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教学

2024-10-05

语言艺术教学(共9篇)

1.语言艺术教学 篇一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计划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计划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计划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计划

一、班况分析:夏日炎炎,我们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我担任中二班的语言科教育教学,在此我对本班幼儿的情况做一个概述,我班有三十六个幼儿,男生十九人,女生十七人,有二十三四个是由小二班升上来的,其它则是从其它幼儿园转来的,其个别是第一次跨进幼儿园的门槛儿,年龄差异较大,最小的那个与最大的那个有一岁多之差,四岁出头的幼儿居多。总之,他们在语言各方面上有一定的基础,如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与交谈中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还有着爱看图书的好习惯。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现状,依据新《纲要》的指导精神,既要符合幼儿的基本现况,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制定以下计划: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说普通话,且能用适当的语言与他人交谈。

2、能集中精力注意地、耐心地听他人讲话。

3、能在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且语句要连贯。

4、会正确地书写自己的名字和认识同伴的名字。

5、会独立阅读图书并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建立良好语言常规,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的多样性。

1、幼儿能大胆地运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且语句通顺、流畅。

2、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

2.语言艺术教学 篇二

一、导语的设计须选择切入的角度, 营造良好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 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讲究点准确性和新颖性, 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 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 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 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使之产生新奇感。例如:曾经听过一节课:《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师首先出示课件, 创设“竹林”的情境, 接着, 教师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 足以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已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介绍过后, 教师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 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 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整个导入过程, 教师语言简洁、生动, 语气亲切, 设计内容联系紧密,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 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课堂氛围。

二、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 富有启发性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 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的兴趣, 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有时, 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设计《渔舟唱晚》这一课中, 在导入部分我提问:音乐可以描绘心情、抒发情感, 那么音乐还有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还可以描绘景色) 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向音乐本身, 为教学埋下伏笔。再有:在初步听赏《渔舟唱晚》之后, 我针对古筝的音色提出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对古筝的音色有怎样的印象?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古筝的音色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古筝的音色, 这样更具说服力, 印象更为深刻。在对乐曲初步感受之后, 我提出这样问题:它的名字叫《渔舟唱晚》,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 使学生把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与想象, 引入到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感知与想象上来, 使我们想象有了具体的情境。同时,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富有艺术美

过渡语犹如桥梁, 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 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 思路清晰, 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渡语的方式有很多, 通过提问的方式, 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 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作为音乐教学的过渡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 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 再次欣赏, 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 微风轻拂凤尾竹, 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 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 “教师没有枯燥地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四、评价语言的设计要亲切、生动, 富有感染力

评价, 是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所以, 我认为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 给学生们恰当及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 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 可见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 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 甚至是心花怒放。

教学语言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 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 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 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完美和谐的统一。

摘要:教学语言对一节课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灵活的教学语言的设计, 使课堂富有艺术美。音乐课堂教学中, 导语的设计须选择切入的角度, 能营造良好氛围;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 富有启发性;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富有艺术美。最终达到语言美与音乐美完美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音乐教学,语言运用,切入角度,启发性,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奇等.音体美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3.教学语言≠文学语言 篇三

文学语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最终目的的。它追求形象化,同时具有绘画和音乐的特点,能够有色彩、有音响地描绘生活和反映思想,从而在读者面前呈现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等。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名家名篇,文学的气息很浓,为学生触摸文学、走近经典提供了便利。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它有着专业特点,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前面的“教学”两字,就反映了这种语言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只能是帮助教学更为深入、有效地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对教学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有三。其一,目的不同。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对生活、对自我的一种关注,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经历和人格烙印。而教学语言最主要的任务是为了让学生习得语言和学科知识,具体表述为学会理解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教师不能代替、代表学生对世界进行理解。其二,对象不同。一般情况下,文学语言没有固定的阅读对象,有一定的普适性,作者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读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主要是对自己所理解的表达。教学语言面对的是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考虑到文本、学情、环境等诸多因素,虽然有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它还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不至于与教学目标脱离、悖离。其三,表现方法不同。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对象决定了表现方法的不同。文学语言更富主观色彩,可以白描,可以通感,还可以意识流;可以字斟句酌,也可以海阔天空。语言的张力很大,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而教学语言则应该注重规范性,给学生最为典范的语言内容和形式,为他们的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提供一个示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能光注重词藻的华丽、句式的整齐、感情的充沛,而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

4.语言符号对语言教学的启迪论文 篇四

语用规则中有一条是: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语言句式就越长。例如英语中寻求帮助时可以用以下话语:1)Canyouhelpme?2)Couldyouhelpme?3)Couldyoupleasehelpme?从(1)到(3)语言结构愈长,故社会距离也愈大,也越有礼貌。

1动宾直接搭配与间接搭配

动宾直接搭配与间接搭配也体现了距离象似性的原则。如:hearsb和hearofsb,前者的形式距离小于后者,相应的前者的概念距离也小于后者。前者表示直接关系(直接听到某人讲话),而后者表示间接关系(间接听到有人提到过某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现象,比单纯让学生死记单词意义有效的多。

2距离象似性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社会环境和各种现象都会对我们的语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体现在语言形式中。因此,就会产生很多具有理据性的映照,这些映照可视为语言的象似性。以Kossly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王甦,汪安圣:1992)。如果在语言教学中对这些现象加以应用,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对多个英语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不容易记牢。这时就可以采用距离象似性理论进行讲解。

2.1形容词离中心词的远近

形容词的顺序也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因此,当许多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表示最主要和本质的特性的形容词最靠近中心词。如:五把新的木头椅子。这里定语与中心语的远近关系反映了概念距离。根据距离效应,在我们的心理扫描中我们最先反映到的应该是离“椅子”关系最近的的材料,然后是新旧等属性,最后才是距离较长的数量。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对形容词与中心词关系距离远近的理解,从而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2.2时态与语态

英语中时态和语态在动词上的变化,也受到概念紧密程度的影响。例如完成时态表示的是已经完成的概念,因此动词变化就比正在进行的事情距离更加远一些。语态也是如此,动作的主动或被动,句义区别很大,比动作发生的时间要重要的多,因此语态的屈折变化形式会比时体屈折变化形式更靠近谓语动词。从上述变化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谓语动词屈折变化形式的顺序与概念紧密度之间有着象似关系。在心理上我们对一般现在时反应时间最短,因此句型也最短,所以最先容易习得,对于其他时态,我们反应的时间也长,也说明离现在越远,在语言上就表现为句型越长。

3总结

5.教学语言艺术浅说 篇五

教学语言艺术浅说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急剧变化的世纪,在这个新世纪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艺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语言艺术是联结教学和艺术的最直观的纽带,是教学中最生动、最艺术的旁白,本文就教学语言艺术的性质和特点展开初步探讨.

作 者:付玲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

6.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六

一、语言应通俗易懂

教师的语言要通俗化、大众化,流畅自然,让学生容易理解。要防止词语的堆砌,用词要丰富,追求语言生动形象,但不能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要防止说半截话,满口定义概念、技术术语,晦词涩语,故作高深,使学生如坠雾中,如听天书,不知所云。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求教师应做到四点。一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摸清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采用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语言讲述。二是语言要简短完整,少用过长的语句。三是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声音适当。教师声音过高,学生容易紧张、疲劳;教师声音过底,学生不易听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四是语言有逻辑性,条理清楚。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提高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言要生动、恰当

语气就是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出不同的语意和情感的说话方式和状态。说话的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不同的声音、气息。而不同的人在大致相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说话,声音、气息也会形成一些相同的特点。不同的语气必须为不同的内容和情境服务。教师应善于根据特定的内容、对象、场合与目的,使用不同的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专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利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讲解外,生动活泼的语言常常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动活泼的讲解,能活跃教学气氛,而好的思路、好的.想法也往往在活跃的气氛中产生。专业教师在讲解中利用比喻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恰当,恰当的认识对实习操作往往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透彻的讲解是消除学生错误思路的基础,也是好的工序安排和好的加工方法的思想源泉。因而,教师在示范指导、讲解新课及巡回指导中,都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恰当和透彻。

三、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7.语言艺术教学 篇七

1 教学语言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学语言有如下特点: (1) 规范性, 即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2) 明晰性, 即易于理解, 不能模棱两可。 (3) 教育性, 即教书育人的“育人”。 (4) 知识性, 即教书育人的“教书”, 也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传道、授业、解惑。 (5) 针对性, 即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最能引起其思想共鸣的叙述。 (6) 启发性, 即启发学生思维, 不能“授人以鱼”, 而要“授人以渔”。 (7) 艺术性, 即音调高低和强弱、语速快慢。忌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8) 趣味性, 即生动、形象。

2 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可以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这种修养不是朝夕之间获得的, 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揣摩。毛泽东同志说过:“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

2.1 锻炼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 语意明白, 结构妥贴, 语句简洁, 文理贯通, 语言平易, 合乎规范, 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没有语病[1]。但是, 想做到以上这几点, 是非常不易的。为增加教学语言的表现力, 教师应熟练地掌握一些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 如发音、吐字、停顿、重音强调、节奏控制、语调升降等技巧, 避免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以免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脱离课堂的现象。

2.2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装满一桶水。教师需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3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教师语言的训练要经过在备课时根据课堂内容和面对的学生群体特点刻意设计语言表达艺术方式, 然后在课堂上运用设计好的语言技巧, 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整,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到运用自如。

语言表达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比喻。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所谓比喻, 就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使该事物生动鲜明、易懂易记。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原理指出人对陌生概念的接受是较为困难的, 但如果将抽象陌生的概念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就比较容易接受[2]。构思巧妙、贴切、恰当的比喻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 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合理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 能够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感, 引发探讨问题的强烈欲望,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做到这点, 需要我们潜心教学, 钻研教材, 用心备课。下面就如何在C语言教学中运用比喻这种语言艺术表达方式进行探讨。

3 C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艺术

3.1 C语言课程的重要性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在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中, 是单片机与微机原理技术、嵌入式系统、EDA、DSP原理及技术等课程的前导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C语言是极具发展前景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广泛应用于系统软件开发、数值分析、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及模式识别、操作系统等多方面。它同时具有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点, 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好, 目标程序效率高, 适合应用程序设计和系统程序设计。

3.2 C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指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学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其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目前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由于C语言牵涉的概念比较复杂, 规则繁多, 使用灵活, 容易出错, 不少学生感到C语言抽象、难学。教师介绍某一抽象算法, 或解释某一规则时, 尽管费尽周折反复讲解, 学生还是无法理解[3]。

(2)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待改进。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情况还是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久而久之,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 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数学解题思维模式, 没有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模式。比如编程求1到10以内的奇数的和。有些学生会直接写出s=1+3+5+7+9, 结果固然是对, 但完全没有理解编程的思想, 也没有进一步去思考, 如果范围是1到1000, 或者更大将无法实现。

上述情况固然和课程的性质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但其实都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来改善, 就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 例如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

3.3 C语言教学中语言表达

高尔基说:“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一切”。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尽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得越来越多, 但教学语言是任何传播手段也取代不了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与表达技巧, 常常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教师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 同样一句教学语言, 不同的老师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产生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掌握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具体做法如下: (1) 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提取适合采用语言艺术修饰的知识点。 (2) 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涵, 选取一个与该知识点有类比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事例, 精心设计适合该知识点的比喻。此处必须注意, 比喻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果比喻中的喻体是学生不熟悉的, 那么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 (3)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自然地运用。 (4)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并进行修改。

示例1:while和do while的区别。

while是当表达式成立时才执行循环体。do while是先执行一次循环体, 然后判别表达式, 成立则继续执行循环体, 否则循环结束。

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 那我们就用游戏比喻:while的执行条件是你的游戏币必须大于0时才能玩游戏。do while是第一次玩是免费的, 但第一次游戏结束就要看你的游戏币, 如果你的游戏币大于0可以继续玩游戏, 否则就不能。

示例2:continue和break在循环语句中的区别。

书本描述:continue是跳过循环体中下面尚未执行的语句, 接着判定下次是否执行, 即结束本次循环。break是用来从循环体内跳出循环体, 即提前结束循环。

比喻描述:“民以食为天”, 我们用吃苹果来比喻这两种区别。吃苹果前订立规则。规则一:假设有5个苹果, 从第一个开始吃, 如果遇到苹果有虫子, 就必须把这个苹果丢掉, 看是否还有苹果, 有就继续吃, 没有就结束。以此类推, 这种规则就是continue。规则二:从第一个开始顺序往下吃, 只要遇到苹果有虫子, 就必须把这个苹果丢掉, 同时剩下的苹果也不允许吃了, 这种规则就是break。

分析:吃苹果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的例子, 吃苹果吃到虫子也是我们会遇到的事情, 所以原本很容易混淆的两个语法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

示例3:auto变量和register变量。

书本描述:一般情况下, 变量的值是存放在内存中的。对变量的值的存取操作是在内存和运算器之间进行的, 这就是auto变量。对频繁使用的变量, 可应将其保存在CPU的寄存器中, 以加快其存取速度, 这就是register变量。

比喻描述:我们可以用把内存比喻成图书馆, 把寄存器比喻成自己的书架, 把变量比喻成参考书, 我们就是运算器。如果我们每次用这本参考书都要去图书馆借那这个变量就是auto变量。很显然这很麻烦, 聪明的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借回来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用时只要从书架上拿就可以了, 不用跑图书馆了, 这时这个变量就是register变量。

分析:用大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的例子来说明两个变量的区别, 让原本很抽象的内存存储问题变得形象生动。

示例4:auto变量和static变量。

书本描述:static变量的值在函数调用结束后保留原值, 在下一次该函数调用时, 该变量已有值, 就是上一次调用结束时的值。auto变量是在函数调用时分配空间, 调用结束后自动释放。

比喻描述:我们在上学时, 很多都被妈妈罚过写N遍作业。假设某一个星期六, 你因为不听话, 妈妈罚你写20遍作业, 如果星期六你写了10遍, 那么星期天你会从第11遍开始, 还是从第1遍开始呢?很显然你会选择前者, 那就是static变量, 它会保持上一次运行时的值, 下一次就从这个值开始。那如果是选择后者呢, 就是auto变量, 每次调用都自动清零。

分析:用写作业这个很多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明static变量初始值和auto变量初始值的变化, 会立刻引起同学的共鸣,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示例5:return语句中表达式的值和函数值的类型不一致时, 以函数类型为准。

书本描述:return语句中表达式的值和函数值的类型不一致时, 以函数类型为准。

比喻描述:如果地方法规和宪法冲突, 以宪法为准。

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如果地方法规和宪法冲突, 以宪法为准”是大家都知道的, 那么把return语句中表达式值的类型比喻成地方法规, 把函数值的类型比喻成宪法来说明这个语法, 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受。

4 结语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开始。在C语言教学中恰当使用比喻这种语言艺术, 将抽象陌生的概念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形象。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 轻松解决那些原本晦涩难的问题, 去除学习疲劳感,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信息传送量, 优化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教学语言的特点和重要性, 提出了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种途径, 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达艺术把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并在分析了C语言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之后, 给出了在C语言教学中使用语言表达艺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示例。

关键词:语言表达,艺术,C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洪云.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培养师范生语言能力的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3 (4) :28-31.

[2]郭成.教学心理学丛书·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5-30.

8.语言教学的生命力——语言训练 篇八

《课程标准》中低年级阶段目标明确要求: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来阅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所以利用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便是一条捷径。《小熊住山洞》一文中写道“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这句话中的“长满”用词准确、形象,写出了春天森林的美丽。于是,我采用贴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悟这个词的意思。第一次先贴上只长有几片绿叶的森林图,并问:“这是长满吗?”在此基础上,第二次贴上一簇绿叶,并问:“长满了吗?”第三次,贴上满树绿叶,这时长满绿叶的森林美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问:“长满了吗?”重读“满”字,学生回答时也自然把“满”读长读重,读出树上绿叶的多。这样,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变得无痕。

二、角色置入法

角色置入法就是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情境中,设身处地为文本中的人物设计语言。这看似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上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小熊住山洞》的第3自然段这样写道:“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在理解小熊“舍不得”砍树时,我走到学生中间,摸着一位学生的头说:“小熊,狠狠心把树砍掉吧!这样,你就能住进木头房子了。”这个学生满脸不高兴地说:“我不砍,砍了就没有绿叶了。”走到另一位学生身边,“这只小熊,别想这么多了,快砍吧!”“我也不砍,如果我砍了树,生态环境就会破坏,小动物们就没有家了。”“那你们愿意砍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愿意。”在师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学生身为小熊置身于文本情境中,有了真切的体验,理解了小熊不忍心、不愿意砍树的心情。这时,学生对“舍不得”的含义心领神会。角色置入法通过心理换位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像,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三、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有效方法。《小熊住山洞》一文中这样写道:“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句话中的“一束束”是量词叠用,与“一束”有什么不同呢?于是,我故意在读这个长句子时,把“一束束”读成“一束”。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了“一束束”和“一束”的不同,再引导学生结合这句的语言环境并借助文本的图画感知,学生理解了“一束束”就是许多束,从而理解量词叠用表示数量多这个知识点。屏幕出示:一束束( )的鲜花,明确与事物名称搭配要适当。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找出句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在这种训练方式中,学生不仅理解了重点词的含义,还提高了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表演法

课文中有一些动词,用得贴切生动,而低年级学生好动,这时,可以教材内容特点启发学生做动作进行模拟。在模拟动作的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就会有深切的体会。在《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把双手打开,模拟“长满”的动作。顿时,学生便体会出了“满”是全部的意思。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满树绿叶,春天森林的美好,也体会到一种阅读的喜悦。这次的语言训练为后文“开满”、“结满”、“鸟儿飞”的理解做了方法上的指引。

五、板书法

无论是什么知识,要掌握就得靠运用。在学习《小熊住山洞》一文时,学生习得了“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种言语样式后,引导学生利用板书的贴图对这种言语样式进行运用。这时,板书已呈现出长满绿叶、开满花儿、结满果子、有许多鸟的森林图。我一边指着板书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这里有一棵棵高大的树。之后,鼓励学生看着板书自己练习仿说。学生根据贴图说出:一只只可爱的小鸟、一只只活泼的小鸟、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一个个好吃的果子、一片片绿绿的叶子等等。这种训练方式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创造了语言。在回归整体性的总结中,教师引读:一年又一年,森林里长满 开满 结满 生活着 学生又看着板书随着接读:一片片绿绿的叶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一个个好吃的果子、一只只可爱的小鸟。这个过程既达到了训练语言的目的,又深化了小熊一家舍不得砍树的美好品质。这课的板书具体化、直观化,把抽象的语言训练变得简单化。

六、感知媒介法

《三个儿子》中“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这个比喻句形象恰当。《课标》指出:要鼓励低年级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于是我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对“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进行训练,让学生仿照第一句话的样子进行扩写“一个孩子唱着歌,像……,歌声真好听!”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差,这个语言训练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摇动实物风铃,播放小溪流水声、鸟的叫声,利用形象的感知唤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像,很容易说出了:一个孩子唱着歌,像小溪在流,(百灵鸟在叫、风铃在响)歌声真好听!这次的语言训练以形象的感知为媒介,将学生的生活和思维发展巧妙地联系起来,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体会到不仅要把语言说完整,还要说具体、说生动、说形象。

七、朗读法

朗读不仅是一个出声读的过程,还要伴随着思维、情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既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又体味了文本的语言美、内容美。在诵读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了理解语言的能力。朗读方式可自由读、小组互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等。学生通过读更加深了对语言的感悟,也培养了语感。朗读法是一种主要的语言训练方式,它适合于任何一篇课文。

总之,有效的语言训练方式是无究无尽的。语言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今后,我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本着“语文课堂应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信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设计出既新颖又有效的语言训练方式。

9.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下). 篇九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使用历史教学语言,应该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必须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二 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果在讲鸦片战争时说“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那就违背了历史真实。又如:沙俄是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俄国通称,如果把此前此后的俄国一概通称沙俄,就会被认为不懂历史了。其次,必须做到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又如有的教师把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成:商鞅颁布了四条或三条变法法令。殊不知四条或三条,这是教科书对当时变法内容的归纳,而并非当时颁布变法令的数目。有的教师这样讲:“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就比较严谨了。最后,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2.力求精练简洁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一些教师养成了说话重复的毛病。而多遍重复,成为蛇足,只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的作用。只能是在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要重复一下。可以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苟子时,先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接着不作简单重复,而是说“苟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历史课堂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有的教师讲课信息量丰富,学生爱听爱学,获益匪浅;有的教师话语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含金量太少,必然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3.务必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下面是几个教学中的实例。(1)讲历史事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进行重点描绘,绘声绘色地把历史再现出来。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依据教材对海战过程做出相应的语言描述。随后,展示出邓世昌遗像及“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的图像,并做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侵略者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坚强意志的象征!邓世昌、林永升等人虽然英勇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战斗!”(2)讲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时也要具体形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张学良带周恩来同志去见蒋介石,张学良说周恩来先生来了,蒋介石一听脸色变了,非常害怕,连说:‘不见,不见’。张学良笑了,说周先生已经来了,你们是老交情,我们是近年新交。宋子文、宋美龄亦在场。周恩来同志进去了,同蒋介石握了手说,我的头是从你的刀底下滚过来的,现在都不说了,一致抗日吧!蒋介石很狼狈地说,我后悔了,杀人太多了。这时,宋美龄圆场说,算了吧,以后不剿共了。蒋介石当时难过得哭了。”这一段生动的叙述,把蒋介石的狼狈心虚和周恩来的磊落豁达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3)对于各种文物、建筑、生产工具或景物的讲述,要尽量给以声、色、量、质等方面的具体说明,这是生动具体、形象鲜明最基本的做法。如讲万里长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结论。有的教师这样讲:“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如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以绕地球三、四周。”这样讲具体形象,学生对长城的工程浩大便有了一个真切的感受。(4)要想使语言生动,富于变化,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有首顺口溜说:“深入浅出叫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深入深出犹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可资借鉴。②教学语言要幽默。情感型,或者称为美感型的历史教师无不乐于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中注入幽默的基因。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例如,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可补充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运用适当。下面这位老师的教训应该记取。有一位历史老师,口才很好。他上课时,引入大量的历史故事中的精彩篇章。学生爱听他的课,盼着上他的课,甚至把他当成了“说书人”。他一上台,学生就在下边说:“来一段儿,来一段儿!”但是一到历史统考,许多学生不及格。学生平时光乐于听故事,一些基本的历史事件、年代、人物等都没掌握住。复习时老师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遂造成这一结果。显然,这位老师只追求教学生动形象、精彩热闹,而违背了运用教学艺术的宗旨。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把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日通商”比喻为中国大门上打开了一个窗孔,随着窗孔的打开,外国商品开始大量倾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此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好比在祖**体上割肉,中国的领土完整从此遭到破坏;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毒蛇一样缠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虫一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也记得牢。有一教师在讲元代海外贸易时提到了泉州的六胜塔,作了如下比喻: 六胜塔风采非凡,它连接蓝天和大海,高峙耸立,犹如一把宝剑直插云霄,以明方向,以指津梁。它灯笼高挂,犹如一把火炬在熊熊燃烧,指引千帆夜竞航。它是归帆者胜利的希望,它是元帝国繁荣的象征。4.充满情感色彩 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魁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所以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重视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枯燥的一二三

四、甲乙丙丁、几条杠杠、几句结论来灌输。瘦骨嶙峋、缺血少肉的历史课,只能把学生“累死”,既不能把学生带进几千年前、几万里外的历史现场,更谈不到触及灵魂、感人心弦了。因此,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当与具体形象的讲解相结合。例如讲圆明园被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另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要生拉硬扯,脱离教材内容另讲一套;不要堆砌形容词,故作惊人之语;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言为心声”,言语中自然表露的情感更为真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表现了将士们准备追歼匈奴的豪情,“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王安石除旧布新的激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传递出李清照别离丈夫的愁情思绪。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5.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两点:(1)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2)要短小、浅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短短二十二个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深刻透彻,却又浅显易懂。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教师为了引用要作一大段解释,就不宜采用。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就能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6.关注体态语言 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体态语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因此,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运用体态语主要有以下方面:(1)课堂手势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2)课堂眉目语:教师要讲究课堂眉目语的设计:一是课堂目光分配。二是目光的运用。(3)课堂表情:课堂表情一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作相应的变换。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上一篇:热交换器工作原理下一篇:洗衣店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