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感悟

2024-08-24

《黄河大合唱》感悟(精选13篇)

1.《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一

从来没有这样仔细的欣赏过母亲河。也从来没有被母亲河如此瑰丽的景象所陶醉。当我准备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如同地奔涌的河水,抑制不住滚滚浪潮。

无数次,我跨过黄河大桥,无数次,我沿着滨河路走过,无数次,我驻足于黄河母亲雕像前。我知道,千百年来,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的祖先。他还将继续养育一代又一代我们的子孙。而沐浴在她温暖怀抱中的我们,在习以为常中似乎忘记了她的存在,甚至连她隔三差五的呈现出来的奇妙景观,我们往往也是熟视无睹。

幸好,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来到了母亲河畔散心。我踩着河滩的石头缓步行走。我看到清澈的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如同一双明眸,传递出无限的深情。一时间,我感受到万分的温馨。

沿着河流向西望去,耀眼的阳光洒在河面上,闪闪烁烁,如同星星在河里游泳,欢快的唱歌舞蹈。

我以为这就是母亲河最美的景象。然而当我即将离开的时候。回眸间,我几乎惊住了!那是怎样的瑰丽、怎样的美轮美奂、怎样的气象万千啊!

我一时找不到好的语言来描述,只有凝神屏息拍下这一个个瞬间。

两天后,我静下来回味这个下午到黄昏,母亲河赐于我无以言表的美。

我想,以我的才情,恐怕只有独自陶醉而无法用语词为朋友们分享了。或许,白乐天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应能侧写此意,那我就借花献佛,让大家以文会意,得到更深的唯美享受。若不等到黄昏,岂能见到无限好的夕阳!只是我们,身居母亲河边,总让“母亲”等待,而我们有几次专门等“母亲”那最美容颜的出现?

作者:范笠

公众号:怡心苑

2.《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二

一、词、曲作者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 著名诗人。曲作者是冼星海 (1 9 0 5-1 9 4 5) , 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 作曲家。在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中, 创作生活长达1 0余年, 共创作歌曲2 5 0余首, 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 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歌》、《只怕不抵抗》等。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 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

1 9 3 8年秋冬时节, 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 经过黄河时触发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长诗《黄河吟》, 在除夕晚会上做了朗诵演出。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教授的冼星海深受感动, 他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 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 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 “为抗战发出怒吼”, 他纵笔谱写歌曲, 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 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 9 4 1年冼星海在苏联疗养时又重新进行了加工整理。整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 颂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 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场景, 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三、作品分析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结构十分完整并富于变化, 各个乐章又富有寓意, 每首合唱的开头都以配乐诗朗诵加以贯穿。每个乐章既相互独立, 又有联系。《黄河大合唱》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 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 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 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混声合唱。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音调和节奏, 运用主题动机为核心的发展手法, 以领和呼应的演唱形式, 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当的气势。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寓意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誓达彼岸的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黄河颂》

《黄河颂》是一首气势壮阔, 情绪豪放的史诗性颂歌, 着眼于“歌颂”, 在结构上与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 他站在高山之巅, 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 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 源远流长, 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 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较大的音域主题。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 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出现。第三乐段的曲调速度稍慢, 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以三弦作伴奏, 曲调蕴含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题。

第四乐章《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 “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 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 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 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 人民群众悲愤填膺, 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 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 它深厚宽大, 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 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 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 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 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 曲调亲切、明朗, 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 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 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 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 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 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这个乐章音乐素材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 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 民歌式的对唱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 最终以混声合唱“一同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而结束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黄河怨》

《黄河怨》是一首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曲调吸取了陕北民间哭腔的特点, 委婉悲凉, 痛切感人。乐章为联曲体, 四个段落运用了中国民族传统“起、承、转、和”的结构一气呵成。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 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曲调吸取了广东民间狮子舞的某些音调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

第八乐章《怒吼吧, 黄河》

这是整部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概括的乐章, 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乐章由四个相互连贯的段落组成, 采用主调与复调的写作手法, 总结性地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似的英雄形象。

四、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 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 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但是, 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 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 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 我们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音乐鉴赏主编张国廷、张艳、苏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的阅读答案 篇三

2.“震撼”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在内容上突出《黄河大合唱》高度完美统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黄河大合唱》深刻地反应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在结构上,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3.(1)《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是时代生活和群众革命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2)《黄河大合唱》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3)《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4.黄河大合唱鉴赏 篇四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鼓舞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奔赴前线。《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篇章特色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

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博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通过这种悬殊的对比,使人们切实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日本侵略者狂妄自大,竟然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它错了,它永远的错了,它应该知道,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能战胜的,是不可能被灭亡的,因为中华民族有无数的不怕牺牲的热血男儿。

5.黄河大合唱赏析 篇五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争时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反响巨大,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词作者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曲作者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21岁入北京艺专学习小提琴与作曲。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24岁赴法勤工俭学。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创作出《风》、《游子吟》等音乐作品。30岁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歌曲。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二、《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简析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头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曲。《黄河船夫曲》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象征斗争的不断性。”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由三个乐段组成。乐章开始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音乐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气魄,第一乐段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第二乐段象征着我们民族的伟大、坚强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三乐段象征中国人民犹如巍巍昆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朗诵歌曲。歌词内容丰富,从黄河悠久历史到壮美景象到民众的觉醒、奋起及对未来的呼唤渴望,形成宏伟有力篇章。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伴奏,融入古曲《满江红》及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旋律。

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旋律抒情婉转;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结束处,连续两个下行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情绪十分凄凉。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个东北老乡对唱,表现出两个人共同的身世、遭遇、仇恨、决心:一起打回老家去。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蹂躏下一位老妇女的哀怨之情。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象征国人心底的呐喊。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过度段器乐曲,把情绪进一步升华,形成歌曲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首混声合唱,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铿锵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

三、《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成就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的音乐,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是民族音乐经典作品之一。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经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

郎朗在很多场合激情演奏了《黄河》,用激昂奔放的旋律,讴歌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他也曾说过:《黄河》应成为世界性作品。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这首曲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触动人心,促使人奋发前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赏析《黄河大合唱》我认识到作曲家们高超的音乐功力,无畏的革命精神。倍加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同是学音乐的年轻人,我们该干些什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赏析《黄河大合唱》我更懂得今天国家建设中,文化艺术的感染熏陶是多么的需要,当前举国唱红歌活动,必将掀起我们抒发民族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赏析《黄河大合唱》我想到了作为新世纪年轻一代如何看待那段苦难的历史,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

欣赏《黄河大合唱》,每位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灵魂。前辈们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的一曲曲悲壮战歌。将激励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努力学习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

6.《黄河颂》中黄河入海辨析 篇六

从现存史料看, 在最早记载黄河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均显示黄河注入渤海。而通过查阅《中国的河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4页的《黄河河道历代变迁图》可以得知, 黄河在此后近2000年间虽几经决口改道, 但是注入渤海始终保持不变。

直到南宋建炎二年 (公元1128年) , 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决开黄河南堤御敌, 开始了黄河入淮入黄海的历史, 但是这一时期也保持着南北分流而分注黄海和渤海的局面。到金明昌五年 (公元1194年) , 黄河才全部南流注入黄海, 从此不再进入河北平原, 此间达六百多年之久, 这是黄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清咸丰五年 (公元1855年) 六月, 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 (今河南兰考东坝头乡) 决口后, 改黄海入渤海, 并逐渐形成现今教科书上黄河河道———流经九省注入渤海。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 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堤, 河水改道东南入淮, 历经九年至1947年3月才堵口并恢复了现今黄河河道。故1938年黄河入淮不再直接注入黄海, 而是借道长江排泄到东海。

综上所述, 黄河从有人类活动开始到宋代注入渤海, 之后到清咸丰五年注入黄海, 再之后至今注入渤海, 其间1938年至1947年注入东海。

了解了黄河入海的客观史实之后, 我们把目光切换到歌词的文本范畴上。《黄河大合唱》写作时间是1939年3月, 从写作时间可以推断出黄河此时注入东海。这一点为《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写的黄河“像一条飞龙/日行万里/注入浩浩的东海”作了地理概念上的佐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 作者在本章选用“东海”这个意象, 首先是为了让它和“东方的强盗”、“法西斯”等意象一起再现抗日的社会现实, 彰显文本的抗日主题, 增强了歌词的写实性。其次是使文里文外的情感色彩高度统一。黄河在注入东海的这九年时间里, 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这时期形成的“黄泛区”成了灾难的地理名词。毫不夸张地说, 这九年里灾难覆盖了黄河, 黄河成为形成民众心中噩梦的邪恶根源。作者抓住这样一个典型的、容易产生共鸣的群众情感元素, 把现实客观积累的情感化做笔端的文字, 堆砌成一首控诉黄河的诗歌, 向世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真可谓独具匠心。

审视《黄河大合唱》全篇, 我们可以发现第二章《黄河颂》选用了与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截然相反的视角———歌颂黄河所体现的坚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时, 作者的立足点不是现实黄河, 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下的黄河, 所以选取黄河入渤海还是入黄海都是可以说通的。那么作者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黄海这个意象呢?我觉得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时间考量

以写作时间为参照原点, 由此上溯到清咸丰五年黄河改入渤海, 不过也才80多年的历史, 它不足以抹杀对清咸丰之前黄河入黄海近700年历史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 客观变化还没有完全覆盖人们已有的主观印象。比如郭沫若先生在1928年创作的《黄河与扬子江对话》中就用“黄河”的口吻述说:“唉, 我恨我一身的泥沙总不能把黄海充满!我流了几千万年的泥沙总不能把黄海填干!”这里也是用“黄海”这个意象。

二、历史考量

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的历史时期, 是中国现实社会最动荡、屈辱的历史时期。单就中日之间来看, 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再到1937年南京大屠杀。日本的野心把中华民族逼到了悬崖边上。这一时期的黄河充斥着中华民族的血与泪, 流淌基调是悲壮的, 与作者歌颂黄河的意愿不协调。从情感色彩上看黄海无疑是首选。

三、文学考量

诵读歌词的第一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以发现押韵的韵脚是an。这个韵脚决定了黄河流向“东南”, 正是这个方位词限制了黄河只能注入黄海。因为在客观的地理方位中, 黄河的流向基本上保持着或向东南流入黄海, 或向东北流入渤海。如果把歌词里的黄海意象换成渤海, 那么和“滚滚奔向东南”是背道而驰的。如果相应改东南为东北, 无疑会打乱文本韵脚, 故作者最终选取了黄海这个意象。

7.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七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引起我对黄河的无限遐思,于是我听了《黄河大合唱》,那豪迈奔放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旋律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是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一部大型音乐合唱作品,歌曲以黄河为背景,赞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意志。听完之后,我仿佛与诗人一起站在黄河边上,望滔滔江水,想起祖国那雄奇壮丽的山河。李白曾经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此时此刻,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想“有多少革命者们抛头颅洒热血,顽强的斗争,他们用鲜血铺平了我们国家历史前进的道路,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黄河边上颂扬着多少中华儿女的光辉事迹,大江南北响彻着祖国万岁的呼声,黄河孕育了多少黄河儿女,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努力。”我们应像黄河一样以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冲过艰难险阻。中学生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争取全面发展。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史上的丰碑,尽管创作年代距今很长时间,但它却永远鼓励我们奋勇向前,它伴随我们成长,引领我们先前走去!

8.黄河大合唱教学体会 篇八

对于学生来说,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透过音乐作品,去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点,想象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的、空洞的、机械呆板的说教,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要求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促进学生去了解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唱、模仿指挥、对唱、教师示范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竞赛、归纳”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避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此举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和理解,并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任务”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一贯坚持四点:“有趣”“有法”“有度”“有效”。“有趣”就是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入手,选择教材、运用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等都力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最基本保证。

“有法”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的一节课内容,方法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针对《黄河大合唱》的教学内容,为了防止课堂教学停留在学生呆板地观看录像资料,教师机械讲解的层面上,本课运用了“欣赏──思考──讨论──分析──探究──体验”等教学手段,结合“演唱、模仿、朗诵”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感受、理解和思维。

“有度”是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间和学生接受能力上,都有着很多的限制。《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多,难度大,因此,本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体验和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结合其中《黄河颂》《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等主要乐章,分析其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想象音乐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层层深入。

9.《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九

一、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形象

开始有定音鼓和竖琴急促的上行引出了木管、铜管和弦乐组共同奏出的“号子式”的音调, 紧接着是弦乐组的震音伴奏下, 木管组的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以急促的半音阶六连音上行、下行奏出的旋律, 到第四小节再次出现展现了“号子式”的音调时, 原来上行六连音保持不变, 下行时六连音变得更加急促, 每一拍的节奏都在紧缩, 从六连音变成每拍均增加一个音, 成为七连音、八连音, 使音乐向下的动力显著增强, 表现出黄河波涛滔天的壮观景象, 接着由弦乐组齐奏船夫们《黄河》音乐形象的美。

音乐形象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如果没有明确音乐形象的音乐作品必然缺少生命力, 也很难谈到什么美感。当时《黄河》创作组首先到山西太原吉县著名的黄河壶口大瀑布去体验生活的道理喊出的“船工号子”的音调, 整齐而饱满富有穿透力, 生动地展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的信心与勇气。

接下来由主奏乐器钢琴以宏伟的气势和力量, 由低音区开始了一个华彩的部分, 先是双手齐奏以绚丽多姿的分解和弦琶音表现汹涌的波涛, 翻卷着黄色的浪花势不可挡地向高音区奔去, 到达顶点之后又曲折下行, 如此反复几次像是本来就不平静的河面下面隐藏着诸多的暗流, 使人感到水势之浩大, 波涛之凶猛, 随后节奏又放缓音符渐稀进入B段。

B+C段一开始便是一领众和式的号子音调, 在钢琴和乐队之间进行, 要求声音饱满, 掷地有声响遏浮云、声振林木之声势, 如此重复四次, 接着钢琴显示以一个大和弦的长音, 随之而来的就是急促的六连音上行, 并伴随着渐强, 接着是整小节的十三连音, 伴奏是小军鼓节奏由提琴声部奏出, 大提琴和中提琴则是震音显得急促不安。C段通过节奏型的不断变化, 船工们勇战激流险滩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D段是一段优美舒展、音乐宽广抒情的段落, 此段通过节拍的变化, 从2/4变成4/4, 使原来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变为抒情优美的音调, 虽然篇幅较小, 与前面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也凸显了结尾部分的紧张激烈的气氛, 整个乐章在激烈的斗争与船夫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到达河岸后的欣喜心情中落幕。

二、第二乐章《黄河颂》的音乐形象

开始有大提琴在低音区奏出雄浑苍劲的主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往后黄河滚滚……”, 是男主人公深情的咏叹, 接着单簧管、中提琴、大提琴及大管作和声衬托, 大提琴演奏完引子部分, 独奏乐器钢琴在引子还没完全结束时, 从低音区以三连音的音型由低到高引出主题, 主题以饱满的八度、大和弦形式出现, 音乐荡气回肠、气势恢弘颇有巨人俯瞰黄河滚滚东流, 感慨万千之势。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与音乐内涵的深化钢琴运用了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 充分地展示了黄河水的凶猛与力量, 结尾钢琴再现了有力的和弦织体, 再次歌颂了宏伟而高大的形象。

三、第三乐章《黄河愤》的音乐形象

开始三小节的引子, 首先由竹笛以自由散板式的音乐引出, 音乐清新、明亮、宽广、舒展, 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黄土高原的生动画卷, 音乐是那样的辽阔自由, 接着钢琴从低音区曲折环绕地进行到高音区, 然后又有环绕般的下行, 音乐连贯自然一气呵成, 充分描绘了西北高原一片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瑰丽景象。

A段主体采用《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独唱曲《黄水谣》的音调, 期间运用了民族乐器古筝的演奏手法, 使旋律更加生动清新、富有动力感, 尤其是中间的小音符有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十二连音等音型, 将主旋律衬托的晶莹剔透、玲珑别致, 真正达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境界。接下来主题转到了小提琴声部, 旋律优美舒展、富有动力, 钢琴则运用了极具推动力十七、十八、十九连音形成上下翻滚, 流动鲜活的音型, 使音乐情绪逐渐向上推进, 进入高潮部分, 此时, 小提琴声部齐奏主旋律, 钢琴变为右手采用绚丽辉煌的大和弦, 左手采用流动的六连音分解音型伴奏, 把音乐推向热烈激昂的气氛之中, 紧接着音乐进入A段的结束部分, 先有长笛重复主要主题, 依次由单簧管、大管等乐器模仿重复着句尾, 并作渐慢、渐弱的力度和速度变化, 突然出现了七连音一种不祥之兆来临了, 音乐进入B段。

B段情绪是悲愤的、悲怆的, 在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震音伴奏下, 钢琴以和弦八度奏出愤恨的旋律, 表现出鬼子来了之后“烧、杀、抢、掠”造成的悲凉景象, 铜管乐器奏出阴暗的阻塞音, 民族乐器琵琶和钢琴的轮指奏法, 无不体现出日寇的残暴行径, 一片凄凉的悲惨场景, 同时, 加上音乐不断地转调, 力度变化幅度随之增大, 营造出时局动荡不安, 情绪变化莫测的气氛。

C段从84小节到107小节, 这里通过钢琴织体形式的变化来表现的, 调式由升g羽转到降D宫, 音乐吸取了《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的音调, 音型采用了不稳定的三连音, 音乐更显得激动不安, 音型中不时加入了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九连音等不稳定的连音音型, 使音乐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这里表现的是一个惨遭蹂躏的妇女面对滔滔的河水, 哭诉着不幸的人生, 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悲愤, 这里反向的八度进行, 不协的和声, 不稳定的音型无不表现出主人公的绝望和愤怒。D段通过乐队织体厚度的变化, 使矛盾冲突不断加强, 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达到音乐的高潮。最后一部分A1段 (137-158小节) , 这一段落是不完全再现, 主旋律在长笛、双簧管、除了低音提琴之外的弦乐组, 铜管组在中间衬托, 主旋律声部丰满、殷实像一位饱含沧桑妇女在倾诉不幸的人生, 此刻, 钢琴声部左手十六分音符上下翻腾, 右手三十二分音符颗粒清晰、均匀流畅颇具动力感, 主旋律声部结束后, 钢琴用和弦织体奏出的《黄河大合唱》中《黄水谣》的尾奏, 织体改变为六连音气势磅礴, 表现了主人公愤怒的情绪依旧, 满怀愤恨地控诉着鬼子的罪行。

四、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音乐形象

在弦乐器震音的伴奏下, 铜管声部奏出了嘹亮的号角声, 接着木管声部运用琶音以九连音、十连音的形式, 表现了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然后号角声又一次以排比似的手法再次出现, 木管声部也相应提高音区做呼应, 随之短笛、长笛、圆号、小号、小提琴、中提琴等声部齐奏向着全世界人们战争的警号, 音乐明亮辉煌、庄严而挺拔。后面是钢琴的一段自由而辉煌华彩段落, 双手八度, 音区由低到高、由慢到快、音符由稀到密, 在定音鼓的衬托下音乐情绪逐渐高涨, 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心。

主要主题A段再现了《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音调, 在A大调上以八度和弦的形式出现, 音乐气势宏大、情绪激昂, 充分表现了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

A1段落, 演奏力度不断增强, 钢琴与长号竞相轮奏, 《保卫黄河》的音调此起彼伏, 表现出变奏惨烈的战争场面;变奏A2段开始有民族乐器琵琶和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奏出马蹄节奏, 接着圆号声部吹奏出浑厚、饱满的主题音调, 在长音处长笛在高音区以半音阶的形式表现, 战马奔腾、军号嘹亮、刀枪耀眼、勇士奋力杀敌的激烈战斗场景, 营造出战争的气氛, A3段音乐转入F大调, 钢琴运用坚强有力的和弦奏法, 再现主题, 音乐大气辉煌, 通过节奏变化为附点、力度等变化手法, 是音乐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变奏A4通过加强力度变化、对比, 改变节奏、转调、织体形式及奏法等手法, 是音乐表现力不断得到加强, 深化了主题思想。变奏A5在D大调上再现《保卫黄河》的主题, 此段运用力度不断加强、织体一层层加厚、乐队和钢琴的轮奏等方法, 表现出抗日军民团结一心, 与敌人决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尾声部分, 钢琴与乐队相互竞奏出《东方红》的音调, 乐队齐奏与钢琴八度、和弦、走句等手法把音乐再一次推向高潮。

通过对各乐章的音乐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 鲜明的音乐形象是音乐的最具感染力的核心部分, 所以没有音乐形象的创作就不会有感染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音乐艺术, 2004.

10.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篇十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师角色,从领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我在讲授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以精练简短的语言音到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分析音乐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和时代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二、以兴趣为动力,淡化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音乐课当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感受历史,从思想上得到提升。

三、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

音乐时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很多时候音乐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节奏、旋律、调式、和声以及音乐的力度和速度等音乐语言,从中得出音乐情感产生的基本途径,尽量减少语言的表述,真正的让音乐开口说话。

四、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11.听黄河大合唱有感[范文] 篇十一

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在音乐课上听到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它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章。其中我最喜欢《保卫黄河》。《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当时,我心中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钢琴协奏曲< <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听着这激亢的乐曲,我心中顿时充满一股力量,我又细心地向屏幕上看去:词作者光未然。他15岁入党,在那战争年代,它在敌后做抗日救亡工作。又一次奉命渡过黄河执行任务时,它获得了一份创作的灵感。当他看到,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骇浪扑面而来,呼啸龙吟的声音如雷贯耳。他被这黄河的宏伟气势折服了。当他看到船工们在三月延安的初春光着膀子,用尽全力摇着他过河,喊出震天动地的号子时,它顿时被这情景感染了。他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它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于是,长诗黄河吟开始酝酿。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昂首挺胸的屹立在世界东方。而这支诞生在战火中的歌却经久不衰。随着国门的敞开,世界各国人民都理解了这支歌。1947年美国人民齐声高唱这支歌,1964年日本人民齐声高唱这支歌,1991年台湾人民同样高唱这支歌……我们说这支歌给了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无穷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12.《黄河之声》约稿函 篇十二

《黄河之声》杂志1 9 5 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人事,探讨音乐理论,挖掘音乐新人,展示音乐成果为宗旨。5 0年来,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的首肯。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全新改扩版为半月刊,开本为国际大1 6开.页码为1 2 8页,读者面向音乐从业者、音乐研究者和音乐爱好者,杂志面向全国发行,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采用多元化、市场化、合作化的模式经营。

新版《黄河之声》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系统的栏目划分、更精美的页面制作面向读者,并为您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平台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将开设以下固定栏目,长年向音乐爱好者和从业者征稿:

13.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篇十三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

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搜集《黄河大合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

(1)第六段(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

③生齐读

(2)第七段(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

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

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

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黄河大合唱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

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

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

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怀

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

4再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这段音乐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课件:保卫黄河)

5写话训练: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联系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拿起笔,把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写下来吧(你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分享交流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和意义,再读课题

2.深化主题,推荐红歌

板书: 黄 河 大 合 唱

联想 气 势 磅 礴

想象 斗 志 昂 扬

上一篇:以纯服饰销售渠道分析下一篇:让语文教学充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