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2024-11-15

人性化管理的意义(共8篇)

1.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篇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病区其护理人员30名,其中:护士25名,4名护师及护士长1名,年龄分布范围为20~45岁,平均年龄(28。3±1。5)岁。学历分布状况:中专6名,大专19名,本科5名。将我院内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实施人性化管理内科患者500例,作为观察组,就其相关病例与2010年1至2012年12月未进行人性化管理50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建立人性化服务观念

实施人性护理根本就在于建立整体护理理念,将患者作为核心来开展更优质服务,体现人性化服务精神。在确立整体优质护理服务同时,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其树立及强调个性化服务观念,以此提高我院护理人员职业觉悟及责任精神,且这些要在护理工作当中加以运用。

1。2。2管理人性化护理环境

内科包含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内科,且患者具有一定集中性,对护理环境安全性增强,有利于护理人员维护其自身身心健康。增加我院护理环境舒适程度,不但可缓解护理人员压力还可降低发生负面情绪几率。加强对护士关爱力度,开展相关培训,对于不合理规章制度予以改进。大力配置先进设备及仪器,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等,确保将护士各项精神负担及消极情绪降至最低,为我院实行人性化管理创造主观条件。

1。2。3针对患者实行情感管理

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情感关注,对其病情,要积极询问,加强访视和关心,同患者及家人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掌握各项治疗有意义信息,要尽量解决患者出现困难,帮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消除患者顾虑,保持乐观情绪,以提升治疗的依从性。通常情况之下,可以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类沟通技巧,对其进行鼓励和安慰,使之倍感亲切,从而达到主动配合各项治疗。

1。2。4设立一定激励机制

激励是对我院护理人员其内在动力的一种激发和维护,对优秀护理员工除口头及书面表扬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对照组其护理满意度是80%,患者有79%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是98%,护理满意度是96%,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本文来自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四、讨论

在当前医院构成体系中,内科是主要部门之一,其护理服务质量高低、好坏对患者康复及医院权益有着密切关系。实行人性化管理,从人性化理念树立、奖励机制、对患者给予情感关怀等众多层面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护理人员各方压力,确保患者感觉舒适。在此次研究当中,观察组其患者的满意度与护理的满意度明显要高出对照组。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为各医院护理工作实现良性发展创造条件。通常而言,人性化护理服务这类工作模式,它不仅是可以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维护患者隐私、捍卫患者人格尊严,而且是一种与广大患者要求相一致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可以使护理做到个性化、系统性且行之有效。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从业人员本身具备良好素质与心态,以便制造中一种人性化护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决心,为临床治疗提供配合,最终实现康复。人性化护理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患者接受治疗过程当中,心理上也得到相应满足,且感觉舒适。值得指出的是,人性化护理它是一种注重对患者身心照顾、精神上实现人文关怀一种特殊护理,它遵循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一种先进护理理念,完美地诠释新世纪护理内涵,这也是现代护理行业基本要求。这种人性化服务不但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感受到家庭式温暖和人文关怀,而且对患者健康也起到积极作用。

2.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篇二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人类情感问题,设计要素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 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 用技术的软件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这种说法很快被证实了。高科技在展示人类开拓创新能力的同时, 愈发让人们敏感。人情的淡漠和情感的失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加以慰藉的重任。

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会人性得以充分的释放与满足。人的心理更加健康、情感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善, 达到人物和谐。人性化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营造舒适、高雅的居住空间, 使人们享受空间的使用趣味和快感。它抓住人性的特点, 针对特定的人或人群, 以适当的设计表现手法, 满足他们的人生需求。

一、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年轻的消费者张扬个性、展示蓬勃的青春

年轻, 就应该朝气蓬勃, 就应该激情迸发, 如果自己身边的产品跟不上自己的理念又如何展示青春的风采?人性化设计考虑年轻者的需求, 为广大年轻消费者提供张扬个性的资本。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愈发离不开动感的音乐, 科勒Moxie花洒配有可拆卸式的磁性吸附蓝牙喇叭, 如果用户在洗澡时想要听一些音乐的话, 只需将其与智能手机、MP3播放器或其它支持蓝牙的音乐播放装置相连, 然后把它吸附在花洒中央, 就可以享受自己的浴室演唱会了。这样的设计让年轻人随时随地享受时尚青春的梦想进一步实现。

对于年轻者来说, 既可健身又能环保的自行车越炫才越好, 于是一辆自行车轮胎上安有LED车灯的自行车绚烂登场, 在照明、识别度以及科技含量方面可谓遥遥领先, 24块LED条形灯夹在前后轮轮胎上, 但只有当它们进入合适的位置时才会发光, 形成一条1/3圆弧的光带, 前轮为白色照明灯, 后轮为红色警示灯, 十分抢眼。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年轻者追求个性的心理, 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二、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年老的消费者感到受人尊重受人关心的温暖

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前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老年人愈发因跟不上生活节奏而倍感孤独, 人性化设计出于关爱老年人的目的, 分析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调节老年人被社会忽略的心。

意大利——新加坡设计师Lanzavecchia Wai最近为老年了设计了一组辅助设施, 不同于以往辅助设施及工具的医疗及冰冷感, 这款用具更增添了一份装饰和居家的气息。这套名为“老有所依”的老年人辅助用具包括带托盘的手杖, ipad封套和支架, 一个可以轻松携带外出的椅子和一盏可以放大屏幕的灯具。这样的设计让老人们笑逐颜开, 展现最美的夕阳红

三、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年幼的孩童客服对世界的恐惧, 让其对未来充满期待

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与成年人一样有很多的情感需要。只有满足了孩子的各种哦情感需要才能使其生理和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儿童需要被保护和被爱, 需要得到被别人的肯定此外还有归属的需求自主性, 勇敢精神的追求儿童以自己的所有感觉、坦诚的胸怀认知环境的方方面面。许多东西给孩子留下深刻的、永久的印象。孩子迈向成长的道路上, 大脑可塑性神经极为敏感, 亦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款儿童组合桌椅的介绍也许会给设计师们带来一些启迪:此套桌椅在形态上具有互补性, 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 节省空间, 为儿童室内活动提供更大的场地。桌子部分采用原木色, 椅子部分采用色彩系列化的第二种方法, 该设计符合年龄段的儿童人际要求, 采用适宜的尺寸, 触感良好的材料, 并具有圆滑的细节处理, 可以让儿童自己整理房间, 让儿童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去, 使儿童积累生活经验, 培养自信心。

四、人性化设计可以让都市烦躁的人们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乐

现在某些都市的生活节奏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上班族人在享受高薪待遇的同时也正丧失这内心的平静与安乐, 他们一方面希望放慢步伐, 一方面又迫于环境的压力而不能自已。设计有义务关注这一方面, 为疲劳奋战的人们送去宁静与温情。

你是否希望有人在上班时刻提醒你饮水?一个专为上班族设计的提醒水杯专门针对办公室上班族健康饮水而设计, 通过水杯与勺子的标记配合, 提醒上班族养成健康的饮水习惯。她, 关注你的饮水健康;她, 让你轻松形成健康饮水好习惯;她, 让你的健康饮水习惯融入你的潜意识;她, 让健康陪伴你左右。

人性化设计之情感设计能够引发消费者动情之中接受产品, 激发人们的购买行为。情感设计语言自然流畅, 让人有所感触, 令你着迷, 使你产生“幻想”, 使你从靠近它到对它产生好感, 最后从情感上被它征服。情感设计从消费者的情感角度出发去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寻找能够激发他们情感的元素, 寻找他们喜爱的形式风格, 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设计师为了使设计物情趣化、个性化, 往往在产品形式和功能的设计中注入人性化元素。设计人性化的表达就在于把无形的“精神态”通过有形的“物质态”反映和传达出来。

何为有形的“物质态”下面简要介绍:

1. 形态。

形态是产品最直接的造型语言。“形”是产品的物质形体指产品的外形“态”则指产品外观所传递出的感情和情绪, 也可理解为产品外观的情感状态。产品形态作为传递产品信息的第一要素, 其尺寸、形状及空间关系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使人产生或轻松或趣味或夸张的心理情绪。如1990年荷兰飞利浦公司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发现者”头盔式电视巧妙地把产品设计成“头盔”式样, 可以打开的半球型罩有效防止了灰尘污染, 保护了电视屏幕。流畅的现代造型中带有几份神秘感, 极大地迎合了儿童的好奇心。

2. 色彩。

在设计中, 色彩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一经与具体的形相结合, 便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所以色彩成为设计情感化表达的重要因素。色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 同时具备审美性、装饰性及象征意义。作为视觉审美的核心色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感觉, 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经验联想和生理联想, 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不同的色彩及组合会让人感受不同。红色热烈、蓝色宁静、紫色神秘、白色单纯、黑色庄重。色彩设计应依据产品表达的主题去表现。1988年意大利设计师埃索特萨斯设计的电话机时, 一改以往电话机单一的色调, 采用红、蓝、黄色彩, 将现代设计的观念发展到极致。也使人们脑海中原本毫无情致的设计物变得生动起来。

3. 材质。

材料的纹理质感会对人的视觉和触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心理联想进而产生象征意义。当产品材质能够引发人们对其内在意蕴进行肯定时, 产品将迸发出更迷人的艺术气息。不同的纹理质感令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 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现代设计师常在工业设计中采用或加进自然材料, 通过材料的调整和改变以增加自然野趣或温情脉脉的情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 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他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归属与爱情) 、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 注重产品开发的文化价值, 力争使用价值, 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一体化, 突出设计人性化将是设计师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102.

[2]胡国卿.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剖析和运用[M].2012.

[3]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88.

[4]吴琨.情感化设计与品牌情感识别[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人性化设计对人类社会的特殊意义 篇三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物联网;特殊人群;“绿色”产品

0.前言

设计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时候便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理念,但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和筛选,如今人性化的设计成为了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设计不仅改变了产品的设计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人性化设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人性化设计丰富人的生活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重复无无味的生活,他们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只是停留在对其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是去关注产品的设计是否能给生活带来乐趣,色彩。同时智能化的理念已开始蔓延,越来越多的产品有了”自己的思维”。以手机为例,我们对手机的关注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打电话,发短信, 更多的是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拍照,听音乐,看视频,上网等。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的存在,手机已经从30年前的“大哥大”变为现在的智能移动多媒体。物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随时了解家里各种设备的实时情况,电冰箱可以提示食品是否快过期、存储量是否够用;智能的空调可以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让人感觉更加的舒适。人性化的产品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其目的就不单单是为了去满足人们对其基本功能的需求,而是尽最大的努力去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功能,以至于产品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基本功能的满足,使用者追求的是在产品基础功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而追求更多的附加功能。产品的付加功能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加法运算,它需要设计师有全面详尽的考虑,使产品能够尽最大可能的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至于产品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1.2人性化设计呵护特殊人群

传统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其设计标准也是从正常人的角度出发,而不能照顾到那些特殊的人群。而如今人人都渴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人性化设计会更多的去关注那些特殊的人群,是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使用现代化的产品。手机设计有专门的老人手机,其特点是,字体大,听筒声音大,这正好解决了老人视力,听力减弱的问题。同时,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场合都会有各种的绿色通道和专用道,在医院内所有的台阶旁边都会有斜坡,其目的是为了那些使用轮椅的人也能自由的出入。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盲人阅读仪,小巧轻便,可随手拿着在报纸上进行扫描图、阅图和存储,使盲人也能与正常人一样读报。超级市场的手推车架上加一个翻板,这种设计考虑到了老人的体力问题,老年人购物时累了可以当靠椅休息。

当今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享受生活的美好,人性化的产品对那些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恩赐”。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体验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各种新鲜的体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充分说明了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人性化设计改变的不仅仅是产品,也改变了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1.3人性化设计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人性化的设计考虑到产品的能耗,排污,回收,废弃处理等环节,能够实现产品——人——环境的和谐,因此“绿色”产品应运而上。自从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资源被开发利用以来,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太阳能路灯,不仅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还充分利用了能源,同时其独特的设计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零件的可拆卸,可更换也充分的发挥了各部分零件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在对产品取材方面,有毒有害的物质已经被摒弃,越来越多的天然材料被运用到设计中,是人们能够更好的贴近自然,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更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2.人性化设计对在设计的影响

人性化设计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设计被称作工艺,传统的设计师被称为工艺艺人,所有的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件产品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当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批量化的生产时没见商品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简约简单的造型收到了人们的追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开始转变,部分人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纯手工制作反而得到了人们的推崇。更多人认为,纯手工更是一种时尚。 而人性化设计的实质正是大众化社会中的小众设计。在一个发达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张扬个性的方式也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人性化设计的不拘一格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在一个人人都是大众的社会中,总是有人想脱颖而出,那些反主流的、个性化的设计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在一个消费的时代,什么样的变化都赶不上潮流的变化,人性化的设计定将以领导者的姿态,引领设计的发展。换句话说,人性化的设计会成为今后的一种主流的设计。

3.结论

“工业产品的内核是数理的但是如果他想真正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就还得穿上一层人性化的外衣”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人们期待的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死物”,而更具生命的、更人性化的的产品才能是人们得到满足,才能使产品——人——环境和谐相处。

人性化的设计作为一种“缘”,联系着人和环境。人性化的设计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会伴随社会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理念。人性化的设计对于人类来说,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它更多的也关注了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在设计理念不断更新的当代,只有符合潮流的设计理念才会被大家所认同,才会被历史所接受。人性化的设计,正是一种符合大众需求,顺应历史潮流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的设计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影响着设计理念的进程。

4.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篇四

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其意义

人性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终极价值都根源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这种关联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在于对人性的违背,同时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超越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作 者:郭毅然 GUO Yi-ran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社科部,江苏,徐州,221002 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4) 分类号:C912.1 关键词:人性   思想政治教育   关联   意义  

5.论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五

摘要 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做好员工的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针对酒店管理的人性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薪酬制度、用人机制、授权、培训、与员工的沟通等方面提出了酒店管理强化“以人为本”的对策。

关键词 招聘 人性化管理 酒店员工 绩效考核制度

酒店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谁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市场的新需求,适时进行管理的创新,谁才是市场竞争中的赢家。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所提供的是对人的服务。在我国酒店业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的今天,如何有效地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顾客满意感和忠诚感,是酒店非常关注的问题。酒店业在管理中要增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重视员工的发展,从而使得员工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酒店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无怨无悔。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指的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员工人性要素,.以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为己任,从而达到最佳经营效果的管理模式。就像是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近年来,人性化管理在一系列世界知名企业获得的巨大成功,已经成为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管理文化理论。这种代表企业管理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管理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二、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缺失

1、员工人格得不到尊重

酒店员工人格得不到尊重,与管理层人本观念的淡薄有关。因为进入酒店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很多管理者认为员工不愁找不到,而任意辞退员工。此外有些主管和领班本身素质不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员工任意批评指责,员工得不到尊重和重视,难以调动其积极性,更谈不上主人翁责任感、归宿感和价值认同感等等,导致服务人员流失严重,影响

酒店正常经营活动。

2、沟通渠道不畅通

许多酒店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置员工的个人需求不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上司在分配工作时不顾员工的性格、兴趣、爱好,对员工心理不够了解,也不加分析,简单行事,造成一些员工效率低下,反过来还受到纪律批评或经济处罚。这样,管理者与员工缺乏沟通,进而会导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日益淡化,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推卸自身责任,甚至在宾客面前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员工无形中工作压力增大,流动率的迅速攀升也就在所难免了。

3、薪酬制度不合理,用人机制不完善

酒店一味强调多劳多得而忽视质与量的协调,造成了员工只顾量而不顾质,从而引起投诉,影响了酒店声誉。淡旺季工资一个样,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从而也影响了服务质量。再者,给实习生的薪酬偏低,导致有一定熟练技能的实习生流失。

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短期行为,员工流失率高。目前很多人认为酒店业是吃青春饭的,因此不愿从事该行业。另外,多数酒店在员工招聘时过于注重其年龄及婚姻状况,即使是在职员工(尤其是女性),到了婚育年龄时也面临被解聘的危险,因此,很多员工不是把酒店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是一个跳板,一有机会就另谋他就。

福利待遇是满足员工工作要求、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条件。酒店行业门槛低,使得人们不需要有很高学历即可从业,所以基本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在此情况下,许多酒店除为员工提供工作餐外,对于住宿一般不予安排,这就使许多外地员工不得不自己支付房租,有的因支出与收入相差甚大而不得不流动。同时,一些酒店临时工和正式员工之间工资待遇差距过大,也造成人员的部分流动。

4、用人机制不合理,人才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许多酒店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大、质量要求高的一线员工积极性受挫,故此往往选择跳槽,以流动来谋求晋升机会。另外,不少酒店在人才管理上存在短视,将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割裂开来,对打造理性的企业团队缺乏意识,更没有帮助员工制定长短期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个人规划融入企业规划之中。在这种形势下,酒店员工自身发展不受重视或受到限制,最终酒店也难以留住他们。

5、酒店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不如人意

作为酒店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包括两重含义,即为客人服务,为下属服务。不懂为下属服务是现有管理人员的通病,他们只懂管人、不懂用人,甚至动辄教训、责骂下属,结果每每事与愿违。加之,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的文化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常常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自然而然也就会不断削减,乃至流向他所。

6.缺少必要的培训,员工的发展空间不大

新员工被招进以后,只是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了,而对老员工的培训也很少。以领导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员工深造就更不必提了。这使得员工的工作热情受挫,认为没有前途,看不到未来,因而加剧了人员流动。由于酒店在员工培训上不肯花费精力,导致员工整体素质下降,从而不能适应酒店的经营发展。

并且,主要岗位基本饱和,升迁机会减少,看不到自我发展的希望,工作信心及热情受影响。员工的服务只停留在技术性(方法、技能)的酒店服务阶段,没有达到功能性(意识、观念、态度)的酒店服务阶段。员工的服务是被动的,是在规章制度的激励约束下进行的,服务工作太过标准化、程序化。这种太强的约束性不可避免地会与个性发生冲突,抑制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

三、酒店管理中强化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酒店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好人,留住人,提高他们对酒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大大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为此,人性化管理应该一以贯之地落实到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

1、选才适当,用人与育人相结合,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通过事后干预来处理员工流失,是许多酒店不愿看到的方式,所以留人实际上在酒店招聘员工时就应当开始。酒店选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原则,强调用人首重人品,特别要注重聘用一职多能型综合人才。找到合适的员工是一门学问,保留员工并建立他们的忠实感才是酒店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为防止员工流失,酒店应将用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员工教育培训制度,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用武之地,为其规划好职业生涯的发展。

2、加强双向沟通,让员工参与管理

现代酒店应与员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一名完全的参与的合作伙伴。管理理念上要尽量消除因职位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参与酒店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国有或集体酒店员工可以通过职代会、工会等组织表达意见,参与管理,外资或个体酒店也应重视普通员工的作用,建立员工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鼓励提合理化建议。

3、切实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机制

福利是激励员工、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如果酒店能适时适当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则不但能有效抑制员工流出,而且还可以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加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员工挑选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有长远发展要求的酒店,必须为每一位员工建立一个安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必须依法办理。

4、树立大人才观念,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酒店应有大人才观念,注重事业留才,发展留才,构建竞相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软环境,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给予必要的奖惩、升降级、任免、调动,就能够促进员工兢兢业业,努力上进,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才智,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促进工作效率和酒店效益的提高,同时降低员工的流动率,真正保障优秀人才不流失。

5、注重酒店精神文化的塑造,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6.人性化管理的优势 篇六

1.人性化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最为全面的体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团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性 化管理必须围绕职工的生存、享受、发展这三个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即职工的福利待遇、职工的基本权利、职工发展的平等机会、弱势困难群体的 救助等。

2.人性化管理将促进企业机制的完善(制度不能面面俱到)

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一方面是理性 的管理,一方面是感性的服务,二者相得益彰,促进企业双赢发展。在探讨人 性化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因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 由一个团队塑造出来的企业精神,它是蕴藏在职工当中的无形的巨大力量,职 工的思维模式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3.人性化管理提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归属感、创造力。

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

4、人性化管理是根据被管理者的独特性进行的合理调整制度的管理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益。不仅为员工的生命安全负责也为公司的荣誉增添光彩更是在为公司的切身利益争金夺银。

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把人看做一种资源,认为员工都是主动的、喜欢接受挑战、乐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它通过肯定员工积极的一面,来扩大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潜能,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渲染激励下主动工作,并自觉培养出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5、奖金买不到忠心,制度制不出感情。如果不以员工的感受为出发点,不把他们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仅看作是创造利润的工具,那必然将导致人才散尽。

6、我们强调制度只是工具,人性化管理也是要利用这个工具的但不局限与这个工具,而且是根据人性制定的制度,制度化管理死板教条的一味遵从既定制度无法变通。

7、定规章制度,用以保证员工完成工作。但是企业不可能通过制度来保证员工没有怨气。制度尽管详细与严厉,奖罚也很得当,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赏必有罚,难免会影响一部人的个人利益。所以,员工常会通过消极怠工来表现,而消极怠工等表现被压抑,极端的事情就可能出现。构建员工的“亲情”感受。(1)归属感——树立“员工是财富”的理念,让员工感觉企业就是自

己的家。为此,企业要建立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给员工弹性工作时间,只要能完成规定的工时和任务即可。(2)成长感——摒弃把员工视为单纯获利手段的思想,把员工发展视为目的。最优秀的人才加上最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开放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成就感——成就感来自于员工的内心。若员工的付出得到了肯定,那么他就非常有成就感。员工作出了业绩,企业要让他享受成长、成就的喜悦,他的聪明才智就会开发出来。笔者认为,富士康在激发员工成就感这方面是很欠缺的。(4)使命感——使命感是企业文化升华的最高表现。员工有了使命感,会让员工以解决企业大事为己任,尽心尽忠。员工也绝不会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弃企业,使命感也更容易让员工在工作里得到快乐。企业制度化管理一定也会出现如下不良的后果:

1.企业管理太死,过于教条,从而使气氛沉闷,员工的冲劲与干劲都不足,影响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

2.企业监管力度太严,物极必反,很容易造成员工的厌烦情绪,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3.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制度就是“圣旨”,无法变通,即便是一些不是违反原则的员工犯了小错也不能变通和给予其纠正错误的机会。可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4.员工没有归属感,与企业距离越拉越大,越来越远,员工与企业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实在无法忍受企业制度管理的员工也同样容易跳槽,使企业人才流失。

5.企业中员工会人人自危,企业也如一潭死水,相互间无人性与真诚可言。

制度化的管理的是人,执行者是人,监督者还是人,不从人的自身提高主观能动性、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从管理者到员工都有与企业一致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制度化管理只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多少大企业有很完善很健全的制度,最后轰然倒坍就是因为人。

6、当代的企业管理是文化型的管理,通过“文化力”来协调、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以弥补企业制度管理的不足,促进企业技术、经济、精神、物质的深刻变化,达到人和物的同步发展。

7、制度不能面面俱到

攻辩问题:

1、今天这场辩论赛来了许多关心我们的领导,对方辩友是不是觉得士气大增呢?这是不是人性化管理的对员工激励的最好印证?

2、使命感是企业文化升华的最高表现。员工有了使命感,会让员工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尽心尽忠。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这句话?(贵公司是那种)

3、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得人心者得天下”

4、制度化管理是不是按照制度规范组织协作?在各种行为规范下还需不需要自主创新?

例子1:

7.谈激励对人性培养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激励,人性,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合理地发挥每个人的优点以及潜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若想在交际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善于运用人际关系的交往技巧。采用激励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某种目的,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激励是一种人性的需要, 那么掌握它的运用技巧, 将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将会使领导者的地位更加巩固, 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将会使各类活动的组织者得到更好地配合, 把活动举办得更加具有特色, 在效率方面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一、激励的理论、过程以及分类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 它贯穿于个体心理与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导心理与行为研究和整个组织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全过程之中, 如何激励是组织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激励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力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行为取得符合组织目标的工作成绩效率的高低。这就需要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激励的定义以及概念的理解

所谓激励, 就是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 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之中, 维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人们在企业工作中的激励, 通俗地讲, 也就是管理工作中的调动企业员工劳动积极性问题。一个人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 主要看其动机是否被激发。而作为组织行为学中的专业术语, 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 诱导人的行为, 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 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一切都是由某种动机所引起的, 它对人的行为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自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需要的满足, 就是产生激励的起点。产生了要求, 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状态, 这种不安和紧张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进而导致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行为的结果, 可能是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之后再次发生时, 对于新的要求也会有新的追求;也可能是身心遭受挫折追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由此而产生再一次追求或放弃追求的行为。这种激励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图的过程来表示。

(二) 激励理论的过程

(三) 激励理论的分类

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人的激励问题。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把这些激励理论分为需要型、过程型和状态型 (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 这样三类激励理论。

1. 需要型激励理论 (也叫内容型激励理论) 。

主要是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这类理论从研究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出发, 分析研究人们内在需要的内容和结构, 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的行为。由于这类理论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需要这一核心因素, 故又把它称为需要理论。目前, 这类理论流传较多, 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赤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2.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主要是研究动机的形成、行为目标的选择以及行为的改造与修正方面的内容。激励在人的心理上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只有在激励对象接受激励内容的情况下, 激励过程才得以开始。但是激励过程所达到的预期目标, 能否使激励对象得到满足呢?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需要型激励理论的不足之处, 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而过程激励理论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做的行为过程, 以及如何转化人的行为, 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这类理论主要有: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以及强化理论等。

3. 状态型激励理论 (包括公平和挫折理论) 。

如果说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开始的, 过程型理论是从激励的中间过程来研究激励问题的话, 那么状态型激励理论则是从激励的终点 (相对而言) ——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需要的满足方式有公平和不公平之分, 需要的不满足将会给人带来挫折。不公平的挫折都会降低人的激励水平, 因此, 状态激励理论的重点就是弄清楚公平或不公平和挫折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目的就是要找到有效的手段或措施来消除不公平或挫折对人的行为的消极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属于状态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二、激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关于激励理论的概述, 可以了解到激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的各种方法以及形式, 还有对激励的需求。倘若我们再结合一些实际的事例来分析情况, 那么将会对激励理论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对激励理论的运用方式有更切身的体会, 对激励理论影响个人发展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为以后人生道路上发展的前车之鉴, 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和掌握运用激励方式的技术和技巧, 更好地开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 社会方面激励理论的应用

自从建国以来, 人民群众彻底脱离封建社会的各种束缚制约因素, 打破了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局面, 真正地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使人民群众对新社会的各种政策、号召都充满期望, 充满信心, 人民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造中。可以说是空前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这些积极性的来源就是因为有了激励的因素, 有了大家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这正好与需要型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相互吻合, 它在实现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根本利益的“保健”因素之后, 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激励因素, 使全国的各项事务在双因素理论的影响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得到发展和进步。

在繁荣的社会局面下, 同时也会涌现出相当一部分积极践行激励因素的任务, 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 使自己的事业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一些集团的总裁, 在国家、政府给予他一些优厚的待遇、条件, 以及一些相关的承诺来发展国有经济时, 他在拥有并利用这些激励因素作为基本保障, 使集团在较短的时间内, 从一个小厂逐步走向较大型的国有企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通过政府对集团总裁施行得当的激励措施, 让各个方面的力量都汇聚于一体成为发展的动力, 为实现最终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所以他成功了。

(二) 领导者对激励理论的应用

卡耐基在《谈话的艺术》中说过“讲话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领导者讲话, 就应该会用激励的方式来调动人、管理人, 让大家都服从领导者的指挥, 作为一个领导者, 首先就是要会挖掘并利用下属员工的优点, 不论交给员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不论员工把工作做成什么样, 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领导者都不应该感情用事, 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客观分析所发生的事情, 然后理智的对待事情的后果。无论员工做得对与错, 都应该用合适的理由来鼓励、激励, 不能因为员工做错了就打击他的积极性, 也不能因为他们做对了, 就把别的员工的功劳都抹去, 要适当地照顾周围人的感情。这样一来, 领导者就可以在大家的支持中处于领导的地位, 而且还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 个人在激励方面的应用

人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只有得到了认可, 生活才有意义, 要做的事情才会努力, 人生的价值才会体现。

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 在求学的生涯中, 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不论谁有困难, 谁需要帮助, 他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 并且把别人托付做的事情都做得非常好, 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可, 所以从那时起, 他就更加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但是后来由于事情发生了一些意外事件, 使得别人没有像从前那样的相信他, 信任他, 更没有人认可他所做的一切事情, 结果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变得越来越内向, 整天无精打采的样子, 对什么事都无动于衷, 性格越来越孤僻。

分析原因, 可以知道, 在刚开始, 这位学生得到了大家的激励, 使得他有更大的积极性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世界上没有比赞美更具激励的功效。由于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所以他十分卖力地继续做好其他的事情, 使更多的人都能够信任他, 不论在平时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上, 他都尽可能与人方便, 自己受苦受累也从不计较, 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帮助别人。但是, 在事情转变后, 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激励的眼光来促使他努力进取, 而是相互怀疑、猜测。他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有人再信任了, 更没有语言上的激励, 这样一来, 他便觉得非常痛苦, 导致整天郁郁寡欢。

三、激励的得到与给予, 它的利害两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 激励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也有得到和给予的两面性。既然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给予的激励, 都希望得到它的积极影响, 又有谁考虑过它的消极影响和给予别人。

作为领导者, 也希望自己的员工都能够齐心协力把企业、单位的工作做好, 人气旺盛, 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大家有力往一处使, 形成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做到这样是最好的, 是激励因素的最好体现, 但是如果领导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激励理论所起到的作用, 那么这样的企业或单位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大家可想而知。所以领导者不仅在学术专业上应该具有一定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会用语言的交流达到合理发挥下属的潜力和积极性, 能够带动员工把各项工作出色的完成, 可以充分地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

就个人而言, 都希望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激励别人也会是一种可用的方法。每当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有人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得到激励是幸福的, 施与激励是幸运的, 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 会感到非常的激动, 知道在任何时候自己都不是孤军奋战, 而是有许多的朋友来帮助自己。因此在收获帮助的同时, 也应该适当回报, 这样有得有失, 使自己既能体会到他人帮助时的感受, 又能体会到帮助人的感受。自己需要激励, 别人也同样需要激励, 因为激励也是一种人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2.

[2]张阳, 钱旭潮编著.组织行为学[M].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5.11.

[3]吴志清主编.管理学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

[4]卡耐基.说话的艺术.

8.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篇八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93-01

一、人性概念辨析

在马克思人性观研究中的人性概念有“属性说”和“本质说”两种观点。其主要分歧点在于人性是否等同于人的本质。

“本质说”认为人性等同于人的本質。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另一条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属性说”认为,人性不等同于人的本质。 袁贵仁在其著作《人的哲学》一书中指出,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外在差异性,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动物的根源。折中观点认为“人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狭义的人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特征,根本上能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狭义的人性”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

二、马克思人性观的内容

(一)人性具有二重性——自然性与非自然性。

人性具有二重性,包括动物所具有的自然性和人所独有的非自然性。首先,人具有自然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性是无法否认的,但人的自然性不同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性,而是以人的尺度作用于自然。

人是二重化的存在。动物可以说自它生来就“是其所应事”,顺从生命本能,适应自然。而人是通过两次生成,在“做人”中成为人。在“做人”的过程中,人的非自然性发生作用,即思维、理性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理性对人的意义不严而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此外,马克思也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的力量”,“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旳的意志”。充分显示了情感、意志等在“做人”中的作用。

(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需要的概念是马克思人性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他认为,人性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劳动的内在动力。满足人的需要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压抑人的需要是违背人性的。

满足人的需要是人之本性,但并非所有需要都是合理的。符合人性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是指那些有利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巩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的需要。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货币的需要是实在的需要,但货币终究是手段,而很多人却将之作为目的去追求,对货币的过分需要就不是符合人性的需要了。

人的需要可分为三类: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人具有自然性,当然就有吃、喝、性等自然需要。人作为社会活动也具有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在马克思那里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需要,因而只能在社会集体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例如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学习的需要等。

(三)人的类本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类”是人类进入社会中通过教育、学习等行为而吸纳的人类己然形成的人性规定。动物的生存方式是适应型,人的生存方式是创造型。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劳动生产提供的。

马克思的卓越之处,就在于把劳动和人性联系起来,劳动在人的类特性过程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类本性的自由。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人能劳动。而在这两者中,劳动占有更根本的地位,劳动促成了意识的产生,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活动过程。

(四)“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在“在现实性上”,是说明了人性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历史性。“一切”是说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等多种社会关系。“总和”一词的含义,他说明人的本质不是这些社会关系的简单堆砌,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里将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人不再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存在物。

三、马克思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人性,在科学人性观的指导下去教化人,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共同幸福。

首先,人性的自然性与非自然性决定了人性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待中国国民性问题时,要注重其内部矛盾的多元性和冲突性,在实践中真正实现马克思对人性的价值追求。其次,马克思的人性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好逸恶劳就是有违人性完善和发展的,唯有通过劳动才能证明自己和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实实在在的贡献。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关系决定人的本质,那么,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就既是对人的本性的践行与弘扬,同时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直接实践方式。最后,既然人的需要是人性进步发展的证明,那么,人就应当是要有点精神的,要追求超越、崇尚高雅、敬畏崇高,求得身心和谐,对于我们大学生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

[2]袁贵仁.《人的哲学》[M].人民出版社.

[3]卡西尔.《人论》[M]

[4]李变变.《马克思人性观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2013.03

[5]周前程.《马克思总体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 ,2008.05

[6]黄明理.《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 2008.02-O0004-O03

作者简介:

王冰雪,女,汉族,硕士在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一篇:浅谈日本建筑师下一篇:市场拓展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