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环境包括(精选8篇)
1.学校德育环境包括 篇一
网络对职业学校德育环境的影响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密不可分的,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充分了解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就必须分析这一环境影响下的学生特点,还要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总结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和策略。
由于网络的出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中没有的生存空间,同时拓展了人们的现实生存空间。青少年学生总是向往超越学校、家庭、社会的所有限制,试图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而互联网的出现恰恰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需求,受到了普遍欢迎。当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自由空间时,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突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冲突,作为学校就必须做到教育培养人才要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在了解现实德育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充分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使得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网络影响下的社会德育环境
所谓德育环境,就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德育观念,以及其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一切内部与外部因素的总和。
职业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职校学生成长成才、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职业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而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环境,往往是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迅速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渠道和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九零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别真伪善恶,以至于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其价值观和责任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经济活动也或多或少的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效益,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滋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大量信息数据也通过网络对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渗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辨别能力差、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导致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影响。从近年来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由于网络经济活动相应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其中也包括一些青少年学生。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的新课题,很多家庭的认识不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成员,而家长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及性格发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作为家长,面对互联网却又持有恐惧态度,严厉打击学生,坚决不让学生去接触网络,这恰恰促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更加加剧了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力和神秘感。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家庭网络德育环境的弱化。
二、网络影响下的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环境的变的复杂化,学校过多地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忽视了德育工作。传统的德育工作是把学生封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讲道德、说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单调枯燥,没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在传统的德育环境中,教育者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控制校园文化、人际关系,而在网络的影响下,职业学校的德育环境变得更加严峻,教育者几乎所控制不了学生的网上活动,包括网上交际、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如何积极应对网络给各学校带来的考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2.学校德育环境包括 篇二
关键词:网络,学校,德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时代的大潮已经来临, 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和带动之下, 网络也走入了校园, 走进了课堂, 走进了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并且基于网络而产生的微博、微信等新型的沟通交流方式和信息传播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学生们热衷追随的潮流。因此,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网络环境对当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转变, 由此而产生的影响力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冲击在给学生带来更加新鲜刺激的信息交流体验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德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定性的关键时期, 因此, 学校一直都很注重德育工作的落实。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影响, 当代的青少年已经与以往发生了很大转变, 因此, 德育工作面临的不仅仅是网络环境带来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下青少年的新变化。
因此, 本文就针对这个现实问题, 分析目前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因素, 并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网络环境的积极影响
不可否认,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对于青少年来说, 网络的不断发展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新鲜之处。
1.1 开阔眼界
基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青少年们可以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全面的获取各种新鲜资讯, 涉猎各种书籍, 领略不同地域的优美风光, 这种更加广阔的求知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就能够轻松的实现。并且,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较, 网络环境下各种知识的获取往往伴随着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 这种相对来说更加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情操的陶冶, 感受德育教育的内涵, 引发他们的共鸣。
1.2 增进交往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QQ、MSN、微信、微博等沟通交流方式目前受到了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欢迎。他们可以通过在线聊天、互发邮件等形式进行交往, 并且给予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他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隐瞒自己的性别、年龄、地域等真实信息, 使他们能够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 畅所欲言, 宣泄压力, 广交朋友, 以此来获得他们在日常的真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情感交流。因此青少年们通过网络交流扩大了交际范围, 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他们学会更好的与人交往。
1.3 放松身心
网络环境之下, 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 往往能够通过互联网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各种网络资源的传递共享, 使他们能够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娱乐资源, 音乐的陶冶, 电影的观看, 网络购物的新奇体验, 还有刺激的电子游戏带来的视觉冲击, 都能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身心, 获得心理成就感, 提高了自信心, 使他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放下包袱, 带着更加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2 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新鲜、便捷, 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少年在德育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值得我们加以反思。
2.1 法律观念淡薄
目前, 网络环境鱼龙混杂, 言论相对较为自由, 有关这个方面的法律系统相对来说还不太完善, 因此, 目前的一些网络行为主要依据的是网路操作者和使用者自身的道德和情感约束, 但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前提下, 这种来自于自身的约束力度是有限的, 面对一些物质或精神诱惑时往往土崩瓦解, 造成一定的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 在自制力和约束力还没有那么强的年龄阶段, 自私偷看邮件、盗用他们账号、网络恐吓等行为时有发生, 他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2.2 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程度上的便捷、高效。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往往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听取网络课程, 甚至是找到课后练习题的答案、清晰的解题思路, 这比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答案要更加快捷。长此以往, 他们往往形成思维定势, 遇到不会的或者有困难的问题习惯于通过网络搜索答案, 滋长了不不劳而获的心理, 使他们过度的依赖信息的简单获取而忽视了实际的操作实践。另外, “电脑单向度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多层次逆向思维能力和随机思维能力”, [1]过度接受别人的思路, 扼杀了创造力, 妨碍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2.3 妨碍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熟定性阶段。网络世界的一些虚幻因素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不良诱导。一些电子游戏世界中打打杀杀, 充斥着暴力血腥的场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青少年内心的善良美好, 消灭他们的意志, 是他们变得更加消极。“网络的虚拟性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感情”, [2]一些性格孤僻的青少年更加依赖于网络世界中的朋友, 反而忽视了现实世界里身边的真实朋友, 性格变得更加孤僻, 沉溺不可自拔。另外, 网络上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极容易使学生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 产生一些诸如仇富的恶心心理,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3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关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也逐渐增大。网络环境在给他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娱乐方式, 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法律意识淡薄、思维方式死板等恶性后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青少年往往是独生子女, 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大, 出现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多, 在价值观还没有定性的时期, 面对网络环境中的诸多诱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 误入歧途。因此, 在这种大背景下, 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然, 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并定与以往的传统教育发生较大的转变, 存着诸多不同。学校方面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以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 笔者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
在互联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 提高自己对网络的认识, 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多留意互联网络, 通过微博、社交网站等形式获取更多的新鲜资讯, 了解学生们所关注的焦点事件, 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努力使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分寸, 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他们建立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3.2 改变德育方式
传统的德育教学工作往往是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哪方面的问题就要进行及时的扼杀, 不留下任何喘息之机。然而,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有着较强的自主观念, 个性较强, 目标明确, 如果还是采取以往坚决抵制、扼杀的德育方法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 教师要注意转变观念, 变“堵”为“导”,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给与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 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困惑上的积极疏导, 帮助他们打开心结, 用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问题。
3.3 丰富德育方式
针对目前学生们对网络的热衷程度, 学校可以丰富德育形式, 改变过去那种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方法, 通过互联网络丰富德育方式.学校可以请相关的技术人员设立专门的校园网络, 其中设置众多模块, 把青少年感兴趣的新鲜话题或者新闻人物引入其中, 并及时进行更新, 设置专门的评论板块, 针对最近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评论, 用正确的、健康的观点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引导, 帮助他们否定错误观念, 建立正确的观念.另外, 学校也可以设置网络心理资讯室, 对那些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帮助, 这种网络心理咨询室更容易做到对学生私密信息的保护, 使他们能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敞开心扉, 宣泄情感。
3.4 加强社会实践
网络世界当然有诸多益处, 但毕竟是相对虚幻的世界, 因此, 学校要引导学生正如认识网络, 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走出课堂, 走出网络, 走入到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中来, 通过类似青少年志愿者、文明天使等活动的开展, 学生们往往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建立十足的自信心,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中的种种温暖, 激发正能量, 帮助他人, 奉献爱心, 从而更加积极阳光地面对学习, 面对生活。
3.5 与家长联合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 更是家长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 家长要尽力为学生打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另外, 家长们也应该放下身架, 走入孩子心中, 了解他们的所知、所想, 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与他们交朋友, 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避免误入歧途。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需要学校以及家长相互联合, 通过科学、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建立积极阳关的心态, 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 丰富德育手段,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德慧.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 2004 (14) :134.
3.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98-02
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已经颠覆和重构了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拓展了新路径,也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技术确实给学校德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高校必须对德育从内容到观念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一、网络环境的特征
网络环境有如下特征:(1)虚拟化。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主体虚拟,比如姓名、年龄、甚至性别等都可以被隐匿,甚至随意更改。二是空间虚拟。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社会交往中地域的限制,使得异域空间的人们瞬间实现互联互通,延伸了人类社会交往的范畴和空间。三是主题虚拟。网络技术赋予网民虚拟的能力和权力,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可以虚拟背景、虚拟主题、虚拟生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环境的虚拟空间并不是与现实社会绝对对立的存在,只有相对虚拟的价值。(2)开放性。为了实现不同地域网络的链接,网络信息传输采用世界通用TCP/IP结构和协议。标准化的通信协议为世界范围的网络连接与覆盖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并能够依靠事前约定的通信规则成为全球即时有效沟通的网络语言。符号化的网络语言能够超越时空限制而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地球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不同程度地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将会以即时输送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社会实践借助于网络走向开放。另外,网络技术的分布式结构冲击了权威部门信息中枢的地位,从而赋予独立的社会个体或组织利用网络环境在全球范围传输信息或议题设置。(3)智能化即信息智能化。一方面,任何社会实践,特别是机器工业时代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以网络信息作为必要的支撑,否则许多社会实践将无法实施。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将不再以体力和资源为主要凭借,更多的是支出智力和依托信息智能。与物质生产相比,知识生产位阶、层次更高,即具有信息性、创造性、扩散性和累积性。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走向智能化的基本标识,既能够为人类迅捷地占有充足的信息进行思想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又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整体创新与进步。
二、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网络科技进步、网络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丰富了学校德育资源,使教学呈现方式从二维走向三维,从现实转向虚拟,从静态转为动态,拓宽了德育渠道;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也可以作为信源与别人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德育的封闭性,借助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全球性、互动式的立体教育空间;互联网络的充分利用可以几何级地提高学生接触、理解、接受德育的效率;网络语言形象化、风格化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了师生交流的民主化、平等性、互动性,既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教师真实性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二)德育环境复杂性。(1)黄色信息泛滥。网络发布、传播淫秽信息的犯罪成本低、辐射范围广、隐蔽性极强,而且清除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难度很大。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借助于手机终端传播和蔓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重要时期的在校学生极易受到诱惑,并沉溺于其中。(2)黑色信息入侵。话语权的掌控,不仅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而且需要一套完整而“精密的操纵系统”。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精密的操纵系统进行文化渗透、思想入侵提供了技术支撑,结果以网络为载体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大举入侵。(3)制造人格障碍。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形象化等特点容易造成在校学生淹滞于自我构建的虚幻世界之中,造成心理错位和认知混乱。在校学生的“时间感、空间感、自我认同感和对现实的知觉在网络世界里逐渐淡化时,就会产生个体的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互动的不适应现象,以及网络人格的畸变”[1]。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决定了信息的传递与扩散可以超越国界,而且传播的信息庞杂而多元,从而加剧了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冲突。网络信源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普遍化,传播内容的庞杂化,传播方式的随性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都会给在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难以衡量的冲击,这种冲击极易动摇前期社会化过程中积淀到心理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必然带来价值理念的多元建构,学校德育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任何社会都有其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否则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必将面临着被颠覆和瓦解的风险[2]。
(四)道德践履匮乏化。“现代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广泛应用,在改变人们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3]。网络科技赋予社会交往以全新的内涵——人与人的现实交往转换为符号与符号的即时互动,致使畅游网络世界的个人因缺乏现实世界的约束而恣意宣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时期,具有很强的尝试欲望和好奇心理,且缺乏社会经验,自我约束能力和保护意识欠缺。在好奇心和尝试欲的驱动下,学生借助于网络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意事情而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帝王”、“大侠”等虚拟人物而无需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想象的理想自我。这种极度彰显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既有价值理念和责任意识,并导致道德失范行为。
三、学校德育构架的創新
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当学校德育面临网络文化冲击时,必须对德育进行调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学校德育架构。
(一)学校德育原则的调整。传统学校德育普遍采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轻伦理情感培育的教育路径,具体表现为德性教育模式的课程化、教育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式的灌输化。这种学校德育体系无法使德性知识与生活世界特别是情感体验相融合,很难唤起学生的德性动机与热情,也很难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情感体验是个体德性培育的重要媒介,其为个体德性建构提供动力支持与评判标准。而情感体验最具效力的则是同情,同情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共同的判断和适度行为,而且有助社会价值的塑造、引导与整合。因此,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同情原则。
(二)学校德育观念的更新。德育观念更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改变过去将学生视为被动受众的观念。传统学校德育教学是单向填鸭式的灌输,存在知识主义、形式主义的弊端。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学校德育应该改变学生的从属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和资源,强化德育的民主、开放氛围,使学生成为德育的参与者与主人,从而扭转德育的被动局面。(2)改变过去防范型德育观念。防范型德育就是为学生的道德建一道围墙,使学生的道德按着预定的轨道发展,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略网络的开放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应该改变传统的防范型学校德育观念,充分发挥传统学校德育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塑造功能,以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校德育话语方式的转变。网络话语因其衍生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话语的藩篱而呈现出与书写话语体系的异质性,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因为所处身体缺席的虚拟空间而发生急剧变迁,具有了主体虚拟性、结构多样性、形式简洁性、表达诙谐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感性、活泼的话语体系,易于被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所接受、使用和传播。因此,学校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借鉴网络话语风格,将传统学校德育严肃、规范的话语体系转换为易于受众接受的网络话语体系,将高度抽象、概括的德育原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德育更形象、生动,从而激起学校德育主客体交流的积极性。
(四)学校德育内容构建。首先,学校德育应该培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借助于理性判断、独立考量筛选、鉴别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抵御无良信息的诱惑,从而选择符合自己道德发展需要的资源。其次,学校德育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道德素质决定着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在校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必要的认知,盲目崇拜数码精英、肆意传播网络谣言,对于互联网络的健康发展将是有害的。因此,必须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防患于未然,从而使得学生道德素养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提高。最后,构建与网络生活密切相关的个性化德育内容,使得学校德育内容既能够凸显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教育性、思想性。
(五)学校德育方式重构。传统学校德育重视集体教育,偏重于灌输,是一种被动式单向教育方式。以集体影响个体、单向被动灌输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不容忽视地是传统学校德育方式无视学生德育实践的主体地位,致使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难以被学生内化。因此学校德育除了注重因材施教、主体意识培养外,还应注重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借助持续双向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所以,学校德育方式应该由集体式、灌输式、堵截式向情境体验、互动参与、慎思反省和伙伴襄助等转换。
参考文献:
〔1〕吴训慈.浅析大学生网络人格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231.
〔2〕李伟,平章起.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107-108.
4.财务管理的环境包括哪些商业环境 篇四
宏观理财环境
宏观理财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1)法律环境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应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应当遵守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证券交易法、经济合同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税法等。
(2)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与企业的理财活动密切相关。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金融市场上有许多资金筹集的方式,并且比较灵活。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企业有了剩余资金,也可以灵活地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并且在金融市场上,企业可以实现长短期资金的转化。金融市场为企业理财提供有效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市场的行市反映投资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评价。
他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经济环境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客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
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企业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需要大规模地筹集资金,需要财务人员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筹措并分配足够的资金,用以调整生产经营。经济体制是指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而制定并执行决策的各种机制。
(4)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如满足就业、增加职工福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创新意识等。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投资方向,对企业理财目标有重大影响。
【2】财务管理的一般环境是什么
这里的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管理一般环境
1、政治环境
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资金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安定程度、政府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及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等;
2、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国家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把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组织法规;(2)税收法规;(3)财务法规等,这些法规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状况。(2)政府的经济政策。(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金融市场。(5)产品市场。(6)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习俗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教育程度以及人们对经济、财务的传统看法等。[1]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世界观、习俗,以及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道德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价值观念和劳动态度等。
5、市场环境 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各种市场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及其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6、科技环境 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产生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革新
7、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是指社会上人们逐渐形成或自觉遵守的观念、信念、道德规范等。
【3】财务管理环境有几方面构成
1、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决定了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成本的高低。除此而外,债权人还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有直接影响。他们通过与企业签定具有保护性条款的契约的方式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以促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还可取得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中金融市场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2、供应商和顾客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顾客则是吸收本企业产出的主体。良好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源泉,其对企业降低成本、赢得竞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同类型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所导致的成本、利润、存货、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等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供应商和顾客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及战略财务管理等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环境因素。20世纪90以来,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则是企业管理主动营造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典型例证。一般地说,产品市场、通货膨胀及经济周期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得以体现。
3、政府
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直接限定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二是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取得税收收入。一般认为,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与投资者、供应商、顾客等一样,其对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足额征收企业应交的税金,满足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自身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企业具体财务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4、职工
5.学校管理包括内容与分类 篇五
A-01教职工名册(两基册七)
A-02教师综合信息登记表
A-03教师学历 资格 职称证件
A-04岗位结构及目标责任
A-05教师德能勤绩考核表
A-06教师考核登记 公示
A-07教师教学业务考核统计表
A-08继续教育计划 总结 活动
A-09继续教育活动记录 校本培训
A-10师德教育计划 总结
A-11师德学习记录 学习心得
A-12师德先进材料 考评表
A-13纪律制度 考勤表 请假条
A-14教师职称评审材料
A-15教师职称批复文件 A-16教师获奖荣誉证书
二、学生管理
B-01学生管理制度
B-02招生文件
B-03入学通知书回收
B-04六年级名册(编班表)
B-05在校生花名册(两基册三)
B-06在校生
注册表
B-07在校生
座位表
B-08入学统计报表
B-09变动生调查表
B-10变动生材料 证明
B-11学生变动登记册(两基册四)
B-12辍学学生报告表
B-13学生学籍登记册
B-14学生学籍登记卡
B-15毕业生名册
B-16毕业证存根
B-17毕业 中考成绩
B-18 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表
B-19学生考勤记录表
B-20学生评价表
B-21学生获奖及荣誉
B-22学生干部及培养
B-23德育活动及品行成绩
B-24段期考考试成绩
B-25学业活动及成绩
B-26体育活动及成绩
B-27术科活动及成绩
B-28德、智、体成绩统计表
三、教育教学管理
C-01教导处计划
C-02教导处总结
C-03班级计划
C-04班级总结
C-05主题班会教案
C-06典礼表彰材料
C-07专项工作措施
C-08段期质量分析
C-9中考方案
总结
C-10课程 任课 作息 校历
C-11教学环节要求
C-12每周工作安排
C-13教育教学工作检查表
C-14实验教学工作检查表
C-15质量监控记录表
C-16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C-17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C-18考试工作安排
C-19教师教学成绩统计
C-20教师教学质量分析
C-21教研计划 方案 总结
C-22教研活动记录
C-23学习小组培养活动
C-24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C-25科研课题材料
C-26教师教学业务考评登记表
C-27主题教育(德 政 安 法 心)
C-28校园文艺活动
C-29家长会家长学校
C-30班主任家访记录
6.学校德育环境包括 篇六
★【西工大附中】
学校简介: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是陕西省重点中学,学校创建于1971年,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占地34000多平方米。校址:友谊西路127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63分 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80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20个班;1000名学生
★【高新一中】
学校简介: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创建于1995年,占地5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前身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是高新区几家企业投资兴办的一所民办完全中学。
校址:校本部:高新路62号一分校 唐南校区:博文路与科创路十字二分校
糜家桥校区:高新路糜家桥校区内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学区外276分、学区内246分 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80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35个班;1900名学生
★【铁一中】
学校简介:创建于1929年,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均约5万平方米。校址:友谊东路120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63.5分 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80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30个班;1500名学生
★【交大附中】
学校简介:交大附中是西安一类重点中学,素有五大名校之一的美誉。校址:兴庆南路135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65分 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80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22个班;1200名学生
★【陕师大附中】
学校简介:
始建于1910年,历史悠久.校园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11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现有50个教学班,2611名学生。校址:翠华南路115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77分 师大特色:免费生。(往年师大招收200名免费生,由奥数点考试选拔进入)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80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14个班;770名学生
★【长安一中】
学校简介:2000年学校联合长安区内一民办企业——长安水利建筑工程公司联合办学。校址:长安区韦曲双竹村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分 2013招生计划:12个班,共600人 招生范围:不受地域限制 学费:16000/3年 报名方式:现场报名
★【西安爱知】
学校简介:爱知初级中学创办于1994年,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初级中学,目前在校师生3400多人,54个教学班。校址:西七路293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50.5分 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80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22个班;1200名学生
二、社会上公认的二类中学: ★【行知中学(83中)】
学校简介:1957年,交通大学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筹建了附属中学,这就是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的前身 校址:西安的爱学路与复聪路交汇口向东150米。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65分
入学方式: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4200元/学期 2013年招收10个班;600名学生
★【西安市85中】 学校简介: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是市教育局直属的省市两级重点中学。其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西安工农速成中学、陕西师大二附中,1972年改为现名
校址:翠华路254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65分 入学方式:
⑴ 奥数班考试:参加奥数班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12月24日——来年2月份)
⑵ 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西安市教育局规定的民办初中统一小升初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15000元/3年 2013年招收8个班;400名学生
★ 【曲江一中】
学校简介:曲江一中是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兴办的一所公办性质的完全中学,由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校址:西安市曲江路396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60分
入学方式:学区内学生可免费入学,区外学生526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下载电子表格报名、直接到学校报名 成绩分配:文化课成绩120分+素质报告册成绩180分=300分 学费:6000/每学期 2013年招收10个班;530名学生
★【西电附中】
学校简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是省、市两级标准化中学,学校始建于1979年,隶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拥有两个校区,在校学生4千余人。
校址:西安市电子城科技路39号
学校性质:民办 2013年分数线:237.8分
7.学校德育环境包括 篇七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职校德育,模式创新
自媒体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体验空间, 拓展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空间。 自媒体网络的出现迎合了学生的需求, 一直广受欢迎。 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必须先人一步, 在充分分析当前德育环境的基础上, 优化德育发展环境, 对未来德育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使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现状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 职业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德育环境、内容都发生较大变化。
(一) 自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现状。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多元价值观往往被忽视, 使现有德育理念受到影响。 学校现有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新形势, 对学生的约束效果甚微。 很多学校教育者认为自媒体是 “灾难”, 试图阻止学生接触。 但一味阻止反而使学生产生某些逆反心态, 从而影响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实际上, 自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 既要看到它给德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又要看到它给德育工作提供的机遇。
(二) 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品德素养现状。
1.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
第一, 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社会进步的同时, 高科技犯罪导致的犯罪率不断上升, 而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负面作用。 作为职业学校学生, 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常常浏览不健康信息, 发布不健康的言论, 一定程度表明职校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认识模糊, 需要我们对他们加强法制建设和德育教育。
第二, 学生缺失道德责任感。 自媒体具有平等开放和自由发挥的优势, 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活跃, 渴望与成年人平等交流, 希望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过多的意愿导致他们道德责任感缺失。
第三,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 易于使用且难以控制, 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而言, 网络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对自媒体的不当使用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三) 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些职业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技能发展, 对道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没有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导致一些学校重视教学研究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德育内容过于陈旧
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道德行为规范变为行为准则, 学校道德教育要将抽象的道德变得具有实用性, 便于操作和执行。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德育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道德教育与学生人生发展状态处于分离状态。
3.德育方法过于简单
(1) 传统德育方法
目前, 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方法仍然是以灌输为主, 是一种忽视教育主题的教育模式,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现状, 学生不遵守道德规范不是出于自身道德践行的需要, 而是由于外部压力。
(2) 单一的德育路径
德育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除了每周五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外, 双休日回到家庭后, 还会受到社会影响, 如果学生回到社会受到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那么他们接受的教学效果便抵消为零。 揭示了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 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学校不断拓展德育途径, 提高德育效率。
4.德育质量需要改善
自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教育媒体, 它的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手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构建一支教育工作强、网络技术熟练、网络文化透悉的教师队伍, 对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
二、自媒体视域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析
(一) 改革德育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体系。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工作体系, 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应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把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机结合, 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规范学生的行为,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升。 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将德育全面渗透到每一部分, 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素养。
2.老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树立模范老师的典型形象, 以典型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 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 更新德育理念。
网络的开放特点, 使好奇心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无法抵抗诱惑。 此外, 职业学校的学生认知水平、是非辨别力相对较低, 对事物发展的看法不成熟, 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传统德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 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们要更尊重学生, 同时为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形成正确的道德辨析能力, 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日常工作中, 学校应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对学生道德素养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三) 改革德育方法, 提升德育效率。
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必须依靠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面对媒体文化的创新、开放、交互性, 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德育教育发展形势, 必要的改善成为必须。实际教育发展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不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实现德育的现代化, 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 实现学校内部和外部教育资源整合。 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 增强德育的效果。 学生可以使用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素养, 主动学习, 提高自身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质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学校的 “ 藩篱” 不可能阻止媒介的渗透。 在这个网络化的社会里, 学校应积极迎接挑战, 更新德育观念, 加快自媒体道德教育, 调整德育内容, 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 创新德育模式, 构建德育新框架。 只有学校德育符合学生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 才能收到理想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
[2]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123.
[3]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1 (2) .
8.新课改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思考 篇八
【关键词】德育 教育 方法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等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更多的困难:来自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矛盾;来自家庭的,对子女未来目标的相对单一性和子女健全人格培养之间的矛盾;来自学校的,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
一、更新德育观念,引领和谐德育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明确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与新课改一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反思当前教育现实,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信手可拈,否认学生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新观念,在全面准确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基础上开展德育活动,理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指向与追求。
二、创设德育环境,建设和谐校园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依靠严密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而实现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文化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即生活硬件与软件的建设。硬件设施要求生活化,如校园内报栏、黑板等摆放的位子尽量做到让小学生平视可见;教室的布置要温馨、和谐亲切,要有一种家的感觉……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德育功能。要让校园成为一首诗,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发挥德育功能。
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要讲究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与宽容。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心灵,促使个性健康发展。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应该主动寻求校园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如升降国旗的制度建设、学生在课堂中选择性的学习以及课间活动的生活体验等。德育走上了生活化,学生才会身心愉悦,自觉认可、悦纳学校教育,我们实施的教育也便有了生命力。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实施德育应该成为现代学校德育努力探索的方向。
三、开展多彩活动,让德育生活化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首先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教师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质疑,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学校可以通过 “感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精神关怀;通过开展艺术节等活动,让他们展示风采,获得自信;利用假期开展的角色体验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懂得回报……德育要走进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生活方式作出具体指导,才能在爱的氛围中感受爱,学会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再次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也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教师首先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
四、家庭社会结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学校德育环境包括】推荐阅读:
拓宽学校德育11-05
学校德育亮点工作07-11
学校德育档案目录10-18
学校德育工作要点09-03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10-03
实验学校德育达标学校综合评估整改方案10-25
学校德育经验交流材料07-19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经典07-23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制度08-13
高中学校德育工作方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