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2024-09-01

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共11篇)

1.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一

城市广场设计的意义

广场不仅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具有标志性的主要公共空间载体。拿破仑曾把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广场一般是按照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功能要求而设置,是提供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和商品交易等活动。广场一般周围布置一定的绿化设计建筑和设施,它能表现城市艺术面貌和特色。

在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中,对广场的数量、大小、分布和布置应根据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性质、规模和广场本身的功能要求做出系统安排。

2.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二

关键词:城市广场,空间,文化内涵,协调与统一

1 城市广场的起源及定义

城市广场, 始自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称为“Agora”, 意思为“集中”, 最早只是作为市民户外交往和聚集的场所。公元前7世纪后, 广场具有丰富和开放的文化内涵, 它除了原先市场交易功能外, 还是庆祝、审判和表演的场所。

通常认为, 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 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 城市广场的类型及要求

2.1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

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 (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 、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2.1.1 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 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 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 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2.1.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 主要为组织交通用, 也可装饰街景。2.1.3商业广场。当今交通拥挤, 采取人车分流手段, 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 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2.2 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2.2.1 单一形态。

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可细分为:正方形广场、梯形广场、长方形广场、圆形和椭圆形广场、自由形。2.2.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 (轴线) 的或无序 (自由拼接) 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 分为有序复合广场和无序复合广场。

3 城市广场设计及要求

城市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 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等, 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3.1 城市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广场时, 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设计出该城市, 该文化环境下, 该时代背景的广场的环境。

3.2 城市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a.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 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 结合广场规划性质, 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 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 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 是十分重要的。b.城市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c.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 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 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 所以一般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d.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 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

3.3 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的多种处理手法

a.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是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b.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 (包括柱廊、雕柱, 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c.在城市广场的空间组织中, 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 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 相联系, 使城市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

4 当今城市广场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场已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一些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而暴露出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 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 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 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 而应适当分散, 建成一个广场系列, 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 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 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4.2 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 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 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

4.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 顺应地方文脉, 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

4.4 大草坪的弊端:

a.可接触性不强。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b.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 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4.5 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 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

4.6 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 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 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

5 城市广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市广场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有人称它是当地市民的“起居室”、是外来旅游者的“客厅”、是该城市对外展露的“窗口”。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 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 是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的客观反映。城市广场发展趋势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5.1 功能的复合化。

即功能的多元化。、广场应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多样化活动提供支持。

5.2 布局的系统化。

城市广场应根据城市的功能需要而设置, 广场的建设应该从目前注重个体广场建设向群体意识观念转变, 力求形成整体而有序的城市广场体系。

5.3 绿化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5.4 空间的立体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应充分调动城市空间的潜力, 进行地面地下多层次的同步开发。

5.5 环境的协调化。任何一个城市广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此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5.6 内容、形式的个性化。

有内涵、有个性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有个性的广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广场的美好特征。

5.7 理念的人性化。

目前在广场设计的理念中不应再单纯强调宏伟、庄严、英雄主义的布局形式, 应该多考虑一下它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建广场目的就是为人服务, “以人为本”应是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9.[1]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9.

3.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浅析 篇三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

一、绪论

在中国,城市广场作为一个真正体现公众民主意识,并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城市形象的因素,是近些年的事情。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城市广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民众的意识较为封闭,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内向型空间形式,缺乏精心的设计。当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侧重于设计前期分析与定位不准,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层面上注重定位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前期就要把握准确广场具体的设计定位,并贯穿与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

二、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场空间尺度偏大

空间尺度作为衡量广场空间品质的质量高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评判标准。由于我国在解放初期在各地方城市设计了一些大型的广场,其功能一般是用于政治性集会,因此在尺度上侧重于满足这一功能而显偏大。但是,这种大尺度的广场只是适合于某段时期,其巨大的尺度与人体尺度的亲切宜人相悖,是不能够作为广场的本质或城市结构的需要而进行设置的。

(二)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广场的围合性是由周边介质进行组织围合的。由于在设计的同时没有具体对广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导致广场围合性较弱,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空旷感。这样会降低广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会缩短游人在广场内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假使以道路作为围合,这样在亲近性方面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距离感,并且不容易集聚人气,广场的功能就会处于单一化。另外,对于建筑围合的广场,在建筑立面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

(三)广场主题塑造不强

广场主题塑造不强是很多广场出现的问题。由于设计者将简单的设计元素叠加堆砌,不考虑它所在城市中的结构与地位,也不考虑它对城市面貌的影响。这种欠佳的设计手法使得城市广场在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上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脱节,致使广场毫无设计场所精神性与特色,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性与设计理念。

(四)广场人性化设计薄弱

广场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在国内广场中比比皆是。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人作为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富有人文关怀的设计。而国内的广场恰巧是缺失这样一种设计理念或者是反映的这种手法远远不足,设计的景观元素粗制滥造,缺乏对于细节的推敲,致使设计的空间品质大大降低。

三、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与原则

(一)城市广场设计定位体系

1.性质定位

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是由它的功能,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地方文脉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的。对于处在具体环境下的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需要我们做到对于具体城市性质,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历史文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广场性质定位。假如前期对性质定位不准,很难想像将交通性的广场设计成带有休闲性质的广场的后果。

2.尺度定位

城市广场的尺度定位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虑。它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同时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也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为此城市广场尺度定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考虑城市的规模;②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③考虑城市的空间形态;④考虑城市广场周边的围合界面形态;⑤考虑参与者的心理感受;⑥考虑参与者的活动需求。

3.功能定位

城市广场的功能定位主要依赖于周边的围合界面,参与者的活动类型以及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我们在功能定位层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

(2)周边的围合界面

(3)参与者的活动类型

(4)广场能的复合性

4.形态定位

广场空间形态从平面上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这两种平面形态,我们需要针对广场所在的城市结构与形象进行前期定位,做出符合宏观控制的空间形态。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1)周围建筑的体型组合与立面限定的建筑环境。

(2)街道与广场的位置关系及交通关系。

(3)广场的自然几何形状与尺度。

(4)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

(5)主体建筑物以及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

(二)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指导原则

1.整体统一性原则

整体性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定位时需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总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对于城市广场的具体控制有深入的认识,立足于宏观的角度有利于形成设计的整体性。统一性是基于广场形态,布局等外在表现要服从于整个城市的宏观战略。在具体的性定位,尺度定位,功能定位,理念定位以及形态定位上都要首先遵从整体统一性原则,这样就不会本末倒置,达到局部服从整体的效果。

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建筑领域,当前注重生态建筑与开放建筑;作为经济领域,也讲究可持续性发展。诸多的领域面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不平衡,作出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本文对于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的指导。

3.人性化定位原则

“人性化”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性化定位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达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定位观。尤其对于国内的一些广场来说,最终设计成果就是大尺度少人气,多硬质少树木,极少关注残障人员,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介入广场,从而最终荒废。这就是没有运用人性化定位原则指导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进行设计。

4.功能复合性原则

随着生态观念与节能意识的深入人心,当今的城市广场都由单一功能向复合性功能转变。这种类型的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对广场的设计定位就应该本着功能复合性原则,对城市广场进行有效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得广场更加有效地使用率,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型制的积极空间。

5.场所差异性原则

在设计定位时,应注重城市城市的场所性与差异性原则。场所性就是广场的地域特色;差异性就是使设计的广场对于其他广场来说具有独一性。这样就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场具有明显的识别性,达到定位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宏.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南京城市广场设计调查方向提纲 篇四

一、调查内容

1. 调查2005后建成的广场

2. 尽可能的了解广场的建设背景

3. 广场在城市中的位置,Google地图上标明

4. 广场的周边环境:平面加照片

5. 广场的定位与性质:市民休闲广场、市政广场、纪念性广场等等

6. 广场的设计意图与主题

7. 广场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平面图

8. 广场的景点内容:平面加照片

9. 广场中人的行为调查:平面加照片

10. 广场的空间处理、地形处理:平面加照片

11. 广场的景观视线分析:平面加照片

12. 广场的交通道路分析(流线分析):平面加照片

13. 广场的植物分析:平面加照片

14. 广场的铺装:采用了什么样铺装、用于什么位置、效果如何,要有照片

15. 灯具布置:用了什么灯具,在平面上如何布置,平面加照片

16. 建筑小品,如亭、坐凳、指示牌、垃圾箱等

17. 总体对广场的建成效果及使用情况做一个评价

18. 调查小组认为所需要的其它内容

二、调查要求:

1. 分组调查,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尽可能的男女搭配

2. 调查结果做成ppt,ppt中要有一张所有调查人员在调查现场的合影

3. 调查文件中要列出小组成员的学号与姓名、并写出每个人的分工情况

4. 每组选一人做约20分钟的汇报,并在ppt中注明汇报人

5. 调查文件要注明调查时间

5.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五

关键词:现代城市广场 类型 特点 规划设计原则 绿地

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艺术性、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它是群体聚集和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点缀、创造城市优美景观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形象和文化内涵。

如今我们面对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该定义为:以城市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道路为纽带,由建筑、道路、植物、水体、地形等围合而成的城市开敞空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多景观、多效益的城市社会生活场所。

1.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按广场的功能性质不同可分为8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古迹广场、宗教广场、商业广场等。

2.现代城市广场的特点

现代城市广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改善了城市环境,带来了多重效益,同时也折射出当代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对现代人的需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性质上的公共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2.2 功能上的综合性

表现在多种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它是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2.3 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广场功能上的综合性,必然要求其内部空间场所具有多样性特点,以达到不同功能实现的目的。

2.4 文化休闲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是反映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窗口”,注重舒适、追求放松是人们对现代城市广场的普遍要求,从而表现出休闲性的特点。

3.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城市广场使城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它与小尺度的庭院空间、狭长线型的街道空间及联系自然地绿地空间共同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3.2 完整性原则 成功的城市广场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完整性还包括功能的完整和环境的完整两个方面。

3.3 尺度适配原则 根据广场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确定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广场空间的尺度对人的感情、行为等都有很大影响,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

3.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就是要遵循生态规律,包括生态平衡规律、生态优化规律等,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过去的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大而空,植物仅仅作为点缀、装饰甚至没有绿化,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因此,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运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应特别强调其小环境生态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3.5 多样性原则

由于广场是人们共享城市文明的舞台,它既反映作为群体的人的需要,也要综合兼顾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同时,服务于广场的设施和建筑功能亦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给人们提供能满足不同需要的多样化的空间环境。

3.6 步行化原则

步行化是现代城市广场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广场的共享性和良好环境形成的必要前提。在大型广场,还可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考虑步行分区问题。

3.7 文化性原则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性原则。

3.8 特色性原则

广场的特色性不是设计师凭空创造,更不能套用现成特色广场的模式,而是对广场的地形、功能、环境、人文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不断地提炼,才能创造出独具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广场。

4.现代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4.1 广场绿地布局应与广场总体布局相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4.2 广场绿地的功能应与广场内各功能区相一致。如休闲区规划则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的阳光、夏季的遮阳都是人们户外活动所需要的。

4.3 广场绿地的规划应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和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

4.4 还应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突出地方特色。

4.5 结合广场环境和竖向特点,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小气候为主要目的,协调好交通、人流等诸多因素。

4.6 对广场上原有的大树及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保留,有利于广场景观的形成;还有利于体现对自然、历史的尊重。

5.现代城市广场树种选择的原则

5.1 首先要多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环境条件的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5.2 选择耐瘠薄土壤的树种也尤为重要,因城市中的土壤大多为瘠薄土壤。

5.3 宜选择冠福大,枝叶密、深根性、无飞毛、耐修剪、绿期长和寿命长的树种。

5.4 还应选择抗病虫害、抗有害气体和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

6.现代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6.1 排列式种植 属于整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或长条形地带,用于隔离、遮挡或作背景。

6.2 集团式种植 也属于整形式,是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

6.3 自然式种植 花木种植不受株行距限制,结合环境疏落、活泼的布置。

6.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六

一、规划设计说明书

1、道路地理位置图

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2、概述

(1)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有关评审报告及设计委托书;

(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4)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3、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道路现状评价;

(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交通流量与流向特征及路口、路段饱和度等);

(3)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

(4)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冻深等;

(5)工程地质资料;

(6)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大型工程构筑物区域地震分析评价。

4、工程概况(规划简况)

(1)工程地点、范围、规模、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2)规划简况:着重阐明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道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路的性质、功能;

(3)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4)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5)如为改建道路,需说明原有道路情况,包括路面和路基宽度、路面结构种类及强度、交通流量情况、车速、排水、路面完好程度以及沿线行道树树种,树干直径等;

(6)简述工程建成后的功能和效益: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解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根据以上内容,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5、道路设计

(1)道路规划情况,包括规划位置、道路规划等级,规划横断面、竖向规划、地上、地下杆管线位置、主要交叉路口的规划;

(2)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3)平面和纵、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内容;包括设计道路位置、走向、平面控制点的确定,道路竖向设计的原则及控制因素,设计横断面布置形式,宽度和断面组合的确定与规划横断面和现况横断面(改扩建道路)的关系,现况与新建地上、地下杆管线与设计断面间的平面与高程的配合原则;

(4)设计方案比选及远近期结合和近期设施方案;

(5)纵、横断面设计方案比选;

(6)沿线各种交叉设置方式方案比选,实施方案路口(含平交、立交)交通流量、流向分析、交通组织及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原则及各部分的基本尺寸和主要设计参数;

(7)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比选,实施方案确定的原则及内容,包括路基水温及土质、路基强度设计,路面结构类型及设计路面厚度的确定,包括荷载标准、计算方式、计算参数、结构组合、材料选择。利用旧路工程,需做旧路强度测定与技术论证;

(8)桥梁、隧道及附属构筑物设计原则及内容:包括立交桥梁、过河桥、隧道、大型涵洞、过街设施、公交停靠站、挡墙及交通工程设施;

(9)道路排水方式选择的依据:排水设计频率的确定,方案比选,如为雨水泵站,应确定泵站位置、形式和构筑物标准;

(10)附属工程包括: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

(11)沿线环境保护设施及评价;

(12)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13)工程建设阶段划分;

(14)设计配合:各类新地上、地下杆管线、沿线文物古迹、特殊建筑、相关部门(规划、业主、管理单位、县、乡、村)的联系配合;

(15)存在问题与建议:包括需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对下阶段设计工作的建议。

二、附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勘测及设计合同、有关部门的批复以及协议、纪要等。

三、设计图纸

(1)平面总设计图(包括设计道路(或立交)在城市道路网的中的位置,沿线规划布局和现状重要建筑物、单位、文物古迹、立交、桥梁、隧道及主要相交道路和附近道路系统);

(2)平面设计图(包括规划道路中线位置,红线宽度、规划道路宽度、道路施工中线及主要部位的平面布置和尺寸。拆迁房屋征地范围,桥梁、立交平面布置,相交的主要道路规划中线、红线宽度、道路宽度、过街设施(含天桥和地道)及公交车站等设施,主要杆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等);

(3)纵断面图(包括道路高程控制点及初步确定纵断线形及相应参数,立交主要部位的高程,新建桥梁、隧道、主要附属构筑物和重要交叉管线位置及高程,立交应包括相交道路和匝道初步确定的纵断,如设有辅路或非机动车道应一并考虑);

(4)典型横断面设计图(包括规划横断面图、设计横断面图、现状横断面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现况或规划地上、地下杆管线位置、两侧重要建筑、路面结构设计图);

(5)广场或交叉设计图(包括主要尺寸、形式布置、公交车站、过街设施、渠化设计、局部部位的竖向等高线设计图);

(6)挡土墙、涵洞及附属构筑物图;

(7)交通标志、标线布置图;

(8)工程特殊部位技术处理的主要图纸;

7.城市广场铺装设计方法思考 篇七

1 准确把握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理念

城市广场, 自从2000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 历来就是人们出行、休憩、交往、集会、观赏、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我国,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强, 广场以其独具特色魅力的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发展至今, 市民已不再只把广场当作消遣和休息的地方, 而是还同时作为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这样一来, 集会、纪念、商业等各类不同性质的广场都相继出现, 多角度地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设计者应根据城市广场的性质来准确把握铺装设计的理念, 以满足广场的使用功能。

(1) 集会广场。集会广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 是一所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 如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此类广场主要用于群体性活动, 所以铺装设计要体现出庄重、大方、气派的特点, 应以硬地铺装为主。同时为了加强稳重端庄的整体效果, 整个广场的铺装构形多采用轴线的设计手法形成序列空间, 来增加空间的可读性, 便人们增强方向感, 容易领会和把握空间。

(2) 纪念广场。纪念广场是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建, 具有深刻严肃的文化内涵。铺装设计应根据纪念的主体和整个场地的大小来确定, 多采用象征、暗喻的手法来创造出符合主题的环境气氛, 从而增强整个广场的纪念效果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3) 商业广场。商业广场是城市广场中最常见的一种, 多位于整个商业区主要流线的节点上, 因此铺装设计在风格上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通过有效交往空间的营造来满足人们的聚散要求, 在尺度上更应符合人体尺度, 给人们一种亲切感, 让整个广场更具吸引力。同时, 广场的铺装要形成供人们专用的步行空间, 给人以安全感和舒适感, 而且还要能够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让人们在空间中能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 便于有方向性地前进。

(4) 交通广场。交通广场是交通的连接枢纽, 也是城市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 起到交通、集散、联系、过渡及停车等作用。在进行铺装设计时要形成大尺度的开放空间, 并让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进行有效呼应, 来极力丰富和充分展示城市的景观风貌, 使过往人们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地面铺装分割车流和人流, 有效疏导交通。

(5) 文化娱乐广场。文化娱乐广场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或居住小区内, 专供附近的人们休憩、游玩、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这类广场的铺装比例较高, 可以通过轴线的引导、转折、延伸和交织等手段建立空间秩序, 将轴线上的地面铺装与其他地面铺装在色彩、构图、材质上加以区别, 增加广场的向心力、凝聚力, 同时在进行铺装设计时还应注意不同人群要求的空间环境不同, 整个广场不同的区域空间发挥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2 充分体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

广场铺装在整个广场园林景观中不一定是一道主景, 但也起着烘托其他景观的共性。如果需要通过广场铺装来进一步强化广场空间的特色魅力和突出广场的性格, 设计时就必须在铺装的色彩、形状、尺度、质感等方面下足功夫, 增强铺装的艺术效果。

(1) 色彩。广场铺装的色彩是人们对广场认知做出的第一反应, 在铺装设计时应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 稳重而不沉闷, 鲜明而不俗气, 给人一种安逸感。若色彩过于鲜亮, 可能喧宾夺主;过于复杂, 可能会令整个园林景观杂乱无章。设计者可通过色彩在视觉上冷暖、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来打破千篇一律的沉闷感。同时, 选择色彩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 明朗的色调使人轻松愉快, 灰暗的色调使人沉稳宁静。如纪念性广场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营造严肃的氛围, 而儿童活动广场就要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 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 商业广场和娱乐广场可选用温暖而热烈的色调, 使广场产生活跃而热闹的气氛, 增强广场的商业性和生活性。

(2) 形状。广场铺装的形状多种多样, 不同的铺装图案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应。如点状的铺装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 给空间带来活力;线形的铺装虽多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但曲线形的铺装让人们感到的是流动性动感, 折线形和波浪形的铺装是起伏性动感。还有整齐的方格状铺装让人们产生安定感, 而如乱石纹、冰裂纹等多做不规则形铺装, 易使人自然联想到乡村的感觉。在设计中一般要以简洁的构图为主, 符合统一协调的原则。

(3) 面积。广场铺装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广场的空间感, 大面积铺装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 否则就会使空间产生压缩感和私密性。铺装图案的大小既直接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也影响到广场的使用, 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和抛光砖等材料适宜大空间, 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

(4) 质感。广场铺装的质感对空间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在进行铺装设计的时候, 应根据空间的大小合理选择质感。如大空间需做得粗犷些就应选用质地粗大、厚实和线条较为明显的材料, 因为如此粗糙的铺装在烈日下可以较好地吸收光线使不显得耀眼, 还会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开朗;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 给人轻巧、精致、柔和的感觉。不同的素材可创造不同美的效应, 但不同质地的材料在同一景观中出现时必须注意调和性, 恰当地运用相似及对比原理, 才能组成统一和谐的园林铺装景观。

3 高度重视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生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生态型园林和环保型园林已成为当今园林发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广场的铺装在设计时也要重视生态性问题。如花岗岩石料等铺装材料透水性相当差, 铺装后将地面完全覆盖, 造成被覆盖层土壤出现不透风、不透气、不透水的现象, 严重破坏了被覆盖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 地下水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将破坏或改变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设计运用时, 应尽量避免大范围采用花岗岩石料做铺装材料。还有, 在进行铺装设计时应注意生态的竖向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态循环, 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

4 灵活运用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多元素

城市广场的地面铺装从以前的各类草坪, 到现在坚实、沉稳的砖、石、混凝土, 采用的材料到表现的对象及其形式内容都越来越丰富。铺装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 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质感美。不同的材料在铺装中会有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在进行铺装设计时首先应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铺装特性, 如质地的结构、外观色彩、耐磨性程度、渗水性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承载的安全系数等内容, 然后再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如石材可以说是现在所有铺装材料中最自然的一种, 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无论是用具有自然纹理的石灰岩, 还是用层次分明的砂岩、质地鲜亮的花岗岩, 所铺成的地面都容易被人们接受, 且耐久性和观赏性均较高, 缺点是造价也较高。大连砖、建菱砖和广场砖等颜色丰富, 在施工中可灵活拼接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且砖的孔隙具有吸湿透气等功能, 随时都给人们一种较强的舒适感和亲和力。

8.浅谈园林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篇八

[关键词]园林城市 文化广场 设计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體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综合上述,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9.城市综合体消防工程设计解析论文 篇九

城市综合体建筑一般都是规模较大、功能复杂的建筑,如果根据现行消防规范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消防设计,就很难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防火分区的分隔、人员的安全疏散、高大空间消防设施的配置等几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对于消防设计的要求是:①在火灾报警后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疏散,并到达相对安全区域,确保同一建筑中没有发生火灾的区域人员的安全;②要保证火灾现场火势的有效分离,从空间的各个角度采取防火措施,从而有效减少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造成的伤害;③将火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消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集中精力和水资源进行专业的灭火。上述这些都是消防设计中的一般规定。从综合体的特殊情况来看,在进行消防设计的想法上就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运用先进的消防技术提高我国综合体的整体消防的水平。

10.探析城市广场设计人性化理论 篇十

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

广场在我们日常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健身锻炼、沟通交流和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城市广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人文和现代气息,它是构成这个城市独有特色的重要元素,广场对公众没有阶级之分,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借助广场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沟通交流和交往,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有助于形成一种特有的人文景观,将城市所蕴含的文化生活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简单的来说,广场其实就是街道扩展后的产物,其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广场其实就是将城市社会以及所拥有的经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信息因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平台,人们通过广场可以非常清楚的对城市进行了解和体验。通过对广场的规划,一方面对城市建筑的整体布局有了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将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对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成为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设计出一个好的广场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的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广场也成为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城市广场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如今对城市广场进行设计已经在城市整体设计中占了有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城市广场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得不正视其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的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争取对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做到完美。现如今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市民集体居住区域的广场建设力度还不够;第二是部分设置未能充分发挥起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三是设计建设过程中对当地文化的引入,与当地环境的协调建设上面还做得不够好。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相关要点

1.广场环境质量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的广场布置、植被绿化、物品种类等都应该把公众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考虑的基础,

必须要凸显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要想人之所想。广场上的雕塑、设施和绿化要充分协调城市整体和四周环境的关系,达到自然的融合统一。比如说广场营造的环境(街道)与周围建筑物有机结合,和谐共存,一同组成城市的“院子”。广场环境的构建必然要引进绿色植被,比如树木、草坪等植被,还要引进自然景物,比如图画绿化带、植物栅栏和小桥流水等等。在广场中要善于运用中国的园林设计相关理论,利用地势上的起伏,比如凹入的小泉,凸出的活动中心。中国建筑设计讲究对称手法,所以广场空间环境布置也要力求对称,虚实相间,符合公众的审美视角。既然作为广场,就要有丰富的空间供公众来开展活动,不过凡事要有度,广场绿化面积应该要大于广场面积的四分之一。 主要是出于在夏天可以给公众带来荫凉,免受烈日灼烤,同时可以使广场景色多样化,锦上添花。再者,还应该在设计时多增加进行文艺活动的地方,丰富公众城市文化生活。

2.广场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广场上的基础服务设施的布置和设计必须要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从公众的日常需要出发。比如对于休息座椅、公共厕所、标志牌、活动器材布置等都要科学合理安排,做到最大人性化服务,只有城市广场设计人性化,即环境优雅、设计科学合理、功能多样才能真正符合公众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要求,达到健身娱乐修养身心的效果。

广场中休息设施的配置是城市广场最基本的部分,例如躺椅、圆桌椅等。有调查显示,人们会在生活中坐在可以坐的地方。不管是路边还是座椅,草坪还是台阶。这证实了在广场中休息设施设置的重要性,同时休息设施要符合舒适和实用价值的要求。真正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3.广场交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切实考虑到人的安全问题。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我们应当认真考虑将周边环境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构筑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上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使其能够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实现人性化的设计。

结束语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院子”同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建造和发展。在当下物质丰富的社会下,人们对于生态化、人性化的城市建筑以及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是以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果想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性化的城市广场设计,就要全面考虑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相关需求和审美要求以及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城市过广场还要向外界传递出自身历史人文地域文化和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时俱进,创建适合人们生活的人性化城市广场。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羊恒久(1993-),男,籍贯:海南洋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风景园林);

11.城市广场深度设计解析 篇十一

城市广场的设计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魅力。城市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能够有效地展示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城市的精神风貌, 因此对城市广场的设计和规划就显得格外严谨和重要, 不仅要体现景观景致的设计美感, 更要突出城市的底蕴和个性。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的重视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融入, 做到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而在实际案例中, 城市广场的地域性却往往被设计者所忽视。因此, 如何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恰如其分的融入地域性元素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城市文化, 是当今设计界所专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城市广场是指在城市中的一块公共活动空间, 该空间通常以特定主题将景观、公共设施以及道路等进行自然的规划融合, 用来为市民提供活动空间, 为城市提供展示精神风貌的平台。好的城市广场是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且是该城市对外展示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窗口。而其设计的关键, 在于有限的空间里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美感和该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 从而达到和谐统一。

2 国内城市广场设计现状

城市广场普遍存在于国内的各个城市中, 一个最小的地级市往往还有两个以上的城市广场。然而这些广场的功能却因地方的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而千差万别, 好的城市广场在设计上不仅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在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同时成为城市的旅游象征和文化代名词。而差的城市广场设计往往缺乏设计主线和对该城市文化历史的理解和传承, 仅仅达到了正常的居民集散的社会功能。

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设计, 大多偏重设计或者侧重社会功能, 仅仅是对好的设计作品进行模仿借鉴而不是理解后的再创造, 缺乏独立意识, 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难以体现出美学设计, 使得其设计美感和社会功能未能达到平衡统一。

3 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地域性

地域性的内容广泛, 一切能够反应出该城市独特的自然、民俗、文化、历史和价值等的元素都可以包含在内, 简而言之, 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地域性能够彰显出该地区独特的审美观念与个性特质。鲜明的地域性设计, 总能够使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能使空间和居民自然地产生对话与共鸣。

自然需求是地域性的最基本要求, 一个城市广场的设计首先必须满足的就是空间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 如地势、气候、山水植物等。其次要恰当的融合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如果说自然空间的设计满足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 那么对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设计需求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种具有城市特色的精神文明元素的融入是地域性的核心也是难点所在。因此, 它对设计者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美学特质的需求, 而更多要求设计者具备艺术、文学甚至历史方面的素养。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成功融入地域性元素后, 它所能带来的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基本功能的满足, 无形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将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展开, 随之可能带来周围商圈的蓬勃发展, 对外旅游业的新鲜活力, 当地居民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快速提升以及该城市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显著提高, 这些附属效应才是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的真正意义所在。

4 把握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特点

城市广场地域性特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自然特点和文化特点。其中, 自然特点又以气候环境和地势环境为主。文化特点又包括横向的民俗风情和纵向的历史文化。

4.1 自然特点

自然环境是城市广场设计所需考虑的首要基础, 没有自然环境的物质元素为基础, 更高层次的精神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地势的环境在每个城市都存在差别, 有的高低起伏, 有的广袤平坦, 有的横贯交通, 有的曲折迂回。怎样因地制宜, 结合地势的特点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二次改造、自然的处理好过渡和衔接, 更好的与周围地势保持一致, 是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这其中不乏多种手法, 如平台、斜坡、台阶、曲回、陡变等, 具体的情况需要设计者酌情处理。其次, 地方季节及气候也是在自然特点中最容易被设计者所忽视和难以把握的, 季节气候的把握不像地势那样容易和显而易见, 它更多的存在于侧面的烘托和呼应中, 如风雨季节较多的城市用风车和艺术帐篷进行布置会有很好的效果, 亚热带沿海的季风气候城市则以热带植物如棕榈树、椰子树等烘托尤佳。无论如何, 合理的定位, 准确的规划, 将地势环境和气候季节完美的结合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文化特点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从意识形态上讲,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它可以涵盖特定区域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等。而一个城市广场要想将这么多抽象的意识形态用有限的具象的物质表现出来, 这里面既要有对该城市深刻的理解, 又要能够用活泼而不牵强的手法表现出来, 并获得大家的共鸣和认可, 对于设计者而言可谓是个很大的挑战。

设计者可以从历史文化入手, 这其中包括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传说, 都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如哈尔滨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广场的改造, 就是在充分的修复和改造原有历史古迹的同时将其融入当下时代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使其重现昔日的光彩;又如襄阳市的诸葛亮文化广场的设计, 就是用隐喻的设计手法重温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或者著名的历史事件, 使得人们自然体验到超越时空的历史延续感 (图1、图2) 。

设计者同样可以从民俗风情入手诠释城市广场的文化特点, 民俗风情可以是地方的特色节日或者特色活动, 可以是地方特色的婚礼或者庆祝习俗, 它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 充满着有活力有特色的居民气息。它可能源自地方千百年来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也可能是地方居民时下流行的民间活动。城市广场设计中充分运用生活气息的人文元素和充满着气息的市井元素才能够引起当地居民的情感共鸣。例如, 在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多理解和融入当地特殊的习俗和节日, 挖掘和发扬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 促进城市广场发扬自身独特的魅力。

5 实例分析

5.1 恩施市政府广场设计概况

5.1.1 项目概述

设计场地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开发新区的龙凤大道和城市快速路的交汇处。主要道路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面积不等的3块, 南北地块的地势高差较大, 约10m左右,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5.1.2 设计理念

整个恩施市政府广场依托恩施市政府大楼而建造, 交通干道贯穿南北。设计着力突出地域性, 打造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并富有恩施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同时利用恩施政府广场的设计机会对具有特定地域特点的地区城市广场进行深入研究 (图3) 。

5.1.3 功能分析

恩施市政府广场设计主旨非常明确, 即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恩施地域性特点的公共空间。该城市广场主要分为行政广场、文化广场和滨水休闲广场3个部分, 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辅以政府威严和城市象征的特有属性。

5.2 地域性在恩施政府广场设计中的体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东联荆楚、西通川渝、南接湘粤、北控三峡, 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人民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恩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 因此恩施政府城市广场设计是一个难度相对较大的实践课题。

5.2.1 恩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设计思路

恩施市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 鲜有平坦的广场用地。行政办公楼所在的区域和南部的广场区域在规划中存在十几米的落差。这是原始的地形地貌所决定的。针对它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 在广场设计中应尽量保持自然地形并与环境有机结合, 创造多维复合空间。

由于政府广场有较多人群集中活动, 或者是大型活动的预备用地, 因此以一定规模硬铺为主并辅以少量可以活动的树池和绿地。山地城市靠山临水, 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地势高差较大, 因此在本设计中可以根据城市广场的功能分区采用坡地、台阶、台地的形式。此外在设计中采用空间的层次感来迎合广场特有的地势落差, 用平台、阶梯和斜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丰富的空间感受, 从立面造型上创造出独特的山地城市广场多维复合空间。设计中还注重通过流水和小桥的引用来适宜这种过渡, 达到自然过渡而又景致丰富的效果。在本设计中地势高差较大的地方将此处设计成台地和坡地相结合的地形, 使行政大楼在高地俯瞰整个广场, 给人们带来庄严威武的视觉感受 (图4) 。

5.2.2 恩施独特的社会文化要素和设计思路

恩施州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 巴人的祖先廪君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悠久的巴文化。本案设计要能够将巴文化的特色自然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成为恩施人民乐于活动和自豪称道的城市空间, 成为恩施州展示自己对外媲美的城市名片和精神象征。

(1) 恩施市政广场在设计中通过挖掘和传承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甚至历史传说作为文化烘托的主线, 通过景观小品、文化墙、文化雕塑的具体形式让有限的空间散发出悠久的历史气息, 例如将巴文化的祖先廪君被作为一篇主题重点进行描述:分为廪君出生、五姓结盟、开发清江、盐水之战、建都夷城, 白虎归天。于此同时廪君是白虎的象征, 寓意着世世代代保佑着恩施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安居乐业 (图5) 。

(2) 在市民广场入口处以恩施当地多民族的文化为元素设计了6根图腾柱。内容上雕塑题材分别围绕恩施州当地的土家族、苗族、蒙古族、汉族、侗族、白族不同的民族图案为设计原型, 设计上图腾柱在广场中是点睛之笔, 使得原本不同的文化主题和表现形式向该中心统一凝聚了起来, 贯穿历史和文化主线, 使得人文和艺术的结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图6) 。

(3) 在滨水景观带上结合当地一年一度的女儿会设计了相亲走廊, 在满足活动用地的情况下, 用绿地将空间划分成一块块相对私密的广场, 供恋爱中的情侣约会和交流。为此, 设计要反映当地居民的民俗特色和精神风貌。

6 结语

巴文化是中华名族文化珍品中的瑰宝, 是中华名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区别于每个历史古城或者文化名城, 恩施有着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作为设计者, 如何将其理解、把握并表现出来, 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并实践调查的, 这其中准确地把握其地域性特色是本案的关键所在, 也是城市广场设计的灵魂和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2]张蓉.城市行政中心变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3]王霞.地方行政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行政广场中的“空间情节”[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4]冯伟.县级行政中心广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5]张艳双.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表现与设计——以南京六合滁河环境整治工程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9.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7]薛健著.绿地·广场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机关党建经验下一篇:海外市场开拓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