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赏析

2024-07-26

《浣溪沙·端午》赏析(9篇)

1.《浣溪沙·端午》赏析 篇一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端午,这时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2.《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篇二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作家,擅长诗词,尤以写词著名。他很讲究词的意境,其词语言凝炼自然,风格含蓄婉丽。

一般传诵的古典诗词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整个作品不错,而且不乏名句;一是整个作品很难说怎么好,但它的某几句写得不平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浣溪沙》便属于这后一种情况。它之所以成为名篇,主要就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作者自己也喜欢这两句,还一字不改地把这两句写入一首赠人的七律中。

这首写伤春的词,由于写出了惜春的内容和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所以在五代宋初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显得颇有新意。

词的上片写有一年暮春,作者在花园里一边喝酒,一边轻轻地吟诵着自己新写的词。忽然,触景生情,他回忆起去年的生活来。那时天气不也和现在一样吗?不也在这亭台上登高远望吗?转眼之间,一年就过去了,而眼前的一轮红日又正向西边山头坠落。他也许想起了古代关于太阳运行的一些古老传说,想起了“羲和(驾驭太阳车的神)鞭白日”的景象,时光在不停地流逝啊。作者的本意是要说光阴还在继续地流逝,但他却不这样说,而用一句问话“夕阳西下几时回”来表现他极为复杂的心情,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写法,这就使作品显得有曲折了。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写在暮色苍茫中,树上开得很繁盛的春花一朵又一朵被风吹落,这在他的心上引起了一阵颤动。他从美好的花儿想到了人生岁月。他因惜花而產生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实际上包含着这样更深一层的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借不同的生活感受,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深刻更具体了。

他本来感到怅惘了,忽然一双燕子从眼前飞回窠去,于是他想起了去年的情景。他觉得这对从南方飞来的燕子似乎就是去年天冷时从这儿飞走的。燕子是候鸟,它们往往在人家的厅堂内筑巢,呢喃的叫声像儿女对语,这些都能给人以亲切之感,所以作者说好像认识它们。它们归来了,正好说明旧的一年过去了,而新的一年也必然要过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香径”指花间小路。这首词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它写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这种情调代表了晏词的基本倾向。晏殊在宋仁宗时曾做过宰相,后来虽然一度降职调任地方官,受过一点挫折,但总的来说,一生高官厚禄,过的是优裕闲适的生活。叶梦得说他没有一天不设宴饮酒。他自己在另一首《浣溪沙》里也说“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无端的离别容易使人悲伤愁苦,莫要推辞经常举行的宴会)”,这便是他的词情调低沉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也是他的局限性。

3.浣溪沙赏析 苏轼 篇三

苏轼做的这首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上半阕写景,描绘了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浣溪沙晏殊赏析 篇四

《浣溪沙》是北宋文学家晏殊的作品之一,以下是这首诗词的赏析,一起来了解吧。

关于浣溪沙晏殊赏析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一: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赏析二:

解题:《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者,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浣溪沙》(或称《减字浣溪沙》)。

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内容情境呢?春季(落花、归燕)、黄昏(夕阳),园亭,饮酒听歌。

上片:写把酒听歌的情境,淡淡写来,却蕴含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不止“一曲”,“酒”也不止“一杯”,就在我们把酒听歌时,时光已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如朱自清的《匆匆》所写,在我们洗脸时,时间悄悄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抒情主人公痛感生命于不知不觉间消失。“去年天气旧亭台” 天气依旧,亭台如故,潜台词却是:物是人非,人生几何?(从“不变”的角度来写)“夕阳西下几时回?”从人们视而不见的“变”的角度承上作补笔。字面上,它写的是“夕阳”万古常新,去而复“回”;但在“几时回”的设问中,已有今日之“夕阳”已非昨日之“夕阳”之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夕阳纵然美好,但毕竟要“西下”,就如人生,一去便永无回归之日。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因而使此词具有厚重的哲理意味。

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的意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主观感受,花落去、燕归来时客观规律,虚词对仗。明卓人月《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刘熙载《艺概》称此二句是“触着”,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晏殊,大明寺见蜀人王琪壁上题诗,邀至府中,酒后游园,晏称去年暮春到此,吟“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得对句。王琪见庭燕剪柳穿花,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既伤落花,又喜燕归,在变化之中又含有某种不变的意味,给人心灵上以某种安慰。“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历史便在这种新旧交替之中默默向前延伸。面对这一现实,作者止不住要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徘徊沉思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没有对上片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是通过“落花”和“归燕”的意象构筑了一个宏阔的艺术空间,表现宇宙时空的无穷无尽,从而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去徘徊思考。余韵悠长。

艺术特色:

淡淡的感伤:就感情基调而言,仿佛温润的珠玉,感伤中有慰藉,而非深哀巨痛、激情烈响。

富贵气象:纯以白描手法写平常意象,如“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重神髓、重气象,成为“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又一力证。

“情中有思”的意境: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却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闪烁着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充分体现了《珠玉词》“风流蕴藉”、“情中有思”的特色。

虚词对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虚词对仗。属对工巧,却又天然浑成,似将眼前景信手拈来,轻快流丽,杨慎《词品》说它是“天然奇偶”。

赏析三: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作者

5.浣溪沙古诗赏析 篇五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 涵 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本文的体裁属于词,浣溪沙是词牌名。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 以 说 似 曾 相 识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4、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5、'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感伤,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7、'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落寞、孤独

8、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答: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6.浣溪沙苏轼词赏析 篇六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编辑本段注释泗州:安徽泗县。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洛:安徽洛河。蓼茸:蓼菜嫩芽。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编辑本段词牌知识

双片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后片前二句多用对仗。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双片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格式一:

(前片)

⊙●⊙○⊙●△,⊙○⊙●●○△。

⊙○⊙●●○△。

(后片)

⊙●⊙○○●●,⊙○⊙●●○△。

⊙○⊙●●○△。

* * * * *

格式二(摊破格):

(前片)

⊙●○○⊙●△,⊙○⊙●●○△。

⊙●⊙○○●●,(可作●○●)

●○△。

(后片)

⊙●⊙○○●●,⊙○⊙●●○△。

⊙●⊙○○●●,●○△。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这首南山纪游之作,掇拾眼前景物,却涉笔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浑成之妙。元丰七年(一0八五)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据《宋史》本传,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子由,到金陵又兴致仕

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南山纪游之作,掇拾眼前景物,却涉笔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浑成之妙。元丰七年(一0八五)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据《宋史》本传,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子由,到金陵又兴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小序中提到的刘倩叔,不详其人。查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七年内,东坡与之同游泗州南山并都有词记述的,有十一月晦日之刘仲达,为眉山旧相识,作〈满庭芳〉;十二月之泗州太守(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谓名刘士彦),作〈行香子〉;同月二十四日之刘倩叔,作〈沅溪沙〉。词序称「泗州刘倩叔」,又不带写官职,当不是前二刘。按东坡诗集元丰八年正月泗州作有〈书刘君射堂〉诗,施元之注谓《续帖》刻石有东坡自注云:「刘曾随其父典眉州」(分类本此诗题为《刘乙新作射堂》,题下注「乙父尝知眉州」。)故诗首句称「兰玉当年刺史家」。王文话《苏诗总案》因谓此诗中「刘君」与二刘(士彦、仲达)不合,乃家于泗州者,即刘倩叔。可备参考。盖词题称「泗州」是指其本籍或寄籍;其父曾知眉州,与东坡沾一层关系,故同游南山,并得他为射堂题诗。

赏析二:

赏析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这首小令是以时间气候为序来铺叙景物的。从细雨写到天晴,层次非常清楚。上片写南山雨后的风情之景。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当然更不是一个很好的游山玩水的气候,可是东坡却只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首句交代了时序,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朋友游了南山;南山附近有个十里滩,这一带淡烟疏柳,风景极美,故曰「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小雨后的景色,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媚」字下得漂亮,雨过天晴,十里滩一带景色妩媚,由何来添其妩媚呢?烟、柳。用淡烟和疏柳点缀出晴滩的妩媚。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媚」代表了一种动态之美也。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意,把快要入春的感觉,用「媚」字点出来。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入淮清洛渐漫漫」:「漫漫」形容水盛的样子;淮,淮河,洛即洛涧,发源于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面。近人周笃文以为:「入淮」一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清洛入淮之处距泗州不近,非目力能及。而词中提到清洛,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这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吗?是否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呢?笔者以为:姑且不论苏轼站在南山上是否看不看得到清洛入淮的景象,但即使真看不到,句子同样是可以成立的,它当然可以是东坡的想象,在看到淮河、十里滩的景色后,由于春天的即将到来,气候也渐渐暖和,也许山上雪水融化了,更往上源的洛水注入淮河,所以水势渐渐盛大起来。至于周先生所言的,具有归隐林泉的寓意,可说是一新说法。但有了这样的念头,是否下片词意应继续阐发此意?但观下片,似乎不然;况就东坡而言,他应是仍一心想回到朝中,为天子所用,所以并不认为他具有退隐的想法。故应是承上句而来的写景句。阳光洒满滩头,烟柳也显得妩媚,清澈的洛水流入淮河水势渐大,更加清波浩渺。本来是冬天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富有春意。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下片写友人款待春盘初试的杯盏清欢。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句写点茶,用笔入微,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燲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又云:「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这可视为对「雪沫乳花」的详尽的注解。午琖,琖即盏,中午时的茶盏,指的就是午茶,这整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风土记》:「元旦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取迎新之意。」东坡此次出游为腊月廿四日,距春节很近,故得以预赏春盘以应节候,试春盘即指初尝春菜。古代习俗,于立春之日,以蔬菜、糖果等置于盘中,互相馈赠,谓之春盘。《摭言》:「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四时宝镜》:「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元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引《皇朝岁时杂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民间亦以春盘相馈。」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立春日,春饼生菜相馈食,号春盘,唐以前有之。」唐代杜甫即有〈立春〉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苏轼以樽俎间的微物入词,本是很难讨好的。可是东坡却用以入词,而且是用一种属对工整的形式来为的,这就难上加难。试看「雪沫」「蓼茸」二句,词性字声,纤悉皆合,既工整熨贴,又流转自然,可见笔力之健举。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为六句七言之体制,上下片皆以单句作结,故末句之经营,十分重要。即如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则前面所铺陈的景物,如午琖之茶香,春盘之蔬美等等,一并升华为清欢之意趣了。其饾饤细物,并成妙谛,而不以琐屑为病者,就在于煞尾收得好,有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功效。近人刘永济《词论》云:「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持论此词,真有笙磬之合。一经结句点破,在此之前的细雨小寒,晴滩烟柳,无不与词心契合,并化清欢了。清欢是一种幽静的乐趣,主人用清茶时蔬来款待他,他深觉这是有兴味的清欢。这是一个人经历过挫折打击之后的一种「自适」,多半要阅历人世浮华、一番挫折之后,才能有的一种体认。这是一种人生体悟,人一定要经历过挫折;得和失,大体都要失去过、受过大挫折后才能去珍惜。有时想想自己阅历还少,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严重;等到真正碰一些大挫折之后,才会发现以前种种,真是小情小怨、少不更事,那时你的人生就会到另外一种境界去了。像东坡,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整个人生态度就不一样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表面看来是如此轻松,实则是经历过苦难之后所散发出来的风姿。「人间有味」,是一个怎么样的「味」?在林林总总、纷纷扰扰的尘世,对东坡而言,全都可抛开了,只要有几盘蔬菜,一杯热茶就可以满足他,这就是人生;对他来说,最有味的莫过于「清欢」了。「清欢」是一种远离世俗干扰、词人自得的乐趣与境界,而这种自得也许是不同于他人的,它是作者情感的升华,是对生活深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作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此诚所谓「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之作也。

结语

人们常以「以诗为词」作为东坡词的一大特色,认为此举扩充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与地位。诗词本应情志之所出,是文人对于生活中自然人文一切所见所闻所感之事理的一种表现。刘熙载《艺概》有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卷四〈词曲概〉)杜甫之作,本就是以真情郁志,其内容广博,姿态横生,方能成诗之大家,行千古于不坠。东坡词作便是如此。窥其词之内容,博大之至,无一不入词,单是就此阕〈浣溪沙〉来看:登山临水,写景抒情,记风土节候,述农村生活事物,很多从前词人不会写入词作中的语句内容,都在东坡的词作中可见,甚至将其经验智能、生活兴味都自然融入词中,理趣超卓,真情沛然。由此阕〈浣溪沙〉更是深见子瞻对待人间事物的深情至意。他能「从『小中见大』、『凡中出奇』。所以在生活现实中,常能发挥『应机转化』的效果:平凡琐碎事物,他往往『触处成趣』;艰危困顿环境,在在『绝处逢生』。他又『能入能出』,能轻易地深入人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核心之中,倾听其细语或独白,探索其生命奥秘,了解其灵妙信息,然后超然而出,以人们通晓易解的言语,毫无沾滞的传译出来。」 也因此,他才能从「蓼茸蒿笋试春盘」中,感受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乐!

赏析三

这是苏东坡学士在游山时体味了一番清茶野餐的自然情趣后,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叹。这不是寻常之笔,苏东坡对人生的思索太深刻了,里面包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特别是最后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吃野菜无疑是最平凡的清欢,是人间最朴实的滋味。没有作秀的菜肴,没有造作的语言,清澈如斯!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诠释成“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于――对宁静、素雅、清馨、简朴、自然、平凡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品味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观赏路边的石头,胜过闪闪发光的钻石;倾听林间鸟鸣的声音,胜过提笼遛鸟的感受,……也许这些就是“清欢”吧。“清欢”是一种心态,一种难以把握的超凡脱俗的心态。“心闲午来天地宽”嘛!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尚的,它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那种尽情的欢乐,不同于“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这样悲痛的心事,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有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激情怀;有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绵绵情恨;有纳兰性德“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的无奈哀伤;有王国维那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刻骨感触。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最喜欢这一句,总觉得是在愁苦之间带着微微的笑意。苏轼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离开了社会的中心位置,不可能过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他却从平常的春茶与素淡的春菜中发现了生活的诗意,得出了“人间最有味道的东西是清幽生活的情趣”这一结论。人生蹭蹬,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往返在艰辛的世路上,属于自己的清闲时光太少了,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有了清闲的时光,就能品味“清欢”的滋味吗?这要看人的情趣,缺乏情趣,形如槁木,即使有再多清闲时光又有何用呢?宝贵的时光在酒宴上、牌桌上、钓鱼上还有文山会海上被敷衍过去了,留下的只能是苍白和空洞。对本来就在身边只要稍加细心就能体察到的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对生活漠然处之,品不出清茶的悠长滋味,看不见蝴蝶在野炊的梨花林里轻盈舞姿。“为什么我的眼中总含着泪水,因为爱土地爱得深沉。”正像诗人艾青那样因为缘于对土地,对人生真挚的爱,眼中常常饱含着晶莹的泪。不拥抱生活,失落了情趣,那能体会到人生的“清欢”呢?

与“清欢”相反的“浮躁”,数年前就被人们认为是现代人的通病,有那么些附庸风雅的感觉。确实,“浮躁”对现代人来说是多么痛切的顽症呀。无数的人在追逐那个虚无的“桂冠”,乐此而不疲。恬淡的心态被横流的物欲所取代,清闲的时光也被觥筹交错的应酬所吞噬。

有个网友说,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疑虑。她说上网半年来,爱过,恨过,伤过,痛过,怨过,努力过,绝望过……百般滋味,到最后一切一切散与云烟。徒留那一道抹不去的痕迹,从岁月的夹缝里看它,淡淡的若隐若现。当往昔的风拂过,总有那么丝丝痛恨从心底油然而起,躲不开,甩不掉。酸,涩,苦,疼,哪一样比当初减弱了伤人的威力?哪种滋味不曾刻骨铭心?

我不由想起了古人说的一句话:宁静而致远。

在短暂的人生中,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转眼之间即成为过去。灾祸与福分,得意与失落,在人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我们为何不能达到“宁静而致远”的美好境界呢?

宁静是一种超脱。宁静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处世的平淡,充满着内涵的幽远,超脱的清馨。做工作,修身养性,需要宁静,业余生活也需要宁静。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岗位竞争激烈,谁都会感到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心境易于失衡,面对滚滚红尘潮浊浪,与其去紧张地追逐烦恼,不如先让自己暂且安宁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其临岸观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生活的超脱,这种超脱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体味得到。

宁静是一种思考。宁静使人学会思考,思考也需要宁静。宁静的思考是一种冷思考,理智的思考。宁静的超脱是经过不断思考而来,超脱不是绝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是思考的结晶。没有这份思考,思想的境界是不会升华的。

宁静是一种舒心。生活中有掌声、有鲜花、有赞美,但鲜花、掌声和赞美不会永远,时过境迁,留下来的是冷漠和孤寂,喧闹的赞美声过后也许是失落,只有宁静才会使心态永恒。宁静使人心灵纯净,做事顺心,在舒心的情绪中生活,在安宁的净土上耕耘,事业才会有所建树和成就。

只有“宁静”才能“清欢”,“宁静”虽然给人一种“淡”的感觉,有那么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却“淡”里面蕴含着饱满充实的情感,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仙果,才入口淡而无味,可愈嚼愈觉甘美,芳香浸入心脾,不觉令人飘飘欲仙。“清欢”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非细品尝不可,最是悠远绵长。

朋友,请你请忘却身边的得、失、宠、辱,吸吮人类智慧的精华,抛去烦恼,复归安宁,去品尝人生的甜汁,去守住宁静的温馨。

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四: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7.浣溪沙晏殊理解赏析 篇七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得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得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浣溪沙 晏殊理解赏析,请参考。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得深思,给人以哲理性得启迪和美得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8.晏几道《浣溪沙》赏析 篇八

浣溪沙

晏几道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此为送别词。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上片写女方为送别而唱梅花曲词。起首一句,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字字皆香,声声俱美,可想见歌女此时情愫。

次句“柳枝桃叶尽深藏”,反衬补足首句。“柳枝”,指《杨柳枝》曲。古横吹曲有《折杨柳》。后世翻此曲者,亦多写离别行旅之情。“柳枝”,亦歌女名,见李商隐《柳枝》诗序。“桃叶”,《古今乐寻》载,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缘于笃爱,献之临江相别时作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收入乐府,名《桃叶歌》。柳枝、桃叶,语意双关。亦人名,亦歌名,又与首句“红梅”字面相应。“尽深藏”,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姑娘和她的“红梅”曲。“遏云声里送离觞”,于上片歇拍处小结。“遏云”,谓歌者声调高亢激越,使天上的行云为之而停止。《列子。汤问》载,歌者秦青相送薛谭,“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送离觞”三字,点出歌筵送别。

过片二句,承“送离觞”从男女双方来写:男方才听便拚衣袖湿,感情简直无法控制;女方欲歌先倚眉黛长,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拚”,有甘愿、不顾惜之意。行人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就索性让泪水流下来吧。“倚”,有依靠、凭仗之意。女子巧画长眉,宜颦宜笑,若是画作“远山眉”时,就更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了。“才听”二句,写出行人与歌者早已心意相通,故就更容易被歌声感染。结句敲损燕钗梁,暗用《世说新语。豪爽》所载王仲处咏歌时以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之典故,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激赏,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钗梁断则暗示诀别,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

拓展知识:

晏几道(1038年—11),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9.浣溪沙诗词阅读赏析 篇九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2. 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13.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

试题答案:

12.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由此可见。(1分)

上一篇:演讲常用的基本手势下一篇:全球生态现状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