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感想

2024-08-06

《货币战争》感想(共10篇)

1.《货币战争》感想 篇一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从货币解读历史 本学期我选修了《货币与货币战争》这门课,课程通过解析货币的含义,进而提出了“货币战争”这一概念。国家之间存在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各种通过货币为代表经济力量之间的的博弈。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我能以前所未前的、更加开阔的事视野来审视货币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的话题。

课程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货币与历史的关系。货币这一事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存在了很长时间。从最古老的贝壳、龟甲、到后来的黄金、白银,最后发展到今日的纸币。可以说,货币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伴随这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文化的繁荣而繁荣。尤其是近代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自从殖民地时代以来,货币战争此起彼伏。殖民地的开拓、西班牙、葡萄牙的衰退、英国的崛起、中国的衰落、美国的独立,无不与货币战争联系密切。在这段历史中,黄金和白银被反复赋予了货币地位,又被反复剥夺货币地位,而每一轮赋予与剥夺,又都伴随着国际强权的势力变更。可以说,世界的货币史,就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浓缩。近代欧美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一例外均与货币有着莫大的联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力量的综合较量。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稳定经济政策的手段一般只有三种:一是通过税收直接从民众手中获得财富;二是通过发行货币;三是对外借债。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稳定国家经济平稳安全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近代的欧美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因此只能通过税收和借债的的手段来积累战争资本。民众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税收不可能根据战争需求无限增长,因此,向国际银行家们借债就成了近代每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必修课。国际银行家们也借此发挥登上政治舞台,发挥政治影响力。

亚洲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索罗斯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在初期,他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十分强大,并不足以对抗整个亚洲的经融体系。然而当他以泰国为突破口,先是通过大量吃进迫使泰元贬值,进而用自己手中持有的美元一举席卷了泰国中产阶级的财富。进而越做越大,最终发展成为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当个人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可以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凭借个人非凡的个人能力,改变历史。

以二战前期的德国为例,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浪潮下,保饱受一战摧残的德国收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当时执政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力,难以应对时局,再加上一战天价般的战争赔款,整个德国经济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德国马克兑美元一路下跌,国民生活民不聊生。而自从

希特勒1933年开始执政,仅仅3年的时间,德国经济就已全面恢复,在6年之后的1939年,德国军事工业已相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具备了挑战世界的资格。仅仅几年的时间,除了希特勒精彩的执政能力及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更大的原因正是华尔街银行家们的功劳。当时的德国,由于缺乏外汇资金,本国政府只得大规模发行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导致德国产生了罕见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此时,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们支持的希特勒上台后,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开启了德国复兴的道路。从而使纳粹党在短期内获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德国也因此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每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鼓孤立的,背后都一定有着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不是阴谋论者,但国际市场也不是福利院。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德国,支持希特勒,更深的原因在于通过培植强硬的德国领导人,煽动起德国人狂热的民族仇恨,使其成为战争策源地,通过大规模、广范围的战争,迫使欧美国家参战,以吸引国家进行放贷,销售军工业及战争用品。

在二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从来就没有稳定过。货币争霸之战无时不在上演。货币战争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军事战争的地位。拉美金融危机、希腊等国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危机、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亚洲经济危机等等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实力每次发起的货币狙击,都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如同拿破仑多年战争所得还不弱罗斯切尔德家族一天的收入一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总损失,也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的损失。

国际银行家们的强大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一个人或者少数一群人手握强大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可以执天下牛耳,以自身来改变历史。不管是因拿破仑战争而发家的罗斯切尔德家族,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声名鹊起的索罗斯,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货币政策与经济手段,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货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相互纠缠,又相对独立。以货币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为平台,为我们展现一个出了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拨开历史事件本身,探寻到其背后所隐藏权力与纠葛。

李鹏飞

129014092

热能与动力工程123班

2.《货币战争》感想 篇二

▲美国财长盖特纳公开表示, 如果币值被低估的大型经济体阻止本币升值, 将鼓励其他国家效仿这种做法, 从而引发一个危险的动向。其意是在暗示是中国诱发了货币战争。

巴西财长曼特加也认为当下正处在一场国际汇率战争当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认为, 货币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明朗化, 形势是在不断恶化当中, 而这场货币战争的始作俑者和发动者正是美国。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指出这一次的货币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争夺、贸易纷争, 而是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观点:可能打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认为,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缺乏协调, 因此存在发生货币战争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明确提出, 目前已经出现货币战争的迹象。

观点:尚未打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 全球货币战争, 目前还没有进入到一个实质阶段。现在都是各国对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有相关看法, 还没有到通过汇率来达到什么目的态势。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分析师何志成则指出, 汇率战的实质是贸易战, 而全球货币战争只是一个媒体炒作的词语, 不会爆发贸易战争。因为对于汇率战的后果, 各界都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爆发贸易战, 带给全球经济的不仅仅是危机, 而有可能是崩溃。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徐佳蓉也认为, 汇率战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口水战”的阶段, 论战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发汇率大战, 而是为了达到国际合作。

中国的回应

【中国货币改革采取渐进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月8日在美国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时表示, 中国的货币改革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而不会采取所谓的“休克疗法”。

11月5日, 在财新峰会上周小川表示,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副作用。在应对热钱时, 要看到总量调控的重要性, 但资本套利不可能完全杜绝。中国目前的外汇体制是对资本项目有管理的体制, 不正常的资本项目要么无法进入, 要么必须绕道而进。针对绕道, 中国会想办法采取管理措施尽可能防止。

【中国贸易顺差其实没那么大】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 我国贸易顺差一直是等于或者小于加工贸易的顺差, 加工贸易的顺差80%左右的主体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中国的顺差可能是美国、德国等国顺差的一部分。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预计今年顺差约为1 360亿, 而2009年是1 960亿美元, 贸易顺差要减少500亿到600亿。同时, 由于进出口格局调整, 中国贸易顺差将保持缩小的趋势。

美欧施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卡恩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 表示完全同意美国的意见, 认为人民币被完全低估, 主张要中国人民币升值是符合逻辑的。

美国:9月29日, 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公平贸易货币改革法案》的最新修正案, 意味着美国将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更高关税。

欧洲: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公开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有序、大幅且全面升值”。

亚洲压力

日本:9月15日, 日本干预汇率市场, 直接带动“亚洲其他货币”追随贬值, 形成了“日元主导的亚洲货币整体贬值”, 从而形成了人民币被单独隆起的状态, 成为推升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动力。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迫于压力, 大量抛售本币, 使本币贬值, 进而促使热钱涌入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指出, 全球失衡问题归咎于人民币汇率是完全荒谬, 而且不应该这么定义全球失衡, 全球失衡并不是美国财政定义的是美国贸易逆差。新兴市场国家流汗受累生产产品, 美国人印钞票过度消费是常态, 而美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可持续, 也不应该持续下去, 故将矛头转向中国。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自己的事】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自身的需要, 并非美国威胁所致。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认为, 央行提出进一步推进汇改, 是为了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浮动的汇率制度有利于发挥宏观调整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 人民币汇率改革从长远来看符合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 同时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有利于彰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对中国长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汇改不等于升值】

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12日发布的《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称, 人民币汇改不等于人民币升值, 而重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市场主体应克服单边预期, 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发展态势, 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意识。

【人民币已在快速升值】

X-Trade Brokers首席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师姜立钧预计未来3年内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发生变化。他指出, 在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上涨的时候, 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幅度会较小, 而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下跌的时候, 人民币汇率涨幅则会比较大, 因此会导致人民币最终延续上涨趋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针对欧美对人民币升值过慢的一再指责,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现在地价涨, 劳动力价格涨, 生产成本肯定要上升, 这个上升实际上基本上表现在人民币汇率上是每年上升3%比较合理。事实上, 2005年“汇改”以来至2009年, 人民币累计升值23.85%, 2010年6月19日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了3%。

▲清华大学中美经贸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世俭:美元、日元都是有升有降, 中国汇改目的是使人民币根据市场变化来浮动, 而不是一味升值, 而且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和节奏, 尽可能做到窄幅波动。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7年上半年累计升值幅度大约为8.3%, 这段时间升值步伐控制得比较好, 但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7月, 人民币升值加速, 9个月升值将近11%, 使得中国出口受到重创, 珠三角、长三角几万家外贸企业倒闭。

专家话汇改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陆前进: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必须解决两个技术性问题, 一是货币篮子里的货币种类;二是人民币对篮子里每一种货币汇率的权重。现实的问题是建立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 参考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 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目前BIS和IMF等都公布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 但是我国央行必须公布自己的有效汇率指数, 篮子货币的选择、汇率权重的选择等都应由央行自己确定。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人民币资本项目要实现可兑换, 国内经济必须软着陆。国内的人民币资产在各方面的价格比国外的要贵得多, 两个水位形成很大的落差。现在是通过资本项目管制这样一个防护堤在维持着。假如中国企业和居民购汇的限制取消, 肯定会出现资本外流, 人民币资产就形成向下的压力, 这就给中国的银行体系和信贷体系带来紧缩效应。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人民币在5%~10%的范围内波动是正常范围, 但现在很多企业表示人民币升值1%~3%都要大面积亏损。要是这样的话, 汇率浮动机制就无从谈起。加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从技术上讲不成问题。但汇改最大的障碍在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所必要的额外的条件, 包括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这些事情不是央行能够在短期内推动的。

3.“货币战争”实为“财富战争” 篇三

美国发起货币战争的指向剑指中国,而发动货币战争的目的则是行使一次全球财富分配的大转移。事实上,货币战争就是金融战争,就是财富之争,可以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谁就掌控财富分配与流向。

受益者与受害者

美国对“经济自我主义”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长期以来,滥发钞票和发行庞大的国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因此美元本位制事实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2008年底,美国政府、社会保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的债务合计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倍。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约为1.47万亿,赤字规模占GDP的9.9%,分别是2008年和2007年的2.16倍和7.84倍,为1945年以来美国赤字的顶峰。2009年美国的财政负债累计达到了12万亿美元,占到美国2009年GDP的82.5%。因此美联储启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意图是通过大力扩张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使财政赤字货币化而再次抵消债务成本。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并不惧怕通胀,美国反而可能是这场货币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场“零和博弈”最大的受害者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新兴经济体领跑、发达经济体滞后的格局已然确定。在全球资产重新分配中,新兴经济体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的疲软虚弱相对展现出一个层级多样、速度不一的复苏图景。

如今,流入20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游资无论速度和规模均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据布鲁克斯估计,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资本以年均的规模流入这2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均规模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货膨胀隐患。数据显示,在20个新兴经济体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极其巨大。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出口导向型或资源驱动型的经济体,资本流入也加大了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此外,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严重恶化。而对于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居多),由于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中一般以美元为主要币种,在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其国内或者区内必然是本币投放过多,同时流动性的持续大量流入,也将导致输入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直接改变了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实质上是“财富战争”

近期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可谓“一箭多雕”:既想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实现内需疲弱下的经济复苏,又想人民币升值稀释债务,变相成为美国赖债手段,而更为重要的是寄希望通过美元货币贬值实施一次中美之间财富的“大挪移”。

当人们关注美元泛滥的同时,人们可能忽视其背后美债的风险。全球美元泛滥和美债疯狂是对债权人权益的最大“稀释”,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外储已达2.64万亿,如何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管理好债权迫在眉睫。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制”不仅支撑其债务的国际循环,也能利用货币“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或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在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3%和83.6%。“美元本位制”实际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一方面,作为货币发行国,其可以通过增发货币以履行对外偿付义务或稀释对外债务负担,即通过储备货币贬值变相违约其外债偿付义务。仅2002~2006年间,美国对外债务消失额累计达3.58万亿美元。

当前美国又在上演一次“财富战争”。作为债权人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美国的“金融压榨”。债权人利益大幅受损的危险因债务国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由于美元不断贬值,债权人资产的价值在急速下降。债权国、特别是许多新兴国家为了防止美元贬值引起本币升值过快损害出口,不得不持续卖出本币买入美元,从而陷入无法摆脱的“美元困境”。如果听任本币升值,除了对出口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外,还会引起国际热钱的涌入,推高资产价格,引起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当前,直接违约并不是美国让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唯一方式,但“不负责任”的长期金融策略则是对这些国家财富的一种掠夺和“金融压榨”。

除此之外,美国逼人民币升值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就是吹大中国的经济泡沫之后打击中国。事实上,在人民币名义国际购买力升值的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对巨额存量资产的购买力贬值问题,以及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这一过程将明显造成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在资产价格领域。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需要高度警醒。当年以日元大幅升值为起点,日本货币政策在广场协议后被美国绑架,陆续出台不合时宜的利率政策,催生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资产泡沫,并在1990年被戳破。在之后5年期间,日本全国资产损失达800万亿日元,接近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日本陷入了“衰落的十年”,再加上本世纪的十年,日本的增长型衰退(也即一个经济体虽然成长,但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持续推动物价下跌,造成了通缩预期,而这有进一步促使日本坚持低利率和弱势日元政策,形成日本“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弱货币”的恶性循环),已经耗尽了日本整整二十年。

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货币政策被美国“绑架”后果更严重:人民币升值由于资产具有吸引力而加速资本流入推升资产价格;当前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被美国绑架,如果长期维持低利率,很可能形成当年日本广场协议后的泡沫经济,甚至被刺破。

人民币处于全球货币战和汇率战的漩涡之中,对外是汇率战,对内是货币战,中国如何兼顾内外平衡,如何兼顾短期增长与长期利益,采取何种“政策组合,以趋利避害,将协调成本降至最低确实考验着决策当局。

“货币战争”与“财富战争”,中国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准备。

4.货币战争 篇四

《货币战争》一书中,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亚伯拉罕.林肯,约翰.肯尼迪,罗纳德.里根遇刺事件,都是一小撮国际银行家争夺“货币发行权”所致。而越南战争结束的原因是“精英阶层”在伦敦黄金市场的惨败;中东石油危机不是欧佩克而是国际银行家的决定。我不是很了解历史,但这些“史实”太过惊悚离奇,我也不敢轻信。

在《货币战争》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可怕而神秘的国际银行家圈子,这一撮人能量巨大,他们企图控制世界,操纵全人类。这一撮人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他们扶持希特勒,他们将原子弹的机密传给苏联换取以色列建国……格林斯潘这个数学建模天才为他们服务,蒙代尔为其代言!这一切是真实的吗?事实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也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目前已可以说微不足道。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及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该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而假设这些都是真的话,这一撮国际银行家真如此强大的能量,能暗杀美国那么多美国总统及如巴顿将军这般强横的人物,他宋鸿兵只怕刚发表《货币战争》就出车祸身亡了。

当然,巨大的资金利益团体的存在是不可质疑的。就像股市有人坐庄,普洱被炒高,温州人囤铜炒铜一样无可置疑。资金永远都是逐利的,当一个团体拥有可以操纵市场的资金并可通过操纵市场获利时,他们自然会坐庄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必然会伴随的。但如果将这些行为强行与企图颠覆国家主权,企图控制世界联系,就太耸人听闻了。你不妨问问温州炒房团,囤铜团他们是不是企图颠覆我天朝主权。

《货币战争》让格林斯潘创造出了神圣的格式模型。这位数学建模天才通过自己的格式模式可以计算出全部经济运行规律。这已足以让世界所有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上吊了结。而我窃以为,如果格林斯潘真能通过其模型计算出全部经济运行规律及结果,美国不妨实行计划经济,想来会创造经济增长的新纪元。

《货币战争》在赋予格老如此神圣的数学建模能力后,进一步让格老成为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的操盘手。格老通过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精心地为国际银行家策划制造了07年得金融浩劫,企图将其作为实现世界货币大一统这一宏伟蓝图的前奏曲。但,事实是,对于07年金融危机负直接责任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反映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与现代风险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只有工资与物价压力才会导致经济过剩,忽略了金融与资产泡沫的影响,也忽略了金融的不稳定性。

1979年,保罗.沃尔克接任美联储主席,美国正处于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通货膨胀中。沃尔克信仰预期理论,他确信如果美联储能对物价稳定做出坚定承诺,就能改变通胀理论,打破通货膨胀。结果是不负众望的,随着接二连三的经济衰退与失业率飙升,通胀来1985年他离任时已下滑到个位数,远低于1979年得13%。格林斯潘也毫不逊色,在他任期内,平均通胀只有3%,失业率平均值只有5.6%,经济波动幅度也明显放缓。人们庆祝“大平稳”的“金发女孩”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完全以控制通胀的货币政策的弊端也在最近的数次全球衰退中暴露无遗。这几次衰退是20实际90年代初美国储贷危机、1990年日本资本市场崩盘、世纪之交的网络科技股泡沫、以及2007-2008年前所未见的房地产繁荣与崩塌。由资产价格上升和盲目信贷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是这几次衰退循环的重要特征。每当就业率达到并维持在饱和之时,商人和银行家们便开始在成功欲望的驱使下蠢蠢欲动,大幅扩张信贷规模。在温和扩张期,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无止境地发明各种形式额度“新钱”,试图取代人们投资组合中传统意义上的“旧钱”,以及各式各样的金融工具。经济繁荣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斥着金融创新。接着,迫于工资与物价的压力,美联储必须选择加息,这样便不可避免地殃及金融领域,资本市场泡沫破灭,风险敞口增大,同时伴随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经济衰退,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进入减息周期以挽救经济,华尔街又借助减息周期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制造过剩,然后又是通胀压力,如此循环。

如上图所示,在实体经济维持低通胀时资本市场已经出现泡沫

这就是美联储实施的货币政策背后经济学理论的陷阱。第一,“过剩”的概念被理解得过于狭义,以为过剩只针对工资与物价;第二,他们试图用单边的货币手段,去控制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格林斯潘的长期利率之谜)。在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矛头都指向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但与其说是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错误,不如说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缺陷。而这也正是《货币战争》中所写的格林斯潘邪恶的阴谋。我看来,没有阴谋,只有经济模式的错误。

同时《货币战争》中还有一些关于金融、经济的非主流“理论”。我学术水平尚太浅薄,无法考究其理论是否正确,也不敢着意去理解其理论。比如,其中对于美元超发以及债务增长的理论,似乎颠倒了货币发行与公共财政的因果,也完全忽略了基于维持充分就业率及较低通货膨胀率目标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经济学基础。当然,要把《货币战争》中的理论与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如果说起货币超发似乎是我国货币超发情况较为严重,1990跟2010年相比,中国的M2增长了46.44倍,而美国的货币2010年跟1990年相比净增长1.69倍。将除上GDP的话,美国是0.6,我们是超过2。

5.《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篇五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着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牺牲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垫脚石。

只要你们兄弟凝聚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与你们竞争、伤害你们,或是从你们身上渔利。你们合在一起将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大的威力。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谁控制着货币供应,谁就是所有工业和商业的绝对主人。当你明白整个(货币)系统非常容易地由极少数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控制时,你就不用别人告诉你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根源了。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陷于最糟糕的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见,不再拥有司法定罪权,不再是那个多数选民选择的政府,而是在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的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的政府。

这个国家的很多工商业人士都畏惧着某种东西。他们知道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如此的悄然无形、如此的无孔不入、如此的互锁在一起、如此的彻底和全面,以至于他们不敢公开谴责这种权力。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熠熠夺目的崭新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千上万破产者的废墟之上。

6.读《货币战争》有感 篇六

能科1302严凯1131540222

高中时就已久仰《货币战争》的销售量,只是那时很少有空余时间。现在有幸拜读,怀着一颗好奇心,似懂非懂、半信半疑,却也就这样饶有兴趣地啃完了这本抢手书。

第一次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就感到文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我从网上找到作者的背景及著作的时代特点。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再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2002年开始,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2007年底出任宏源证券首席国际金融战略分析师。

《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为该书的内容源自许多人。

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讲述银行家们的种种阴谋,种种组织行为等等。究其根本,主要讲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银行家如何一步步地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从而操纵了该国甚至国际的政治,在一次次政治行为中大发横财;二是这些银行家如何利用手中的财富和权势,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翻云覆雨,给各国制造动荡,如日本和前苏联的经济衰退,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等。

书中的源头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他金融寡头对于金权的极端占有欲,而其想法的实行依借的是一呼百应的影响力而达成的,既然这种经济体制的内涵如此明显得不堪,为何仍有一代代的精英愿意投身其中?世界走向的改变仅凭借少数人掌握世界的极端不公正时,其实每个人也促进着这种不公正,在利欲攻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残杀,不惜代价。不过是为了毫无必要地满足过分贪婪的欲望。欲望和恐惧卷起狂澜,黑暗的飓风由虚无而起,似受了魔鬼的庇佑般,周围的一切虽反应各异,却无不最终以各种形式成为其中,使它所向披靡、愈生愈烈。巨大的漩涡将吞噬任何遏制的努力,甚至使它成为它的一部分,世界疯狂的膨胀,却无法将它所带来的危机感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出现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恶浪已起,海啸只是迟早的事。

宋先生利用对历史的分析,证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谜,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机。

一句笑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在世界银行家的眼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人类的尊严,有的仅仅是为了高高在上所欲望的权利,当社会不存在货币,以“共产”存在时,银行家将失去他们的地位。

反观现实,经济也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经济战的威力非同小可,破坏力可能远比军事来得沉重。中美之间的货币战争必将是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主流。

7.百年货币,战争不断 篇七

世界经济的重建布林顿森林体系

在布林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个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林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

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不可避免的解体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的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Tips

布林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广场协议》美国对日本的货币战争?

《广场协议》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西德5个工业发达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于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秘密会晤后,在1985年9月22日签署的协议。目的在于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及马克等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性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从而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背景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美国的手段

为了挽救美国经济,节制日本制造业扩张的脚步,才有了《广场协议》的诞生。《广场协议》签订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西德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

日本的下场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时超过了苏联),日本亲眼目睹其经济起飞后快速蹿升的势头,逐渐演变为缓慢增长、停止增长乃至严重衰退,到了90年代中期又经历货币快速贬值(时称“抛售日本”),从此一蹶不振,泡沫经济破裂、崩盘,十余年未恢复元气。

日本人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日经225指数至今仍只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1/3左右,和股市泡沫同时破灭的还有日本的楼市。日本楼市曾经在1990年达到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日本的企业也大规模倒闭,失业率高居不下,为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出售。美国人完美地赢下了这场“货币战争”。

亚洲金融危机是泡沫早晚要破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于1997年7月至10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的资产价值。

泡沫的诞生

1999年,亚洲吸引了将近一半的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8%~12%的高GDP增长。这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泡沫越吹越大,于是东南亚各国就被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盯上了”。

戳破泡沫

很高的利率本身就可能危害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泡沫破灭的后期,资本便加速外逃,这就导致更多的破产、危机加深。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金融风暴正式开始。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绍、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令吉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随着这场货币战争的扩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

后果

危机导致诸多亚洲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停滞、倒退,更使得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普通人手中最重要的资产——房子、股票、货币——也都大幅贬值。以香港为例,即使有中国大陆的保护,仍然耗费10年时间才使人均GDP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GDP总量也是到2005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如果说布林顿森林体系的成立是为了挽救战后的世界经济,那《广场协议》的签订与亚洲金融风暴则完全是两场“货币战争”,而且背后似乎都不能摆脱美国政府的影子。无论“阴谋论”是否成立,一旦出现金融风险、资产泡沫,就会出现想获取渔翁之利的人(或国家),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在全球货币政策竞相宽松,货币流动性泛滥的今天,防范“货币战争”不仅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8.货币战争介绍 篇八

我认为有三点,第一,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随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逐步开放,《货币战争》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第二,这本书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串成一个逻辑框架,还讲述了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引起人们极大地阅读兴趣。

第三,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部分的反对者对故事资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由于我们对金融方面了解得不透彻,我觉得我们可以怀着学习的态度读这本书。

内森·罗斯柴尔德利用其家族严密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比英国官方提前了整整一天得到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通过操控英国国债市场,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作者把人们普遍接受的世界近代史解释成是小撮国际银行家为了争夺货币发行权阴谋策划的。

作者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今天。其次在战略上,严密防范外资银行恶意制造通货膨胀推高中国资产泡沫化,继而猛抽银根制造通货紧缩来剪中国的羊毛,同时防控美元体系的崩溃危机。大量增加中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逐步改革中国货币体制以实现金银本位下的“中国元”转化,逐步迈向世界储备货币之路。

从历史上看,他们采取的大行动:

英国在银行家的鼓动下建立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英格兰银行模式成为此后银行家们在美国努力复制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总统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较量,前后共有七位美国总统被刺。包括实现美国统一的林肯总统。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总统的伤亡率比美军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最终国际银行家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建立了美利坚大地上的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

书中还介绍了,国际银行家阴谋策划了一战二战,叱咤风云的希特勒不过是国际银行家的傀儡

挑动了中东战争,让国际油价上涨了400%!

发动了对亚洲小龙小虎的“剪羊毛”行动,并给日本投掷了一颗金融核炸弹,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长达十几年

书中还谈到许多国家被国际银行家发起的货币战争打败,人民靠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被掠夺,非常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不过,我们也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就是人类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小部分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9.读货币战争有感 篇九

——昔日日本今日中国

今天,美国作为金融寡头,在世界支配着整个国际体系,不仅仅要维系国际金融体系,更要维护其金融霸权地位,作为霸权主义的一部分,金融霸权在当代社会更具实效,比实际战争发挥的效果更加有效、迅速。美国一贯采取大棒加胡萝卜,威逼加利诱的政策,日本就是在他的金融政策下,覆灭的。

日本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接受美国的援助,尤其是美国在朝鲜战场军需物品的刺激,加上日本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大力支持,日本经济迅速从战争沼泽中挣脱出来,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尤其是六十年代,日本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奇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跃成为仅次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众所周知,实力决定地位,日本的崛起与其在世界的地位极其不符,他开始挑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日元的国际化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在金融世界一枝独秀,面对来自日元的挑战,他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货币战争,将日元打回原籍,也沉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是日本陷入长时期的滞涨。为何美国轻松解决了来自日本的挑战?

首先,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美国市场严重依赖,这就为美国的金融政策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日本持有大量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就与美元离不开了。再次,日本实施了金融市场由政府严格控制转向自由竞争的政策,是金融市场脱离了政府的支持保护,使美国进入日本金融市场成为了可能。最后,日本企业的不成熟不健全,让美国的政策发挥更迅速有效。美国针对日本的经济特点,并且拉拢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抗日本,因为他们都陷入了石油危机,利用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这是美国的债务相对减少,并且美国资本渗入日本金融市场敛财,打击了日本经济,是日本成为了美国消费、进行战争和解决滞涨发展经济的买单人。从此日本对其地位不在构成巨大威胁,从结果看美国虽然承认了日本日元的地位,但日本却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失去了与美国一较高下的可能,美国维持了其最高地位的稳定。

如今,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美国的仇视,将中国经济崛起扼杀。自改革开放起步,作为两大不同意识形态,美国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战争”,经济上一直封锁,组织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打击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南亚东亚的经济一路走红,这引起美国的嫉妒,他们运用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的特殊地位,在泰国首先进行了做空泰铢的敛财活动,进而席卷东南亚,作为刚放开不久的中国金融市场自然也是重要打击对象,中国采取了坚持人民币的汇率政策,虽说损失巨大但是我们守住了阵地,没有像其他新兴市场那样一篇狼藉,为什么?我们对汇率的坚持是我们能够不败的最大支撑。

对比我国和日本的经济特点,虽说我们地大物博,但我们依然是出口为主要动力的世界市场的附庸,没有主动权。现如今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自由化程度益来益高,这与日本的自由政策越发相似。另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他们获得资本的方式单一,大部分是民间资本,这就使我国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与日本的又惊奇的相似。看看美国现在的政策与昔日对抗日元的政策如出一辙,逼其升值。自08年经济危机起,中国人民币持续走高,严重打击这中国的中小企业,打击着着中国制造的地位,中国产品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这是世界的看法。

每一次金融峰会,每一次经济论坛,美国像以前G5对待日本一样拉拢其追随者对人民币一轮轮攻击,现在看看我们人民币的境遇是不是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元情况一样。

今年“两会”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十年来首次低于8%,这是个信号,美国的大棒效果有效了。

现在,我们还没有输,我们依然具备着守住阵地的实力,虽然我们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实力,但我们有足以自保的实力。西方所谓的自由经济者对我国各个领域抨击,倡导其自由竞争主义,我们不能随着他们指定的路子走,那样必然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这个世界是不讲究道义的,谁胜利了,谁就是有道义的,如果坚持所谓道义,你输了,你也会没道义,成为被唾弃者,所以只有求生之道,才是道义所在。

我没有倡导不择手段,我采取的是可采取的一切方法。

维护自身的稳定才能立足,也会为世界稳定的贡献。

房产1001

1003100117

10.“货币战争”不会到来 篇十

这是否意味人民币贬值的窗口开启,下半年人民币将步入持续贬值阶段?又是否意味着以中国为首的汇率贬值大战拉开了序幕,“货币战争”一触即发?

人民币不会发生趋势性贬值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调整后,由于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会出现一些波动,但随着市场理性的逐步恢复,市场情绪趋稳,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会逐渐趋缓,并逐步向市场水平回归。

8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回升了35个基点,为1美元兑6.3975元人民币。至18日发稿时为6.3966。

总的来看,中间价调整后,人民币汇率不会再重现一路单边贬值或升值的情况,汇率的双向波动将成为新常态。可以说,此次调整并不意味着就此开启了贬值窗口,也不会预示着人民币汇率步入持续贬值的阶段。

首先,汇率持续贬值的基本经济因素并不存在。

从宏观经济看,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还很重,但国内经济仍在合理的区间运行,上半年GDP仍保持7%的较快增速。今年1?7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3%,但仍有18692.20亿元的较大顺差,且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84.1亿美元,同比增加8.3%。

从国际收支情况看,上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52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45亿美元,其中储备资产减少了671亿美元,但国际收支仍出现顺差,总体上基本平衡;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较大,但也逐步趋向平衡。并且,上半年银行结售汇累计逆差1054亿美元,二季度的结售汇逆差由一季度的914亿美元大幅收窄到139亿美元,其中,5/6月份分别转为顺差13亿/21亿美元。

从外汇储备余额变化看,二季度外汇储备下降362亿美元,较一季度下降(1130亿美元)幅度也大幅收窄。

其次,从汇率形成机制看,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该制度决定了在宏观经济上要应对国内外市场异动,防止汇率过度波动和金融市场投机。

也就是说,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急剧大幅波动时,人民银行可以使用货币政策等手段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也正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优势所在。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将向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方向调整,不会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兑某个货币的双边汇率。

“货币战争”子虚乌有

必须指出的是,人民银行不会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政策。

此次调整,确实短期引发了亚洲一些国家货币走低,比如,韩元下跌1.3%,创2011年以来新低,印尼盾下跌1.6%,菲律宾比索下跌0.8%,马来西亚林吉特跌至1998年以来的新低。

一些舆论进而认为中国实行汇率贬值是为了促进出口发展,并作为经济的稳定器之一,有的甚至认为会进一步引发国家间的“货币战争”。

实际上,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国内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再加上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和资本外流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国家货币大多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例如,自年初至8月11日,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贬值近8.5%,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12%左右。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面对极其险恶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依然对外承诺并保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国家和地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重大贡献。

当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外汇储备高居全球第一,经济政治环境远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好很多,如果说当时如此险恶时刻,中国都坚守了人民币汇率不贬值,那么今天的中国更不会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汇率贬值政策,引发“货币战争”。

中国将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欢迎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会继续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创造条件。

加快改革步伐,提升风控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调整,对市场心理预期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对于人民银行而言,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稳定市场对汇率变动的心理预期,尽快缩短“做市商报价和进行市场交易试探,并寻求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点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当汇率出现急剧波动时,可以采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平滑由于中间价的一次性调整所引发的暂时性大幅波动,也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措施对银行和企业大额购汇等进行指导。同时,要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的态势,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的统计监测和预警,防范由于短期的汇率波动和市场心理预期变动,带来跨境资金的加剧流动,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要更加坚定地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围绕构建比较完善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目标,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加大市场化决定汇率的力度,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人民银行还应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在市场出清的过程中,逐步退出常态式的外汇市场干预,使人民币汇率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只有在汇率出现急剧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才使用货币政策等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者还需要提升针对汇率变动的风险控制能力。

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多时间处于单边升值或贬值,以及窄幅波动之中。由此,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变得比较“麻木”,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防范汇率变动和风险控制能力并不强。汇率变动的风险,除了影响企业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外,对企业的外债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企业应重视汇率变动对债务成本的影响。

上一篇:儿童比赛时自我介绍下一篇:实践准备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