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关系作文

2024-10-11

信任的关系作文(精选8篇)

1.信任的关系作文 篇一

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活动总结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书信吧,书信是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书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活动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继续深化和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办学理念,XX中学开展一系列活动积极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

我校汇聚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以“爱心、耐心、恒心” 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一是召开“我心中的好老师”主题班会,师生敞开心扉进行互动,学生提出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由年级部进行统一整理汇总后进行主题宣传;二是开展主题征文和调查问卷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广泛了解学生的诉求,找准学生的需求点,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和贴心人;三是各年级召开教师会,围绕“学生的发展,成绩的提升,老师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老师如何更有效施教?”等主题开展研讨,认真分析课堂教学成效,规范教学行为;四是继续开展校领导进食堂活动,领导和全体老师深入食堂和宿舍,关心学生食宿问题,真正了解学生关心的身边事,关怀其“成长的烦恼”,培养学生自信心,助力学生发展;五是各年级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学生成绩:高三年级利用晚自习,各科老师“会诊”,开展多方对话,分层给予答题技巧、心态调试等指导。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也启动了“订单式”“导师制”辅导,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精准发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全校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蔚然成风。

信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经过此次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系列活动,各班建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质量共同体,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风更加浓厚。教师的教学态度悄然发生变化,自觉放下架子,和学生课下做朋友,主动找学生“谈心”,帮助化解困难,激励树立志向,帮助寻找方法,建立学习自信。相信通过此次活动,从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入手,培养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信任的关系作文 篇二

关键词:营销信任,信任关系,关系营销

随着营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关系营销的理念日益凸显。关系营销的目的在于与顾客建立起长期和稳固的关系, 从而拥有优质丰富的顾客资源。然而, 由于交易双方之间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常常容易导致顾客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顾客对企业信任的缺失, 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调查显示, 寻找新顾客的成本高于留住旧顾客的成本六倍。因此, 企业该如何建立并保持与顾客之间的持续互信关系, 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成败的关键所在。信任是关系营销的核心, 因此, 分析营销信任关系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构建策略, 以加强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互信度, 是企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营销信任关系的内涵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营销是一个消费者与竞争者、供应商和分销商等进行互动的过程。营销中的信任关系是在关系营销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建立并维持着顾客与企业之间的持久、稳固和良好的关系。营销信任是指在交易中双方都认为对方具有高度的可信度, 且都真诚地为对方的利益着想, 双方建立起了持久互信的关系网络。

营销信任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涵盖了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乃至行为信任这三个层次。认知信任是第一层次的信任关系, 处于基础层面, 它是顾客基于产品或是服务的性能能否满足其需求等而形成的, 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可能随环境或是个人的兴趣而发生改变;情感信任是第二层次的信任关系, 是顾客在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后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持久的满意感;行为信任是最高层次的信任关系。其产生的前提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成为顾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顾客满意度高且长期或是重复购买, 而且能够寻找相关的信息巩固信任或是求证不信任。所以, 企业在关系营销中应当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重视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2 构建营销信任关系的主要策略

营销信任关系不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何建立持久稳固的信任关系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前文的分析,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构建策略:

(1) 树立诚信经营理念

顾客对企业的认知信任主要源于企业的信誉, 而营销信任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诚信, 因此企业要想取得顾客的信任, 首先就必须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如一地坚持贯彻诚信原则。企业必须能够以充分的诚心和诚意, 一贯地、自始至终地保持对顾客的诚信, 将诚信建设作为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无论是企业的文化建设, 还是员工的道德行为规范, 企业都应当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对诚信的要求, 构建诚信企业文化, 维护好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同时要坚决杜绝交易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缺乏诚信, 追求个人利益现象的发生, 因为无论是在信任关系建立之前, 还是之后, 机会主义行为都将对信任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所以, 企业必须真正落实诚信原则, 认真审视在经营中是否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彻底摒弃机会主义行为, 增强顾客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 建立与顾客的共同价值观

企业与顾客之间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 不但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关系, 也有助于保持长期的客户资源。因此, 企业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必须系统、全面地重新审视企业文化, 确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把顾客置于核心位置, 从顾客需求出发, 建立起相应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其次, 立足于企业文化, 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经营道德守则和规范。通过全面、持续地贯彻经营道德守则, 合理规范企业销售人员的经营行为, 促进双方关系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第三, 在企业员工培训中, 要加强培训员工充分利用顾客共同价值观的技巧。不仅要善于发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念, 更要学会如何去积极地建立并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最后, 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地处理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违背顾客导向的经营行为。

(3) 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战略创新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维系顾客与企业之间信任关系的根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不仅要符合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更应该符合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能够根据顾客的意见, 不断开发出优质满意的产品。因此企业应该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顾客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 提供优质产品和及时、高效的服务, 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从而维护持久的顾客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必须实现从产品导向到顾客导向的转变,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出满足顾客需求的新产品。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成为了企业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战略, 而这直接影响到信任关系的发展。所以企业要不断地更新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 拓宽服务内容, 建立起以顾客为中心, 一体化式的服务平台, 为顾客提供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系统化、专业化和优质服务, 提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

(4) 加强互动式沟通

注重互动式沟通是企业获得顾客信任的重要和有效途径。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证沟通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有利于消费者做出较为理性的消费决策, 然而若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过程中, 提供虚假信息, 虽然能暂时吸引到消费者, 但从长远看来只会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最终贻误企业的自身发展;其次, 开拓渠道, 让顾客共同参与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积极与顾客保持持续的沟通交流, 这样企业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顾客需求, 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而且能够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获得顾客信任;最后, 要充分重视顾客的投诉和建议, 及时解决顾客问题。顾客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企业不应害怕和躲避顾客的抱怨和投诉, 应该积极听取顾客的投诉和建议, 不断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而及时、全面、彻底地改进, 增强顾客满意度。

(5) 注重履行企业承诺

在建立营销信任关系的过程中, 企业尤其要注重切实履行相关的承诺和保证。通过良好的服务, 展示出企业的可靠性和诚实性。第一, 企业要承诺为顾客提供怎样的服务和相关保证, 且主动承担问题产品或是服务给顾客造成的风险, 不断提高顾客的信任度;第二, 保证结果的公平, 使顾客感到在各方面的投入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样随着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次数不断增多, 双方的信任关系也不断增进;第三, 为顾客提供额外的免费性相关服务。随着时间的不断延续, 企业的额外服务将成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心理契约, 成为双方信任的基础;第四, 避免对企业产品或是服务的过度宣传。企业在构建营销信任关系的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考虑顾客的心理预期, 结合顾客需求提供适当的产品, 避免顾客心理期望的落空, 增加不信任感, 由此阻碍日后的进一步合作。

(6) 深化情感式营销

企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 不但要满足顾客的感知期望, 而且要适当地开展情感营销。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产品特点, 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从而将人性化的理念适时适当地传递并提供给消费者;另一方面, 充分考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顾客提供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建立起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 增强顾客对企业的归属感, 不断提高对企业的信任感。同时要注意加强平时联系, 与顾客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拉近双方的距离, 这有赖于企业对顾客的长期关注。一旦建立起这种持久稳定的信任关系, 就为双方的经常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够使顾客主动承担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容忍交易中的暂时不公现象。比如, 在已经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若顾客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那么顾客或许会因为情感因素, 将产品或是服务问题归因于其他外部因素, 这样就为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卢特奇.纵深发展营销信任关系的策略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2]刘辉.基于关系营销的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16) .

[3]杨莉虹.基于顾客信任的关系营销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 2007, (6) .

3.信任的关系作文 篇三

中国是“关系社会”,也是“人情社会”,因此,在企业内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个个圈子(好的是团队,坏的是派系)。好的关系管理,就是要让这个圈子有疏、有密、有内核、有外延,而且圈子与外在环境要保持和谐。为此,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两个平衡:第一,平衡圈子的边界,让其可伸可缩,可大可小;第二,平衡圈内利益和圈外利益(即人情交换和公平法则)。

诚——用价值愿景引导关系

中庸之道强调天下至诚,为的是创造愿景、创造价值观。为什么要强调“诚”?简单地说,理念相同的人,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维护非常好的关系。

大家知道,对于圈内人,一定要讲感情,如果不讲感情,什么事情都公事公办,你就无法得到他们的效忠,也很难形成核心团队。但问题是,对圈内人讲感情的同时,还要对圈外人讲公平——你不讲公平,人家会说那是一个小圈子,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你的圈子就会越缩越小,因而不能扩大圈子,扩大团队,去完成更大的任务。今天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一群领导,只会用钱和权力诱惑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在这里(小圈子),然后搞利益交换,这群人胃口越养越大,只会到外头去像吸血鬼一样吸取资源,最后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诚”如此重要?第一,诚的目的是要为组织建立一套价值与愿景,因为理念相同的时候,我对你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在这个理念底下你做事这么认真,这么努力。别人是比较被动的,而你什么事情都是主动的,我不对你好,我对谁好?因为“诚”建立了一个组织和团队的愿景,大家因为有共同愿景而走到一起,因此就可以建立一套规范,让大家都知道什么应该奖励,什么应该惩罚。虽然你是我的亲信和班底,虽然我们两个是最紧密的合作伙伴,但别人不会吃你的醋,因为你就是在理念上跟我走得最近,也因此而付出的最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庸之道首先谈的是“诚”,天下至诚。

以身作则——用文化引导关系

第二,中庸之道的“诚”要以身作则,为的是创造企业文化。领导要想有怎样的组织文化,就要如此作为。再多的口号、教条、训话都是假的,可以忽悠得人一时,但却不能永远忽悠,迟早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建立企业文化后,大家就会拥有共同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对你好,人家不会眼红。当你表现不好的时候,你也很清楚的知道,你现在对不起我了,即使把你赶出圈子之外,你也没有任何怨言。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惩罚李平就是范例。诸葛亮把李平贬到偏远之地梓潼郡(今天的四川北边)。当诸葛亮死的时候,李平竟然大哭,说我努力地表现,就是希望诸葛有朝一日知道我是彻底悔改了,他今天死了,再也没人看到我了。诸葛亮把对手贬出去,但人家还可以心服口服到这种程度,这是怎么做到的?这才叫做关系管理,而不是你天天搞权钱交换,权名交换,甚至权色交换,来搞一个小圈子。现在很多领导只会这一套,根本不懂什么叫关系管理,所以只会把自己的圈子越经营越小,越经营越不叫做信任关系,而是互握把柄的恐怖平衡。

把握两个平衡

在中国企业内,不可避免会形成一个个圈子。简单地说,圈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个人中心。即围绕某个人为中心,发展而来。因此,圈子经常会以某人命名,例如张总的圈子,王总的圈子;(2)差序格局。即有亲疏之分,越内圈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关心、资源、方便以及参与决策的机会等,而越外圈的则相反;(3)人情交换。在初期,圈子领导和圈子成员以工具交换为主,随着长期的情感经营和利益交换,工具性关系可能逐渐变为情感性关系(圈子成员变为领导的“自家人”),进入内圈的成员可以获得利益,圈子领导也能拓展实力,获取更大的利益,成为利益一体化的共同情感;(4)边界模糊。所有人都想进入更大的圈子并同时发展自己的圈子。圈子领导会挑选新成员进入内圈,同时也会将某些人边缘化。因此会出现圈子内外进进出出的情况。

好的关系管理,就是要让这个圈子有疏、有密、有内核、有外延,而且整个圈子与外在环境要保持和谐。这样,才会创造出内内外外关系的信任感,并保持机动与弹性。

如何才能做到?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两个平衡:第一,平衡圈子的边界,让其可伸可缩,可大可小;第二,平衡圈内利益和圈外利益(即人情和公平)。

平衡圈子的边界

经营人脉不简单,不是说我今天拉了一大堆关系,就叫经营人脉。要经营不同层次,有的是你的班底,有的是你的熟人,有的是你的外围,然后你要保持可伸可缩,只有可伸可缩的人脉网,才有弹性。

圈子不能缩得太小,否则就会导致圈内人过度索取。这群人都是你的好兄弟,动不动要这个,要那个,你都得满足,一旦不满足,他就会抱怨:“你看看我做了你的圈内人,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因此,圈子一定是要流动的、开放的,不断地让新人进来,同时,老人又能够得到尊重。最怕的就是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群人掌握了圈子的所有资源,使这个圈子越变越小,别人想进都进不来,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圈子的固化是圈子发展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圈子进来的一些小人,排挤掉了“打天下”的班底,出现“新人笑,老人哭”的局面。

圈子需要可大可小,还要有弹性,随时能够动态组合一群人完成一个任务,很可能还有大量的人情债可以延迟支付,等到积累足够多的资源时,才来偿还,即人情债可以先欠着。

要经营这个弹性空间并不容易:当圈内人开始有各种需索或者随时让你还人情,你怎么应付?有时候,你需要把一些人拉到越来越内的圈子,但又不能让他们都变成你的核心。在必要的时候,你又需要把个别人的关系给搞疏一点。但同时,又不能让人家说你忘恩负义。否则,你只能“玩”这一次,以后人家就再也不陪你“玩”了。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点?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你需要“诚”和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心服口服,没有任何怨言。

平衡圈内利益和圈外利益(即人情和公平)

中国人特点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说, 在一个圈子中,最重要的是利益均分。西方人更在乎程序公平,只要分配机制是公平的,最终分配结果是多少没有关系。而中国人则更看重结果公平,这就需要组织中的领导人能“一碗水端平”,不能让某些成员觉得不公平,否则他们就会认为受到了排挤,从而对团体和组织离心离德。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领导,在整个大的组织内,当然要追求公平。但对自己的亲信和班底,又必须奉行人情法则,需要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加以照顾,否则就会引起不满和抱怨:“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要和其他人均分?”因此,如何平衡人情和公平,是每一个领导都面临的问题。

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班底和亲信,这是个小圈子,但是如何能够用感情和人情交换带动这个小圈子,又不会让外围的人的觉得不公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国内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圈子越缩越小,只对圈内人好,对圈外人不公平,从而形成了利益集团,导致圈外人越来越怨恨,越来越想对抗。从政府领导到企业领导,甚至到学界的学术精英,都只会玩这一套,权钱交换、权色交换、权名交换、权权交换,玩到最后实际上都是把你的人脉越缩越小,越来越让外面的人觉得不公平,这绝对不是好的关系管理之道。

好的解决之道是,领导在照顾圈内人利益时,能够给出合理的理由以及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配标准。此外,根据许琅光的“情景中心”理论,中国人随时都在划分圈子内和圈子外,因次,你既不能总是使用公平法则,也不能总是使用人情法则,而是相互使用。成功的领导往往既让圈内人感受到人情法则,又让圈外人感受到公平法则,动态地把这两个原则平衡得很好。至于何时公平法则多一些,何时人情法则多一些,则需要依据具体的情景而定。

本文由本刊记者江涛采访、整理

4.信任的关系作文 篇四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 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 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 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 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 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 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 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 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2、如何理解社会舆论在行政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引 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方向?

答:(1)舆论监督是行政伦理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会及舆论监 督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直接向各级行政机关提出询问、要求、批 评和建议;第二,申诉、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 违法、违纪、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第三,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揭露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

5.信任的关系作文 篇五

文/徐维

不少班主任有这样的困惑: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专家的许多教育策略听起来很有效,但是移植到自己的班级却行不通。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班主任没有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与学生之间缺少信任与认同。实际上,取得学生信任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那么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呢?本文结合一些案例分析班主任如何取得学生信任。

一、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要为学生谋发展,不为自己谋利益。

王老师班上有一名学生小夏,成绩很差,是那种以绝对优势稳居倒数第一的那种。更为头痛的是,小夏的行为习惯也很差,总是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实在让人头痛。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王老师对这位学生非常好,从来不说什么,就是连小夏旷课也是轻描淡写的说几句就算了。在我还在佩服王老师的忍性如此之好的时候,一件事情让我忽然明白了。小夏被学校勒令退学了。小夏因为晚上翻墙外出上网被政教处抓住了,而王老师也适时的拿出了小夏进校来的所有违纪记录。在事实面前,小夏被退学了。王老师就是这样巧妙的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很显然,王老师与小夏同学不可能建立信任关系,即便建立了信任关系也会在小夏离校的那一刻瞬间崩塌。实际上,王老师教育小夏同学是有问题的。说的不客气一点,有点自私。认真分析,王老师把问题学生当成了一种包袱。这样怎么可能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呢?!

老师总希望遇到理想的学生。总是听到老师这样说:我们班如有没有这几个学生就好了。其实,班主任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孩子还不成熟,因此要有足够的爱心,用呵护的态度对待学生。孩子还在成长,成长就会犯错误。因此要有宽容心善待学生错误,把学生犯错误作为教育的机会。孩子还在学习,学习就有一个过程。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把过程看成是成长的需要。孩子还在改变,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人、成才、成功

二、坚持坦诚相见,信任学生,用信任才能换来信任。

寄宿制学校一般都需要班主任住校,以便日常管理。等到哪一天要回家,班主任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程老师很聪明,每次回家都把房间的等亮着,把摩托车继续留在学校,给学生制造一种假象,让学生误认为老师没有回家,从而不敢轻举妄动。

毫无疑问,程老师的想法是好的。不想因为自己的离开影响到班级、影响到学生。但是程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坦诚、不信任学生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是无益的。

有位哲学家说过:“上帝对他的女儿说道:我传给你我唯一的知识,那就是真诚。你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对自己真诚。你对自己万万不能撒谎,那会玷污你纯洁的身体。”如果我们不对自己坦诚,我们就不可能对学生坦诚。威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最重要的是:对你自己坦诚。这一条必须遵守,无论在白天或黑夜,你都不能虚伪的对待任何人。”坦诚往往会散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威力。

老师在一些关键事件上要相信学生,用信任才能换来信任。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班主任不能确定学生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例如抽烟等,那么怎么办呢?就与学生拉开心理战,俨然是公安干警审犯人一般。其实,不用多说,学生和犯人是本质不同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当犯人,进而丧失教育的本原。我要是回家就会非常坦然就回家,不需要打招呼,如果出差时间稍长一点就和学生说清楚原因以及要求。也许一两次不凑效,但是长期下来形成的信任力量会使班级一如往常。

三、采用民主的工作作风,要为学生多考虑,不为管理图方便。

学生小李和小程在一位经常讲话,被班主任朱老师发现好几起。现在又到了要编排座位的时候了,朱老师充分利用编排座位这一机会,把小李和小程两位同学分开。但是小李和小程却不领情,到班主任质问朱老师,希望朱老师继续把他们坐一排。(班主任工作案例)在朱老师的一再坚持之下,小李和小程道出了事件的原委,原来小李父母正在闹离婚,而小程父母已经离异。两人惺惺相惜。一番交流之后,朱老师也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些欠妥。

朱老师的失误在于没有事先沟通,缺少民主。如果朱老师事先了解小李和小程讲话的原因,或者在编排座位的时候征询小李和小程的意见,或许就不会被动了。民主的作风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我在编排座位的时候就让学生填写志愿,可以有三个:

1、最希望坐的位置;

2、最希望的同桌;

3、最不想的位置或者同桌(即保底志愿)。三个志愿我一般至少满足一个,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6.信任与被信任的力量450字作文 篇六

信任与被信任的力量450字作文

我和妈妈玩了一个游戏,叫“信任与被信任”。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妈妈牵着我走。游戏开始了!我闭着眼,觉得心里发虚,脚也发软,不太情愿地跟着妈妈,不敢向前迈半步。我不太信任我妈妈,因为我总是我行我素,只信任自己。在妈妈的“加油!努力!”声中,我提心吊胆地向前迈出了一步。可我却感觉我面前有千千万万堵高墙再往前走,挡住了我,又觉得背后发凉,像下雪了一样,又觉得脚被藤条缠绕住了,无法向前迈出半步。我壮着胆向一边走,狠狠地撞到了墙,返回来走,又碰到另外一面墙,我灰心了。突然,我踩到了自己的鞋。“啊呀!”一声,我摔倒在地。我开始不耐烦,加上刚刚碰的两次墙,索性丧气的趴在地上不起来了。我又听见妈妈的“加油!努力!”声了,于是我鼓起信心,坚强地爬了起来,继续摸索着向前走去。过门时,妈妈斜着走,我试探着走了几步,没有发现障碍物,于是我放下心来,大胆的`向前走,一点也没有刚刚那样害怕了!我开始信任妈妈。当我跟着妈妈走时,一切都十分顺利,没有盼到一个障碍物,比之前好多了。游戏虽然结束了,但我却还忍不住回想着游戏的细节。我也真正感觉到:信任的力量无穷大!

7.工业品营销中的信任关系建立 篇七

与快速消费品相比, 工业品营销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1.购买者少, 但涉及更多的个人介入。在消费品营销中, 商品通常由个人购买, 而在工业品营销中则涉及到更多的人, 包括设计、操作、管理各类人员。

2.专业性购买。由于工业产品的高度复杂性, 使得买卖双方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而消费品不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就能完成产品购买。

3.购买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消费者仅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做出购买选择。相反, 工业品购买需要很长时间考虑, 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评估。

4.供需关系密切。在工业品营销中, 更为常见的是购买者寻求与某一供应商长期的购买关系。他们在选择过程中投入大量工作, 并了解与供应商合作的性质。对新供应商的评估选择要影响整个过程, 包括交货、质量控制、生产、发货等等。

5.承担更大的风险。消费者在购买某一品牌时会采用很多方法来避免风险。工业品采购者则更为谨慎。工业品采购通常是企业的大宗成本支出, 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同时, 由于采购的工业品不是采购者本身使用, 使用效果还要由生产、技术部门鉴定评议, 监管的部门多, 使得采购过程非常谨慎。

基于以上特点, 利用关系营销的原理, 建立信任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顾客信任是指顾客对某一企业、某一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认同和信赖, 它是顾客满意的结果, 与顾客满意倾向于感性感觉不同, 顾客信任是顾客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肯定、认同和信赖。在营销中的意义在于: (1) 顾客信任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前提, 是顾客资产形成的基础。只有当顾客对企业产生深度信任时, 顾客才会产生认知满意和行为忠诚, 这样的顾客也才会成为企业的顾客资产。 (2) 顾客信任能够给企业带来即期利润和远期收益预期。顾客信任会影响顾客认知态度和消费行为, 信任企业的顾客会产生价值认同和行为依恋, 从而产生长期、频繁、大量购买或消费的行为, 以及积极向他人推介、产生“口碑效应”的行为, 从而给企业带来长期、稳定、大量的即期利润和远期收益预期。 (3) 顾客信任能够有效地降低顾客开发成本和交易费用。顾客信任的态度认同、重复消费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口碑效应”, 都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广告宣传、营业推广、渠道建设等营销成本和交易费用, 间接给企业贡献利润。从客户角度看, 信任关系也可以大大降低购买决策的难度。 (4) 顾客信任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忠诚顾客群的存在冲抵着环境变迁、制度变革、竞争变化、政策失误等导致的市场风险或经营风险, 从而为企业赢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工业品生产企业与顾客的信任关系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认知信任, 它直接基于产品和服务而形成, 因为这种产品和服务正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信任居于基础层面, 它可能会因为志趣、环境等的变化发生转移; (2) 情感信任, 在使用产品和服务之后获得的持久满意, 它可能使客户形成对产品和服务的偏好; (3) 行为信任。只有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顾客不可或缺的需要和享受时, 行为信任才会形成, 其表现是长期关系的维持和重复购买, 以及对企业和产品的重点关注, 并且在这种关注中寻找巩固信任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 有些学者也把顾客信任划分为弱式信任、半弱式半强式信任和强式信任。弱式信任是顾客对企业可靠性的认同度和依赖性都非常低, 随时都存在“背叛”企业的机会主义选择;半弱式半强式信任是顾客对企业的可靠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依赖性, 同时存在一定的转换成本, 只要企业的失信不超过顾客“容忍上限”, 顾客就不会做出机会主义选择;强式信任是顾客对企业的可靠性已经高度认同, 即使企业“失信”, 顾客也会谅解, 也不会做出机会主义选择。对于企业来讲, 其营销目标就是将目标顾客逐渐由认知信任转化到行为信任, 从弱式信任发展成半弱式半强式信任, 并最终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强式信任, 成为自己的忠诚顾客。

一、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要建立高度的信任关系, 关键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产品的品质决定着市场的竞争力。企业要以客户基本利益为核心, 以客户易察觉的形式来体现产品价值。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 没有过得硬的质量就企图让客户信任, 无异于在沙滩上建楼阁。要建立一定的质量特色, 需要寻求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和与众不同之处。除了基于降低成本考虑, 产品力求持续创新和改进外, 其产品规格、包装、运输形式等也必须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在市场上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天津碱厂就是依靠持续的产品创新, 比如纯碱按国标只有两种粒度要求, 包装形式单一, 天津碱厂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其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 在生产工序中增加了多重粒度分析和筛分, 按照不同粒度范围分别包装, 供不同要求的客户使用, 不仅节约了成本, 满足了客户需要, 还为客户增加了更多的让渡价值。而在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上, 英特尔公司做得最好, 几乎每半年推出一款新的CPU, 使其赢得了行业的市场领先者地位。以至使工业品品牌从幕后走到台前, 现在即使普通最终用户也知道奔腾处理器是最好的, 不论什么品牌的电脑, 都以在他们的广告和产品上贴上英特尔标识为荣, 否则, 产品就很少有人问津。

二、全过程服务

由于工业品的特殊性, 做好售前售后的全程服务, 对减少客户购买成本、保证用户正常生产是十分重要的。正因为如此, 做好全程服务, 对建立信任关系的得分也最多。售前咨询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介绍。包括产品的性能参数、结构特点、主要部件、控制方式以及主要用途等, 这部分工作主要是为了宣传和推广新产品, 让用户对新产品有一个全面了解, 以便选用。产品使用, 包括产品安全操作规程、仪表及操纵件功能说明、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等, 这部分工作服务对象是已订购并准备提货的用户, 以便正确使用本企业产品, 防止因误操作而造成事故。杭州重型机械厂为了随时解答客户有关的技术问题, 不惜让厂研究所所长充实到销售队伍中。 (2) 讲解维修保养常识。包括产品及主要部件的维护保养以及易损件的更换保养, 常见故障及排除措施, 并适当地进行现场演示。这部分工作服务对象是已购用户, 目的是使用户对本企业产品能进行正常的维护保养, 并能排除常见故障。 (3) 可行性分析。尤其是一些高价值的工业品, 需要帮助客户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售前, 要集中解决顾客的各种疑问, 帮助其进行购买决策。比如, 沃尔沃卡车在出售自己的重卡产品前首先要做的是向用户传达“卡车不是车, 是赚钱盈利的机器”这一理念。接着便是帮助客户计算其是否需要买沃尔沃的车, 需要什么样的车, 需要几辆车, 需要多少个司机, 怎么去运营并保证其最大赢利, 以及发挥机器的最大效率。

工业品生产企业售后服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 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 保证履行承诺, 为用户的用户提供服务等。如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分销商, 一般都是当地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熟悉当地情况, 接近客户, 掌握需求状况, 能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 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 使停机时间缩短到最低程度。公司承诺, 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卡特彼勒产品, 都可以在48小时内获得所需的更换零件和维修服务。在轮胎行业, 米其林推出了“随你行”的服务品牌;在工程机械行业, 英格索兰公司推出了“至诚服务”服务品牌。良好的售后服务, 不仅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也为发展更深层的信任关系打下基础。

三、当好客户顾问

为顾客解决其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信任关系升华的又一个关键点。工业品本身和使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中有很广阔的发挥空间。及时发现顾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好顾问的第一步。要深入了解:顾客面临哪些问题, 哪些是急于解决的;顾客运营中存在哪些问题, 哪些是其意识到的, 哪些是被其忽视的。一个方案肯定比单纯的产品复杂, 必然需要更多的知识、技术和服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完整系统地解决顾客某一方面的问题。它构建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而如何将这个系统组建起来, 如何让这个系统有效率地运行起来, 如何将这个系统和已有的工作流程相互融合等等都需要一个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体系来支撑。通常, 顾客并不具备这些知识。例如, 一个金融IT解决方案就涉及到实现安全、通讯、管理等功能的软硬件产品, 建设和管理这样一个系统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和金融机构原本的专业知识领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 顾客对咨询的需求通常高于对产品本身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IBM、思科、惠普等这样大型的具备IT咨询业务部门的企业集团在类似的业务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工业品厂家应提供专业顾问式的安装咨询:专业安装, 严格监理, 客户验收, 应根据产品特点给予客户一些合理的建议, 那些方面需要注意的, 哪些使用是不被允许的。典型案例是牛奶包装产品企业利乐公司, 它不单提供包装产品,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融进合作伙伴的企业中。比如公司客户经理会在对合作伙伴的企业有全面了解以后, 在帮助合作伙伴开拓市场的过程中, 调动自己企业的资源, 快速帮助合作伙伴成长。如果利乐的资源不够支持合作伙伴, 利乐的大客户经理, 还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向企业推荐合适的咨询公司等智业机构, 有国际性咨询公司比如麦肯锡, 也有本土的咨询公司。

四、人员推销强化信任关系

工业品营销中, 人员推销在顾客信任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销售人员与顾客直接打交道, 交往中会逐渐产生信任和理解, 加深双方感情, 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容易培育出忠诚顾客, 稳定企业的销售业务。此外, 在推销过程中, 销售人员一方面把企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目标顾客, 另一方面把市场信息、客户的意见反馈给企业, 为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与客户联系密切的有销售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和高层经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技术人员的专业程度, 都是影响顾客信任程度的重要因素。所有与客户接触的人员需要从知识、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为了使营销人员的素质适应顾客式销售的需要, 进行全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新员工, 更应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五、从顾客参与走向行为信任

通过顾客参与获得产品最终用户的智力支持, 对企业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当顾客和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早期或测试阶段, 对产品的设计达成一致, 双方都将从中受益。因为顾客将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也将创造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客户的参与过程, 强化了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工业品一般是技术、结构复杂的高价值产品, 用户的要求也多样化, 顾客参与设计、制造过程, 无疑会减少摩擦、提高满意度。

顾客可以在产品开发周期的多个阶段介入, 如规格设计阶段、概念开发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原型开发阶段、最终产品生产阶段等。企业通过访谈或“焦点小组”的方式从具体客户群那里获得反馈, 然后为顾客设计产品。也可以在了解到顾客的偏好和需求之后, 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案或产品概念, 供客户进行反馈。工业品的生产商在提出初始产品概念时, 就可能从用户处获得反馈信息。通常, 生产商会要求顾客对产品的草图、模型、实体模型或原型等进行反馈。让顾客参与设计意味着企业要与顾客进行沟通。所以一定要让顾客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好恶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对产品进行改善) 。尽早获得反馈有助于企业最终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总之, 让顾客参与设计对供应商和消费者而言是双赢的策略。

8.信任的关系作文 篇八

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信任作为一种理念和机制,为建立新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文章基于信任的视角,以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法律地位为前提,以完善立法、厘清政府与大学权责边界为关键,从而建立和完善高校社会问责制,确保政府的权益成为制度保障,同时提出了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信任;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5018105

政府与大学是对立统一体,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政府与大学之间能否构建和谐的关系,形成合适的张力,是关系大学能否持续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与大学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也是中国政府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多次调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凸显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适应中国国情及时代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与大学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新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合理配置政府与大学权责。权责配置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是协调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关键。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历史看,政府与大学间权责配置不合理、权责规定模糊不清问题长期存在,导致政府越位和缺位管理大学,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成为政府的隶属机构,这种权责定位压抑了大学办学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学校的办学权利和责任,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就意味着在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下,一是重新配置政府与大学的权责,政府不再集管理权、举办权和办学权于一体,而是将办学自主权剥离出去,还权于大学,实现政府与大学权责配置的合理化;二是重新定位大学的法律地位,政府与大学由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演变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大学不再是政府的隶属行政机构,而是拥有自主权,依法办学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公务法人。

第二,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随着政府与大学权责的重新配置,政府的职能也应随之转变。以往由于政府与大学权责配置不合理,政府的职能未能分化,集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位一体,成为全能政府,与此相应,政府也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和行政方式微观管理大学事务,导致大学行政化严重,以至于专家学者称“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中国陈旧计划经济遗留下来还未得到充分改革的最后一个‘计划经济堡垒”[1]。这种管理方式既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又极大地侵犯了大学的自主权,也是对学术逻辑的摧残。为促进政府与大学和谐关系的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一方面,必须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履行统筹规划、监督管理、政策引导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减少行政审批,保障大学依法享有的自主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和专业、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放权到位。另一方面,政府还必须改进管理方式,改变微观管理大学的单一方式,综合运用立法、财政、信息服务、规划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宏观管理大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落实和扩大大学自主权。

第三,社会力量成为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制衡器。以权治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独立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中间力量——社会力量,具有公正性、自治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是实施监督权的重要主体。针对社会力量在中国高等教育权力系统中的缺失,政府和大学的权力缺乏第三方监督和制衡的弊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具体而言,首先,大学必须建立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其次,探索建立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实施监督的平台,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最后,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完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这表明在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中,社会力量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大学之外的第三方,是大学办学的监督者,发挥了制衡和监督作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权力系统中的重要一极。

二、政府和大学的信任与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适切性

《教育规划纲要》为构建中国政府与大学的新型关系勾画了蓝图,制定了圭臬。但是,如何将《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实到实处,真正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是必须面对的难题。笔者认为,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机制的信任,为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一)信任作为一种理念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合理配置政府与大学的权责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社会力量获得话语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化基础,因此,合理配置政府与大学的权责是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和关键。从当前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实际看,政府与大学权责合理配置的实现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政府教育权力的下放和剥离,将本应属于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还权于大学;二是颠覆主客体模式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附属地位。但此非易事,首先,权力与自由是共生关系,权力是自由得以存在的前提和保障。政府放权和还权于大学,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对于大学而言,意味着大学获得了办学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能自主决定怎样办学、怎样行动而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对于政府而言,意味着大学不再是政府的附属品,政府不能完全掌控大学,不能像以前一样对大学的办学事务指手画脚、随意干预,政府丧失原有的安全感。因此,政府放权不是轻易的,而是有条件、慎重的,在怎样的情形下政府才放心放权,不至于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是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必须解决的难题。其次,以前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依据主体性哲学而建构,主体性哲学是一种强调主客体二元对立并以主体为主的思维模式,在主客体模式下,政府与大学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上下级关系,其中政府是能动主体和发号施令者,大学是被动的客体,按政府的指令行事,是政府利益的实现者,缺乏自主权。以主客体关系模式定位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容易导致双方权力配置的错位、越位和缺位。政府与大学究竟应以何种理念为指导建构二者的关系,以实现政府与大学权力的合理配置也是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信任作为一种理念正是解决上述难题和问题的良方。endprint

第一,信任与自由相关,信任是应对自由的一种策略,信任是自由的前提。政府与大学信任主要指政府相信大学在教学、科研、招生、经费使用等相关活动中,不会做有损自己利益的行为的信心。政府与大学信任对于信任方政府而言是选择的自由,即政府可以决定是否给予大学信任,决定是否放权于大学;对于被信任方大学而言是行动的自由,即大学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处理自己的办学事务。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大学是否拥有自主权以及自主权的大小并非仅取决于大学自身,而是在与政府的博弈中获得,并伴随政府权力的变化此消彼长,最终决定于政府是否愿意放权或授权。一般而言,若政府对大学持信任态度,就会下放权力,给予大学办学自主权;反之,政府就不愿意放权或收回权力。因此,信任是应对政府放权给予大学自由的一种策略,以信任理念为指导,构筑政府信任大学的基础,政府放权是顺理成章之事。可见,从信任视角研究政府与大学关系能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拷问大学应当如何使政府放心放权,而不是单纯从大学的立场出发拷问政府的权力,这恰是现代大学制度理论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视角参见:(1)张祖英、许积年论文《对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第72-80页);(2)董云川论文《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政府、社会、学校》(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28-32页);(3)毕宪顺论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第128-131页);(4)陆文龙论文《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6期,第77-82页);(5)周光礼论文《完善高教治理结构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 2009年第15期,第15-16页);(6)马陆亭、范文曜论文《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框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第35-41页)等等。

或治理理论关于治理理论视角参见:(1)盛冰论文《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 2003年第2期,第47-51页);(2)许杰论文《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复旦教育论坛, 2003年第6期,第10-13页):(3)龙献忠论文《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第74-77页):(4)龙献忠、陶静论文《合作伙伴:治理视野中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新愿景》(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第38-43页):(5)龚怡祖论文《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教育研究, 2009年第6期,第22-26页)等等。

视角忽视之处。

第二,政府与大学信任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它所强调的交互性、平等性和合作性是对主客体关系模式的超越和救助,为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既强调主体性又强调主体间的相互性,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共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交往双方是平等交流的主体,各自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致力于理解和共识。何谓“理解”,哈贝马斯认为,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对一个语言学表达的理解达成共识;最宽泛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基于共同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达成的协调;也表示两个主体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意向[2]。因此,在基于信任理念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下,首先,政府和大学不是对立或非对立的主客体,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具有能动性的双主体,这种定位有助于大学法人地位的确立,彻底改变大学被动的从属地位,彰显大学的自主性。其次,政府和大学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合作的伙伴,双方通过民主协商和商谈,协调矛盾、制定规则、划分权责,寻求共识,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减少了相互竞争带来的高成本。可见,基于信任的政府与大学关系能避免主客体关系模式下的两败俱伤局面的出现,弥补了主体性关系模式的不足,为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二)信任作为一种制度和机制为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路径

现代大学的发展史证明,大学自治是大学悠久的传统之一,也是大学的立足之本,缺乏适度自治权的大学是异化的大学,无生命力可言。但应然的自治又是有限的,过度的或无限度的大学自治对于政府或大学无疑是灾难,政府或大学都曾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现代大学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矛盾,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这对矛盾。

信任不仅是一种理念,其本身也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或机制,它关注的是建立某种秩序所必需的条件问题,有其建立的心理基础、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政府与大学信任是基于理性计算的策略性信任,制度是政府与大学信任建立的主要基础。这里的制度是指用于规范政府和大学的行为,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规则,包括完善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明晰的政府和大学权责、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一系列的制度具有确定性、合理性、可控性等特征,能为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有效的路径。体现在:首先,政府和大学信任为政府放权或分权,转变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提供了依据。信任机制通过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政府和大学的权限和职能,划定了政府和大学各自行动的范围和边界,知晓各自何可为,何不可为,为政府下放权力,剥离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大学应属之权力提供了依据,为转变政府管理大学的方式提供了方向。其次,政府和大学信任为政府放心放权,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提供了制度保障。信任机制不仅明确规定了政府和大学的权能以及责任和义务,还构建了对大学行使权力、履行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和问责的制度,建立了实施监督和惩罚的责任性机构并有效发挥作用,确保大学在既定框架下行事,保持行为的一致性,防止大学滥用权力或不作为,做出有损政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政府与大学信任是维持和谐的政府与大学秩序,应对风险的有效手段,从而为政府下放办学自主权,寻求与大学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endprint

三、建立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对策——基于信任的视角

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体制改革目标之一,而政府与大学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实现这一目标之路径,因此,本文基于信任的视角,从制度层面提出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对策。

(一)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法律地位

大学在民事关系和行政关系中均具有法律地位,其法律地位是多元复杂的。大学法律地位是否明确、合理是厘清政府与大学的权责,建立政府与大学信任的重要前提。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大学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而中国《高等教育法》又仅将大学确定为民事活动中的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不同于民事法人,因此,事业单位法人不能准确地反映大学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法人无法反映大学的公法地位,致使大学被排除在行政主体之外,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无实施公权力之法律依据,与此相矛盾的是大学在教学、科研、学位和学生管理等领域履行的又是公权力[3],因此,目前中国大学的法律地位是模糊不清的,这就导致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混乱。欲解决此问题,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务法人制度,明确大学的法律地位。首先,大学作为公务法人,意味着大学不仅是民事活动的主体,而且在行政活动领域也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其次,大学作为公务法人,是公法中的特别法人,它不同于行政机关等普通的公法人,它与政府之间是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没有隶属关系,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独立承担实施公务中所产生的权责。最后,大学作为公务法人,是替国家执行公务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其办学活动要接受政府与社会的监督,这就确保了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权,以防止大学的放任自流。可见,大学公务法人地位的确立,为理顺政府与大学的法律关系,建立政府与大学的信任提供了前提。

(二)完善立法,厘清政府与大学权责边界

政府与大学权责的规定旨在划定政府与大学行为的边界、范围和底线,规范政府与大学的行为,减少双方未来行为的不确定性,为规范政府和大学行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因此,政府与大学权责规定明确、一致,是建立政府与大学信任以及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和关键。法律是划分权责最权威的手段,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仅不完备,而且现有法律法规对政府和大学权责的规定也存在不全面、过于简略、模糊不清等问题,致使在实践中出现政府干预过多,大学缺乏自主权,政府和大学责任缺位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政府与大学的信任,导致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混乱。因此,为了构建政府与大学的信任,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必须完善立法,明确政府与大学权责,实现政府与大学权责统一。具体而言,有两条路径:第一,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新法律,或修订已有法律,尤其要完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自主权的内容及其救济途径,详细规定大学应当承担的与其享有的权力对等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明确规定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以及政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法》对政府和大学权责规定过于笼统和不明确的弊端。第二,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将政府和大学的权责刚性化。大学作为公务法人需明晰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大学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第一种关系首先由法律明确,章程根据大学自身的情况做进一步的界定;第二种关系主要由大学章程明确,辅之以具体的规章[4]。因此,按照法律设定的体系,大学章程上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下启学校规章制度,是大学的“宪法”,是政府意志和大学意志的体现,是大学在法律框架下行使自治权和履行公共责任的基本准则,也是明确大学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大学权责边界的重要法律文本。针对中国大学章程建设中存在的大学章程缺位、法律地位不明确以及大学章程对政府和大学权力规定的缺失等问题,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章程建设:一是从明确规定大学章程在中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承上启下地位、明确大学章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等方面入手,明确中国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二是明确大学章程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等。三是主要从结合大学自身情况界定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大学的权责,以及明确规定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规范大学履行公共责任行为两方面入手,完善大学章程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在厘清政府和大学权责中的作用,为建立和谐的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奠定制度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社会问责制,确保政府的权益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明确了中国政府和大学的权责,为防止双方滥用权力,不履行责任,还必须建立问责制,以确保政府和大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行动,不做有损对方利益之事,为中国政府和大学信任以及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从中国的实际看,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社会问责制,确保政府权益,让政府放心放权。具体而言,第一,针对中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中有关高校问责的法律不多,专门的高校问责法律法规更是缺乏的情形,立法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出台《高等学校问责法》和《高等学校问责法实施细则》,提高高校问责制度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问责制包含的问责主体、问责内容、问责方法多种多样,《高等学校问责法》难以穷尽高校问责之全部,某些方面仅能做原则性的规定,因此,立法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教育评估法、高校信息公开法等配套法律法规,以弥补《高等学校问责法》不能详尽之意。第二,完善现有的同体问责方式,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异体问责制,即成立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等常设性社会问责机构,以及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和方式发挥教职工、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公众等异体问责主体的作用,以异体问责方式为主导,发挥异体问责的优势,提高高校问责的科学性。第三,以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和高校学者等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行使主体进行权力问责,以及对高校运行结果进行绩效问责为核心,提高高校问责的针对性。第四,实施多样化的问责方法,当前尤其需要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高校问责的实效性。

总之,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法律地位、明确政府和大学权责、建立和完善高校问责制这三方面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其中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法律地位是前提,政府和大学权责明确是核心,建立和完善高校问责制是保障。只有发挥这三者的联动作用,才能为建立新型的政府和大学关系提供制度基础。参考文献:

[1]曹林.港校触动计划体制最后一个堡垒[EB/OL].[2011-02-10].(2006-08-01).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4652660.html.

[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3]王敬波.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6-17.

上一篇:家长会任课教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中铁一局现场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