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感悟总结

2024-08-01

弟子规感悟总结(共15篇)

1.弟子规感悟总结 篇一

学习《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感受周围人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

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有两点最深刻的体会。

第一就是要行孝感恩。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弟子规》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1999年陈红和蔡国庆的《常回家看看》引多少人热泪盈眶,不是因为多么华丽的辞藻乐调,而是因为太朴实的音乐,太朴实的语言,太朴实的行动,而很多人都没有做到!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当今社会,不乏听到,某某经理因为太忙,因为开业,因为接待领导等等,父母想见最后一面都没有见成。在领导知道后,往往是以辞职对待,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一个思想有缺陷的人能在岗位上给公司创造什么价值,能怎样对待同事领导。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第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应该怀有恭敬之心,敬仰之意,要谦虚,要有德。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从小就念过的名言警句,其实告诉我们谦虚的生活态度。当你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此时再来想想当初那些你嘲笑的人,会是多么可笑啊。

饭店里服务员为你提物品,为你倒水等等,我们都要说一声谢谢。有人要说了,这是他们应该做的,那么说一声谢谢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这里不仅显示出你的高雅修养,还显示出你的人德。这也是在修福,人是平等的。

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需要值得警醒的地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我们遗失殆尽!

先做人,后做事。《弟子规》再也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书籍,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认真学习,以身为教,身体力行来传承的文化。爱周围的人,爱周围是世界,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和谐。

2.《弟子规》“总叙”赏析 篇二

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并且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其次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讲求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还有余力,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赏析: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学说的具体引申。“圣人训”所指的圣人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教育我们,做人应该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孝”。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应该知恩感恩。孝,是“老”字的上半部,再加一个“子”字,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着父母。我们能孝顺父母,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竖心旁的“悌”由一个“心”,再加一个弟弟的“弟”组成,意思是做哥哥的心里有弟弟的存在,懂得照顾好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尊敬哥哥。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最亲。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要行孝,要行悌。

如果这两样你做到了,接下来要学习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所有这一切都要谨慎,要遵循礼节。如果谁都不服谁,就会造成家庭不和,家里的成员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可见,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对一切都要有恭敬心是多么重要!《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时都有善良的本性。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别人。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不但自己得到快乐,同时还让更多人得到快乐。

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有道德有修养之人,他的言语、行为都足以成为后人的典范。所以当我们碰到良师益友,一定要好好珍惜,向他们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了!“学文”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生活的品质提升了,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学习上面,而是放在玩具上,或者看无益的电视节目,只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很难获得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3.读弟子规感悟 篇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信”应该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则悌”、“谨”,启下部分的“泛爱众”。“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大家都能诚实守信,就不会有农民工的工资需要总理的过问才能发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见利忘义,往奶粉里面掺三聚腈氨,造成千千万万的儿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豆腐渣工程,大灾大难袭来时,国家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如果官员时刻把信义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毕生的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出现;如果大家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社会将会更加美好。“信”这一章不光讲述一诺千金,还讲述了向别人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对待批评,怎样“朝闻过夕改之”。“信与智义”是相通的。

“泛爱众”这一章重点讲述了儒家“仁”的主题,那就是对待一切大众应该平等关爱,对待穷人不歧视,对待富人不巴结及怎样礼尚往来。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及孙中山先生倡导“博爱”,爱天下的芸芸众生。从小处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这个

“仁”延伸出来那就是除了爱家人老师朋友,还要爱人民,爱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之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

“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

最后一章“余力学文”在以上应该尽自己本分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给我们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藏书的陈列等等。

读罢这千余字的文章,感慨万千,仔细想来,现在的我们常常是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能力缺修养,也就是钱文忠所言,没有规矩。而一个人没有规矩,没有修养,没有品质,纵有再大的才学也是有欠缺的。听过一句话,如果文化不能落地生根为文明,那是不够深入的。今天的人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应该有怎样的道德情操,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弟子规》让我们有所启发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

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4.弟子规感悟 篇四

在古代,《弟子规》是一学童读物,用来规范儿童行为的。惭愧地是我长到20岁才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故于此时的我而言《弟子规》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生活中的种种不足。

细细读来,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基本礼仪的缺失,尽管书中很多总则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无法也不必保留了。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刻开始规范我的行为,慢慢提高我的思想道德水准一点都不晚。感谢老师让我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并且不得不静心习读古代圣人的行为,感受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自己一个提升的机会。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徐,我们不难看出全文可以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部分。对比之下,我发现了自己需要及时改进的地方。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原来我与真正的孝差距那么大。我只是做的了养父母之身,并未想到过养父母之心。这么多年了,我听爸妈话,心疼爸妈身体,尽量避免他们过度劳累。可不曾想过孝敬父母如同抚养孩子一样,光有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亦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尊重他们的志趣,捍卫他们的尊严,想到他们那颗永远为子女安危、前程记挂的心。我相信,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养父母之心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谨”和“泛爱众”两节中,我基本所有的点都注意到了,而且行为方向绝对正确,我为此而感到骄傲。只不过“朝起早 夜眠迟”和“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两部分有待加强。“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一定要切记。

“信”是我最不足的部分,我做到的太少了,我要将这一节内容原文铭记于心,从此以后时刻提醒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其实道德的修养本节占很大一部分,我不是个品德高尚的姑娘。少说话,少八卦。自己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诚实守信。见贤思齐,扬长避短。总之,这一节几乎所有要求都未达标,保证以后会潜心修炼自己,以圣人为标,相信我也离修成正果不远了。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弟子规》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如此教诲我们。要注意学以致用,注意学习的方法以及一个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逐一与我过去20年的行为做了对比,我给了自己很大的肯定。是的,我离圣人很远,但我至少是个好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加倍弥补自己的不足。《弟子规》是我见过的教人如何行事的最详细的一本书了,中国古人真伟大!

5.弟子规感悟 篇五

圣人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错误,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

看到圣人说的话,我内心感慨万千,一方面感叹圣人的睿智,早就把做人做事的精辟告诉我们,而我们从没有好好的珍惜和遵循!另一方面就是想起过去血的教训!以前做事,总是匆匆忙忙的做事,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总是做着做着就看到错了,然后有从头来过,浪费了时间不说,最关键耽误了工期。还有时候,领导安排的工作时间要求比较急,自己就匆匆忙忙的做完,然后就匆匆的教了上去,到最后出了问题,弄的大家都很被动!所以我对圣人这句“事勿忙 忙多错”理解是,做事的时候先期要有个好的规划,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事做完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检查,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以前做一个液压油箱,一个孔的位置开错了,用是可以用,但配管不是横平竖直,我明知道错了,知道可以把它焊接起来在重新开孔,可是焊接需要找别的部门帮忙,需要找领导写联络单,想想这么多的东西我就什么都没做,就错做错出,最后成品出来了不是很美观,客户不满意,我也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就是圣人告诉我们的:不要怕困难,做事情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逃避改变不了现实,只有自己勇于去面对,才可能改变现实。一个小小的错误只要提前自己把它改了,就不会出现后面那么多的麻烦,做事情一定要认认真真!

以上就是我对“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这句话的理解,但我深知这句话的含义很深,所以在以后做事的时候,我要将这句话深深铭记在心,好好的体会圣人的良苦用心,以便把事情做的更好!谢谢!

6.学不学《弟子规》 篇六

但是,需要加点小心的是,学国学得先知道,经典学了滋养人,糟粕学了束缚人。

很多家长问,《弟子规》,可不可以读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初读《弟子规》,会真心感到不错。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多好,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哪,回家后,当面向爸妈报平安,如此一来,孩子被拐卖的都少了。

《弟子规》里全是这样的话。要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这么做,那么做;不许这么做,不许那么做……如果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那是真有价值。假如严格遵照《弟子规》的1080个字来做,绝对是乖宝宝。

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有主见,能独立、有创造力,而不是听话的乖孩子,那读《弟子规》就要谨慎了。因为《弟子规》的创作者没往那方面想,它开头就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任何事,孩子都不能擅自做主、擅自行动,要和爸妈商量,求得他们的同意,否则你就犯错误——“子道亏”了。这就不光是管你怎么做了,还管你怎么想——别想东想西,老老实实按爸妈吩咐的做,就OK了。等孩子老大不小了,还跟家长说,“我要穿袜袜,我要戴帽帽,我要吃饺饺”,不好笑吧?

《弟子规》里这种话还很多,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求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先看看家长脸色,爸妈喜欢,才能做,爸妈不喜欢,不——能——做!还记得复旦投毒案里的林森浩吗?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医学,但在医学院学习半年后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因为他对医学没半点兴趣,而报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他爹喜欢。悲催吧。更悲催的是,这种事儿还挺多。

因此,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弟子规》,结果会不太妙,它能扼杀人的创造性、自主性。

我女儿刘莐小时候,我很注重让她接触传统文化,典籍、书法、绘画、传统戏剧等都学过,但从来没让她读过《弟子规》。

为什么?我是这么想的,现代社会靠的是创新,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而其前提是个性,所以我不能用《弟子规》来让我女儿成为千人一面中的一面。

而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孩子不背《弟子规》也能养成,大人做好榜样就成了。比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用得着背吗?

而《弟子规》里有些内容,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连我们家长都要喊:“臣妾做不到啊!”怎能强求孩子做到?做不到,还背,扯犊子吧?所以,也不用背了。

我一点不担心女儿在行为习惯上有瑕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的标准——对人尊敬有礼,不让别人感到难受,就行了。在为人处事上偶然出一点儿问题,也不必太过担心,“树大自然直”。

我担心的是,孩子如果处处循规蹈矩,把自己天性里的东西,比如好奇、好动、奇思异想都泯灭掉了,等进入社会,就没创造力了。所以,我选择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我跟女儿说:要用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来支撑自己的学习,一生都会有事情可做。

当然,已经读了,也不用太担心,《弟子规》又不是含笑半步癫,以后多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好了。

最后,给您讲个故事吧,听完了你就明白经典好在哪里了。现在都提倡孝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提溜出来说了又说,但很多时候都是迂腐的孝,跟孔子说的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田里锄草时,不小心铲断几棵瓜秧。他爸非常生气,抄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打过去,当场把曾参打昏。曾参醒过来,看到老爸在自己身边流泪,忍着疼,安慰老爸:“刚才儿子不肖,惹得父亲大人生气。现在又让父亲大人伤心,儿子我更感到不安了。”回到家中,曾参拿出琴来弹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事让孔子知道后,孔子很生气,说:“曾参来的时候,别让他进来。我平时的教导,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去。”

曾参伤好了后,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可知道古人舜是怎么侍奉他父亲瞽叟的?瞽叟使唤舜时,舜随叫随到,但当瞽叟要杀舜时,舜早逃得无影无踪。小打可以受着,玩命地打就得逃了。像你这样,当你父亲暴怒时、都快被打死了还不逃,万一真被打死,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才是不孝!”

曾参听老师一席话,才知道自己学习得迂腐了。

7.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七

《弟子规》中涵盖了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处事应该有的态度和方式。就仅仅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里却有着我们一生都学不完的东西。因为我们不光要知道还要做到。就像胡小林老师说的“感悟是理解,改过是修行。”我们没有人能说他已经做到了《弟子规》,只能说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不断的领悟,不断的改过。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它告诉我们为了孝敬父母,就要做到尊敬他们,顺从他们的意思,即使自己有什么反对意见,自己持保留意见,最好不要去和父母争执。曾经的我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当我听到身边的朋友说着他们如何如何的叛逆,如何如何的与父母顶嘴,那时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过分,但渐渐的,现在的我当遇到与父母意见不和的时候也开始顶嘴了。有人会说我翅膀硬了,而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是没有错,但选错了方式,忘记了时间会去验证它的对错,没有必要为图一时的言语之快,而伤了父母。可以说我被周边的坏境同化了,敢问当下的每一个80、90后的朋友们,哪一个能大声的说我从没跟父母顶过嘴,有多少人是被同化的?又会有多少人将被同化?

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与《弟子规》在背道而驰,如“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一句,就有一大半的人没有做到了。可以说自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但是这也是我们为自己增加自信的一种方式。然而在父母面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学识,自以为比父母更有才能,要知道在他们面前我们没有资格炫耀,因为是他们创造了现在的我们,他们这样不辞辛劳的培养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超越他们,活出我们的精彩。如果我们还只是迈着跟他们一样的步伐,我不敢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朋友们你们可以想象吗?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坦然的面对它,逃避是懦弱者的行为。在我们这一个温馨美好的大家庭,就更加不用畏惧,因为我们都是一体的,都在积极向上的奋斗着,相互扶持着。

8.读《弟子规》的感悟 篇八

一直以为《弟子规》是一本小孩子的启蒙导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深知其中的道理。在医院诵读《弟子规》的活动中,我读到这本书,发现其实截然相反,我欠缺的很多。《弟子规》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使得你的个人行为、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有了参照标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晶的她绝对是你生活、工作乃至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弟子规》教导我们首先要端正品德,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并为我们罗列出很多为人处世的小细节,我阅读后颇有感触。医德是医之根本,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更多的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等生理需求,至于患者的心理需求则是其次于“病”的问题。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医如果缺乏医德的支持是难以成就的。也就是说医术到达一定程度,唯有医德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伤视为医生的修身之术。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本仁术”的理念世代相传。从古至今,医学对所有从医者都有着严格的医德要求,“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医学需要医德,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

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强调要以病家之苦为己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患者设想,对患者要有浓厚的同情及亲情,要挚爱职业,要有敬业精神,以医为荣。

9.《弟子规》之我行 篇九

因此,在幼儿时期,让幼儿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弟子规》,将《弟子规》中的思想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呢?将《弟子规》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与生活相融合,使经典浸润幼儿幼小的心灵。

一、利用各生活环节,诵读经典

学习《弟子规》,识记是基础。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由多个活动组成,如,入园、离园、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每一个活动与下一个活动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的时间,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巧妙地利用这些时间来开展《弟子规》经典诵读活动。然而,既要使幼儿学到《弟子规》的知识,又要使他们兴趣浓厚。大家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老师要巧妙地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弟子规》。如在活动区活动中,组织幼儿两人一组,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对答《弟子规》的内容。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班的幼儿对这种竞赛的游戏形式特别感兴趣,玩了一遍又一遍,兴趣盎然。

二、利用环境,进行熏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此,在环境创设上我有以下构思:(1)我班创设主题墙饰,主题是“国学坊”。以有形的梅兰菊竹四君子为背景,图文并茂的遵礼、仁爱、守孝、启智、诚信、正义之君子品行的彩色画面为主体。每幅画都是通过老师精心挑选的,既典型,又通俗易懂。比如遵礼方面的,我选择“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内容,使墙饰创设不仅具备漂亮的外表,还有丰富的内涵,内外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2)集中教学,领会经典。《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是关于儿童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课本。主题墙的彩色图画虽然是经过挑选的,但是《弟子规》中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多是很难理解的,怎么办?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诵读、讲解和故事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幼儿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幼儿理解《弟子规》中的经典内容。因此,通过集中教学,让幼儿领会、理解其中的经典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如为了让幼儿理解《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画片《弟子规》,让幼儿知道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洗脸、刷牙,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然后引出《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这句话,学习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引导幼儿诵读。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就将幼儿的生活与《弟子规》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避免了盲目地说教,让幼儿在快乐中、生活中学习经典。(3)发挥互动墙的功能。通过形象的讲解,让孩子懂得如何自理、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对待师长、如何学习等道理。最关键的是践行经典,让孩子们学有所用。我们及时开展了互动活动,每讲一幅图画,我们就要求孩子去效仿、去实践,并让家长一起参与,指导孩子们,做记录,并把孩子们的所作及进步表现以照片或图片形式粘贴到互动墙饰中相对应的部分。让孩子们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老师发小礼物进行表扬与鼓励,激励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4)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补充与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我设置了阅读区,在这个区域中,除了一些适合幼儿的图书,我还专门投放了几本《弟子规》,并将主题墙饰中的图画复制一份,每讲一幅图,就将相同的复制图投放到阅读区,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使《弟子规》内容进行了再现和有益补充。

三、通过一日各活动践行《弟子规》

幼儿在园参加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有规则的,然而,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规则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所以通过学习《弟子规》,并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践行《弟子规》显得尤其重要。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晨间接待、区域活动、集体教育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离园等。如一些孩子入园时和老师、同伴打招呼或与父母道别时,总是心不在焉、应付式地说一声“早上好”“再见”等,这时我们老师及家长要及时纠正幼儿的这一错误表现,告诉他们和别人打招呼时一定要做到《弟子规》中所说的“问起对,视勿移”。在班级的图书角,我们张贴“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的图片,提醒幼儿阅读图书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幼儿的管理能力,通过“值日生”等来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集中活动时一些幼儿坐姿不端正,歪歪扭扭,这时本组的小组长马上就会提醒该幼儿要做到“勿箕踞,勿摇髀”,让幼儿自我监督,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学习《弟子规》,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通过国学经典的力量改变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利用传统礼仪规范幼儿的行为,从而培养幼儿儒雅的气质、高尚的美德。

参考文献:

王文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7(8).

10.学习弟子规的感悟 篇十

王宇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弟子规》是以孔子《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所倡导的仁爱、孝悌、忠恕、礼仪、诚信等更是与感恩观念息息相关。

“泛爱众”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讲的就是我们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内心经常会觉得很满足,觉得世间的人对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环境也会一片祥和,那么你内心就会幸福,那么这种感恩的心态和幸福,就会改变你周围生活的磁场,就会越来越幸福。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儿媳和婆婆的故事。

“恩欲报,报恩长”,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感恩些什么呢?佛法中讲人有四种恩德,我们必须报答,而且这个恩德对我们非常非常的大。结合这四种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讲的根本观点就是报父母之恩。儒家思想强调,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关于孝道大家已经都讲了很多很多,我不多说。但是我很喜欢传诵自今的这几则名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 义章》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就是在过去为什么人的头发从来不剪,男的也是留很长很长的原因。但是现代不同了,人们可以随意的整容,有的都看不出来谁家的孩子了,反正都是明星脸。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本来年岁已高的父母需要你来照顾,结果总是这有病那有病的,让父母担心受怕的,还何来孝顺啊?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所以每天坚持锻炼40分钟,是最科学的,别过力,否则久而久之有损健康。而且也要让自己的心理健康。

下半句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如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要求我们做到自爱的话,那么“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要求我们做到自立、自强。自立、自强是自爱的行动,人要发展必然要自立、自强。同时,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是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孝子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扬名于后世”用现代思想来理解确实有些功利化。不是有权有钱才能扬名于后世,也许还遗臭万年呢。那怎么来理解,我觉得就是:遵循仁义、道德、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按正确的原则立好身、做事正、走正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让周围人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也是孝的终极目标。

——因贪腐落马的湖南高官说:廉洁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看新闻,“五一”劳动节表彰了很多在平凡岗位上把工作做的不平凡的人。举某位得到社会认可的班主任老师。

所以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在威远这块地界,给自己留一个好的口碑,让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给自己一份骄傲,给父母一份荣耀。这才是孝的终极目标。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心。

只有国家社会的繁荣稳定,才有我们生活的基础,没有强大的中国,就做不了一个自尊的中国人。

(非洲难民和伊拉克战争图片)

现在我们过着自尊自爱、富裕稳定和谐的生活,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有个愈来愈强大的国家,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感恩最终都是要感谢我们的祖国。想想我们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因为衰弱,而受的欺辱,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当时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因此国人给他扣上了个“卖国贼”帽子,殊不知他为了国家利益,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就为了减少点赔款数额,老泪纵横。当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的事实,所以毛主席说:枪杆子出政权。现在国家多好,我们应该感恩祖国的富强、祖国带给我们的安宁的生活。从近几年的地震、非典等灾难,都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最近尼泊尔地震,中国飞机第一个到尼泊尔接回游客,网友评: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做为一个中国人多骄傲啊。在说我们,居住在这样一个不论从规划上、还是绿化、亮化、净化都这么好的小城市,多幸福。国家花那么多钱给咱建那么大一个后花园,天然氧吧,一元钱坐车就去享 受了,比北京皇帝的故宫都大,多幸福啊。当然哪个国家和社会或是一个政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主流是好的,我们应该相信新一届领导人的在治国和治党方面的举措,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现在就一经让世界害怕了,尤其美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在维基解密中,阿桑奇就解密了美国用冷文化对付中国的20年计划。雇佣很多写手写诋毁中国的文章,抹黑羞辱中国社会文化等等,美化他们自己的国家,让中国人自己都觉得生活在中国是件遗憾的事。各国体制不同,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美国的枪击案频发、示威游行不断,有的国家内乱不断,战争不断,苦的都是老百姓。所以咱们都应该爱我们身边的,目前拥有的一切,不能总是外面的风景更美,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比中国的亮,中国姑娘觉得外国男人都比中国男人好,其实有些都是骗人的。退一万步讲是真的,跟咱也没一毛钱的关系。所以咱们要从心底里爱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有正能量,现在微博微信正能量的东西越来越多,正能量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是舆论的力量,是好的现象。祖国强大了我们也就强大了。身体强大、精神强大、经济强大。

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良师培养之恩。一个人所受教育,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无论学文习武,还是士工农商影戏科研,如遇良师导引,终身受益或决定方向前程。恩师之恩当衔环相报。老师辛苦地传授给我们智慧,传授给我们知识,指引人生的方向,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惠。怎样报答?一定也要再传授下去,一代传承一代。

说到感恩教师,我还要说就是感恩我们的职业。我们职业的好:

1、有时间照顾家庭、管理孩子。我们结婚生子,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养育孩子。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知道家里有一个老师是多么重要和幸福,因为老师会教育孩子,对后代的发展有太大的帮助。

2、有点钱、有点闲、有稳定、有自由。我个人认为这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昨天看一个我是演说家的那个节目,那演讲人说一天工作16小时,然后钱赚到几千万,实现人生价值,我的观点就是这种价值还是不要的好,人又不是赚钱机器。连习总书记都说年轻人,不要总熬夜,周一新闻13还播了,说什么不要过劳死。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多难管啊,老师不好当啊。其实哪行都有哪行的难,哪行的苦,哪行的责任。

3、老师本身结婚找对象都是抢手货,尤其女孩。新闻社会调查南京女老师特抢手,尤其本地的。老师文化人,通情达理,工资还挺高,能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照顾家,教育孩子,有寒暑假,和社会接触少单纯。都是优点。老师家孩子找对象也一样抢手:孩子素质高,家长素质高、闲事就少,还能帮教育孙子,父母工资高,小两口没后顾之忧不说,还能给他们钱花,谁不愿意啊。当然我说的是绝大部分,不排除个例。

4、付出赢得口碑、劳动创造价值

高中老师例子。-------就像绑在一辆战车上,想停都不容易。当然现在都不让补课,我也没有鼓吹补课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不管在哪个学校,你的课教的好,你的班管的好,受欢迎和信赖的程度就高,而且是良性循环。否则是恶性循环。

所以感恩我们的职业,它给了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还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改行是不可能了,所以就爱上它,努力创新,教好我们的课,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给自己留一个好口碑,也为咱们一起工作的大家庭贡献一点力量。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四、对众生的感恩之心。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还要扩展到动物、植物,《弟子规》最后一篇就是护生爱物篇。

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

1、天地呵护之恩。人在天地之间,衣食取天地之精华,享日月之灵光,健壮成长,享度一生。应报天地之恩,爱护环境,天为顶地为席是情怀,更是责任。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弟子规最后一篇就是护生爱物篇。

2、夫妻体贴之恩。

3、兄弟手足之恩。

4、危难救急之恩。人生在世,难免遭遇急难之事,求学也好、生活也好,创业也好,这时候能出手帮你的人,这样的恩一辈子都不能忘的。

5、同事共同奋斗之恩。同事也就是“大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兄弟姐妹,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6、朋友相知之恩。有那么几个朋友能及时分享你的幸福,及时分担你的痛苦,人生因为有了朋友而精彩,所以一定要心怀感恩,倍加珍惜。

7、贵人提携之恩。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两位赏识自己并给自己机会的贵人(上司、尊者、权贵等),将会少奋斗很多年的。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了,贵人之恩,没齿不忘。

8、智者指点之恩。人的一生有很多步路要走,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小至迷路,学无方向,课题阻滞,大至人生迷向,若有智者(不一定是学历比你高的人,更多的是那些阅历比你广的长者)在关键时予以指点,让你或者茅塞顿开少钻牛角尖,或者悬崖勒马免入歧途,避免走上歧途陷入绝境,从而前途一片光明。指点迷津之恩当加倍相报。

11.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读书感悟 篇十一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弟子规》里:“父母教,须敬听。”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应该恭敬地聆听。

这时,我心里觉得非常惭愧,因为以前一直认为爸爸妈妈讲的道理是多此一举,把它当做耳边风,继续我行我素。结果,在生活、学校方面碰到很多困难。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爸爸妈妈把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教导给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勤奋向上,少走弯路,做一个学业优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教,须敬听”是我们做子女要遵守的最基本美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听取一切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早日成为一个上进,有益社会的人。

《弟子规》不仅仅告诉我们以上的道理,而且里面还有许多哲人的话,需要我们好好理解、体会、遵守。

12.《弟子规》读后感 篇十二

今天我重新仔细地读了一遍《弟子规》,熟讀的过程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含义,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做人有这么多的规则。现在我就根据书中的三部分写一写我的感想。

第一,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父母、老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真心去爱他们。

第二,怎么学习、读书。学习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念书时要专心一致。读课文时不能大声喧哗,一篇课文没读完又读下一篇。遇到问题时要记下来请教别人。探求知识的真理,光学不练,不去身体力行,只能算是读死书,光靠肤浅不实的表面功夫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

第三,怎么与人交往。对待同学要友好,同学有困难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勉强他人接受,得到别人帮助要记得报答,对别人有意见也不要记仇,不可当众揭发他人的短处,也不要散播别人的隐私,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不要奉承富贵人家,也不要看不起穷困贫民,对人、事物不要有喜新厌旧的心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去做,学知识、学本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一生都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对照自己、约束自己。

13.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读书感悟 篇十三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培养。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品德,有品位,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常识。

14.《弟子规》感悟 篇十四

随年龄的增长,我的脾气越来越大,性格越来越急躁,面对父母唠唠叨叨的教育,话语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面对父母的斥责,还会摔门而去,根本顺父母的感受,当那天在房读《弟子规》以后,我真正地知道自己错了,并且错得很过分。当自己摔而去时,并不曾顾及时父母的感受,没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样子。

感谢《弟子规》,它使我明白,为人于子,最应感激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比我光明,赋予了世界的生机。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又是他们为了我们自己背后还有我们支持”;当你受冷落时,总会有两个人出现在前面,伸出双手给温暖;当你受挫折香,还是这双将你从困难中拉出,让你冲破挫折走向成功。

15.《弟子规》毒害青少年? 篇十五

近段时间,“国学”在内地升温甚至受热捧现象,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认为“国学”有助于“国人”民族性回归而大加赞赏者有之,茫然不知所措而观望不前者有之,担心“封建糟粕”对人(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而杞人忧天者有之,不过这些都是理性范围内的争执探讨,乃人之常情,不钻牛角尖也罢。倒是不久前一个专治哲学的教授,以省级美学学会会长的身份,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似乎让人听到了权威的、“官方”的“定论”。于是,在下忍不住想对此唠叨几句。

先不论《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蒙学”(学术界不将其列入“儒学”经典)能否作为“国学”之精华而“毒害青少年”。教授列举的“罪证”,出自《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中的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伺,不离床”,认为“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本身是违背医学常识的”。我以为,“药先尝”并不是真的在喂病人之前先“喝”一口汤药,而是“试”一下刚从药罐里“泌”出来的汤水的温度,以健康人的感受来做出是否适宜“喝”的判断。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恰恰才是“科学的”。再往深处说,同样是“往嘴里放东西”,古汉语里的“尝”较之“吃”、“喝”,更有文化内涵,更具审美品味,如“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新嫁娘》)、“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与“胡吃海喝”不可同日而语。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编著的《王力古汉语字典》里,“尝”的本意是“口辨味”(用舌尖辨别味道),兼有“试探”的引申意——父母喂婴儿牛乳时尚且要“尝”一下温度,那么,下辈给长辈端茶送药时试一下汤药能否入口又未尝不可!由此看来,望文生义并不是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说到《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教材的“封建性”和“迷信色彩”,这倒是古今中外蒙学的一大特色,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即便在西方,可视为蒙学教材的《圣经》,试问又有几处不“封建迷信”?我上小学第一节课学的“万岁”、“万寿无疆”之类,按照现代的逻辑,不仅“封建”,甚至可称作“迷信”之极品——但是这种寄托着人们情感的善意的“迷信”,又有几人信以为真而用“科学的”方式予以论证!这大约就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思维吧。如果按照现代所谓“科学的”、“民主的”标准去判研古代文化,恐怕没有一样经典能够入围,《诗经》的宿命论、《红楼梦》的男尊女卑、《水浒传》的江湖义气、《三国演义》的君臣观、《西厢记》的阶级性、唐诗宋词的酒乐歌妓等等,都足以“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不过黄冈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说得有趣:“我教书二十多年来,还没有发生过学生因为读《孔雀东南飞》去殉情,或者学了《孔乙己》之后而去图书馆偷书的。”

上一篇:保险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