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2024-08-09

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共8篇)

1.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篇一

城郊乡明德小学 张海艳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考试为目标。

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坚持一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风是一位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一年四季风的特征,理解了这些风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走下讲台,充当学生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老师。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华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2.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产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会想方设法解决,从中得到成功的快乐。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整节课上,教师与学生做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等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怀一颗好奇的求知心,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情境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直观演示,有时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积极教学氛围。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问: “你体会到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能够从书上找出来,是“温晴”的,接着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 “卧”字好在哪儿? 写水藻的绿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读一读,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各抒己见。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一堂语文课,如果充满激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也很高兴。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交流合作,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授课时以丰富的感情、合理的想象、生动的语言,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俗话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慰藉。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心灵中宝贵的阳光。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在熟知每个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学时,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做到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激情。

三、运用多种教法

用适当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学习、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就需要巧妙设计、机动灵活安排活动形式,提问有创意,激发学生灵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新事物怀着探究去认识。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同桌或前后桌组成小组,共同探讨,最终选一个代表来表明结果,人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提问,讨论,从中得到答案,会更容易理解一篇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使其增强自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考虑他们更容易接受哪种教学方法,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读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备课时一定充分运用教具与学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必要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实验、模拟或参观等活动。从生活中达到认知,这才是最好的方法。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胸有成竹每上一节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清楚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哪些,这包括字音、字词、句子、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写作方法、构段方式、文章结构,等等。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在课堂上,可以依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尽量采用学生们乐于参与的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四、加强自身修养

上好一节语文课,不仅需要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激情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你在给学生这碗水的时候,一定先要把自己这桶水装满,你这节课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效仿,有人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足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多读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学识渊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教师要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处处做学生表率,才会被学生认可,才会产生感染力。

3.如何上好小学语文作文课 篇三

关键词:写作兴趣创新能力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1、开启学生心门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結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转贴

4.浅议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四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变。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要改变的首先是教学方式。以前的语文课,总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唱独角戏,学生已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也无意中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5.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篇五

文课

怎样的一节课才算好课呢?我认为: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

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三、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四、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 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五、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有幸参加前不久在扬州举办的江苏省第六届“蓝天杯”小语会课观摩活动,感慨良多,如何教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现粗浅地谈谈。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与于老师坚持带领学生充分初读课文的做法相比较,当前教师基本上做得不到位。他们一般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也安排检查读课文环节,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都设计了指导朗读重点句段的环节。整个看下来,在一堂课中,学生读课文的遍数最多的不到3遍。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文,被叫学生读书效果一般,还有部分学生读破句子、读得不正确,以致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学生答非所问。教师本想避免学生花在读书方面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实则得不偿失。因为没有让学生充分读,读充分,使得教学活动跌跌撞撞,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须讲究。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趣味,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教师都重视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设计问题除了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层次和心理接受程度。设计一些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倡问题带有开放性,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教师课堂应避免提问次数过多,问题过碎,过于简单。如一位教师教《螳螂捕蝉》,为使学生得出吴王固执的特点,在学生读过课文第1节后,设置了以下问题:

1、“固执”怎么理解?从哪里可以看出?

2、“处死”怎么理解?

3、“死命令”怎么理解?不可更改的命令是什么?

4、大臣的劝告有理由吗?成功了吗?

5、由此可见,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之下,学生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回答,气氛开始热闹起来,但留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华而不实。《螳螂捕蝉》是六年级课文,六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的方法,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我来为这一部分内容设计课堂问题,就提一个问题: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问题反馈时,也能相机强化学生扣住关键词理解句意的意识,培养学生品词悟句的能力。

三、课时衔接须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般在第一课时里教学一部分内容。这里的一部分内容的定位要准确,不能失之偏颇。依笔者的教学实践,第一课时所要涉及课文的一部分一般选择第一段文本,学完后,便抛出一个与后面文章有关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预习,实实在在地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笔者也看到了另一个情况。再以《螳螂捕蝉》为例,教师在第一课时里就引导学生跳过课文的前几节内容,直接学习第9、11节,这两节分别写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及故事蕴含的意思。通过精读教学,学生都能明白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的道理。事实上,这已把这篇寓言故事所要阐述的深刻道理揭示出来了,也就是已经突破了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既然这样,那还要第二课时干什么呢?

四、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 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就难求第二课时的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虚心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搞清楚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上出与第二课时同样精彩纷呈的课来。

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

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何教好小学高年

级语文第一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听后有感

溧城中心小学 萧萧秋月 今天,我有幸听宋月华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收获很大。宋老师年纪轻轻,敢于挑战,课堂效果有声有色,使我想了很多——

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乏味了些。第二课呢,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教好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结合宋老师教学的实际,现粗浅地谈谈。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书不读熟不开讲”宋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宋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挑战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二、随文识字,随文解词

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时,进行随文识字解词,识解的字词必须是学生不会不解的。真正做到解惑的效果。

宋老师在课堂上的识字解词教学非常扎实有效,解词方式不拘一格,难解词语采用选择词义;难写字,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记形,如“虐”学生自用拆字法,“虎”字头下张开爪子,爪牙向外才能更好抓住猎物,所以雪子底朝外,多有创意的识字法!

遇到新词,学生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课文三四节中有许多生涩词语,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填空练习:()的原野()的山峰()的蓝天()的青山()的原地„„灵活运用式的练习后,再让学生去发现所填词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三四小节的意思:青海高原环境恶劣。

而易解词语忽略不提,真正做到解学生不解词语!

三、整体回归,理清脉络,感知内容。明白课文写什么?

逐节的检读课文中,词语解惑了,节意感知了。那么对于整体回归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也是迎刃而解。学生的对课文的脉络梳理水到渠成,所以宋老师课堂上的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也是顺畅而下。

四、课时衔接须明确。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宋老师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完后,便抛出一个与后面文章有关的中心问题,激发了学生课后预习,实实在在地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五、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6.如何上好小学英语课 篇六

柏井中心小学 王晓飞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在英语教学这块虽然时间还不长,倒也有了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乙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甲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而也广,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从中段考试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水平相当,乙班的差生面相对较大。所以在中段考后的时间里,我把力量主要集中在两班的差生辅导上,特别是乙班,以缩短差距。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7.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 篇七

一、体育课要新颖、独特,增加吸引力

每节体育课都要有不同的小游戏。比如“摸石过河”“推轮胎”都是集体项目,众人齐心协力完成,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又比如在学习障碍接力时,我把教学内容故事化,改编成《小八路送情报》,将各个障碍改编成绕过“敌人的岗哨”、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新颖感、兴奋感,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情绪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使学生在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动作。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 采用“游戏式”体育教学。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比如在教低年级的《立定跳远》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立定跳远,而是告诉他们这节课我们玩游戏《猜拳跳步》,但游戏规则必须是跳的同学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学生一听到玩游戏,就立刻情绪高涨,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分组练习时也乐而不疲,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式教学,常变常新,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 安排体育游戏要有目的性。

个别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游戏漫无目的,不知道游戏的教育功能,只会让学生瞎玩。比如低年级学生常玩的“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游戏一开始,老鹰还没怎么捉,小鸡就很容易的跑散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要让学生体验团结合作的意义。小鸡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抗老鹰的利爪。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3. 合理的语言激励是手段。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是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的,要避免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这样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用“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某某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会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4. 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比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他一下就跑,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此种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会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特征,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8.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作文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写作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虽然摒弃了古人把写作完全“神化”的思想,但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从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地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很多小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写作文。每当我们布置一道作文题目让他们去完成,他们不是面对作文簿发呆,就是写几句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的句子,根本没有一点“文采”。在跟他们做交流时间,他们回答就是:不知道怎么写。

都说,没有真正愚蠢的学生,只有不够聪明的老师。面对那些不会写作文,或者害怕写作文的学生,我一直在反思:到底如何才能让学生们都能学会写作文?如何让他们都成为作文高手?

通过与同行共同探索,我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搜集作文素材的习惯。大家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就不会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那么素材在哪里呢?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其实,作文素材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时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如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健康活泼的班队活动、庄重严肃的升旗活动、气氛热烈的联欢活动等等,每次活动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甚至是梦到的,都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素材。比如我们听到一个很有趣传说(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传说(故事)简单的记录下来,然后稍加整理,就会成为我们自己搜集整理的一篇好的文学习作了。

光知道素材的来源还不行,还要知道如何把素材记录下来,如何分类整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学生平时要养成一个随身携带笔记本与笔的习惯,遇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要立即记录下来,然后分类整理,比如把奇人奇事记录在一起,把风景传说记录在一起等等,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这样写作时可以随手拈来,得心应手。

有了写作素材,接着就是如何利用这些素材,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们作文的方法。

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

毋庸置疑,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千秋,本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收效很好。简单说来,我的方法就是这三个关键词--凤头、猪肚、豹尾。所谓凤头,就是要求有个好的开头。作为作为的首段,我要求学生在这段里,必须用最简短的语言点题。好的开头,下面行文就会变得顺畅。开头要做到三点:1.扣题,就是把题目中重点的字或词,写进第一段中。2.定位,一方面,主要是指确定写作范围,即确定本文要写哪方面的内容。一般使用概要的总述写法。另一方面,也指完成情感定位,即对所写人或事,是喜是恶?是褒是贬?表明自己的观点。3.引下文,即为什么这样说?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最好是在段尾,用一句含而不露的话语,自然地引出下文。

接下去就是围绕我们的题目组织材料,这部分可以多写。当然,所写的内容一定要为主题服务。这就是所谓的“猪肚”部分。这部分我给总结的三个关键词是“承头”“顺写”“详重点”。就是承接开头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予以描写。

“豹尾”则是要求作文的结尾一定要简短有力,做到简短、首尾呼应。这部分的关键词有两个,即“照应开头”“写出感想”。所谓的照应开头,就是联系、呼应开头部分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写所感,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或者感悟(写出其中之一即可)。这样,一篇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作文就大功告成了。

上一篇:创建周恩来班汇报总结下一篇:兴旺煤矿机电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