结果。要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感染力,就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中处处感受到人的作用,人的情感无所不至,无处不在,从物中、事中、制度中处处见人。比如,汉朝反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为什么能够屡建奇功,英勇无比,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什么古代雅典的梭伦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以国家为己任,果断实行改革?认识历史人物不仅要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要应用有一定生动具体细节的史实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体验,觉得历史人物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亲可敬的,从而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感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深刻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人们对历史发展道路所作出的不同选择。离开人的情感和观念去谈历史,历史只能变得枯燥乏味,不可思议,这是历史的悲哀;离开人的情感和观念去谈人物,有血有肉的人物就变成了机器式的木偶,这是对历史的糟蹋,也是对充满生命力的学生的情感的冷酷和漠视。
三
学生的情感状态对他们的智力和全面素质发展有巨大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从学科学习来说,学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的关键性因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显然,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有这种“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如何才能形成这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有比较高尚的人格:为人正派。这种正派对学生来说,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公正对待学生,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和情感不可能没有差异,但是,教师要善于理智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明显的亲疏差别,这应该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处的必须具备的基本教育艺术之一。第二,现代教育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发展是多元化的,不能只用单一的、狭隘的标准,如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生,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是很严重的:它会扼杀被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在历史上,就有不少杰出人物在小学、中学都表现平常,他们中间就有人受到老师的某种程度的伤害,影响到他们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这是教师应当深深引以为戒的。第三,教师在学科上的造诣、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教师评价和信任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稍微有点经验的老师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第四,教师,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要和年轻而充满朝气、求知欲旺盛、乐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融洽相处,需要努力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当然这绝不是指《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式的疯疯癫癫。首先教师不要对学生自我封闭,要乐于与学生交往;其次,教师对新事物要多了解,积极接受和尝试健康的新事物,不难设想,一个教师如果不注意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接受新事物,对学生脱口而出的许多新词语都不知所云,你怎么能和学生很好沟通融洽相处?学生怎么能对你有亲切感乃至敬重你?我对此就有切身体会,我由于注意到向上述方面努力,课堂上也好,平时也好,交谈中,学生就会忘记彼此之间年龄的差别,学生都亲切地称呼我为郭大侠,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和我谈心交流。第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学生严格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融洽的师生感情大大有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严格要求,而恰当合理的严格要求表现出一个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也反映出一个教师是非分明的正直品格,应该相信,无数事实也证明学生对此不仅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当然,这里重要的不仅是要严格管理,还要善于严格管理。教育中的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这里不展开,我在只是特别强调一点:管理不能脱离或者超越学生的现实,尤其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结束语
教育是一门爱的科学和艺术,没有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爱,就没有教育。要在教育中给学生以充分而美好的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教师要富于爱和奉献精神,把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铭刻在心,以科学态度和满腔激情把它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融洽的情感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史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教学的现实性
◎ 金丽
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重庆教育科学院历史教育研究专家龚奇柱教授着重指出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如何处理好理念的前瞻性,规划的超前性,与现实的可能性的关系”,确实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新课标强调:“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这是非常前瞻性的理论。因为自十四、十五世纪至今,人类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神性—人性—理性—全球性的进化轨迹。特别是十七世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普遍接受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还发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民主”、“进步”等呐喊。人们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为社会发展构造理想的蓝图。这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了理性为自然立法、为道德立法、为社会立法的时代,即我们称为现代化时代。
在科技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化之路。主要表现在目的观、课程和教学观、教师观上。第一,“教育要面向未来,为了培养人。”从黑格尔的塑造具有普遍心灵的“理性人”、赫尔巴特的培养“有道德的人”、到我国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的等,都是以“未来人”、“理性人”为前途的。第二,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为标志,科学逐渐成为课程设计的主导。在泰罗强调绩效的科学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泰勒提出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即泰勒原理。各门学科也都开始追求学科本身的体系,从本学科的角度把握世界的本质,追求各自领域的知识体系内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第三,教学开始考虑序列与次序,依靠量化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和教师。表现在教学上,追求统一的方式方法;在学习方式上,追求的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中心和权威。第四,教师成为科学、理性和真理的代言人。
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日见端倪。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革命、战争、混乱以及政治、外交中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道德的沦丧、道德标准的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加深,使得崇尚理性和秩序的启蒙运动失去了感召力。虽然科学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越来越成为杀人的机器,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类资源的逐渐枯竭。反思、批判理性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的崛起,理性更是各种哲学流派反思、批判的对象。从德里达的“解构”,到福柯的“人是近代的一个发明”;从利奥塔拒绝宏大叙事的“向总体性开战”,到罗蒂新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宣布“哲学的终结”,“主体性的黄昏”。
教育理论深受哲学的影响。自杜威以来的百年,西方形成了后现代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中的理性、主体性问题进行批判和解构。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反对教育中的规律、理性和主体性,拒绝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以赫尔巴特为代
表的传统教育观采取了激进的彻底否定态度,倡导知识的相对主义,历史的虚无主义。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行第八轮教育改革。与前7次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从课程改革入手,带动课程体系、学习模式的改革;第二个特点是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凸现;第三个特点是新课程为动态生成的课程,它需要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具体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历史学科为例,其依据的理论有:“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切入,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心理学重在教学心理过程的分析;社会学关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学科教学法则侧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综合表现为:倡导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生活、体验和情感的重要性;倡导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景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反对接受式学习;反对教师的权威,反对教师的主体性;这些都是前瞻性的理论,反映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无疑对纠正我们教育界目前存在的弊端十分有益。
具有历史思维的人都明确,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目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最大国情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落后与发展同在。“如何使我国低水平、不全面、发展极不平衡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当前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因为“后现代化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先导的模式,优先在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上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对先行国家的经济追赶。”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也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现代化,就离不开国家意识和公民教育,离不开理性。我国的主导性思维样式在本质上仍旧是经验代理理性、情感关系大于法律和契约。理性、自由、科学和主体精神还远没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扎下根来,仍然处于一种“无根”的漂浮状态。
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瓶颈在于高考评价体系,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只要现存的高考制度不变,基础教育改革就是空中楼阁,无效劳动,得不到社会、家长的理解,更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自江苏省高考单独命题后,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根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组在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历史学科的考试方式,62.6%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考试方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20.6%的同学认为“基本上不能反映”,80%的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应该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
而且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组在南京的一项调查还显示:75.7%的学生反映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有课堂提问,但没有讨论课”;52%的学生希望“由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认真听讲”,只有35.1%的学生希望由教师与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希望“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以及“教师在书上划重点,学生背诵这些重点”的学生分别占3.7%和9%。
10.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篇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课堂上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究新知的前台,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并暴露出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更容易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策略二: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
1、要重师情,导学习兴趣。
(1)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
(2)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2、抓教材,挖激励因素。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把尺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量着量着就犯了难,剩下的不足一尺怎么表示?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策略三:创设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
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观察、操作、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推荐阅读: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06-18
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06-18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论文11-05
在体验中成长11-04
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08-26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09-13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0-23
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06-28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方式06-23
趣味角色体验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