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共8篇)
1.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篇一
中外学校学风建设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国内外高校学生受国家体制、社会影响、个人心理等因素影响,学习状态及动力也各不相同。本文认为,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调研结果,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开展我国高校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的主观能动性,使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迈向新的高峰。
关键词: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学风建设;启示
0引言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的学风已成为目前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久前,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国外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客观地分析了国外学生学习情况,在学校学风建设方面,中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中外学生学习状况
1.1学习动力的差异
1.1.1个人兴趣方面国外学生可依据个人学习兴趣选择课程,学习模式分为研究型自主学习和课程型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逃课现象极少发生;中国的大多数学校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教学实际难以适应个体的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1.2高额的学费驱动在国外,高额的学费也是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国外学生自我施压意识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高。按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个理论课时计算,每个课时成本折合近20美元,相当于3个小时的勤工俭学工时费,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在国内,学生的学杂费都是由父母支付,学生没有体会到挣钱交学费的辛苦,很少有通过自己勤工助学所得缴纳全部学杂费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珍惜课堂学习的机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1.2学习目的的差异经过调查中外学生学习目的都包括: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和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但国内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有一种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1]。
1.2.1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即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学习的目的。学生能很好地接纳自己,自我评价良好,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期望通过自己在大学的学习,走上社会后,能有一个好平台,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或者希望经过刻苦的学习,能在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找到理想职业,自己能独立生活。总之,是围绕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目的而学习的。
1.2.2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即把自己学习目的建立在社会需求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就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责任感强,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学习与实现伟大目标的联系,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刻苦钻研。总之,是围绕个人的社会价值的目的而学习的。
1.2.3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即指把自己学习目的建立在他人的希望之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辜负教师的期望或为了在学习竞赛中不输给别人而拚命苦读。这些都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
1.3学习条件的差异国外高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全面,均可免费使用,学生查阅文献提供便利的条件,重要手段。国内高校的配套设施较国外是相对落后的,不利于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没有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差异成因
2.1个人心理的不同导致学习动力的差异国外大学生学习动机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而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种:为争取好的成绩,受人尊重和羡慕,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为将来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将来能出色的开展工作,事业有成;为得到奖学金;为出人头地;为考研究生,出国留学;仅为考试及格,拿到文凭;对专业或某些学科的兴趣;为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奥秘;为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类的进步作贡献。
2.2国家体制不同导致培养目标差异各国高校培养目标都强调时代性,21世纪知识效应将占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创新必将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此,世界各国高校的培养目标也随着国际社会的浪潮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动。经初步调查分析,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注重道德教育发展到注重智力教育,最后发展到今天的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偏重智育,发展到偏重知识和能力培养。从美国和我国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来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两国的社会体制不同,各自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就业目标也各具差异,从而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就完全不同理解。
2.3教育模式不同导致学习条件差异
2.3.1德育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谓种类繁多、方法各异,但归结起来道德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指向培养年轻一代能够在当代社会中设身立足,适应纷繁环境的能力[2];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其主要特征的。在多年来大量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道德教育方案紧密联系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将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日本教育的发展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道德教育模式因而呈现出通过生动充实的内容、具体扎实的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青少年的重要特征。
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局限于课堂,未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未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上。
2.3.2事务管理专业化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最直接的体现。美国教育部门要求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行政管理能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依法管理。美国高校在校园范围内一般都有一套纪律管理监督和仲裁系统,以维护学校利益并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管理人员依据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学校设立监督和仲裁机构,学生可以通过此机构起诉或控告校方或学生工作者。
而我国目前正在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方向迈进,国内高校辅导员有政治与领导的职能和管理的职能,多种职能汇聚于一身,而辅导员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或者学生管理专业出身,却对学生在校期间的适应问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习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要进行指导与辅导,故辅导员在学生事务服务过程中不能达到面面通,无法达到国外专业化的标准。
2.3.3教学实践国内老师讲课的习惯方式是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把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好课[3]。而在国外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像,而想像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的教育界"始终缺乏对学生正常学习心理的了解,缺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技能,缺乏对下一代长远发展的职业关怀。
2.3.4考试美国的考试次数比较少,开卷考试是一种重要形式,考大学特别是研究生不以笔试为主而是以面试成绩为主[4]。中国学生理论考试中成绩尽管比较突出,但需要动手能力的实验科目却是中国学生明显的弱项,国内学校教育的实验教学薄弱,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都存在着重大偏差,即忽视实用知识实用学科以及实验技能。
3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
3.1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目的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应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在思想上认清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感知,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真正消化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要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自我督促能力、调节课余时间能力,形成具有创新性、实践性、适应性的综合素质。
3.2激发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协助优化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3.3营造高校有力办学氛围结合高校的实际,大胆创新,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创造各种实践动手锻炼的条件,加大对各种实验室及设备的投入或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去学习,更多地组织学生去各种工厂或相关单位去学习参观,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拘泥于课堂,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上,这也是我们所没有做到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5]。学风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一所学校真正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种熏陶和影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学生学习阶段,还将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成就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耐婷.国外高校自主学习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
[2]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8.
[3]柳颖,张绍波.国外高校学生评价教师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6.
[4]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
[5]李江林.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纵横,2009,4.
2.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篇二
学风,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它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风格和学习的方法等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个人的学风,学生的学风是整个精神风貌和各种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反应。树立了良好学风,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推动人格朝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所以,学风建设不仅是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
自觉培养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首先,从大学阶段来看,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职责,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端正学风,才能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宝贵时光,真正学到扎实的知识,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有效地开发出创造精神,从而出色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其次,从人的一生事业来看,大学生是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员,学习活动将陪伴终生,只有学风端正,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才能适应事业和科学文化发展要求,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从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的需要,是校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树立和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着学校精神风貌和全体学生求学态度,也是社会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
二、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普通高校的学风建设状况,找出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韵关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400份。为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抽取各个不同学院5%的学生;为使调查结果更有说服力,调查对象涵盖各个年级,以二、三年级为主,占调查者总数70%。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学校学风建设持肯定态度,有82.4%的学生认为学校学风状况很好或者较好。绝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但在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学校学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学习动机多样化,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调查中发现,有53.0%的学生学习目的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32.0%为了考研或获得奖学金,37.0%为享受学习而学习,还有3.8%缺乏自控能力和学习目标,没有思考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勤奋刻苦、踏实学习的风气不够,表现在有些人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平时不认真读书,考试前抄笔记、开夜车。结果每学期有不少学生考试不及格;有的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到时交不出东西,经常找不着人。
2.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掌握时间
32.5%的学生上课有睡觉现象,26.7%有上课看其他书籍现象,20.4%上课玩手机,8.0%迟到早退。部分学生满足于课程学习,不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56.0%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平衡,同学之间差异较大,也有不少学生不够热情,遇到困难退缩。
3.集体观念淡薄,不关心集体,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
有45.0%的学生只看重自己学习,36.0%不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及班级的活动;11.0%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21.0%同学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有些班级未能树立良好的班风,在评选时出现互相争的情况,在宿舍同学之间闹矛盾,影响团结,影响同学的情绪和学习气氛。
4.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
个别学生贪图玩乐,一直沉缅于谈朋友、上网、玩游戏等,浪费了宝贵时光,待高年级发现错误时,已来不及挽救,耽误了自己,影响了学风。
5.缺乏进取心和应对竞争能力
部分学生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不能迎接挑战,而是逃避困难,萎靡不振,过一天算一天凑合毕业。
6.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36.0%的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45.0%的学生觉得课堂没什么气氛。
以上问题的存在,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是对学校学风建设齐抓共管不力,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有些规章制度未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三、普通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制定和完善有效措施
应提高全校师生注重学风建设的意识,切实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应结合当前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学风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新时期、新环境、新条件下学风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制定学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把学风建设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做到齐抓共管,人人有责,不走过场。
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是强化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专业思想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考大学、选专业方面普遍存在盲目性。不少学生是奔着学校的牌子、专业的名气而来的,甚至是为了谋取 “大学生”的称号而来的;有的是在教师、父母指导(包办)下填报高考志愿的,学生对高校的专业了解不多,也就很难谈得上热爱专业了。在大学期间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前景及人才培养规格非常必要。专业思想教育最好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阶段,根据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条件时请优秀校友来承担。学生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接受所学专业,培养学习的兴趣。
3.开展师德教育,鼓励敬业精神
学校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影响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方面。我们认为,良好的师德与敬业精神密切相关,师德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忠诚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要保证教学工作为第一位,以认真严肃的态度,重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关心学生成长。
4.进行理想和前途教育
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前途持怀疑态度。因此,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看到当今时代,发展是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只要掌握好基础理论,重视技能学习,就会有广阔的前景。
5.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应抓好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积极引导其开展专业性强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健康活动,为学风建设作贡献。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氛围。还要抓宿舍文明建设,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宿舍学习的氛围,对学生的理想追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6.规范制度,严格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是关系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落实的有效保证。
7.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唱响教学主旋律
高校要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
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从基层抓起,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树立良好班风,在此基础上全校动员,齐心合力,以形成管理和谐、关系融洽、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摘要:学风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普通高校规模的扩大,学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对策是:制定和完善有效措施;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师德教育;进行理想和前途教育;规范制度;抓好教学改革。
3.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篇三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发展与改革的深入阶段,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反映出诸多问题,出现了生源的质量大不如前,学生学习尽头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吃喝玩乐、沉迷网络等现象。与此同时,目前普通高校也有个别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形式单一,科研弄虚作假,只教书不育人等等。这些现状促使普通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思想、有技能、有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学风建设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的养成,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产品”质量,最终将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学风一方面体现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教师的教学能力、敬业精神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能力或敬业精神上存在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加强学风建设的迫切需求的根源。综上所述,加强新时期普通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程。
二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不变的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好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动力,驱使学生不断学习、奋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蕴藏的潜力,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将是普通高校长期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根基。一个学校的学风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事关培养人才以及学校的影响力。
1普通高校对学风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有效制度保证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忽视学风建设,没有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学风建设上来,这与普通高校的领导者有直接关系,一味追求硬件上的完善将会导致高校“综合软实力”的下降。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味靠学生管理手册等制度已无法约束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各高校务必加强具有弹性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手段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体会实现自我的感觉,从而满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
2普通高校对学风建设抓得不全,缺乏管理的整体性
很多高校強调学风建设时,都是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方面来做的,他们不知道随着时代的变化,单纯的学风建设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必须走整体化道路。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管齐下,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管理体系当中的整体性。
3学风建设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进入新世纪,普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方式就是考试,考核的形式过于主观,缺少过程评价,一味依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一切。高校组织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及掌握情况,考试成绩的确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评判标准,但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成绩来评价,那是过去的“应试教育”,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综合考量,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广大教育者应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和教育的重点,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考试成绩。
三加强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普通高校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一直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地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在平时的工作中,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本着“先疏后导”的原则以及采取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个别谈心、与学生座谈、经常深入学生宿舍、QQ聊天、收发电子邮件、发送飞信、博客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和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加强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提升学生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
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以教风促学风
学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师教的能力,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并认真听讲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师资教学能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如何采取措施来提高教的水平是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的当务之急。首先,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严把质量关”,对进入高校的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提高“门槛”,同时加大对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制定教师定期轮流外出学习计划,请优秀的专业人才进校讲学,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其次,还要逐渐完善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考评制度,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学生上课出勤等进行考核评价,对不称职、能力不足、知识更新不够与时俱进的教师进行“人才交流”或“外出学习”,达到具备任课的水平后再任教。另外,加强开展教师的教学、科研大研讨活动,通过交流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同时开展“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赛课,评选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活动来激励广大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师风师德,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3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班风促学风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学风也是学生学习的风气和氛围,好的学习环境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棵树苗需要阳光、雨露、土壤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而学风正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养分”,而班风作为学风的一个基础“单元”,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班风是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必须从班风抓起。
与此同时,在抓班风建设时,必须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凝聚力。抓好班风建设首先要有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通过“比”,使学生知道本身不足;通过“学”,使学生明确前进方向;通过“赶”,使学生清楚目标距离;通过“帮”,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超”,使学生切实得到提高。比:应多开展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竞赛,利用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学以致用,总结不足,以待提高;学:应多树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典型学习,以点带面,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赶: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后进赶先进,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提高;帮: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先进帮后进,增强集体凝聚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超:以各种形式的活动的开展来提高整个班级的班风,形成“你超我、我超你”的良好学习环境。
4逐步完善学风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促进学风
良好的学风建设需要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基层部门全力以赴,建立健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长效机制。学校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部门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为组员的学风建设工作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教务处严抓教学的“教”,严格监管教师师风不正、教学态度不严谨等现象;学工处严管学生的“学”,在考试过程中进行严格监督,杜绝学生上课不带书、笔、本,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学校通过在学习进度推进的不同阶段,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对缺课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采取提醒、教育等预先警示方式予以指出并责令改正。同时,要严格履行退学、肄业规定的要求,公正、公平、公开地做好学生评先、评优,学生干部评选和发展党员的评选制度,引导学生端正学风,积极上进,锐意进取。另外,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上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教学使广大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前沿以及未来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就业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和提高,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真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文明的环境,会对不文明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进而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高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主要的课外活动,合理并充分地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科技竞赛、文体活动、书法美术摄影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要紧紧围绕学风建设来开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培养高尚情操,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而言之,良好的学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一所高校健康发展的支撑。因此,加强对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历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及特点,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创新方法,切实加强良好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九海,肖三花.强化“人文”特色优化高校学风建设系统[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4):31-34.
4.浅谈高校学风建设 篇四
导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等现象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成因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优良的学风既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议强调: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前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大学生学风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这是导致学风恶化的根本原因。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缺乏明确的目标,尤其是低年级新生对于如何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比较迷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逐渐迷失自我。b.教师教学缺少吸引力。近年来,学生旷课现象愈加普遍,几乎每位同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旷课经历,旷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其次认为教师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到课情况的主要因素。c.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d.学生学习负担重。学生花相当大的时间在课堂听讲上,课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内容及时复习,也较少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影响了知识面的拓宽。e.学生缺乏积极的兴趣和爱好。随着计算机普及应用,很多同学迷恋游戏和上网,有些甚至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的影响了学习。
基于此,我们便不难发现,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关系学校的生死存亡。为此,学校应重视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在校大学生既是良好学风的创立者、诚信传播者,又是一个受益者。我们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中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的标杆,品行的榜样,学习的表率,生活的强者”作为大学生示范群体的培育目标,以“先进性与群众性,普遍性与特色性,分层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为工作原则,遵循“培育、整合、建设、提升”的基本工作思路,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群体中那些思想基础好、自主发展意识强并形成一定特色的群体,使之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发展、提高,成为学生示范群体,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
同时,针对现今高校学风的现状,我们还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解决既需要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还需要学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并配以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需要教师良好
教风的带动和感染,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
那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最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几个方面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的带动、树立学风建设,以求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a.加强诚信教育,带动学风。在开学之初,就通过一系列的诚信活动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如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主题班团会及成功人士宣传等等,让他们充分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另外,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做一个有诚信的人,首先要从优良学风的形成做起,使他们了解到上课积极思考、独立规范地完成作业,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等好学风才是诚信的具体表现,而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不懂装懂等现象不仅是不良学风的表现,更是不讲诚信的表现。b.加强班风建设,促进学风。现今大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学辅导员缺乏,精力有限。而整体良好学风的形成,最终是需要每个班级都能形成一种优良的学风。无疑,辅导员资源的缺乏就决定了抓班风的任务必会最终落到学生干部的肩上,尤其是我们的班干部。因此,抓班风应从学生干部抓起,从班干部、寝室长抓起。因为无论是上级精神的传达,还是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最终都要靠我们的班、团干部。而且,班、团干部最了解本班的实际情况,他们知道本班存在着哪些问题,对后进同学的性格、家庭背景也有一定程度地了解,能够找到最切合实际的办法去帮助他们,他们也知道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些什么问题,同学对老师有哪些意见,可以及时地将这些信息反馈给老师。所以,只有抓好这一批人,再由这些人领导和带动周围的人,才能最终促进整体学风的提高。为次,我们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要加强学生干部的学风建设意识,让学生干部们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只有让他们拥有了抓好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才会支持、配合学校的学风建设,积极主动地搞好本班的班风建设。其次,学生干部自己必须做好表率,树立威信,这样才有感召力去号召和带动周围的人。c.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学风。我们应多方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宣传加强学风建设的意义和具体做法。建议家长大力配合学校管理,重视学风建设,鼓励他们积极提出宝贵意见,与此同时,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优良学风。d.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学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邀请成功人士、优秀学生以经验交流会、新老生座谈会、班会等形式介绍经验,同时加强人生观、学习观教育、组织优秀学风班级事迹展,是同学通过教育和学习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差距。e.充分利用帮教的作用,校正学风。对学习还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积极采取帮教措施。一是先进带后进,使学习优秀的学生与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教,帮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二是对一些懒散成性、不能独立自觉学习、家长教育无效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耐心教育和引导,督促检查落实学习情况。三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学生加以辅导,努力缩短他们与优秀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要为他们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学习进步档案,以促进他们学风的转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能发现学风建设又是广大学生自主的自我教育活动,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说优良学风的形成首先在于为自己构建强烈的学习动力。于是,我们的工作又该偏向以下两个方面:
a.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各高校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巨大的育人功能。规划、布置好各种橱窗、展牌、宣传栏,完善校园的人文景点;着力抓好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大力
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认真抓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阵地和团体建设,重点扶持一批优秀学生团体,通过学生团体的活动来凝聚人才、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b.大力加强学生科研工作。学生科研工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各高校应逐步完善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立项制度。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科研的特点和特色,逐步形成学生科研的优势项目和基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都能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现今工作的主旋律,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对高校的学风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意识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运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的各项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R].2004,5.[2]任海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程样国,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4]易联树,袁成.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4)
5.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篇五
一、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高校转型为优良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在于可以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高校转型由原来的学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评估标准,高校向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会被赋予较高的自主权,更加密切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以此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转型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会改变。高校教师在职业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显著的。
转型后为了配合高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教师的考核会从原来的以学术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教学实践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甚至高校自身根据需要制定对本单位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这样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密切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型后高校对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也会改变。转型后为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会从原来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考试成绩和教学实践成绩同时达标的考核体系转变,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必须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由企业或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有效杜绝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率而放水的行为。学生也会由原来被动的实践教学变为主动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考核的引入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二、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转型虽然为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建设优良学风提供了机遇,不过同样存在着不少的挑战。首先,需要改变对实践教学不正确的认识。正像职业教育容易被人忽视一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容易被人忽视,往往流于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在理论创新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教学方式也必须是问题导向性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动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大的努力。
如果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能完成这么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优良学风的形成都会是有非常大的促进。千万要杜绝以实践教学为借口变相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其次,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对地方高校放权,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者对于高校的学术权力同样要放权,以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高校教师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从以前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些都会造成相关主体出现不适应、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的情况出现。如何在高校转型过程中,既能达到转型的目标要求,又能兼顾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平稳过渡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学风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往往是几十年的教师治学精神和很多届学生的学习风气的积淀。目前不良的学风已经形成,即使高校转型为其转变提供了机遇,其转变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另外转型使高校处于变动之中,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最后,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会面临还要不要学术型教育,所占比例多少合适,是否应该像职业教育一样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等问题的困扰。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实行高校转型并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构建我国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另外高校转型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实施以来,虽然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增强就业能力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完整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很大冲击和破坏[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更不应该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作为本科层次的大学,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等的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5]。这也是区别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另外即使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其学生与部属重点高校的就业能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学术型教育的差距。所以,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与学术型教育并不冲突,学术型教育和实践性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高校教学的高质量。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也步入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高校转型发展为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转变高校学风不断退化的趋势,重建高校优良学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机遇的把握在于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实现高校的成功转型。
(一)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
高校转型发展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反过来,学风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校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高校转型发展虽然是为了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术型办学体制,重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个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就在于看这所高校的学风是否有了根本转变。能够通过改革将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的高校转型就是成功的。所以高校转型要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将学风建设贯穿于高校转型发展的始终。高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以优良学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就是要不断改革以往阻碍优良学风形成的体制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自主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自身要逐渐改革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逐渐探索国际上流行的“教授治学”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学生考核标准,提高学生毕业门槛,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严把学生毕业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6]。教师的师德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比较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风,同时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被赋予了高尚的职业地位。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处于夹心层,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行政主导下的高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多。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和主导型,赋予教师身份应有的威严。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优良的学风建设来展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面对部属高校及省级重大大学的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所以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高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根据所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建立需要创立并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基础性、广延性又体现出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实现的路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过由于各自需求未能完全对接,地方校企合作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校企合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不断寻求更大区域范围内,与更大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
高校成功的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而自我革新的难度比较大,正所谓“触动灵魂容易,触动利益难”,这就需要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和开放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的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开放合作,有利于找到自身差距,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改革的紧迫感,凝聚改革共识,缓解改革难度,以持续的开放合作倒逼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就是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凝聚共识,以此来推进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的主要方式包括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内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进行校际高层互访,交流经验;加强国外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面向世界招聘一流管理者和教师,并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师资和互派留学生提高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如前所述,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面临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尤其是转型发展初期,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用高校转型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要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首先,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制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及重要时间节点;其次,按照轻重缓急、由点及面的原则,将主要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稳步推进;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让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及时、稳步的落实。
作者:高贵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6.浅谈高校班级班风学风建设 篇六
本文综述
构建高校学习型班级,需要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以系统思考为基础,进行班级自我评估和反思,培养班级成员寻找问题背后真正原因的能力。班级自我评估就是班级为了解班级发展现状而有计划、系统的去收集材料,由班级成员检验和讨论班级组织结构、组织方式及班级行为方面的效能,找出班级发展中的问题并积极改进。
摘要: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高校“学习型班级”也属于组织的范畴,它的提出和创建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是追求互动创新、团队学习的过程,是班级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从“学习型班级”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意义出发,对高等学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班级 学风建设
一、构建高校学习型班级的意义
良好班集体的建立对学生顺利接受大学的教育和管理,完成人才塑造的主要过程以及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理想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我们年轻的学校形成浓厚的良好学习风气氛围意义非凡。加强班级建设,协调好辅导员与班级干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实践中,促进同学间的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与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应当在定期邀请校内的“知名大家”给新生做人文教育外,还应当积极邀请校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思想大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潮流。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总说到,自我超越就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要实现自我超越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个人愿景,二是保持创造性的张力。建立个人愿景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帮助班级每个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创造性的张力指的是愿景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性,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自我超越。
班级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的共同体,其控制更多的依靠制度规范、团队精神和共同目标。共同愿景是指共同的奋斗目标,它的建立首先需要通过辅导员的引导,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同时也包含了班级成员的个人愿景;其次,共同愿景要渗入到班级的日常活动开展中,使之在班级成员的脑海中于愈加清晰,从而达到全班同学在朝向共同愿景的奋斗过程中,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加强。
二、如何建设成为学风优良班级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集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习型班级
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的团体,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日常学习讨论、小组建设和相互竞争等方法,使同学们彼此尊重和信任,共享学习资源,自由交流,提高学习绩效,互为良好的学习伙伴,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在台作竞争的良好氛围中,班级成员之间也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一个班级有没有共同目标以及共同目标的好坏,都能影响班级的风气和凝聚力。共同目标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来实现的,两者的差异能够启发学生产生新的追求和需要,从而调整设置新的个人目标。在目标实现后,学生会因为达成目标而自豪和骄傲,进而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好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团结、友爱的集体,从而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活动中让学生当家作主,加强他们的主人公意识,鼓励他们公平、合理、适度地竞争,激发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学风建设过程中班干部与全体成员的关系
学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主旋律, 也是班集体建设的着力点, 这与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突出学风这个中心, 就要把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氛围, 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2]要实行奖优罚劣,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竞争, 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利害相关的评优、入党、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相结合,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在学风建设中还应充分发挥班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院系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班集体内实行“帮扶监督”活动, 发挥全体先进分子的力量, 对班级存在迟到、旷课、成绩差的同学进行帮扶监督, 实行课堂监督管理。
严格管理是营造良好、和谐学风的基础, 建立完备的班集体管理制度, 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重要保障。班集体管理制度是分配和协调同学之间、班级同学与班集体之间、班集体与学校乃至社会之间的利益的关键。首先, 班集体管理制度要体现完备性。班集体管理制度不仅要包括班级会议制度、考勤制度、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和评奖制度、贫困生资助制度和宿舍文明创建制度等, 还应该包括有关班集体建设和班级事务处理的制度。其次, 班集体管理制度建设重点要抓落实、抓执行。班集体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样, 班级对他们的要求就会处于经常有序的状态。制度教育的深入又会使学生把规章制度自然而然地看成是自我的要求, 逐渐地由他律转为自律。在这个过程中, 要加强班干部的任免制度和班干部管理制度。民主选举班干部, 发挥班干部在班集体成员中统一思想、协调关系的作用。制定对班干部的有效的管理制度, 提高班集体管理工作的实效。在班委和团支委组建后, 班集体应对他们进行职责管理, 还要建立班干部例会制度, 对班干部进行制度管理。
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相对先进、后进的区分,要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风气,总会有一个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变动力、由不自然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3]辅导员要在本班发掘各具特长的榜样,并通过学榜样产生“新榜样”,以带来“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良好教育效果。班级内的班、团干部等核心骨干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也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应该成为班风建设的模范带头人。
四、班级学风建设的可行性
良好班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细致、复杂和艰苦的工作,是长期的教育和师生合力共创的结果。我们要在集体的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出同学们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学们就会刻苦学习,在班级内部形成良性竞争,带动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与考风。“优良的学风能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无时不感到压力,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只有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才能使班级的各项工作顺利地开展,在各种活动及比赛中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优良的校风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品牌与形象,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最基本的单元是班风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中,如何使学生在团结互助的集体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是我们每个学生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在班集体建设和班集体活动中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就会使这个集体产生良好的风气,使同学们在这个集体中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班级建设只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遗患,但又是非常基础、重要的切入点,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达成共识,行为上才能形成合力,切实做好班级建设。同理,加强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是高校加强班级建设工作的永恒主题,希望我们能从小事做起,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扎实工作,务实进取,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积极作用,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Williams, M, & Burden.R.L.(1997).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7.浅议高校学风建设 篇七
1 学风与教风的关系
什么是学风?学风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种表征, 是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 是政治精神、态度方法、氛围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学习风貌。它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方法) 和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是学风的核心,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和深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自觉的性格、行为;学习效果是对学习活动好坏的综合评价。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风建设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 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 展现什么样的风貌的问题。广义的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而且, 学风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 并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精神面貌的体现, 是教师德与才的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 主要体现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风范与学习风气是相互作用的, 教师风范对学习风气起主导作用, 学习风气又对教师风范起促动作用。另外, 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学风建设。
2 高校学风的现状分析
2.1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当前,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功利主义和片面追求自我实现的错误倾向, 缺乏远大理想和目标,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上缺乏动力, 学习态度不端正, 以致学风每况愈下;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态度消极, 以前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想学, 现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学习也懈怠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做生意、打工。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 抄袭无处不在, 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 便找人替抄。更有甚者, 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 可谓抄得“彻底”, 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 利用发达的网络, 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 可谓“高效”。
有调查表明, 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 从不抄作业的占10.5%, 很少“抄”作业的占33.8%, 有时抄作业的占42.5%, 经常抄作业的占13.2%。
2.2 学生诚信不足, 情绪浮躁, 学习不及格的比例增大
某高校一个学期补考人数达3000多人次, 有的同学一个学期有3~4门课不及格。一部分同学入学时成绩很高也留级或退学。留级、退学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 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更为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 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 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 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 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 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 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 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 方式越来越隐蔽, 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 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 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 还有人找人替考。
2.3 师生互动不够
受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影响, 部分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正在弱化;部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偏离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 甚至公然宣扬消极落后的思想;一些青年教师是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 缺少基本的驾驭教学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甚少。一方面, 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任课教师常常不满学生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 学生也常常抱怨教师上课不尽心, 照本宣科, 上完课就走, 没有及时指导学生, 学生遇到问题也无处可问。
2.4 学习心理矛盾加大
由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大, 又不愿意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 自控能力又差, 虽主张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不强。目前高校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晚自习率呈下降的趋势, 而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却是呈上升趋势, 因此, 考试不及格人数, 作业抄袭人数和考试作弊人数越来越多。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自我意识强, 心理脆弱, 自控力差, 遇到挫折就要死要活的。
3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奋斗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严明学习纪律, 提高学习自觉性。同时, 建立学风建设预警机制, 对于学习困难、经常旷课、不参加正常的学习活动, 尤其在考试中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和考试违规等行为的学生, 及时采取预警机制, 建立学风建设档案, 记录好相关的资料, 将学风建设作为同学生谈心交流时的重要内容, 必要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强烈情感, 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个体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有关, 更离不开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认识到自己“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 良好的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
3.2 严抓教学环节, 发展优质教风
在学校教育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 要使高校学风有根本性的好转, 教师是关键。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因此, 高校首先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师德建设, 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思想的培养, 大力提倡严谨治学, 从严治教的作风, 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建设的氛围;其次, 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让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 新方法, 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这就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要严格管理,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并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住房、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以此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3.3 要进行诚信教育, 严格考纪考风
当前高校要抓好学风建设, 就要抓好考纪考风。严格执行考教分离的制度, 制定严密科学的考试制度, 杜绝徇私舞弊的现象。平时抓好考前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同时养成诚信的习惯, 做诚信人, 办诚信事。
参考文献
[1]张成山, 袁传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6) .
[2]杨朝晖, 吴春卿.作弊学生心态的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 2001-01-10 (1) .
[3]陈晓晖, 高超, 龙鹏举等.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
[4]朱振宁.浅谈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J].科技信息, 2008 (3) .
8.高校学风建设新探 篇八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消极影响对策
一、 高校学风建设概述
所谓学风,是指一个学校或一名学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高校学风,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术风气;从狭义上来说,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目的、在学习精神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形成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外在表现。在学风建设中,学习风气是核心,治学风气是主导。学风体现在学校长期办学形成的治学方针和指导思想之中,包括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作风和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班级的学习气氛,教研室、研究室的学术气氛等。学风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学习氛围,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风建设是学校校长、领导层、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二、 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因素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的极端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各种不正之风冲击着高校建设,也侵蚀着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高校的学术风气;另一方面,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改革滞后、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在此背景下,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仍存在诸多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不明确
学风建设首先需要大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即应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大学的办学理念必须明确,不能背离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从龙头搞好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办学理念明确的同时,大学还必须有明确定位,才能使大学的办学特色有所体现,进而使学风建设朝创新、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然而,目前许多大学办学理念和定位不明确,一些大学在不断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难免给人以雷同之感。
(二) 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现象
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现象。学风不正的突出表现是浮躁;而学术不端的突出表现是造假,如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事实、篡改数据,以及违规、违纪乃至违法等。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高校学风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 诚信缺失问题较突出
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由于考评机制和监督制度的不健全,评优、评奖、评职称等方面诚信缺失问题较突出,这是不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一些学生在评优评奖申报材料中虚报成绩,夸大优点,一些干部选举拉选票等都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而考试违纪作弊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对高校学风建设尤为不利。
三、 对策与建议
学风不正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其危害却极大。如果任其蔓延滋长,不仅将败坏学风,破坏学术道德,而且会影响我国高校的国际形象,最终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表明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决心。笔者认为,加强对高校学风建设,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优良教风促学风
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行、生活及其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全体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良好优良的教风促学风。
(二) 加强制度建设,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应强加制度建设,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学术道德的,应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销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媒体曝光、行政处分、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应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应将学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应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定期对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包括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应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保护。
(三) 加强诚信教育,为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诚实守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胡锦涛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以辛勤劳动为荣”和“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内容,对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 加强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开拓与建设
加强校园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加以有效引导,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使“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风建设中得到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邢克超.共性与个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杨光钦.大学改革:功利的陷阱与出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陈贤武.论学风建设中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简介】许若凡(1977- ),女 ,广东潮州人,广东省广州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推荐阅读: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30
高校后进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08-29
学风寝室建设11-01
学风班风建设总结07-03
大学班级学风建设07-10
班级学风建设班会08-08
加强学风建设意见08-25
学风建设教师讲稿10-12
大学学风建设策划10-21
历史学系学风建设方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