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体调研(精选8篇)
1.综合体调研 篇一
芙蓉区城市综合体调研报告
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推进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已成为中国最具前导性和拉动性的行业力量。城市综合体(HOPSCA)主要集酒店(Hotel)、写字楼(Office)、公园(Park)、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会展中心(Convention)和公寓(Apartment)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的大型建筑体。今年以来,火星街道通过实地察看、召开会议、问卷调查等形式,在充分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芙蓉区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作出了一些总结,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芙蓉区城市综合体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城市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初步建成了基础设施比较齐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容貌明显改观、特色较为鲜明的城区。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步伐,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在辖区内建设多功能城市综合体的设想,此举预示着芙蓉区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形态已发展到较高程度,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重点关注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和建设。
二、当前芙蓉区发展城市综合体的优势、劣势、机会及面临的竞争压力。
相比兄弟城区,芙蓉区在发展城市综合体上的主要优势有:
(一)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地处老城区,地理位置相当优越,CBD中心商圈、火车站近在咫尺,根据这个特点,着力打造以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型为主要特色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能更好地提升我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着力打造的韭菜园历史文物一条街,将会是我市的“露天博物馆”,为此围绕打造以文化旅游为主要业态内容的项目是我区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又一关键举措。
(三)开发风险低收益大。相对兄弟城区而言,芙蓉区密集的人口、城市基础配套的客观市场需求,适合开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也更大的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推进城市综合体的困难也十分严峻,主要劣势有:
(一)市场还不够活跃。城市综合体项目是一种多功能的建筑群体,开发的房产项目均为中高档住宅和高端写字楼,并配星级酒店和大型商贸中心,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招商能力、开发节奏等方面要求也相当高,加上因市场形势、融资压力等引发的项目方案变更、多方变化、项目重新报批问题非常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落户项目的推进。
(二)拆迁因素影响大。城市综合体项目都存在拆迁难的问题,由于难以按期完整交付净地,对项目整体方案的尽快确定和开发计划的准确制定影响较大,导致项目单位边拆边建,不仅降低了开发商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综合体项目“先商业后住宅”的开发模式。
(三)基础设施投入还不足。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对该地区的供电、供水、供气能力等有很高要求,另外如果城市综合体项目附近缺乏大型的基础设施,如绿地广场、文体设施等,而且如果区域内的道路档次不高,交通经常呈现拥堵、混乱现象,都将给地块推介、项目招商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推进芙蓉区城市综合体发展,将带来一些机遇:
(一)优化产业结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成一方面可以迅速填补工业企业搬迁税收缺额,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真正起到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作用。
(二)提升城市化水平。辖区内城郊结合部多、危旧房多,城市化水平急需提升,这些项目的建设可有效带动危旧房改造,彻底解决无序经营等问题,加快形成CBD中央商务区。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几年城市建设、开发力度的加大,我区可用资源和空间越来越少,而城市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用地非常节约、自身功能业态可循环再生的商业生态系统,所以加快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是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举措
(一)科学规划、引导储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综合体的功能组合,确定不同的业态规划和招商目标,引导符合城市肌理文脉的综合体,彰显“个性”,实现错位发展。如打造以文化、旅游、购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依托先进制造业、便利交通和区域中位的优势,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专业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区综合体等。为此,加强在手、在谈项目,特别是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招商落户,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当前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分解业态,明确重点
因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门槛较高,对开发商资金实力、运营能力等方面要求都相当高,加之目前经济形势严峻,开发商整体拿地更趋谨慎。为此在开发形式中可考虑采取由政府统一对综合体项目进行打包规划,按项目内各区域功能,细分项目业态,有针对性地选择精于不同业态运作的开发商落户建设,一方面可减轻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困扰和开发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分割后降低了开发商的开发风险,针对性地招商又便于有熟悉业态开发的开发商借“出手”落户之机,提高品牌效应。
(三)跟踪服务,落实政策
城市综合体项目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芙蓉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主要举措,是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客厅”,为此,要树立“一切为了发展 一心服务项目”的理念,积极对接项目,梳理扩内需各项政策,多方为企业争取政策,提高政策对芙蓉区项目的惠及
面。同时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瓶颈。另外,积极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确保政策服务落实到位,降低开发商投资的政策风险,提振开发商投资信心。
(四)强化保障,确保项目出形象、见成效
强化领导挂钩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建立城市综合体项目进展情况周报制度,每个列入计划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由责任单位明确专人对其实行全方位动态跟踪,对接牵头部门及时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和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同时责任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加强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督查,及时发现、排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综合体调研 篇二
1概况
睢宁县属 农业大县 , 拥有耕地 面积102.93 khm2,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量约82万t。 2014年小麦种植面积75.26 khm2,年产秸秆量约40万t,占秸秆年产量的48.78%;水稻面积33.33 khm2,年产秸秆量约20万t,占秸秆年产量的24.39%;玉米种植面积29.33 khm2,年产秸秆量约17万t,占秸秆年产量的20.73%。其它农作物面积约20.67 khm2,年产秸秆量约5万t,占秸秆年产量的6.1%。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综合利用的潜力巨大。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近年来,该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逐年扩大,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途径越来越广,形成了秸秆收储、秸秆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秸秆沼气、 秸秆预处理、秸秆食用菌基料、秸秆饲料等利用链,有效促进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
2014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量约73.6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5.4%。多种形式的秸秆利用情况见表1。
3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该县秸秆综合利用虽在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等利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但秸秆弃置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抓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能只在秸秆收获的夏、秋二季,而是要坚持长期抓,坚持堵疏结合。既要强化责任,又要注意引导;既要有行政手段,又要有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二是对秸秆综合利用缺少政策扶持,推动力不强。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和弃置需要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秸秆收储、加工企业的积极性。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来调动,要通过利益驱动让农民由习惯烧转变为不愿意烧,让企业由不愿意收转变为积极收、大量收。近几年,该县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资金微乎其微,挫伤了农民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三是联合收割机手不愿意使用秸秆切碎抛撒装置。秸秆收获季节也是农作物的播种季节。 夏季农作物种植季节性强,农时紧,联合收割机手作业时往往不愿意使用秸秆切碎抛撒装置,有的机手甚至擅自提高留茬高度以提高作业速度, 使下茬作物难以播种。农民为了抢季节、保出苗,往往偷偷露天焚烧或弃置秸秆。四是秸秆收储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该县现有秸秆收储企业16个、秸秆能源化企业11个。这些企业规模和场地大多较小,不能满足秸秆堆放的需求。而且长距离到田头收购秸秆会增加运输费用和人工费用,企业无利可图。
4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4.1秸秆机械化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主要途径
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最经济、最现实的途径。近几年来,睢宁县通过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作业成本,增强了土地肥力,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人民群众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
4.1.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大气污染极大减少。秸秆机械化还田不仅解决了大量剩余秸秆的出路,更减少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2)水资源环境大为改善。秸秆废弃霉烂、 堆积水道会造成沟渠地表污染,不仅无法利用, 还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3)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还田秸秆500 kg,相当于施用土杂肥1 000 kg、碳铵11.7 kg、过磷酸钙6.20 kg、硫酸钾4.75 kg,一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全磷平均提高0.03%,速效钾增加31.2×10-6,土壤孔隙度提高1.75%~7%。连续多年秸秆还田,不仅可提高磷肥利用率,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还可提高地力0.5~1个等级。
4.1.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粮食增产效果明显。实施秸秆还田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2%~5%,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
(2)作业效率大幅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工效是人工作业的几十倍,可节约大量的劳动力, 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4.1.3农民认可度大为提高
该县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认识从几年前不了解到基本接受再到现在的完全认可,是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比不还田作业增加了一个秸秆粉碎抛撒作业环节,每亩增加作业成本30元左右。2014年,省级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25元,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的农户每亩只需支付5~1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秸秆还田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农户出了钱,更有责任心去监督机手秸秆还田作业的质量。
总之,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一项成熟、有效、适用的技术,示范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适宜大面积普及推广。
4.2秸秆收储加工是秸秆综合利用又一重要途径,但发展空间有限
目前,该县具备一定规模的秸秆收储加工企业共有25家,夏季小麦秸秆收储能力约10万t。 据调查,秸秆收储价格为100~120元/t,加工费用(电费、人工费、运输费等)在70元/t左右, 总成本为170~190元/t,销往生物质电厂的价格为180~200元/t,利润微薄。因而企业收储秸秆的积极性不高。对农户来说,小麦每亩回收秸秆量约250 kg左右,按0.12元/kg计算,一亩地的秸秆可卖30元左右,若扣除人工费及运输费用, 农民也无利可图。为调动收储企业的积极性,近两年,县政府出台了电价扶持政策,即6、7、8三个月按实际用电量给予每度0.5元的补贴,9、 10、11、12四个月按实际用电量给予每度0.3元的补贴,使秸秆收储企业增加了利润。即便这样, 2014年秸秆收储企业总体收购量与2013年同期相比仍然呈下降趋势。
5几点建议
(1)目前,对秸秆还田、收储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形式有不同的补贴办法,不便操作。建议借鉴安徽省的办法,统一改为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奖补,便于考核验收,降低工作成本。
(2)建议实施省级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奖补普惠制,应补尽补。
(3)建议提高省级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标准。
(4)建议将省级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直接兑付给农户。不管农户采取什么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只要不烧、不抛,考核合格后就应该纳入奖补范围。农机手为农户提供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作业时,可按照市场价收取作业费。
(5)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是做好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建议省级财政给予基层农机部门安排适当的组织工作经费。
3.马凡氏综合征一家系调研 篇三
关键词 马凡氏综合征 家系调研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临床少见,病人多在晚期出现心血管严重病发症后,方才就诊。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县属祁连山脉高原地带,1998~2005年我们对本县一牧民家系,共4代人中调查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对过去发病者,对其病历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其家系中的存活者体格检查、心脏彩超、X线、眼裂隙灯等常规检查,以明确是否发病。其中死亡2例,对其病历进行调查以明确诊断。
方法:所调查家系已明确其马凡氏综合征有遗传史,有以下1项者可确定为马凡氏综合征。①骨骼肌肉系统:主要有四肢细长,踟蛛指(脂),双臂平伸指距大于伸长,双手下垂过膝,下半身比上半身长。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皮下脂肪少,肌肉不发达,胸、腰、腹、臂皮肤皱纹。肌张力低,呈无力型体质。韧带、肌腱及关节囊伸长松弛,关节过度伸展。有时见漏斗胸、鸡胸、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椎裂等。②眼:主要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視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男性多于女性。③心血管系统:常见主动脉进行性扩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而引起的主动脉窦瘤,夹层动脉瘤及破裂。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亦属本病重要表现。可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征、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等。也可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等。
结 果
家系遗传谱如图1所示。此家系中第一代Ⅰ1、2已死亡,死因不明;13亦已死亡10年以上,调取病历,根据其病历记载为马凡氏综合征;第二代男性4例均发病,女性1例(Ⅱ3)发病且已死亡,死因为主动脉夹层瘤破裂,病历记录晶体脱位。第三代男性2例均发病(Ⅲ3、9),女性5例均未发病(Ⅲ1、6、10、11、12);第四代男性1例发病(Ⅳ2),女性3例均未发病(Ⅳ1、4、5)。故此家系中男性除1例死因不详外,其余8例均发病;女性12例中,1例死因不详,1例发病,其余10例均未见马凡氏综合征临床表现。
讨 论
马凡氏综合征主要罹患器官为骨骼、心血管系统(9例发病者均有不同程度表现,除Ⅱ3外,Ⅱ1、3、6、8,Ⅲ3、9,共6例),及合并心律失常(Ⅱ1、6、8,Ⅲ3)和眼(Ⅱ1、6、8、Ⅲ3)、心衰(Ⅱ1、6、8、10)。该病患者80%以上有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是二尖瓣的功能障碍。心血管畸形常引起病人过早死亡,心血管病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是破裂性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破裂和二尖瓣腱索的破裂。该病基因定位于15q21.1,由编码fibrillin-1基因的突变所致。世界各地的家系研究显示,该病的突变在不同的病例中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概括起来有外显子的缺失、单个碱基的置换和颠换以及终止密码突变。
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危害是心血管病变,特别是合并主动脉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根据临床表现骨骼、眼、心血管改变之主症和家族史即可诊断。临床上分为两型,三主症俱全者称完全型(Ⅰ3、Ⅱ1、6、8、10 、 Ⅲ3、8);仅两项者称不完全型(Ⅱ3、10 、Ⅳ2)。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对失天性心血管病变宜早期手术修复,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宜内科治疗。一旦确定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因为药物是不能治愈此病的。
参考文献
1 杨索洁,等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
2 陈竺,主编.7年制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医学遗传学(第四章),2001,9.
4.乡镇综合调研汇报 篇四
XX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教文化兴镇、现代农业强镇、集镇商贸活镇、社会和谐稳镇”的思路,抓机遇、强基础、拓思路、谋发展,认真实施“456”工程,即抓好四项建设:一是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四是抓好和谐社会建设。建好五大基地:一是建万亩现代粮烟生产基地;二是建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三是建万亩商品经济林果基地;四是建万亩花卉、中药材生产基地;五是建畜牧养殖基地。壮大六大支撑产业:即巩固提升粮、烟、畜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根据各村优势特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把xx打造成为师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镇。现将XX年的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着眼规划,建管并得,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小集镇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财富等聚集的中心。它能涵盖周围一大片农村地区,能把该地区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促进商贸旅游、娱乐、运输等服务行业,带动和吸纳个体企业进入小集镇从事二、三产业发展,达到建一个集镇,富一方百姓,建一个市场,兴一方经济的目的。
(一)着眼规划谋发展
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一脚跨两州”的和与泸西工业园区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22.3万元,与省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xx镇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4.2平方公里地形测量工作,完成3.7平方公里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建设“一中心、两场、四大园区”,一中心,即:以“小长山、大紫微、金家寨、白龙潭”四个村子为中心,充分利用白龙潭水资源、天然湿地等自然优势,结合全镇集镇建设规划,发展以观光农业、城郊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餐饮、垂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二场,即:建设功能完善的农贸市场、建设休闲娱乐文化广场一个;四大园区,即:建成生态蔬菜园、特色养殖园、城郊休闲娱乐园、美味农家园“四大园区”。通过集镇建设带动周边的大紫薇、小长山、小紫薇、金家寨、白龙潭、老紫薇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镇一体化。同时,计划年内,完成64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绘制发展蓝图,决定规划发展区域面积达1000余亩,用1-2年的时间把规划区打造为集镇和县城的“菜篮子”和“后花园”,建成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小康村。
(二)抓投入,高强度推进
镇党委政府一心一意抓投入,千方百计谋求集镇建设的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保障集镇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是建立健全了协调服务机制、领导责任制、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主要领导新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抓的工作原则,为xx集镇建设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使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二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破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加快集镇建设速度。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集镇特色和优势,多方争取国家的扶持,争取城镇建设资金。以市场运作为导向,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开门路,用活政策,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逐步建立各种资本共同建设城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使集镇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三是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路子。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路子,大胆集约化经营土地,拓宽投资渠道,加快集镇建设步伐。XX年,拟对煤炭市场、原民政所、木材加工厂、金叶路20宗土地,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准备公开挂牌出让,预计可实现土地出收益500余万元。同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盘活集镇周围小长山、大紫薇、小紫薇、金家寨、老紫薇、小矣则等闲置建设用地,通过村商合作、村厂合作的形式得到科学合理利用。
(三)抓管理,高质量发展
一是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由村镇建设管理所专门负责集镇建设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按各自管理职能进行责任划分。二是重点整治,常抓不懈。对集镇主要街道的单位、门面实行门前“三包”,签订“三包”责任书,并严格按照责任书的要求抓好落实。针对集镇主要街道乱停乱放、乱摆摊点、乱扔垃圾的现状,由派出所牵头负责整治。通过整治,常抓不懈,有效解决了集镇“脏、乱、差”等问题。
二、创新经营模式,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充分利用xx人少地多,地势平坦,便于机械作业的有利条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率先在xx建成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一)夯实基础构建现代农可持续发展体系
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统一部署,抓实拨云片区、红土片区10万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按照“破埂破沟、废弃地整治、坡地改台地”的建设标准,采取“先丈量、再整治、后分配”的方式破埂分田,在示范区内重点围绕水网、路网、土地平整进行、建设。整个示范区有水源点27个,修建抽水站12个、水塔1个、配套灌排沟渠238条259公里,新铺设管网538条370公里,布置灌桩2万余根。共修建4-6米机耕道184条163公里,核心区形成了“4横15纵”相交连接的田间机耕道路网。通过土地平整,均块面积在250-400亩的方块田地数量达270块,墒面坡度由10-30度降低到5-8度以下;耕作层由大多不足18厘米提高到20-40厘米;片区机耕率达95%以上,机械化收种率达85%以上。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地平坦、旱能浇、涝能排”的高稳产农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使每亩降低劳动力5至8个,降低生产成本50至150元,平均亩产值增加259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通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党委政府围绕“一纵两横两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一纵即温则线、两横即师弥、尚师线,两片区,即以白泥山梁子为界,东片区以烤烟、蔬菜、花卉为主,范围涉及法块、长街、槟榔、红土、路撒5个村委会。西片区以辣椒、核桃、中药材为主,范围涉及务龙、额则、石洞、足法4个村委会。
(二)创新组织模式构建现代组织体系
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配、规范管理”和“共同投入、集约经营、按劳分配、财务公开”的原则,在小紫薇村成立了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将社内烟农烤烟收购合同和土地集中起来,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利润按股分红的形式开展集体生产和经营模式。合作社下设育苗、机耕、机栽、施肥、植保、烘烤、分级扎把、运输等八支专业队,实行统一生产经营、统一农事操作、统一采烤、统一分级扎把,统一销售。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大力推行机械深耕、机械整地理墒、机械移栽、机械覆膜,促使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达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土地流转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在确保土地用途不变、土地权属不变、土地自主经营权不变、群众利益不减、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模式,按照“一个产业、一片示范基地、一个龙头企业”的模式,采取“请进来、你发财、我发展”的方式,引进师宗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拨云发展特色蔬菜、师宗绿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长街、槟榔发展蔬菜1000亩;引进文山三七老板在小矣则发展三七500亩。通过土地流转,把群众单家独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种植规模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生产产品商品化运作。在经营上按照“共担风险、共同投入、共同经营、按股分配、财务公开”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农户实现了在家门打工,实现了“双重收入”,即每亩可实现地租收入500元;每人每月可实现打工收1500元。
(四)措施配套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一是科技推广。以“科技推广促进行动”为抓手,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实施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实行工厂化育苗、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目前,已建设烤烟工厂化育苗基地1个,蔬菜育苗基地1个,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5万亩。二是实施测土配方。在全镇9个村委会进行取样,对近1000个土样的氮、磷、钾等方面进行分析,基本上掌握了全镇各村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肥力状况,及时指导农户开展好配方施肥。三是以村“两校”、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为平台,派出农业技术人员给农民上课,并组织科技小分队进村入户到田间地。
三、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xx
xx镇党建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眼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团结务实的领导集体,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
(一)以培育典型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共有10个党总支、42个党支部和952名党员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明确了19个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同时发挥6名大学生“村官”和9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合力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组织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岗位奉献”活动、“服务群众”活动、“亮牌示范”活动、“组织创新”活动。组织952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组织18名预备党员集中进行入党宣誓,邀请县委党校教师针对党的成就、党史、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200余名在职党员进行党性分析,撰写党性分析报告。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引导足法村党总支创办辣椒特色产业基地,鼓励红土村党总支发展壮大烤烟生产服务专业协会。在巩固好路撒村党总支基层党建示范点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红土、长街、石洞三个村党总支和槟榔社区党总支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探索出来的“群众事务代办”、“驻村夜访”等利民、便民服务机制,共排查出群众热点难点问题81个,要求各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着力解决。
(二)抓学习教育,促队伍素质提高。镇党委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多渠道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培训。一是强化学习,提高镇四班子自身素质。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以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为载体,组织四班子成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重点组织学习了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镇四班子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谋发展上来,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同时,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机制延伸到村(社区)党支部、镇直各支部、站所,并健全学习考核制,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前,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1次522人次,股所级以上干部参学率达100%。二是坚持“精心备课,细心讲课,认真测评,广泛评议,勇于实践,严格考核,力求实效”七个环节二十八字的党课教育方针,坚持联村领导带头上党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目前,组织党员上党课3次,学习人员达2300余人。三是全面推进“村两委”素质教育工程。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使村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水平和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夯实。全镇9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站点共学习达810多个小时。
(三)全面加强组织建设。镇党委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基本要求,以开展“五个一”创建、“三心四力”及“互联共创”活动为契机,以班子强、队伍精、纪律严、作风实为目标,把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点。突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两个重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争创一流业绩,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推进组织建设,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领导班子建设取得新成效。把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保障,坚持用制度建设巩固党建成果,使党的建设走上依靠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的新路子,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镇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健全完善了各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工作机制。坚持乡科级领导班子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完善了领导班子及成员重大事项报告、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镇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为民意识,提高了团结干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两个作用”的发挥,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基础。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努力找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设置11个党员服务群众的岗位,已有473名农村无职党员参与到活动中,上岗率达90%,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四培养”工程。今年全镇共把12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12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12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12名村干部发展成为党员、12名村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加大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力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的方针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把党员“入口关”,今年共发展党员22名。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烤烟、万寿菊生产和盘活集体闲置的土地、房产等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认真抓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工作。为确保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迅速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xx镇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施人文关怀、明确岗位目标、建立工作日志、严格督查考核等措施,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在村中留得住、干得好、能成才。抓好新社会组织建设。目前有烤烟生产技术服务社、植保协会、中心幼儿园等新社会组织3家,从业人员243人,其中党员47人。
5.综合医院调研报告 篇五
班级:建学107班
姓名:*** 学号:20100602107 医院的定义:医院是指以向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医院的服务对象: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者和伤员,也包括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健康人(如孕妇、产妇、新生儿)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如来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或口腔清洁的人)。
本次需要设计的医院为200床位的综合医院,门诊人次为600人次/每日,属于二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 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100张至499张。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麻醉科、传染科、预防保健科,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可合并建科,皮肤科可并入内科或外科,附近已有传染病医院的,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不设传染科;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理疗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
(三)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四)各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房屋:
(一)每间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三)日平均每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实地调研
我们此次实地调研的目的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坐落于美丽的青岛市浮山湾畔,与市委市府毗邻,是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基础设施完善,就医环境良好,交通便利,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心医院,拥有40余个临床、辅助科室,展开床位1000余张。该院设备精良,拥有dsa、超导核磁共
振、螺旋ct、大型高压氧舱群、氩氦刀、超声刀、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人工肾、人工肝、电子十二指肠镜、腹腔镜、电子支气管镜等高新医疗设备。医院人才梯次合理,技术力量雄厚。拥有高、中职专业技术人员近40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名。2013年3月16号,我们一行四人从学校前面出发乘坐901路车到小北曲西
站,然后转乘502路车到市政府下车,下车后转身就能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的次入口。
从次入口进入医院之后看到是医院的住院部,然后我们从医院内部绕道医院的主入口,也就是401医院的门诊大楼。401医院的主入口位于山东路,次入口位于闽江路。医院内主要有门诊楼、急诊楼、颐康楼、馨康楼、荣康楼、悦康楼、住院部几大部分。
解放军401医院的总平面 401医院院区楼层分布总索引 篇二:医院调研报告作业
综合医院建筑 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省人民医院 ——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永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班级:建筑学三班
姓名: 陈 晓
学号:11440332 2014.9.20 前言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紧密地联合着,特别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医院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医院萌芽——古代医院时期
这个时期从公元前七世纪奴隶社会晚期到18世纪末叶。相应的医学发展时期为古代——经验医学时期。医院首先起源于社会抚恤组织的建立。我国周代已开始起步。《管子〃入国篇》记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挤困,九曰接绝”。在这九件事中,特别是慈幼、恤孤、养疾和问疾都与保健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公元前七世纪时,管仲辅助齐桓公执政,在京都建立了残废院,收容残废人,供给食宿,给予治疗。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形。这个时期的医院有以下的特征:一是由于社会的医疗形式主要是个体行医,因此医院仅是一个补充,数量很小,规模小,常不固定,条件差。二是医院主要起源于传染病、麻风病人的隔离需要,军队受伤者的收容,以及社会残疾人员、贫困人员的收容,具有隔离和慈善的性质。三是在欧洲的中世纪,医院成为教会的工具,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此,在一千多年里,医院虽然表现出逐渐发展的状况,但十分缓慢,尚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医院。由于欧洲文艺复兴,促使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医学科学由经验医学转变为实验医学,医学从宗教与神学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医学大发展时期:中欧和德国的医学繁荣,人体解剖作为一种科学问世,随后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相继建立,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皇家科学院也相继诞生。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和医院管理的进步。由此步入由古代医院向近代医院的解析时期,新的医院大量的建立。1732年,英国医院的建立进入了高潮,总计建有115所医院,最著名的有bristal医院;同时,医院将病人按疾病分类住院治疗,并提供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
二、近代医院时期
近代医院时期,是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大约经历了上百年时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18、19世纪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从而,不仅为近代医院的建设提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因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而对医院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出要求。
近代医院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医院已成为社会医疗的主要形式,尽管还有大量的个体医疗存在,但后者已退居于辅助的地位;二是医院形成了专业分工(但分科尚不细)、医护分工、医技分工和集体协作的格局,相应建立了管理制度和技术性规章制度;三是以机体、器官、细胞为主的生物医学水平作为诊疗的理论基础,以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化学治疗及一般手术治疗作为基本的诊断手段,围绕以疾病为中心展开治病防病工作;四是在医院管理上,主要是标准化管理。
三、现代医院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日益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带来医学科学和医疗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同时社会对医疗及预防的要求更高了。从而使近代医院向现代医院转变。主要表现为:医院功能多样化,正在成为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及指导基层保健的地区医疗、保健、教育和研究中心;大型医院内高度专业分工与多科协作化,新兴学科及边缘学科纷纷成立;医院设备走向自动化,电子程度日益增强,医院建筑不断改进;现代管理理论向医院管理的广泛渗透,使医院管理学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由于社会卫生服务的供求关系日益尖锐,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使医院管理及其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现代医院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并开始发展的,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仍处于近代医院或近代医院和现代医院部分特征并存的时期。古代医院建筑——古代医院建筑与一般民用建筑类似,纵观历史,古代的中医无非有三种形式,即在皇宫里给皇亲国戚看病者,在军队给兵官疗伤者,以及在民间行医者;因中医诊病的特殊方式,一桌,一凳,一床,一脉枕即可,因此在建筑方面古代的医院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类似。
教会医院建筑——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组合及其改进型。
现代医院建筑——现代中国医院建筑;1950~1980年中国医院建筑主要吸收西方现代建筑平面布局,为树枝形、工字形等,当然也有不少是分散式的布臵;从功能概念分:门诊、住院、辅助医疗科室及后勤供应;造型上主要是简单的现代建筑形式,或者是坡屋面,单个窗。在结构体系上,主要是砖混结构、小开间。
医院等级划
一级医院是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对人群提供一级预防,在社区管理多发病常见病现症病人并对疑难重症做好正确转诊,协助高层次医院搞好中间或院后服务,合理分流病人。
二级医院是跨几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区性医院,是地区性医疗预防的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指导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接受一级转诊,对一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和科研。
三级医院是跨地区、省、市以及向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专科(包括特殊专科)的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二级转诊,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人才;完成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和承担省以上科研项目的任务;参与和指导一、二级预防工作。一、二、三级医院的划定、布局与设臵,要由区域(即市县的行政区划)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统一规划而决定。医院的级别应相对稳定,以保持三级医疗预防体系的完整和合理运行。依据医院的综合水平,我国的医院可分为三级十等。
分级分等
等级医院管理将医院分成一、二、三、特级四级。
一、二级医院分别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分为特、甲、乙、丙四等。一级医院:(病床数在100张以内,包括100张。[作者注]下同)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病床数在101张--500张之间)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病床数在501`张以上)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企事业单位及集体、个体举办的医院的级别,可比照划定。(注:实际执行中,一级医院不分甲、乙、丙三等的。医院等级的划分是按医院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设备条件、科研能力等按1000分计分而划分出来的)。各级医院之间应建立与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和逐级技术指导关系。
针对此次设计任务,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得出此报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一、概述与总体布局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中日联谊医院)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吉林大学所属的、卫生部部管的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成立于1949年11月,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医院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4千7百多平方米,医院设有编制床位952张,拥有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5个研究所(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吉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吉林省放射介入外科研究所、吉林省创伤骨科研究所、白求恩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4个中心(吉林省创伤骨科治疗中心、吉林省人工关节治疗中心、吉林省肾脏移植与血液净化研究中心、白求恩医科大学手外科中心)。
医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发展目标,坚持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并举的发展理念,始终秉承仁心良术的医院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团结务实、创新图强的院训,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环境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地址:经济开发区仙台大街126号(近自由大路)(合影)a: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c: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总部—门诊部 医院临近城市道路十字交叉路口,周围布臵有大量的社区、酒店、商场、集团机构,处于城市商业繁华路段交叉口,是人流车流密集区域,选择此处作为医院建筑地段极大方便了周围居住人群的需求。
二、住院部建筑类型与流线
由于用地面积较大,各房间布臵为分散布臵。方正规整的外形设计与内部房间布臵,四处防烟楼梯间,二处电梯间,十一部电梯设臵;
地下一层设有地下餐厅与相应的设备配电用房;
一层设门厅、收款处、住院处、值班室、保安室、统计办公室、计算机中心、超市、电梯间、楼梯间等,并指示标明现在的所处位臵,方便患者就医,三处出入口设臵,符合安全消防要求;
二层设办公室及各科诊室,并设连廊,联系门诊部建筑,方便交通; 篇三:医院设计调研报告 医院的起源与发展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 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 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紧密地联合着,特别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医院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医院萌芽——古代医院时期 医院萌芽——古代医院时期 ——
这个时期从公元前七世纪奴隶社会晚期到 18 世纪末叶。相应的医学发展时期 为古代——经验医学时期。医院首先起源于社会抚恤组织的建立。我国周代已开始 起步。《管子·入国篇》记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挤困,九曰接绝”。在这九件事中,特别是慈幼、恤孤、养疾和问疾都与保健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公元 前七世纪时,管仲辅助齐桓公执政,在京都建立了残废院,收容残废人,供给食宿,给予治疗。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形。据湖北睡虎地出土之秦简中有关于疗坊的记载,表明秦代已开始有收容麻风病 人的医院;《后汉书》载延熹五年(公元 162 年),皇甫规征陇右时,因为军队中 发生流行病,死亡的占十之三、四,皇甫规便将传染病患者安置在临时指定的庵庐 中,使之与健康的士卒隔离,并亲自巡视,给予医药。一般认为它是在军队中设立 隔离病院之始。此后,有隋唐时代的收容麻风病人的“疠人坊”、唐宋时期有为病 残而设的“病坊”、“养病坊”、“安济坊”等,元代军医院“安乐堂”?? 由于欧洲文艺复兴,促使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医学科学由经验医 学转变为实验医学,医学从宗教与神学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医学大发展时期:中欧 和德国的医学繁荣,人体解剖作为一种科学问世,随后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 相继建立,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皇家科学院也相继诞生。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 院的发展和医院管理的进步。由此步入由古代医院向近代医院的解析时期,新的医 院大量的建立。1732 年,英国医院的建立进入了高潮,总计建有 115 所医院,最 著名的有 bristal 医院;同时,医院将病人按疾病分类住院治疗,并提供质量较高 的医疗服务。
二、近代医院时期
近代医院时期,是从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中叶,大约经历了上百年时间。它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经过 18、19 世纪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社会 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从而,不仅为近代医院的建设提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因社 会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而对医院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出要求。
据医院设立最多的 1947 年统计,全国约有大小医院 2000 多所、病床约为 90,000 张左右,其中省立医院 110 所、市立医院 56 所、县立卫生院 1440 所,此外还有一些传染病院、结核病防治院、精神病防治院、麻风病医院、戒烟医院。在开设地方医院的同综合医院设计调研报告
时,整个民国时期军队医院的建设,亦由少而多,由散在 而渐统一布置,由简陋渐充实,由单一型而有多种类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 党军队医院的类型,已有野战医院(师部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陆军医院、流动外科医院、总医院、休养院、残废院(荣军教养院)和教学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1949 年全国医院为 2600 份、疗养 院(所)30 个。1957 年,全国县以上医院为 4179 所,拥有病床 294,733 张,医务 人员 1039,208 人。全国医院面貌的改观不仅表现在上述医院和病床数量的迅速增 长,还表现在医院的组织管理、医疗技术、医疗作风等方面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三、现代医院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 70 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科学 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日益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带来医学科学和医疗诊断技术日新月 异,同时社会对医疗及预防的要求更高了。从而使近代医院向现代医院转变。主要 表现为:医院功能多样化,正在成为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及指导基层保 健的地区医疗、保健、教育和研究中心;大型医院内高度专业分工与多科协作化,新兴学科及边缘学科纷纷成立;医院设备走向自动化,电子程度日益增强,医院建 筑不断改进;现代管理理论向医院管理的广泛渗透,使医院管理学应运而生并得到 迅速发展。然而,由于社会卫生服务的供求关系日益尖锐,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医学 的目的,使医院管理及其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现代医院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出 现并开始发展的,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仍处于近代医院或近代医院和现代 医院部分特征并存的时期。自 80 年代以来,我国医院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发展。1997 年全国有医院 16376 个,比 1980 年增加 6339 个;实有床位数 215 万张,比 1980 年增加 95 万张;医院 总人员达 307 万人,占全国专业卫生人员的 56%,与 1980 年相比,增加 149 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 120 万人)。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加快,医疗设备 明显改善。1997 年 80%以上的部属医院购置了 80 年代初期罕见的 800ma 以上 x 线 机、ct、ect、彩超、肾透析仪等,省属医院五类设备率也在 50%以上,从而很大 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在大型医院专业分工与新业务的开展逐渐接近现代医院的 水平。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医院资源利用效率逐年下降、城乡医院资源配 置不平衡显化、病人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和医德医风普通下滑等问题。
医院建筑的历史沿革
古代医院建筑——古代医院建筑与一般民用建筑类似,纵观历史,古代的 古代医院建筑与一般民用建筑类似,纵观历史,古代医院建筑 古代医院建筑与一般民用建筑类似 中医无非有三种形式,即在皇宫里给皇亲国戚看病者,中医无非有三种形式,即在皇宫里给皇亲国戚看病者,在军队给官兵疗伤 以及在民间行医者;因中医诊病的特殊方式,也就是一桌、一凳、者,以及在民间行医者;因中医诊病的特殊方式,也就是一桌、一凳、一 一脉枕即可,因此在建筑方面古代的医院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类似 建筑方面古代的医院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类似。床、一脉枕即可,因此在建筑方面古代的医院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类似。教会医院建筑——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组合及其改进型。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组合及其改进型。教会医院建筑 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组合及其改进型 现代医院建筑——现代中国医院建筑 ;1950~1980 年中国医院建筑主要 现代中国医院建筑 现代医院建筑 ~ 吸收西方现代建筑平面布局,树枝形、工字形等 当然也有不少是分散 吸收西方现代建筑平面布局,为树枝形、工字形等,当然也有不少是分散 的布置;从功能概念方面分:门诊、住院、辅助医疗科室及后勤供应; 式的布置;从功能概念方面分:门诊、住院、辅助医疗科室及后勤供应; 造型上主要是简单的现代建筑形式,或者是坡屋面,单个窗。造型上主要是简单的现代建筑形式,或者是坡屋面,单个窗。在结构体系
主要是砖混结构 小开间。砖混结构,上,主要是砖混结构,小开间。医院流程
医院设计注意事项
一、基本理念和大致思路 1.医院也是消费场所和物业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人们上医院也是消费行为,医疗消费足够的高是为了提醒人们进行
足够的身体锻炼。医院同其他建筑一样,也是一种物业,也应按物业管理规律经营。2.医院文化设计和 ci 设计 在遵循医院通性的原则下,突出本医院的特殊性。体现简洁、高效、人文、环保。3.无障碍设计 残疾人厕位应独立设置,且专用空间为最大。楼梯应设双导线扶手,以方便成人和儿童。楼梯应有起止步盲人指示。电梯门 及轿箱需考虑轮椅、担架车的撞击防护。4.照明 对病员而言,照明不应过于明亮,也不宜过于黯淡。应避免灯具的昡光。光 色最好选择显色性好且略偏暖色的。5.供水及污水处理 从系统选择、管道布置、管材及配件统筹考虑防疫要求,保证水质,防止交 叉感染。采用非手动开关。污水分类收集、处理与回用。6.管理智能化系统 标准版本包括 13 个基本模块:门诊、挂号、候诊、计费、住院、检验、查 询、成本核算、病案及人事管理、护士站管理等。要求安放位置合理;设施顔色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医护人员、病员使用的用具统一设计,同环境协调;能隐蔽 的尽量暗装。7.楼宇控制智能化 包括空调、计算机站、局域网、多媒体、远程医疗系统、总控制室、电梯、五气、呼叫 对讲、综合布线、安全监控、消防、通讯、有线电视、垃圾及水处理系统等。要求装饰风格 应与整体空间相协调;装饰材料与原设施材质相协调,无明显修饰感;如设施的外部暴露部 分在造型、顔色、质感等方面与整体环境相差较大,确实需要更换但又不能隐蔽的,应在安 装前与供货商调整,以尽是避免损失;各设备在装饰面外的暴露交叉要同装饰饰面造型、线 条形成韵律,同时保证设备功能不受影响。8.专业标识设计 文字、图案、色彩标识应醒目、清晰、明确。不同科室可采用不同色彩。色 彩应淡雅、和谐。注意中外文对照、款式、位置、顔色、造型、质感、装修装饰。分三大类型。户外类:一是医院整个区域各单体建筑的导向标识及楼牌;二是道路指引; 三是医院服务设施导向。楼层类:一是室内功能总平面及各层功能平面图;二是国家规范要求的标识(消防通道、出入口等)。科室单元类:一是医疗单位的门、窗牌;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标牌;三是行业 规定的特殊标记。
二、不同功能空间的考虑 1.停车场 最好在门诊楼地下,且为机械停车式。地面停车场应有出租车专用等候位及 出入流线。
2.门诊大厅 是医院多种流线的交叉点,人员最最密集的公众场所。按现行《综合医院建设 标准》,就诊人数应是该医院床位数的 3 倍(60~64 ㎡/床),门诊部面积占医 院总建筑面积的 15%。安排几个相连的厅,且区分出交通与滞留空间——便于人流组织与疏导。自然采光与通风,共享空间为宜,且为天窗形式。挂号、交费、取药,设置栏杆,窗口比正常人使用低一些,以 1050mm 为宜。可设置大屏幕,显示各种相关信息。将站立式服务改变为坐式服务。
业务办理台应安排足够数量的排椅,配备叫号服务器,结合声光实现叫号服 务。排椅由硬质改变为软质,排椅向沙发转变。除现金交易台外,其他业务办理 台应尽可能关注金属栅栏、大玻璃的分割。墙、柱可用石材或金属板。3.候诊室 应有直接外部采光与通风(大型综合医院病员通常上此地等候时间约为一个 小时),最好不要采取走廊二侧面对面候诊方式,以减轻陌生病员相互对视引起 的心理负担。最好有分诊台进行药品划价。4.公共卫生间 在解决视线干扰问题的前提下,提倡无门卫生间。设立专用清洁间,并使打 扫工具从病员视线中消失。小便器,应避免上一步式。大便器,坐式更舒服,但 要解决一次性自取垫纸;蹲式,要使便器与地面在同一两面。应有二个手纸套。洁具,在厕位隔断上安装扶手及挂钩,隔断要有一定的高度。先手龙头、小便器、大便器应为感应式。烘手器以擦手纸为宜。应在视觉显著的地方设置在何种情况 应洗手的提示牌。墙面可选用光洁块材,尽量减少宽缝。宜用专门填缝剂。也可用背面烤漆的 钢化玻璃。地面可用石材或地砖,500×500mm 为佳,大块不宜排水。隔断可采 用 max 板,现场组装。5.护理单元 基本上四类活动人群:病员、护士、医务人员、探视人员。护士站台面宜为 760mm 高,为方便医患坐着交谈,可部分保留 1100/760mm 双层台面。综合布线 应与护士篇四:医院调研报告
贵州贵阳市金阳医院是一间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坐落于金阳市金阳南路和石林东路的交错路旁交通便利。3月6日;我们团队亲自前往金医
姓名: 田学强 刘豪 龙岳
班级:建筑10152 时间:2013.3.9 院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医院尚存在很多各方面的问题其中医院外部人流和车流混乱.但外面的环境好叫病人有新鲜空气.能保持好的心态还有很多的锻炼器材.供病人早日康复.的功能分区分析医院
进门的地方是门诊大楼,在 这里病人在此挂号.后面有不 同的住院大楼.如病房大楼,肿
瘤门诊.肠道诊部,最后是后勤
部分如:涉外综合大楼和影像
大楼和行政大楼.病人的流线
很清楚依次是挂号.诊断.住院.后面的后勤是以方便病人的需要如食堂.小卖部.等;行政大楼是最后;这点是非常合理的,也人性化,做到了服务病人为宗旨的要求是我在这次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都以病人为主.在门诊大楼的大门的停车位的基本
尺寸 比一般的车位要打一些.都是
围绕门诊大楼门口分布的 ,也方便
把病人最短时间送到门诊大楼区 病
房之间加大了距离以便满足日照的要求两个大楼之间还有绿化.以保持
病房的空气质量 , 金阳医院的门诊楼 位于大门正前方,急诊楼紧挨着的门诊大楼在其右边,住院部则在门诊大楼的后方 距离大约10米。门诊大楼主入口正对大门,前方有一片空地用于停车,且门诊大楼大门两旁有缓坡,供轮椅上下。门诊大楼前方还有双向马路,更加方便汽车通行。门诊大楼后方也有开大的出入口于正大门对应,门诊大楼两侧也有小的出入口,方便少数人通行。门诊大楼有一条主干道和左右两变各一条次干道。楼梯位于主干道中间段和四个角落。门诊大楼的楼梯和电梯是相邻的但是是相互独立的,楼梯是三跑的方便了患者。总体来书门诊大楼的出入口布置合理,疏散距离都比较短。
急诊大楼紧是门诊大楼的右半部分面对医院的车辆出入口,减少了患者到达病房的时间。除了面对车辆出入口的大门外 侧面还有一个小的出入口,后方直通门诊大楼。急诊大楼三面都对着马路 减少了拥堵的可能性,这样防置出入口十分合理。住院部位于门诊大楼后方,大门面朝医院后方,左右两侧都有出入口,后方面对医院中央绿化区没出入口。这样放置出入口有利有弊,住院部大门面对医院后方加长了门诊部和急诊部的患者到达住院部的距离,但是大门远离门诊大楼会减少门诊大楼对住院部的影响,门诊大楼的人行出入对住院部的影响会减小。住院部面对中央绿化区没开出入口比较不合理,住院的病人要到达中央绿化带必须从住院部两旁绕行,不怎么方便。
总体来说门诊,急诊,住院部三个部分比较连贯,位置相离不远
方便了患者。
建筑内部的楼梯的位置时在进门的对面方便寻找.电梯是利用距离来满足建筑防火的两个楼梯之间没有超过20米的和用防火材料来满足防火要求的, 这也是我们这次设计
要注意的问题的.门诊的内部的功能
是按挂号.诊断.住院的流线来设计的如图
门诊大楼的门厅是
连接于门诊大楼正前方的单层建筑,高约8米进去首先看到的是门诊大楼的平面图方便患者寻找各个科目,大厅两侧有挂号,收费,药房共四间房间。大厅中间是座椅供人们休息。大厅左右两边可以连接到各个房间和主楼梯。门厅于候诊区为一体空间较大加强了连贯但又不会相互影响。我感觉在金阳医院的设计有几个非常精彩的地方是我们设计要借鉴的一;大多数的大楼运用了跃层
满足室内的空气的流通和大量的阳台
来绿化也是满足病
房的空气, 第二外
部的绿化也好使病房的室内和室外都有好的绿化是病人生活在绿化中;和有很多的锻炼的器材.等都是让病人较早的恢复身体.是为病人着想的都非常人性化,第三每个病房都有厕所让病人不用走长得距离同时也有很好的私密性,第四还有设计人有一点大胆的设计就是把每栋大楼都有凉衣服的地方是长期陪病人的人可以帮病人的不干净的衣服洗一洗我感觉这点也好的地方.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地方就应该人性化一点.但是在医院的门口的人流和车流有些混乱和车辆过分多了些没有急救车的专用车道.和有几栋大
楼和外面的车子声.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还去了省
医,我们从总平面图中可以
看出。门诊大楼是采用的中亭的进行采光和通风的和各个
楼层的光照,人流和车流的流
线很分得清楚。大门的人流和
车流没有想金阳医院那么乱。
这点省医是叫好的设计,在省
医院有地下停车场使车流和
人更加清晰不会出现人流和
车流不会混乱。
在省医院我看见了设计中的错误就是窗地比不怎么样适篇五:医院调研报告
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院卫生状况
廖恃妮 [案例]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七中心医院,是一间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赤岗,位于广州地铁八号线赤岗站和多路公交车交汇处,交通便利。5月3日,本人亲自前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医院尚存在很多各方面的问题,其中,医院内环境卫生问题尤为严重。
问题一:医院卫生间内卫生环境差。没有一间卫生间内配有洗手液或卫生纸,卫生间地面上脏兮兮的。有些卫生间里的纸篓已经盛满,还有的手纸散落在地上,其中一个蹲便后面的墙体已经损坏,损坏部位有足球大小。厕所蹲盆内便迹随处可见,有的厕所门背后甚至写有“高价收药”、“挂号”等标注。;
问题二:医院走廊处卫生状况差。病人换下的脏衣物等随地乱放,且没有专门的清洁人员及时收拾与清洗。个别走廊处存在积水且很长时间内没有清洁人员来将其拖干,还有个别病房内的门框等已遭损坏,周围环境更加容易潮湿;
问题三:楼梯间存在多处卫生死角。各类烟头、果皮甚至酒瓶等在楼梯间随处可见,而医院内有明确的牌子说明禁止抽烟。衣服随处乱晒,有的还晒在楼梯扶手上,甚至还有一些鞋衣等放置在消防栓上面,留下了安全隐患;
问题四:医院内垃圾桶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少数几个垃圾桶有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垃圾桶上没有盖或其他遮掩物,一些垃圾桶上面有许多蚊虫飞来飞去;
„„ [分析思考] 医院应该是最卫生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环境卫生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相比普通公共厕所而言,医院里的任何一个病人都可能是传染源。其中,对人们最大的威胁就是通过粪便、尿液传播,如果处理粪便不规范,可能造成霍乱、痢疾等疾病传播;而水龙头、门把手等,则可能传播一些肠胃道疾病。另外,有些厕所本身通风不好,还可造成呼吸道感染等。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但是医院内却没有一间卫生间配有洗手液或消毒液,配置的也只是手动水龙头。除了手动水龙头,卫生间的接触物如门把手都是病菌的集中地,患者接触后,如果不能正确地洗手,很可能染上消化道的疾病,如痢疾等胃肠病。在医院里如果只是用清水冲手,等同没洗。因为人手上有很多的油脂,细菌和病毒都被吸附在油脂上,只有使用洗手液或香皂才能洗干净。医院卫生间有没有洗手液,直接关系到卫生间传染疾病危险系数的大小。
另外,病人换下的脏衣物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走廊处存在积水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病人和医院内工作人员的衣服随处乱晒,不仅影响了美观,衣服的水滴还可能弄湿其他人; ?? 在三甲医院评估中,主要涉及技术方面;而其他检查也大多针对医院大环境、医务人员工作状态等,厕所因此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人这样调侃:到医院不用问卫生间在哪儿?闻味儿过去,准是卫生间。长期以来医院卫生间卫生状况差,主要是因为医院各级领导的认识与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医院患
者聚集,很多人带着病菌、病毒,容易交叉感染,医院卫生间应该比宾馆卫生间
更干净。卫生间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的每个角落,每个细微的服务都应该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三甲大医院如果连卫生间都弄不干净,怎么能让患者们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放心?小厕所,大问题。医院应重视和整改医院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除了医院各级领导的认识与重视不够外,造成医院卫生脏、乱、差的原因还可能有:监督工作不到位;没有专项费用,人员、设施配备不到位等等。许多医院的管理者,对医院卫生间脏乱抱有一种麻木和冷漠的态度。有人甚至认为,卫生间脏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也有人认为,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不如多关注看病贵看病难等“大事”?? 医院卫生的脏、乱、差说明医院在服务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不能光喊处处为患者着想,时时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关键是要抓落实。创造和谐医院,关键是要从细微之处抓起,时时处处为方便患者做起,那么医院的服务工作才会做好,才会受到患者的好评。在技术、设备等日益趋同化的今天,医院卫生服务质量的优劣显得更为重要。[建议及改进对策] 从医院流程管理的角度来说,医院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超越病人期望作为流程优化的导向。所谓“超越病人期望”是指医院提供的服务超过了病人的期望,病人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医务人员要替病人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要让病人有“真没想到,医院的服务这么周到”的感叹。为做好医院卫生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全院必须配备合格的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设置流动水洗手,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提倡用洗手液洗手,在洗手池上方张贴正确洗手方法的示意图;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设施,避免二次污染;应有有效的排气装置;卫生间应每日清洗消毒,不能有积水、积垢。
2、除卫生外,厕所面积也应扩大。医院厕所和普通场所还不一样,有的患者行动不便,得有人陪同,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大空间。此外,应多些人性化元素。人性化的医院厕所应分两类:一类是专门对外的,适用于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另一类则是专门针对化验人群的,这些人需要取粪便,应给他们提供更便利的设施。
3、做好每层楼、每个角落特别是楼梯边的禁烟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无烟医院”。
4、医疗垃圾方面,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在医院感染办直接领导下,建立由护理部门协助,总务后勤部门设专职人员负责收集、运输、集中贮存医疗废物,院感管理部门监督为基本框架的管理体系,保证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科室对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由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进行严格的分类收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保洁人员要清扫承担的卫生区段,并把清扫的垃圾及时清运到垃圾点,做到日产日清,无积存。每次清运完后要保证垃圾车周围的清洁。卫生专管人员定期安排垃圾箱的洗刷和消毒,定期做好投药灭鼠、灭蟑,喷药灭蚊蝇等工作。
5、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排卫生人员及时回收住院病人换下的脏衣物。每日不少于两次进行湿式清扫。除了每日定时的清洗外,还应该随脏随清。另外,地板不能存在有积水。建立健全的消毒制度,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加强消毒。
6、对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卫生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
7、加强日常考核管理:经常进行随机抽查、考核,对不能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不能按规定操作的科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列入月经济考核。
8、应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应建立和健全卫生档案。应协助、支持和接受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监测。
6.农村综合初中办学调研 篇六
我县按楚教传字〔1998〕28号、楚教字〔1998〕34号文件精神要求即时成立了“双柏县农村综合初中试点校工作领导小组”,经县乡两级共同研究,将鄂嘉中学、大庄中学、法裱中学向州教育局申报为农村综合初中试点校,经州教育局审批后将鄂嘉中学、大庄中学两校定为楚雄州第一批农村综合初中试点校,2000年,2001年两年又先后将爱尼山中学、安龙堡中学两所中学定为农村综合初中试点校。
根据州教育局的安排,我县在开办初期结合我们的实际制定了《双柏县农村综合初中试点校课程集设置方案》,随后根据楚教字〔1999〕23号文件精神,综合初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就按《楚雄州农村综合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楚雄州农村综合初级中学文化课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执行。
综合初中开办五年来,我县四所农村综合初级中学开办的综合初中班坚持“义务教育”性质不变,按《普通初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学生自愿于初一下学期进行分流。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及课时比例按《楚雄州农村综合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楚雄州农村综合初级中学文化课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执行,专业课设置根据学校当地实际开设了开设果树栽培、嫁接;茶叶栽培与加工;核桃栽培;花椒栽培;甜竹栽培;红宝石石榴栽培;烤烟种植及烘烤:食用菌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针织与手工业;以及电器、自行车修理、手工与摄影;小麦、包谷、大豆、西瓜、水稻、冬早蔬菜、甜脆瓜、水果萝卜、滇红花、桑、香蕉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专业课教材我们开始是选用双柏县科委编写的《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及外聘教师的自编教材和“九义”劳动课教材。
综合综合初中班专业课教师的来源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原农校师资班毕业生,二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三是选派文化课教师参加培训进行培养,四是向各乡(镇)各站(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五是向社会聘请能工巧匠。
设施设备主要是:
四所学校共有实践基地56亩,其中,大庄中学40亩,鄂嘉中学10亩,爱尼中学6亩,安龙堡中学亩。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以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参观、观摩、社会调查,二是在学校的基地上亲自动手实践,三是回家进行应用和推广。
二、开展农村综合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成绩和经验
1、办教育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为我们初级中学的办学探索了新路子,这种模式符合农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三分之一学生要回家当农民实际。
2、办学的社会效益初步得到显现。开办综合初中与勤工俭学紧密联系,巩固住了家庭贫困、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有特长。对“两基”的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初步得到部份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3、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是办好综合初中的条件和保障。
三、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存在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部份领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开办综合初中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学校领导,对开办农村综合初中是农村初中教育方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没有足够的认识。主观原因是教育部门的宣传不够到位,不论是力度、形式,还是过细的思想工作都有待加强;客观原因是传统的升学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大家都知道升学是“独木桥”,但不顾地区、学校、个人的实际,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和信念——挤“独木桥”。
2、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不能满足开办综合初中的需要。一是实践基地难于落实;二是有理论、会操作、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奇缺;三是学校经费十分紧张,对开办综合初中起码的设施设备无法进行投入。
3、教育部门的引导、指导、管理不够。“成功经验”只是概念和理论,底气不足,引导、指导、管理就只留于形式。
三、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存在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部份领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开办综合初中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学校领导,对开办农村综合初中是农村初中教育方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没有足够的认识。主观原因是教育部门的宣传不够到位,不论是力度、形式,还是过细的思想工作都有待加强;客观原因是传统的升学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大家都知道升学是“独木桥”,但不顾地区、学校、个人的实际,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和信念——挤“独木桥”。
2、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不能满足开办综合初中的需要。一是实践基地难于落实;二是有理论、会操作、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奇缺;三是学校经费十分紧张,对开办综合初中起码的设施设备无法进行投入。
3、教育部门的引导、指导、管理不够。“成功经验”只是概念和理论,底气不足,引导、指导、管理就只留于形式。
四、加强、完善农村综合初中办学的措施方法建议
7.句容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篇七
近几年国际粮价持续低位运行, 粮食形势骤然紧张, 在此形势下如何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促进水稻持续增产和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据此, 对句容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开展专题调查, 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 深入乡镇、村社、农户进行典型调查, 进行市场调研和历史资料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 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1.1 21世纪以来水稻种植的面积与产量
我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县) 市,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水稻是我市粮食生产的重头戏, 20世纪90年代一直稳定在3.33万hm2以上。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其种植面积从2000年开始逐年下降, 2003年降至2.67万hm2, 2004年以来逐步恢复增加, 稳定在3万hm2左右;单产与总产时增时减, 21世纪前3年处于较高的水平, 2003-2007年处于低谷状态, 2008年开始稳步回升, 2012年取得了近10年的最好产量, 单产与总产仅次于最高年份的2000年 (见表1所示) 。
从表1可看出, 2003年水稻种植面积比2000年下降了15.74%, 2004-2009年在国家惠农政策 (特别是水稻直补) 的宏观调控下水稻面积开始恢复增长, 6年累计种植面积18.17万hm2、年平均面积3.03万hm2, 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下降了4.28% (下降幅度2.57%~6.93%) ;2010-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因种植结构调整下降至3万hm2左右。单产550 kg以上的年份有5年, 占38.46%, 最高的年份为2002年的572 kg, 最低的年份为2005年的452 kg, 两者相差120 kg, 总产最高年份2000年26.62万t与最低年份2003年19.40万t也相差7.22万t。
水稻种植面积下降与产量起伏的原因:一是高速公路、农村道路改造、集镇建设、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开挖鱼塘等占用了一定的农田, 加之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直至近两年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出台, 其面积才得到恢复性增长。二是2004年以前由于粮价处于低谷, 农民种田负担较重, 不愿增加投入, 因而产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 风调雨顺就高, 自然灾害频繁就低。自2004年以来, 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恢复水稻种植优惠政策 (主要是对稻农实行“一减三补”政策) , 农民种稻积极性得到提高。虽然遇到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严重旱情的考验、低温多雨强台风的侵袭等不利因素, 但在各级领导长期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农技工作者的悉心指导和稻农的精心管理下, 依靠科技进步,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广泛开展超高产示范竞赛活动, 全面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充分利用水稻生育阶段的有利条件, 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配套落实, 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
1.2 水稻品种和技术的应用
1.2.1 品种应用
2000年以来, 我市的水稻品种基本是早熟晚粳大穗型, 大面积生产上主要推广国标三级米以上的武粳系列 (武运粳7号、武香粳14、武粳15、武运粳23号等) 、镇稻系列 (镇稻10号、镇稻11号、镇稻14号等) 及南粳44、45、南粳5055等, 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示范区重点推广日本越光1号等品种。
1.2.2 技术应用
一是筛选推广高产优质品种, 提高水稻高产优质化水平。二是推广稳产增产技术, 以叶龄模式和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为指导, 选用适宜的育秧方式, 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实行扩行稀植, 栽插适宜基本苗, 降低群体起点, 并运用精确调优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 调控并塑造抽穗期高光效高产群体, 促进水稻高产稳产。三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加快标准化肥床旱育秧、机插秧、抛秧、稻鸭共作等具有明显省工省力、降低劳动成本等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坚持控害与优质兼顾的原则,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和生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 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保证水稻品质。五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 加强水稻生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关注气象条件, 制订水稻生产抗灾救灾预案, 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机插秧等相应的栽培方式, 加强灾后恢复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尽量减少水稻因灾减产损失, 提高水稻生产抗灾应变能力。六是推广凌启鸿教授等创立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开展超高产栽培攻关研究, 以此提升我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1.2.3 效益比较分析
种植业是我市近45万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 而水稻生产又是我市全年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水稻生产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据句容市物价局2004-2005年农产品成本效益调查资料, 全市水稻平均每667 m2产值862.1元, 净收入357.2元, 远高于小麦 (113.4元) 、棉花 (152.6元) 、油菜籽 (72.3元) 等作物。从农民的劳动工效分析, 全市水稻每667 m2用工平均为9.1个, 高于小麦 (5.3个) , 但低于棉花 (28.9个) 和油菜 (11.3个) , 农民从事水稻生产平均每个人工产值和效益均较高。水稻种植与其它作物生产相比, 劳动报酬率和生产比较效益较高, 再加之水稻又是主要口粮作物, 稻谷的价格又相对较稳定, 我市水稻生产在种植业生产中仍将保持主导地位, 同时, 提高种稻效益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2.4 产业化开发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市以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工程为契机, 在建立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的基础上, 加快稻米品牌注册和稻米加工企业的整合、扩建, 促进了稻米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注册稻米品牌近10个, 形成稻谷加工能力60万t, 其中品牌加工包装、市场流通销售的优质稻米达13万t, 企业订单生产达0.53万hm2以上。目前, 在以市级龙头企业恒馨米业为首的几家企业带动下, 通过与农户实施订单生产, 涉及农户6万多户, 稻谷收购价平均提高0.2元/kg, 农民从订单农业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同时, 在我市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的基础上, 大力开发优质稻米生产, 积极推进我市稻米的优质化、无公害化、有机化进程, 提高了我市稻米生产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率。
根据最新统计:我市具有规模效应的粮油加工企业共有10家, 加工能力位于前5名企业分别是句容苏润米业有限公司、句容市恒馨米业有限公司、句容市行香米厂、句容市白兔镇云阳精致米厂、句容市恒冠米业有限公司, 年加工产值分别为49 010万、10 983万、9 670万、7 210万、5 800万元。年加工利润最高的是句容市行香米厂为2 034万元, 其次是句容市白兔镇云阳精致米厂1 460万元;获得无公害三品认证企业有7家, 其中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获有机产品认证、句容市恒馨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恒馨”大米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双重认证;句容市恒馨米业有限公司、句容苏润米业有限公司、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朱巷丰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四家的品牌获得镇江市名牌称号 (见表2所示) 。
1.2.5 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社会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 土地耕作逐步向种田大户和技术能手集中。据统计, 2004、2005、2006年我市水稻种植大户分别为3 715、4 116、4 282户, 种稻面积也由2004年的4 210.33 hm2上升到2006年的4 938.67 hm2。种植大户和面积的增加促进了水稻主推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 保证了优质水稻订单生产面积, 有利于水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
随着农民务工收入的逐步增加, 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 加上留守务农人员的老龄化, 水稻生产中繁重农活逐步依赖农业机械来完成。水稻规模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政府采取的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 促进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2007年我市水稻大田机械耕、耙面积达2.8万hm2, 占水稻面积90%, 机收面积2.4万hm2, 占水稻面积75%。水稻机插面积发展迅速, 由2004年的0.1万hm2上升到2007年的0.2万余hm2, 至2012年全市水稻机插秧实际面积已经发展到1万hm2左右, 为我市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万元
全市水稻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2003年我市配合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市农林局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丘陵稻区粳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保证了龙头企业优质稻米生产, 提高了我市稻米品质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了水稻生产的效益。
从2005年开始, 我市以种粮大户为主体, 广泛开展了植保、灌溉、收获等主要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植保机械、集中防治面积每年达0.33万hm2左右, 机械栽插和收脱面积分别达到0.67万hm2、2.4万hm2。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社会化服务面积将逐年上升。
2 影响水稻生产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
2.1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人口众多的矛盾愈加突出
地少人多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据2012年权威资料, 中国人口总数为13.47亿, 耕地1.22亿hm2, 人均耕地面积为0.09 hm2,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我市情况尤为严峻, 2012年人均耕地已由建国前的0.172 hm2下降为0.086 hm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世界人均值的30%。因此, 要想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来保障粮食安全是不切实际的, 犹如画饼充饥。
2.2 环境污染严重, 耕地质量下降
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使农业生态环境劣化, 耕地质量及综合生产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三小”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严重;二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土壤沙化加重 (对全国而言) , 水土流失严重;四是养分平衡失调, 有机质老化, 土壤缺钾愈加严重;五是土壤基础地力产量由80年代的约70%下降为50%上下。耕地综合生产力下降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已是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识, 欲以增加化肥、农药投入来保证粮食增长, 将难以为继, 是竭泽而渔。
2.3 粮食高产优质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大
我市水稻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很大, 粮食高产优质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尤大。究其原因, 一是句容本地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多为60岁左右的老龄人, 这些人客观上年老体弱, 文化程度低, 主观上思想保守, 凭老经验种田, 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低, 接受速度慢;二是经营分散, 大部分农户只种少量的口粮田, 缺乏追求更高产的积极性;三是外来大户多, 他们往往迷恋出生地的技术或经验而墨守成规;四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网络) 尤其是镇、村两级的农技人员编制少, 杂务多, 有的甚至还要挣钱养活自己, 很少有心思认真搞新技术推广。
2.4 其它因素
一是农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 尤其是内外三沟不配套面积进一步加大;二是比较效益、价格、流通体制等政策因素也会对水稻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3 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稻生产综合能力的主要对策
邓小平同志早就断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依靠政策来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的基本稳定或有所恢复, 二是鼓励和保证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来确保粮食安全。因此, 归根结底, 农业科技创新才是确保粮食安全、提升水稻生产综合能力的根本出路。
3.1 在品种选育和推广上求突破
如前所述, 品种更新对提高我市粮食产量的作用十分巨大。有资料表明, 品种对粮食高产的贡献居所有技术之首, 约占40%。因此, 在品种选育上求突破, 是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 我市水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品种, 其产量潜力约700kg/667 m2, 均处于较高水平。今后的目标, 是引进产量800 kg/667 m2以上的超高产优质水稻。同时加大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的提纯繁育和推广力度, 在良种覆盖率上下功夫。
3.2 在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基本建设上求突破
首先, 要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本设施, 尽快修复因国家和地区建设毁损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灌排自如, 内外三沟沟沟相通。其次, 要及时进行农村拆迁土地的复垦, 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用高科技使之及早恢复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其三, 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粮田, 使之逐步覆盖全市各主要产粮区。其四, 要综合运用耕作、生物、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 如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 秸秆还田, 科学合理轮作, 因土因作物精确定量施肥, 全面提高土壤养分和耕地质量等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 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上求突破
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新品种, 集成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技术等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加大现代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如自动化节水栽培, 光诱捕、性引诱扑杀害虫技术, 纳米激活肥性技术, 微生物肥料缓释休眠技术, 太空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灾害性气候预警及防御、病虫害信息自动化预测预报预警与无公害防治技术等。可以预见, 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断开拓创新和不懈努力, 大量先进实用科技应用于生产, 粮食单产将会再现大飞跃, 粮食安全会更有保障。
3.4 在提升稻米产业化水平上求突破
要逐步解决“分”的太多、“统”的不够的问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通过土地流转,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 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 切实提高水稻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水平。
3.5 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上求突破
8.综合体调研 篇八
一、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普及以及种植结构调整趋于合理,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上台阶实现了“十一连增”,农作物秸秆产出量也随之增加。2014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亿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2014年全省秸秆总量(风干重,下同)9000多万吨,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主要农作物秸秆量就达到8800吨,占全省秸秆总量的97%。从地域分布看,秸秆资源广泛分布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其中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和农垦系统,其秸秆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左右。
从以往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情况看,主要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总体上是3∶3∶3∶1结构,即:用于农户炊事采暖燃料等能源化利用的占30%左右;用于畜牧业饲料的占30%(主要是玉米和大豆秸秆)左右;在田间焚烧或腐烂变质占30%左右;用于秸秆还田、工业原料、食用菌基料等占10%左右。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土壤有机质,黑龙江省利用国家现有相关政策,积极开展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能源化利用等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捡拾打包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使部分地区的秸秆焚烧问题得到缓解,耕地质量也有了一定改善,同时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采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是:
(一)秸秆还田。
一是秸秆机械收获直接还田。随着黑龙江省田间全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械化收割面积的逐年扩大,特别是大型农机合作社和种植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秸秆机械收割直接还田面积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有22个县(市、区)实施国家秸秆还田腐熟补贴项目,实施面积累计为169万亩,主要对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秸秆还田购买秸秆腐熟剂补贴,每亩补贴15~20元。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肇东、双城、呼兰、望奎、绥棱等5个县(市、区)开展耕地地力监测与建设试点,主要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三年定点建设,探索耕地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国家和省级试点项目实施效果表明,实施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有机质提升0.05~0.2个百分点,第二、三年增产4.8~10.6%。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黑龙江省秸秆还田发展进程。2014年全省秸秆直接还田面积接近7000万亩,秸秆归还量1100万吨,占全省秸秆总量的12.5%,其中: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3200万亩,秸秆归还量500万吨;水稻秸秆直接还田量2900万亩,秸秆归还量446万吨;大豆秸秆直接还田面积900万亩,秸秆归还量76万吨。
二是秸秆造肥还田。目前,全省利用秸秆进行生物发酵或传统堆沤造肥数量30万吨左右,占全省秸秆总量的0.4%。主要分布于农家肥积造基础好、城郊菜地或绿色食品基地的农民有施用农肥习惯的区域。
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的主要耕作方法是:第一年进行原垄卡种、药剂灭草、机械深松、机械收获、秸秆覆盖(留原有秸秆的三分之一左右)、根茬还田,第二和第三年在上年基础上进行平作、药剂灭草、机械收获、秸秆覆盖等,每三年进行一次深松,解决地表秸秆覆盖对春播的影响,起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作用,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目前已在黑龙江省兰西县、青冈县、泰来县等22个县(市)进行试验示范,面积已达到110万亩。
四是秸秆青黄贮过腹还田。通过青贮机或玉米收配秸秆回收装置等设备,直接回收秸秆贮藏,实现过腹还田。主要在杜蒙、富裕、双城等县市广泛应用,目前,年贮秸秆已达到400万吨。
(二)秸秆能源化利用。
一是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为改变农村传统直接燃烧秸秆的落后方式,满足农户炊事采暖等生活用能使用优质能源需要,改善农村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了秸秆成型燃料项目试点。几年来,全省分四批共安排秸秆固体成型燃料试点项目44个。在试点示范项目带动下,黑龙江省秸秆成型燃料项目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了宾县龙能、拜泉盛焱、双城凯福、哈尔滨松北区龙源新能生物等大中型秸秆成型燃料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66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加工站项目,项目分布在11个市38个县(市、区),年可加工秸秆30多万吨。
二是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通过热解技术,将作物秸秆转变为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的可燃气体,把这种燃气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农户家中,即可解决农户炊事用能。黑龙江省先后建设秸秆气化站近40处,这种方式目前主要在农垦系统推广使用。
三是秸秆沼气。主要是以秸秆、猪粪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出沼气和有机肥料。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黑龙江省先后在五常市、密山市、甘南县、呼兰孟家镇等地建起了5处秸秆沼气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密山市为天新农业有限公司项目为秸秆沼气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2013年,该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5000立方米厌氧发酵池大型秸秆沼气工程,日产沼气6000立方米。2014年,该公司再投资2亿元,建设9万立方米秸秆沼气工程,实现日产沼气11万立方米,年消化秸秆12万吨,沼气经过提纯后出售给燃气公司,利用沼渣年生产有机肥8万吨。
nlc202309032209
四是生物质发电。目前,全省在望奎、巴彦、汤原等地已投产的生物质电厂有29座,年发电总量50.7万千瓦,年消耗秸秆400万吨(主要是玉米秸秆)。
(三)秸秆捡拾打包利用。主要是针对垄作作物机收粉碎抛洒的秸秆,利用搂草机、方捆机和圆捆机等设备进行捡拾打捆,供农村烧柴和电厂应用。随着生物质电厂的建设,目前全省捡拾打捆应用面积已接近80万亩。
二、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路径和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宽和发展,但由于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承受程度有限,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的难度仍然较大。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一)收集成本较高,秸杆收益偏低,农民积极性不高。为保证秸秆破碎程度(秸秆长度小于5~10厘米,破碎度95%以上),提高还田质量,玉米机械收获还田时需降低收获茬口,会降低机械收获速度,效率低下,并且费油,农民不愿实施,宁可一把火烧掉秸秆。我们在呼兰调查时算了一笔账,农户小四轮拖拉机作业每亩费用约90元(灭茬10元、播种20元、收获60元)。大型机械秸秆还田作业每亩约120元(收获及秸秆粉碎60元、平翻整地40元、播种20元),秸秆还田作业比小四轮作业每亩多支出30元左右。同时农户出售剩余秸秆收益较低,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对农户缺少吸引力,积极性不高。为此,农户往往选择在田间将秸秆焚烧。由于在秋季集中焚烧,秸秆湿、数量大,产生烟雾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再遇到不良天气,极易形成并加重季节性雾霾。
(二)受北方温度低影响,还田秸秆不能及时腐解。黑龙江省秋春两季气温低,冬季封冻时间长,加之玉米秸秆产量较高,还田后腐解较慢,春季耕层漏风、跑墒现象严重,影响出苗。而且,由于机收秸秆长短不一,还田效果差。玉米机械收获粉碎还田要求秸秆破碎度小于10厘米,达到95%以上。在实际操作中,破碎度一般在80%左右,秸秆长短不一(长的秸秆达到40~50厘米),整地时易拖堆,不能与土壤较好结合。
(三)对保护性耕作认知度和应用不够。虽然每年从各级政府到农民都大力倡导秋整地,在作物收获后即开始深松起垄等做法。但对没有进行机械收割的地块,大量秸秆在短时间倒出耕地的办法和出口不多,且不系统、不科学,没有形成产业支撑。同时,广大农民对推行秸秆覆盖、三年深松一次、免耕播种等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提升地力、环境影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等认识不足。
(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方式传统、效率低下,技术尚需完善。由于目前在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和推广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传统燃料利用方式效率低下,农村燃用秸秆的单体灶平均热效率12%左右,炕连灶的热效率为35%左右,传统的燃用方式使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浪费。另一方面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从事的企业又大多为民营中小企业,因此大多数企业使用的设备落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只能采用低成本设备从事生产,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推广应用。据调查统计,加工生产1吨秸秆固体成型颗粒燃料,需用电120~150度,仅此一项即增加生产成本100多元。
(五)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不到位。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培肥地力的农业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需政府扶持和引导。目前,虽然国家对秸秆还田腐熟项目给予一定补贴,但补贴资金额度不大,每年实施面积较小,每年国家补贴黑龙江省农村秸秆还田腐熟项目资金较少,实施面积不到100万亩,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一次性投资较高,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财政部曾出台《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黑龙江省也从省级农村能源专项中安排了一定的试点示范资金,但进入“十二五”以后,从国家到地方均已取消相关扶持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
随着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面积的扩大,剩余秸秆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从有效保护耕地质量、治理季节性空气污染的角度,科学合理利用好秸秆资源,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该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多元利用,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突出重点、就地消化的原则,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和运营模式,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一)把秸秆还田作为保护黑土地和提升耕地质量的突破口,重点推进。多年来,黑龙江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在粮食高产出的背后,黑土地退化和地力下降状况较为严重。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农村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58.1g/kg,到2012年下降为34.5g/kg,30年间黑龙江省农村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40.6%,培肥地力工作刻不容缓。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补偿耕地地力消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黑土地质量保护,恢复黑土地的生机,建议在目前国家有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对粮食主产市县特别产粮大县的秸秆还田的资金支持,同时从增加农机补贴、深松整地补贴、秸秆腐解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秸秆还田腐熟补贴项目资金和面积,大幅度提高秸秆还田率。
二是实施秸秆还田补贴。秸秆还田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资和作业费用。建议抓紧建立秸秆还田财政补贴制度,调动广大农民实施秸秆还田的积极性。主要对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秸秆直接还田新增氮肥、新增部分机械作业费以及秸秆腐熟剂等补贴,按照每亩增加成本的50%给予补贴(每亩约50~80元);对农户或专业组织应用秸秆生物发酵有机肥,每吨补贴150~200元。
nlc202309032209
三是因地制宜支持建设秸秆有机肥料生产厂。秸秆粉碎——生物腐解发酵制造有机肥料是一项成熟技术。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地市级,按照合理布局,建设标准化大型秸秆发酵有机肥厂,主要对瓜菜生产供肥,生产有机蔬菜;在县(市、区)级建设中型秸秆(粪便)处理厂生产有机肥料;在乡(镇)建立小型秸秆堆沤发酵场生产堆肥,直接为农民抛洒施用。这项措施在不宜进行秸秆直接还田的干旱地区尤为必要,不仅将剩余秸秆有效收集利用,而且生产出的有机肥可以培肥地力,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一举多得。
四是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建议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重点支持黑龙江省西部耕地轮换实施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配套技术,实现保墒、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是推广秸秆黄贮过腹还田技术。目前推广茎穗兼收的自走玉米收获机械,可将秸秆粉碎喷入料车进行秸秆黄贮集中发酵,为畜牧业提供饲料。黄贮秸秆作为畜牧“粗粮”可以解决养殖业冬季饲料不足的难题,适合大面积推广。利用畜牧业的副产品粪便再进行还田培肥养地。建议在畜牧业大县,对秸秆黄贮的收集、粉碎机械和发酵设施等环节给予补贴和重点支持。
六是完善法规,强化制约,依法约束秸秆还田和保护耕地质量。黑龙江省于1996年曾颁布实施《黑龙江省耕地保养条例》,但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加之秸秆剩余量越来越大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黑龙江省正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并重新颁布实施。同时,建议国家层面尽快颁布实施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全国角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耕地使用者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目标任务的要求,增强约束力,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建立支持和引导秸秆还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的长效机制,将秸秆还田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支持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秆能源的支持推广力度。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议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和运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商品化发展。对使用秸秆资源生产沼气所转化的电能、热能、燃气允许进入现有电力、热力、天然气供应网,允许自行销售,并按照上网量单位给予一定补贴;对于利用沼渣沼液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单位,按照使用粪肥的比例和数量给予一定补贴;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秸秆能源化开发利用龙头企业及重点科研单位,给予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补贴优惠和贷款贴息等政策。
二是抓好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考虑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和建设模式的适宜性、可行性,启动实施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以及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等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培育秸秆清洁能源典型模式。重点向条件成熟的五星级示范村和小城镇倾斜,每个村建设1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站或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站,配置生物质炉具,对农民购置生物质专用炉灶给与最低50%的一次性补贴;利用现有资金和政策,在农村财政供养取暖单位积极推行秸秆固化燃料锅炉,逐步取代目前的燃煤锅炉。同时,积极为企业和农民搭建服务平台,支持有效的市场化商业化项目运行模式,引导和支持发展农作物秸秆收集、配送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和新经营主体,逐步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以管理运行市场化、专业化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稳定运行和持续利用。
(三)支持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技术,一举多用。打包后的秸秆可用于农村烧柴,可用于畜牧饲料,可用于生物质电厂原料,还可用于有机肥原料。建议加大秸秆捡拾打捆机械补贴力度,以促进推广范围和力度上取得突破,加快普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综合体调研】推荐阅读:
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研报告08-26
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09-01
2004年市政府办综合调研信息工作总结及2005年工作思路09-13
养老养生城市综合体09-12
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06-19
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07-09
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书07-24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08-29
城市综合体的定位、规划、招商与推广09-10
浅议城市综合体前期规划设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