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精选8篇)
1.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掘学生的潜能,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勇于发表独特见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2.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二
一.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以训练为主, 其训练的形式主要是朗读和默读。学生读的能力和技能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 才能提高。根据这一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 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我都注重“以读代讲”这一教学方法。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句, 按照整体性原则和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的方法, 在通读课文时,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而, 让学生再通读全文, 用一两句话说出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最后, 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理解词句。中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句段教学, 要按照“读通”“读懂”两个环节来完成。在“读通”时, 首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 接着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词典学习生字词。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逐段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最后, 让学生默读课文, 达到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在“读懂”时, 要逐段读, 首先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再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什么结构连句成段的。随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 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是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还可以用变序法, 直扑重点段,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懂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要在中年级“以读代讲”的基础上相对地放手。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默读课文, 理解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而且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朗读时, 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进入意境, 读懂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呈现出如下趋向:1.学有兴趣。2.思有发现。3.创有激情。
二.以疑代讲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 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 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在课堂上, 我积极引导学生质疑, 以疑代讲, 把过多的讲解变为学生主动的质疑。当学生还不善于质疑时, 我通过示范, 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发问、如何捕捉问题的关键、如何分清问题的主次。当学生会质疑后, 还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 以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 产生新异的思维成果。
如我教《称象》时, 有个女生提出“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称象?”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其中有个男生想的办法颇具新意:他说不要往船上装石头了, 让一些人往船上站, 等船位到了画线的地方后, 人下船把体重相加, 就是大象的重量。这就是他跳出常人的思维模式独特思考的结果。
这种独特的思考属于创新思维, 创新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对学生获得的创造性成果, 教师要及时鼓励, 这样学生就可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 体味创造的甘苦, 激发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 以浓厚的兴趣去努力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三.以议代讲
“以议代讲”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小组、全班议, 来解决疑难问题。当然, 教师也可谈自己的看法, 与学生共议, 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 合作解疑。“以议代讲”能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分析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组织议论时, 要优选思维的触发点,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还要讲求思维的实效, 学出新知、思出情趣、创出活力。
总之, 以读、疑、议代讲的教学方法,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运用“以读、疑、议代讲”的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三
博览群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大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形象地点出了读写之间的关系。对中学生而言,读书时广泛涉猎是必要的,但更要突出重点,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篇章。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整体构想,是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文思苍白、语句贫乏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阅读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是否有新意,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文章,可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获得知识。
二、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作文创新,那就要领先一步在阅读中发展创新。消除文章已有的社会评价对学生的框式影响,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作文中的创新体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但通常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往往使学生在熟悉文章时产生理解上的思维定式,因此对陌生文章的理解也不免受到以往社会评价的约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造性理解文章的思路受到堵塞。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经验。一方面读书一方面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性地学习,在进入文章之后,再走出去,把书读懂、读透、读活,在这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的写作思路。
三、写作中要掌握由模仿到创造的原则
创造就是要写出新意,打破常规的约束。作文中的创造实际上就是在模仿范文的基础上进而继承和借鉴,没有继承和借鉴,也就谈不上创造。孩子最初的牙牙学语,建筑师的设计,工匠们的工艺品,无不来源于模仿。有位名人说过,写作不师范古人,犹“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工匠不师绳墨。在模仿中,必然会有创造。最初的模仿,只会因时间、地点、人物等的不同而不同,久而久之,写作者必然会产生新的见解,这就是创造。所谓“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就是这个道理。
四、积极运用发散思维,强化立意训练
好的立意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立意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文章的立意需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而发散思维是作者立念的一个根本前提,它是从生活、从事物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尽可能“深、‘全”、“广”地挖掘事物的多义性。
选择立意的角度,就好比摄影选取镜头,作画定意向。角度一变,耳目一新。这就像是美味佳肴,非时令水果刺激食欲那样,新颖的立意既能刺激学生的写作欲,又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任何一个食物就其特征来说往往是立体的,多侧面的。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精辟地道出了每个客观事物都具有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感悟事理,发展观点。生活就好比一个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学生可以选择最亮亮丽的一点来写。例如通过蜜蜂采蜜这一事件,可以从博采众家之长谈起,可以从行程远体现蜜蜂的辛劳谈起,也可以从它们寻求蜜源的智慧谈起。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的作文思路得以自由拓展,写法亦可灵活多变。例如“牛”的立意,一般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就当前的形势来说,“墨守成规,无开拓精神”,‘老牛拉破车,效率低下”又是牛的突出弱点。再如“滥竽充数”这一成语典故的立意,既可以从批判南郭先生先生那种不懂装懂的混混入手,也可从两位齐王的用人政策入手。思路开阔了就能找到立意深刻、不落俗套的切入点。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写作,可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仰视金字塔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从飞机上俯视,不过是小小的石三角堆而已。有句话说得好,“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中学生在作文立意时,切不可人云亦云,要有目的的选择典型材料,找出准确的切入点。
五、选材要以小见大,写出新意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以看似轻微的题材去表现分量不轻的中心,也就是用自己身边的小事去反映深刻的主题。实际上,文学史上有很多名家名著就是采用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关键是写出新意,立意新颖。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等。我们虽然没有传奇的经历,平凡人的平凡经历照样能够发掘出深刻的主题。身边的事虽小,却是自己熟悉的,写起来容易,写得也真实。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事,别人也熟悉,容易引起共鸣。当然,在作文中要善于挖掘别人没有注意到或者忽略了的东西,虽是小事,写得好,照样会给人以新奇之感。例如有个小作者的《吃早餐》一文,从“我”家早餐的变化这一人人常见的小事入手,引申到整个北京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清晨的热闹景象渲染了欣欣向荣的气氛,从“收入的变化”、“吃的变化”、“玩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进行对比,突出了改革时代的特色。起点虽小,立意却深,写的虽是身边琐事.文章却不落俗套,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总之,生活是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好源泉,关键是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捕捉。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角度的选择决定着文章艺术性的高低。写文章立意要鲜明、深刻,选角度要准确,奇巧,寓意深长。独辟蹊径,你才会发现最美的去处,领略与众不同的风采。
4.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四
内容摘要:创新思维应包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物理 创新思维 精神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的科学方法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结构原理和科学方法囊括了人类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激起好奇能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正是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持主动参与的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变被动的学会为主动的会学,思维才最具有创造性。
二、用物理科学研究故事,激发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渗透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相关教学中渗透介绍:牛顿通过发现苹果落地现象得到启示,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联想到物体的平抛运动扩展到月球绕地球运转,才有了人造卫星上天;阿基米德从在浴缸里洗澡的感觉中发现浮力定律;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得的观点;发明大王爱迪生各种发明创造背后的`艰苦经历和不折精神;天文学家第谷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观察,积累了750个星体有关运动的“天文”数字;开普勒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整理第谷的天文数字和自己亲身实践运用猜想、假设、计算、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为了证实卢瑟福发现质子的事实,在充氮的云室里重做实验,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分析40多万条α粒子的径迹中,才发现有8条径迹发生分叉,从而证实质子的发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趣和严谨、求实的创新科学态度。
三、营造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开放具有创新性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大胆提问、引发猜想、想象。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物理学家们在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实验,创造性地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之前或过程中,想象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法拉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提出“场”和 “场线”的概念,为电磁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实验前和实验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对法拉第来说,没有他大胆的想象就没有他的“场”。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科学、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观点去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敢于克服从众、崇尚权威心理思想。玻尔在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时,发现与经典电磁理论存在二大矛盾,正是因为他没有盲目崇尚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经典权威理论,而是敢于反常规地大胆提出与经典理论相矛盾的三点假设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进行完善,后经实验证实获得成功的。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1、除了必做实验外,还可以改变课堂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改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楞次定律的分组实验教学可以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出感应电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总结得出楞次定律,更深刻掌握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设计性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活动。
3、对于一些实验条件要求苛刻或相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而实验难以完成的知识内容,如:布朗运动、波的干涉现象分析、卢瑟福的α散射实验等,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声音、图象、动画等视听媒体创设生动、形象和深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课件演示来增强课堂的新颖性与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唤起学生好奇心,克服单纯讲解的“空对空”单调特点,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性。
我校在实验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浓厚,整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在学校开展的科技节活动中,更多的学生创新性地设计“发明”出许多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如液体折射率测定仪、回滚轮、自动节水冲便器等。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五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能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并能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磨炼顽强意志,培养求异思维,丰富形象思维,最终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 者:王娅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创新思维
6.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六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西藏工布江达县中学 旦增多吉
【摘 要】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一身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泛,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大胆创新,努力钻研,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一身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理、绘画音乐等等,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但如何才能把这片沃土耕耘好,使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呢?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大胆创新,努力钻研,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创新思维的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他们才能语文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
人们通常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思维更为活跃,更加积极。因此,和谐、民主、活跃、宽松的.氛围,是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在语文课堂中积极为其创设这样宽松民主的气氛。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再越俎代庖,事事包办。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言,当然他们所思所想不可能完全正确,对于不对的地方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耐心地给与指导,而不是粗暴地批评,甚至侮辱。如果这样,将会把自己推向学生教育的对立面,师生关系就变得很紧张,传道授业解惑就更无从说起了。语文本身就具有教化人的作用,加上宽松民主的气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更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历史上科学家们每一次的创造发明,都是通过对事物的大胆的想象为起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自己动手实践创造,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领悟只有丰富的想象与不断努力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时刻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在藏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我们悠久美丽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作文。比如《格萨尔王》是我们民族的先辈们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我在教学中有时会选取其中的一小节给学生学习、朗读,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将诗歌编成一篇作文,然后选出优秀的习作在课堂上朗读。因为格萨尔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改编起来并不难,但要想改编好必须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学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个不敢质疑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创造潜能的学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勇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创新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些学生有一种惰性,习惯什么都由老师来代劳,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思路不一致,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敢提出疑问。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俗话说: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不用则钝,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弱。
其实,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论文范文 )人们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因他们的一次发言失误就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况且,理解一篇课文,老师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深刻、灵活。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想像“鲁迅在百草园里还有那些故事?”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像,定能从不同角度设想出许多来。这些思维发散点可在备课时设计,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同样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学好语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意我们的现实生活。语文教师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空,还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起学习兴趣,进而逐步培养出创新意识来。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收集民歌民谣。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利用回家的机会多了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社会调查。让学生详细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然后选取一个特产或特色来宣传。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比如我会在春天来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城外去看美丽的风景,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及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回来后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作文。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既可以学到知识有很好玩,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
7.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七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尝试的做法是:
一、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创新思维
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为让学生学好物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得新颖有趣。如:在学习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常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产生向往美好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同样做了创新指导的尝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磨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的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报告完成得非常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我总是设法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大气压强》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知识点,我与学生一起动手,设计了气压瓶,三人一组,带上自制气压瓶,登山观察,当观察到气压瓶中液柱明显变化时,学生惊奇地叫起来:“哇,好奇特。”通过亲身体验,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考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落脚的滑轮组性质,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对滑轮组的认识进行综合筛选、整理和修正,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并让学生明确: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题。n表示承担物体重量(和动滑轮重量)的绳子的段数,也可以理解为n等于绳子与动滑轮接触的次数,其决定着滑轮问题中绳子起始端的绕法及“奇动偶定”。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物体升高的高度关系式:S=n×h。我又加以点拨,让学生借用数学这一规律,推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式:Vs=n×V×h等,较好地解决了本节中有关滑轮、滑轮组的问答作图,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答题、作图、解题中倍感轻松,无障碍。
三、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传授这一定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讲“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过程中,落脚在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讲“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游”、“调”三字经。经过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导向分类,初步展示探究教学,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学生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可见,平时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8.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篇八
关键词:教学;培养;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72-01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究其原因首先,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来看,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整个小学阶段始终存在着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罢了,培养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是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找准侧重点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既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又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注重营造创新坏境
小学生思维懒惰,多数同学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及应用”一课时,由于同学们进行了课前预习,多数同学都记住了周长公式,上课时有些心不在焉,这时我突然发问:“谁来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乘2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顿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思考,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大家得出了“因为长方形是对边相等的四边形”的结论。这样经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图形特征的知识,牢固掌握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会让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乐于思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这是在学生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特征和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前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课堂教学中全班同学通过“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过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了解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分组讨论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的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而且知道这个公式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这种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有条理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写出解答算式,而且要用数学语言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自己的耐心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讨论中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有利于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有利于激活思维,启动心智。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着重点、难点问题,采取同桌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形式。在讨论中注重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有利于促进激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求这两个数。”学生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两个数如果是互质数,就应该是1和42或6和7。有的说:这两个数如果是倍数关系,就应该是42和它的某一个约数,如42和2、42和6等等。有的说:这样的答案有无数对,但马上有人反驳说:既然最小公位数是42,这两个数是小于42的自然数,这样的数对肯定是有限的。这一边赞扬同学们肯动脑筋,一边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把这样的对全部写出来?经过讨论大家终于发现,这样的两个数都应该是42的约数,只要有序地从42的约数中……对应地去找,就能把所有的数全部找出来。在如此多条件,少条件,多结论,少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进发出创新火花,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广了,领域大了,层面多了。
【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推荐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8-08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9-14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06-27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07-15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07-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0-23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10-30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06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10-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