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2024-09-18

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共8篇)

1.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篇一

2012年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结

2012年,陇西县教体局按照中共陇西县委农村工作部和陇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一、指标完成情况。

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数为10767人,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省内外中专招生9250人,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91%。

二、依托项目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向新农村整合投入项目资金共计1050万元,其中,在首阳村首阳小学修建教学楼一栋3076.92平方米,总投资480万元;在碧岩村碧岩初中修建教学楼一栋3050.77平方米,总投资480万元,在碧岩小学修建教室、教师办公室231平方米,总投资34万元;在福星村福星小学修建教室、教师办公室380平方米,总投资56万元,以上修建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中碧岩小学、福星小学教室投入使用。

三、促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

体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教育兴政”、实现新跨越的现实需要。因此,相关职能股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制定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逐步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区域内中小学在经费投入、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平衡。

二是加强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组织领导。办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政府教育财政拨款要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控流双线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要积极配合镇村组织,加强对学生流动和辍学的监测,严格学籍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流失。

三是采取切实措施,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到财政、人事、城建、规划、教育等部门,要建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实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在强化政府投入的主导性同时,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

四是调整优化充实,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教育人事制度,建立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城市与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流动机制,特别是选派德才兼备、进取心强、具有开拓意识的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以提高薄弱校的办学水平。继续开展城乡的支教活动,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奖励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校任教。要关心边远学校教师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解决小学教师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提高教师素质,重视教师的培训进修。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根据本地区教育资源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遏制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规模的合理化,控制校生数和班生数,减少因规模过大或过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公办、民办学校公平有序竞争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结对帮扶等形式,促进农村薄弱校的改造和提高。要认真总结经验,本着实事求是与因地制宜、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和通学安全的前提下,有步骤稳妥地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区可举办

高年级寄宿制学校并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出现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要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制度。要针对外来工子女安排就学计划难、管理难、教育难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经验,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六是加强督导检查,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管理模式,重建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注重检查实效;建立符合校情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专题讨论和经验分享提供平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在实践中通过“五字措施”(即“学—学政治理论,学课改理论,学学科专业理论,学现代教育技术;考—工作实绩考核和理论学习考试;研—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评—学科专家评课会和服务对象民主评议;赛—赛思想、赛作风、赛干劲、赛实绩”)与“六动方略”(即“目标启动、骨干带动、活动促动、科研推动、利益驱动、关心感动),渗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体现以教育教学为主线的教师方略;建立发展性考评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评价表,形成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着眼于教师发展的考评办法: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把教师的教学研究、课改工作、创造性教学、指导综合实践

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年度考核和职务竞聘考评的内容中。

四、加快推进全面健身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村级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配套覆盖面。

一是全面完成新农村体育场建设工程。2011年全面完成文峰尉家店等12个新农村试点村体育场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是每村硬化510平方米标准篮球场1个,35平方米以上乒乓球场2个,硬化总面积600平方米以上,场地硬化完工后,经竣工检查验收,其建筑面积、工程质量均符合建设标准。投放篮球架12副,室外乒乓球台24副。2012年全面完成了3个新农村体育场硬化工程,经竣工验收,全部符合建设标准,7月份统一配发了器材,篮球架8副,乒乓球台16副,现已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满足了广大新农村群众健身需求,提供了理想的健身锻炼场所。

二是全面完成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2年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1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分别是通安驿镇黑家岔村、文峰镇马家渠村、福星镇元头坪村、首阳镇櫵家河村、渭阳乡崔家湾村、双泉乡何家沟村、巩昌镇二渠村、宏伟乡景坪村、左家渠村、山头渠村。该项目全部完成场地硬化任务,等待省体育局投放器材。向体育中心“联村联户”帮扶点渭阳乡崔家湾村新建村级活动场一处,投放篮球架1副、乒乓球台2副。

三是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配备。2012年向育才中学、通安小学、特教学校、红星小学投放篮球架2副、乒乓

球台8副,加强了学校体育器材的配备力度。

四是建立健全场地器材管理和维护机制。试点村和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后,大力做好场地、器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是关键,县体育中心专人对各村的体育场地管理和维护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督促各村建立了管理制度,签订管理责任书,确保体育场的利用率和使用年限,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健身锻炼、体育比赛提供了展示平台,进一步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是探索创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机制。全面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农村体育骨干,体育中心历年定期举办了全县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部分新农村体育积极分子和骨干参加了培训班;建立健全了农村体育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工作向“有组织、有人员、有场地、有活动”的四有服务功能转变,成立了新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组织,配备了专职群体干事,制定了工作计划;利用体育“三下乡”活动,深入到农村表演和交流,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体育享受,把体育健身活动送到农民身边,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县体育局利用春节“体彩杯”大拜年活动,组织篮球比赛5次,武术表演20场;利用新建的场地,在农闲季节开展了一些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2.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篇二

敦煌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段, 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 人口13.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3所, 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64所。全市现有教职工1578人, 学生26204人, 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15553人, 占全市中小学生的60%。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维护老百姓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对此, 敦煌市认真安排部署, 积极组织实施, 加强经费管理, 确保了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顺利运行。

(一) 坚持三个确保,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充分凸现

一是确保领导职责到位。为了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地位, 敦煌市坚持把教育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各级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

二是确保教育政策规划优先制定。近些年, 敦煌市委市政府结合敦煌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敦煌市教育发展十五规划》、《敦煌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敦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敦煌市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敦煌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和发展规划, 成为指导和加快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 敦煌市先后顺利推进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了工资、人事和教育建设由市上统发、统管、统筹实施的“三个统一”;顺利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全面落实了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稳步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高中扩招、职业教育等涉及教育长远发展建设的重点工程, 整体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是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市教育经费预算方面, 敦煌市始终坚持把“先让教育比较满意”作为安排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常抓不懈。2005—2007年, 敦煌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6998万元、8923万元、10576万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10.9%、27.5%、18.5%, 同期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5169.4万元、6017.6万元、7834.5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6.4%、30.2%, 政府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582元、1794.5元、2418.5元, 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83.9元、181.5元、220.5元, 落实了“三个增长”的教育投入政策。在农村教育经费安排方面, 市财政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 并做到“一个首先, 两个必须”, 即首先安排农村教育经费, 必须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必须保证农村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从2006年春季开始,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在郭煌市全面推行后, 除按规定足额拨付地方财政配套的经费外, 原投入农村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数额不减, 使农村公用经费没有发生挤出效应, 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在专项转移支付拨付方面控制总量, 按照“钱跟项目走”的原则, 对乡镇经济困难的学校、大项目和合并校建设工程, 重点安排建设资金, 2002年以来, 市财政将744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全部拨付到农村学校用于校舍改造工程, 无一分挪用, 为加快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部门联动, 三项工程促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由于敦煌市“普九”较早, 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 教育基础弱、底子薄, “普九”的水平低、标准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危房面积大、布局不合理、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彻底改善教育环境, “十五”以来, 敦煌市统一部署, 着力实施三项工程, 促进办学条件改善, 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一是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城乡先后实施56个校舍改造项目, 共改造消除危房3万多平方米, 使全市校舍建筑由2001年危房面积占30%转变为目前砖混、砖木结构占到90%, 校舍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是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工程。针对农村“普九”时村村建小学、“遍地开花”式的学校布局结构, 结合危房改造, 采取创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中心小学、撤并村学点、扩建城郊小学等方式, 共撤并减少农村小学36所, 精减农村代课教师110多名, 彻底结束了敦煌市代课教师存在的历史, 极大地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了办学效益。

三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信息技术教育是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敦煌市按照先城镇中小学、后农村中学、再农村小学的建设思路,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起微机室、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中小学达到58所, 占学校总数的89%, 接入教育信息网的学校累积达到60所, 占学校总数的91%;全市中小学共拥有计算机1725台, 生机比例达到16:1, 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90%的学生全部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

(三) 群策群力, 多渠道筹资成为推进教育建设的关键

资金是保证教育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 2003年税费改革后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的取消, 使农村办学的一块重要经费失去来源, 而且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后, 市财政压力空前增大。为了确保改善办学条件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市乡政府和各部门、单位积极努力, 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 采取财政挤、乡村筹、干群捐、外部引等多种方式, 大力支持教育建设。

一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在财政只能“保吃饭”的情况下, 将城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统一预算, 在确保工资、确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对项目建设学校增加预算、划拨专项经费, 做到“正常经费不减少、专项资金不截留、引进资金不挪用”。

二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助。广泛发动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干部职工及各界人民群众, 出资出力, 支持教育。在实施农村学校改造过程中, 各乡镇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 三危中学、五墩中学、窦家墩小学、富强小学等10余所学校的改造工程, 农民群众出工投劳、拉运土石, 支持学校修建;五墩中学、转渠口中学、苏家堡小学等校舍修建项目, 得到太阳能集团、市二建公司等企业的大力资助。

三是拓宽渠道引进外援资金。充分发挥计划、教育、财政、妇联、团委、侨办以及各乡镇的职能作用, 主动向外联系, 引进市外无偿援助资金。孟家桥中学、杨家堡小学、杨家桥中学、鸣山小学、大泉小学、窦家墩小学、新店台小学、三号桥小学等一大批校舍改造工程, 先后争取到香港邵逸夫、周君廉、方润华、应善良基金会、台湾许美美和日本大使馆、美国欣欣基金会、国内上海白玉兰集团等国内外社团、基金会和知名人士的无偿援助资金。据不完全统计, 近些年各部门、共争取市外各种无偿援助资金计1千多万元用于教育项目建设, 有效弥补了教育建设经费的不足。

二、敦煌市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教育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设置布局、教育资源的配置, 都是以本地人口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 而近些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 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办学压力和财政负担也持续增大。目前, 敦煌市市中小学流动人口学生数达到3249人, 占义务教育中小学生总数 (21875人) 的15%。尤其是城市中小学,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不断增加, 造成校舍紧张、班额增大、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 县级财政目前还无力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免缴杂费

目前敦煌市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共有6214名, 全部免除杂费每年需121.3万元。敦煌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 种植结构单一, 经济基础薄弱, 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经费投入的能力非常有限, 以2006年为例, 全市财政总收入14368万元, 当年仅教职工人员经费支出就达4614.3万元, 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 市财政既要保吃饭, 还要保运转、保发展, 承担城市义务教育杂费困难比较大。

(三) 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对教育经费法定的“三个增长”的影响

部门预算的特点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 部门负责审核、汇总, 分析基层单位的收支预算建议计划, 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通过部门预算改革,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将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政府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 在教育部门进行部门预算改革面临着两个矛盾:一是财政预算从“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方式向“零基预算”方式的变化与教育经费增长指标的矛盾;二是部门预算以基本单位预算为基础与教育经费划块评价的矛盾。

(四) 县级财政难以承受义务教育的重任, 中央转移支付杯水车薪

第一次税费改革后, 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其经费基本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由县级政府统筹教育资金的投入, 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县内的贫富差别得以平衡。但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而每年的教育支出就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一半左右, 对于县级财政来说, 新的体制是县级财政与乡级财政关系的调整, 这种调整主要是负担责任的调整, 对县级财政收入总量影响不大, 但却将原来由乡级政府承担的教育支出任务全部担负起来, 从而加剧了教育经费供求矛盾。农业税的彻底取消给基层政府带来的财政上的压力和困难无疑也扩大了这个缺口, 使得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来源严重缺乏保障。与此同时, 农村税费改革后, 中央、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但财政转移支付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却非常小, 其数额远远低于税费改革后的减收缺口。敦煌市在税费改革前, 农村教育费附加每年征收302万元, 改革后, 中央每年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24万元, 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178万元, 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增大, 经常性经费严重不足。

三、对敦煌市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专项资金或以转移支付的形式, 加大对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补助, 以有效减轻流入地政府的办学压力和财政负担。

第二, 部门预算对教育经费评价及其相关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财政部门预算改革,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需要有三个改变:一是需求的转变, 即从无限投资需求向定额投资需求转变;二是预算方式的转变, 即从缺口预算向充足预算转变;三是评价内容的转变, 即从增长评价向合理性评价转变。

3.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篇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务工,致使数量庞大的学龄儿童被留在农村,成为缺乏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1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 102.55 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 948 万人。由于监管的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及身心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该问题的日益凸显,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学习的效果、积极性和纪律性、道德和日常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本文着眼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立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方面,探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于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处于未成年阶段,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正常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收入低、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处于失学和半失学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效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具体说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的家庭关爱缺乏,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未成年阶段,身心处于发育阶段,自我管理和保护能力较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健全,缺乏教育和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亲子沟通和亲情抚慰的缺乏,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正常情感和心理关爱往往得不到满足,这必然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使亲子之间交往的机会减少,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从而造成某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自卑内向、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1],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2.家庭监护缺位,易产生各种学习问题

由于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便成了临时监护人。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督导不到位,学校教育又缺乏家长的及时有效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监管出现了“真空”,致使他们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出现问题。相当比例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逃学和失学现象较严重。

3.行为引导不力,易出现行为偏执和道德失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监管,临时监护人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约束,学校教育又难以独自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全部教养责任,致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发生了消极变化,纪律性较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现象。由于缺少家长的及时监管,加之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错误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从而导致人生观扭曲,行为上出现道德品质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根源

1.农村教育条件和环境的相对落后

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尽管近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农村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良性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的现实没有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仍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儿童享受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使数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口与户籍分离的城市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农民工无法为其子女提供正常的生活条件和学习坏境。农民工的子女在自己的务工地入学受到了种种政策性限制,不仅要缴纳高额择校费,而且往往因户籍原因被务工地学校排斥在校门之外,因此他们被迫把子女留在家乡。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体制原因。

3.留守儿童家长观念的落后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趋势。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往往被忽视。外出务工者往往过分关注经济收入,而不重视子女的身心成长和教育问题,与子女的长时间分离导致亲子关系不紧密,这必然对其子女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较差,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较差,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关爱,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大多数农村父母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子女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这种单向度的教育观念,使得学校教育缺少家长的配合而难以充分发挥功效。

4. 农村学校和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

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场所,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等教育条件的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儿童无法得到正规的、良好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的身心问题以及心理和行为问题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充分重视,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社区的发育和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功能的不健全导致对于农村教育的不足难以及时补位。由于基层政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农村社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支持能力非常有限,而企业、中介、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又显得相对薄弱,这就使得社会力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的补位功能严重不足。

5.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力度不够

1991 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拍摄的8 岁女孩“大眼睛”苏明娟上课的照片被媒体刊出后,唤起了全国人民捐资助学的热潮,催生了对于农村贫困儿童教育捐助的“希望工程”。2009年6 月,河南省淮阳县乡村教师李灵在郑州市为自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收购图书资料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农村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又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的严峻性看,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人力资源的开发、全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看,新闻媒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困境的关注及支持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深层次看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新闻媒体、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参与,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角度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社会支持体系,是指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法律支持的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使弱势群体摆脱经济窘境,缓解生活压力,消解心理和精神紧张,促进社会公平。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必需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和心理关爱以及精神关怀的良好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尽快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关系着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关系着无数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着社会的和谐、公正与公平。这一社会支持体系应由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应该看到,我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仍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别,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与城市孩子相比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政府应该继续努力消除政策上的偏差,尽快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条件。为此,国家不仅要继续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还应尽快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项基金。

其次,农村基层政府要创造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国家实施对农村教育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基层政府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基本条件、保证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同时,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相配合,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清除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要建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的定期走访制度,同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性的人文关怀。

再次,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要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促使农村稀缺资源返回农村,推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尽可能让农民在家乡获得劳动收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正常家庭环境。

2. 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保护的法制建设

必须尽快改变在教育问题上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同城市孩子一样入校学习并在各方面予以适当照顾。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教育权益,除了严格执行《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儿童成长、教育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外,还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权进行有效保护。要通过立法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成长和享受正常教育的权利。

3.充分发挥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父母要转变观念,协调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关系,要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首先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受到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家庭眼前经济收入的增加,意义更加重要、更加长远。

外出务工的孩子父母要保持与孩子、临时监护人及老师的日常联系和沟通,经常性地、全面地关心孩子在家乡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状况,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情感上的沟通,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所造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4.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学校是孩子教育的场所,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要特别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怀。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把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2]。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一方面给予他们各个方面特别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进行家访,经常性地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进行联系和沟通,营造临时监护人、学校和父母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及时向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取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最大程度的社会支持。要争取政府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起与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享受到正规和良好的教育。

5.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舆论营造的作用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继续存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瞄准热点,选准突破口,继续关注和深入报道此类现象和问题,呼吁和督促政府和全社会以战略的眼光,全面持久地考虑、扶持、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使其尽快得到解决。

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功能和影响力,继续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发现者、观察者的身份关心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教育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他们生存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改善,保证他们健康地成长,通过对这些祖国未来的关怀体现整个社会的团结互助、公平正义。新闻工作者要以自身的职业优势和职业使命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心他们的实际成长需求,通过舆论的力量唤起全社会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怀和帮助。

6.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较差,在政府积极扶持关心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为此,要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由工会、妇联、共青团牵头,动员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扶助体系[3]。

要动员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出版社、书店、邮政部门,建立对农村学校资金、设备、图书等基本学习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捐献资助渠道和网络;建立长效的、覆盖面广的资助和捐助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受教育条件以及身心成长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帮扶农村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的社会体系。加快农村“希望工程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帮助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的正规化,提高教学质量,缓解和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使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关爱。要继续深入推进希望工程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实施和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3.

[2] 单艺斌,贾玮,鲁洪燕.人力资源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现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84.

4.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情况 篇四

为了改善我校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政府对我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镇政府协同县、市外事办联系“香港传知网络基金会”为我校捐献再生电脑70台(包括主机、15英寸液晶显示器、键盘),基金会还于11月2日对我校10多名教师进行了硬件培训,11月3日对我校及西峰、镇原等地的80多名教师进行了软件培训。

2、县团委联系香港乐施会于11月19日为我校捐赠图书3736册、书柜10个、篮球19个、排球网架7副、排球16个,乒乓球桌6台、羽毛球架一副、羽毛球拍三副、跳绳45根、计算机3台。

环县木钵小学

5.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篇五

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根据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局每年年初的总体工作安排,我们始终坚持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建设文体场馆设施等四方面入手,着力营造和提供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的文化体育环境,付诸了辛勤努力,同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做一汇报:

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继续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在巩固专项整治成绩的基础上,维护好“净网先锋”后台管理工作,确保软件有效实施。对违规网吧予以从重、从严、从快处理,决不手软。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防止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游戏软件产品流入市面。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厅、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流动摊贩、个体游商非法兜售出版物活动。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电子游戏厅、网吧等经营场所的规定。2009年初以来我局加强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为重点,联合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全力抓好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稽查力度,增加 稽查频率,严厉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对第一次查获有违规行为的网吧予以罚款处理,对经查实累计2次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一律作停业整顿处理,第3次查获就直接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切实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特别是校园周边、集市街头出版物市场的治理,以“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为抓手,严肃查处危害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加大对教材、教辅市场的检查力度,鼓励各类健康有益的青少年课外读物的流通,引导未成年人自觉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据我局文化市场稽查队统计,自2009年元月份以来,我局开展网吧、电子游戏机房、出版物市场(书报刊、音像)专项检查累计204次,出动检查人员600余人次,检查经营场所741家次,查获并收缴以未成年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读物、“口袋本”读物以及盗版教材、教辅读物1022册,非法音像制品220张,通过严格管理、从重处罚,从一定程度上净化了我县文化市场环境,净化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二、深入实施文化育人工程计划。县电影公司、剧院以及各类演艺公司依托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剧节目、儿童影视及适宜未成年人欣赏的文化作品,丰富未成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利用各类节假日尤其是“六一儿童节”组织演出了多场大型综艺晚会,让青少年朋友一饱眼福,并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县新华书店坚决杜绝盗版、劣质图书进入柜面销售,利用元旦、“六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开展精品图书少儿优惠活动,定期组织书源送书进 2 校园服务,不断向广大读者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较强的读物,为未成年人架起了知识的桥梁。加快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已在县图书馆建起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为载体,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为青少年朋友创造了优越的活动场馆条件。加大对校园文化的支持、引导和指导力度,进一步丰富活跃学生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以实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整理与保护,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共同做好培训班辅导,组织青少年农民画爱好者,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相关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未成年人文化体育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健康有益、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广场、社区、学校、家庭文体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培育未成年人的体育健身意识。并于每年组织元宵灯谜会、青少年图书征文大赛、青少年乒乓球赛、暑期足球赛、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大小文体活动60余次。三年来共组织了20多个青少年代表队累计200多人参加了9项市级青少年体育比赛。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及各类文化社团(协会)以及广大业余文艺骨干的作用,树立精品意识,紧紧围绕少年儿童欣赏特点,积极创作上演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集思想 3 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儿童剧目(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少儿节目,注重对未成年人文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辅导,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假期业余文化生活。

四、全面抓好青少年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加强适宜于青少年参加的公共文体设施的管理,开放各类已建成的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加快县体育中心的建设步伐,努力争取在规定工期内建成并向未成年人优惠开放。加快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等公共体育场地。坚持办好县图书馆少儿窗口,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少儿读者活动、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等载体,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其中。目前图书馆成为了青少年读者常来常往的活动场馆和重要阵地。

今后,我局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严格依法行政,工作中既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又要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多为青少年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我县基础教育工作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尽到我们最大的力量。

6.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篇六

校属各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1]161号)要求,现将申报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名额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行限额申报制度,河南省教育厅限我校推荐申报自然科学领域1名参加教育厅组织的评审。

二、申报领域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按以下27个领域归口申报:1.数学;2.物理;3.化学;4.化工;5.农业;6.林业;7.电子科学技术;8.计算机与通讯;9.生物与基础医学;10.医疗卫生与临床;11.药学;12.中医药;13.能源;14.资源;15.环境;16.传统材料;17.新材料;18.先进制造;19.管理科学与工程(含工商管理)。20.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1.经济学;22.法学;23.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24.教育学、心理学;25.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26.历史学;27.艺术学、体育学。

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领域的具体类别,如“申报领域:计算机与通讯”。

三、申报条件

1.申请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须符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七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②应具有中国国籍,且必须通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请,不接受跨单位申报;③在国内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④必须具有博士学位;⑤在申报当年1月1日,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⑥申请者所在学校必须承诺匹配(不低于1:1)所要求的资助经费;⑦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注重与部门、地方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衔接;⑧引进海外青年优秀人才纳入本计划一并申报;⑨已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⑩如没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可以不推荐。

四、评选推荐方式

省教育厅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对高校申请材料进行集中评审,并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择优推荐上报。

五、其它事项

1.每个理工科学院限申报1项,学院若无合适人选,可以不推荐。2.以学院为单位申报,申请者先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1份参加校内评审,准备好10分钟的PPT汇报;评审通过者须按教育厅要求提交正式申请书一式10份,加盖所在学校公章。申请材料(包括附件)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不得超过40个页码。

2.申报截至日期:2011年6月15日上午10:00前,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3.校内评审日期:2011年6月15日下午

4.本通知所提人才计划申报电子表格(2011新版)及管理办法,请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下载中心”栏目下载。网址:http:// 附件: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7.农村教育支持工作计划 篇七

一是种植大户流动资金需求。据测算, 种粮大户每亩粮食作物需要流动资金570元左右, 经济作物每亩需投入资金680元左右, 且随着面积扩大和种粮大户的增加, 流动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二是购置农机设备资金需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和国家对购买农机设备补助到位, 土地流转后, 种田大户普遍倾向机械化耕作, 对购买农机设备的热情非常高, 据对某农业县抽测显示, 农机设备购买贷款需求每年呈26%的增长。三是合作社信贷模式需求。据调查, 以合作社联保贷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链式担保贷款需求达到25%。四是农村土地整治和环境整治前期资金投入需求。新农村建设涵盖农田整治、村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等多方面。农田整治和村庄整理前期配套投资资金缺口较大, 直接制约工程进展。国家虽然拨付专项资金, 但对承包商来说, 前期专项土地专项资金只支付总工程款造价的30%~40%, 工程完成验收后, 六个月甚至一年后款项才能到账, 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工程承包商垫付, 这就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支农项目资金来支持。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是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小额的纯种植业贷款需求萎缩, 大额的水产养殖、牲畜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贷款需求增加, 5000元以下的小额信用农贷已满足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 而且贷款手续繁琐, 期限较短, 利率偏高, 已不再为农民所热衷, “三农”资金需求缺口相当大。但是目前基层农村信贷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 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支农信贷规模逐年萎缩。而从农村担保体系来看, 缺乏有效抵押资产是农民贷款难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现实和法律原因, 作为农民最主要的有效资产的土地能否抵押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破题, 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实力、信贷风险等因素制约, 信贷支农多局限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 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是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结构由数量取胜的粗放方式向质量效益取胜的集约方式转变, 农产品的质量、身价、特色都得到了全面改善, 畜牧圈养业、水产养殖业及特色种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这些新型的农业格局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农村信贷结构的调整并没有与农村结构优化的调整同步, 新增贷款缺乏形式上的创新, 历史原因形成的存量贷款结构调整困难。加之农村金融服务业务种类单一, 结算工具落后, 服务观念较差, 使金融在支农上力不从心, 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政策性与商业化经营目标共存, 支农政策传导弱化, 涉农金融机构左右为难。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 其现有的业务种类也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如种养业大户贷款、农村助学贷款、民族用品生产企业贴息贷款等业务, 对政策性金融需求十分巨大。

四是农村资金外流, 信贷成本偏高是金融支农的两大“瓶颈”。目前, 存在于农村阵地的农村信用社, 其主营业务仅以吸收存款为核心, 基本没有信贷权限, 各行上存利率也远高于人行备付金存款利率, 导致存款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五是农村特质环境制约了信贷的投入。由于广大农村目前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的小农经济, 优质高效农业规模小, 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投资农业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 对信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 金融需求特点与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取向不相符, 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

三、对策、建议

一是对农村金融进行合理、适度的政策扶持。中央银行在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政策上必须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 提高县域各金融机构落实国家支农政策的积极性, 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导向、扶持作用的示范效应, 从实行农业信贷投资风险基金、农户贴息贷款、对农信社给予利息贴补等手段入手, 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自我发展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行政手段逐步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是人民银行要加强政策指导和流动性支持, 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比例, 实行必要的政策约束, 有效限制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特别是对邮政储蓄资金, 应研究确定其使用投向, 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取之于农, 用之于农。

四是结合地区实际, 在继续实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 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出台农户大额贷款指导意见,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实行。

五是健全农业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将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支持农业的政策工具, 创新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险种, 建立保费补贴制度, 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 在制度、立法、补贴、免税等方面进行突破, 在银行信贷中引入保险机制, 将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 引导更多农民使用农业保险产品, 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抵御能力, 缓解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培伟.当前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7年04期.

8.中央财政如何支持农村? 篇八

林毅夫教授提出五条建议: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中央财政支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加大支持农业科研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就业转移。

编者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出版的简报上刊载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的一篇文章,就当前农村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意见。

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最近召开的十届人大会议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很高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依靠从农业提取积累来支持工业发展的历史结束

2001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为152%,2001年农、牧业税收收入总额为2858亿元,如果包括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则为4817亿元,当年我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21349亿元,即使把农业各税都提高一倍用以支持工业建设,也只不过是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3%。从这些数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农业提取积累以支持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早已过去,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积累必须来自非农产业的部门。经济是否到了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根据WTO的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目前我国政府的黄箱政策补贴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3%,还有52%补贴空间可用,国内有不少专家主张应该把这个政策用足。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26180亿元,33%的补贴是864亿元,如果提高到85%,补贴总额可达2225亿元,比现在的水平增加1361亿元,农民每人可多获得171元的转移收入。据此,有些专家主张增加对工业部门的税收,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来反哺农业。然而,我们是否真到了这个阶段?有四个理由让我认为,我国不能也不应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

首先,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持这样大的补贴。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为858274亿元,按目前33%的补贴来计算,已经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1%,如果加上地方财政收入78033亿元,也占到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总收入1638604亿元的53%。如果把黄箱政策的85%用足,其补贴的总额为2225亿元,占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将高达259%,占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的总收入也达125%。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如果我国政府将黄箱政策用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仅提高72%,而且,这样的政策会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严重负担,挤压其他建设的支出,引发严重的后果。

其次,如果我们对农业进行补贴会导致农产品过剩,产生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农产品一旦严重过剩,不是让这些产品烂在国内,就是低价卖到国外。我国的收入水平还达不到以财政补贴来支持让大批农产品烂在国内的浪费。如果把过剩的农产品低价卖到国外,从欧美的经验来看,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欧、美都对本国农产品进行补贴,出现严重过剩后都试图销到国外,这些年来欧、美之间互相指责对方将补贴的农产品倾销到自己的市场,这是欧、美之间外交、贸易摩擦不断的根源。维持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未来二、三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对农业进行补贴必然会使我国陷入和欧、美同样的外交困境,不利于维持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如果我们对农业开始进行补贴,就很难取消掉,因为取消补贴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日本的情形就是这样的。日本目前通货紧缩非常严重,前两年我国提出建立东盟10+3自由贸易区倡议,这对日本扩大其工业品海外市场和投资领域、走出目前通货紧缩困境大有好处。然而,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提议反应非常消极,因为尽管农业人口只占日本总人口的39%,农业GDP只占总GDP的2%,但是日本对本国的农产品进行高额补贴,如果日本加入这个自由贸易区,农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农民是日本的一个重要政治利益集团,为了39%的农业人口的既得利益,日本政府只好放弃了一个可以使日本经济复苏的机遇。我国在农业保护的问题上绝对不要重蹈欧、美、日本的覆辙。

第四,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在执行上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进行反周期补贴,也就是对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减产进行补贴,会产生严重激励问题。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性,我们很难分辨一个农户减产是由于自然灾害还是其他人为因素,因而很容易出现故意减少投入造成减产而向政府要补贴的事例。如果我们直接对农民的收入进行补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经常会出现应该得到补贴的农民实际拿不到补贴,拿到补贴的往往是各方面关系较好的中等收入的甚至是富有的农民。美国的农业补贴就是这样的情形,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得到补贴是12500美元,而占农户总数10%的大农场平均得到补贴高达85000美元。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的可行方式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政府现在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增加黄箱政策的补贴,而且将来即使有足够的财力也不该这样做。那么,中央政府在财政上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支持农业、农村、农民?

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可行性

2001年我国农、牧业税为2858亿元,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为1959亿元,农业各税合计为4817亿元。农业各税只占2001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56%。2002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总额为7332亿元,如果地方政府不征收这一部分的税收,改由中央政府以专项转移支付来补贴地方政府因而减少的税收,则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也才66%,如果只免除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中央政府要增加的转移支付只有27%,所以,在财政上是可以承受得起的。如果一时尚不宜完全取消掉农业各税,农业特产税则应该优先考虑去掉。农业特产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而且,这几年地方税务人员膨胀很快,和地方征收农业特产税等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因为这些税征收方面困难而增加税收人员,而为了养这些新增人员就只好增加税收,从而使税变得更难收,于是只好再增加更多人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征税人员就可以大幅减少,农民的负担也可以进一步减轻。而且,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性的农产品,才能有效利用加入WTO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的机遇,征收农业特产税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发展。

以中央财政来支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可行性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以县为单位来管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靠县财政向农民征收教育附加税来支付,不足之额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支持。但是各个地方常有挪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形。我国目前小学教师的人数总共有5798万人,按照我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的比重来估计,粗略计算有380万农村小学教师,按照每人每月500元工资计算,工资总额为232亿元。初中教师为3348万人,按2/3的比例,农村有223万人左右,按照每人每月工资800元计算,工资总额214亿元,两项合计446亿元。如果完全由中央来支付,占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的52%。由于中、西部地区不少县的教师工资已经由中央财政来支持,实行这项政策,中央所实际要增加的支出少于上述的数目。

义务教育不仅表示学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而且也意味着政府义务为学龄儿童提供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完全由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承担,既体现义务教育的精神,也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专款、专账、专用的制度,避免出现县级政府挪用和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形。目前各个县都将教师纳入到县的干部名册之中,由于每个县有三、四千教师,占了一个县干部的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县政府增加机关人员难以明显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政府机构的膨胀。一旦中小学教师不包括在县的干部名册中,县政府干部队伍的膨胀就容易察觉。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一些地区、一些品种确实面临着一些竞争压力。如大豆、玉米、小麦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将面临国外进口产品竞争的压力。我以前做过一个农业科研优先序的研究,发现如果政府给予粮食农业科研足够力度的支持的话,我国的粮食还有很大的提高单产的空间,中国的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加入WTO,如果能够改善品种和质量,达到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国粮食科研、特别是水稻科研在全世界具有领先地位,然而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方面的科研,和国际以及我国台湾省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农产品的科研支持,同时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包括台湾省进行合作,以提高我国的农业科研能力,提供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帮助农民更好利用加入WTO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

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个地区的农业才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布局。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失掉比较优势,东部就会让出部分农产品市场。如果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中、西部就能够从东部让出的市场中获益,形成东部拉动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果国内市场分割,就会出现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丧失以后,直接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和国际市场形成循环。要是中、西部农村无法分享东部发展带来的好处,东、中、西部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所以,政府应该主动、积极地大力推动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有赖于硬体条件,包括道路、通讯、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有些由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有些可以由国内和国际民间资本来投资。全国统一市场还有赖于软体条件,包括市场中介、信用、法律等的建设,在软体建设上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

从长期来讲有如下几点政府需要考虑:第一是解决农民的户籍问题。户籍制度不改革,进城农民就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第二是土地的问题,在农村实行永佃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土地产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农民。进城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获得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他们万一失掉城市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第三是制定按比较优势发展的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市新增加农民进城就业的需要。

上一篇:野鸭的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下一篇:2023家电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