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

2024-08-15

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精选10篇)

1.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 篇一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1.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2.出示另一种方法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 篇二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目标偏离

数学广角的内容安排是从低段形象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高段抽象思维,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呈螺旋上升结构,逐步深入。我们的小学数学主要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 与实践四 大部分 ,很多老师 由于是教材 理解不到 位 ,目标发生 偏离 ,误认为“数 学广角”属 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就呈现出一种“实践课”,局限于一 些具体问 题的教学 ,不注重数 学思想方 法的抽象和概括。

(二 )教师重方法 ,轻操作探究过程

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处于较低层次。不少教师欠缺“数学广角”这部分知识,不能很好地处理 ,认为这部 分内容难 度大 ,考试很少 涉及 ,未来方便 和省事,在教学中采取直接灌输的方法,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把方法直接当成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没有自主操作和探究的过程,对方法不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无法达到设计意图。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 )准确定位数学目标 ,落实教学要求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一个新的尝试和新的亮点。“数学广角”重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数学目标。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时,采取的是直接灌输的形式,让学生记住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方阵中种的公式,然后再进行例题训练。虽然此内容教学最终是要学生运用公式答题,可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公式的形成,而且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那么教学要求也是不同的。本单元是要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认真做到两个“序”

1.读懂教材编排的“序”

数学广角的教材编排是有序的, 教师应该读懂其中的编排用意, 它渗透的教学思想是由浅入深的, 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比如在低端数学广角是一些基本和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有序的思考,数形结合,等量代换,集合思想。到了高段,侧重于介绍与一般常见的解决问题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四上的“烙饼问题”“排队问题”体现了运筹思想、对策论;四下的“植树问题”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五上的“数字编码”体现了数字编码思想;五下的“找次品”体现了优化思想;六上的“鸡兔同笼问题”体现了假设法思想方法。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编排的顺序应该注重空间和时间重叠的角度,注重教学手段直观性的角度。

2.遵循思维过程的“序”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从实际问题出手,让学生体验具体的过程,而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凭空让学生记住知识点, 这样学到的知识是机械的,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到生活中。

(三 )做到三个“让”

1.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

“数学广角”之所以新不是简单地从它的出现时间长短计算的,而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这个理念。教学内容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产生的, 这样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质资源,而不能忽视这个资源,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之间存在着矛盾,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经验,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虽然“数学广角”与奥数不一样,但很多内容都是过去竞赛或培优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注重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和获取,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 让学生体会隐藏在事例之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应用。

3.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3.基于数学广角 提升数学素养 篇三

一、培养数学意识——选好提升学生素养的切入点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数学意识是数学素养中的数学观念品质的表现形式,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

【案例1】 四上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片断

(一)情景导入,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

生:烧饭。

生:烧饭·那是劳动课,今天应该讲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吧!

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那么我们来看看小丽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小丽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饼的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锅里每次最多只能放两个饼,一共要烙3个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师:烙一张饼要多少时间·(6分钟)烙三张呢·

生:一张饼3分钟,烙三张要18分钟。

生:一张一张烙太费时间,先烙2张,再烙一张,要12分钟。烙第三张时,锅里只放一面。

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就是求烙3张饼所需最少的时间,12分钟烙好,烙第三张时,锅里只放一面,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也许不是最少时间。

师:有道理,那么烙3张饼可以怎样烙时间最少呢·

(二)活动操作,探究规律

让学生用硬币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边烙边说:

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我的烙法只用9分钟。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哦,我知道了,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也就是锅里不能空,这样时间才会最少。

继续探究:烙4张、5张……10张饼呢·小组合作,把表格填写完,并讨论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延伸: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时间·

生:要想时间最少,锅里不能空,可以用总面数÷最多烙的张数×每面烙的时间=最快时间。

数学意识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但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能简单地代替数学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有数学意识就是能够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数学建立起联系,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看待事物,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能从厨房里感受到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数学意识活动是一种思维过程。通过小丽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引发学生进行表层思考:①怎么烙比较节省时间·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做到把每一种方法都表示出来,罗列出烙饼的种种可能,并算出所需时间。②比较:时间浪费哪了·让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判断,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思考:①怎么安排才能每次都烙2张饼·让学生自主摆一摆,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诱发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在反思中完善发现形成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②探究:烙4张、5张……10张饼呢·引发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从一般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演绎推理: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要烙的饼的张数的单数,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再拓展到每次可烙多个饼的情况。通过从未知到已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数学到思维等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考方式。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首先训练学生使其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为数学探索与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感悟数学思想——寻求提升学生素养的突破点

数学教学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人教版实验教材编排的“数学广角”独具匠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2】 六上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鸡兔同笼问题都会解决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养吧,就是放在一起养,也没谁去数头数脚做这种无聊的事。我们的老祖宗干嘛煞费苦心地研究来研究去的,一千多年过去了,还作为宝物似的流传到今·“鸡兔同笼”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吗·”( 课件显示:“鸡兔同笼”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一)初步建模

1.据资料显示,日本人也研究鸡兔同笼,称它叫“龟鹤问题”。

(课件动态出示:龟鹤同游,共有40个头,112只脚,求龟、鹤各有多少只·)

思考: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2.学生试做后,交流算法。

比较后得出:“龟鹤同游”和“鸡兔同笼”是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

3.老师昨天晚上还看到这样一首儿歌。

课件动态出示:一队猎人一队狗,两列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五十五,数脚共有一百九。

我们研究了鸡兔同笼、龟鹤同游,也来给这首儿歌取个名字·

看了“人狗同行”的儿歌,和“鸡兔同笼”比较,你有什么话想说·

虽然把猎人看作鸡有些不雅,但是从研究的角度大家确实是找到了他们数量上的联系。课件动态显示:猎人——鸡(两只脚)狗——兔(四只脚)

4.回想一下,从“鸡兔同笼”到“龟鹤同游”,再到“人狗同行”,你发现了什么呢·

课件再次显示:“鸡兔同笼”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师小结:鸡兔同笼不只是代表着鸡兔同笼的问题(老师在课题上加上双引号),它就好像是一个模型!(板书:模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它的影子。想想看,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变化成什么问题·

(二)强化体验

拓展

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有23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几辆·

这个问题和我们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有联系吗·

(课件动态演示:将自行车换成鸡,将三轮车换成3只脚的“怪兔”)

师:同学们真是联想丰富,把兔子给“整成”了3条腿。看来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包括4只脚的兔子,还可以是3只脚的怪兔。你能把这个题目改成“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吗·

(显示:鸡有2脚,怪兔有3脚。共10头,23脚。鸡有多少只·怪兔有多少只·)

看来“鸡兔同笼”中的“鸡”和“兔”也可以转换成好多脚的“怪鸡”和“怪兔”。能联系实际举个例子吗·

数学模型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答和应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对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在解决了鸡兔问题后,进行质疑引思,鸡兔同笼有什么独特魅力。从而引出“龟鹤问题”、“人狗同行”,通过比较得出它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不仅仅代表鸡兔同笼,它是一种模型。这一环节作为初步建模,让学生去理解、识别模型,从而达到同化的作用。再进行强化体验,出示“车轮问题”对鸡兔同笼进一步拓展,这个拓展是从“正常的鸡与兔”拓展到“怪鸡与怪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很多只脚的鸡与兔”的鸡兔同笼问题模型。这样的拓展过程无疑是进一步抽象的过程,是对模型进一步深刻理解的过程。最后设计开放的应用体系,带领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出发,研究解法,并上升为一种数学模型,最后进行广泛运用。如果在学习各种数学问题时能有“模型”的意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拥有了学习数学的灵魂。

(三)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强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落脚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应用主要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的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所以在教学我们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数学广角”时,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在问题解决之后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了植树问题的解决策略后,可设计有植树问题变式的问题,如装路灯问题、上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排队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并从中应用和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此外,再向学生简单介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例:如运输化问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时间控制问题等。是学生进一步了解可体会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丰富和神奇,领略数学的博大和精深,激发他们去研究和探索数学的奥秘。

4.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4、在各位老师的评课之后,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孩子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有了一些很深的感触。感触一:

在贴水果图的游戏上,我的目的是为了让两个孩子可以在黑板上抢起来,从而出现冲突,因为有一部分是两天都进的水果,应该贴在中间,可是在课堂上的效果恰恰是两个孩子没抢起来,一个在找图片,一个在站着,我突然在想,上台的两个孩子性格都很柔,尤其那个小女孩,这个是不是影响到我这个环节的一点点因素呢? 感触二:

最后一个拓展题,班里面很多孩子在学完今天的集合圈后,依然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去画集合,原来连线的依旧连线,原来画大括号的依旧画大括号,完全没有把今天研究的集合圈表现出来,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我很茫然。。

5.《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及反思 篇五

《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课后反思)

款庄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04-10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体会集合思想。教学方法:调查法 合作讨论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姓名卡。教学过程:

一、结合班级,初悟重复。

通过调查本班孩子最喜欢吃肉和蔬菜情况感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善用例题,情景引入。

师:咱们班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孩子,展示咱们运动能力的时候到了,看学校大队部的通知。

出示例题(课件)。(1)、提出问题(2)、讨论问题(3)、探究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观察释疑。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名单,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发现:三名同学重复了。(2)提问:重复的怎么表示?

2、巧设集合圈(点名参加活动),生成维恩图。

3、理解维恩图。(1)介绍维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维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2)、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左边部分:只参加跳绳的同学共6人。右边部分:只参加踢毽的同学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同学,共3人。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4、用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1)认真观察这幅图,要想求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同学的总人数,还可以怎么列式?

(2)列式:8+9—3=14 5+3+6=14„„.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完成“做一做”的两题练习。

2、解决课本106页第1题.五、知识延伸

1、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我们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提示:教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2、解决生活中进货、卖蔬菜、参加竞赛等问题。

3、生活中的座位问题、排队问题:小明坐在第五组,从前往后数,小明坐第3位,从后往前数,小明坐第6位,第五组一共有多少

人?

4、脑筋转一转:一共有三个人,却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谈收获。

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叠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跳绳的 参加踢毽的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8+9—3=14(人)

5+3+6=14(人)9—3+8=14(人)8—3+9=14(人)

《 数学广角——集合》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本节课设计时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错做、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现实情境的创设。

1、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先以学生喜欢的“吃蔬菜和肉”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叠,初步感悟事物的双重性,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解释应用,解决矛盾。

在构成认知冲突时,教师首先出示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统计表,收集学生名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3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有参加了踢毽活动,从中得到准确的数学信息。然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感悟,为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结合真实学习生活事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从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算式,通过展示自己的算式,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存在许多不足:

1、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6.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 篇六

执教者:王村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集合”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PPT。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游戏呈现—— 脑筋急转弯,激发情趣。

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两个爸爸”解释为爷爷是爸爸的爸爸,爸爸是我的爸爸;“两个儿子”解释为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我是爸爸的儿子。所以是3个人。)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1、预学呈现,自主完成,交流汇报(1)呈现预学,自主完成。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子比赛的学生名单。

①参加跳绳的学生有()人,参加踢毽的学生有()人。②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有()人。(2)交流汇报说理由,集体评议。

(3)进一步设问,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想一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4)指名交流分析并展示,给予充分肯定。

2、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渗透“集合”思想。(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图示法进行分类。

(2)自主观察,完成分类,汇报交流并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交流分类后的观察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4)集体交流发现,自主完成上面的疑问。

想一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5)指名汇报“分析”,集体评议,加深理解,板书列式。方法一(基本方法):9+8-3=14(人)

(“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参加踢毽的学生数”-“重复的人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二:6+3+5=14(人)

(“只参加跳绳的学生数”+“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三:9+(8-3)=14(人)

(“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四:(9-3)+8=14(人)(“只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三、巩固应用:

1、方法一:5+5-3=7(种)方法二:2+3+2=7(种)方法三:5+(5-3)=7(种)方法四:(5-3)+5=7(种)答:两天一共买了7种菜。

2、小调查

我们班共有同学20人,去过处女泉的有()人,去过梁山的有()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1)当堂调查,补充题目。

(2)自主提问,鼓励肯定,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集体解决所提问题,加深“集合”思想的理解,锻炼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延伸及作业布置

1、求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教材106页第一题

3、教材106页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6+3+5=14(人)9+8-3=14(人)9+(8-3)=14(人)(9-3)+8=14(人)

7.对“数学广角”教学的冷静思考 篇七

一、“数学广角”各册内容的编排与意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探索用给定的数字卡片可以摆多少个两位数的活动, 猜一猜小朋友手里分别拿着什么书、什么花的游戏。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上衣裤子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用给定的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足球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球。

这两册的内容蕴涵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这些思想与方法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用画图表示语文和数学小组的人数以及重复的人数, 体现了集合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开始学习数学, 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还安排了等量代换例子, 如一个西瓜几千克?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体现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它也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如:烙饼时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按怎样的顺序卸货使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等, 都渗透了简单的运筹思想。在这里, 只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佳的方案,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 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佳方案。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植树问题。让学生初步会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教材117页例1渗透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遇到问题合理猜测——举例验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构建数学模型。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认识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编学号等简单的数字编码的知识。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事例, 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不仅能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 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此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 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抽屉原理”, 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形式表示出来的。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 体现了数学证明, 这也让学生初步经历了“数学证明”的过程。教学不必过于追求“说理”的严密性, 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

二、“数学广角”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内容都是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形式, 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所以, 数学广角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

(1) 不是直接地“告诉”。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贪图省事、方便, 把方法直接地讲解给学生听, 让学生不经过思考、探索就获得答案。这样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的答案,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会一知半解的,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 有的教师教学“找次品”时, 就直接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 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3个称一次, 9个称2次, 27个称3次……”。这种避开活动过程“从繁就简”的做法, 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 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

(2) 不可拔高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 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教师认为“越深入挖掘教材思维训练的层次就越高”, 正由于这个误导, 许多“数学广角”课堂就上成了“奥数训练课”。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搭配问题”中, 引导学生抽象出“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并加以比较。这样, 将“组合”和“排列”的概念提炼出来, 这是不可取的。

(3) 不可只面向优等生。

由于数学广角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数学课, 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参与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 不可过于追求生活原型。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过度追求生活化会导致“数学味”淡化, 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数学广角”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数学广角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数学广角”与应用题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应用题虽然也注重联系实际, 但主要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呈现的大多是答案唯一的问题, 往往缺乏开放性;传统的应用题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主要是解答书本上的问题;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过程很大程度上成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方法—运用解题的模式进行解答”的过程。而“数学广角”教学强调体验和抽象的过程, 呈现的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 而是需要积极思考, 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抽象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的同时, 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广角”与奥数的关系

尽管“数学广角”中有许多内容原本是奥数的内容, 如“抽屉原理”“找次品”“找规律”等, 但数学广角和奥数又是不同的。奥数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 是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的拔高教育;而“数学广角”面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是大众教育。奥数难度偏大, 数学广角难度偏小。奥数注重的是思维训练, 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进行题型套路教学;而“数学广角”注重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经历、体验、感受中,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开发智力, 提高数学素养。

3.“数学广角”与数学思考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样, “数学广角”教学也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当然, 这四个目标的分量不会是一样的, 显然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思维含量较高。因此, 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特别是对于数学思考应达到怎样的层次, 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准确的判断, 既不能过低, 也不能过高。

4.“数学广角”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8.《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2.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1角、2角、5角的纸币;数字卡片1、2、3;每组一张表格;每人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

1.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小导游大头儿子已经出来迎接我们了。看!------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小朋友,很高兴见到大家。接下去的时间我将带着你们好好去参观参观数学广角。但是每位小朋友需要买门票才能进去。儿童票每张5角,你们带钱了吗?请大家拿出钱袋,准备好5角钱。)

2.大头儿子说了,要5角钱才能进去,那么小朋友,你想怎样付钱买票呢?

3.拿出钱袋,自由地摆一摆。

4.展示学生不同的拿法(板书)

(1)1张5角;(2)2张2角和1张1角;(3)1张2角和3张1角;(4)5张1角。

5.把你的付款方式给同桌看看,让他帮你检验一下。

6.5角钱有那么多拿法,真棒!既然钱都准备好了,我们就买票进去吧。

二、多种活动,体验新知

(一)感知排列

1.老师代表大头儿子对大家的到来再次表示欢迎,请小朋友们先到“数字宫”做个摆数的游戏好吗?-----课件出示:我是数字宝宝1,我是数字宝宝2。小朋友,你们知道把1和2组合在一起,能变成什么新的数吗?(用数字卡片自由摆一摆12、21)

2.你们看,现在数字宝宝3也来了——课件出示;在1、2、3三个数中选其中的两个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

3.还让大家摆两位数,你能够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要求:——小组3人合作:其中2人摆数,1人记录

4.动手操作,加强合作。

5.交流、投影展示(请学生代表自己说一说):漏了吗?有没有重复?

(二)探讨排列方法

1.刚才有的组摆出(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摆数时不漏掉数、也不重复呢?

2.3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总结交流。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先摆12、颠倒21;再摆23,颠倒32;再摆13,颠倒31,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

(2)老师也有一种方法:1放十位:12、13;2放十位:21、23;3放十位:31、32,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 (板书:12;1321;2331;32)。

4.看来啊,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

5.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摆一摆。

(三)感知组合

1.刚才小朋友3人小组合作得非常成功,互相握手表示祝贺好吗?注意:每两个人只能握1次手,小组3人一共握几次手?——在组内自由握手。

2.请2组小朋友汇报。

3.请这2组上台表演握手。

4.排数字卡片时用3张卡片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1.大头儿子见大家合作得这么愉快,想请小朋友到游艺宫里走一走,看场乒乓球比赛。你想去吗?

2.看比赛前有个小运动员想请小朋友帮帮忙------课件出示:玲玲配衣服(小朋友,大家好!我是玲玲,我将参加一场乒乓球比赛,你能帮我配一套衣服吗?)

3.同桌相互讨论:有几种搭配方法?

4.课件展示4种搭配好的衣服。

5.哪种是你最喜欢的搭配?为什么?

6.那么这套衣服就给玲玲吧。——课件。

7.如果每两位运动员只打一场比赛,那么3个人可以打几场比赛——课件2。

8.写上姓名以示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配一配。(投影展示)。

9.如果老师这个候补运动员也参加,现在就有(4)个人,假如每两人打一场比赛,一共可以打几场?(6场)——请3名学生上台,再加老师排排看。

四、总结

9.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 篇九

导学案设计课题 集 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集合的意义,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便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埋下伏笔。接下来出示例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神奇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正地做到了自主探究、不断创造,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1.课件出示: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揭示原因:因为只有三个人)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1.怀着好奇的心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把西瓜、土豆、黄瓜、香蕉、南瓜、豆角、菠萝、柚子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3.结合学生讨论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维恩图”解决重叠问题。(课件出示“维恩图”)(1)认识“维恩图”,结合例题探究“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①两边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 ②三个问号所在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维恩图”,探究解题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题方法。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总人数 对应算式:6+3+5=14(人)5.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观察统计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根据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选代表汇报方法。3.(1)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维恩图”并探究解题的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明确解决集合问题的不同方法。

2.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

3.有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1题。2.完成教材107页5题。

1.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4.三(1)班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5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2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四、全课总结。(4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集 合 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0.三上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篇十

一、教学现状分析:

本班50人,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积极性高,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太主动,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经过一学期的整理比较扎实。但两极分化仍然较为突出,85以上的学生基本25-30人左右,70分以下的学生也有好几个。85分以上的学生大都思维较灵活,表现力强,作业做得整齐美观,正确率高;70分以下的主要表现在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注意力不够,书写普遍差。不及格的同学有2-5人左右。全班学生整体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等情况。另外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二、复习内容:

以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主,适当补充拓展,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应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具体目标:

复习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及笔算法则;比较熟练笔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带余除法),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并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口算整千加减整千或整百,进行简单的估

算。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计量过程中养成严谨、仔细的好习惯。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24时计时法,会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刻,会推断经历的时间。

6、观察物体与周长的理解、计算。这部分内容包括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用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较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统计与可能性、联系生活中进行推理。掌握几种统计的方法。

8、认识分数,知道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

(1)复习时要抓主“知识点”,连成“知识连”,形成“知识网”。

(2)复习时在学生“求同”的基础上,鼓励“求异”。例如提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组成各种问题;联系生活由学生编制数学问题。

四、复习重难点:

(一)复习重点:

1、计算,主要在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和计算品质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2、解决问题:

(1)从图片、文字、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审题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从题目中提炼,在练习中熟练。

3、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二)复习难点:

1、24时记时法,主要体现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计算经过的时间;

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应用解题;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释现象,提出问题等。

五、复习方法:

1、重基础,再提高,全面反馈。

2、贴近实际,专题复习,加强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各个击破。

3、找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缺陷,综合提高,内化知识结构,增强主体全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总复习中要以精讲为导向,师生齐心,面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六、复习措施:(附本组学困生名单及相应措施)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班学生的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情况。针对本班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点有面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计算部分:

A、口算: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

B、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

2、解决问题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计量单位部分: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学困生名单:

张婷,李杰,徐进,赵斌,张根荣,汤勉,沙素琴等。

七、复习时间安排:

1、整理和复习(4课时);

2、综合检测和试卷分析(6课时左右);

3、整合和优化,补充和拓展(3课时左右)。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下一篇:秋季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