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

2024-08-02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共3篇)

1.简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 篇一

简论亚里士多德对存在的分析

本体论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根基性问题,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存在”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运用了区分的思想,将作为存在的存在理解为实体.并将实体理解为是其所是.亚里士多德虽然力图追问作为存在的存在,但他最终在追问作为“这个”的存在的存在.这被海德格尔指责为对存在的遗忘.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存在问题时,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家和逻 辑学家,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科学家.

作 者:华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215(2)分类号:B502关键词:存在 实体 是其所是

2.简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 篇二

关键词:慷慨,大方,德性

消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现代人向亚里士多德学习消费艺术, 理性对待财富, 努力做到慷慨或大方很有必要。

一、慷慨

亚里士多德认为, 慷慨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慷慨是适度, 过度是挥霍, 不及是吝啬。慷慨的条件:数量适当、时间适当和对象适当。

1. 慷慨的内涵

消费或把财物给予他人是对财物的使用;得到财物和保持财物是对财物的占有。慷慨是给予和接受财物的行为, 尤其是给予的行为。这种给予是愉快的, 或至少不带痛苦的。慷慨并不在于给予的数量, 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给予数量上少的人也可以是慷慨的人, 因为给予者自身财物数量较少。慷慨的人不是不索取, 而是不取不当之物。慷慨的人的索取不是为了占有财物, 而是为了更好地给予。慷慨是使用财物过多, 而索取过少。因此, 慷慨的人是正确地 (适度地) 、愉快地 (或至少不带痛苦地) 给予, 虽然不愿意索取, 但为了给予也适度索取的人。

2. 慷慨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 慷慨的人按正确给予的条件进行给予。数量适当、时间适当和对象适当三个条件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

所谓数量适当, 一是给予财物的数量对给予对象来说适当。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总是更珍惜自己创造的东西”。对接受给予财物的人来说, 轻而易举得到数额较大的财物, 会不那么珍惜。二是给予的数量对给予者自身来说适当。慷慨是在于给予者的品质, 而不在于给予的数量。但要根据财物来给予, 即“量力而行”。所谓时间适当是指给予者在适当时间把财物给予他人。在不适当时间给予, 就不是慷慨。所谓对象适当是指给予者把财物给对了人。如果把财物给予不适当的人, 也不是慷慨。只有把财物给予适当的人, 才能发挥财物的最大作用。

3. 慷慨的过度与不及

慷慨的人总是正确给予和正确索取。挥霍的人在给予上过度而在索取上不及;吝啬的人在给予上不及而在索取上过度。挥霍的人给予和索取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索取就很难给予。亚里士多德认为, “在给予上过度而什么都不索取的人是一个愚笨的人”。一个挥霍的人是一个自我毁灭的人, 因为财物是生活的手段。吝啬的两个毛病也并不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它们有时是分离的, 有些人在索取上过度, 而在给予上不及。

亚里士多德认为挥霍比吝啬好得多。一是因为挥霍的人有慷慨的人的品性, 与慷慨的人更接近。挥霍的人尽管给予和索取做得都不适当和不正确, 但他与慷慨的人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给予而不索取。二是因为挥霍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或生活的贫困而得到纠正, 逐步学会适度。挥霍的人是愚笨的人, 但不是坏人或无耻的人。三是吝啬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因为衰老和任何一种衰弱都会使他变得更吝啬。

二、大方

亚里士多德认为, 大方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与慷慨不同, 大方更多发生于个人与城邦、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大方的条件:数量大而适当, 对象适当, 方式适当和结果宏大。大方是适度, 过度是虚荣和粗俗, 不及是小气。

1. 大方的内涵

大方主要适用于个人与城邦、公共领域以及一些特殊的个人场合。大方的人的给予是高兴和毫不犹豫的。与慷慨不同的是, 大方内在地包含大数量地花费。亚里士多德认为, 大方的人是把大笔财物花在重大事物上的人, 是“花钱的艺术家”。把大笔财物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 算不得大方。大方的人的花费, 结果是宏大的, 能与大量的花费相称。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提到大方的人的索取, 但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大方的人也是索取的, 因为一个大笔花费却不索取的人很快就会资财告罄, 最终一无所有, 也就不能大方了。由此可知, 大方的人就是高兴和毫不犹豫地大量适度花费, 且花费能产生宏大结果的人。

2. 大方的条件

大方需要具备高兴和毫不犹豫的心理状态, 数量大而适当, 对象适当, 方式适当和结果宏大五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心理状态是高兴和毫不犹豫的。一个人在给予时心理状态不是这样, 就算不上大方。花费的数量大而适度。这里亚里士多德指的是富有阶级的大方。雅典时代, 富人有为城邦公益提供赞助的义务。财物少的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大方, 企图表现大方是愚蠢的, 是不自量力。花钱要考虑花钱人的情形, 即“什么人, 有多少资源”。对象是适当的。把大笔钱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算不得大方。例如, 一个人把大笔钱给路边的流浪汉, 不是大方的人。对象适当意味着对象足够重要, 即值得花大笔钱。方式是适当的。一笔花费只有花得适当才有德性。结果是宏大的。大量花费产生与该花费相称的宏大结果, 才算得上大方。

3. 大方的过度与不及

大方是大笔花费上的适度, 过度是虚荣或粗俗, 不及是小气。大方的人的花费是有品味的。粗俗的人总是把大笔钱花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 目的只是炫耀, 产生不了宏大的结果。把大笔钱花在不该多花的地方, 在该多花的地方少花。小气的人则是在所有方面都不及, 即少花。总是考虑怎么少花钱, 只要一花钱就心疼, 不管怎么少花都觉得花多了。亚里士多德认为, 不管粗俗还是小气, 都是恶。由于对他人无损害, 所以算不上特别丑恶。

三、慷慨与大方的操作性把握

慷慨与大方都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财富是幸福的外在善, 是手段。正确 (有德性) 地使用财富, 有利于达到至善即幸福。但是正确 (有德性) 地使用财富, 真正做到慷慨和大方是很难的。“做好人不是轻松的事。要在所有事情中都找到中点是困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只有懂得找到中点的知识的人才能找到它。只有懂得慷慨和大方相关知识的人, 才有可能做到慷慨和大方。践行慷慨和大方, 做一个花钱的艺术家, 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必须了解慷慨和大方, 把握其操作性技巧。

1. 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和适度的获得

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适度与两个极端相反。适度是善, 过度与不及是恶。而适度与过度和不及都相反:适度相对于过度是不及, 相对于不及是过度。就像慷慨相对于挥霍是吝啬, 相对于吝啬是挥霍;大方相对于粗俗是小气, 相对于小气是粗俗一样。有些极端与适度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这种程度要依据场合而定。有些场合不及与适度较为相似, 而另一些场合, 过度与适度较为相似。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和人们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挥霍与慷慨更相似, 而吝啬与慷慨更为相反;粗俗与大方更相似, 而小气与大方更为相反。

把握获得适度的方法。首先, 两恶相权取其轻。过度与不及都是恶, 两种恶中有一更恶, 避开更恶即“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 离适度更接近。两个极端中有一个比另一个错误得更严重。其次, 要研究容易使人沉溺于其中的事物。凭借人对快乐和痛苦的经验, 找到使人容易沉溺于其中的事物, 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远离错误才能更接近适度。最后, 要警惕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快乐。人总是趋乐避苦, 而战胜快乐很难, 但是道德德性总与比较难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2. 慷慨的操作性把握

⑴宁可挥霍不要吝啬。慷慨相对挥霍显得吝啬一些;慷慨相对于吝啬显得挥霍一些。对挥霍和吝啬, 挥霍比吝啬好得多。因为挥霍与慷慨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与慷慨都是给予而不怎么索取, 挥霍只是愚笨而不是恶。挥霍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修正, 而吝啬则无可救药。根据两恶相权取其轻原则, 一个人不能做到慷慨, 宁可挥霍也不要吝啬。

⑵寻找平衡点。吝啬的人以聚财为乐, 以花钱为痛苦, 容易沉溺于聚财。要改变自己, 努力向慷慨靠拢, 就必须把自己拉向聚财的反面即花钱。挥霍的人以花钱为乐, 聚财为痛苦, 容易沉溺于花钱而成为铺张放纵者。要想改变自己, 努力向慷慨靠拢, 就必须把自己拉向花钱的反面即聚财。要做到完全适度很难, 但通过不断远离吝啬和挥霍, 从而无限接近慷慨。

⑶警惕成为花钱上的放纵者和守财奴。人们很难做到对该快乐的事情快乐, 对该痛苦的事情痛苦, 并且恰到好处。人们很难判断自己的快乐观是否适宜, 能做到的只是警惕诱惑出现时, 理智而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打发走。人们不会谴责稍稍偏离慷慨的人, 却会谴责偏离得太多、令人不能不注意到其偏离的人。

3. 大方的操作性把握

⑴宁可粗俗不要小气。大方相对粗俗显得小气一些;大方相对小气显得粗俗一些。粗俗和小气两种恶不伤及他人, 算不得特别丑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简约德性表, 最与大方相反的恶是小气。粗俗与大方相反, 但共同点是舍得花大笔钱。小气的人则是各方面都与大方相反。小气比粗俗更恶一些。根据两恶相权取其轻原则, 如果不能做到大方, 宁可粗俗也不要小气。

⑵寻找平衡点。小气的人以聚大笔财富为乐, 不管怎么少花也觉得多花了。要想改变自己, 向大方靠拢, 必须向粗俗的人学习“舍得花”的精神, 以大方的人的品质标准衡量自己。粗俗的人以吸引众人目光为乐。炫耀自己是其花钱的唯一目的。粗俗的人把大笔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 而在该花的地方则不花或少花。要想改变自己, 向大方靠拢, 必须向大方的人学习花钱艺术, 有品味地花钱。做到大方是很难的, 但可以通过不断远离粗俗和小气, 无限接近大方。

⑶警惕成为粗俗的人和小气的人。粗俗的人以炫耀为乐, 虽花了大笔钱, 却被认为是无品味的人, 吃力不讨好。小气的人是各方面都不花或少花, 只要花钱就心疼, 不吃力也不讨好。这两种恶都应避免。对于那些值得花大笔钱的事物, 不仅要舍得花, 还要在适当时间, 适当场合, 以适当方式花。做到各方面都适当很难, 因而稍稍偏离大方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要避免的是偏离得太多, 即避免做粗俗的人和小气的人。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 2003.

[2]杨魁森.劳动与生活[J].新华文摘, 2010 (21) .

[3]李兰芬.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J].哲学动态, 2006 (10) .

3.简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理观 篇三

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人们早已熟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实际上,人们常运用着检验真理的`另一标准;逻辑证明。如果说实践检验是事实检验――让事实说话,那么逻辑证明则是理论检验――要求理论自身有理有据,合乎逻辑。比较而言,逻辑证明对真理的检验是间接的,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之间的这种区别很重要,它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

作 者:蒋冬梅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系 刊 名: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年,卷(期): “”(4) 分类号:B81 关键词: 

上一篇:祝福唯美的句子下一篇:读书小博士家长推荐信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