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言警句集(精选4篇)
1.书法名言警句集 篇一
关于书法的名言警句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8、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9、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20、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21、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22、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23、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2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25、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26、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27、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28、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29、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30、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31、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32、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33、认真写字快乐无穷,用心做事精彩一生。
2.书法名言警句 篇二
2) 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3)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4)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清.梁献《学书论》
5) 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唐.孙过庭《书谱》
6) 惟书法无古无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上也。作书作画,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清.钱泳《书学》
7) 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8)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唐.虞世南《笔髓论》
9)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10) 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1) 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明.项穆《书法雅言》
12) 古之人不虚老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北宋.欧阳修《试笔》
13) 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将告之;理与道通,必然灵应;有志小学,可不勉欤!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唐.张怀灌《书议》
14) 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之面目。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15) 运笔柔则无芒角,执手宽则多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行慢,拘则乏势,放或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书病如此其众,惟积学渐成者,当求摆脱入究竟三味,此宜有墨池笔冢,终身于是。然书法须得天然,至功力亦不可弃。宋.董炯《广川书跋》
16) 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西晋.卫恒《四体书势》
17) 草书真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势未尽。唐.张谚远《法书要录》
18) 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齐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19)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有关书法名言警句 篇三
2) 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述于飞白,潇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也。
3) 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4)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宋.姜夔《续书谱》
5) 十一.精研流派广采众长
6) 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7) 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随为北派也。
8) 南派为钟繇,卫灌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获等以至欧阳询,储遂良。
9)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紧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延,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清.阮元《南北书派论》
10) 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贴,唐碑也,所得以贴为多。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1)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清.刘熙载《艺概》
12)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迟,故形刻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3) 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14)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尚态。清.梁献《学书论》
15) 真书入碑板之最先者,在南则有晋宋之小大二爨,在北则有寇谦之华岳,嵩高二通,然皆杂有分书体格。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16) 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清.梁献《评书贴》
17) 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8) 米书不可学者过于纵,蔡书不可学者过于拘。清.钱永《书学》
19) 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娇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馀,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逸,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清.梁献《评书贴》
4.书法内容名言警句 篇四
2)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4)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5)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6)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7)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8)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9)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10)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11)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12)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13)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14)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5)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16)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17)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8)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19)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