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案

2024-06-27

历史与社会教案(共8篇)

1.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避免革命的改革。

1.背景(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时间:1861年;领导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统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农民在获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只有使用权),仍归“村社管理”。

5.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说明改革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6.影响(作用)(1)积极: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局限性:没有改变沙俄的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俄国改革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本国重要转折点。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二、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3.时间:1861—1865年;领导人物:林肯。4.内战爆发标志:1861年南方发生叛乱挑起内战。

5.经过:内战初期北方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调动人民积极性;扭转了战局。6.结果:北方胜利。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影响:(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国家统一;(3)为美国后来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8.林肯:(1)主要贡献: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2)评价:是美国历杰出的政治家,领导北方人民赢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美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总统之一。(3)学习品质:①个人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为国家利益社会发展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9.有人认为废除黑人奴隶制后美国黑人从此得到彻底解放,你怎么看?答:这个观点不正确,因为黑人奴隶只获得人身自由并没有民主权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10.北方胜利的原因:(1)北方实力远胜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战,具有正义性。(3)采取有效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得到民众支持。(4)而南方叛乱,分裂国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是指:美国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矛盾。(2)林肯当选总统后,首要完成

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是通过美国内战解决的。方法:武力(军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外患: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主力:中下级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结果:幕府统治被。3.明治维新(1868年)(1)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买卖;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皇军);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发展近代教育。——是最有远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学习的措施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派遣留学生;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和治国方略。

(4)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5)影响:①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②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强国;③但也走上对外殖民

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4.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①要善于学习与借鉴先进文明,根据国情有选择取舍;②要重视人才科教兴国。6.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之前是闭关锁国,之后是对外开放并侵略扩张。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的发明和使用。3.特点:以电为核心的革命,电力得到广泛应用。4.时代:“电气时代”。

5.表现(内容):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石油);②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④新通讯工具出现(电话、电报)。6.主要发明及成果:①爱迪生(美):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②卡尔?本茨(德):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汽车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④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⑤奥托(德):第一台煤气内燃机。7.汽车的普及,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进入“汽车时代”。影响(作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和生产方式。方便人们出行、扩大人们视野、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8.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9.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跨进“电气时代”。10、影响:①经济上: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生产领域出现垄断组织;②政治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统治基础扩大,社会相对稳定;③文化上: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剥削人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11.工业革命的启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国家而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对个人而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7月——1911月)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①两大军事集团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性质:军事侵略性集团)。②两大事集团形成后的后果(影响):疯狂地扩军备战,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③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是列争强夺的焦点。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要战场:欧洲;主要战线:西线。

6.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说明战争的残酷性)。结果: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7.结束标志: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8.性质: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9.一战的启示(影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所以全人类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世界要和平、和谐发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2.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二

1、修订主要基于目前内容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目标雷同;其次是历史与地理的基础知识相对不足;第三就是综合课的学科背景不够清晰。

2、要进一步突显和强化的目标。一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二是具有世界的眼光。三是提高综合认识能力, 主要以人为本, 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 探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四是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树立正确的史学观。

二、教材修改需突破的难点1、深度与广度的困境

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教授知识的数量与学习深度之间的矛盾。教材编写的内容量大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肤浅化问题, 已经出现。受教材篇幅和课时限制, 在内容编排上, 有些重要史事被蜻蜓点水般带过, 有失深入。这一现象可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突出。再次, 实际的教学效果可能与设课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综合’知识, 恰恰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去综合的能力。

2、历史与地理内容的脱节

对于如何以空间视角看待历史的问题, 却很难落实。虽然本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 注意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与人们生活的影响, 但仍未能充分地、有意识地将空间的视角引进历史内容的讲述中。在叙述过往事件时, 历史就缺乏与地球上真实地域的联系。

3、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不足

历史与社会跨越了学科界限, 而又受到原有学科结构的制约。因此, 如何处理本课程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难易层次, 避免重复或缺失;如何承载并完成中学历史和地理教育的任务, 如何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和地理教育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都应该成为课程衔接问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对教材中内容设置的意见

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总体上感觉比较鲜活, 但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七年级特别是下册的内容, 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重复的较多 (社会学部分) ;八年级的内容综合性较强, 问题高度不适合初中学生;九年级的内容也是重复过多;课本“更新”速度很快, 错误的地方不少, 每学期拿到新书都有变化, 有时这未必是好事。具体如下:

(一) 七年级教材:

七 (上) 地理的内容过于单薄, 仅靠七上四单元, 完全不能讲清楚.而且, 有好多知识点, 课后 (教材中的) 作业已有涉及, 但教材正文只字不提.老师真的很难把握!

七 (下) 教材不仅与思品知识重合, 更与小学思品与社会知识简单重复。

比如第八单元中, 对七年级学生讲投资创业, 显得为时过早, 因为经济知识本身比较抽象, 何况学生对投资这个内容根本无法亲身经历, 离学生有点远。另外教材的部分内容对老师来说新鲜且陌生, 如价格听证会、社会保障制度、成功创业、国家财政税收等。

(二) 八年级教材:

1、过于淡化史实, 知识的联系有点脱节, 在教学中还需要讲清有关背景材料。我觉得主干的史实还需要强调。

2、综合探究不容易操作, 上探究课颇受累, 尤其农村条件欠缺, 学生也探究不出结果来。

3、教材正文中的思考题有些太难, 好像教材知识有些脱节。

感觉答案都是

老师告诉学生才行, 这样也不对啊!如八上P79页秦统一原因, 学生总结多少仅靠一副图片是启发不出来的, 秦统一的地理因素、个人因素老师不念给学生听, 学生们能思考出来吗?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编写有新意, 但该讲的没有讲透。人教社试图将教材编成大综合, 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 学生在小学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多, 上了初中直接“跃进”到综合, 这跨度太大, 不符合认知规律, 知识储备太少, 尤甚世界史知识, 直接给教师增加难度, 教师不得做补充, 否则学生无从理解。

(三) 九年级教材

九年级的内容与思想品德教材重复过多, 甚至引用的材料和图片都一样。如资源环境部分、一国两制内容。九年级教材体系有创意, 但对老师和学生真的是一个考验!体系太超前:课文正文部分与专题探究部分分量平分秋色, 每一课都有探究是否有必要, 值得商榷, 专题探究可以以作业形式的出现, 或其他形式进行, 探究篇幅简短一些, 效果会更好!而很多时候是“曲高和寡”啊!

九年级的历史部分讲授太少, 社会部分有余。这和高中历史衔接有缝隙。事实上存在历史教育的空白。台湾问题那么重要, 但“一国两制”的内容着力介绍香港、澳门的回归, 应与时俱进介绍台湾的政治 (如“九二共识”) 、经济、文化、教育等, 增进两岸青年的认同感。还有世界史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中外大事省略不少,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反恐问题等有待增加。

3.“历史与社会”图表教学初探 篇三

一、图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杭州市初中学生用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这之前用的是浙教版《社会》教材。现将两个版本教材(七年级上册)有关图表的内容作一比较。

表1清楚地反映出图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一)图表多,教材图文并茂

图表在新教材中占很大的篇幅,这弥补了文字资料的不足和表述的限制。图表的运用有助于把原理性的知识和文字很难说清的内容形象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大量的图表也是对教材有益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主题上,以地理知识为主

《历史与社会》(七上)教材以地理内容为主,图表与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也决定了教学中图表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内容上,以人类生活为主线

新教材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图表是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可以揉广袤的地域和众多要素于图表之内,所以图表是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进行探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目前图表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图表使用数量过多——引起学生审美疲劳

图表的一大优势是直观形象,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但是在课堂上使用图表过多、过滥,会造成信息量过大,课堂变成了“播放”各种图片的场所,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同时,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图表,教师也无法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到底需要多少图表是由课堂教学的实效情况决定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过多和过滥只会增加教学的负担。

(二)图表反映的主题不明确——增加学生负担

使用图表类型不当,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甚至负担,很难获取正确的信息。例如,要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了解浙江河流、湖泊的大致分布情况,这张图除了反映浙江大致的地形情况外,很难辨清水域情况,所以学生雾里看花,无从下手;又如让学生根据“新疆地形图”说明新疆干旱的原因,学生就只会从新疆内部找原因,这里如果换成一幅“中国地图”就比较合适。

(三)缺乏问题设计——图表形同虚设

巴朗斯基说:“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图表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可是,面对图表蕴藏如此丰富的语言,教师有时会忽略某张图表,有时所提的问题和图表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提出的问题多停留在“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等表面层次上。对地理图表内涵挖掘的缺失,也就自然弱化了图表在启发学生思维上应该起到的作用。

三、如何增强图表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选图表,明确图表功能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图表有着不同的用途,解决问题时使用主题不明确或类型不对的图表,学生很难找到答案,同时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使用图表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找到需要的图表。

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课,讲到“长江流经的省区”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些省区有个记忆的过程,不采用书上有省区名称的政区图,而出示了一张以省区为底图的中国地形图,整幅图内容繁杂、颜色各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认清。结果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判读还是出现错误,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精选图表呢?

第一,图表类型要准确,要结合内容进行定位。如上文所举的这节课,使用完整的中国省区图比较好,因为这样黄河在中国的位置以及流经省区的相对位置都能一清二楚。

第二,图表质量要高,图片要清晰,数据不能太陈旧。比如有的教师使用较早的“中国政区图”,重庆不是直辖市,还是四川省的一部分,这很容易给学生错误的信息。

第三,主题内容要突出。如果杂乱信息过多,不利于主题性信息的突出,而选择一张对比度较好、省区轮廓清晰、内容单一的“中国政区图”可以使学生较快、较准确地找到各个省区。如果内容杂乱,则会起到负面的干扰作用。

(二)引导读图,培养读图技能

“面对图表,不知所措”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方位感很弱,有些学生不懂得怎样找到主题要素,有些学生则不善于把图表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这些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图表阅读习惯和技巧引起的。图表是学习地理的第二种语言,是工具。教材在一开始就安排了图表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正确的用图技能,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以阅读“东北平原地形”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地形特点为例,来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读图。

首先,引导学生看清该图的题目,初步了解该图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形情况。其次,让学生了解该地图的三要素,再进行识图。根据图例,学生知道该区域位于中国东北部,海拔不高,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再次,让学生根据主题要素进行重点判读。这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地形特点,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主要的地形有哪几类?各种地形海拔大概是多少?哪里高哪里低?”通过找寻位置、感知大小、辨别高低、分析归纳,学生最后明确:东北平原的东、北、西三面分别被三座山脉所包围,地势平坦,面积辽阔。

(三)层层设问,挖掘图表内涵

图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图表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使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涵盖了无数知识点。如何挖掘这些信息,最关键的是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看到”隐藏的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上,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往往缺乏一定的能力。例如,讲到“黄河下游”时,笔者准备了“下游地上河的坡面图”和“黄河下游地形图”两张图。当学生看到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开封铁塔二楼时,为之震撼,但有效教学不是“雨过地皮干”,在激活情感之后,笔者提出“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析知道了原来是中游的泥沙在下游平原逐渐沉积而形成的。“思想是一粒看不见的种子”,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判读,是无法启迪学生智慧的。于是笔者乘势而为,抛出另一个问题:“这样的地上河危险吗?会对我们人类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隐藏于学生对地上河的透彻理解这一知识点之后的,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审度、反思人类的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整合图表,提升教学效果

4.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篇四

1.基础知识目标:

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 新课]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会议(板)

(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因此英国首相张伯伦挟着一把雨伞,风尘仆仆两度飞往德国和希特勒谈判。 同时,又向捷政府施加压力,强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条件,慕尼黑会议正是法西斯德国对外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的产物。

1.慕尼黑会议(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就决定了捷克的命运。(P92小二)

英、法出卖了捷克的利益,德国又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讨论)英、法与捷本无利害关系,况且法还是捷的同盟国,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意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畏战情绪,千方百计避免战争;②仇视苏联,祸水东引)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这种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慕尼黑阴谋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得寸进尺,慕尼黑协议的墨迹未干,德军就长驱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个捷克。

2.德国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大增,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须避免两线作战,鉴于苏联的强大,他打算先打败吞并英法的盟国和中立国,打垮英、法,再进攻苏联。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经过精心的策划后,于1939.9.1闪击波兰。

3.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板)

9.1德军以58个师、2500辆坦克、6000门大炮、多架收音机的强大兵力,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突然袭击,这无疑等于对波兰的盟国英、法一记响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难堪,加上国际舆论的压力,英、法两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又遭拒绝,被迫于9.3对德宣战。全面爆发。

二、德国占领西欧(板)

英法对德宣战后,实际上是宣而不战,始终按兵不动,坐视波兰孤军苦战而亡,因此被称为“奇怪的战争”。

1.奇怪的战争(板)

在西线,英法拥有115个师,而德国只有23个师,但英法却没有利用这一优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却躲在钢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军只损失了1400人,英国远征军损失3人,10.2波兰灭亡,波兰人民倍受苦难,整个战争期间,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高达600多万人。(问)英法国为什么静坐观战呢?(祸水东引之心未死)

(录像片:波兰沦陷20′)

英、法静坐观战的局面持续了7个多月,这就给法西斯德国以从容调配兵力,准备新的进攻的时间。德国并没有东进去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

当英、法军队坐失战机的时候,法西斯德国已经做好了西进的准备,丹麦、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罗的海的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瑞典铁矿输往德国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军突袭了丹麦、挪威,四小时内占领丹麦,傍晚又占领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挪威军队退到内地继续战斗,英、法军队在挪威沿岸登陆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击而被迫退却。6.10德军占领了挪威。

1940.5.10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攻击,希特勒计划先占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再迫使法国投降。卢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时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到5.28才宣布投降。当时,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有40万人,被迫向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撤退,遭到德军的包围轰炸,经过努力,约有34万人得以撤到英国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却落到了德军手中。

(录像:敦刻尔克大撤退21′)

2.敦刻尔克撤退(板)

这次撤退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德军主力已经从比利时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国要塞色当,随即转锋南下。6.5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意大利看到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10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的南部,6.14德军未发一弹占领了巴黎,22日,法国投降,法国号称帝国主义强国之一,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溃败了,法国长期对德推行纵容政策,结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铁蹄之下,戴高乐将军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的运动。

3.法国的溃败(板)

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胜利,盟军的连连挫败,引起了英国国内对张伯伦政策的严重不满,就在挪威即将陷入德军手里的时候,5.10张伯伦被迫辞职,邱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法国沦亡后,希特勒想劝说英国谈和,遭到邱吉尔的拒绝,于是,希特勒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

(录像片:不列颠之战22′38″)

4.不列颠之战

1940.7.10德国为了控制空权,发动了称之为“不列颠之战”的大空战。每天,德国出动几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飞机对英国轮番轰炸。但是,空袭没有挫败英国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强了他们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

三、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板)

消灭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希特勒德国的一贯目标,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41年夏季,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的许多国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苏联的准备。6.22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录像片,扩大战争12′)

1.突袭苏联(板)

德国妄图在1.5~2个月内打败苏联,苏联被迫进行卫国战争,二战扩大了。

2.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板)

苏联卫国战争的初期,由于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联境内,北路围攻列宁格勒,南路深入乌克兰,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危机,对此,英勇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寸土必争,誓死保卫莫斯科,捍卫国家,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巩固小结]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无视凡约,在欧洲扩大战祸。英、法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召开慕尼黑会议,牺牲捷克,满足德国,但德国野心更大。1939.9.1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面对德国的进攻,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波兰灭亡后,并没有按英法的希望去进攻苏联,反而对付英法,不久法国灭亡。德又对英国进行空袭,但没有成功。1941.6.22德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

5.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五

一、知识教学点1.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和胜利进军 2.叶挺独立团3.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4.国民革命的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指导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进军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统一战线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败。2.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新代理人,从民主革命者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破坏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国民革命遭到了失败。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北伐的胜利进军(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难点(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2)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3.疑点1)北伐战争打垮了封建军阀,又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2)帝国主义为什么会与国民党勾结?(3)陈独秀为什么会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4.解决办法(1)关于北伐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叙述的史实,进行综合概括,教师予以引导,得出以下结论:(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一场正义战争,反帝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正义之师必胜。(2)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结果,两党齐心协力反对北洋军阀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3)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4)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援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2)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内容,从敌我两个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国民党右派为什么要叛变革命?帝国主义为什么与国民党右派相勾结?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要害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认识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

(3)对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理解。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

1、(导入)问:这几天电视里的新闻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这场战争针对是什么?

但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也发生了象这样的一些事。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反对这场战争?

师: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场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那么这场战争针对是什么?人民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新课)

一、北伐战争

师:在1926年的广东革命根据地,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下面我们请我们班S同学给大家演唱一下。大家欢迎。

师:谢谢!人们传唱这首《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什么愿望?

师: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什么方式?)生答:通过战争、武力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看北伐宣言

出示:《北伐宣言》摘录

问:由此我们可知国民革命军决定出师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与当时人民心中的愿望是怎么样的?

师:北伐战争把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说明了北伐战争具有什么性质?

师:北伐战争是民心所向,也说明了北伐战争的正义性。师: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北伐战争针对的是什么势力?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战争的对象。放第一段录象:北伐战争的对象

师:这就是北伐战争的对象,我们一起说出来。看来敌人的力量很强大,北洋军阀们盘踞在中国东部最富庶的土地上,合计军队约有75万人,而国民革命军只有10万人,要想取得胜利还必须怎么办?(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

问:针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主帅,你会采取怎么样的战略方针呢?或你会全面出击还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呢?

师:有了明确目的,有了主要对象,也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战争就要打响了。战争是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呢?

师:那么革命的力量是否能够赢得这场战争?是怎样赢得这场战争的? 放第二段录象: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提示:要注意战争的策略、主战场、主要战役等

师:北伐军可以说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但为什么说只取得一定的胜利?

师:但到这一阶段,北伐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请同学们思考:胜利的原因。

四人一组讨论。

总结:(1)国民革命是民心所向,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分析:在战争中,人民是怎么支持和配合军队的? 答:工农运动高涨

师:这时最著名的是什么?为什么第三次武装起义才成功? 师:在最大城市里推翻军阀统治,是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表现了工人阶级顽强的战斗力和强大力量。

(2)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分析:北伐军的主力先去攻打谁?

(3)北伐军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分析:尤其是叶挺独立团屡建奇功,赢得了什么荣誉? 他们到底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攻克了哪些战略要地?你知道叶挺独立团的骨干力量是哪些人吗?

(4)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结果,两党齐心协力反对北洋军阀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分析:这场战争也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样的大背景下取得胜利的。

师: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原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发?(不求多)

(过渡)我们看到北伐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应该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继续前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是什么阻碍了这场战争的继续进展呢?

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问:国民党右派为什么要叛变革命?目的是什么?假如国共合作继续革命,最终全国政权就应该由国民党或共产党单独掌握呢,还是国共联合执政?

答:为了夺取全国的政权。

问:国民党右派为什么敢叛变革命呢?

分析:(1)孙中山去世了,使国民党右派反共、反国共合作活动就没有制约因素了。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问: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 出示:孙中山“总理遗嘱”

师: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对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有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使他们敢叛变革命呢?

(2)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

师:大革命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北洋军阀的统治已无可救药,于是按照帝国主义一贯的对华政策,他们一方面积极干涉中国革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谁最合适?(学生回答)当然是蒋介石。

问:蒋介石又是如何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呢? 问:这种表示说明了什么?

(3)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共产党的这种消极的态度加速了反革命政变的到来。

再加上蒋介石掌握着部分权力,这些都使蒋介石野心勃勃,欲夺取全国政权。

师:国民党右派是怎么叛变革命的呢?其主要表现为两次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蒋介石另行成立了一个政府。

出示表格:两次反革命政变比较

分析:蒋介石的目的是政权,在政变后他在哪里建立一个新政府?其性质是什么?

师:在反革命政变中,反动分子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逮捕、屠杀、关押的图片 师:你知道反动分子气焰到什么程度吗? 放第三段录象:屠杀

师:反革命政变使共产党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众多被杀害的共产党员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牺牲了,他是被谁杀害的? 师:李大钊同志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师:如果你是当时党内的主要领导人,当发现敌人举起屠刀要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问:但当时陈独秀又是怎么做的呢?有什么具体行动? 师:此时的蒋介石、汪精卫已经成为革命的敌人,他们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叛变革命,彻底暴露了他们的右派真面目,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结果是什么?

生: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师:还有呢?最终国民党右派是否实现了其叛变革命的目的呢? 师:什么时候?这个目的的实现,谁起到关键作用?

师:张学良改易旗帜,将过去的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一举动,历史上称为“东北易帜”。这样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仅是形式上而已,还有很多大小军阀盘踞在中国土地上。

师:北伐战争胜利了,大革命失败了。这场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为什么说大革命失败了?

师: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是为什么?因为它终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问: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教训?

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6.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六

【课题】:中考典型试题解题指导和讲评。【课型】:讲评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有针对性地指导,落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掌握典型题型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

2、能力目标:理清解题思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活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热情,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重点】:通过出错率较高题目的讲解,把握典型题型的做题的规律。

【难点】:鉴于考题答案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完成中考试卷一份。

2、教师批阅试卷,总结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错误。

3、教师收集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规律。

【板书设计】:

1、选择题: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

2、评析题:评价;分析理由;写出正确的观点。

3、材料分析题:审题(审材料和审设问);依据要求解题。【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评卷情况看,此份试卷中学生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A、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卷面乱,有的表现为在答题卷上乱写乱画,把试卷当草稿纸等。B、答题不够规范,语言不规范,用词不恰当,没有用学科术语回答,代之而用非书面语言。

C、审题不清,未按要求答题,如要求结合材料但没有结合材料、要求答哪一缺陷却全部照抄等。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以上问题,及时整改。今天我们就对此份试卷的主要错误进行分析,并学习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二、试卷讲评

(一)自主纠错:学生查找自己出错的地方及出错原因,弄不懂的问题标出来,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探求正确的解题方法。错因分析:

1、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做题时审题不清,做题方法不到位。

2、从平时教学过程来看,对典型题型没有针对性训练。

3、学生学习态度上轻视社会学科,对开卷考试没有引起重视,审题分析的能力薄弱。

(二)小组互动:

查找教材,相互核对答案,交流答题方法。

(三)教师讲评:展示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分析错误原因,讲解答题思路,列举典型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规律。

1、选择题部分

(1)选择题的解题事项: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多项组合选择题和反向选择题(选择描述或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问题,去伪存真。(2)主要题目分析:

第3题:为治理蓝藻,清洁水源,某地中小学开展了“省下三角钱,认领一尾食藻鱼”的活动。同学们积极响应,并主动捐献出自己的零花钱。从财产所有权角度看,同学们行使的是 A.财产使用权 B.财产占有权 C.财产收益权 D.财产处分权

【分析】:该题选D财产处分权,主要错误是选A。知识解授:如王老师“买”了一套住房,王老师对房屋首先拥有财产占有权;王老师“住进”房屋或“开店”,王老师对房屋拥有财产使用权;王老师将房屋“租”给他人收取租金,王老师对房屋拥有财产收益权;王老师将房屋“卖”、“送”、“捐”给他人,王老师对房屋行使财产处分权。

2008 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神七”集成了100 多家民营企业的科技成果:大到航天服上的控制台,小到飞船内的防静电涂料,都是向民营企业量身定做的。据此回答7一8题。第7题:材料表明民营企业

A.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C.对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该题主要错误是选D,正确选项是C。该题很多学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记忆深刻,不加思索选了D。但我们答题时必须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材料体现的是民营企业的作用,所以选C对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20题:小张将我国历朝的制度创新归纳成下表,请判断表中内容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该题正确选项是C。关键要明确科举制度 和三省六部制都是隋朝创立,唐朝只是沿用、调整和完善。

第21题:下列历史事件前后有直接联系的是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制的确立 ②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③《独立宣言的》发表 北美各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该题正确选项是B③④。要仔细审题,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所以①②错误,排除①②选③④。

2、非选择题部分

第24题:(8分)【 明辨是非 遵纪守法】

小军和校外网友柳天时,在同学小丽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她的住址、电话、QQ 等信息告诉了对方。小丽为此多次道到时方搔扰,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小丽得知此事因小军而起,便找小军评理,要求小军赔礼道欲,并制止其网友的行为。小军却说,公民有言论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小丽一怒之下,找了一帮朋友,把小军痛打了一顿。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别对小军和小丽的言行进行评析。(8分)评析题答题一般思路:

1.评价(从是否正确、是否合法等角度)。

2.分析理由(可以从产生的原因、危害、违反的法律规定及作用、意义等角度分析)。3.针对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写出正确的观点或行为。

(注意:如果观点中有对的方面,也有错的方面,要分开评析,还要依据分值来回答。)【参考答案】:小军未经小丽同意,将小丽的个人信息透露是错误的(l分),因为他侵犯了小丽的隐私权(1分)。小军说公民有言论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也是错误的(l分),因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l分)。(如学生答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也可)小丽找小军,要求小军赔礼道歉,并制止其网友搔扰的评理方式是正确的(1分),因为她有权用正当的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1分)。但小丽找朋友痛打小军的做法是错误的(1分),因为她没有以合法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侵犯了小军的生命健康权(1分)。

第25题:(11 分)【 透视三鹿 理性思考】

“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反观这一事件,早在2008 年7 月,三鹿集团已经查出问题奶粉污染真相,但为了企业的眼前利益少受损失,未能及时纠正。再加上缺少相关的法规制约,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又监管不力,导致全国众多食用该奶粉的婴幼儿引发泌尿系统疾患,多人死亡。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也因为此事触犯刑法被判处无期徒刑。昔日中国乳制品行业巨头三鹿集团最终宣告破产。事实告诉我们: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还存在哪一缺陷?政府应从哪两方面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4分)(2)结合材料,分析田文华的行为属于犯罪的理由。(3分)

(3)结合材料,用诚信守则的要求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4分)材料分析题答题一般思路:

(一)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1、审材料: 认真读懂每则材料意思,把握观点和中心内容。并把材料中的关键词划出。精心思考背景材料与所要求回答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忌盲目生搬硬套旧题目,受旧框框限制思维)。

2、审设问:(1)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弄清设问的指向。

(2)弄清设问属于哪一课,哪一部分的内容。(二)解题方法

(1)属于直问直答式设问的,采取问什么就答什么,不必再作说明。

(2)属于简要说明式设问的,答出有关观点并说明(或分析),并尽可能结合材料中的内容。

(3)属于扩展式设问的,就围绕问题指向,要求结合材料的必须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地谈自己的认识、立场、观点、看法、体会及具体的落实行动。

(4)在组织答案时注意回归教材(答案绝大部分源于教材,在不妨碍得分的前提下,鼓励有创意答案,防止迷失方向或本末倒置)。

【参考答案】:(1)说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的缺陷(2分)。政府可以制定法规,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1分);可以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迅速地调整和管理经济活动(1分)。(如学生答政府应该加强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亦可)(2)三鹿奶粉事件引发多人死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符合犯罪的严重危害性的特征(1分);田文华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符合犯罪的刑事违法性的特征(1分);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符合犯罪的刑罚当罚性的特征(1分)。

3(3)教训一: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要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l分)。三鹿集团就是因为只顾企业自身利益,结果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害人又害己(1分)。教训二: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1分)。三鹿集团就是因为只顾企业少受损失这一眼前利益,结果因小失大,使企业最终破产(1分)。

(四)讲评小结:许多试题其实并不难,只要认真审题,掌握做题方法,揣摩出题人意图,运用学科语言,准确解答还是可以的。因此要多做此类型的题,加强训练,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自主学习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小林是位上进心很强的学生,他一直想超过小张,但在每一次测试中总是输给小张,这使小林非常郁闷。于是,小林想出了几个“绝招”:在同学中散布谣言,说小张在测试中作弊;偷看小张的日记,四处传播。小张知道后,便找小林论理。两人发生争执,小林在恼怒之下,打伤了小张„„(1)小林的行为侵犯了小张的哪些权利?(3分)

(2)请结合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合作竞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从上述案例中所吸取的教训。(6分)

2、(7分)材料一:浙江省及省内部分大市GDP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地区 19782000年 2007年 年

18638 4103 2157 425 浙江省 124 6143 杭州市 28 温州市 13 丽水市 5 1382 822 136 材料二:浙江省是江南水乡,但是如今“水乡竟闹水荒”。为缓解“水荒”,浙江省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并提出目标:争取到2010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要降到13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从而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1)你能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发现哪两条信息?(2分)

(2)请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浙江省闹“水荒”的原因。(3分)

(3)请你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浙江省情,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浙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分)【参考答案]:

1、(1)人格尊严权(或名誉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3分)

(2)①要学会调控情绪,善于排解不良情绪;②要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③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竞争合作求双赢。(或应当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或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6分)

2、(1)浙江经济快速发展(1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分)

(2)浙江省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利用不科学,浪费损失严重;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从而引发“水荒”;(能从三方面合理表述均可得3分)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均可。如:针对材料一,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原则,或大力开展先富带动后富的活动等;针对材料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等(2分)

7.小议初中《历史与社会》情趣教学 篇七

本文所说的“情趣教学”, 是指在课堂中以积极向上、浓郁的情感开展学科知识的趣味化教学。情是趣的基础, 趣是情的生发。开展情趣教学,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 可以避免常规社会课平铺直叙的弊端,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就试图对“情趣教学”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以积极的教学情感激活课堂

在现实中,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总不如语文、英语等学科, 尤其是在七、八年级阶段更为明显, 要很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显得很困难, 但又不能因此而荒废了对学生进行该学科的正常教学, 所以授课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

1. 教师要有亲和力, 尊重、热爱学生, 这是使课堂充满情趣的基础。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爱, 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却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 也很容易产生思想情绪的波动。如果授课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 处处显示“老师”的架子, 是很难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师不妨放下身段, 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发言权和人格。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在谈到自己办好节目时说, 我们的节目要使儿童喜欢, 就要“蹲下去, 俯下身, 和儿童一样看世界”。在教学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 一个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必须时时牢记自己的角色, 不可越俎代庖。我们作为义务教育工作者, 何尝不该像“鞠萍姐姐”那样做?这种“俯下身子”为儿童服务太有情趣了, 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如果教师也能做到这点, 何愁学生不喜爱自己的课堂呢?

2. 教师以具有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激情引领学生学习。

初中社会学科本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基础学科, 教材里面图文并茂, 而且图片大都以彩图的形式出现, 很有美感, 也很有文化韵味, 但文字大都比较浅显, 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就能看懂,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没有任何激情, 照本宣科, 那么再好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以饱满的激情, 以巧妙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 那么就很容易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没有教学激情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 没有波澜, 没有涟漪, 风平浪静, 这对于以叙述知识为主的社会课堂来说, 确是难以激起学生思想火花的。当然, 教师激情的生发, 和教师的知识修养、个性品格有极大的关系, 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动情了, 学生才有可能被感染起来。

二、适度渗透社会学科以外的其它相关知识, 增加课堂趣味性

学科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 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学习中相互融会贯通, 对学生学习大有裨益。

1. 不同学科知识的适度运用,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来说, 最离不开的是对语文知识的借鉴和运用, 文史本是一家嘛。例如在读准教材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冷僻字和古今异音字时, 教师就必须借助语文知识来辅助学习;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成就时, 也应该适度借助语文知识对它们进行补充解读, 语文和社会这时是一种互补关系。借助语文知识来解读, 既可以帮助社会知识拓展与外延, 又可以激起学生共鸣, 学生的情趣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要做到这些也非容易之事, 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巧妙引用, 积极设法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库, 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社会教材中的一些知识, 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当然, 也不只是语文, 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学、数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2. 不断给学生以新知的吸引力。

教科书是人写的, 知识并非是“死”的东西, 它是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果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那点知识来施教, 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只是以平铺直叙的单一手法施教, 那更是不够的。

对每一课内容的学习, 我们不只是要教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那点知识, 还要注意补充和开拓, 这就必然会牵引出许多新知识来,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 教师不妨引用这方面的一些神话故事加以开拓,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黄帝大战蚩尤》等, 既对课文知识作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初中生还是孩子, 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 学生的情感很容易激发, 兴趣也就浓厚了。

三、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让学生有主人翁之感

新课程更强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参与式学习, 给他们以快乐的体验。课堂不只是学科知识的殿堂, 它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不是好课堂。

1. 开展多样化的课堂学习, 让课堂动起来。

社会学科既有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也有人类认识自然的地理知识, 还有社区生活知识。在教学中, 有许多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作补充学习。

除了运用常规的讲授教学法外, 还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如开展知识抢答赛、讲历史小故事、介绍家乡的历史古迹与文物、庙宇、展示旅游照片、编写社区生活手抄报等活动, 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课本知识,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完全可以把每一节课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这些事, 完全可以把这门功课活学、学活。

2.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成功教育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小组讨论问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 是开展民主教学的重要体现。这一手段若运用的恰到好处, 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人翁作用, 增强学科知识教学的情趣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社会上册第二课《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三国鼎立形势》图所蕴涵的知识进行讨论:你从这幅图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你能据此推理出当时三国各自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内外政策的特点吗?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 可各抒己见, 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结果和勇气, 并作最后的小结和补充。学生在这一互动中既增加了知识, 又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可谓是寓学于乐。

四、课堂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良好驾驭对开展情趣教学也很重要

生动活泼的语言, 是情趣教学的调味剂, 它就象磁铁一样,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抑扬顿挫、有磁性、有幽默感、有情趣的语言, 再辅助以适当的肢体语言,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社会课堂的情趣教学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本文仅就以上几个方面作一些个人观点的表述, 以抛砖引玉。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高度有效发挥作用。”一位乏味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 一堂乏味的课肯定不是一堂好课, 可以这么说:浓情厚趣是教学迈向成功彼岸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陈相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8.历史叙事与当代社会的共振 篇八

类型化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在读者分众化、粉丝化的基础上,这个特征在网络文学的读写互动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互联网特色、体现时代诉求的文化范式。可以这样说,一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摸准了读者的心理需求,二是切合了读者的认知水平。因此,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占据类型化的风口,也成为我们认识时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历史军事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一支,在整体上,对我们考察网络文学的发展,研究阅读生态的变化,乃至分析当代文学的美学变革及其趋势走向,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般来讲,网络历史军事小说,重在阐释历史,以描述、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行为举止为主要目的,军事更多的是在故事层面承载历史的手段和方式。网络文学的历史叙事,又与传统的历史小说有很大差异,几乎违背了“历史小说”的核心要素:将基于考证而得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作为叙事基础。因此,有部分网络历史军事小说的史观出现了偏差,重塑史观当然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事情,起码说明了作者对“历史定论”置疑,但作为对历史的一种讨论,我们还是应该抱有宽阔的胸怀予以接纳。

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像酒徒的《家园》、灰熊猫的《窃明》、阿越的《新宋》、随波逐流的《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等一批在网络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是不能被列入历史小说范畴的,其他的“历史文”则更不在此列。我更愿意称其为“历史叙事”,就是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然而,网络读者并不把“真实性”当做判断历史小说优劣的标准,这说明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导致读者认可小说对历史的适当“改写”。因此,历史小说的范畴在网络被扩大,历史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成为网络历史小说的叙事动力。当然,维护历史的严肃性毋庸置疑,事实上恶搞历史的作品,在网络上也难以立足,更不可能获得认可和张扬。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不同时代对历史的重新发现与重新解读,从来未曾停止过。网络历史小说则是作家在不同层面,借助历史思考现实的一种表达。显然,网络文学突破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对历史小说形成的规约,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学“演义历史”的基本模式中,并进而由网络的虚拟特性衍生出“架空”和“穿越”等新的叙事方式,为历史寻找“假设性”和“可能性”。

女性作家海宴的《琅琊榜》是在网络历史军事小说高峰期2006—2007年出现的一部作品。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文字功底扎实,笔法细腻,故事情节曲折迂回,是难得的女性网络文学佳作。可是,尽管在网上评价很高,《琅琊榜》人气却一直是不温不火。

《琅琊榜》是一部架空的大历史文本,这本身就对创作与阅读提出了双重挑战。首先,读者无法对照历史进行解读,而文本必须在虚拟的历史环境中自圆其说;其次,一个女性作者,几乎弃言情不写,侧重男人之间的争斗与角逐,可见其自信与充足的写作准备;第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夹杂使用,虽使得文本产生古朴的意境,但难免令读者“存象忘意”。好在《琅琊榜》通过严密的故事逻辑确立了叙事的合理性,让读者置身其中心无旁骛。宫廷内外,尔虞我诈,并未淹没“麒麟才子”梅长苏的真情大义,他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勇气。在并非重墨的情感描述中,作者将林殊和霓凰游走在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微妙感情写得入木三分。得法于古典文学,善于埋伏笔,也是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另外,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十分鲜明,黑与白之间的界限一目了然,这为后期影视改编提供了很好的元素,作为网络文学在线阅读,这样的设置或许能够成立,但作为纸质读物,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则显得拥堵,同时也有落入传统历史小说窠臼之嫌。

近来质量较高的一部历史文《芈月传》是以战国时代为大背景的女性书写,其主角是被后世称为大秦宣太后的芈月。小说透过芈月一生的传奇经历,以近距离的感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女性应该如何对待强权、对待爱情、对待友情和亲情的人生道理。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未见得金戈铁马,未见得鲜血淋漓,却有一种切肤之痛。这类作品不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动力,更注重对大历史中个体生命细节的描述,以此缩短作者与读者对历史的认知。这也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处理“怎么写”问题上的天然差别。

由此可见,网络历史小说在获得读者认同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自我提升,如何引导读者获得娱乐之上的精神养分,则是网络作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网络历史小说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网络历史小说的作者多数对“历史小说”这一文学样态缺乏深刻的认识,社会责任对他们来讲,只是从粉丝的追捧程度上有所感受,这显然是不够完整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说,作家拓展视野、提高修养、厚积薄发,应该成为一种理念,而在具体做法上,始终保有敏锐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不跟风、不趋从,恐怕是网络作家不可忽视的一道门槛。在十多年的网文发展过程中,网络历史小说走得很艰辛,很多作家的探索值得重视和研究,他们在媒介变革中的写作尝试,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会慢慢凸显出来。应该提及的是,网络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仅仅靠网络作家自身是无法彻底解决的,理论研究的缺失,隔靴搔痒式的介入,正是当前网络文学生态的最大危机。

自2010年下半年网络文学进入移动阅读时代以来,网络历史军事小说的创作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蓝云舒的《大唐明月》、酒徒的《烽烟尽处》、美味罗宋汤的《金鳞开》、孑与2《唐砖》和cuslaa(哥斯拉)的《宰执天下》是这一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历史小说,他们的篇幅一部比一部长,《大唐明月》100多万字,《烽烟尽处》和《金鳞开》均为200多万字,《唐砖》450万字,《宰执天下》则写到了600多万字,仍未完结。《大唐明月》是女频作品,100多万字已经算大长篇,酒徒则明确表示,他写小说完全服从作品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追求篇幅,该收尾时就收尾。相对而言,《唐砖》和《宰执天下》更具有这一时期网络文学的特性。

酒徒是历史军事小说的重要作者之一,《烽烟尽处》是其第八部长篇小说。“传奇性”往往是历史军事小说的一个重要标识,酒徒以往的小说也按照这个套路去写作,因此遭到“历史教科书”或者“政治教育”的诟病。《烽烟尽处》在对历史的表达上实现了一次转身,基本放弃了“传奇性”,而是在整体性上,对民国历史和全民抗战历史进行了思考。小说的主角张鹤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作者通过其从一名害羞懵懂的学生、一位富商家庭的少爷投身于滚滚的抗战洪流中,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战士的故事,描绘出整个民族经历的坎坷岁月。正如其被评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评作品”时的颁奖词所言,“该作品从一个写实的历史框架来展开人物的命运,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事件紧密交织,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气度开阔。”一个作家当他找到了自己的写作路径,作品就成功了一半,酒徒差不多用十年时间走到了这一步。

历史军事小说在传统文学领域属于“硬派”文学,加之传承革命历史文学传统,作品的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塑造的人物自然就高大上,这和消费性阅读的网络文学形成了较大背离。网络文学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见长,不讲究思想性,乃至脱离意识形态领域,这无疑导致网络历史军事小说创作的两难。应该说,《烽烟尽处》在这方面处理得十分巧妙,作者用一个无名者的成长经历吸引住了读者,同时也揭示了抗战历史的伟大。即便有读者评价《烽烟尽处》中战争场面描述得过于轻松,有悖于抗战的严肃性,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刻骨铭心乃在于对这段历史的反思,而非战争场面的残酷。

传统文学语境下的历史小说,作者基本处在理性、冷静的叙事状态,尽可能客观的还原历史,而网络历史小说的显著特征是作者情感的深度介入,“设身处地”与历史人物进行情感置换,是网络文学的惯用手法,也是读写互动期盼的最佳效果。2013年,一部书名为《唐砖》的小说在起点中文网异军突起,这是一部较为典型的通俗演义类穿越小说。作者孑与2在动笔创作前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历史资料,结果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光辉而痛苦,几乎尝遍了人生中所有的悲剧。作者直抒自己的第一感觉时说,我要帮助他摆脱“痛苦”。于是一个叫玄烨(作者的化身)的人通过一次偶然的机遇进入到那个时代,来到大唐君主身边,辅佐帝王大业,其间闪现许多智慧,也闹出不少笑话,经过是是非非,终于一次次帮助唐太宗解惑释难,成就伟业。其实,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读者一道经历和感悟波澜壮阔的贞观之治。那么,这样的《唐砖》还能否算是历史小说?或许,所谓架空历史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别,其更靠近幻想类文学而非历史小说。

在写作手法上,《大唐明月》与《琅琊榜》类似,同样是比较接近传统文学的网络历史小说,所不同的是,《大唐明月》是在严谨的史实考据和历史细节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以史称“儒将之雄”的名将兼名臣裴行俭及其夫人库狄氏为主要人物线索,将那个特殊的时代波澜壮阔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按理说,男主如此之光芒,极易掩盖女主以及配角的色彩。可是在《大唐明月》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大多数穿越小说的讲述方式。《大唐明月》的吸引力在于有个与众不同的穿越女——库狄琉璃,而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与武则天这个特殊人物紧密相关。作者对盛唐历史事件的沿革、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得脉络清晰,把以裴行俭和武后为核心的官僚及其后宅人物间的政治斗争,描述得细腻生动。言情永远是女性写作的特长,《大唐明月》也不例外,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发展是一大亮点,不见矫揉造作。当故事的主角最初因为一个诺言而终于走到了一起,面临的却又是一场高门大族的斗争。男主“天煞孤星”的命格,以及十多年沉寂的官场生涯似乎都与家族脱不了干系。当女主选择了男主的同时,那些暗箭明枪也就接踵而至。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来都不会因外界的力量而生波折,更多的是心疼以及各自那颗想要守护对方的心。《大唐明月》在历史的幽暗处将刚与柔、爱与恨的错落、感叹有机结合在一起,触摸到了人类亘古不变的共同的心理需求。

一般来说,网络历史小说往往选择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作为描述对象,《金鳞开》偏偏是以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重生为皇明末代太子朱慈烺展开故事。在大势已去的明末,男主网罗人才、训练军队、制造火药、设立情报系统,试图改变明朝灭亡的局面。但由于作者对那段历史缺乏深刻的把握,在叙事过程中,总显得顾此失彼,未能从李自成破京、吴三桂哗变、清兵入关等多重历史事件中探求出历史发展的真相,反而是小白文的笔法清新脱俗,赢得一批年轻读者的青睐。我以为,创作实践难能可贵,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写作,作者已经达到了目的。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感言中真诚道白:小汤坚持完成《金鳞开》的灵魂指引,希望在意淫故事之余,对历史偶然进行一定的思考,乃至于推演。

《宰执天下》是一部以北宋社会变革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了历史发展观,没有把所描述的宋代从古代历史演变中割裂出来,而是把握住了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个性特色和独特地位。文中表述的王安石变法后期的宋代政体出现了君主立宪的雏形,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在隐约呼唤工业革命的到来。这或许只是一种历史想象,但在这样的视野下,历史叙事与当代社会变革形成了对应关系,产生了共振,无疑是值得嘉许的。我想,这也是网络历史军事小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上一篇:超拽火星文超霸气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