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024-08-18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精选8篇)

1.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一

1、什么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简称评估),是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宏观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标准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进行的综合测评,也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

2、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近几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连续扩招,规模的扩大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全面趋紧,这势必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教育部决定对全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3、评估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过系统地搜集学院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作出判断,形成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评估结论。

4、评估的本质是什么?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院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

5、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1)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职业学院设置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院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2)教育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管理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评估理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评估理论,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和系统方法在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工作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是评估工作的直接依据。

6、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有哪些?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主要文件有三个,一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二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三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

7、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教育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评估的明文规定是什么? 高等学院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9、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院、以德治院的统一,以能否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评价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准,引导学院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10、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1)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是通过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规范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优秀学院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增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发挥评估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

(2)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质量保障机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制度;积极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估理论和制度体系;改善与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公布,发挥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与监督作用,为用人单位择人用人提供信息依据;促进学院主动服务社会,把满足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

(4)应对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1、评估的意义? 通过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进学院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院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2、评估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建”就是以评估工作带动学院各项建设和发展;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工作推动学院的改革与创新; “以评促管”就是要通过评估更新学院的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说明评估只是手段,通过评估工作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最终的目的。

13、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评估专家组对学院评估,一般把握如下原则:

(1)学院内部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被评学院学生和教师对本院评估相结合。通过内外结合的评估,有效地促进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2)条件、过程、目标、结果相结合。既要重视“硬件”条件,更要注重“软件”建设;既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即更加重视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的结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3)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评估一定要抓住重点,对重要指标予以特殊控制。

(4)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既重视学院的现实状态,更要重视其与时俱进的状况,重视其发展过程的进步程度与今后的改革发展趋势。

(5)符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院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院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院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抓住三个“符合度”,有助于实现学院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防止千院一面的趋同倾向。

(6)规范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强调学院开拓创新,办出特色。

(7)注重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效率和效益相结合。

14、评估正确的导向应当体现在哪里?

(1)导向就业;(2)导向依法自主办学;(3)导向创新;(4)导向卓越。

15、评估的方式是什么?

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制定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评估,教育部进行抽查。

16、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评估的重点是要考察学院是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考察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基本建设情况,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建设情况。

17、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其内容是什么?(1)学院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2)学院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3)学院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18、评估的程序是怎样进行的?(1)学院自评;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成员对被评学院上报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核;(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到学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4)省级评估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5)学院根据公布的评估结论和专家组的考察评估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6)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组不定期对省级评估结论进行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19、学院的自评工作有哪些?

(1)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评估的文件,准确理解《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本精神,掌握各评估指标及观测点的内涵与等级标准,以及学院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2)认真回顾总结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落到实处。

(3)按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和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系统地搜集、整理、提供主要信息。提供的资料可分两类:一是各评估指标的依据材料,需单独成卷供专家组审阅;二是其他背景材料和原始材料需列出目录备查。

(4)组织院内专家和干部、教师,按评估指标和观测点的权重系数进行分项自评赋分,并提出各二级指标的自评等级建议。必要时,组织专门小组,系统总结学院改革创新成果,确定学院特色或创新项目,撰写特色或创新项目的论证报告。

(5)填写学院自评结果汇总表和学院分项自评结果一览表(内容包括指标名称、自评等级,评定该等级的依据说明、证据或佐证资料目录四个方面)。

(6)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由学院党政领导审定,最终形成学院的《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学院概况(沿革与现状);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特色或创新项目的简要说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自评材料和数据的准备应本着实事求是、少而精的原则,充分体现针对性、原始性、真实性,不允许临时突击补充和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对于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将严肃处理。20、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时采取哪些步骤? 专家组考察评估时间一般不超过4天,必须完成以下环节的考察评估任务:(1)听取学院自评报告;

(2)参观考察学院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3)查阅资料;

(4)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5)听课;(6)个别访谈;(7)召开专题座谈会;(8)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测试;(9)学生专题研讨会;(10)专业剖析;

(11)专家组全体会议,在各小组汇报基础上,经过民主讨论,由各位专家分别赋分,综合汇总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与评估等级,投票确认特色或创新项目,形成专家组对学院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和评估结论建议;

(12)专家组工作小结,并安排评估材料上报及归档工作;

(13)召开考察评估情况通报会,由专家组长代表专家组向学院及其主管部门领导反馈考察评估意见,各位专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听取学院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不宣布评估结论建议)。

2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少项指标?包括7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其中重要指标8项)。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院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3.2实践教学条件▲ 3.3教学经费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4.2课程▲

4.3职业能力训练▲ 4.4素质教育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5.2质量控制▲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6.2就业与社会声誉▲ 特色与创新项目

注:上表中打“▲”号的二级指标是重要指标,共8个

22、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少个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

包括15个二级指标下设36个主要观测点:(1)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2)教育思想观念;(3)教学中心地位;(4)产学研结合;(5)学生与教师比例;(6)专任教师结构;(7)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8)质量;(9)建设与发展;(10)教学行政用房;(11)教学仪器设备;(12)图书馆及校园网;(13)体育运动设施;(14)院内实训条件;(15)院外实训基地;(16)职业技能鉴定;(17)经费保证情况;(18)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19)专业设置;(20)教学计划;(21)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2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3)教材建设;(2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25)实践训练体系;(26)职业能力考核;(2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状态和效果;(28)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情况;(29)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30)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31)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32)职业能力;(33)必备知识;(34)基本素质;(35)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36)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3、评估有哪几种类型?其结论有哪几种? 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选优评估,一种是合格鉴定。已有至少三届毕业生的学院可以申报选优评估;

评估的结论为四种: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未满三届毕业生的学院可申报合格鉴定,结论为两种:合格和不合格。

评建办 2008年1月20日

2.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二

一、人事人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 可以说大部分人都还接触不到这方面的内容, 甚至是对自身的档案都不是很了解。另外,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事人才档案只有不丢失、不泄密就可以了, 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保管存储, 并没有太大的技术性。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下, 人事人才档案管理人员难免处于应付了事的工作状态, 进而难以为干部队伍的高水平建设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2.管理模式由漏洞

管理力量薄弱、工作水平较低、管理理念落后这是当前人事人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甚至还有大部分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业务培训, 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度还不高, 不熟悉业务开展的步骤, 不能及时收集、归档、整理、装订人事人才档案资料, 有一些单位部门的管理设备不齐全, 管理的方式也比较落后, 调阅档案的方式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 整体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3.人事人才档案资料的收集缺乏力度

(1) 人事人才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制度不完善, 工作执行力度较差, 资料收集即归档工程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不能从多个工作角度切入。

(2) 所收集的档案资料不是很全面。

(3) 部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

人事人才档案资料本是具有客观事实、具有较强证明性的载体。但是在实际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当中, 不乏雷同和形式相同的材料存在, 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都是千篇一律的, 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每一个人的正式情况和个人特点。也正是这些情况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人事人才档案的整体质量, 拉低了档案的使用率。

4.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人事人才档案管理缺乏信息基础等高兴技术的支持, 就算有相应技术的支持但是管理效果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并无太大帮助。

5.档案利用工作水平较低

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利用这些档案资料, 将这些档案中的信息服务于相应的业务工作, 当相关部门来对其进行档案调阅时能够准确提取到相应的信息数据。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 档案利用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各项工作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力度的有效途径

1.强化管理工作意识

提高对人事人才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度, 逐步加强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效果, 将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项目讨论工作日程当中, 创建专业的人事人才档案管理领导小组, 配置专业的人事人才档案管理技术人员, 定期定量的开展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检查、督导、指引和发现解决问题等工作, 从不同的技术角度出发, 进一步规划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科学建设角度。

2.做好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建设

加强人事人才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的各项设施, 首先就是要创建防火、防潮的档案资料放置库房, 配置专业的防盗柜, 在库房内部还应该配置防火、祛湿、空调等设施, 最后还应该制定全面多角度的防盗、放光、防火、防潮工作管控预案, 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3.组建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

从多个方面加强人事人才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对其定期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 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和更新自身的管理技术和业务知识, 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进而从侧面逐步强化人事人才单干管理的技术高度。

4.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够让一项工作做的更好, 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亦是如此。结合现有社会对人事人才档案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档案材料收集和归档转库等工作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从而更好阻止虚假材料的进库, 提高了人事人才档案实际使用的质量, 确保了每次调查档案文件的有效性。

5.科学的收集人事人才档案资料

人事人才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必须要科学客观, 提高所收纳人事人才档案的质量, 同时话应该及时收集与档案相关的各类资料, 对其认真的识别和分析, 如果存在不符合归档的资料在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这不仅确保归档材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保证了人事人才档案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真实性。

6.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时推动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创建科学的人事人才资源数据库, 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事人才档案资料的作用, 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 进而将人事人才档案资料的实际意义充分展现出来。这也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人事人才档案信息资料的需求。使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 将传统的纸张人事人才档案资料数据化处理, 然后把转换为数据的人事人才档案资料存入相应的信息数据库中, 另外还应该做好相应的管理创新工作, 进而提高人事人才档案管理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单位各环节的改革发展, 给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因此,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些机遇, 促进观念上的创新, 按照相应的发展趋势, 走好正确的发展道路。

摘要:人事人才档案是记录一个人成长发展、工作阅历、政治面貌、作风品格、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主要载体, 装载着每一个人大部分的凭证资料。同时这份资料也是相关单位和企业人事管理部门考核、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做好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 才能够对人才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本文就将从现有的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出发, 阐述人事人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针对问题特点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宝珍.浅谈如何提高人事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J].才智, 2012, (35) :336.

3.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三

一、国有企业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

国有企业要抓好人才工作,就要在人才投资、人才配置、人才使用方面下功夫,在政策、制度、规划等宏观层面提供协调和服务保障。

(一)人才投资

加大人才投资力度是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要制订周密的投资规划,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培育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人才配置

必须正视并解决人才优化配置问题,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区域、部门壁垒,促进人才流动,构建流动自由、布局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供有利基础和条件。

(三)人才使用

要健全合理规范的人才管理机制,科学地评价和使用人才,通过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使人才优胜劣汰,流动有序,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国有企业人才工作方式方法

(一)把握政策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

1.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回报最高的投入”的工作理念,努力在国有企业中形成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导向,率先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争取跨越式发展的主动权。

2.要突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正确把握人才工作的方向性、体制性问题,抓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谋划,制定《国有企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人才队伍。

3.要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要统筹考虑、设计人才政策的框架体系,规范人才政策出台的程序和规则,做到相互配套、有机衔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严肃性,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人才工作政策,为企业人才工作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优化环境,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1.搭建平台,让人才充分发挥才干。真正实现让能干事的人才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才有地位,有效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2.建立激励关怀机制。要牢牢把握激励关怀这个重点,健全完善相关人才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党员干部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通过政策支持、权益保障、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三)提供人性化服务

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好人才队伍进口关。

2.以工作业绩为标准,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考评办法,科学考评员工实绩,让员工的能力素质通过实绩考评显现出来。

3.以能力实绩为导向,加大竞争性选拔人才力度。应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讲台阶而不拘泥于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为优秀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舞台。

4.以增长才干为目标,强化实践锻炼。积极引导人才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成长进步。

(作者单位: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有限公司)

4.如何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篇四

如何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笔者通过对《李源潮: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 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文的认真学习,仔细思考后,认为要提高党管人才工作的水平,必须紧抓时机,具体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凝聚人才,更好地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党管人才原则是指导我国人才发展的根本原则,是新时期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的创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第一,解放思想、废除陈旧迂腐的观念。

就基层组织而言,其中影响和制约人才发展的外界干扰条件还是很严重的,“羊头配狗尾”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大学本科学土木工程的人员在从事畜牧兽医专业工作,助理农艺师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所以各级领导要把研究和宣传人才新思想新理念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十项重点人才工程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管人才”、“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等理念,杜绝怀才不遇、有才倒不出的现象,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第二,注重谋全局、抓大事、出效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基层党组织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作用,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具有高等职称人员、技术人员等人的积极性,将人才计划的各项任务具体落实到实处。

第三,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有效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要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就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以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主次先后,加强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皮拉力乡孙苏新

5.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五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考察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6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06]15号文件)精神,受四川省教育厅的委托,专家组一行8人(其中省外专家2人),于2006年5月15日至2006年5月19日对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

专家组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

省教育厅、宜宾市委和市政府对本次考察评估工作高度重视。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宜宾市委副书记梁熙扬、宜宾市委宣传部部长吕晓莉、宜宾市政府副市长刘晓晨以及省教育厅、宜宾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先后亲临学校,对评估工作给予了各方面的关心和指导。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自评和建设工作,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投入到这次评估工作中去,并为专家组的考察评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工作条件。

考察期间,专家组听取了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罗建平院长关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汇报;察看了学院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训场所;查看和审核了有关资料;随机听了23门课程(含实验实训课);分别对学校的有关领导、中层干部、系部负责人和教师共28人次进行了访谈;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举办了以“宜宾名特优产品与旅游发展”为主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随机抽取83名学生进行了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测试;根据学院规模和抽样要求,对150名教师和380名学生进行了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剖析了数控技术和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两个专业;对两个专业的18名教师和32名学生进行了专业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2个校外实训基地;走访了所有教学系、部;调阅了学生试卷、毕业设计和其他佐证材料,多方面收集信息,并经过反复认真分析研究,形成了以下考察意见:

一、总体印象

2002年,原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成人中专三校合并组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在省教育厅和宜宾市委市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学院教育教学事业。依托宜宾,面向市场,树立“以德为魂、以能为本、特色鲜明、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形成“以工为主,工农经管相结合,建设现代工业、工程、信息、生物、管理技术的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近三年来先后专项拨款、多渠道筹集学院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增加学院人事编制160人,新征土地210余亩,控规学院建设用地1245亩。

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评估工作。2005年初,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迎评领导小组;指导学院制定并组织专家论证评审了“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已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和批复。

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成绩

1.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团结进取,作风务实、锐意改革,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和办学思路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赞扬。

2.学院办学定位准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依托宜宾地区进行办学,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思路,以建设四川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四川省高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3.近几年来,学院多渠道筹措数千万元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使学院面貌发生了很

大变化,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4.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院四年多来,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在提升教师学历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学院各部门能积极主动为教学服务,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5.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面向宜宾地方经济建设,走校企结合之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有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养殖与加工技术2个四川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等7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积极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茶叶加工技术》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6.学院在不太长的高职高专办学历程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社会声誉逐年提高。

学院积极进行学分制改革探索,是四川省首批高职高专学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有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学院学分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7.学院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建立校内5大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83个校外实训

基地,满足了学生的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可承担35个工种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满足了学生技能培养与鉴定的需要。

8.学院秉承七十多年职业教育传统,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更新办学理念,转变运行机制,面向地方产业经济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办学,形成了德为先,能为本,面向地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工作建议

1.由于历史原因,学院原有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建议宜宾市委和市政府继续加大对学院的政策支持,并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要继续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专家组

6.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六

在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中,技能测试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评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要求,以及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技能测试的可操作性,参加技能的学生样本数的可靠性,院校之间的可比较性,技能测试分两部分:一是基本技能测试;二是专业技能测试。

一、基本技能测试:计算机应用基本操作

1.要求:

(1)抽测的对象为非计算机类学生。

(2)抽测的对象拟为在校二年级学生为主,他们已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应用操作。

(3)专家自带测试题,也可从学校的试题中选择。

(4)要求被评估院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积极配合。

2.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本操作是作为被评估学校的基本技能的必测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提高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数学、外语一样已成为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而言,考核其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应重在操作和应用。即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高职学生应掌握如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

(1)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计算机病毒与防护、计算机网络概述、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

(2)掌握典型操作系统的常规操作和应用

目前使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常规操作包括:窗口、桌面图标、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操作,个性化操作环境设置(如设置桌面背景、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等)。应用能力

包括:文件或文件夹的选定、创建、复制、移动、删除及重命名,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文件或文件夹的搜索,磁盘的 操作与管理,以及常用附件(如计算器、画图、造字等)的使用。

(3)掌握典型的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目前常用的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主要是Office 2000和Office3EP(Office 2002),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和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对Word的操作要求:掌握文本编辑、格式设置及页面设置,掌握表格、图片和公式的应用,掌握样式和模板的概念及应用,掌握邮件合并工具的应用。对Excel的操作要求:掌握工作表的建立与格式设置,掌握工作表中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掌握图表的建立、编辑与格式设置,掌握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及透视分析。对PowerPoint的操作要求: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掌握幻灯片的编辑、修饰与美化,掌握幻灯片的放映与动态效果设置,演示文稿的打包与释放。

(4)掌握Internet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要求:了解Internet发展概述及TCP/IP协议,掌握IP地址和域名的格式,掌握应用浏览器进行网上漫游、保存信息以及搜索资料的方法,掌握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及收发与处理E-mail,掌握制作网页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制作简单网页的方法。(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编程技能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之后,大多数专业均要开设与程序设计有关的课程,如果学生缺少程序设计的概念和训练,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就很难进入状态。例如,在可视化编程软件VisualBasic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具有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对于教师在讲解控件中使用的命令语句将非常容易理解,不会出现全“新概念”的现象。

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步骤、算法表示,掌握顺序、选择及循环三种程序结构的编程方法。

二、专业技能测试

1.原则

(1)根据院校的办学特点、学校的行业背景、学校的办学特色。

(2)根据院校的专业特点、学校专业分布、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的情况。

(3)根据院校的办学条件、开展专业技能测试的可行性。

2.要求

根据上述原则来确定专业技能的测试内容。具体测试方案的制订应考虑如下几点:

(1)要与被评估院校的实际紧密结合,听取被评院校的意见。

(2)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院校的办学水平。

(3)能反映学生实际具备的技能。

3.内容

(1)以行业作背景或专业大类作参考,从被评估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选择。

(2)下列几类专业的技能测试题供参考

①土建类:实地测量实习。

②计算机类:计算机编程(程序设计)实训。

③电子电气类:电子电工实训。

④经济商贸类:会计电算化实训。

⑤机械类:数控编程、操作。

学生专题研讨活动参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生研讨活动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评估专家根据开展研讨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衡量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外语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

学习专业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社会价值。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能够广泛收集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研讨活动应是注重能力立意,注重知识应用,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设置以现实问题立意的题目,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性的。此目标分五条:

(1)能够广泛收集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2)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释说明和处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或通过自学对有关见解、技术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能够主持方案实施的计划、协调、控制的组织管理工作;

(5)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可在较宽的范围内了解专业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推陈出新。

三、研讨范围及主题

研讨活动与专业教学中的考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同的是专业教学中的测试主要是针对某一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研讨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分别或同时对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研讨活动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内容,详见各院校专业教学大纲。

主题要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研讨主题及材料注重能

力立意,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注意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体现语言表达能力、数字演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外语和创新能力。主题和材料可不拘泥于大纲,强调与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强调情景和知识应用性,联系实际,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强调更加注重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解决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现实问题,也包括解决未知问题。

四、研讨形式及要求

(1)研讨时间:研讨题目及相关材料提前2天交给学生,学生准备时间为1天半,集体研讨时间为半天。

(2)从学生中随机抽出30人,每3人一组,其中:主发言一人,补充发言2人,发言时间15分钟以内。

(3)每人至少收集2篇与主题有关的材料。

(4)每人撰写一篇材料,字数不少于2000字,并用外文写摘要;用中外两种文字撰写发言提纲。

(5)学生撰写的材料文体不限,可以是案例分析、技术方案、调研报告、论文,也可以是其他文件。

五、研讨题题样:

题样I:

专业:计算机、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时间:2天

主题名称:把网络放到口袋里----------诺基亚如何使世界无线化讨论:

(1)科技企业的竞争有什么特殊性?

(2)技术标准在国际竞争环境中有什么影响?

题样II :

专业:管理类各专业时间:2天

主题名称:企业文化创新打造优势品牌

7.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七

一、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

1.人才培养措施的现状及不足

一是目的性强。以培养一流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的, 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知行并进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消化、创新, 都服务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同时, 积极建立实训基地、引入兼职教师,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接触到真实企业发展的现状, 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训练起到较好地引导作用。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完整并服务于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 充分利用外部专家尤其是来自行业一线的人员, 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能融合理论与实践、当前需要与将来发展的要求。三是注重学生完整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在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每年来校招聘的企业和需求学生的数量不断创出新高。

在南通纺院人才培养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足, 最重要一点就是知识面较窄。无论是技能训练还是课程设置, 突出的是专业技能和知识, 而其他技能、知识的传授却很少甚至没有,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来的发展。

2.人才培养者的现状及不足

南通纺院历来注重人才培养者的培养:一是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从学历、工作经历等多方面考察引进人才, 最近几年, 引进的人才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及有多年一线工作经历人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使得学校师资队伍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对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学校每年都有一部分教师获得国内外培训的机会, 这对开阔教师视野、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外派的教师数量有限, 为弥补不足, 学院还邀请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 使更多的教师能获得职业教育最前沿的理论及动态, 更好地指导本职工作。

南通纺院人才培养者目前最大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瓶颈非常突出, 普通教师在课题申报、职称评聘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这在制约教师个人发展的同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丧失前进的动力。如果教师普遍存在发展遇到瓶颈而又得不到有效疏通, 将使得人才培养者的知识、技能、热情逐渐消退, 成为南通纺院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中的致命环节。

3.人才培养对象的现状及不足

人才培养对象是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 也是南通纺院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最终评判依据。人才培养对象的现状主要为:一是具有较强的学习紧迫感。学院在学生管理上的适度从紧以及就业压力让学生感到只有好好学习, 才能为将来谋得更好的发展前途, 因此学生在平常学习和专业证书考试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二是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跃校园生活, 学院从官方到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大到“精神文明月”、“宿舍文化节”, 小到社团活动, 均吸引大量学生参与。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三是学生整体体现出积极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较好地展现出当代纺院学子的风貌。

人才培养对象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是对未来较为迷惘, 主要是对将来发展缺乏信心, 不清楚现在要做哪些准备;二是社会实践不足, 不少学生在校三年中社会实践几乎空白, 这既让学生失去专业实践的机会, 也失去更好的认识、了解社会的机会。

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

1.人才培养措施的完善与提升

一是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及多样性, 重点在专业拓展上。现代岗位的特点往往是一专多能, 尤其是在中小型民营企业, 为此, 对学生培养, 要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 分层次、多角度来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所谓分层次是指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应分为专业技能、相关专业技能、人文综合技能等, 而多角度是指确保核心专业技能外, 立足拓展知识面的原则, 在课程开设上应课时短、课程类别多。二是培养手段的创新。在培养手段上应鼓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创新, 而不应为方便教学管理统一规定几种特定的教学手段。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企业、社会一线结合实际来培养学生对专业、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兴趣。三是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将知识传授与学习作为第一位,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全面、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学生的抗压性、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学生培养中, 除专业外, 应多关注学生完整人格的培育与养成, 如多开展一些拓展项目训练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开展挫折项目训练以增强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开展生存项目训练以增强学生将来独自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

2.人才培养者的完善与提升

一是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学院应与教师共同探讨, 帮助教师设置各个阶段努力实现的目标, 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是全方位的, 而不仅仅限于职务提升和职称评聘, 应多从教学水平提升、职业技能发展、学生培养等角度去进行, 在推动教师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防止出现职业倦怠。二是协助教师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受个人因素的制约, 每位教师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时仅凭自己的努力却无法实现, 这时学院应有针对性地协助教师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如当某位教师在教授职称评聘中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 独缺省级以上课题, 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 学院应创造条件让其优先申请课题。三是制定完整的人才发展培训计划。学院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人才培养者自己的水平, 因此学院应从纺院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完整的人才发展培训计划, 包括学历提升计划、专业最高级别技能资格证书计划、职称评聘计划、实践技能提升计划等。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学院应站在计划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的立场, 而不仅仅起到监督者的作用。在人才发展培训实施中, 学院只有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整个培训才会落到实处, 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 看起来很热闹, 其实没收获实质性的东西。

3.人才培养对象的完善与提升

一是帮助学生分析未来职业发展, 更好地认清发展形势。在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时, 可邀请已毕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 尤其是在本专业已做出一定成绩但毕业时间又不太长的学生, 其对在校生的影响和触动要远远大于教师的说教。在指导学生进行初步职业发展规划时, 应协助其建立不同阶段尤其是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的目标, 让学生树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信心。二是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都是将来职场中不可缺少的技能, 而这些技能仅在校园内是很难学到的。因此学院应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除了教学措施中的工学结合外, 更应充分利用暑期实践机会, 要求学生主动寻找企业去实践, 学院也应联系企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三是实行严出政策。由于高考人数的持续下滑, 学院在招生方面将很难再坚持严进政策, 但应强化严出政策。从平时课堂考核、课程考核、日常管理到毕业设计等全过程强化学生管理, 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使其在校三年中始终将学习摆在第一位, 通过努力学习, 以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上只有不断超越自我, 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必须从人才培养措施的完善与提升、人才培养者的完善与提升、人才培养对象的完善与提升三方面进行, 才能使学院在竞争中居领先地位。

关键词:南通纺院,人才培养,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 :28-29.

[2]涂刚, 蒋道霞, 刘华清.高职软件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 201, 1 (3) :51-53.

[3]王建华.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高职教育水平[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12-14.

[4]张有根.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 201, 1 (1) :20-22.

8.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篇八

关键词:北京高等教育;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改革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2015年3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领域的重大改革,是在考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北京高校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充分研究酝酿,全面论证完善,逐渐打磨成型并适时推出的,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充分认识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最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社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前瞻性地、有针对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社会建设人才。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在这种大环境、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学生访学计划,而从本质上看是以优质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这项改革将会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综合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教育部开展了“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以来各高校综合改革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综合改革不是改革的综合,而是要抓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环节和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一点的突破带动全局事业的发展,由点及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开展好综合改革,首先要找准突破口,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随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在专业方向上的调整节奏需要不断加快,相应的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提速,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各种资源体系的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必将带动起北京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综合改革的新一轮高潮。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促进北京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务于北京教育全局事业的发展,只有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穿越边界,形成有效联动,才能形成更加科学连贯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动,北京市将该项计划的实施与高考招生挂钩,招生名额在各区县分配,适度向北京远郊区县倾斜;同时,在名额分配过程中,也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向全国贫困地区考生的倾斜。这些举措既保证了招生的公正透明,也照顾了边远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会成为引导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区县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北京教育事业全局工作也将驶上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积极推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各项改革深入开展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三个子项目:“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一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计划”。“双培计划”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第一种形式是长期访学,主要通过“3+1”模式进行学生培养,即由市属高校负责招生,学生在大一到大三这3年时间里,在中央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大四回到学籍所在的市属高校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北京市在充分尊重各校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长期访学的计划表,明确了对接学校、专业、访学人数等问题,将在2015年将长期访学计划纳入北京地区高校招生工作。第二种形式是短期访学,即选派一些优秀的市属高校学生到中央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学习,主要提升专业学术水平。这项工作北京市已经开始了试点,建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接收了部分北京地区高校学生访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种形式是辅修学习,即利用中央高校开办的暑期学校等形式的资源,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到中央高校修习辅修专业。这项工作北京市在2014年暑假也已经开始试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分别开办了辅修班和实践创新培养班,效果不错。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二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名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外培计划”。“外培计划”主要是支持部分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市教委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联系海外境外名校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外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访学,探索学生海外境外培养新机制;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遴选优秀学生开展海外境外访学活动;三是鼓励中央高校发挥自身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带动作用,为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访学拓展渠道,也就是俗称的“搭车计划”。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外培计划”具体的试点方案,将于2015年开始在市属高校中招生,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学生规模。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是实施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培计划”。该项目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的资源共享、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今后,北京市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一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深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将科研和实践成果融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之中。北京市每年将遴选一批优秀学生,给予“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升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深化“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计划包括应用技术、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三类,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支持跨校际、跨专业、跨年级联合开展。

三是积极开展开放实践创新中心建设。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依托,集中建设若干具备优质实践实训条件、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实践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创新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放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是推动实践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高校实践创新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以优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整合和完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内容,设立以专业为依托的实践创新教学综合改革内容,辅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资源保障,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创新教学平台和机制,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

(执笔人:刘 霄)

上一篇:保育员年度师德考核个人总结下一篇:会计师岗位职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