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2024-09-03

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共10篇)

1.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一

“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经济的停滞,社会的贫穷不仅不能带来和谐,而且只能导致动荡和不稳定。当今世界,贫穷和落后往往是酝酿冲突和矛盾的温床,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条件,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从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有序。成都是传统型农业,产业化不高,规模化不足,生产的商品率低,组织化程度弱,农业效益差,农民收入增长远低于城市居民。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4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072元,两者相差6322元,相差甚远,这还只是平均水平的比较,如果就个体差距而言,是无法比拟的。试想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在人们追求人权、平等的今天,能够和谐吗?城市的治安能够安宁吗?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有城市的安宁。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和谐成都

合作经济组织自产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动因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雇工和低收入消费者,为抵御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盘剥而走向联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管以资本为核心的公司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对合作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合作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命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就必然联合起来,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的利益。

(一)成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1、龙头带动型。立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做强壮大制种、果蔬、养殖等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外联公司,内联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2、流通型。立足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民应收尽收。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出发,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流通工作,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收购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实现了应收尽收。

3、服务型。立足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业和发展后劲。从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出发,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巩固,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较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是运作、管理尚不规范。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章程不完善,运行不规范,活动较松散,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阶段,凝聚力和带动力不强,制约着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是对农民的利益保护不够。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从维护成员的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

四是广大农民合作意识,市场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诚信,怕吃亏,只顾眼前利益,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引导,进一步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一)政府积极引导,促进规范运作

1、放手发展。一是引导农民合伙创办。特别要发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作用,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一定资金实力和一定拓展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能力,相互交流信息,传授技术经验,带领群众闯市场;二是依托企业兴办;三是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特别是要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农业各服务部门等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立足本地优势,建立本地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

2、放开发展。只要群众愿意,什么形式都可以探索,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形成多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既要发展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还要鼓励和发展经济利益紧密的专业合作社,即要围绕专业村、专业社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更要鼓励和发展流通型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

3、加强规范管理。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确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管理机构,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服务。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管理,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确保合同的.履行,采取股份合作,保护价格,利润返还等形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三是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重点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用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

合作经济组织尽管是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但它是一个弱势组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世界各国对合作经济组织都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德国对合作社的管理费用,第一年补贴60%,第二年40%,第三年20%。日本农协进行的获得政府同意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厂房、设备所需投资,50%由政府提供。意大利国有能源部门向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用油价格比城市低50%,农用电价比非农电价低1/3。

1、政府有关业务部门要在合作经济登记注册、业务指导方面,做好相关服务、指导、协调工作。

2、政府每年应在预算中列入专项科目,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行业直接补贴。

3、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提供自助性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4、政府还应保障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和资产,任何部门、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挪用、评调合作组织的资产。

(三)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法人地位

目前,我国各所有制经济,都相继颁布了法律法规,唯独合作经济尚未制定法律。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滞后,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没有确立,使得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在绝大多数地方的工商部门对合作社不予登记,而只能在民政部门按社团登记,使其不能以法人的独立经济实体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进而导致农民在销售产品、签定合同、解决贷款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尽快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已迫在眉睫,这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农业和农民建立一种直接的利益保护机制,以保障其他健康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在培育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重点在组织引导,宣传发动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示范带动。在现有合作经济组织中,选择一批好的典型,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交流,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报告会,大力宣传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原则、形式、职能和好处,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家运行和参与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指导。对于具备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条件的村社,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时派人给予指导,促进健康发展。

2.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二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审计,政府审计

一、问题的缘起

循环经济 ( Circular Economy) 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的理念时第一次提及, 波尔丁受到当时美国、苏联“宇宙飞船潮”的启发, 发表了《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 用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在该文中, 作者指出宇宙飞船是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系统, 其生存只能依靠消耗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这样的结果是终有一日它会因自身资源的消耗殆尽而毁灭, 飞船实现自我拯救的唯一方法是实现飞船内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与宇宙飞船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即便地球资源系统比宇宙飞船大得多, 但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 地球才不会毁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决不能重蹈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覆辙,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出一条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国人大共同讨论并于2011年5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努力构建一套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

二、循环经济与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在机理

1. 政府环境审计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对企业等经济实体实施环境审计可以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环境成本进行监控、对所得到的环境收益进行衡量, 进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以参考的信息, 同时, 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企业组织内部的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言, 政府审计部门在环境审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审计人员方面, 政府审计机关人力资源丰富且经过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 道德素养也经过了严格的考核; 在审计权威性方面, 政府审计由于具有法律赋予的制裁权, 因而权威性较强; 在审计质量方面,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审计部门开展包括环境审计在内的审计技术交流, 进而推动了政府审计技术的发展, 环境审计水平与审计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提高。上述原因决定了政府审计应该在我国的环境审计中起到主导作用, 政府环境审计的执行也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2. 政府环境审计与循环经济在实施的目标与发展的方向上高度一致

在实施的目标与发展的方向上, 循环经济与政府环境审计是高度一致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在保障实现全社会范围内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追求更低的环境污染与更少的资源消耗。而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经济实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与监督。政府环境审计之所以会得到大力的宣传与推广, 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倡导循环经济的政策背景与外部大环境的需要。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得到顺利实施, 离不开政府环境审计, 政府环境审计有利于我国达到最佳的生态经济模式。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执行政府环境审计的现实意义

1. 政府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政府环境审计的执行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促进国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 一是政府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的审查, 可以督促企业等经济实体严格执行既定法规; 二是当政府环境审计机关发现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上存在问题时, 能够及时给出改进的建议; 三是当政府环境审计机关发现当前所实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时, 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进行必要的调整, 其提供的分析资料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参考。

2. 政府环境审计可促进提高环境保护资金运用的效率与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等经济实体的活动逐渐复杂, 由此导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涉及面日益广泛, 工作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但是, 政府可以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是有限的, 由此导致政府预算中的环境保护资金多数被用于解决比较紧迫的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或开发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项目上, 对于这些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状况的审计应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负责。政府环境审计的实施, 不仅有利于保障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 还能够对相关部门拨付、使用资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确认。

3. 政府环境审计可以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

中央与地方的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中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进行环境审计, 审查企业是否在发展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方面做出努力, 鼓励国有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 引导其所属的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在生产经营时能够时刻以循环经济作为指导, 切实践行循环经济。

四、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作用机制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于2009年首次提出了政府审计“免疫系统论”, 其核心观点为: 在政府政治制度体系中, 监督系统必不可少, 政府审计在监督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政府审计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产物, 相应地, 政府审计的发展也能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 政府审计作为一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 可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 这与人类的免疫系统相类似, 因此, 政府审计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 发挥着安全防护、科学预警、问题揭露与机制修复的作用。

环境审计通过对整个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过程进行跟踪, 有利于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以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促进问题的解决与完善, 进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刘家义审计长的“免疫系统论”, 首先, 应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安全防护功能, 帮助企业等经济实体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机制; 其次, 应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科学预警功能, 发挥自身的权威性, 针对企业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源, 进行及时的预警; 再次, 应该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问题揭露功能, 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依法披露, 并交由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理; 最后, 应该发挥政府环境审计的机制修复功能, 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应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并提出改进建议, 从根本上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可行路径

1. 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状况进行审计, 确保其有效性

为增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性, 政府环境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 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实际执行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两条基本方针的践行状况进行环境审计调查并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 对“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审计。

2. 对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审计, 提高使用效率

政府环境审计通过对政府拨付的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审计, 以此发现相关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资金的征收、拨付、管理、使用与核算上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 敦促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好、组织好、使用好环境保护资金, 确保其征收完整, 使用得真实、合法。同时, 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也应成为政府环境审计的重点, 因为如果一个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一个错误的项目资金使用决策, 即便围绕这一错误决策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均真实、合法, 也很难达到资金使用应有的效果, 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资金在使用上的极大浪费。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环境审计时, 应以资金为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 检查资金使用决策的科学性, 确保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 对企业环境保护状况进行绩效审计, 促进企业主动加强环境保护

就我国当前的情况而言, 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等经济实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提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微乎其微。企业在环境保护初始时期需要付出巨额的成本来购置污水治理仪器、购买环境保护技术等, 因此, 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很多企业均不会主动进行环境保护。为使企业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状况的改善这一双赢的局面, 可以考虑将环境审计的结果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之内, 促使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六、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加强对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目前, 环境审计的概念还仅被环境审计的执行者以及学术界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了解, 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十分陌生。为此, 应向社会公众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 强化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保护环境、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终极目标。如果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了解程度, 其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自然会增强。因此,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公众关于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2. 推出标准化的环境审计指南

当前, 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环境审计的指导性规章, 审计人员在执行环境审计时大多均是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指导, 导致可比性较差。因此, 审计署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关于环境审计的指导性规章, 用以统一标准、规范化操作, 以便为审计人员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具体指南。

3. 提高环境审计人才素质

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环境审计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因此, 政府审计部门应着力培养一批具备环境审计工作能力的人员, 缓解目前我国现有环境审计人才匮乏的局面。为此, 一方面应加强对审计部门任职人员的后续培训与再教育, 可以邀请环境领域、法律领域的专家与其共同执行大型的环境审计项目; 另一方面, 为适应未来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 应在211高校中专门开设环境审计专业与课程, 有计划地培养环境审计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锋.加强资源环境审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3 (03) :26-27.

[2] .李明辉, 刘笑霞.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海, 2012 (01) :55-62.

[3] .吕慧萍.美丽中国愿景下环境审计立法价值取向选择[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04) :73-75.

[4] .闫天池, 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1) :84-88.

3.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拜物教;经济伦理;拜金主义;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却不尽令人满意。自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就面临着经济与伦理的冲突。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的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内容,对我们走出拜金主义的怪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经济伦理解读

马克思认为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是指商品生产的一种物化性质和形式,还指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形态。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应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沿着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层层梳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机理,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的过程中显示了经济伦理的批判价值。

人们在自己的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关系,以及不以他们转移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形式,首先是通过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就产生了商品拜物教。首先,进行交换的商品必须是属于不同的人的所有物,所有权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其次,承认所有权是交换的首要前提,尊重对方的意志则是商品交换的第二个前提。最后,商品交换过程中体现的伦理关系是独自性与依赖性、目的与手段、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社会职能都是为资本家服务,为资本家谋福利,这就必然由对商品的推崇转变为对货币的推崇,从商品拜物教发展出货币拜物教。首先,货币拜物教促使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自由和平等,这是商品价值等同关系包含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其次,货币拜物教所造成的金钱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道德的温床。最后,货币拜物教冲破了传统的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促使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伦理关系,进而形成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

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过程来看,从产业利润到商业利润再到利息,越来越与生产过程无关,似乎资本本身具有的增值能力,这样就使资本的神秘化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资本拜物教。首先,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超不出这种关系的限制。其次,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剥削的社会关系的批判。最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反道德的现象,自由只能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自由,平等只能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平等。

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对金钱崇拜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商品化、金钱化了,甚至连婚姻、爱情、良心这些不具有价值的东西也都变成了商品,也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拜金主义的危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颠倒了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决定了资本在道德上的二重性:一方面作为手段客观上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创造了物质条件,在这一意义上,它有其“善”的一面;另一方面作为目的,资本的发展使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了,在这一意义上,资本也有其“恶”的一面。因此,在金钱面前导致人本身发生了异化,“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他在这里只能作为丧失了自身的人、失去人性的人而活动”。[1]18-19马克思不无愤怒地批判说:“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2]938

(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金钱化

马克思说:“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2]479历史地看,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相对于过去那种建构在血缘基础上的盘剥关系毕竟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却是以牺牲自然的人伦亲情为代价的。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3]253而且,它还“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254

(三)破坏了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

在奉行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道德只有在不与人们的致富欲望相冲突时才是合理的,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只能奉行金钱标准,而不是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哲学手稿》中愤怒地指出:“金钱的力量有多大,我的力量就有多大。”[4]105-106拜金主义价值观使世界一切事物本有的性质混淆乃至颠倒了,“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邪恶变成,把邪恶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4]108

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我们走出拜金主义的迷雾,探索解决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改变会治理方式,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正确面对拜金主义,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

(一)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伴随着一些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导致另一部分人不正确的财富伦理观。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实质是对金钱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走出金钱崇拜的怪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只有形成高于市场伦理的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才能实现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我们应坚持共同富裕的财富伦理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伦理道德的相辅相成。

(二)加强道德的自律性,促进法律或制度道德化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我们应不断深化改革和增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道德的自律性,促进法律或制度道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追求利己的利润,就有可能导致金钱至上;但是每个“经济人”也是“道德人”,也应追求利他的善,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应正确面对拜金主义,加强道德的自律性,促进法律或制度道德化。另外,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实现物质富裕和道德提升的相互促进。

(三)加强道德他律性,促进制度的建设和道德法律化

在利益驱动的社会,一个人要想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不仅要靠道德的自律性,还要靠制度的他律性。因此有必要把一些重要的必须强制推行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通过促进制度建设和公民道德法律化,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来解决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篇四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以人为本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对和谐的追求,但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不是从前人说过什么、没说过什么出发,而主要是立足于现实,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此,应当要更多地从现实性、针对性上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正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在这转变过程中,还伴随着体制上的变革,这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转变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变迁,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变革,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推进,社会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和社会方式都日益多样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已经明显出现了多样化或多元化状态。在社会利益关系和价值追求大同小异的情况下,社会发展更多地可以强调一致性或统一性,而在利益多元、价值追求多元的情况下,社会发展必然要更多地强调求同存异、多元一体,保持社会的活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改革发展的初期,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比较单一,更多是关注生活的改善和温饱的解决,很多问题和矛盾也没有显露出来。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人们的温饱解决了,要求也就普遍提高了,一些深层次矛盾也产生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的出现,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课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关键时期,必须正确应对新的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很容易产生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社会结构的这种新变化,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党必须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只有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好了,把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好了,才能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使各阶层、各群体都能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发展进步的合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事关各国人民的富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越来越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发展与合作置于内外战略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着各种挑战。中国发展已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具有国内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等优势,国际影响的也在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等弱点。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们要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要着眼与稳定大局,扬长避短,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提供重要保障。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和谐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实现和谐。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

化。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5.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五

列宁关于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两个论断的现实意义

列宁提出的“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和“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两个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讲政治的高度统一.

作 者:王进芬 WANG Jin-fen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社科部,河南,新乡,453003 刊 名: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4) 分类号:A821 关键词:政治   经济   辩证关系   现实意义  

6.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六

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中包含的方法论对我们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作 者:冯书泉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刊 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年,卷(期):20023(5)分类号:A821关键词:列宁 新经济政策思想 意义

7.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七

一、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1916年, 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提出了一国胜利的新理论, 具体阐述了这一革命的突破口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而且国际国内形势已使得俄国具备了这一条件。十月革命爆发后, 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随之建立。1918—1920年, 列宁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后却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实事求是的分析了苏俄遇到的危机, 及时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即主要实行粮食税, 废除余粮收集制, 实行合作制, 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一) 以适应和支持小农经济为基础。

列宁认识到新经济建设必须同农村经济结合起来, 这是由当时苏俄国情所决定的。他认为解决问题在于“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 也就是征收粮食税。俄共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俄国农业的规模迅速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二) 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商业是社会主义建设整个“链条”上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和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抓住的中心环节”, 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的计划经济转变到推行“新经济政策”中要求的商品交换。

(三) 以“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认为“合作社”是以商业性质为主的合作社, 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形式。实行合作社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 并依靠实际例子向农民展示合作化的优越性, 从而吸引他们自愿组织起来。

(四) 以资本主义的有益成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四面包围的困境下必须同资本主义建立联系, 通过租借和租让的形式来获取国内资本家和国外资本家的帮助。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及农民的生活状况, 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并全面地支持地方工作, 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

列宁指出了新经济政策两个最重要的功能, 第一, 新经济政策容易同农民结合, 易于被农民接受;第二, 通过这种政策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同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争。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发动的一次经济改革, 也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经济改革实验。他认为在“新经济政策”这一“混合经济”的体制中, 应该存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合法性地位。

四、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一次全新探索。列宁在苏俄施行新经济政策时, 更加注重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如, 以国家所有、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 有效地缓解了国家资金的困难, 活跃了市场经济, 提高了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这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一, 当时列宁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 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针对广大农民人口占多数, 实行了合作制,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加快推进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商品交换迅速发展。这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邓小平同志针对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 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其二,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政府改革的关键点都是农民问题。战时共产主义之所以失败, 就是因为它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例如, “余粮收集制”要求将农民的全部余粮无偿地上交政府, 处置权却不在农民手中, 这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酿成农民的骚乱, 并引发了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 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可以自由处置, 允许粮食买卖, 这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体现了“人权”的回归,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善了苏维埃政权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对于我国政府在各种政治改革中遵循“一切以人为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其三, 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真实的体现在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 就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中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已成为改革开放的共识, 但也存在疑惑资本主义会不会改变我们国家性质的观点。事实上, 这样的问题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他认为只要保持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掌控着国有经济命脉不改变,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会改变。列宁这种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论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永无止境。只有深化认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精髓, 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实践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才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2]、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2005 (2) .

8.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八

郑桂芬

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 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 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 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孔子的德 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 代社会服务。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 密切相连的。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 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 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 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 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 杀 C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 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 将影响一国的风气。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 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 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 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后世儒 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 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孔子所提倡的德育 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 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 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 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孝悌”和“忠”等。“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 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孔子说:“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入则孝”是 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则悌”是指在外要尊敬兄 长。孔子的学生有若对老师所提倡的孝悌之道有着 深刻的理解,他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 思是说,就为人来讲,如果这个人能够孝敬父母和 尊重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 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叛乱的,更是未曾见过的。因 此,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而言,必 须注重孝悌品质的养成,这是实现仁德的最基本的 素质。

孔子所说的“孝”经常与“忠”联系在一起。他 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在孔子看来,在家能做孝子,在朝才能做忠臣;在家能养成孝 敬父母的良好品质,在朝廷才能具有忠君的高尚品 格,这是孔子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观在道德教育上 的反映。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 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 统。孔子及后来的儒者把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联系 起来,充分体现了其道德政治化的特点。秦汉以后 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观点大做文 章,并制造出了“三纲五常”等道德条目,使君臣关 系、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等级性进一步片面化和 绝对化了,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愚忠”、“愚孝”思 想的由来。但必须指出的是,孔子当初所提出的观 点与后来封建统治者所演义发挥的观点是有区别 的。因为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道德规定是相对 的,有条件的。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 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 国君要象国君的样子,尽君道,做贤君;做臣子的要 象臣子的样子,尽臣道,做忠臣;做父亲要像做父亲 的样子,尽父道,做慈父;做儿子的要象儿子的样 子,尽子道,做孝子。孔子强调君臣和父子关系,双 方都有互守的道德信条,贤君和忠臣相守,慈父和 孝子相约,虽然孔子没有直接道明君不贤,臣可以 不忠;父不慈,子也可以不孝,但是,在孔子的整个 思想里却暗含着这层意思,譬如他所提倡的“邦有 道则现,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都蓄 含着这种朴素的原始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尤其是 孔子所提倡的君贤臣忠的命题被后世的儒者所继 承,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杰出代表孟轲则提出:“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君臣关系提出了明确的 要求,孟轲以“君使臣以礼”做为“臣事君以忠”的 前提,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 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爱人”。“爱人”是“仁”的核心。孔子所提倡 的“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也是做人 的最高准则。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对别人要富于爱心。孔 子要求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多从人 民的利益着想,做到“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 子认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治理国家,必须做到 “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 等,由此可见,孔子的爱人思想是与其惠民、重民、养民的思想相联系的。

关于孔子究竟爱哪些人的问题,历史上一直有 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爱人”是否包括奴隶在内。根 据孔子所提出的“泛爱众”的口号,以及“厩焚”,子 问“伤人乎 ’”而不问马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孔 子所强调的“爱人”,不仅包括奴隶主贵族、新兴地 主、商人和社会一般平民,而且也包括奴隶在内。这 在 % 个奴隶才能换一匹马、一束丝的奴隶社会,孔 子把爱人放在爱物之上,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尊重 人的生存权利是极为可贵的,对于限制统治者残 民、虐民和扰民的非人道的政治行为是有极大的进 步意义的。

(“&复礼”。“复礼”是仁的表现。孔子要求学生 必须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孔子所谓的“礼”,主 要是指遵守等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这种 规范,大而言之,包括国家内部上下尊卑的社会制 度;小而言之,则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 交往的礼仪常识。孔子提倡用“仁”的内容来充实 “礼”的形式,从而实现仁与礼的有效结合,达到内 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所说 的礼,起源很早,到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已经发 展成较完备的礼制,它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 德规范和一切交往礼仪等。周礼可以协调人伦社会 关系的各个层面,用它可以定亲疏、别贵贱、决嫌 疑、明是非,使人迁善改过。“礼”是维护等级社会统 治秩序的重要工具,所以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 于礼”。为了养成学生遵礼、守礼的品德,孔子特别 重视礼教。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提倡在礼的形式中贯 彻仁的精神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意思是说为人而缺少仁德,怎么能够去实 行礼仪制度哪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的关系就是内 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在 道德教育过程中二者相互依托,谁也离不开谁

(二)关于德育方法论的建构。在道德教育的过 程中,为了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孔子提出了一 系列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构建了他的德育方法论体系。

立志有恒。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 格,即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立志。孔子 鼓励学生立志、言志,在他的激励下,孔门之中多有 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比如,冉求有志使民富 足;颜渊希望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弘扬正气,劳者 得息,即“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的高足弟子,曾 经 : 杀猪:教子诫妻的曾参更有宏论:“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

安贫乐道。孔子鼓励学生在进行自我修养 的过程中,要“志于道”、“志于仁”,有坚定理想和信 念。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要求学生必须有安贫乐道 的精神。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君子学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方面,特 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这使得追求精 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 色,成为东方传统道德的灵魂。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从孔子开始到康 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终 极理想目标。孔子把追求这种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看 成是最高尚的品德。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要真正做到安仁乐道,必须善于处理 物质利益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做到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与利发生矛盾 冲突的时候,应以道义为重。

<3 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即恪守忠恕之道。在道 德修养的过程中,孔子教育学生不是以个人独善其 身为准则、为目的,而是希望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集体、国家、以及自然界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借 以促进人伦社会关系和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尤 其是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 6孔子所提倡的“仁”学的 本身就是关于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学问。如何做 人,如何做好人,是孔子“仁”学的本质内含,而做 人,尤其是做好人,成君子,其主要标志就是善于协 调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善于同不同性格、气质、理 想抱负的人相处。对此,孔子提出了能够推己及人 的“忠恕之道”。

=3克己内省。孔子要求学生在自我修养上下功 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克欲制情,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 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达到 “安仁”、“执礼”的目的。

孔子提出了克己内省的方法:一是主动防范,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未生和萌芽状态之中。正如曾参所阐发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每天 多次反省自己,检讨为别人做事是否做到了忠于职 守,尽心尽力 >忠?;与同学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言而 有信,不自欺、不欺人;老师讲的功课能否做到当日 功课当日毕,及时复习,及时巩固。在孔子的悉心指 导下,曾参直至病危都自责自励不已。二是当个人 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反求诸己”。孔 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有修养 的人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检自责;没有修 养的人遇事总是喋喋不休地咎他人之过,推卸责 任,转嫁矛盾。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遇事都能多从 自身找原因,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就会减少。他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改过迁善。孔子认为改过迁善首先应具备 分辩善恶的能力。他说:“仁者能好仁,能恶仁”,“好 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关于改过,孔子认为人非圣贤,人人都可能犯 错误,犯了错误不怕,只要改正就好,他说:“过而勿 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如果犯了错误,不仅 不改,而且还粉饰太平,文过饰非,掩盖错误,这就 是错上加错了。

关于迁善,孔子告诫学生要择善而从。孔子认 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 误,同时还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 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他说:“见善如不及,见 不善如探汤”。意思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应该赶紧学习,一定要有一种唯恐追赶不上的紧迫感;看到别 人的缺点,则如要把手伸到滚烫的开水里一样,要 有一种躲之不及的危机感,引以自警、自戒。孔子在 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改过,注意培养 学生闻过则喜的精神。在孔子的悉心教诲下,以莽 撞“好勇”、“兼人”闻名的子路却能做到“闻过则 喜”,具备大禹那种“闻善言则拜”的虚怀若谷的胸 襟;居孔门德行之首的颜渊能够“不迁怒,不贰过”,即出了问题不迁怒他人,而能反躬自省,从而做到 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提出:“君子学以 致其道”和“行以达其道”。要求学生无论是治学还 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落到实处。他说 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下,不能只听他怎么说,关键要看他怎么做(“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 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要求学生 “言必信,行必果”,要“慎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对居 于高位的统治者的修德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 指出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是为政的基本准则。统治 者要想政令畅通,取信于民,必须注意不断地调整 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为准绳调节上下之间的关系。

二、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 道德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至今仍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国进行现实的道德建设、实 现人的精神现代化的活水源头。本文拟从社会道德 教化、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三 个方面考察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道德教化方面看:孔子在积极提倡执 政者修身治国的同时,亦非常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 化。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 耻于为恶。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教化对规范人们 行为、维持公共秩序的促进作用。这一思想虽是在 法制极为孱弱的人治社会背景下提出,但在今天仍 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转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用以规范、制约人们政治、经济行为的制度、法律、法规的转轨,或者说是重新 建构的问题。而这种转轨与重新建构并非一朝一夕 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故而这种转 轨所造成的法律法规、制度上的真空便为经济、政 治、社会生活中的失控、无序现象提供了生存的空 间,并有恶性蔓延之势。在如此形势下,我们重拾孔 子注重道德教化的思想,对于清明政治、稳定经济 秩序、净化社会风气都将大有裨益。

我们都知道,机械的道德教化只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孔子提出的道德教化的范式值得我们借 鉴。

首先,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实施道德教化 的过程中,孔子十分注重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信条变 成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能够欣然接受,发生由 “知之”到“好之”,最后到“乐之”的积极转化。在孔 子的熏陶影响下,颜渊成为安仁乐道的典型。在《论 语》中,孔子曾多次赞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门之 中像颜渊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

其次,注重身教。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言行一 致、以身作则。孔子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例如 孔子倡导安仁乐道,而他本人就是一个安仁乐道的 典型,在安仁乐道上,他给学生们做出了光辉的榜 样。在周游列国其间,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表 现了这位伟大的智者重道义,轻富贵、“死守善道” 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增强了道德教化的实效性。

(二)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方面看:孔子提倡 在个人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追求崇高 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往往成为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 国爱民的精神支柱。从孔子提倡的“安仁乐道” +或 “安贫乐道” ,到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已经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 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丧其 节”、“唯义所在”就是这种追求在人生价值中的最 高体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提倡的这种崇 高的精神追求,又总是与自强不息、日新月新、刚健 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总是与“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共同发 展。尽管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讲,并 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是很难达到的,但是,追求这 种崇高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自我 牺牲精神,却是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 的永恒动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会获得完 满、充盈的幸福体验,生命价值与精神境界也获得 了提升。

(三)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看:孔子把孝悌之 道视为人伦道德的基础,把父子关系视为人伦社会 最基本的关系。孔子认为从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 父母尽孝,才能为国家尽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的取士原则是这一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孔子把君臣关系喻为父子关系,建立了由个人至家庭至社 会这样一个由亲到疏,由近及远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以血缘家庭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儒 家伦理的核心。它的最大特点:一是儒家伦理始于 家庭,但又不囿于家庭,而是由家到国,家国相连,血脉相通;二是儒家伦理注重家庭,注重家庭成员 之间的友爱相亲。

孔子的这一思想已经为日本、韩国的现代企业 所借鉴,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按照日本筑波大学 校长高桥进教授的观点:儒家主张的“孝”、“家族主 义”,被移植到集团组织时,便产生了视该组织成员 为 :一家:和保持这“一家”的长久和和睦就会使该 组织繁荣昌盛的独特想法,这便是终身雇佣制的理 论来源。在日本,由家庭到集团组织,由内到外,贯 穿其中的便是“孝悌”。这种“孝悌”的君子之道,便 是年功序列主义的儒学渊源。至今仍浓郁地保存着 的上述儒学教养和意识,成为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地 位的有识之士的基本精神。

在日常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孔子的德育思想也 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人生信条和行事原则。首先,孔子主张“仁”,即“爱人”。孔子的“爱人”思想 具有普遍的意义,即涵盖对象具有普遍性,体现了 对每个个体的人性以及人生价值的尊重,而这应该 成为每个现代人与人交往的先位观念。

其次,孔子要求弟子为人处事要多为他人着 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概括在他的德育原则与 方法的主张里就是推己及人。他说:“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 情,也要尽力帮助别人去做,凡事都应推己及人,多 为他人打算。而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则从反面论 述了推己及人的道理。

9.党的群众路线内容及现实意义 篇九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群众路线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革命的成败以及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走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党的领导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

走群众路线,合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10.城市合作的现实意义及机制构建的经济论文 篇十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实施的重要一年, 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 成都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新的历史起点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 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以往取得的双边合作成果适用于其他成员市, 从而节约行政成本;如何把将来条件较成熟的试点合作成果适用于整个经济区, 从而搭建起双边合作向多边协作过渡的桥梁;如何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有效协调多方竞合关系, 真正践行区域合作“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合作”十六字箴言 (2) , 这些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这时, 成都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践, 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 长三角、珠三角等老牌增长极起步较早、率先发展, 长株潭、武汉都市圈等新兴经济区跨越追赶、加速崛起。但要看到, 由于地缘、历史、政治等因素的不同, 它们合作发展的模式和概况与成都经济区大相径庭, 合作机制的借鉴意义有限。此时, 完全可以更新思路、立足成都、放眼世界, 从已发展了五十余载、相对成熟的国际多边贸易合作机制中寻找答案, 师夷长技以完善成都经济区合作机制, 让更多的合作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一、成都经济区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状比较

2010年1月30日, 成都、德阳、绵阳、雅安、眉山、资阳、遂宁、乐山8市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以下简称《框架协议》) , 确立了“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合作”的合作原则, 明确了经济区最高议事机构为经济区党政联席会议, 常设协调机构为区域经济合作处室 (办公室) , 从而使成都经济区从一个规划层面的松散的经济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以《框架协议》为纲领、以常设机构为依托、具有独立运行机制的区域经济体概念。截至2011年底, 成都经济区的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共建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 成都至黑龙滩快速通道、邛名高速和绵遂高速遂宁段已顺利通车。环境保护、科技工作、文化旅游、金融体系、市场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有序推进,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国际贸易组织 (WTO) (以下简称“世贸组织”) (3) 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前身是《1947年关税与贸易协定》 (《GATT1947》) 及其机构。它的最高级议事机构为部长级会议, 常设机构为总理事会。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多边国际经济组织。世贸组织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补贴纪律、可持续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把协调管理的触角从边境措施延伸到国内决策与立法领域, 贸易发展职能空前强化,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截至目前, 世贸组织成员国数达到153个, 经济贸易总额占到世界经济贸易近96%, 每年世界出口总额因非农关税减让而增加456亿美元, 因化工、环保等部门协议而增加1036亿美元。据保守估计, 多哈回合谈判结束后, 世界每年将产生约3000亿美元的GDP收益 (4) 。

相比较而言, 两个机构性状上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相似性:

(一) 主体个性的相似性

1. 主体地位的平等性。

(1) 权利义务的平等性。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十六字原则中, “平等”二字居于首位, 彰显了经济区8个兄弟城市合作的基础是平等的权利义务, 并不受经济总量、城市行政级别等因素的影响。《框架协议》序言部分载明:在平等协商基础上, 共同签署本框架协议。而纵观成都经济区8市联合签署的环保、科技、医疗、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督、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等协议内容, 均无一例外地适用于所有成员方。

世贸组织是一个经济发展主导组织, 会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每个会员体都相同。 (5) 即使发展中国家还能保留部分特殊权利, 也仅是临时性安排, 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将逐步放开。同时, 世贸组织成员承担的义务也具有一致性。[1]世贸组织成员众多,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但它要求各成员方不分大小, 均以“一揽子”的方式接受相关协议, 对其签署的协议中所承担的义务必须遵守。

(2) 法律地位的平等性。成都经济区由四川省内一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成都市与7个地级市组成, 8个城市间没有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同时, 在成都经济区合作发展的课题上, 目前尚没有成立更高行政层面的强力推进机构, 所有的合作都是8个市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推进的。当然, 也要看到, 这种平等性仅限于法律范畴。

世贸组织同样如此。在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会议上, 每一成员有且仅有一票, 决定以所投票数的简单多数作出。 (6) 任何机构或国家没有单方面对任何会员国做出裁决的权力, 各成员国间存在着形式的平等性。

2. 主体的多边性。

从2006年3月成都眉山区域合作发展会议签署《成都眉山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开始, 成都经济区内区域合作全面提速。“十一五”期间, 成都先后与眉山、资阳、乐山、雅安建立了政府层面的双边合作关系。而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则开启了8市合作发展的大门。

世贸组织是典型的多边组织, 从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23个创始缔约国, 到1995年正式成立时的117个会员国, 现在会员国达到了153个。

(二) 客体内容的相似性

1. 以产业为核心的多层次合作。

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2]纵观《框架协议》内容, 第三条“发展规划”、第五条“重大产业”、第八条“文化、旅游”、第九条“金融体系”均涉及二、三产业合作发展, 可见, 成都经济区的合作重点在于产业。同时, 根据经济区各成员市产业发展情况, 进行了成德绵信息产业带、成资雅汽车产业带等划分;根据合作紧密程度的不同, 呈现了成德绵合作核心层、雅眉资合作紧密层等区别, (7) 展现出多层次的合作现状。

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国际间经贸发展,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及附件1A《货物贸易多边协定》、附件1B《服务贸易总协定》等的有关规定几乎覆盖了三次产业的全部内容。同时世贸组织在《关于解释GATT1994第24条的谅解书》中明确允许诸如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次区域安排的存在, 也具有多层次的特征。

2. 以消除市场壁垒为重点的宽领域合作。

目前, 成都经济区围绕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根据《框架协议》“市场环境”、“社会管理”部分的要求, 已达成食品药品监督、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等多个合作协议, 旨在破除行政经济特征, 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同时, 积极探索土地异地占补平衡、共建园区企业注册地自主选择等前沿合作机制, 将经济区合作向深水区推进。

而放眼国际贸易领域, 关税是最主要的贸易壁垒之一, 世贸组织的前身《关税贸易总协定》即是旨在减免关税, 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世贸组织成立后, 列入删除清单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包括了抵制农副产品进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抵制技术交流的贸易技术壁垒等等。

3. 以社会事业为保障的全方位合作。

截至目前, 成都经济区内的社会事业合作初见成效。成资眉三地区号统一为“028”, 方便了三地人民的生活与交流;8市医保卡一卡通, 实现了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同城化”;经济区医疗资源共享, 开展了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互助等等。经济区内的社会事业合作, 为经济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

而世贸组织方面, 各国也认识到,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和战略格局的进一步调整, 多边贸易体制不仅单纯涉及贸易, 还将涉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等方面的内容。[3]

二、将最惠国待遇机制移植成都经济区的价值评断

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与成都经济区的相似性给把世贸组织的运行机制移植到成都经济区提供了逻辑前提。

最惠国待遇 (Most-Favoured-Nation Treatment) 是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基础, 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基石。[4]我们有必要尝试将这一条款引入我们的区域合作工作, 扩大区域合作的成果。

(一) 最惠国待遇概述

1. 最惠国待遇的定义。

当代主要有三个最惠国待遇的典型定义, 限于本文语境, 这里采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编著的《关于最惠国条款的草案》第五条给出的定义: (8) 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惠国给予受惠国或与之有确定关系的人或物的待遇不低于给惠国给予第三国或与之有确定关系的人或物的待遇。 (9)

2. 最惠国待遇的特征。

(1) 自动性。这是最惠国待遇的内在机制。它是指当一国给予任何国家的优惠超过最惠国条款缔约国享有的优惠时, 这种机制就启动了, 所有缔约国便自动地享有了这种优惠, 而不需要另行签订条约。

(2) 同一性。如上所述, 当一成员给予其他国家的某种优惠, 自动转给其他成员方时, 受惠标的必须相同。

(3) 无条件性。无条件性是指关贸总协定最惠国待遇的提供应当不附加任何条件。

3. 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

由于世贸组织会员众多, 较难达成统一共识, 从促进贸易发展的宗旨出发, WTO中GATT1994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20条、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第5条允许最惠国待遇存在例外, 即允许具备特定条件的部分成员国排外性地进行某些领域的合作。GATT1994规定:“并不禁止缔约方领土间形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 或禁止通过任何形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协定”;GATs第5条规定:“本协定不禁止任何成员参加或达成在参加方之间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定”。

WTO允许最惠国待遇原则存在例外, 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会员国多达153个, 且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合作向深水区推进困难, 只有与现实妥协;二是允许有条件的国家间先行合作, 试水合作深水区, 具有积累经验, 再适时通过最惠国待遇推广的考虑。在这一点上, 与成都经济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类似。

(二) 将最惠国待遇机制移植成都经济区的必要性

1. 将先行地区合作成果进一步扩大的需要。

2010年1月30日《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 经济区多边合作加速推进。但从目前成都经济区多边合作领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合作的核心层次———产业整体布局并实现错位发展并未全面启动。究其原因, 与国际多边贸易组织的情况相似, 经济区合作主体的平等性和多边性决定了经济区内多边合作在表象和程序上的桎梏;合作客体的核心和重点决定了经济区内多边合作在内容和实质上的滞碍;而主体的经济不平等性则进一步加大了合作的难度。

这时, 依据产业发展特征、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经济距离等因素划分的经济区合作层次, 具备先行先试条件的部分城市间在特定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会率先铺开。如金融方面, 成德绵地区是经济区合作的核心圈层, 经济联系较为紧密, 有条件并正在开展跨地区银行通存通兑业务的探索;农业方面, 雅安、眉山等市自然条件良好、农产品丰富, 目前成雅眉三市正在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统一化探索等等。这些实践一旦成行, 就可以依据“最惠国待遇”机制的自动性与同一性适时地适用于经济区全体成员, 而不必再行对接、谈判。

2. 延续过去取得的双边合作成果的需要。

“十一五”以来,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基本要求, 成都立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积极参与并主动推进双边区域合作。截止2010年1月30日, 成都先后与眉山、资阳、雅安、乐山召开了双边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并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启动了一批双边合作项目 (事项) ,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时, 通过启动“最惠国待遇”机制, 可以将这些双边成果自动适用到经济区其他城市, 从而扩大了多边合作的成果。

3. 进一步优化合作成本与产出效益关系的需要。

在现行财政包干体制下, 工作任务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各项具体工作经费的减少。此时, 在尚没有安排区域合作专项资金的情况下, 行政资金成本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经济区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特别是《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 区域合作工作列入市委专项目标督察任务, 相关部门合作工作量骤然增加, 行政时间成本也需要精密的筹划和安排。而适时引入“最惠国待遇”机制, 将先行区合作成果和以往合作成果自动地、同一地适用于经济区其他市, 将极大地节约行政成本, 并有效保证合作效益。

4. 保持区域合作工作常态化的需要。

区域经济合作是一项对大的时代背景、政策环境、发展战略等宏观经济因素有着较高敏感度的工作。同时, 也是一项与合作方主要领导的理念、认识、策略等主观要素密切关联的事业, 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但当前, 无论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走势还是从成都经济区各成员市自身所处发展阶段来说, 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合作都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通过完善合作机制, 将“最惠国待遇”规则引入成都经济区建设, 将减少因为宏观经济政策、个别领导岗位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激发出区域经济合作的内生活力, 让合作机理呈现出一种内部的自洽性, 使合作工作逐步趋于常态化。

三、建立成都经济区合作成果传导机制

(一) 最惠国待遇机制的本土化处理

最惠国待遇机制作为舶来品, 需要依据成都经济区现实进行“本土化”处理。从最惠国待遇的三大特征及其例外规定来看, 自动性和同一性是它的实质和内在机制, 是不容改变的;最惠国待遇的例外规定产生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无奈, 是与现实的妥协, 这和成都经济区的情况是一致的, 也有保留的必要。需要进行修正的是最惠国待遇的无条件适用性特征。

世界贸易组织确定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产生背景很复杂, 但总的来说是国际社会残酷而无序的竞合关系产生了这样一个强行推动贸易发展的规则。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可以使一国不费吹灰之力而打开他国国门, 用得不好则会让本国民族产业在国际强豪的急风暴雨中被取代。

这与成都经济区8市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关系是不相吻合的。根据《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中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的有关内容, 成都经济区内实行的应该是以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为适用前提的“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机制”, 在这里暂且定名为合作成果传导机制。

在拟适用合作成果传导机制前, 专家委员会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并出具评估报告:

(1) 拟传导的合作事项是否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具有普及的必要;

(2) 拟普及的合作事项是否具有可传导性;

(3) 在前两点成立的基础上传导的时间节点是否合适, 即拟被普及城市是否已具备被普及的条件;

(4) 在前述几点均已满足的前提下, 该事项的普及是否会与现行政策、法规以及相关利益方冲突。

以上四点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得出可行的结论。

评估报告出具后, 将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可行, 则合作成果传导机制启动;一种是不可行, 则否定普及或根据专家委员会建议进行变通处理, 如在双方合意的基础上采取补偿的方式, 进行有条件的普及。

(二) 合作成果传导机制的适用范围

合作成果传导机制并不适用于所有合作领域, 这其实也是回答以上第二点:拟普及的合作事项是否具有可传导性的问题。从合作事项本质特征和国际贸易实践来看, 可传导事项集中在一、三产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居于合作核心地位的工业合作, 主要是从优化市场环境、改进市场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合作成果进行传导。因为第二产业的特殊性, 这一部分往往会涉及较高层面的行政权限, 所以不易达成共识, 也不易传导。

从合作成本的角度来看, 涉及人力、资金成本投入不高的技术性、管理性事项比较容易传导;而诸如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实现金融机构通存通兑、电话统一并网等需要政府补贴的事项则由于各个成员市间策略、财力的不同而较难传导。

(三) 合作成果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这里我们以2010年1月30日为时间节点, 分别例举之前的双边合作案例和之后具有探索意义的先行合作案例, 简要分析合作成果传导机制的运用机理。

2009年7月成都和资阳达成了《开放融入服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以下简称《备忘录》) 。《备忘录》第二条“开放双方质监领域技术服务市场”规定:在“成都资阳”区域实行双方技术机构合法检验报告结果互认, 减轻企业负担、降低行政成本。目前, 该事项推进顺利, 两市质监报告已实现互认,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地企业的发展。

质监报告互认这一合作事项的普及并不需要投入新的人力或财力成本, 属于典型的技术性合作, 需要付出的主要是两地有关部门、机构的接洽、协调成本。此时, 专家委员会的可行性报告一旦通过, 合作成果传导机制立即自动生效, 整个经济区内将很快实现质监报告的通认, 不需要再进行接洽、谈判, 从而便捷了经济区内所有企业的质监相关事宜, 并大大地节约了行政机构的资金和时间成本。

2010年5月13日, 成都、资阳、眉山、阿坝工商局召开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工业园区工商工作探讨会。会上, 各市州达成了关于共建园区入驻企业登记注册方面的诸多共识, 其中包括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登记机关、实行企业登记前置许可工商互认、简化住所登记手续、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外资企业登记等。虽然其中一些事项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一旦成行, 这些举措将极大地增强共建园区活力, 规范共建园区的建设。

共建产业园区是成都经济区合作发展的一个亮点, 除了已建的成资、成眉园区外, 以生态产业为主导的成都-雅安合作园区已完成选址即将破土动工, 而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共建园区的愿望也十分强烈。推广以上园区入驻企业登记的有关举措具有运用空间和现实意义。此时, 在以专家委员会论证为前置条件的合作成果传导机制作用下, 这些先建园区的积极经验与做法即可自动适用于其他后建园区, 进一步促进合作园区的发展。

四、具体做法

《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 “加快成都经济区建设”。依托《框架协议》专家咨询机制的既有平台, 参考WTO等国际多边经济合作组织的普遍规则, 建立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成果传导机制的做法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1.在区域经济专家学者及相关推动人员的充分论证下, 把合作成果传导机制议题提交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二次会议或经济区8市合作推进部门合议通过后, 作为经济区区域合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正式采用。

2.严格按照《框架协议》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的有关内容, 建立、充实区域经济专家库, 成立由3人或5人的合作成果传导专家咨询小组。

3.启动合作成果传导机制有如下两种方式:一是由专家组主动调查搜集经济区内的双边区域合作新动向或对过去既有双边合作成果进行提炼, 提出具有可传导性的事项及适用的区域, 最终形成可行性报告;二是由经济区成员市将其所欲传导的他方合作事项提交专家组进行评审, 申请启动合作成果传导机制, 专家组根据被授予的职权范围, 在规定时间内, 出具可否进行传导的专家报告。

4.利益相关方可以根据专家咨询小组最终出具的可行性报告提出复议意见, 专家组应当予以复议。

5.专家咨询小组最终出具的可予传导报告将作为启动报告所涉合作事项的重要依据送达合作期待方城市或提交第二年区域合作联席会讨论。

五、结语

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在特定环境下甚至会出现相互对立的情况。现今, 成都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但这种带有实验室光环的应然理论对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往往非常有限。实践出真知。区域经济合作是一项扎根实践的事业, 作为一名区域合作工作者, 我们要做的是立足成都经济区的现实来谋求合作发展之路。当前, 成都经济区最大的现实就是省级层面的强行推动力缺失, 经济区各市就像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一样, 在法律地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博弈, 这使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它的机制建设, 考虑怎样利用有限的条件来更有力地推动合作发展, 同时也为我们摒弃国内诸多典型案例而直接引入国际贸易乃至国际法学的理论来指导成都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本文第一部分用较大的篇幅来对成都经济区和世贸组织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似性, 一方面出于论证结构严密的诉求, 另一方面更是想证明以国际贸易、国际法学的研究方法来指导和完善我们的区域合作工作是可行的。当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成都经济区与世贸组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存在移植变通的问题, 但这正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发掘的地方。对成都经济区合作机制的研究, 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陈妍.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 2) : 17.

[2]张金锁, 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29.

[3]刘光溪.世界贸易组织与新一轮多边贸易体制[J].国际贸易问题, 1999 ( 10) .

上一篇:中国人寿团队口号下一篇:2007年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