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实习报告

2024-07-09

农村留守儿童实习报告(精选8篇)

1.农村留守儿童实习报告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他们到底生活地怎样呢?

因为我自己本身住在湖北荆州的农村,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我弟弟也时不时的处于留守儿童状态,由爷爷照顾。我们村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这个寒假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和孤儿的数量都相当多。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一半多;无人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

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大约6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百分之二十;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的只占一半。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差不多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一半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一半的留守儿童半个学期都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一半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同样的,那些几乎生活在生活特别底层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也非常糟糕。

留守老人除了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家庭成员的支持占绝对的比重。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留守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社会养老保险金,获得的政府或村委会帮助的留守老人数量也不多,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政府和社会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支持非常有限。

留守老人家庭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最主要的家庭支出是农业生产投入、看病就医和抚养孙辈支出。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后不能报销的那一部分仍然是留守老人重要的支出项目。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还要帮着照顾孙辈,孙辈的生活开销也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

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非常低,根本不可能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作出相应的、必要的辅导。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新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看路修得好不好、电视机顶盒安装的多不多、房子刷的漂不漂亮,我们应该多给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一些人文关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青壮年回家创业致富。这一点政府是不能忽视的。由衷地希望所有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可以尽快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2.农村留守儿童实习报告 篇二

一、河南省留守儿童数量及监护情况

(一)河南省留守儿童数量众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河南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泛。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万人,分别约占全国的7%左右。又据笔者开展的抽样调查表明,南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计145.8万人,留守儿童约70万人,占总数的48.0%;信阳市被调查的3000户农户共有9764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有3011人,占被调查儿童的30.8%。鄢陵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计8.3万人,留守儿童4.2万人,占总数的50.9%。随着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留守儿童多由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留守儿童受监护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单亲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二是祖辈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三是亲戚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四是其他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由邻居或学校监护的家庭。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受监护情况以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两种类型为主,两者所占比例之和均在80%以上,其中信阳市最高,达91%。另据调查,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59.6%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29.1%的人是初中文化程度,1.5%的人是高中文化程度,另外还有9.8%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

二、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一般和较差的占绝对多数,优秀的所占比例较少。南阳市、信阳市和鄢陵县对8649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学习成绩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儿童,优秀占19.2%,一般占63.4%,较差占17.4%。

(二)卫生条件变差

留守儿童卫生条件较差,习惯不良,多数反映卫生条件比父母在家时差。信阳市调查,被监护人的居住卫生条件,64.9%反映比父母在家时差,31.3%反映与父母在家时一样,而只有3.8%反映比父母在家时好。同时,在生理卫生指导方面,只有27%的孩子接受过指导,73%的留守儿童缺乏或从未接受过指导。鄢陵县反映,相当部分小学生不讲卫生、生活不规律。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按时吃饭、作息,其中有的出现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

(三)性格扭曲,心理失衡

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这第一任“老师”正常的言传身教,使其性格发生扭曲,心理失衡,有的内向,有的任性,有的脾气暴躁,有的由开朗变为内向等。信阳市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39.8%的儿童性格内向,29%的儿童性格任性,8%的儿童脾气暴躁或柔弱,只有19.2%的留守儿童性格开朗;觉得自己很一般的占52.7%,觉得身边人不太关心自己的占49.1%;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占17.5%。南阳市调查数据表明,在遇到烦心事时,16.7%的留守儿童“闷在心里”;在受到挫折时,有4.3%的人表示感觉生活没有意思,甚至还有0.1%的人有自杀的念头。鄢陵县11.9%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

(四)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安全堪忧,近半数缺乏安全感,时常受到欺负或伤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比较严重。信阳市调查显示,48.3%的留守儿童时常或有时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34.7%的孩子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占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占12.3%。鄢陵县调查结果是,10%的留守儿童经常抽烟、同学聚会聚餐、打群架,而有双亲监护者则无。某校领导和毕业班主任反映,初中毕业班中拉帮结派打群架问题比较严重,留守儿童参与的占27.5%,双亲监护的占4.8%。

(五)生活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经济支配能力差,有的拿到钱后挥霍浪费,购买零食、经常抽烟、进网吧、看录像等。鄢陵县调查,经常抽烟、聚会聚餐、打群架的学生,留守儿童占10%,双亲监护无。据校领导和毕业班主任反映,初中毕业班中拉帮结派、打群架问题较为严重,留守儿童参与的占16.0%,单亲留守参与的占11.5%,双亲监护的占4.8%。

(六)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

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一些地方高中招生开始出现困难。有的打工父母认为,上学没啥用处,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想读书就读,读不成就去打工。受此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幼小心灵中也滋生了“读书无用论”思想。鄢陵县2010年初中毕业生7873人,参加中招考试的3368人,比2009年减少22.1%,比高峰时的2003年前后下降了75%。因生源不足,高中招生困难,全县3个高中撤消一个,报考一高二高的人数仅占招生计划的86.7%。

三、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出现的“民工荒”,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不愿再远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已认识到,外出务工的初衷是想让下一代过上好生活,但对留守儿童来说,爸妈只是电话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教育不力,产生了严重问题,再不亲自教育,孩子长大可能成为废人,怎能过上好生活?许多人开始采取行动,即使原在外省打工的企业春节后答应增加工资,他们也不动心,决定就近打工。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政府的管理等,因此,要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各种因素。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

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国家制定的城乡统筹和公平教育等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少地方对务工子女就学收取的费用不减反增,如某省辖市小学原来对进城务工学龄子女每人收借读费12000元,国家要求取消借读费后,有的学校则改为收建设费,教学质量一般6000~8000元,较好的高达15000元,家长还得被迫“自愿捐献”签字。国家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务工人员收入低,许多务工者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城求学,只好留守在农村,由爷奶或亲戚等照管。

(二)家庭教育错位缺失

1. 家庭教育缺失。

外出务工人员离家较远,教育留守儿童常用的是电话。据南阳市调查,父母经常和孩子电话联系的58.1%,偶尔联系的占34.7%,不联系的占7.2%。这说明将近半数的务工人员仅向家人寄钱,以满足不在身边的子女生活所需,但对学习教育缺失。

信阳市调研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数据表明,多数监护人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其中有时过问的占60.7%,基本不管的占18.9%,只有20.4%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有时参加的占41.8%,不参加的占36.5%。积极参加的仅占21.7%。监护人和老师联系的,有时联系的占31.7%,不联系的36.4%,经常主动的占31.9%。

鄢陵县对留守儿童有困难找谁帮助解决的调研表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教育。其中找奶奶(姥姥)的占53.3%,爷爷的占20.0%,老师的占16.7%。这充分说明,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的教育,尤其是缺乏男性的教育,对培育儿童自信和果敢的男子汉气质是不利的。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因为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般,有的很差。

2. 家庭教育错位。

少年儿童本应在父母亲的“羽翼”下健康成长。而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只由单亲管理是不健全的,何况还有高达64.3%的由祖辈和邻居等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的管理错位。鄢陵县对“学龄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有困难找谁帮助解决”的调查显示,找奶奶(姥姥)占53.3%,爷爷占20.0%,老师占16.7%。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的是文盲,他们给孙辈们的学习带来帮助不大。孩子们做错了事不想管、也不敢管。又因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只管孩子们吃饱饭,其他基本上放任自流。所以不少孩子不服管教,经常成群结队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自己的学业。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不佳。

(三)校园教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教师力量薄弱。

据鄢陵县调查,城市小学数量多,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生源好,而农村教育情况正好相反。县城区8所公办(联办)小学,教职工574人,校均71.8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职工校均15.6人,城区是农村的4.6倍。边远乡农村教学点和部分小学仅有4~6名教师。生源差,所有的小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进入小学高年级人数更少,张桥乡某小学四年级仅有8名学生。农村学校教育力量薄弱,影响了留守儿童接受正常教育。

2. 教师对留守儿童关心不够,没有尽职尽责。

信阳市调查,有近50%的农村学生反映老师从未做过家访,33.3%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校开家长会,66.7%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设置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老师,40.8%的学校没有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机构。

(四)社会缺乏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机构

目前社会上关爱少年儿童的机构只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缺乏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不够。信阳市调查,在社会教育方面,被调查留守儿童反映村里没有留守儿童活动园地、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机构和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的分别占72.5%、61.4%和58.7%。

鄢陵县调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留守儿童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关工委领导都是离退休多年的老领导、老教师,他们大多体弱多病,办事机构人员很少(县级3~4人),在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方面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只能在城区和全县组织重大活动,而乡镇的关工委几乎有名无实。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今日的儿童,是明日祖国的建设者,留守儿童是我国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繁荣,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把正在渴求知识的儿童留在农村,是对人才的“掠夺经营”。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若解决不好,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搞好留守儿童教育意义重大。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对留守儿童实行科学教育。

(一)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1. 制定落实教育政策,确保务工人员带子女进城入学。

一要落实进城务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城镇子女同等待遇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流入地学校千方百计索要高价费用、迫使务工人员把子女送回老家做留守儿童问题。取消高招、中招户籍所在地报名的规定,减少农村适龄中小学留守儿童。二要进一步加大县以下教育投资,建立设施齐全,教学水平一流的学校,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少和待遇低问题,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的教育服务。

2. 在劳务输出地建立更多企业,吸纳农民就近务工,亲自教育儿童。

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的地方多是粮食重要产地,应建立占用土地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抓住东企西移的机会,让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此安家落户,使农民尽可能多的就近就业,既增加他们的收入,又能教育孩子。

(二)学校应尽职尽责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乡村学校实行留守儿童教师负责制,要求教师尽职尽责地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好。一是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一个教师包几个学生,负责做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辅导。教师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应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关心孩子的思想心理,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同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及时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学生的各种情况。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教师的政绩、工资等直接挂钩。

(三)家长科学教育,让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们最直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举止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最大,目前多数农民、特别是祖父母辈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科学。要努力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给留守儿童提供科学的教育环境。

一是培训隔代监护人,科学教育留守儿童。针对目前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所占比例最大的实际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利用广播电视或聘请教育专家培训这些老人,引导他们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二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保持与孩子经常的亲情联系,真正起到第一监护人的作用。外出务工人员要改变给孩子钱物毫不吝啬,把学习成绩、思想品德问题全部交给老师们去管的想法,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保持与留守在家子女经常沟通的习惯,让孩子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四)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藏族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心理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交往等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当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加,父母与儿童长期的分离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各个层面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就有关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较少。

一、研究过程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留守儿童跟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跟其他地区一样,就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另一类则是藏族纯牧区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游牧而被长留守在家乡的少年儿童。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全县14各乡中的4所中学和60多所小学中,抽取了4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半结构式访谈、个案追踪法、比较研究法、影视法以及其他的参与式方法,多维度的搜集资料与信息。其中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14份,回收率为82.8%。其中2份回答不完整被剔除,有效问卷为412份,有效率99.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现状

1. 学习成绩方面

(1)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更好

在夏河县的寄宿制学校中,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于非留守儿童。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学生”已经成为主体,他们能够体会父母外出务工或游牧的艰辛与不易,希望通过好成绩来报答父母。

(2)非寄宿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寄宿制学校超过6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接近2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且有70%的学生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2. 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能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和睦相处,85%以上的儿童有很多或有一些与自己要好的朋友,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或游牧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留守儿童容易表现出一种“群体认同感”,留守儿童更愿意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相似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殊的亚文化。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

1.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自立、更坚强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比非留守儿童明显的要高,一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些老人的年龄普遍较大,而且往往是同时照顾几个孩子,他们的精力有限,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必须自立,不仅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其他人。留守儿童面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基本上都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

2. 留守儿童的生活艰辛,缺乏应有的照顾

留守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卫生习惯比较差。大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一件衣服会连续穿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持续几天不洗手不洗脸的留守儿童比比皆是;部分留守儿童很难按时吃饭,随便吃块干馒头就是一顿饭,有时可能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对于无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更糟糕,尤其在生病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发现,大多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忍受着。

3. 隔代监护,过分溺爱,教育方式欠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在学校学习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不完整的家庭。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十分心疼,因此对孩子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要每天去上学就行,至于学习情况、日常行为、道德品行则很少过问。祖辈们大多年迈体衰,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管教有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在学习上不能给孩子更多帮助,平时也很难和孩子有畅通的交流。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1. 亲子关系方面

在纯牧区,留守对亲子关系影响不大。在纯牧区,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四个以上的子女。从受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他们更看重整个家族的关系。据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他们因为父母一天都在外忙着照顾草场、放牧,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交流少,亲情往往只是一个“称呼”上的关系,但相互之间感情表露较少,他们把血缘关系看得更重,很重视“大家族”之间的群体关系。

在非牧区,留守对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跟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有一个非常典型个案:雯雯(化名)的父母在她六岁时外出打工,六年来一直没回过家。当调查人员问她是否想爸爸妈妈时,她说:“不想,习惯了。”

2. 留守儿童内心压抑

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中的困难、压力等各种心里话无法给父母述说,再加上一些孩子比较敏感,本能的把很多事都压在心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不会将心里话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说,而是选择了朋友或同学,有的干脆憋在心里,时间长了难免压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在最需要父母照顾、关心的年龄阶段,然而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使他们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本该是快乐生活却蒙上了一层不快乐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宗权.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教育从论[J]. 2007(5).

[2]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2007(10).

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绥阳县郑场镇 调查方法:走访、访谈

一 基本概况

我去调查的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第二种是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第三种是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的建议。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5.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五

时间:2009-07-10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也只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孩子受家里人的溺爱,往往就被宠坏了。被宠坏了的孩子往往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6年未曾回过一次家。有一个身高1.72m的初三男孩还哭诉着对调查人员说:“我是2岁多一点的时候就被父母寄居在别人家里,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和父母一起过上一天的„团圆‟日子!”他还告诉调查人员,他们的家庭现在虽然经济上很富裕了,但却是一个精神上的“特困户”。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他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

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6.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六

关键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关心,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况,让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线之中,让他们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帮助。为此,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安顺市平坝县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

1 调研时间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样本选取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的4个村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调研过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实施调查,并分层随机抽取50名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

齐伯乡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东接清镇市犁倭乡,南接十字乡,西接乐平乡,北连织金县,全乡总面积80.74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省级一类贫困村十个,二类贫困村3个,全乡总人口1.8万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乡民知识文化相对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滞留在家的儿童达到大约1200人。

3 调研过程和方法

齐伯乡地处偏远(据县城28公里),山势起伏较大(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平坝县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齐伯乡。为了全面了解齐伯乡留守儿童的现况,我们在乡团委的帮助下对齐伯乡的齐伯村、下寨村、跑马村、格支村四个村进行抽样调研。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们采取徒步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调研地点,深入到每户农家 ,对农村留守儿童采取问卷调查及对儿童和监护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儿童的现状。

4 调研结果及分析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统计总体状况如下:

4.1 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极小部分自己单独住。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主要责任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监督他们的学习,但能给留守童辅导作业和在思想上进行教育的监护人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监护人能够辅导儿童做业和进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儿童会自己做饭,洗衣服,独立生活,40%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通话。

4.2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其影响较大。根据我们走访四个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7%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与孩子分开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33%希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20%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会时常产生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孩子也想读几年的书就出去打工。因此,关注他们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学习、教育状况

在齐伯乡四个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学习下降:

1、结果显示,85%的儿童喜欢学习。但是学习成绩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25%的同学会去问老师,其余50%希望父母帮他们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这些问题就一直积压而又的不到解决,就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下降。

2、留守儿童放学回家,50%的学生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别是去看电视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但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监护人会监督他们学习,而孩子不愿意被监督认真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中,50%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只有8%的监护人是高中以上文化。这也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解决,成绩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对关注留守儿童给出我们的建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是很困难的,“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关注。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5.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首先,学生的后天性格与能力的好坏有大部门和学校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带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留守儿童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老师关注,这对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重要;其次,学校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第三、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5.3社会方面

社会是将来孩子们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台,社会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极为重要,社会关注、支持。会让他们更快的学会感恩,人学会感恩了方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孩子们对社会一个很好的理解,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必要过程,提前认识到社会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会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们会尝试着去改善社会,使社会充满光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7.情系农村留守儿童 篇七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而他们的子女却无法带在身边接受教育, 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 全国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总数达2290.45万人, 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直至近几年才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上, 已有委员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工作、朝夕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教师, 更是期望留守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一、透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寄托了父母对生活的希望。然而在农村, 新年刚过父母们便纷纷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 他们带走的是新一年的憧憬, 留下的却是故土家园和一家老小。

1. 父母监护的缺失导致隔代管教难

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 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 他们的孩子大概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 这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形式, 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 留守儿童的生活由他们来照顾, 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是监护的主体。这类监护人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 甚至还有80岁的。这些老人绝大部分都是文盲, 少数人只是认识些字。他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 但是, 他们不能为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监护人自己的身体就不好, 留守儿童还得照顾他们。久而久之, 这些孩子不得不担起本应属于他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叔叔、婶婶、舅舅、姑姑、姨等, 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第三种是同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上辈监护和同辈监护的监护者一般年龄不会太大, 文化水平也不错。然而他们往往需监护较多的孩子。在我校中, 就曾有一位舅舅同时监护8个孩子, 那效果可想而知。而且, 被监护者往往都是监护者的亲戚, 监护人总认为对孩子不能太严格, 因此对亲戚家的孩子要求不高。最后一种就是自我监护, 也就是自己照顾自己, 这种方式所占比例非常小。

2. 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外出, 有的几年不归, 有的音讯全无,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 很多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觉, 甚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我校在对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行探讨时, 对全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 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 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而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这次调查我们也了解到,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 有的一两周通一次话, 有的两三个月通一次话, 有的半年或一年才通一次话, 有的甚至不通话。在电话中, 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 有没有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 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 常常听孩子说他们跟父母没什么话可说。

3. 家教缺位引发行为失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巨大。在留守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缺乏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不少留守儿童迷恋上网、玩游戏, 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境较好, 生活无忧无虑, 因缺少管教, 手头有了钱, 经常跟同学比阔气, 甚至喝酒、抽烟。

在我校曾经有个学生, 跟爷爷一起生活。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 经常逃课去打电子游戏, 成绩一落千丈, 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倒数几名。两年里, 老师和他的爷爷采取了各种教育方式, 都于事无补, 以至于小学还没毕业就不上学了, 一个挺好的孩子就这样堕落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我从对全乡留守儿童的调查中了解到, 绝大部分老师都反映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比父母在家的学生难教育。而且父母外出打工后, 孩子的品德也变差了。在我们学校, 每个班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 而时常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 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4. 差生大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班上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儿童”。这是我们对全乡老师进行调查时, 他们普遍反映的情况。在外打工的父母, 路途近的还可以偶尔回家看看, 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习生活;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和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父母, 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 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只能是心有牵挂, 鞭长莫及。即便父母返家, 普遍有给孩子“补偿”的心理, 常常带给孩子许多吃的、穿的、玩的等, 很少有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甚至有些父母根本不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从这次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 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调查显示, 在我乡的留守儿童中, 学业成绩差的多达30%, 45%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许多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走南闯北挣钱, 自己没必要认真学习, 等年龄再大一点就可以随父母一块外出打工挣钱, 目前在学校就是混日子、长身体的。在调查中, 大多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学校、班级管理的一块心病。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 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首先,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 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 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家庭创业项目。“打工经济”虽然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但绝不能以此代替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 要发展壮大农民自己的产业经济, 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中有事业可干、有利益可得, 把农民重新从城市吸引到农村来, 从事与城里一样的工作。农民不外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其次, 打破城市学校本身的坚冰。城市学校要敞开大门接纳留守儿童入学, 取消一些不平等的收费, 且与有关方面相互协力, 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接受平等的教育, 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 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驿站

作为学校, 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 承担起更多的对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

首先, 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 让每一位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本校、本班中留守儿童的情况。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也只有提高了认识, 才能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转化为老师的行动, 而老师的行动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最为重要的。

其次, 学校平时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家庭关怀,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 在老师的帮助下, 让留守儿童自己做主角。

第三,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办心理咨询室、心灵小广播,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辟心理健康专栏, 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其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开学初, 学校就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状况, 父母的去向及联系方式。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通信地址要记录准确, 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3. 教师:做留守儿童最亲密的伙伴

了解留守儿童, 关心留守儿童, 让他们快乐成长, 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每一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 教师要主动走进留守儿童内心, 抚慰其孤独的心。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 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 多数有心理方面的阴影。作为班主任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把握、体验和理解其内心世界。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班中一名女生学习认真、活泼开朗, 在期中考试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可之后不久, 我就发现她上课时总是魂不守舍的样子, 很少再看到她与同学嬉笑的场面。于是, 我便对她进行一番了解, 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原来自从她被评为“三好学生”后, 父母亲一直没有跟她联系过, 更别提表扬了。而其他的“三好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父母的奖励和表扬。她的心中非常郁闷, 却又无处倾诉, 于是就更添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了解情况之后, 我一方面与她谈心, 帮助她消除心中的疙瘩, 恢复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 及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 让他们多和孩子联络, 多给孩子鼓励。经过两周的调整, 这位同学又重新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其次, 教师应给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 让其在成功中增强自信。缺少父母最贴心的关爱是造成留守儿童成绩差、难教育的根源所在。因此,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应有意无意地给他们多一份关爱, 让他们把在家里缺少的爱到学校补起来, 更多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对待留守儿童, 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起自信心。课后, 我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让学生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同时在学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体验成功的快乐。

4. 父母:用亲情筑造温暖的家

作为父母, 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父母应该与孩子及其教师保持经常联系, 主动了解和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 使他们能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体验到亲情的温暖。这样, 父母给孩子温暖的同时, 也能够给孩子以教育。当然, 父母最好能常到学校看看, 亲自了解孩子的情况, 这会对孩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8.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篇八

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这样的新名词已经不再陌生。其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儿童(包括数量更大的青少年)大部分正值上学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很多专项的调查结果都不令人乐观,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孤独的“留守儿童”

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孤独、忧郁和焦虑,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时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有些孩子面对生理发育期的变化时也因为缺少启蒙而出现相应的心理焦虑等问题。

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由于聚少离多,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被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而无法起到督促和指导以及管理的作用。很多孩子就在这种放纵的环境下,自然成长,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沾染不良习气,逃学、辍学,混迹网吧、游戏厅,甚至犯罪。

疏导与引导

既然“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怎样帮助“留守儿童”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和同学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上多帮助,生活中多关怀,让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友谊和亲情,对集体有一种家的依赖感。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其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适当进行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些孩子,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并在适当时进行思想沟通,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此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健康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5.教师还要与临时家长多沟通,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想法,一方面也能够对家长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指导作用,保证校内辅导和校外监督相结合、相一致,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研究探索,扎實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担负起他们的成长教育任务。

其实,在城市里,因父母出外工作,类似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发展。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自测题下一篇:天坛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