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X(6篇)
1.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X 篇一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3071字)
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别处也没找到。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我想这不是巧合吧。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想想那个时候,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
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中国法律规定,年薪12万以上的实行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制。而现在不说别的,就大学的教授,除了正常的工资,所赚的外快超过12万很多很多,但是有几个傻了去申报啊。(老师的原话)。真是可笑。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了,而是老师自己在透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可尊重的东西。这样的教授能拿到诺贝尔奖,鬼才相信。拿到福布斯奖,我看到有可能的。
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是分不开的。我前面所说的,胡适随便一个讲义都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著作,那下面听课的人呢。在接受大师教导的学生,能不优秀吗?至少比现在只教怎么赚钱,怎么考试的优秀吧。人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们是恶性循环,会点算数的代数加减一下,就知道差距了。我在看邹韬奋的日记时,看到邹韬奋的一点小愤慨时我笑了。他在教授学生英语的时候抱怨说“现在很多老师,只知道照着课本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怎么能教好学生”。哈哈。他说这就话可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事了吧,可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他所说的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在教。真他妈讽刺。中央刚刚承诺说,到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4%。我希望这些钱不只是让那些老师,学校多捞了些钱,而是真真正正的用到了学生和提高中国教学质量上来。
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就是在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有人请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一个强大的反对党,来建立一个更民主的“国家”时,胡适也是说,我年轻是无心政治,也没有组织政党,现在更不会了。不知胡适先生是不想,还是“蒋总统”不同意。胡适虽然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不热衷政治,可他的一生始终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胡适在学术上绝对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绝对是里程碑的著作,即使在大陆被封杀,他的这部书依然在历史课本上有一席之地。可是他在国家政治的认识上,我怎么总感觉他是,不能说是后知后觉了,因为他到死都是不觉的。他在美国多年,推崇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可是当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时候,他也没说什么啊。在他的意识里,国民党政府是正统的政府,那么政府说谁是贼,谁就是贼了。胡适认为,组织政党,你当然可以了。但是你不能有武装。可是你这有武装的政党实在是让人指望不上啊。我们和你合作,你却残酷的镇压。日本打进来了,你却“壤内必先安外”。胡适在政治上很有攀附蒋介石的嫌疑。蒋介石让你闭嘴,你就会“为了缓和压力”闭嘴。但当你的好朋友陈独秀被抓时,老蒋也没给你面子,放了他啊。最多就是让你探望探望。在政治上,我认为蒋介石比胡适强不知多少倍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而我们胡适先生这时的民族精神来了,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你张学良居然发动兵变,如果蒋委员长有什么闪失,你就是民
族的罪人。当然,国民党高兴了,胡适是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他们不会错过这个好几会,于是他这篇文章就被国民党飞机空撒在西安上空。可是胡适先生,你过得是很舒服,但难道你没看到东北三省的人们是怎么在水生火热中挣扎的吗?而且张学良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每个正常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想法------打日本人,打侵略者。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在大陆已被毛泽东定位蒋介石的头号帮凶。所以他肯定跟拥护蒋介石了。当然可能这只是他的政治策略,但就这在思想上,他已经和历史上那些大师相差甚远了。中国建国后,他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用我的道义支持“蒋总统”。我不知道他所说的道义是什么。胡适也应该算是历史学家了吧。他就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分析为什么日本刚投降时,共产党的人数不如国民党,武器不如国民党,威望不如国民党,可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打败了他。最近我在看中国的南北朝历史,那是一段朝代更迭频繁的历史,但是有一点相似,就是更善待人民的朝代,生存时间更长。而国民党就败在了这一点。当然,我所知道的共产党更爱民,都是从共产党人编的书中看到的。可能有一些虚假成分。但是历史反证了,共产党肯定比国民党表现得好。日本投降后,执政党应该是国民党,可战后,国民党不是积极建设国家,而是不顾国人反对发动内战,这在开头他已经输给了共产党。得人民者得天下!这是铁的定律。这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中国这个人民有时可狭义的指农民。人们常说,民福国安。可中国现在是国富民穷,这样是很难安定的。现在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贫富差距也是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当富二代在开着名车撞死一个又一个人的时候,农民工也是在由于经济的压力一个又一个的跳楼。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的爱国,可是当农民为没钱治病而绝望时,当大学生工作后,每月看着自己连一平方房子也买不到的工资时,我想他们很难在脑子中想到爱国两字。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我们也希望政府努力的步伐能不能再大些。每年借给美国让美国人享受高额福利的钱能不能抽一部分给自己的国人也享受一下,每年用纳税人的钱公款消费的钱能不能挪用一点让贫穷的纳税人生存一下。让胡适梦想的自由民主,能够真正在中国实现。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1956字)孔子说:“修己,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
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 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 “青年人的苦闷” 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
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 “五四运动” 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1191字)最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为了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写写自己的读后感悟,学习他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尽情感受中国文言文的魅力,他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他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太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
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
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能否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设(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不言自明,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适合重复阅读,尤其是附录《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很有比较重复阅读,并拜读胡适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问题和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等。
从我个人性格角度,更应该学习并学会运用他在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弥补自己在某一些处事方面的不足,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胡适散文选集》读后感
(772字)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654字)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 法。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正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 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为何如我,也算接受过中国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 了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后又读过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但,在处理事情时,却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首先,原因
可能还是在自己。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书。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 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或留下来但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右派、牛棚这些事情,留存下来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发挥。当然,也可能是政治 上的原因,或许并不希望高校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学生,因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公司中有一同事,很优秀,从小在美国受教育,虽然很年轻,但是适应环境 能力很强,情商也很高,面对困境能够挣扎出一个新的局面。这位同 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 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2.读胡适《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二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
有这么傻的人了。”我忍不住的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忍忍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讶,这怎么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起攻击,这是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咳嗽一声或蜷曲一下腿,就可能全军覆没。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是有很多差不多先生呢?你说他违章,他说别那么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你说他工作不认真,他说没必要那么精确,差不多就行了。回头看看,我们的很多的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都是在所谓的差不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就安全来说,安全就是安全,没有比较安全,比较安全就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你从安全状态下迈出一步,就已经进入到不安全之中。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好就是好,如果比较好那就一定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差不多,差多少算多呢?差1%不多吧!可就是这1%,甚至更小,就可能导致天大的事故。例如: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就是由于助推火箭燃料存储箱的一个几美元的○型橡胶垫不合格所致,7个宇航员的生命,几十亿美元的财产,瞬间化为乌有!再如:一辆小汽车有25600个零件组成,如果每个零件的合格率是99%,就差1%,那么装配起来的汽车就可能有256个不合格的零件,如果你知道这辆车有这么多不合格的零件,你开着它有100%的安全感吗?这个差不多你敢要吗?
3.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X 篇三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再来说到治学,胡适先生对此涉及过志趣的确立、思想的训练等,其中有这样一篇1932年发表的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但其中提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也有许多启发性见解。
胡适先生把步入社会后堕落的方式总结为了两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关于这两点,胡适先生在这里解释的准确明了。记得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领导直接引用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致辞赠与我们。当时坐在台下,听着这样的一句句话传入耳朵,觉得每句都很贴切,很能说到心里去。虽然这篇文章的发表距今有已有八十余年了,但今天再看到这些话并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受用,有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了课上提到的那句话——“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作为后生之辈,对于先生们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更应该学会去珍惜。有时候一提到过去的一些东西,就会先想到用辩证思想、批判继承的观念去对待,似乎首先就有糟粕需要警惕和剔除。这种思想固然有许多道理,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凝聚了心血情感的经典,是不是更应该先放下辩证和警惕,而多用包容和珍视的态度,首先去认可和接纳呢?庆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先生,在前方引导我们。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也提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带走一两个问题,即使离开了单纯做学问的环境,也能因为问题的牵引而继续保持追求学问和思考的热心。二是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平时谈的多是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胡适先生在这里说要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以后吃饭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非能得“性之所近”,那么做工作就像做苦力,所以如果能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生活不 枯燥,精神不烦闷。听到这点就感觉很是贴心,胡适先生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在里面的。第三点建议他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在悲观失望的时候,越要树立信心,就像是这篇文章最后说的,“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听到这几点建议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长者在对晚辈的叮咛嘱咐一样,每一点都觉得很贴近,感觉是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给青年人忠告,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胡适在这里不仅想讲工作学习的方法和道理,更要告诉青年人学会更好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感觉很贴近。
4.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X 篇四
放假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全书的能量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精读。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简要列举,日后有体会再续。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胡适 书中有好几篇文章用来阐述人生的意义,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上周看《奇葩大会》中有个小姑娘,也是米未的员工,分享了其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当年她看了很多心理医生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当她问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时,教授笑了一下,缓缓答道:“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内心的淤积终于有了出路。教授的人生观和胡适先生如出一辙,就像余华在小说《活着》里面写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是的,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段话事胡适先生书中提到的当年中国科学社的社歌的歌词。用以诠释工程师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在阐述科学的方法时,更是极为精辟: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 看到这句话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里面提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的方法论吗?而先生在一百年前已点的如此到位。除了人生观,先生关于读书的态度也让人受益匪浅。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提出既要“精”,又要“博”,两者缺一不可。
5.读鲁迅先生文章感受人生历程 篇五
读书让我接触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别具一格、色彩鲜明、具有明显的进步思想,特别是读《〈呐喊〉自序》,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叙述,真实、共鸣,感我内心,文章从始到终贯穿一个“梦”,好梦──寂寞──呐喊,充分体现了时代浪潮中人生心中所想,向往的美好生活,谈一下读后感。
一、好梦—寂寞相辅相成,体现了人生内心转折
(1)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自己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革命的文艺作品,这是内心美好的萌芽。
(2)“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通过生活经历,看出思想发展过程。❶绍兴父亲患病: 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医的种子。
❷南京求学: 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选择学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
❸.仙台学医: 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
❹东京治文: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的镜头──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按照鲁迅当时的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动。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新的生命”的诞生的希望。结果,《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梦”又一次遭到破灭,使鲁迅感到寂寞痛苦。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痛苦的经验,促使他严格地解剖自己,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崐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
二、呐喊
在人生理想失败以后寂寞、•苦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
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 抉择学医,治病救人;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梦”,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
6.读胡适《人生有何意义》有感 篇六
原创: 唐猫
最近,我用了十九天的时间读完了胡适先生的《人生有何意义》,又用了一天零碎的时间将关键处重温做了整理,今夜趁记忆还算新鲜,将我读这本书的感悟记录一番。
读这本书,完全是盲目的,期初应该是微信阅读的软件为我推送了这本书,我便因着这本书的名字,将它放在了书架中,时间显示为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二日,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开始认真阅读,是在今年的八月三十一日。我起初读这本书,是想看看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对于人生意义这一哲学问题有何高明的见解,然而读过几篇文章后,我就发现这已远远超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一命题的范围,在这本书里,胡适先生以演讲、评论、讨论等多种方式,向当时的青年人传达了许多做学问的、做人的、生活的、思考的乃至救国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凝练出来,今时今日,依然有用。在这里,我就列举几处。
当然,首先来说“人生有何意义”,我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或多或少的在脑中闪现过,或者认真的思考过,我也不例外,当年那个十八岁的我一直在内心追问“活着有什么意义”,一层层抽丝剥茧的问下去,竟陷入了思想的漩涡不能自拔,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而这个问题,在文章开篇胡适就已给出答案,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当年那个追问自己的少年心态已经平和,但看了这个答案,实在犹如醍醐灌顶,权且将其中精彩之处摘抄在此:
“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解答完这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再来看看此书还有哪些绝妙之处。
有一处,胡适先生对沉浸在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有一番话:“在一个扰攘纷乱的时期里跟着人家乱跑乱喊,不能就算是尽了爱国的责任,此外还有更难更可贵的任务: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如今虽是和平年代,我们也未参与什么爱国运动,但若把这番话与如今青年人的丧文化结合起来,依然有用。如今有部分青年人,正值青春阳光,却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生活、学习、工作、理想,这些统统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更不在奋斗范围内,仅仅如行尸走肉般过着每一天。更有甚者,相较丧文化的青年,他们是带有一些情绪的,而且这情绪显得极其浓烈,他们看不惯这社会上的一切,现行的体制不好,政策制度不好,社会风气不好,伦理道德不好,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总之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不可救药的,()一切都是应该批判的然而他们忘记了审视自己,真正应该努力改进的,不正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个人吗?不该是“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吗?
书中对于已经毕业离开学校的青年人提出了能够继续保持求知欲和理想追求的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方法是“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第三个方法是“总得有一点信心”.我重点说一下第二个方法,鉴于我们很多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不是自己的专业所在,亦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在没有培养起对工作的兴趣之前,工作都是苦工,“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头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除此之外,胡适先生在这本书里还苦口婆心的教导青年人如何研究社会问题,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如何不受刻板印象、定式思维、社会成见的影响,如何透过层层光怪陆离的现象直直抓住问题的本质,如何用调查研究法、历史考据法、横向对比法去研究问题,如何不在宏观的抽象的研究问题,而是从细微处从个体出发,实实在在的做一些有益的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宗教、自由平等、民主政治、灵魂与不朽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启发性的讨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胡适先生以至于那些同胡适一样对于问题严肃深入研究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书中有关于“信心与反省”的问题,是当年在报刊中以评论的方式刊登的,这个问题前前后后胡适讨论了三遍,在报刊上连着刊登了三期,就为了与子固先生理论清楚,其做学问的钻研精神可见一斑。
最后,我想摘一段胡适先生在一九三二年六月,即日本占领东三省大半年之后,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他对毕业生们说的话:“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唐猫
2018年9月19日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X】推荐阅读: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11-03
读巴金先生《我的几个先生》有感10-04
有感于老舍先生的作品11-06
精选胡适的名言07-08
写给胡适的母亲颁奖词07-01
胡适给他学生的毕业赠言07-15
学习魏书生先生教育思想有感07-09
关于胡适论文08-31
近代史论文胡适07-13
胡适说做人与读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