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福利院新闻稿

2024-07-31

去福利院新闻稿(共12篇)

1.去福利院新闻稿 篇一

上个星期五徐老师把我们几个选中去福利院的同学集中起来说:“下个星期一下午你们几个去福利院的同学记住到了那里要听老师的话,不要瞎跑。”我们齐声答应:“知道了!”我心里高兴极了,就在这时徐老师又加强了语调说:“还要大家带些衣服之类的东西要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们,回来之后每人要写篇作文。”我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好的!”星期日我让妈妈准备好旧衣服在家盼望星期一快点到来,到了晚上我早早地上床睡觉。终于到了星期一,上午最后一节课时徐老师通知我们去福利院的同学下午要穿校服。

到了下午,我穿好校服带上旧衣服来到学校,上完一节课后徐老师一声令下我飞快地拿着旧衣服进行整队出发。我和大家一样蹦蹦跳跳走出学校大门上了brt。到了青年路站,我们下了车向东走去,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了一个妇幼保健院,我问张玉洁:“我们要要就是这个妇幼保健院?”她说了声:“不知道。”我们跟着老师继续向前走,发现在妇幼保健院旁边就是福利院了。我们在福利院门口拍了张合影,接着我们进入院内,来到一栋楼的一楼。有一位阿姨走出来与徐老师说了几句并让我们进去了。到了里面我看见了许多小朋友,大多数是五六岁的,最大的也只有七八岁。阿姨对我们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简单介绍一些。”她向我介绍了只有三岁的娃娃,他是因有脑萎缩被抛弃的;还有一个名叫红红的小女孩因有几根筋弯了就被家人放弃。。。。。。这些孩子太可怜了。

我在回学校的路上,就在想,我们真幸运,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这样棒的身体、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要珍惜,要认认真真好好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爸爸妈妈。

2.去福利院新闻稿 篇二

一、破除“时政新闻唯上”的意识, 准确理解地方党委、政府亲民、近民、爱民、富民的本质内涵

其实, 会议和领导活动是新闻的“富矿”, 体现了当前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多与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加快发展、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有关, 蕴含着许多新闻由头和新闻事件。可是, 有些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却习惯于“唯命是听”:凡有通知, 准时到会, 至于从什么角度报道, 报什么, 报多少, 怎么才能使听众想听、爱听、必听, 却很少动脑筋考虑;凡有会议和领导参加的活动, 都先拿材料, 然后开启录音设备, 回来就报议程, 报领导职务、人名, 按职级排序, 一报一大串, 会议和活动的内容却几句带过。这种“唯上”、“媚上”做法, 使报道干瘪、空洞, 缺少听众想知、要知的有用信息和明白易懂、振奋人心的信息。媒体应该通过报道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 巧妙地把决策层的意图和政府的新政告诉群众, 也把群众的要求反馈给政府。

二、破除“新闻唯喉舌”的意识, 贴近民生

地方新闻媒体为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 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要意识到, 广电媒体既有喉舌功能, 也有服务公众的市场属性。在采编广播新闻时, 应该尽量做到民生理念。议程简约、信息深化、取材现场、连线传播、口语化, 从受众的视角来审视、切入会议和领导活动, 向听众传递他们所关心的新鲜信息、利好信息、有用信息。对各类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不宜冗长, 更不能高台教化, 喋喋不休。有些广播记者参与会议和活动后, 或抄会议材料, 或抄当地党报、晚报, 或到政府网上下载, 再加一段领导讲话的现场录音。无论大会小会, 都一报一大段, 挤占了新闻的条数, 减少了信息量, 也使得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内容同质。盐城广播传媒中心的《盐城新闻》, 近年来坚持区分会议和活动, 差异播报。“重要会议重点报”, 如一年一度的市委扩大会议、人代会、政协会, 事先拟定报道计划, 分门别类重点报道;“一般会议摘要报”, 用三五句的短消息传递听众想知、要知的信息;“副职领导参加的会议几句话报”;“几天会议活动一次报”, 不重复报道现场会、交流会、考察视察等活动;“会内会外结合报”, 主要报道会议精神在群众中的反响。这样使每档新闻节目信息量达到20分钟30条, 时效性强, 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总量大大减少, 受到了领导和听众的好评。

三、破除“新闻节目管理行政化”的模式, 防止新闻采编人员机关化

近年来, 许多地方广电媒体专门成立时政新闻报道组, 划出几个人专门“跟政府”, 有的甚至公开提出“新闻节目跟市长, 其他节目上市场”。在时政新闻报道人员和节目管理上, 模仿机关做法, 只要求时政报道组按时上班, 随叫随到, 遵循上级要求, 搞好报道, 然后论稿件采编条数、长短评分计酬, 以保证采编人员月收入不低于平均工资。至于稿件质量如何, 是否精品, 能否创优和走向市场, 往往不作认真考究。只投领导所好, 不管听众满意不满意, 不考虑收听率和市场份额, 而由其他节目以丰补欠。如此, 导致时政新闻采编人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只求太平、安全, 不去花功夫谋求精品力作, 不少地方广播新闻节目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时政新闻采编人员都应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对上级通知要记者参加报道的会议, 一要学会“辨会”, 不同的会议采取不同的切入角度, 确定不同的报道重点和采制方式;二要学会“访会”, 努力寻找“关系场”, 站在百姓的角度访问百姓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三要运用生动可感的背景资料, 增加报道厚度;四要创新管理考核机制, 将新闻节目中时政报道与其他栏目放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考核、评价。这样, 才有可能避免管理行政化、采编应付式、考核“大呼隆”的状况。

四、破除“采编程式化”的框框, 鼓励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发挥创造力

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 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很高, 因而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有的还被要求按统稿发布新闻。对此, 我们在采编过程中, 要根据广播新闻特点另辟蹊径, 既不违背统稿的尺度, 又要在可听、必听上寻找亮点。一是事先介入会议和领导将要参加的活动, 了解一些大体情况提前策划, 选准报道切入的视角, 尽可能选取听众感兴趣的兴奋点进行重点采访, 用鲜活的同期声阐释领导意图;二是尽可能报道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精神、新亮点、新举措、新反映;三是尽可能引导互动, 让领导与群众互动、记者与群众互动、群众与群众互动, 各抒己见, 渐趋统一, 既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 又帮群众释疑解惑, 还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和预防。

3.去福利院新闻稿 篇三

但法国为何会爆发危机,则众说纷纭。最“官方”的说辞,就是法国“福利社会”的拖累:法国民众长年享受社会“福利”,造成国家入不敷出,危机爆发。从这一说法出发,法国政府便要求国民勒紧裤带,以增税、削减福利的形式向民众“开刀”。然而这种说辞是否成立却令人怀疑。法国电视一台两周前有一则报道:失业女工尚塔尔16岁开始工作,55岁失业。3年来一直找不到工作,每月仅剩470欧元的救济金。她每个月要计算着每个生丁的支出。很少吃肉,鱼几乎不吃,因为太贵。付不起房租,最后在巴黎郊区找到一种廉租房“劳动者之家”,花60欧元月租租了一间14平方米的房间。每个月月底都要到“善心食堂”去用救济餐……有着类似情况的,法国共有约280万人。这是一个“福利国家”应有的现象吗?国家花在尚塔尔一类人身上究竟有多少钱,能够造成它今天高达16461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要知道,法国仅是一个6502万人口的“小国”,居然人均欠债达25314欧元!

从法国政府预算看,所謂“福利”社会其实真正用在百姓身上的钱并不占大头。在2012年预算中,支付公共债务的利息就高达490亿欧元,远远超过各项福利开支。而这一债务的由来,却与法国民众没太大关系。法国自1976年以来,除了极少数的一两年外,年年预算都是赤字连连。要知道,法国民众按规定纳税,执政的政府有责任按收入来安排支出。然而法国就是在“黄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期间,也是大手大脚、入不敷出,以至于今天仅支付债务利息,就要拿出巨款,这是谁的责任?

造成巨额债务的开支是否都支付了民众的福利呢?也不见得。2012年预算除了债务利息外,军费又占了一大笔。法国是世界上军费开支第三位的国家(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达382亿欧元。当然,法国2011年在利比亚花费了大笔额外军费开支,但这应该由法国普通老百姓来承担吗?

法国的公共开支其实也相当惊人。3亿人口的美国参众两院仅535名议员。法国人口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参众两院议员竟多达925名。国家为每位议员支付的薪金(平均至少月收入2万欧元)就近3亿欧元。法国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也特别多,以至于各类民选官员多达近6万。这又是一笔巨额开支。而国家支付的行政开支也是惊人的。据报道,密特朗在担任总统时,几乎每晚宴请、每宴必酒。法国大餐中,酒是最大的开支。还有一些开支是莫名其妙的:如前国务秘书布朗被解职前被曝光一年花在雪茄上的开支就高达1.2万欧元,等于失业工人尚塔尔整整两年的收入。

尚塔尔倒有一项福利是实在享有的,那就是医疗保险。法国专家往往认为,这是法国人所享受的造成国家公共债务的福利之一。法国到2011年为止,医疗保险赤字高达186亿欧元。但问题是,法国民众支付了医疗保险,因此当然应该享有这项权利。真正造成赤字的根源,虽然也有浪费等因素,但更重要的却是法国制药公司往往买通政府官员,使国家花费比成本高得多的费用来报销医疗费用,受益的大头是制药公司。上周法国《费加罗报》爆料称,长期担任国家药管局批准投放市场委员会主席等关键职务的一名官员,长期接受施维亚制药公司的酬劳,金额高达120万欧元。

可见,并非民众过度享受了“福利”,而是国家行政机构花超了钱。因此国家欠债,却要百姓买单,是不公平的。

4.去福利院策划书 篇四

我们都在同一片蓝天下

无锡技师学院数控技术系2012年3月25日

我们都在同一片蓝天下

一、前言:尊老爱幼、扶弱助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人伦道德,蕴涵着我们民族的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抓住契机,进一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计划开展一个大手牵小手的慰问活动。这次活动本着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同学们的爱心,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二、预期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共同呼吁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并关怀另一个群体生活--离开父母但被社会关爱的孤儿!最终通过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关爱,送温暖、送真情、送关怀,共建和谐美好的无锡。

三、活动目的:大手牵小手走进福利院,一起营造和谐校园的新风尚,以培养爱心为宗旨,在不打扰福利院孩子的日常生活前提下,了解一个特殊群体,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让孤寡儿童充分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同时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青年关爱儿童,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为同学们展现爱心提供一个平台。

四.活动主题:

“延伸爱心舞台,携手温情世界”

五.承办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六.活动时间

在每周周末下午去孤儿院陪小朋友们2小时到3个小时

七.活动地点

Xx福利院

九.活动开展

(一)前期准备

1、联络福利院院长或负责人,待其允许;

2、取得学校认可,并开出本次活动许可证明;

3、组织人员到选定孤儿院勘察情形的环境;

4、确定志愿者人数; 根据福利院的小朋友人数(暂定20人);

5、活动宣传海报,横幅等;

6、安排工作人员,包括联系、宣传、摄像等;

7、领队、主持、分书或礼品并含管理分配、相关节目人数的管理人、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人员安排;

8.小礼品(书,玩具。。);

9.在活动当中建议大家应该更多的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多采取主动的鼓励性的沟通方式,例如真诚面带微笑的注视,拉手,拥抱,拍肩,击掌等,与孩子有不同意见时候的表达尽量委婉,比如:“要不我们试试这样呢?”“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呢?”等,并且在接触期间严格自己的礼貌用语,活动完后清洁活动场地等。

(二)、具体工作〈含分书或礼品并含管理分配、整理内务、打扫卫生〉

(1)到了后一部分人先打扫卫生(如有需要)

(2)先和孩子们自我介绍,让他们熟悉我们

(4)可以单独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5)可以个人、也可以找伴或小朋友表演。〈要求精而简并突出主题,最好是以儿童生活等为主题。和小朋友一起做活动的、当结束

时送小朋友一个小礼物,算是鼓励〉

(6)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开一个小会,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我门的感受,还可以选出最佳搭配组。表达能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开心,以后有时间会再来,同时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关怀这个大家庭,让小朋友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7)合影留念:给小朋友,也给我们彼此一个美好的回忆。让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永远保留。上车前点清人数

注意:

1.在这些过程中千万不能有不耐烦的表情,搞活动的时一定要主动,不能自己和自己人一边,孤儿都是很敏感的注意儿童的安全问题

2.要有耐心和喜欢小朋友的志愿者去,孤儿更容易接受

3.和孤儿院方面协调好日程安排

5.暑假活动--去福利院作文 篇五

暑假活动--去福利院作文

暑假活动――去福利院今天,我要和邢晋、婉B一起去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慰问那里的老人和儿童。清晨,我慢慢地睁开了惺松的睡眼,往窗外一看,红彤彤的太阳已高高地升到天上。于是,我迅速穿好衣服,吃完妈妈特地准备的早餐来到了与同学约定的地点,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一会儿来到了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大门进去,就看见许多老人座在旁边的椅子上休息,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发给他们,老人们知道我们的来意,个个乐得笑呵呵,我们几个即兴为老人表演了节目,并表达了我们最深切的祝福。一个老人说:“我们唱春天在那里,你们来伴舞好妈?”我们几个立即点头答应,顿时整个院子里热闹极了。接着我们来到了五楼――儿童住的地方,他们各个表现出好奇的`表情,我们也同样拿出糖果请大家吃,向他们表示慰问,不一会儿大家好像已经很熟悉了,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女孩带我们来到另一间房,只见房间里有一些课桌椅,墙上贴了好多奖状,我知道,这些奖状包含了这些儿同的努力。时间过得真快,已超过了我们这次计划的时间,我们向他们道别,走到二楼时,后面已站满了老人和儿童目送我们,其中一位老人忍不住站出来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注意安全啊!”我心里感觉到无比的温暖,我大声的对他们说:“下次再来看你们!”四4班 刘婉莹暑假活动--去福利院作文50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频道。

6.去福利院新闻稿 篇六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 每天至少让学生玩2个小时, 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 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到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 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 六年级以前, 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 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 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 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 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 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 一个比一个大, 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 他没了负担, 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 把儿子叫到面前, 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 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 事已至此, 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 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 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 而是常去图书馆, 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 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 一边打着电脑, 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 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这么大的题目, 即使是博士, 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 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 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 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 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 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 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 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 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 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 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 也没批评, 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愣, 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 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 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 那时, 我30岁。

不久, 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 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 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 费了一番气力, 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 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 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 不禁心中苦笑, 一个小学生, 怎么去理解“ 文化” 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 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 又是自己的封面, 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 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 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 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 活跃思维, 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 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 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 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

“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 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 也难怪, 连文章题目都敢作的孩子, 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 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 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 见到这种问题, 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 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 而此时, 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 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 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 它的答案, 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 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 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 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 不然, 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 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 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 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有一天, 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 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影带, 拉着我一边看, 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 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 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他们要让孩子知道, 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 但是, 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 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 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 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 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 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 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 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 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5年, 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 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 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可是一到实践领域, 搞点研究性题目, 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 那么富有创造性。”

7.樊鹏琳:“到新闻现场去” 篇七

一本本证书见证了他的荣誉,一篇篇刊发的稿件诠释了他新闻路上的印迹。自参加工作后,工作岗位在变,但他对新闻的热爱没有改变,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用自己对新闻事業的执著辛勤耕耘在方格间。他,就是河南省洛宁县广播电视局办公室副主任樊鹏琳。

今年29岁的樊鹏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故乡的青山绿水哺育了他。他1999年7月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2000年6月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县文化局文化市场办公室、马店乡地税所、县地税局办公室、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县广播电视局工作,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采写稿件。在实际工作中,他的新闻职业敏感不断增强。

“到新闻现场去”是他常说的一句话。2006年10月1日,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说起那次采写经历,他还历历在目。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寻母5年的周口市商水县李埠口乡刘村赵志刚兄妹,在东宋乡周村村头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感谢乡亲对他母亲一年来的关照。聂大妈70多岁,患有严重的间歇性精神病,2001年从家走失,赵志刚兄妹发动所有的亲朋好友寻找5年无果。2005年9月,年近七旬的郭念花老人第一个发现了聂大妈。村民们把她抬到村里,为她腾了一间房,换上衣服,老人身体极度虚弱,也说不清自己是哪儿人,村里组织了38名妇女轮流照顾她。老人身体康复了,脑子清楚多了,生活也基本能自理了,村里就让她轮流到各家吃饭。9月25日,老人忽然想起来家在商水县。村里通过县残联与商水县警方联系,这才找到了老人的儿女,母子团圆抱头痛哭。樊鹏琳在现场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用饱含热情的笔触写下了《失散5年的聂大妈找到了家》。这条新闻被评为洛阳市年度好新闻二等奖。

8.去福利院作文400字 篇八

我们到了超市里,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啊!有生活用品,有食物……但我和妈妈却走向了食物区,我买了薯片,饼干去看望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

我和妈妈到了福利院,福利院里可真安静啊!门口有一棵挺拔的大树,大树上挂满了小朋友们的心愿,我真希望他们的心愿可以实现。我和妈妈走进了小朋友们的教室里,我和妈妈一走进教室里,就看见小朋友们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位子上看电视。妈妈叫我给小弟弟小妹妹唱首歌。可是,我看到那么多的小朋友看着我唱歌,有点不敢唱,可妈妈还是很认真地在旁边鼓励我,王雨西的妈妈也顺势把音乐开着了,我们才敢把歌唱给小弟弟小妹妹听。我们唱的歌曲是“小燕子”,我和同学开开心心地唱着,小朋友们也跟着我们一起开心的唱了起来。

9.去福利院的作文300字 篇九

我刚到那里,就有一个大大的“家”字扑入我们的眼帘。听老师给我们讲这里就是被父母丢弃儿童的家,他们管男工作人员叫“爸爸”,女工作人员叫“妈妈”。

我们先进脑瘫房间,里面的儿童都是有一点毛病,不是面瘫,就是腿有毛病。我先问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我问:“你几岁啦?”他打着手势表示四岁了。我想他是不是哑巴。我又问:“你看春晚了没?”他又打着手势表示看了。然后我又问了一个十来岁的大哥哥。“你过年放的什么炮啊?”他说“放了。”我又问:“你放的什么炮啊?”他说:“放的火柴炮。”然后我又问了一个十来岁的大姐姐。我问她话时,她老是把裤腿捥的高高的,让我们看她的新衣服。虽然新衣服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她来说充满了心中的喜悦。

10.去福利院新闻稿 篇十

5月20日下午两点半,大箕铺镇小学孩子们在政教处和大队部的组织下,带着慰问金和礼物走进大箕铺镇社会福利院。

福利院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很适宜老年人颐养天年。孩子们在曹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福利院的大院里,大家稍作休整。一会儿,福利院老人们陆续走来,老人们个个精神矍铄,神态安详。同学们迎上去,搀扶着老人,挨着老人坐下,然后和老人们亲切地交谈,给老人捶背梳头,大院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福利院院长致辞欢迎后,孩子们表演了欢快轻松的校园集体舞《春晓》祝福老人们。接着孩子们还给老人们唱了几首歌《童心是小鸟》《摘草莓》等,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还给老人讲起了笑话,大院里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老人们个个笑容满面、乐不可支。

短暂的演出结束后,孩子们拿起了拖把,抹布开始给老人的寝室打扫卫生,还到院子里除杂草、、、、、、这次福利院献爱心活动,让福利院老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浓浓爱意。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心和帮助,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现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国家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愿,因而,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应大力弘扬。

11.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篇十一

——记管理学院MBA党支部慰问儿童福利院活动

9月25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关心支持下,MBA党支部所有成员以及2011级MBA全日制班同学,开展了看望慰问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特殊支部活动,为他们送去了棉衣、棉鞋、沐浴露、牙膏、饼干等生活必需品,并和院里的孩子亲切交流共同活动。

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是国家兴办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隶属于西安市民政局,成立于1922年,后几经变迁,于1985年迁于现址-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为目前陕西省最大的孤残儿童收养机构,现有儿童约800余人,其中婴幼儿、残疾及患有各种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占98%以上。

活动伊始,支部书记詹华熠代表慰问组所有成员将棉衣、棉鞋、沐浴露、牙膏、饼干等慰问品赠予福利院,并诚挚的祝福孩子们能够幸福快乐的成长。随后,在福利院李老师的带领下,慰问组成员参观了解了福利院的备餐、洗澡、活动场所、教室等场所和设施,并和孩子们亲切交流互动。

占福利院比例最多的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他们大多是因为残疾或疾病遭到遗弃而被社会各界送至福利院的弃婴。大家看到房间里整整齐齐排列着几十张婴儿床,几个保教阿姨穿梭在其中,有的孩子趴在床栏上好奇的打量着,有的被阿姨抱在怀里玩,还有的吃饱了睡得正是香甜。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使他们得到了医治和成长的机会。

“类家庭养育”是福利院创新的一种不同于集体生活的养育方式,在“寄养家庭”中,这些特殊的儿童感受到了普通父母一样的关爱和温暖,身体、情感、智力成长的更加健康。慰问组代表看望了其中一个寄养家庭,为他们送去了棉鞋、洗漱用品和食品,亲切的和身患残疾的孩子交流游戏,深入的同“寄养家长”交谈,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7岁的安秋春小姑娘即为其中之一,她因为罹患渐进性肌无力症,现在只能靠别人抱起来才能移动。看到她美术本上漂亮的彩笔画,慰问组成员为之喝彩夸奖她的绘画才能,并索要一副作品留念,这让小姑娘顿时高兴神采飞扬起来。

行程中,不断有户外活动的孩子热情的打招呼“阿姨好”、“叔叔好”,大家也不由自主的抱起可爱的孩子,为他们分发饼干玩具等礼物。在福利院的活动操场,慰问组的成员们还和周末不上学的孩子们打起了篮球。

这次慰问活动受到了福利院老师的热切感谢和赞扬,并达成和福利院建立长期帮助关系的意愿。在看过孩子们在福利院生活、学习、医疗、康复的环境之后,慰问团的成员们感到十分的欣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些孤残儿童,全社会也都在关心他们,尤其是经过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这次活动让每个人参与者尤其是党员意识到,虽然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但身边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关注和伸出友爱之手的弱势群体,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除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有责任去关注弱势群体,去帮助他们温暖他们,这是每个公民崇高的义务!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员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建设发展增砖添瓦的无私精

12.去儿童福利院感想 篇十二

这是一个我们未曾关注过的“世界”。

第一次到福利院,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看到这么多被抛弃的孩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和这些儿童零距离接触,亲眼所见的一切,福利院,给我的印象就是收留社会上那些无助的孩子,当我第一次去那边时,我看到那些孩子,当时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感觉,同情.埋怨,埋怨那些父母是多么的残忍,抛弃自己的孩子,这也能反映社会阴暗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对他们的同情,他们大多数是残疾儿童,在生活上难免会有众多的不便,作为他们的哥哥,我更该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一句“哥哥”,是他们对我这个陌生男生的称赞,内心却是无比的开心

以前都没有想过,也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群需要我们去关心爱护的人,以前总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当他们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被震撼了,看到这么多孩子,每一个或多或少有生理缺陷或疾病。看那一张张的面孔,内心很沉重,一种心酸涌上心头。在那里,虽然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专人护理,但是,那始终不是自己的家,不能像其它的同龄人,得到父母的疼爱。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园内的一些问题:首先,孩子们普遍缺乏爱心.当我们拿出随身携带的糖果时,他们往往会成包地抢去,而且极少与其它小朋友分享.其次,孩子们大多是独来独往,极少与其它小朋友共同玩耍,个别小朋友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感,总是躲在角落等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并紧紧抱住自己的物品。

他们的这种行为,让我们除了心酸外还是心酸。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着很多企业里的人为这些孩子送来爱心,我真的很开心,真心的祝愿他们节日快乐。

上一篇:年鉴的撰写格式和要求下一篇:台灯的四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