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2024-06-15

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精选11篇)

1.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被广大示范校所采用.本文以武汉职业技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作 者:杨旭东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420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

2.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二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就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 提升职业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所有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的技能, 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熟悉各类Internet应用, 能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 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办公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提升职业化办公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就业以及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内容设计

1.1 学习情境规划

学习情境的规划首先要分析高职学生的职业前景。选取与学生未来职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情境, 并将其设计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是学习情境规划的要求。通过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相关的学习情境, 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提高了相关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 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了四个情境:文件管理与收发电子邮件、制作产品宣传海报、制作产品销售统计表与制作产品展示演示文稿。文件管理与收发电子邮件情境就是以学生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为例,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掌握Windows XP系统, 学会Internet的操作使用技巧。制作产品宣传海报以企业产品宣传广告为例, 让学生掌握中英文输入法, 熟练使用word2003进行宣传海报的编辑, 并能实现将作品上传至教学空间。制作产品销售统计表以企业销售统计为例, 让学生掌握Excel 2003的使用, 熟练编辑Excel的公式。制作产品展示演示文稿以企业的产品展示ppt制作为例, 让学生掌握ppt2003的使用, 熟练设置页面的版式与动画效果。

1.2 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全面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 以项目为载体, 把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融合到4个学习情境中来, 每个学习情境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 遵循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全面采用空间教学法。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空间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这些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 如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展示在空间里, 记载着每一次课从复习回顾到引入新课, 再到讲授新课、归纳总结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流程。根据学习情境, 通过教学空间下达项目任务, 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按照步骤实施项目, 最终将项目作品上传至学生空间, 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且对每个作品成果给予评论和指导意见, 选取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到教学空间里。另外, 除了课堂上的交流, 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空间的留言和私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或者通过创建交流群组的方式就某一问题展开公开讨论。通过这些互动方式, 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实现了互动学习的空间教学新模式。

表1与表2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ord2003为例, 描述了其学习情境设计方法。

2 教法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力求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的一致性, 采用了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1 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我们重组了教学内容, 精选出了4个学习情境, 实现了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教学。课程教学围绕4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展开, 各个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标准化教学环节为: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和能力目标、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解决工作任务的方案, 模拟职业环境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检查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是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和引导人,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组织教学。

2.2 采用“空间教学”模式

教学空间是一个教育资源共享、学习沟通交流的实名制平台, 是教师的教学窗口, 学生的学习天地。它是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 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素材资源为补充, 基于世界大学城建设的共享型学习、教学资源库。空间教学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 使得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既可以在课堂中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随时进行, 从而使教学活动摆脱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 是一种跨时空、跨地域的, 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

2.3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强调真实工作情境的建立, 利用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师营造开放性的学习工作场所, 设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与学习任务,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2.4 应用实训

实训中心的计算机应用机房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台计算机, 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各类计算机应用操作,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化办公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与合理性的全新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设计, 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3.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工作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一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不同专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基于的工作过程,因学生专业的差异、职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工作对象、任务、目标、方法等均不同。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两方面入手,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进行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对岗位任务的处理过程中,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缩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理念

1.任务驱动理念

按照“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分析解决任务—实训

操作练习—效果展示评价”的工作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2.校企合作理念

结合校企合作中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应用实例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性岗位需求的技能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以教学为本位,以实训为重点,以考核为辅助的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组织安排以及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有效的“项目教学法”,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2.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

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层次教学,演示讲解”“分组合作,竞赛评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考核教学的设计思路

实行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实训考核、期末考试、辽宁省计算机统一水平测试四个环节进行考核,达到技能与证书相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1.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培训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学习任务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学习任务,应该以突出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相接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经过调研以及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分析,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学习任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应用等。

以上典型学习任务是按照教材顺序,从工作过程分析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学生实训为主,内容从课堂知识迁移到企业岗位需求,贴近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3.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具体的体现形式,是学习领域的最小单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学习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个别情况学习情境可采取工作步骤。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共设计了22个学习情境,融合传统的学科知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演示及真实的工作体验等方法进行学习情境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4.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

方法

从工作过程出发,强化教学中的产学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层次教学,演示讲解”“分组合作,竞赛评比”的教学方法等,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做中教,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指导学生以分组合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教师注重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

5.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

评价

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水平非常重要。在教学评价上,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渗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过程评价,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评价表的方式展现评价结果,通过辽宁省统一计算机水平测试,达到技能与证书相结合。

综上所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有较大提升,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对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深化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辽宁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4.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四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策划学习情境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考核方法设计、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进行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与金融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代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

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7]陈倩媚,金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俞建雄,林振东,潘伟彬,黄颂闻,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五

1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目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含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软件及常用软件等。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含了对计算机软硬件及发展史的介绍,计算机网络涵盖了计算机通信的一些基本原理,都属于偏理论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及展示为主,也就是传统的lecture based learning,学生动手操作不多,但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后面几章的内容则需详实地介绍相应软件的初、高级功能,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设置一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发现、思考所学软件的应用,这个过程也可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

2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已经进行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学习,以北京为例,北京的高中学生都需要参加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考试,而在该科目中已经包含了计算机基础、Office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编程基础等,相比之下,大学计算机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扩展很多,但在深度及学科应用上有专门的涉及。因此,部分北京的孩子可能对一些课程节次上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此时,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养成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可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会让周围的同学有一种误解,怂恿、影响一些同学同样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特别的,部分同学觉得前几节的内容对他们自己来说比较简单,就错误地认为这门课也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也习惯性的不听,但实际上那些内容他们可能接触的并不是很深,最终导致计算机课程成绩的不佳。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同学可能在初、高中时代并没有接受较完整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因此,他们反而会感觉计算机课程非常难,这部分同学需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教起,相同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另外,部分同学由于刚从家乡来到北京,在性格上可能还比较内向,小心翼翼,从而不愿意与教师多沟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折射了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尚没有合理的计算机入学分班制度。分班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编写针对不同水平的教材,对不同等级分班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等,这就需要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研究。

2.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现有的主流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涵盖在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上,虽然大学教材在内容深度和应用上相比高中信息化课程更进一步,但是在内容扩展上还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我们也参考了国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感觉国外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不同操作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以及软件工程(含编程)的使用,国内大学教材的内容跟国外高中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课程的内容非常相似。这也间接反映了国内外在大学课堂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差别,国外由于已有较好的高中的计算机素质教育,因此,在大学的课程中,更偏向实际应用系统应用的相关理论,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从而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及系统。另外,我们的教材中还没有涵盖在医院现行应用比较多的HIS、PACS等系统的相关理论及操作,因此,学生也还不能直接从课堂上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原理及使用,如果以后可以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能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更有益处。

3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目前,虽然计算机课程同英语一样都属于公共基础课,但是两者的地位差距比较大,计算机课程未来的发展也可以参照目前英语课程的模式。

(1)英语课程一般在上课之前都会先有一个分班考试,而分班考试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基础的学生,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可以进入快速班,可以学习更有难度的课程内容,而基础差的则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这样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易于学生接受。而计算机的课程也可以参照这个思路,上课之前先进行分班考试,从而分成快速班和基础班,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授课内容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还在于英语四、六级的存在,并且直接与本科学位挂钩,因此,英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而计算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要求,但实际上,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NCRE)已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很多年。根据我们课程内容的设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二级都是可以报名的,比如一级中的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计算机基础及Photoshop应用,二级中的MS office高级应用。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后报名计算机等级考试,且在课程上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涉及,这样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能够获得一个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可以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踏实地学习,最终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之上。

4结束语

6.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六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网络基础专业课程大体是以Andrew S.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 (第4版) (中文版) 或者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 (第五版) 为参考教材进行讲解的。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按照OSI参考模型进行讲解的, 理论性较强, 可操作性较弱, 难以适应高职应用性人才的需求[1]。目前在学时分配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小,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 这样的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锻炼学生初步的网络组建能力。而且大多院校仍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 学生课后难以进行学习和测验, 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 难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因此, 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课程内容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要求;2) 实用性差, 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对网络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2 课程改革的方法及措施

2.1 改革总体思路

在课程改革中, 不仅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学方法也要同时进行改革。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为:

1) 课程内容与国际水平接轨

通过与思科 (Cisco) 等世界级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消化和吸收他们的CCNA职业培训课程, 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融入到我院的课程体系中,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课程实践采用业界领先工具

建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实验室, 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使用抓包工具Wire Shark查看和分析数据包, 使用网络仿真工具Packet Tracer创建网络拓扑, 利用思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局域网的组建。

3) 课程教学和考核使用E_learning教学平台

使用思科公司E_learning学习平台, 任何学生 (Anyone) 在任何时候 (Anytime) 、任何地方 (Anywhere) 都能远程登录到功能强大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和测验, 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践环节+E_learning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的考核方法, 考核更加全面。

2.2 改革具体措施

2.2.1 调整教学内容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 我们坚持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 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面向IT职业, 突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基于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实际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这些学习任务,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式[2], 采用分阶段、层次化的渐进模式进行训练, 使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 突出相关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培养, 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压缩了OSI参考模型的内容, 增加了实际运用的TCP/IP模型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 并为后续的路由交换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增加了网络设备认知和简单配置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明确路由器、交换机所在的层次,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结合起来, 更好地理解参考模型的内容。

2.2.2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传统课程的理论性过强, 不注重实践环节, 教学和考核方法落后等问题, 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标准。我们力争达到以网络专业的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为指导, 工作中使用什么, 我们就讲什么, 就去做什么实验;当前的需求热点是什么, 我们就讲什么, 就去做什么实验。通过课程重新建设, 使此课程的实验课程达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上, 我们根据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共划分了六个技能模块, 在每个技能模块内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设置了若干个技能训练项目[3]。通过使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和实际网络设备相结合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组建网络能力。六个技能模块如表1所示。

2.2.3 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4], 总结多年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化, 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1)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 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 项目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案例实践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 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为背景的。提出需求, 设立以案例形式的项目;引导学生预查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 以类似的案例作为学生的作业,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做合一”教学法

以项目为导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全程实训室教学, 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 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 将“教”、“学”、“做”相结合,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讲练结合, 学做合一。

4) 企业仿真教学法

根据实际企业网络相关工作各阶段的内容提出需求, 采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为工具, 先请学生自己提供解决方案, 再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体现教学工具全仿真, 又能体现实际工作中的全仿真, 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工作的全结合。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

2.2.4 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 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还结合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考试, 形成双证式考核。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作业文档成绩, 项目成绩包括任务完成情况、组织情况、实施情况成绩, 期末成绩包括理论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三部分成绩的组成比例为:30%、40%、30%。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测试则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教师指定的考试时间进行单元和测试Final在线测试。

3 结束语

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 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 调整了教学内容, 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工作过程,E-learning

参考文献

[1]王姝.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45-47.

[2]刘万辉, 宋桂岭.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2) :12-16.

[3]李京文, 姚成.目标导向情境教学模式 (GBS) 架起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 2009 (4) :100-103.

7.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七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20-02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相连接,让学员能够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相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员行为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行动方式,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员毕业后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角色转换。

一、紧贴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士官职业教育主要为部队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士官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教研室多次到部队及地方单位、院校进行调研,从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提炼归纳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对其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根据这一做法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机构的特点、运动特性及实际应用,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和维护的一般知识,建立必备的机械常识;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机械分析能力,具备设备使用、维护、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在使用、维护中的共性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素质目标: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采用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利用典型工序、典型设备、典型零部件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以士官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为核心,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对职业能力逆推确定课程的能力模块。以模块为主线,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设置若干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不同,将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课程知识点,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为技能服务,技能贴近岗位的目的。在工作任务的选取上,要彻底打破学习型任务与实践型任务的绝对划分,结合典型装备,用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真正實现“学中做,做中学”。

三、对接岗位创新教学实施

1.试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实践、多维互动、激发求知欲”等优点成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最优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提出任务。学员分组,按组发放任务书、相关设备与工具;第二,分析任务要求,制定整体方案。根据任务书,小组讨论拟定任务解决方案;第三,任务实施。根据任务的方法、步骤开展,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第四,教员跟踪指导。教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引导学员解决任务实施中的重难点,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第五,任务评价。学员按组汇报所完成的任务,通过多方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如机械基础课程“单级减速器的拆装”这一任务,针对任务有目的地开展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引导学员主动探索任务技能及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小组商议、制定方案、操作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训练学员的技能和素质。

2.建立教学与取证双轨制教学

士官职业院校要积极与部队岗位、专业,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贯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课程教学与CAXC(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认证)工作结合,鼓励学员积极参加二维、三维辅助设计的学习与认证,鼓励学员参加全国、省级或企业大力参与的技能等级鉴定。积极与部队、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融入教材,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直接对接,保证学员毕业以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3.依托比赛提升学员创新能力

当前,全国、北京市以及军内组织的各类机械设计表达、机械创新比赛多数依托企业、部队单位支持,比赛主题多为与地方、部队岗位结合密切的行业产品设计创新,比赛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流程实践。鼓励并选拔学员参加各类机械创新大赛,在比赛过程中对学员从理念、方案、设计、模拟、加工全流程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实践职业化,不仅极大地提高学员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进一步提高士官学员军地两用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

四、以过程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中,依据课程性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提供具体的成绩评定办法。在考虑考核方式时,要做好两个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有以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核,又要有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既要重视最终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要重视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考核。具体评定办法可采取过程性考核50分,课终考核5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由教员根据平时表现及实际操作评价、协作能力、职业态度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定。

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可有效将课程发展、专业需求、岗位要求密切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该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可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士官专业教学向岗位贴近、向部队靠拢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刘小群,刘季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类课程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0(2):16-18.

[2]张颖,张广龙.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0(3):51-52.

8.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八

用实践

摘要:在现代职业进行教育中,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1.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含义。2.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应用。3.情境教学法案例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含义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企业的工作岗位的生产(工作)过程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还原其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大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我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气象,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 = 用心 + 用手 + 用脑(职业活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意义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其完整的工作过程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实施过程及结果”,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职业工作能力,使学生的工作能力与职业工作要求的工作能力最大限度的接近,以便学生能尽早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应用

现从我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型教学法中的情境教学法谈谈肤浅的体会。

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担负着培养从事现代汽车维修任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依据的,是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教学情境,按照工作过程建构教学内容,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必须有学生参与。这样便实现了学校培养人才适合企业所需人的要求,学生能短时间适应企业工作,实现毕业生可以“零距离”上岗。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被称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法就是师生共同组成团队,模拟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工作任务的生产过程,然后进行实施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企业生产过程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工作情境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生产过程,查询资料,制定计划,确定方案,生产实施,最终完成整个工作任

务,然后进行检测及个人和小组评价,学习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通常按照工作任务的确定、计划的制定和决策、计划的制定和决策、计划的实施和检查、评估总结六个步骤开展教学工作。其具有以下特点:

实践性:教学情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而设计的,以工作内容为核心,其知识结构体系都是与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相关联的,其工作具有完整的过程,是工作过程(任务)的真实还原。合作性:教学活动是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分工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团结合作精神。

灵活性:选取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在评价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为主,“成果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

(二)、情境的确定

情境的确定是情境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情境的设计应以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再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学校的条件进行设定。一般采用先简后难、先小后大的包含形式或并列形式进行。如汽车维护这门课程:可设计5000公里维护、10000公里维护、30000公里维护等几个大情境;然后根据情境对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要求划分为若干个子情境。再根据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生兴趣再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

(三)、情境设置

情境教学是按照工作过程而展开的,而连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纽带是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一种职业工作(任务)过程情境的再现。是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相同相近原则、工作过程相对完整原则、工作任务相关性原则、工作流程范例性原则、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原则进行设置,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场地必须划分为教学区、计划区、实操训练区等几大区域,场地必须要有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挂图、实物和模型、专用工具柜、工作台、整理台架、实训设备等。

三、情境教学法案例

情境:丰田卡罗拉型轿车1zr-fe型发动机防盗系统。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参考学时: 2学时。学习目标:

(1)能够识读发动机防盗指示灯控制原理电路图。

(2)了解发动机防盗系统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防盗应答器钥匙ecu的接线端子代号及英文缩写的含意。(3)能够进行发动机防盗钥匙的匹配。工作任务:

(1)识读控制原理电路图、导线标注、缩略语。

(2)通过实验,列举出防盗指示灯的闪烁情况。

(3)在汽车上找出防盗指示灯的位置及报警器的外形和安装位置。(4)叙述防盗系统工作过程并进行防盗钥匙的匹配。(5)撰写总结报告。实践知识:

(1)防盗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安装位置。(2)识读电路图的一般方法和读图流程。(3)防盗钥匙的匹配流程。

(4)应答器钥匙ecu与发动机ecu线束插头位置和端子排列。理论知识:

(1)国标gb4728-85《电气图用图形符号》。(2)日本车系标准采用的接线代码和导线颜色代码。(3)发动机防盗系统工作过程。

(4)发动机防盗应答器钥匙ecu的接线端子代号及缩写英文字母的含意。情境资料:

(1)发动机防盗系统控制原理图。

(2)国标gb4728-85《电气图用图形符号》和丰田车型电路图符号。

(3)发动机防盗系统部件安装示意图。

教学设备:丰田卡罗拉1.6轿车(1zr型发动机)、带d4芯片,原车主、副钥匙,丰田汽车防盗钥匙匹配仪,丰田车防盗系统资料,学生工作页。

教学地点:整车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项目小组: 5~6人/组。

学习计划:各组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等步骤,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流程。评价标准:

(1)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互相协作的关系。(2)防盗系统电路图的读图流程。(3)防盗钥匙的匹配过程。(4)工作总结报告的内容和条理。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以工作页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例如,防盗指示灯熄灭工作页。

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使要记忆的内容更加清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透彻;通过理论对实操的指导,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更得以提高。

情境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工作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提问和思考时间,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

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另外,情境是结合具体车系和车型来设计,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实施的,这样的教学更具实用性。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汽车专业教学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开放性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与探索(编号:zjzb2009049)”成果论文。

9.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九

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逐步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围绕目标和内容分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寄希望于对我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有所启发。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基础医学教育每年都要培养一大批医学生,让他们具备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实验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许多髙校的医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没有将医学的整体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感觉明显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普遍欠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学科界限,各个学科间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国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医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分类开始着手。以下是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建设

以功能为主的医学机能实验课主要包括三门基础学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实验等科目的基本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为了有效建设医学技能实验课程,需要将该三门基础学科从原来理论科目中进行筛选分离,然后进行实验的整合。在实际的课程实验开展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形成以功能为主的整体结构。

(二)医学形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医学形态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这三门科目的共同点是在实验中都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该三门科目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独立形态的医学形态实验课程。同样,在该项实验课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通过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有效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医学的实验教材进行编写,保证学生上课时有标准可参考,并能及时进行巩固。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实践。教材编写主要包括: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以及细胞和遗传学实验学等几本,这几本实验教材要以实验环节为主要内容,穿插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新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综合考核的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掌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收获,可以通过试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实验实践能力的`掌握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过口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保证实验课程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设备如: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以及数字切片系统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图库、课程网站、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师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

四、结束语

10.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十

【关键词】网络;教学

一、问题提出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很难看到实际效果,所学的知识不直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而且也不明白攻击中常见的现象并针对现象采用不同的策略。那怎样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出来,而掌握网络技能呢?

二、课程设计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毕业生反馈,分析出网络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并提取了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依据。并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理实一体等职教基本理念的引领下,从理念、形式、过程、教法、学法、场所、手段、评价和信息技术等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一)教学场所的设计

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一般在教学中采用两种场景:讲授场景及实训场景。讲授场景要求能够实现理论讲解、演示等功能,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授、演示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搭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框架,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讲授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场景:实训场景就是专业机房,在机房中架设了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环境,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力求模拟相关岗位的工作场景。

(二)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能力,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能否把课堂教学组织好,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能否正常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突出技能的教育,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对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企业所需的员工除了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教学法,从桌椅布置、任务设计处处体现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所有问题,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三)课程的实施过程与观察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情境导入,教学目标提出,知识点讲授,技能点演示,学生练习,小组评价,教师讲评等。

以网络安全的《SQL注入》的课程实施为例:

1.导入情境。通过提出问题,同学们所使用过的网站是否有被攻击过,来引入网站攻击,明确学习任务《SQL注入攻击》,这样,在此阶段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工作情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任务。在任务分析阶段,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提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SQL注入原理;(2)技能目标:能熟练使用手工注入技术、工具注入技术对实例网站进行注入,能使用一般防御方法对SQL注入攻击进行防御;(3)情感目标:培养安全意识,体会在编程或网站维护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提升职业素养。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网络及SQL应用的相关知识,提出并讲授SQL注入的原理,引入《SQL手工注入技术》《SQL工具注入技术》及《SQL注入防御技术》微视频,保证学生能顺利理解SQL注入的原理并能顺利的制定计划书并实施任务。

3.实施任务。实施任务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制定攻防计划,进行攻防演练。教师巡回指导,对有问题的同学提供帮助,当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时,进行现场演示。

4.评价任务教学评价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完成好理实一体化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评价任务阶段,组长对本组情况进行自评,教师通过巡视并听取组长报告了解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工作过程是否合理,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5.总结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分享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教学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很令人满意的成效。

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水平。

三、教学反思

(一)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为主,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复合型人才,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职业态度、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等。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领导、少数教师评价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教师本人、学生、企业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三)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发展性评价一方面兼顾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同时也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在评价的功能上倡导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最终使个人在评价中得到发展,淡化了评价的选择功能。在评价中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满足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能够较早地适应企业生活,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琳. 基于新时期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改措施探析[J]. 信息通信. 2014(12) .

[2] 苗颖. 基于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成人教育. 2010(04).

11.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篇十一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的世纪, 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 应注重实践操作, 使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使其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由原有模块化教学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观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突显行动体系的建构过程, 它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从而集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并将其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开发思路, 是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 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 并通过具体“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工作任务, 涵盖学习领域所有知识点, 通过完成工作任务, 让学生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 发展职业能力。它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 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 充分开发学习资源,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 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与学校教学能力。

2 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模块

教师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充分调查研究, 了解该岗位现在、将来面临的各项任务,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确立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将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的综合项目课题, 强调学生获取过程性知识, 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得好”的问题, 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设计专业性创新项目[3]。

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目标, 以项目为载体, 通过分解任务, 将讲与练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方面,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组织形式, 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对企业与专业的调研, 归纳出18项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工作任务, 并结合知识体系及学生认知规律, 设计了6个学习模块 (见表1) 。

学习模块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学习模块设计要符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 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 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学习模块排序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不同专业的具体任务不同。例如:要求旅游专业学生会利用网络收集旅游相关资料;下载使用DV编辑软件等;运用Word制作风景介绍、游览行程表文档, 进而排版旅游杂志;运用Excel软件制作、分析旅行社报表;运用Power Point制作旅游宣传画册、影集;最终组成团队以完成旅行社日常综合性任务。要求学前专业学生会制作幼儿画刊、营养食谱、动画课件等。

每个学习模块的完成建立在以任务为载体的具体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如第三个学习模块中包含了创建规范的文档, 制作表格、图文并茂的文档、目录、个人简历表等工作任务, 通过这些由易到难的典型任务, 使学生具有Word文档的建立、排版、页面设置、图文混排、表格、摘要目录的制作能力, 从而能够完成杂志的排版工作。各学习模块具体任务组成如下。

(1) 按需求管理个人计算机, 由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2学时) 、查杀计算机病毒 (2学时) 、构建个人文件管理系统 (4学时) 组成。

(2) 利用Word排版杂志, 由排版杂志技能点的信息收集 (2学时) 、创建规范的文档 (4学时) 、制作表格 (4学时) 、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 (6学时) 、制作图书目录 (2学时) 、制作个人简历表 (4学时) 组成。

(3) 利用Excel处理销售业绩表, 由处理销售业绩表技能点的信息收集 (2学时) 、数据表格的制作与格式化 (4学时) 、数据的图表分析 (4学时) 、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4学时) 、数据表的综合操作 (4学时) 组成。

(4) 利用Power Point制作演示文稿, 由制作宣传广告技能点的信息收集 (2学时) 、制作课件文稿 (4学时) 、制作宣传文稿 (4学时) 组成。

(5) 利用邮箱传送产品信息, 由网上信息搜索下载 (2学时) 、利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文件 (2学时) 组成。

(6) 模拟职场, 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 由相关信息收集 (2学时) 、职场办公事务的处理 (6学时) 、操作技能的熟练强化 (2学时) 组成。

总之, 教学内容的设置在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 力求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工具性和应用性的需求。

3 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原则指导下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为: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平台,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 把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与工作岗位环境中, 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且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项目任务进行学习, 生动直观地、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象力, 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4]。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原则, 笔者在课堂上采用“四步曲”教学法。

3.1 项目引入, 提出问题

通过项目演示提出问题, 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3.2 分析项目, 解决问题

对项目进行分析,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实施过程是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可行的任务, 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 逐步完成项目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发现、提出问题, 并在问题引导下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3.3 归纳总结, 引申提高

每堂课结束前, 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 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 进行引申和提高。这个阶段强调“引导”学生, 而不是单纯讲解。

3.4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案例源于企业, 并最终应用于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每次教学结束时应及时布置相关课后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并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范畴。同时给出下堂课的学习内容, 督促学生预习。

4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单一的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了校本教材。

4.1 编写教材和配套实训指导书

教研室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符合职业特点的教材,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以工作实践为主线,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开展情境教学。通过若个任务模块, 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 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同时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增强操作技能。

4.2 设立教学案例库与习题库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制作教学案例库, 涉及4个专业的56个实际案例均通过企业调研获得。同时配有练习题, 教师授课时可根据专业选择使用。

5 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公正、客观的考评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在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方面, 我们将考核分为平日考核 (10%) 、过程考核 (40%) 和期末考核 (50%) 3部分。平日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的考评;过程考核主要是评定学生在情境任务完成中的表现, 采用教师指导量化、学生团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突显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 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紧密围绕课程建设与改革这个核心, 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改革切入点,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改变教学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必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45~47.

[2]曾煌兴.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探索——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4, (12) :154~156.

[3]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46~50.

上一篇: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下一篇:兰州中考报名