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一点体会

2024-09-15

小学数学估算一点体会(共9篇)

1.小学数学估算一点体会 篇一

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一点体会

青岛市黄岛区隐珠中心小学

倪连学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新世纪、新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方面应该必备的观念和教学素养,素养是反映学生对数学这门功课兴趣的体现,培养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以下是我个人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点认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因此,学生会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并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去秋游,要如何租车;购物中的数学问题等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数学的推理意识

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

在信息时代,信息量多,工作量大,处理程度复杂。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在分析和评判问题、选择解决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值得我们关注。严密的推理能力并不能靠向学生输一些法则,然后让学生通过死搬硬套的模仿(尽管模仿是必须的)法则而得到培养。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推理与猜测总是相互伴随。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数学推理的实质。

二、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现在的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他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因此,不知道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更没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最优化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数学“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人为的应用题己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意识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利用数学进行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广泛。

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数学教学中的“说”诸如语文教学中的“读”一样,形式各异,因此,不管如何说,我们都必须兼顾各层次的学生,防止出现只抱着优生不放的情况发生,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我们应该做到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为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我注意有目的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1、认真组织,注意“说”的简练性

简洁精练的语言是数学本身的要求。过分生动、形象的“说”,不但不能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往往还会干扰思维,显得罗嗦,同时,简练的语言也是数学概念归纳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做到语言简练,言简意赅。

2、启发引导,促进“说”的条理性

数学本身具有缜密的逻辑,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激励求异,培养“说”的创造性

有创造的学生才有发展前途,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的差异,导致对同一素材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均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培养创造性地“说”,而不是“鹦鹉学舌”、机械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说”。

同时,我还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当学在学习中有疑难时,我便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学生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能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数学素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小学数学估算一点体会 篇二

一、更新观念, 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多处于形象思维水平, 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靠模仿、凑数、猜测。我们若不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此, 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 从思想上不断加深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标, 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 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藏在一个个课题或一道道习题的背后, 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 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把隐藏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例如,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时, 课始, 问:“同学们, 201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喜欢吗?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总导演, 按照每个节目7分钟来演出, 2013年的“春晚”要演39个节目, 300分钟够用吗?”先让学生选择用精算还是估算?说出使用估算的理由, 同学之间再交流估算的方法。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 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认知能力, 从而用实际行动加强估算教学, 让学生明白用乘法估算解决这类问题既方便又快捷。

二、主动参与, 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 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 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结论本身。例如:“凑整法”、“分解法”、“拆分法”等速算方法, 如果只是作为提高估算速度的技巧来教学, 对于以后的学习无多大意义。只有从“化归”、“变换”的基本数学思想出发, 去理解这些速算技巧, 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认识得到深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主动参与、亲自发现,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要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会并形成较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受益终身, 这个过程是最有价值的。有这样的一道估算题:“妈妈在‘家佳超市’买了一箱 (24瓶) 伊利牛奶, 共花了38.4元, 每瓶牛奶大约多少钱?”在学生尚未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时候, 抛出这样的问题, 首先需要学生准确判断这是一道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实质上是把38.4平均分到24份里, 这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角度思考, 看谁想得妙、算得巧。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 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如:

(1) 合理假设。假设1瓶算1元, 24瓶共24元, 远远小于38.4元。假设1瓶算2元, 24瓶共48元, 超过38.4元。从而, 依靠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把握, 很容易估算出每瓶牛奶的价格在1元至2元之间。再进一步地, 24至48的中间数是36, 38.4接近36且比36略大, 所以牛奶单价也比1.5元略大。这样的估算体现了“两边夹”的数学思想, 估算结果很接近精确结果 (1.6元) 。

(2) 想乘算除。因为24×1.5=24+12=36 (元) , 36元<38.4元, 所以牛奶的单价大于1.5元。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

(3) 逐步递减。38.4里显然有1个24, 也就是1瓶牛奶肯定有1元;还剩下14.4元, 12是24的一半, 1瓶牛奶肯定还有5角钱, 所以1瓶牛奶多于1.5元。这种算法蕴涵了对除法意义的最朴素的理解, 把除法当作从被除数里连续减去同样多的除数的减法。

正因为估算教学只要求把握结果的大致范围, 给学生营造了更大的空间, 不同的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独特知识背景和数学思想方法, 采取了完全迥异的估算方法。不难看出, 以上算法角度新、算法巧, 更可贵的是这三种思维策略都以“转化”思想为主导贯穿始终, 并且还交织一些观察、比较、分解、综合、对应、均分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三、勤于练习, 善于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勤于练习, 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 而且还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 此时, 并不能肯定学生已领会了所有的数学思想方法, 只有当学生将它用于新的情境, 解决其他有关的问题并有创意时, 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本质、数学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如, 在学会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后, 练习:“咱班要召开家长会, 每张凳最多坐4人, 有33位家长, 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张长凳?”

生1:借助学具, 用小棒代替长凳, 用圆片代表家长, 在操作中得出至少需要准备9张长凳。

生2:用乘法, 4×8=32, 32<33, 说明8张长凳不够, 需要准备9张长凳。

生3:用除法, 33÷4=8……1, 从中判断至少需要准备9张长凳。

对于这三种不同的策略, 教师都要加以鼓励, 尤其是对生2和生3要给予表扬。引导学生采用较优化的思维策略来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行为, 并且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觉增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3.对小学数学的教法一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4-01

从事小学教育近十年,要想教好数学,在关注学生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说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不具备这些要素的课堂,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

那么,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也有教师提出,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同学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并不是他们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老师该怎么办?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一些教师所说的,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也是来自以上原因。专家建议: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二、教学环节不宜过于饱满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相对以往注重的量,教学的质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三、合理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有无可争议的优势。

因此,我们制作的课件是帮助学生思考数学概念、概念阐述过程与方法等。课件的使用要真正为“学生更好地学数学,教师更好地教数学”服务,设计者必须领会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以此为准绳,认真推敲:本课有无必要使用课件:哪些环节使用课件对教学有益处;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等: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的,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多媒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积极作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而不是趋于一种形式。

四、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观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其次,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指正,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地指出来,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最后,教师还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应增强手势、眼神等体态语的评价。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4.小学二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篇四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1、出示电话机图。问: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电话机的价格吗?(请几生交流,师作必要的提醒)出示价格。

2、出示取暖器图。问:它的价格接近(板书:接近)300元,你觉得它的准确价格可能会是多少元?(同学们发言),出示价格。

3、师:妈妈准备买一部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300元够吗?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出示课题)那么你能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几百元吗?(突出这两个词。同桌讨论思考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4、请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根据第2个学生回答,出示板书。(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估算这道加法题目的?(可以看加数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

6、看来,知道哪个数接近几百,对于我们的估算是非常重要的。A.出示其余商品,请3个学生分别说说各接近几百元。B.出示P45/1。(让同桌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7、出示 试一试1,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估算了两道题目,得到了两个算式。但老师对这两个算式还是有点不大满意,你知道老师对哪里不满意吗?问:这里用等号行不行?(学生各抒己见,体会以前所学习的符号都不能表达大约等于的意思,需要重新用一个新的符号。)

9、出示现在人们所用的符号。问: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示大约等于呢?(让学生体会既有等于的意思,又表示不完全相等)

10、师:介绍名称、读法。写法(学生跟老师书空)。读算式。

11、师:刚才我们已经估算出大约是800元。那么如果妈妈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件东西吗?试一试2(点到即止)

12、出示试一试3: 800元可以买回哪些东西呢?(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集体交流。)板书3个算式

13、交流后小结:方案有很多,只要它们的总价比800小就可以了。你会很快地估算两个数的和比几百大或是比几百小吗?

14、出示P46/

4、5(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交流订正)

15、出示P46/6(约等式的书写,学生写在作业纸上,交流:买什么,算式。)

16、师:估算有趣吗?连小蝴蝶也来了。我应飞到哪一朵花上呢?(选1题说说想的方法即可)增加302+□1题

17、师:估算还十分有用呢!出示P47/5春游图。问1:学校要为每个同学准备1份点心,大约要准备多少份呢?问2:食堂阿姨已经准备了200份,大约还要准备多少份就够了呢?

5.乘法估算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五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乘法的估算》: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asymp;170073asymp;70177asymp;180106asymp;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asymp;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asymp;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asymp;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asymp;480够了

生4:62×8asymp;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asymp;620不够

生5:62×8asymp;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asymp;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asymp;1040

生2:(82+99+78)×4asymp;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反思:

6.小学数学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篇六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在乘法估算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猜测。有的说:“如果每班50人,那么学校52个班就大约有2600人。”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450人,那么全校6个年级就大约有2700人。”还有的说:“全校人数在2500到2800之间”……显然学生在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既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激发了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之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强化估算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1、培养兴趣愿意用。2、结合计算经常用。

三、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关注估算结果

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

四、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7.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思考 篇七

误区一:估算等同于求近似数

曾听过这样一节估算课, 出示题目:老师骑车上班, 从家到学校要1 1分钟, 每分钟大约行397米, 老师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师:看了题目, 你想到什么?

生:我从“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这句话中知道, 题目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汇报)

生①把397看成400, 把11看成10, 400×10=4000 (米) .

生②把397看成400, 400×11 = 4400 (米) .

生③我先算出397×11=4367 (米) , 再取近似数是4400 (米) .

(师逐个板书)

师:你们想到这么多方法, 真不简单.

估算就是求近似值, 先算后估, 这样做显然不理解估算的含义, 估算是估计大概的结果, 与取近似值没有必然的联系. 换句话说, 既然求出了精确值, 那要估算做什么, 岂不多此一举. 何况, 我们知道学习估算的目的, 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时没必要算出精确结果, 为了方便, 用估算.

误区二:看到“大约”就估算

上一案例, 有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看了题目, 你想到什么?

生:我从“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这句话中知道, 题目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教师予以肯定.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没有“大约”两字可以进行估算的、有“大约”两字不进行估算的例子, 在书本的习题里已有很多, 更何况把估算放在具体的情境中, 那是举不胜举. 教给学生用固定的字眼来判断是否用估算, 那本身就与估算学习的初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有时没必要、不需要得到精确结果时, 为了方便, 用估算”相违背. 久而久之, 由于估算教学过早形式化和程式化导致学生解决估算问题机械化.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分析、判断的机会, 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自己去体会、感悟解决面前这个问题是精确计算合适, 还是估算更合适. 如在估算教学中, 有例题讲的是购票的问题. 老师带学生去春游, 要买104套票, 每套票49元. 问题设计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大约应准备多少钱? ”另一种是“老师带多少钱买票比较合适? ”我们教研组一致认为:前者, 估算的导向性就比较浓烈, 学生采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一种想当然的做法. 而后者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像这种带钱买票的问题, 是否可以用估算, 如果用估算,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优越性. 比较优劣后, 才采取用估算. 这种估算, 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 不是教师赋予他们的估算任务.

误区三:估算结果越接近准确数, 估算就越合理

如例题:每排22个座位. 一共18排. 有350名同学来听课, 能坐下吗? 学生都能正确得出结论, 能坐下. 但是算式却不一样. 算式1:22×18≈20×20=400; 算式2:22×18≈22×20 = 440;算式3:22×18≈20×18 = 360.

单纯地用算式估算, 毋庸置疑, 算式1最好, 因为把一个因数看大, 另一个因数看小, 这样, 算出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 但是根据本题具体情况, 算式3最好:即使只有20排, 也可以坐360人, 何况只有350人, 当然能坐下. 多么清晰又简捷的思路. 同样的算式, 同样的估算, 一会儿这样算合理, 一会儿又不能这样算, 又是另一种算法合理了. 那怎样来评价估算的合理性呢? 首先, 要把估算结合在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分析, 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只要既解决了问题,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用估算解决所带来的“计算方便”的优越性, 我们认为这种估算方法就是合理的. 用“估算结果越接近精确数, 估算就越合理”这个标准来判断估算的合理性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说, 没有具体情境的估算意义不大. 教师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实际生活中估算的价值, 哪些情况下用估算, 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标准来估算, 才能不断加深学生对估算的理解, 从而正确地运用估算.

误区四:题中没有说估算, 我们不估

估算教学存在着为估算而估算, 学生学了估算用不起来的现象.

在四年级做过这样一次调查:苏州到常熟相距31千米, 客车每分钟大约行838米, 请问, 28分钟能到吗? 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能解决, 所遗憾的95%的学生采用通过精确计算来解决, 只有个别学生想到用估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哪怕把“每分钟大约行838米”看作“每分钟行1千米”, 28分钟也只能行28千米, 还是比31千米少, 实际行的米数肯定比31千米少. 所以, 28分钟不会到. 这种利用估算轻而易举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却不去用, 是他们不会估算838×287还是他们特喜欢笔算这道试题? 答案都不是. 从他们对用估算轻巧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投去的羡慕的眼神中可以看出, 他们也很想用这种方便的方法来解决, 可是他们就是没想到. 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估算的意识, 不是不会估, 而是想不到估. 针对此, 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把握估算本质, 在“教给学生怎样估、估时要注意什么”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有用的估算, “为什么要估算、怎么想到用估算的”, 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解决多样化的估算题, 使学生在学估算、用估算的过程中, 心智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培养.

8.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工作效率的高低,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近年来正逐渐受到重视,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大量的数据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估算在数据处理中占据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估算教学地位的意义可见一斑。

一、转变学生估算行为,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地重视起估算教学,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

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如58÷12,如果先估算一下,60÷10=6,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二、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同学们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如估算198+304,简化为200+300;又如把48×21简化为50×20,如学习乘法估算后,开始进行笔算乘法教学“24×12”时,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前先估一估。24>20,12>10,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能力,整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计算。

三、让学生贴近生活,自己切身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的发现,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和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兰.9~12岁儿童估算策略选择的发展特点[J].数学教育学报. 2012(01)

[2]罗玉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教育导刊. 2010(11)

[3]陈丽兰,刘鸣,曹景明.儿童估算策略选择研究述评及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 2009(03)

9.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论文 篇九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工作效率的高低,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近年来正逐渐受到重视。

一、估算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估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人对数值的大小、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直接感受,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一种灵敏而强烈的直觉,并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和反应。学生数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建立起来的。估算对增强学生的数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估算28÷5,25与30都是5的倍数,由于28与30更接近,因此其估算的结果与正确结果更为接近。

2、估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的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的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估算必须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猜测、推理、思考和运算等等,它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常常先依靠直觉思维、生活常识从整体上把握目标,然后再依靠逻辑思维达到目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估算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估算能使人体的左右脑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数量的全局性和概括性的认识与把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整体化思想,养成整体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估算可以培养学生概括性、整体性地认识和理解计算的结果,并且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估算现状分析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现在大多数学教师不重视、不关注估算教学。不少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也就是几分的样子,无所谓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在一份有关估算的测试卷中,许多学生不能大概地回答出一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大;葡萄7.1元一千克,买47千克大约要多少元等一些并不复杂的问题。判断几道计算题的对错,所有的孩子都要用笔算。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

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教学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重视估算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估算教学,让学生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如何从方法上运用起来,从习惯上培养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58÷12,如果先估算一下,60÷10=6,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 三。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经过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

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估算198+304,简化为200+300;又如把48×21简化为50×20。

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等再计算。如估算27×48,可以取近似数30×50,即71×19≈30×50=1500。

根据口诀估算。即不一定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而是根据乘法口诀把数量看成接近的口诀数。如178÷9可以把178÷7看成180÷9=20,而302÷6可以看成300÷6=50,估算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根据口诀灵活处理。

根据位数估算。计算多位数乘、除法时,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如学生估算如74×52的积,肯定是四位数,学生如果对错了位或算错成三位数就错了。

根据经验估算。如四年级有43人要出去春游,面包车座8人,一共要几辆车?可能有很多学生都把43估成40这样就要5辆车,有少数学生可能考虑到5辆车后,还有3人怎么办,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还有3人应该怎么办。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由于每个学生思维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决定。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所以,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

1、培养兴趣愿意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

2、结合计算经常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平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看过“ 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小学数学教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2.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3.浅谈小学生数学教育论文

上一篇:注浆工岗位责任制下一篇:毕业晚会班主任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